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3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611
2023-08-11
37頁
36.78MB
1、PREFACE前前 言言 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乳源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 年)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牢牢把握“雙區驅動”、“雙核聯動”重大機遇,對乳源瑤族自治縣域范圍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做出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為建成全國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示范縣、基本實現走在全2、國少數民族自治縣前列提供空間支撐。CONTENTS目目 錄錄12345678展望未來,明確綠色發展目標空間統籌,構建開發保護格局生態優先,維護山清水秀本底鄉村振興,優化農業農村格局產業興城,塑造集約高效城鎮彰顯魅力,打造全域旅游格局品質提升,建設幸福宜居乳源實施保障,提高規劃傳導水平1.1 指導思想與規劃原則1.2 規劃范圍與期限1.3 發展定位與目標愿景展望未來,明確綠色發展目標1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繼承和弘揚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3、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把握“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以生態為特色優勢高質量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提升城市發展質量、自然生態指數、人居環境質量和城鄉風貌品質,建設美麗乳源瑤族自治縣,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1.1 指導思想與規劃原則底線約束、綠色發展科學統籌、因地制宜城鄉融合、區域協同優化結構、集聚增效以人為本、提升品質指導思想規劃原則攝影作者:陳陸平1.2 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縣域范圍縣域范圍包括全縣全部的行政轄區,總面積 2299平方千米中心城區中心城區位于乳城鎮管轄范圍內,總面積 53.45平方4、千米規劃期限2020年2025年2035年2050年規劃近期規劃目標年遠景展望縣域范圍中心城區范圍1.3 發展定位與規劃愿景全國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典范,韶關市重要交通樞紐和西進西出門戶城市,國內著名生態文化旅游、研學旅行和粵港澳大灣區康養優選地發展定位規劃愿景203520252050建成全國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示范縣、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基本實現走在全國少數民族自治縣前列。在廣東少數民族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高質量發展實現走在全國少數民族自治縣前列。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全面建成全國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典范。常住人口:25萬左右城鎮化率:達到68%中心城區常住人5、口:13萬左右到2035年乳源瑤族自治縣2.1 統籌區域協調發展2.2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2.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空間統籌,構建開發保護格局22.1 統籌區域協調發展p 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依托京廣高鐵、武深高鐵、廣樂高速、韶關丹霞機場等區域交通設施,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合作對接。重點以乳桂經濟走廊為主戰場,合理布局生物制藥、醫療器械、電子鋁箔材料、新材料等特色產業,主動參與大灣區產業協同與分工。p 全力筑牢粵北生態屏障加強自然生態資源保護力度,重點維護森林和生態系統完整性和連貫性,協同推進河流流域生態修復治理,發揮河流生態廊道作為水鳥遷徙和水源涵養的重要通道的功能,進一步強化全縣區域6、生態價值,全力支撐廣東北部生態保護屏障建設。p 強化韶關市域平臺聯動主動融入韶關市域產業總體格局,強化與韶關高新區聯動發展;加強與樂昌、仁化等周邊縣市產業互補、合作協同;重點提升乳源高新技術開發區、桂頭航空產業園等重點平臺的發展能級。p 重大項目為引領的集聚發展戰略以“連片發展重大平臺+點狀保障重點項目”開發為導向,以乳桂經濟走廊為發展紐帶,做大做強“乳城+桂頭”兩大核心發展區。培育以重點鎮為載體的特色發展節點,形成多點布局、全域覆蓋的城鎮開發總體格局。p 綠色發展為引領的保護修復戰略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生態保7、障,打造北部生態發展區生態綠核,系統實施“山水林田湖”的生態修復,推進礦山治理,維育優良生態本底資源。p 健康產業為引領的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鎮村差異化發展,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建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塑造美麗鄉村新風貌。2.2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p 瑤族文化為引領的魅力營造戰略傳承活化自然和文化遺產,以過山瑤文化為核心,緊抓瑤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契機,將歷史文化資源、特色旅游資源串珠成鏈,保護和活化自然文化遺產,謀劃覆蓋全縣域的旅游精品路線,塑造層次豐富、特色鮮明的魅力空間。2.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優化8、形成“一核一極一帶、一環三射多點”總體格局p 一核:依托縣城、高新區打造乳城核心區,建設政治、文化、經濟、服務中心;p 一極:圍繞桂頭航空產業園打造乳源未來的產業新增長極;p 一帶:串聯沿線重點園區、重點平臺,打造乳桂經濟帶;p 一環:充分利用豐富的生態本底資源,打造乳源生態產業環;p 三射:以中心城區為核心,聯動重要交通要道,打造縣域城鎮發展軸;p 多點:依托乳源各鎮鎮區,打造乳源多個發展節點。3.1 筑牢山水相映的生態空間格局3.2 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3.3 加強生態資源要素保護生態優先,維護山清水秀本底33.1 筑牢山水相映的生態空間格局統籌推進國土空間整體保護、系統修復與綜合治理,構9、建“一心、一屏、多廊、多節點”的縣域生態安全格局,形成山清水秀、生機勃勃、人地和諧的生態空間。