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大荔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稿)(4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690
2023-08-11
49頁
22.34MB
1、二二三年三月大荔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眾稿前言PREFACE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大荔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積極組織編制大荔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為凝聚社會各界智慧和共識,提高規劃成果質量,現面向社會公開征求規劃意見和建議。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實“五項要求”“五個扎實”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的新格局,全面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陜西省、2、渭南市決策部署,堅持大荔縣農業興縣、工業強縣“雙輪驅動”,通過推動工業強勢補短、農業穩步攀升、服務業蓬勃發展,努力形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以工業倍增為支撐的增長新模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整體謀劃大荔縣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規劃期限2021-2035年。規劃基期年2020年,規劃目標年2035年,近期目標年2025年。認識大荔,天下糧倉 中國棗鄉戰略引領,建設渭南副中心城市空間優化,構建美麗國土新格局風貌塑造,彰顯黃河文化新魅力尊重自然,加強資源保護與利用高效治理,推動國土整治與修復強化支撐,提升城市安全與韌性聚焦城區,建設高品質宜居城市實施保障,實現全生命周期管控03、1020304050607080901認識大荔 天下糧倉 中國棗鄉1.1 走進大荔1.2 規劃范圍1.3 規劃原則大荔縣古稱同州,素有“三秦通衢、三輔重鎮”之稱;地處黃河之濱,陜西關中平原東部最開闊地帶,黃、渭、洛三河匯流之地。大荔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國家4A級旅游景區豐圖義倉,獲“天下第一倉”之美譽;中國“紅棗種質天然資源庫”,被命名為“中國棗鄉”;曾榮獲“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是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之一。國土面積1690.61平方公里行政轄區1街道15鎮人口59.24、9萬人1.1 走進大荔縣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縣級行政轄區全部范圍。總面積1690.61平方公里。城關街道、官池鎮、許莊鎮、埝橋鎮1個街道3個鎮14個社區、17個行政村、1處林場。總面積113.86平方公里。縣域范圍1.2 規劃范圍 中心城區 規劃層級1.3 規劃原則以人民為中心 品質發展底線思維 安全發展節約集約 高效發展區域協同 融合發展2.1 發展愿景2.2 戰略定位2.3 發展目標2.4 城市規模02戰略引領,建設渭南副中心城市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核心區”2.1 發展愿景渭南市域副中心城市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生態智能綠色發展示范區黃河金三角高品質全域旅游示范區2.25、 戰略定位到2035年,建成布局合理,高效有序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2.3 發展目標常住人口57萬人城鎮人口36萬人城鎮化率63%中心城區人口22萬人農業空間田沃和美,高效富足生態空間水安地綠,安全穩固城鎮空間品質提升,低碳宜居文化空間特色鮮明,魅力彰顯基礎設施安全順暢,智慧共享2.4 城市規模03空間優化,構建美麗國土新格局3.1 區域協同發展,打造融合發展樣板3.2 嚴守規模底線,統籌劃定三區三線3.3 優化國土空間,構建美麗國土新格局3.4 劃定農業空間,嚴守關中綠色糧倉3.5 明晰生態空間,筑牢生態安全底線3.6 優化城鎮空間,助推新型城鎮化區域共建共享大荔位于關中平原城市群,晉陜豫6、黃河金三角區域,陜西省沿黃生態城鎮帶等多重區域發展規劃的疊加區。未來發展建設中應緊抓機遇,聯結區域協同發展。生態共治共保立足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協同合陽縣、潼關縣等城市,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綜合治理。協同黃河沿線等文化旅游節點城市,共同打造黃河文化旅游廊道。交通互通互聯產業協同發展 3.1 區域協同發展,打造融合發展樣板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富永高速、城際鐵路等干道建設,提升對外交通互聯互通水平,協同富平、蒲城、永濟等城市共同推進陜西山西區域性綜合交通建設,形成內外快速通達的公路網絡。農業協同發展。