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香河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4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629
2023-08-11
43頁
7.67MB
1、香河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年-i-前 言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戰略部署,統籌發展與安全,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 號)、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實施意見(冀發201930 號)要求,按照河北省、廊坊市安排部署,編制香河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本規劃是香河縣圍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制定的空間發展藍圖,為確保重大國家戰略在香河縣落實2、落地、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香河新篇章提供空間支撐和保障,嚴格傳導落實上位規劃要求,明確城市空間發展目標戰略,優化空間總體格局,促進區域協調布局,強化資源環境底線約束,推動國土空間高質量利用,營造與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相匹配的人居環境。-iii-規劃期限與范圍規劃期限:近期至2025年,目標年為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范圍:規劃范圍包括香河縣行政轄區范圍,總面積447.99平方公里規劃層次:包括 縣域、中心城區 兩個層次-v-目 錄把握發展特征,制定目標與戰略以“三區三線”為基礎,優化國土空間格局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促進區域協調布局優化農業空間布局,支持鄉村振興筑牢安全屏障,提升生態環境3、品質強化集約節約,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彰顯文化魅力,建立文化保護體系落實全域統籌,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注重以人為本,提升城區環境品質完善政策機制保障,提升空間治理能力0102030405060708091001把握發展特征制定目標與戰略1.1 認識香河1.2 發展定位1.3 規劃目標1.4 總體戰略-2-把握發展特征制定目標與戰略1.1 認識香河香河縣地處京津唐地區中部,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地帶,環渤海腹地,距北京中心城區50公里,距廊坊中心城區50公里,距天津中心城區70公里。擁有京哈、首都環線等高速公路。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實施、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及臨空經濟區的規劃建設,全域處于4、國家重大戰略支撐帶動之下,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人口經濟國土環境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共 44.90 萬人,比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增加 10.57 萬人;常住城鎮化率 73.64%,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 21.81 個百分點。2020 年,香河地區生產總值完成 234.9 億元,家具產業發展最為突出,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現狀國土空間開發強度 29.85%,其中城鄉建設用地開發強度 25.58%;農用地占比66.91%;未利用地占比 3.24%。香河縣境內河流溝渠密布,生態本底條件良好。境內包含大運河、潮白河等重要河流,人均水資源量位居廊坊市第 2。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逐步改善。人口和城鎮化率穩5、步增長產業特色鮮明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生態本底良好,環境品質逐步改善-3-把握發展特征制定目標與戰略1.2 發展定位文旅康養目的地商貿服務微中心高端制造集聚區以大運河旅游通航為契機,充分發掘運河文化資源,營造京津綠色休閑高地,形成區域綠色休閑消費中心。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建成全域旅游示范縣。推進商貿服務業發展。把握香河已形成的家具產業集群優勢,完善家具產業鏈條,全面提升前端、制造和后端環節的地位,向綠色家居和智慧家居轉型,強化商貿服務環節在縣域內布局。