一 心一 屏多 廊依托南嶺國家公園,打造縣域生態核心。依托縣域西部山體,形成縣域主要生態屏障,串聯南北生態要素。依托水系、生物遷徙廊道等,打造縣域生態廊道。多 節 點以自然保護地為核心,形成生態保護的重要節點。3.2 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p 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筑牢全縣生態安全底線,對自然保護地進行調整優化,評估調整后的自然保護地應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10、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p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廣東南水湖國家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體系,確保境內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得到系統性保護,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3.3 加強生態資源要素保護山 體水 系濕 地森 林礦 山加快推進西京古道國家石漠化公園建設,加強對自然山體的保護,修復破損山體,逐步恢復綠色屏障。對南水河、武江、大布河、水源宮河、柳坑水、新街水、大橋河等河流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推進萬里碧道建設。規范南水湖飲用水水源地的管理,嚴格保護和恢復南水湖國家濕地公園等濕地資源及其生物多樣性。推進樹種結構調整,提高11、森林生態系統抵抗力。推進疏林地撫育、補植工作。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引入綠色開采、生態恢復工程技術等,探索礦山用地流轉機制。西京古道南水河南水湖必背鎮獅頭嶺礦區建筑石料用灰巖礦4.1 構建穩定高效的農業空間格局4.2 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4.3 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應鄉村振興,優化農業農村格局44.1 構建穩定高效的農業空間格局立足農業資源稟賦,精準定位農業功能,打造糧食生產功能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一般農業生產區,形成以乳桂沿線為主導,大橋、大布、洛陽各鎮互為補充的縣域農業發展格局。三區以特色文旅小鎮、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組成的農業發展節點,致力于將全縣建設成粵港澳大12、灣區的“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茶罐子”和“周末小院”。多點嚴守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科學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一不得、四嚴禁”的用途管制要求;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從嚴管控非農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切實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強化永久基本農田動態監測監管。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落實耕地保有量任務,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耕地用途;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嚴格控制新增建設占用耕地,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制度;鼓勵開墾耕地后備資源,拓展補充耕地來源。4.2 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強化耕地三位一體保護 13、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大力推進耕地質量提升工程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健全耕地質量、耕地產能動態監測體系,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對耕地種糧情況的監測評價。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規模化、產業化的生態無公害農業,集中打造優質稻、水果、蔬菜等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加快建成乳源蔬菜產業園等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沿乳桂經濟走廊發展賞花觀果觀光休閑農業,打造“農業+”融合發展模式。構建現代農產品商貿物流體系加快建設桂頭航空產業園建設,打造農產品集中交易中心。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冷鏈物流體系的示范推廣及相關配套技術推廣,健全各級物流網絡體系。4.3 保14、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應5.1 構建集約高效的城鄉空間結構5.2 優化城鎮空間,構建四級城鎮等級結構5.3 推動土地集約利用,劃定城鎮開發邊界5.4 重點打造乳桂經濟走廊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區產業興城,塑造集約高效城鎮5加強乳城鎮人口與產業集聚功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科學配置空間資源,建設成為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形成綜合服務、設施共享、城鄉共建的新型縣域綜合發展核心。一主以乳桂經濟走廊和航空產業園的建設為契機,將桂頭鎮建設成為兼具綜合服務、產業發展、創新服務為一體的經濟增長極,承接主城區外溢服務功能。一副依托生態、文化、旅游等獨特的資源優勢,從產業發展、城鄉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掘特點、發15、揮特色,打造粵北特色城鎮節點。多支點5.1 構建集約高效的城鄉空間結構打造“一主一副多支點”城鎮空間發展格局5.2 優化城鎮空間,構建四級城鎮等級結構形成縣域“主城區 副中心 重點鎮 一般鎮”四級城鎮體系主城區副中心重點鎮一般鎮滿足臨近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活需求。強化綜合服務和特色產業功能,通過特色產業帶動鄉村人口就地城鎮化。依托韶關丹霞機場建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成為縣域經濟增長極。積極推動人口、產業要素集聚,提升自身綜合服務能力。