協同臨渭、富平、蒲城等城市共同打造國家級農產品供應基地及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7、。工業協同發展。深化與蒲城高新區、渭南高新區、華州區產業協同發展,壯大培育以納米材料產業為主導的集群。3.2 嚴守規模底線,統籌劃定三區三線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 為維護縣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根據生態系統完整性和連通性的保護需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對永久基本農田進行優化,確保永久基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按照集約適度、綠色發展的理念,科學規劃城鎮空間格局,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構建“一核兩軸、三區三廊”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中心城區城市發展核城鎮發展軸產業聚集軸3.3 優化國土空間,構建美麗國土新格局黃8、河生態廊道渭河生態廊道洛河生態廊道北部臺塬旱作區中部洛河灌區東部黃河灌區|一核|兩軸|三區|三廊|構建“一谷三帶、三區多點”的農業空間格局北部臺塬旱作區中部洛河灌區東部黃河灌區秦創原(渭南)農業創新谷黃河沿岸生態農業帶渭河沿岸特色農業帶北部林果現代農業帶3.4 劃定農業空間,嚴守關中綠色糧倉中國棗文化博覽園冬棗產業園新穎智慧農業產業綜合體漁光一體生態產業園等|三帶|多點|三區|一谷|穩定耕地總量。落實好“長牙齒”耕地保護措施,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提高耕地質量。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災毀耕地復耕,有序開展坡耕地退耕,全面提高耕地質量。加強耕地生態管9、護。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施耕地輪作休耕,構建以河流溝渠、防護林為主體的農田生態網絡。3.4 劃定農業空間,嚴守關中綠色糧倉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布局。重點保護優質耕地集中區,特別是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的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主要用于保障規劃實施中,國家和省級重點建設項目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補充。落實耕地三位一體保護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布局鄉村生活空間村莊分類引導根據村莊發展現狀和主導功能,綜合村莊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經濟水平及人口特征等,分級分類引導村莊布局,凸顯特色發展。集聚提升類 123個城郊融合類 42個特色保護類 42個 其他類65個以村莊環境整治提升、村莊10、危房維護、修建,公共空間改造等為重點。圍繞中心村對周邊基層村進行整合,集聚發展;產業提檔升級,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保護特色資源,優化環境品質,強化對特色空間節點的營造。在保持原有規模的基礎上,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重點,確保享受同等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3.4 劃定農業空間,嚴守關中綠色糧倉構建“三廊三區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三廊|三區|多點|黃河生態廊道渭河生態廊道洛河生態廊道 北部臺塬生態保育區中部平原生態控制區南部沙苑生態提升區3.5 明晰生態空間,筑牢生態安全底線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水源地保護區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大荔縣自然保護地體系包括1個自然保護區2個自然公園。3.5 明晰11、生態空間,筑牢生態安全底線類型類型等級等級名稱名稱自然保護區省級陜西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國家陜西大荔朝邑濕地自然公園國家陜西大荔沙漠自然公園其他鎮構建一核兩軸五極多點的城鎮空間格局|一核|兩軸|五級|多點|中心城區城市發展核城鎮發展軸產業聚集軸官池鎮、朝邑鎮、許莊鎮、羌白鎮、范家鎮其他鎮3.6 優化城鎮空間,助推新型城鎮化3.6 優化城鎮空間,助推新型城鎮化縣域城鎮分為“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鎮”三個等級。重點鎮(5個):官池鎮、朝邑鎮、許莊鎮、羌白鎮、范家鎮。一般鎮(10個):安仁鎮、雙泉鎮、韋林鎮、趙渡鎮、馮村鎮、段家鎮、兩宜鎮、蘇村鎮、下寨鎮、埝橋鎮。中心城區:城關街道。加強農產品12、加工業升級以農業興縣、工業強縣“雙輪驅動”為引擎,以特色農業為百億支柱、以新材料新能源為百億主導的“1+1+N”現代產業體系。依 托“關 中 果 盤”和“關中菜籃”優勢,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加快推進正威新材料(渭南大荔)納米產業園項目建設。