依托香河地處首都圈的區位優勢,推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點承接高端制造功能,建設首都都市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端基地,推進與北6、京城市副中心在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上的環節協同。運河首驛綠活新城總體愿景-4-把握發展特征制定目標與戰略1.3 規劃目標向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幸福宜居衛城建設成效顯著建成京津冀世界級城鎮群中的重要節點與周邊地區全面協同發展,全面實現“最先進的理念、最高的標準、最好的質量,突出綠色、低碳、環保、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成為新時期縣城建設的典范。發展瓶頸與困境得到較大程度緩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優化;重大國家戰略落實取得突破性進展;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有明顯改善;城鄉統籌發展取得初步進展;產業轉型升級邁出實質性步伐;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更趨合理,區域7、發展落差逐步縮小;公共配套和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公共配套和基礎設施短板問題有所緩解;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與北京城市副中心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設施水平和服務水平全面達到副中心標準,形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糧食安全格局更加穩固,生態環境質量有質的飛越,實現生態建設與合理利用的有機融合;產業全面實現高端高新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完善,承擔區域創新體系重要環節;城鄉實現高水平統籌發展,新型城鄉關系基本奠定,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風貌有顯著提升。-5-把握發展特征制定目標與戰略1.4 總體戰略堅持底線約束堅持耕地保護優先,守住糧食、生態、水、能源資源、國防等安全底線,增8、強國土空間安全韌性,科學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推進國土空間節約集約利用,提高國土空間利用質量和效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協同發展推進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協同建設,構建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格局。推進落實“四統一”要求,落實北京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要求,共同構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關鍵節點。以文促創創新發展圍繞大運河通航這一關鍵要素,全面提升縣域文化產業和休閑服務業,提升香河縣空間環境品質和城鄉活力,強化香河縣對區域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帶動全縣產業轉型和創新發展,推進傳統家具產業向高端家具產業轉型。以人為本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9、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設施保障能力和宜居環境品質,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利用城市設計手段塑造宜人的城鎮空間,凸顯城市特色,構建以人為本的高品質空間,營造高品質生活。多方聯動改革創新堅持自上而下,上下聯動,探索國土空間規劃橫向和縱向傳導的管控機制。堅持多規融合,形成“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堅持開門編規劃,建立多方協商共謀共建共治的公眾參與模式。因地制宜,增強國土空間規劃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確保規劃能用、管用、好用。02以“三區三線”為基礎優化國土空間格局2.1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2.2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7-以“三區三線”為基礎優化國10、土空間格局2.1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統籌劃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確保不交叉不重疊不沖突。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現狀耕地應劃盡劃、應保盡保,優先確定耕地保護目標。