5.3 構建集約高效的城鄉空間結構p 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基于全縣自然地理格局和城市發展規律,優先守護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的基礎上,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引導城鎮16、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優化,防止城鎮發展無序蔓延,促進城鎮集約節約高質量發展。p 加強開發邊界管控要求完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路徑和要求,在城鎮開發邊界內開展建設,實行“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鎮開發邊界外的建設,基于主導用途分區實行“村莊規劃+規劃許可”和“約束指標+分區準入”雙重管制方式。打造“兩城三區一帶”產業空間布局,保障產業發展空間兩城三區一帶依托乳源和美瑤城建設居住、公共服務、總部經濟區、全域旅游服務中心,推進建設東湖綠色產業園,發展大健康綠色產業。依托桂頭航空產業城發展以航空為主題的物流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和旅游服務業,打造全縣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推動乳源高新技術開發17、區建設國家級高新區,推動東陽光現有產業升級壯大和多元化發展。云門山生態文化旅游區重點發展以過山瑤文化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銷體驗、戶外游樂、體育休閑、農業觀光體驗、旅游購物、田園酒店、鄉村民宿、農家樂餐飲為主的知名旅游度假區。健康醫養產業區重點建設腫瘤康復療養醫院、體育運動休閑、生物醫藥科研中心、森林康養休閑基地、瑤醫瑤藥產業園、鄉村民宿,以及健康食品深加工、展銷和冷鏈配送等產業。推進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種植,建設乳桂經濟走廊現代農業產業帶,重點以乳源蔬菜產業園建設為抓手,加快實現與大灣區農產品供需的全方位對接。5.4 重點打造乳桂經濟走廊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區6.1 打造“生態風情小城、康養魅18、力瑤鄉”6.2 加強瑤族特色文化保護與傳承彰顯魅力,打造全域旅游格局6依托乳源瑤族自治縣優良的生態資源稟賦和特色鮮明的瑤族特色文化,將乳源瑤族自治縣形象定位為:“生態風情小城、康養魅力瑤鄉”;同時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粵湘贛區域旅游市場,以構建全域旅游服務體系為支持,將全縣打造為集溫泉康養、文化體驗、生態觀光、戶外運動、鄉村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粵北生態休閑康養示范區、民俗風情體驗城”。粵北生態休閑康養示范區民俗風情體驗城溫泉康養文化體驗生態觀光戶外運動鄉村休閑6.1 打造“生態風情小城、康養魅力瑤鄉”010203實施民族文化人才培養工程挖掘本地民族民間藝人,分發揮民間藝人和農村文藝骨干的引領作用,19、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建立鄉土人才資源庫,努力培養一批優秀的民族文化人才,提高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以開展瑤族文化風情旅游為抓手提升民族文化發展的服務能力在開展民族傳統文化活動中,除了要繼續繼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保留獨特的地方風韻外,更要緊跟時代步伐,提高民族文化的表現能力和藝術水平,提升民族文化的服務能力。加強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推動文化與旅游的產業融合發展,充分發揮民族文化、音樂、歌舞等藝術門類優勢,把瑤族優秀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原生態文化資源轉化成為民族文化精品。6.2 加強瑤族特色文化保護與傳承品質提升,建設幸福宜居乳源7.1 打造復合高效綜合交通體系7.2 構建優質便民得公服設施20、體系7.3 加快推進城鎮空間品質及風貌提升7.4 完善安全韌性綜合防災體系7.5 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7.6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70101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打造面向全國的通用航空門戶加快推進丹霞機場及空港物流園的建設,融入全國通用航通體系,承擔客運、貨運、農林噴灑、應急救援等功能。融入區域交通網絡系統加快融入區域交通系統,增強西南地區、粵北地區與東南沿海地區的聯系,深化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促進西部大開發,優化產業布局。建設江海直達內陸的專業化港口加快推進北江航道擴能升級上延工程,整合航道泊位,打造專業運輸港區。7.1 打造復合高效綜合交通體系0202構建便捷綠色的交通體系構建快速通達的城市道21、路網規劃形成通暢的主干路網格局,在主干路網的基礎上形成“方格狀”的次干路網。提供便捷可靠的公共交通到2035年,中心城區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到60%以上,中心城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科學合理布局停車設施停車設施供應以建筑配建為主(不低于90%),公共停車場為輔近期路內路外同步發展,緩解停車難問題;遠期路外停車場占比不低于總需求規模的60%,路內停車場占比不高于40%。打造高品質的慢行系統提高非機動車與公共交通接駁便捷度,引導非機動車短途出行。7.1 打造復合高效綜合交通體系7.2 構建優質安全的公服設施設施體系優先落實公共服務設施設施用地指標,著力提升宜居生活便利度按照“適22、宜生活、適宜步行”的布局原則,綜合考慮人口構成、步行距離、使用頻率等,構建“51015分鐘生活圈”配套公共服務設施,重點加強老年人及兒童日常設施的配置,完善社區衛生醫療、體育等設施,實現15分鐘生活圈全覆蓋和配套服務有保障。1兒童常用設施3上班族常用設施2老人常用設施以各類學校為核心,與兒童游樂場地、小游園、活動中心等設施有關聯度。以菜市場為核心,與綠地、小型商業、學校等設施臨近布局。以文體、超市等設施形成社區文化、娛樂、購物中心。中學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小學便利店社區公園社區工作站開敞空間老人活動場地幼兒園兒童游樂場地菜市場大型商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分鐘10分鐘15分鐘7.3 推進城鎮空間品質及23、風貌提升城鎮空間品質提升 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促進城市有機更新提高城鎮開發建設的集約節約水平。提升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有效利用;推進城鎮老舊社區、老舊廠房等更新改造;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城市功能再造。推進城鎮人居環境綜合治理,高水平建設品質城鎮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加強城鎮公共空間建設;補齊市政公用設施短板;改善交通出行條件;大力推進城鎮綠美建設行動。