未來形成“中國納米谷”新材料產業聚集區。培育新材料產業落地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優化工業空間布局以創建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契機,構建融智能農機研發、制造、應用、銷售一體的智能裝備產業集群。3.6 優化城鎮空間,助推新型城鎮化構建“一心引領、五線串聯、四區聯動、多點融合”的全域旅游空間體系,推動旅游業全域發展。一心引領:城區綜合服務中心。13、五線串聯:歷史人文東線、沙苑運動西線、溫泉康養北線、產業融合中線、美麗鄉村環線。四區聯動:歷史文化尋古探幽體驗區、激情沙海運動休閑區、水韻鄉情農耕文化體驗區、天下糧倉農業游學觀光區。多點融合:旅游融合綜合體、特色小鎮、村級農業公園、旅游特色村。3.6 優化城鎮空間,助推新型城鎮化醫養結合幼小共營文教共建文化活動站、幸福學堂、共享書房等功能相近的設施,綜合設置,復合建設,減少規模,提升實體活力和體驗度。幼兒園與養育托管點聯合建設,共同運營,共享活動場地、保育人員、安保人員等。建立“縣級-重點鎮-一般鎮-行政村”四級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城鄉生活圈,構建設施集約配置模式,在存量背景下實現公共設施集約共14、建。全齡友好,構建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務體系3.6 優化城鎮空間,助推新型城鎮化養老院、社區級居家養老服務設施與衛生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聯合建設,共享治療室、床位等。規劃公園與多功能運動場地結合建設共同運維運營,共享活動場地、提高用地效率便于居民日常使用。共享書房幸福學堂幼兒園養育托管點養老院衛生服務中心公園多功能運動場地文化活動站公園+綠地4.1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4.2 塑造特色鮮明的城鄉風貌04風貌塑造,彰顯黃河文化新魅力構建“傳統村落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三級歷史文化保護體系8個傳統村落6個國家級傳統村落:段家鎮東高垣村、朝邑鎮大寨村、范家鎮結草村、兩宜鎮東白池村、雷北村、阿壽村215、個省級傳統村落:井莊村、平羅村 33處文物保護單位4(國家)+18(省)+11(縣)8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1(國家)+14(省)+30(市)+36(縣)4.1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同州梆子豐圖義倉岱祠岑樓文殊塔東白池村沙苑特色風貌區品質城鎮風貌區北部臺塬生態風貌區關中傳統田園風貌區依據縣域自然地理條件、人文歷史環境、現狀城鎮和村莊建成環境以及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要素,塑造6個特色城鄉風貌區。黃河濕地濱水風貌區4.2 塑造特色鮮明的城鄉風貌現代產業風貌區055.1 水資源保護與利用5.2 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5.3 林地資源保護與利用5.4 濕地資源保護利用5.5 礦產資源保護利用尊重自然,加強資源16、保護與利用5.1 強化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強水系保護。劃定渭河、北洛河等河道、灌溉水源及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加強飲用水源井保護。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加強水源工程建設,增加供水能力,保障用水安全。優化城鄉供水系統水廠布局,完善城鄉供水管網一體化。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實行用水總量和用水強度雙控制,加強地下水開采管控。合理配置水資源。合理調整用水結構,統籌配置域外調水、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規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實施農業節水行動,深入開展工業節水,推進節水型城鎮建設,推進非常規水利用。5.2 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嚴控增量盤活存量著力釋放存量建設用地空間,嚴格落實“增存掛鉤”、“17、增減掛鉤”,對布局散亂、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閑置浪費等低效用地進行再利用;實施增量安排與存量盤活掛鉤。依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合理配置建設用地,優先保障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以及科技含量高、社會經濟效益好的產業發展用地。優化結構推動城鎮低效用地再利用,用“存量“來換“增量”,鼓勵“地上”和”地下“空間立體開發,鼓勵”地下“來換”地上“,用結構優化釋放建設空間。提升效率優化用地結構和空間布局,強化用地定額標準管控和節約集約評價,強化重大建設項目節約集約的剛性約束;鼓勵工業園區建設多層標準廠房,推動工業用地原址升級改造、擴容增效。5.3 林地資源保護與利用開展重18、點林區保護。