在納入耕地保護目標的可長期利用穩定耕地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將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高標準農田、蔬菜生產基地、農業科研與教學試驗區、土地綜合整治新增加耕地等優先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實施特殊保護。將整合后的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極重要、極脆弱區域,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生態空間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系統功能。生態紅線范圍包括香河潮白河-大運河國家級濕地公園全部11、范圍和大運河與青龍灣河交叉口以南的與天津交界部分的大運河河道。落實上位要求,堅持正向約束與反向約束相結合,優先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以城鎮開發現狀為基礎,綜合考慮資源承載能力、人口經濟分布和城鎮發展潛力等,劃定城鎮開發邊界。-8-以“三區三線”為基礎優化國土空間格局2.2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構建全域一體、城鄉一體、網絡化、組團式節約集約型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打造香河“一洲一城兩翼兩廊三區多點”的開發保護格局。一洲:兩河交匯生態綠洲,突出生態、都市農業、都市休閑復合功能一城:整治提升香河中心城區,建成產業高端、功能完善、幸福宜居縣城兩翼:蔣辛屯、安平兩個新市鎮兩廊:北運河文化遺產12、與生態走廊、潮白河生態走廊三區:活力休閑康養區、現代農業發展區、高端產業集聚區多點:特色小城鎮節點和特色生態節點03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促進區域協調布局3.1 落實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要求3.2 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地區協同聯動-10-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促進區域協調布局3.1 落實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要求推進區域生態景觀共治共賞推進區域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進跨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實現生態建設協同發展。尤其是要加強交界地區的城鄉建設管控,加強生態建設,保障區域結構性的生態、通風和遷徙廊道。共建大尺度生態綠洲。依托北運河潮白河兩河良好的生態資源,以提高生物多樣性為目標,以生態修復和生態示范為重點,在13、兩河中部地區劃定生態綠洲。協同共建大運河區域生態廊道。強化交界地區生態綠帶引領示范作用,堤內重點修復灘涂、濕地、疏林草地生境。積極承接優質教育資源轉移。積極承接北京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香河高鐵站等地布局。推進跨界醫療衛生協同合作。推進醫療設施共建共享,通過機構合作、設置分院等方式,推動在京服務全國和區域的優質醫療資源向香河縱深布局。協同共建區域養老示范基地。依托大愛城建立區域養老示范基地,應對北京日益增加的健康養老需求,建設醫療衛生與養老相結合的服務設施,全面提升在健康養老領域服務京津冀地區的能力。推進區域文化體育事業合作。提高設施利用效率,避免重復建設,共同推動文體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推進跨流域14、綜合治理。推進干流兩岸生態修復工程,開展大運河、潮白河、青龍灣河兩岸生態環境修復,推進上下游污染協同治理,統一排放標準,力爭到 2035 年河道面貌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推進大氣環境協同治理。跨區域協同布局多條城市內部通風廊道。優化能源結構,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天然氣、電力等能源消費比重,推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淘汰落后產能,推進重點行業環保技術改造升級,強化對重點污染源的治理。統籌推進土壤污染治理。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重點監測”的原則,實施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治理,逐步建立區域土壤污染防控體系。-11-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促進區域協調布局3.2 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地區協同15、聯動加強與北京市通州區的一體化布局加強與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的協同布局加強與天津市寶坻區、武清區的協調布局加強與通州接壤地區協調發展,積極接受北京的功能轉移和經濟輻射,培育壯大香河的區域服務功能。