推行城鎮綠色低碳生產方式,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準入門檻;大力推進生產流程改造,全面提升產業發展質效。推進城鎮風貌提升 城市風貌格局引導城市天際線塑造城鎮歷史文脈挖掘景觀眺望系統構建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高標準”綜合防災體系。以最24、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根本出發點,加強領導、健全機制、增加投入、提高能力、降低風險、減少損失,著力建設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全局性、關鍵性作用的防災減災工程,全面提升我縣的防災減災能力。提高消防防災水平全縣新建消防站7處,升級改造消防站2處,服務城鎮及周邊農村地區。0101完善防洪排澇設施縣城按50年一遇標準設防,沿江其余鄉鎮及良田地區采用10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0202增強抗震防災能力建立安全的救援通道、醫療設施、消防設施、供水供電設施和足夠的救災物質儲備。0303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堅持環境保護和災害防治、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原則開展災害25、防治工作。0404健全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加快綜合氣象觀測站和基層臺站建設;著力完善各項工程設施;進一步做好災害天氣監測預警及極端天氣預測。0505優化人防規劃布局貫徹“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的方針,堅持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與城市建設相結合。0606全面提升化工園區安全水平化工園區規劃應與城市發展規劃相協調,園區功能應與其他主體功能區相協調,使園區與城市建成區、人口密集區、重要設施、敏感目標之間保持足夠的安全及衛生防護距離、留有適當的發展空間。07077.4 完善安全韌性綜合防災體系0101構建全覆蓋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全面保護歷史文化整體空間格局、風貌特色、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重點保護文物26、保護單位、傳統村落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7.5 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0202文化保護與城市建設、生態建設相協調挖掘乳源瑤族自治縣歷史文化魅力,對于資源現狀良好,具有發展潛力的歷史文物古跡,以旅游發展為契機,納入城市和諧發展體系,提升文化保護的內在動力。0303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活化利用對乳源瑤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定期開展調查,完善保護名錄,制定相關的保護目標。同時挖掘除瑤族文化外的民間傳統文化,構建更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體系。規劃調整結合村莊發展趨勢以及村莊規劃編制情況,依照鄉村建設實際需要,規劃將全縣104個行政村,劃分為重新編制、規劃調整、通則管理和詳規覆蓋四種類型,分類推進村莊27、規劃優化提升。有較多開發建設、修復整治任務的村莊。簡單調整即可滿足建設管理需求的村莊。不開發建設或只是簡單人居整治的村莊。納入城鎮詳細規劃統一管理的村莊。按照“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要求重新編制規劃。重新編制適時開展規劃調整,通過規劃修改、局部調整等方式落實上位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劃定村莊建設邊界,明確村莊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建設管理要求。通則管理在詳細規劃中明確地塊用途及開發建設強度等內容。規劃調整p 優化村莊布局建設美麗宜居鄉村p 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夯實農業基礎,提高生產能力建設優質稻生產基地,優化優質稻品種結構、推進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加速發展現代草地和林下畜牧業,大力培育特色產業,建設發28、展南嶺茶葉產業帶。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森林生態旅游、鄉村游等旅游產品,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綜合體。優化鄉村產業布局結構,加快農業轉型升級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7.6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推動鄉村產業發展8.1 健全規劃傳導及管控體系8.2 優化實施監督機制實施保障,提高規劃傳導水平88.1 健全規劃傳導及管控體系總體規劃上位總體規劃縣級總體規劃主體功能職能結構規模體系要素配置用地指標耕保農田生態紅線林地保有量傳導鄉鎮級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生態修復專項規劃綜合交通專項規劃市政設施專項規劃公共服務專項規劃歷史文保專項規劃住房保障專項規劃地下空間專項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城鎮開發邊界外29、控制性詳細規劃村莊規劃8.2 優化實施監督機制構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立規劃管控與傳導機制強化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經審批和備案的國土空間規劃 成 果 納 入 國 土 空 間 規 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逐級匯交,形成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作為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規劃許可和規劃實施監督的依據。制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控制線體系管控措施,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為載體,落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分級管控體系,將各管控單元指標作為指導規劃及建設的依據。圍繞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查實施監督評估預警”的全過程,開展立法研究、績效考核和公眾參與,推進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