合理分工、統籌規劃,最終實現北三縣與北京的一體化發展。香河應充分發揮“第一城”的品牌優勢、家具城的特色優勢和水環境的生態優勢,努力建成區域休閑商務、生態宜居的首選之地。以融入區域整體發展格局為導向,不斷加強與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在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強化北三縣內部交通路網對接,協調環北京城際選線;推進陜京燃氣四線、區域電力廊道等重大基礎設施協調布局;共建大尺度生態綠洲。強16、化與天津市武清和寶坻接壤地區,在基礎設施、農業發展等方面的對接與合作。統籌跨區域高速鐵路廊道、燃氣管線、高壓廊道等區域基礎設施布局。加強都市農業、區域物流、先進制造業等產業領域合作共建。04優化農業空間布局支持鄉村振興4.1 實施耕地“三位一體”保護4.2 拓展農產品生產空間4.3 優化鄉村生活空間4.4 加強農村土地綜合整治-13-優化農業空間布局支持鄉村振興4.1 實施耕地“三位一體”保護穩定優質耕地布局實施耕地進出平衡鞏固提升耕地質量嚴格耕地占補平衡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儲備耕地后備資源優先在優質耕地集中分布區域劃定農田保護區。各類非農建設選址布局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確需占用的,必須做到先補后17、占、占優補優,補充的耕地數量相等、質量相當、產能不降,嚴禁占優補劣。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責任。嚴格控制優質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除國家安排退耕還林還草、自然災害損毀難以復耕、河湖水面自然擴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沒等特殊情況外,對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和農業設施建設用地的,應當補足同等數量、質量的可長期穩定利用耕地,落實年度耕地進出平衡。依法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以永久基本農田為基礎,大力推進高標農田建設,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已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區域,有序開展土地整治提質改造項目18、,提質改造項目區主要分布在五百戶鎮、劉宋鎮、安頭屯鎮、渠口鎮、錢旺鎮和鉗屯鎮。以農田保護區為基礎,劃定耕地戰略儲備區,統籌推進宜耕農用地整理和低效村莊、工礦廢棄地、閑置和違法違規用地整治等,有效補充耕地。-14-優化農業空間布局支持鄉村振興4.2 拓展農產品生產空間堅持耕地保護優先,落實糧食安全戰略。結合首都需求拓展多樣化農業生產空間,塑造特色農業節點,構建現代化農業格局。打造 2 個特色農業發展區建設觀光農業示范基地環首都綠色農業示范區。圍繞京津龐大的消費市場,持續發展蔬菜、林果、花卉苗木等特色農業,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和都市農業,開發農業與第三產業結合的服務性功能。南部現代農業發展區。積極導入19、北京農業科技院校和科研院所資源,建設一批優質、生態、安全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花卉基地、特色水果基地,培育訂單農業和循環農業,打造香河縣現代農業集中發展的樣板區和增長極。因地制宜,在香河縣各鎮發展當地具有優勢的產業。建設一批優質、生態、安全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引領整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15-優化農業空間布局支持鄉村振興4.3 優化鄉村生活空間全縣農村居民點劃分為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和保留改善類,分類引導村莊布局優化。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保留改善類搬遷撤并類納入城市、鎮詳細規劃,加快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20、務共建共享,適度補充城市服務,承接城市功能外溢。促進居民點集中建設,推進村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提升對周邊村莊服務帶動能力。統籌保護、利用、發展關系,保持村莊格局和風貌的完整性、歷史建筑真實性、村民生活延續性,支持鄉村旅游發展,提出特色引導和建設管控要求。減量發展,允許原拆原建和建設用地在邊界內調整。統籌安排村莊危房改造、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土地整治、生態修復等各項建設。推進位于生態極敏感區域、安全隱患突出區域村莊整體搬遷,支持城鎮化意愿強烈、條件成熟區域村莊轉換為城鎮空間。嚴格控制村莊建設,不得以任何名義新增建設用地。-16-優化農業空間布局支持21、鄉村振興4.4 加強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開展農用地整治加強低效用地整治統籌推進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提升、撂荒耕地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修復等,確保耕地數量有增加、質量有提升、生態有改善。建設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農田。穩妥有序推進農村低效建設用地整治,盤活存量資源,優先保障農村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設施用地,改善居住條件。對退出的農村居民點用地、低效工業用地、低效農用地等及時復墾。05筑牢安全屏障提升生態環境品質5.1 提升全域生態系統功能5.2 統籌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5.3“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性生態22、修復-18-筑牢安全屏障提升生態環境品質5.1 提升全域生態系統功能構建區域一體化生態安全格局,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鞏固和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建設潮白河和北運河之間大尺度生態綠洲,強化生態管控。連接生物棲息地和其他生態空間的重要紐帶,增強生態網絡功能。構建三級生物遷徙廊道。強化引泃入潮河道水系保護,構建兩側生態空間。建設潮白河、北運河青龍灣河兩條河流生態廊道。結合生態環境修復建設良好濱水空間,保護河流兩側生態環境,提升河流兩側景觀風貌。落位 4 個郊野公園。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規劃建設打卜戶郊野公園、慶功臺郊野公園、蔣辛屯郊野公園、魯家務郊野公園。建設生態綠洲重塑生物遷徙23、廊道保護河流廊道塑造生態節點-19-筑牢安全屏障提升生態環境品質5.2 統籌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優化林地資源布局,構建縣域平原森林系統。以現狀林地為基礎,落實“三環、兩沿”建設目標,著力在中心城區、重點鎮、村周邊范圍建設環城綠環,承擔生態服務功能,防止城鎮村建設無序蔓延。保障重點生態用地。確保公益林地面積規模穩定,優先保障公益林用地需求。框定水資源利用上限,強化水資源平衡優化林園地資源保護與利用-20-筑牢安全屏障提升生態環境品質5.3“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性生態修復06強化集約節約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6.1 推進城鄉空間協同緊湊布局6.2 構建城鄉生活圈-22-強化集約節約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6.24、1 推進城鄉空間協同緊湊布局建設中心城區-新市鎮-特色小城鎮-新社區-基層村(特色村)的城鄉居民點體系。在推進城鎮化、工業化的過程中,必須在尊重農民意愿和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堅持集約、優化用地的基本原則,協調好城鎮化、工業化、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之間的關系,實現城鄉整體協調發展。-23-強化集約節約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6.2 構建城鄉生活圈07彰顯文化魅力建立文化保護體系7.1 圍繞大運河塑造魅力體系7.2 建立歷史文化保護體系-25-7.1 圍繞大運河塑造魅力體系落實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求凸顯運河風情塑造共同營造文化體驗充分發揮北運河區域重要文化紐帶作用,完善通航設施,建設大運河歷史文25、化遺產展示體系。依托運河通航構建全域魅力體系,帶動全域旅游。完善空間格局:以“京畿首驛、如意香河”為主題,以兩河交匯核心島、王家擺運河風情驛站和金門閘遺址公園為核心,形成“一帶、三段、兩翼、多核”的通航發展格局。塑造分段特色:根據本底條件,打造三個差異化發展的特色區段,分別為森林風貌、休閑風情、田園風光特色風景區段。強化文化遺產保護:重點保護金門閘遺址等文保單位,傳承發揚景泰藍、中幡表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建文化設施:落實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求,推進北運河廊坊段與北京市通州區和天津市武清區協同共建文化設施。探索共同運營新模式:探索跨界成立運營主體,共同開發“2.5 日”旅游產品;研究制定運26、河通航相關文化旅游收入分配機制,實現互利共贏。彰顯文化魅力建立文化保護體系-26-7.2 建立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利用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強化古樹名木保護嚴格保護各級文保單位和其他不可移動文物。加強文物古跡日常養護,建設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護體系。結合歷史遺存保護,綜合考慮研究、展示、延續原有功能和賦予文物古跡合適的當代功能,建設陳列館、遺址公園等,保持其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活力與文物價值。加大全縣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結合鄉村振興與全域旅游,加強展覽展示,鼓勵其與影視和創意設計等文創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遺產保護與文化體驗旅游結合。嚴格保護,優化生境,提升27、景觀效果。劃定古樹名木保護范圍,嚴格管控保護范圍內的挖坑取土、焚燒、傾倒有害廢渣廢液、新建擴建建筑物和構筑物等損害古樹資源正常生長的活動,禁止移植古樹名木。協調保護與發展利用的關系,對位于林地農田的古樹名木,鼓勵在保護范圍外培育自然混交林,豐富林田景觀。彰顯文化魅力建立文化保護體系08強化全域統籌保障基礎設施建設8.1 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布局8.2 新型智慧基礎設施布局-28-8.1 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布局構建區域一體化交通網絡,加強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周邊縣(市、區)的交通聯系。構建多類型、多等級的綜合道路交通體系。規劃香河縣形成“一橫兩縱”的城際鐵路網絡,“一橫”為廊香城際;“兩縱”為京唐(京濱28、)城際、環北京城際聯絡線(預留)。在“一橫(京哈)一縱(密涿)”高速公路系統基礎上,規劃建設密涿京滬聯絡線(京滬高速公路北延線),實現與密涿高速公路連通,在北京外圍形成東北至華東、華南運輸大通道,在消減北京過境交通壓力的同時,顯著改善香河縣交通區位條件。推進香河運河大道北延,打造縣域西部南北交通大通道。提升福喜路香河運河大道為快速路,形成避開北京城市副中心直接銜接密涿高速等區域高速公路網的快速通道,同時與密涿高速共同形成聯系大興機場、雄安新區的快速通道,與京平高速共同形成至首都機場的快速通道。加強鄉村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和過窄農村公路改造。融入京津冀城市群的暢達軌道交通構建互聯互通的現代化公29、路交通體系完善高速公路網優化提升干線公路網縣鄉道和農村道路強化全域統籌保障基礎設施建設-29-強化全域統籌保障基礎設施建設8.2 新型智慧基礎設施布局立足未來,面向區域,建立安全可靠、高效智能、適度超前的市政保障體系,提升城市運行保障能力。推 動 形 成 安 全可靠、多元多項、開發協同的能源保障格局。保障區域能源通道安全保障區域調水工程建設加快建設智慧信息網絡建設城市智能電網提升城鄉供水系統建設智慧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城市供熱水平改善農田水利設施布局智慧基礎設施提高固廢處理能力防范洪澇災害風險探索數字社區與數字鄉村保障重大水利示范性工程建設,完善水資源配置體系。系統布局新興基礎設施,打造環首都智慧30、城市示范場景。構建堅實可靠的能源基礎設施體系,調整能源結構全面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城市用水穩定超前謀劃智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社會建設09注重以人為本提升城區環境品質9.1 優化中心城區空間格局9.2 完善中心城區空間形態9.3 塑造中心城區藍綠網絡9.4 改善中心城區交通環境9.5 統籌中心城區地上地下管控9.6 強化中心城區安全保障-31-9.1 優化中心城區空間格局通過建設潮白河、北運河生態廊道建設,補充中心城區東南農田林網,京唐(京濱)城際鐵路生態廊道,構建環城景觀游憩帶。以繡水街為軸,改造繡水街兩側原家具賣場向家居市場轉變,打造家居產業綜合發展軸;沿家具景觀大道,東西向串聯香31、河經濟開發區(高新產業及研發基地),打造相關的產業集群,形成香河特色產業發展軸。古郡芳華板塊,提升老城區環境品質;濱河家園板塊,建設西部高品質城區;高鐵商務板塊,圍繞香河南站布局城市發展新引擎;高端制造板塊,推動環保產業園提質升級;科創研發板塊,突出機器人小鎮產業特色。按照相對集中,適度分散的原則,構建“一環、雙軸、五板塊”的空間布局結構一環:以環城景觀游憩帶為支撐,優化藍綠空間網絡雙軸:以雙軸為引領,引導城區功能布局五板塊:塑造五個功能鮮明的城區板塊注重以人為本提升城區環境品質-32-9.2 完善中心城區空間形態“兩河”指環繞中心城區的潮白河與北運河。對潮白河與北運河沿岸進行生態修復,建設外32、環郊野公園體系,形成環繞城市的生態基底。“多廊”指貫通城市的綠道系統和景觀軸線。建設城市道路系統。整理城內溝渠,布局大量親水設施,形成豐富多彩的游賞活動空間,實現人與自然河流的良好互動;沿城市主要道路建設慢行系統,植入公共綠地。建設重要景觀風貌軸線。包括五一路、運河大道、繡水街等城市主要出入口道路,運河大道、規劃 N5 路等濱水道路。“六心”指城市的 6 個風貌核心。依托風貌核心,建設六個風貌片區,分別是北運河休閑景觀度假區、現代新興產業展示區、現代文創產業聚集區、家具特色景觀區、新城中心風貌區、老城傳統風貌區。“八景”即結合歷史“淑陽八景”,采用部分恢復與部分新建的方式,形成八個重要景觀節點33、。傳承中華建筑文化基因,汲取國際先進設計理念,追求建筑藝術,體現中國風格、地域風貌。積極推廣綠色建筑、使用綠色建材,嚴謹細致做好建筑設計。形成融于自然、簡潔大方、端正大氣、具有東方神韻和現代氣息的“新而中”建筑風格。塑造比例均衡、尺度宜人的建筑體量和富有變化的建筑形態,形成協調統一、開放共享的建筑界面。塑造“兩河多廊,六心八景”整體景觀風貌格局強化建筑風貌指引注重以人為本提升城區環境品質-33-注重以人為本提升城區環境品質9.3 塑造中心城區藍綠網絡完善中心城區藍綠系統格局建設三級公園綠地體系推動郊野公園建設以綠色生態網絡串聯城市組團,實現城綠交融。引入縣城西北潮白河生態界面和北運河生態界面,34、沿五一渠、京唐(京濱)城際鐵路等廊道布局生態綠地,與縣城南部生態綠帶相連,共同營造藍綠交織的城市景觀。提升綠地建設標準,增加綜合公園數量與規模,大力推動社區公園建設,優化引導街頭綠地布局。在城鎮周邊有序開展郊野公園建設。-34-9.4 改善中心城區交通環境構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級路網結構。構建對接區域的快速路系統優化便利高效路網體系增加支路網密度綠色出行環境推進香河運河大道北延,打造縣域西部南北交通大通道。提升福喜路香河運河大道為快速路,形成避開北京城市副中心直接銜接密涿高速等區域高速公路網的快速通道。中心城區城市干道重點保障出行順暢,打通 8 條南北向結構性主干道和 6 條東西向結35、構性主干道,引導城市交通向東、向北發展,形成“六橫八縱”層次分明的結構性主干路網體系。加密老城路網,打通支路、斷頭路。以小街區密路網營造城市新組團,新建地區路網密度達到 8 公里/平方公里。注重以人為本提升城區環境品質-35-9.5 統籌中心城區地上地下管控9.6 強化中心城區安全保障明確總體規模與利用方向:中心城區人均地下空間開發面積達到 2 平方米,其中用于防災和人防的地下空間面積不小于人均 1 平方米。布局地下空間集中建設區:規劃地下空間集中建設區位于京唐(京濱)城際以東以北、潮白河以南的中心城區商業區,此范圍人口較密集,居住及商業用地較集中,地上空間發展受限,應重點發展地下空間。其他城36、鎮集中建設區應積極引導地下空間開發。推進地下空間綜合利用:鼓勵變電站、換熱站、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垃圾處理廠等市政設施合理利用地下空間,減弱消除鄰避效應,增加綠化空間,提升環境品質。建設應急避難場所:規劃中心城區結合體育館建設 1 處中心避難場所。規劃結合城市公園綠地、廣場、學校、文體場館以及城鎮邊緣安全空地建設固定避難場所。結合現狀醫院及規劃的綜合醫院,建設 2 處應急保障醫院。布局消防救援設施:分級分類布局消防站。中心城區共布局 4 座消防站,含特勤消防站1 座,一級普通消防站 3 座。建立人防防護工程體系:規劃期末中心城區人防工程總需求量不少于 45 萬平方米,人均人防工程面積不低于 37、1.5 平方米,其中人均人員掩蔽工程面積不低于 1.2 平方米。完善保障基礎設施:規劃以干線公路網、城市干道網為主通道,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應急通道系統。保障應急供電供水系統。保障應急通訊系統。注重以人為本提升城區環境品質10完善政策機制保障提升空間治理能力10.1 完善規劃體系,加強規劃傳導10.2 加強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10.3 建設國土空間“一張圖”10.4 銜接“十四五”規劃落實近期行動-37-10.1 完善規劃體系,加強規劃傳導10.2 加強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定期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常態化規劃實施監測機制,健全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建立重大問題和重大事項規劃咨詢機制,發揮各38、部門、各領域專家和公眾的作用。完善政策機制保障提升空間治理能力全生命周期-38-10.3 建設國土空間“一張圖”統一國土空間數字化底圖推進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推動信息共建共享共用形成覆蓋全域、實景三維、權威統一的國土空間數字化基底,完善國土空間數據體系,構建“數字國土”。搭建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與市級平臺對接,實現縱向聯通。實現各類空間性規劃銜接一致,統籌各類空間需求,提供數據支持和技術保障。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狀況實施動態監測評估,加強對重要控制線、重大戰略區域、重點功能平臺等規劃實施情況的監測預警。統一國土空間規劃數據和時空數據標準,建立健全數據采集更新機制,完善數據共享機制,推動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完善政策機制保障提升空間治理能力-39-完善政策機制保障提升空間治理能力10.4 銜接“十四五”規劃落實近期行動重點統籌縣域層面重大空間行動與工程,銜接中心城區重大項目落地安排,制定國土空間規劃實施方案,分解落實責任。生態修復行動城鄉整治行動開放升級行動創新發展行動品質提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