重點加強臺塬區域栽植防護林;沙苑防沙治沙及沙化土地治理;保護平原農田生產空間構建農田防護林網。加快林地資源生態景觀建設。重點推進生態保護區、生態廊道的防護林建設,加強重點生態環境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林地保護。實施林地用途管制。嚴格控制林地資源轉為建設用地和其他農用地。引導節約使用林地資源,最大限度減少林地資源流失。已出讓的礦區在采礦期內應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節約優先,有度有序利用礦產資源,建立和完善綠色礦業發展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5.4濕地資源保護利用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堅持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重點實施黃河流域、渭河流域、洛河流域3個河流濕地19、等生態系統的綜合治理。優化礦產資源開發調控方向,適度合理開發磚瓦用粘土礦、地熱、建筑用沙、礦泉水等礦種資源。制定濕地保護規劃,劃分濕地功能區,保護濕地資源,實施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工程。嚴格管控濕地空間,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濕地保護體系建設和管理。全面保護濕地資源恢復濕地生態功能推動礦業綠色發展優化礦產資源保護開發5.5 礦產資源保護利用6.1 國土綜合整治6.2 生態修復06高效治理,推動國土整治與修復農用地整治l 城鎮建設用地整。通過技術改造、零星用地整合、改善消防設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沿街立面等措施,實施城鎮建設用地綜合整治。l 農村建設用地整治。鼓勵群眾自愿有償搬遷騰退宅基20、地及廢棄農村建設用地;通過整理、調整、置換等措施,整治農村閑置低效建設用地。建設用地整治宜耕后備資源開發全域土地綜合整治l 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采用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修建機耕道路、營造農田防護林、配套推進農田供水供電通路建設等措施,建設高標準農田。l 因地制宜實施低效低農用地整治。分批推進低效園林地整治;通過地力培肥,碎片化土地整理、水電路等農業設施配套,改善農業生產條件。l 災毀土地復墾。積極恢復因自然和地質災害損毀的土地。6.1 國土綜合整治l 以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為平臺,推動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 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規模經營、人21、口集中居住、產業聚集發展。l 采取適宜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對宜耕后備資源進行開發,增加有效耕地面積。重要區域生態修復l 河流生態廊道、飲用水水源地及灌溉水源等進行水質監測、水生態恢復,控制水體污染,減輕水污染負荷。提高河道沿線綠色開放空間的氣候調節功能、水源涵養功能。l 對工業和城鎮集中排污源頭進行污染治理,雨污分流改造等。水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修復礦山生態修復l 自然保護地生態修復:實施退耕還濕、水生態環境修復等,加強濕地資源保護與協調,逐步恢復退化的濕地生態功能。l 北部臺塬生態修復:實施固溝保塬、水土保持林建設和水土流失治理。l 南部沙苑生態修復:以沙荒地治22、理保護、封禁為主,實施沙區生態保護和修復。6.2 生態修復l 磚瓦粘土礦生態環境治理。以磚瓦粘土礦集中區為重點,以渣石堆放區和取土區植被恢復為基本治理目標,對礦區損毀土地等進行生態修復,推進礦區生態環境改善。l 磚瓦窯廢棄地復墾。對因燒制磚瓦窯、取土等形成的挖損地、廢棄磚廠等廢棄土地進行復墾。l 推進典型生態系統、物種、基因的多樣性保護,加強保護區內人類活動監管。l 開展生物多樣性綜合觀測站和觀測樣區試點建設,完善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庫,規范野生物種管理。7.1 便捷高效,打造內通外聯的綜合交通體系7.2 綠色智能,構建城鄉一體的市政設施網絡7.3 高效有力,完善安全韌性的綜合防災體系07強化支23、撐,提升城市安全與韌性構建“井”字型快速骨干網、“一環四縱四橫”基礎普惠網結構鐵路運輸系統高鐵+城際大西高鐵、城際鐵路、侯西鐵路鐵路樞紐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公路樞紐大荔高鐵站、大荔北站公路運輸系統7.1 便捷高效,打造內通外聯的綜合交通體系高速公路(2條):澄商高速、富永高速;國道(2條):G242、G628;省道(6條):S108、S207、S310、S311、S312、S512;縣道(8條):X209、X210、X216、X217、X313、X316、X317、X321;鄉道(29條):Y201、Y202、Y209、Y311等。綜合交通樞紐站與綜合服務站構建綠色安全的基礎設施網絡給排水工程通24、信工程加強城鎮供水水源和輸配水管網建設,形成聯網供水系統。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體制。規劃期內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鄉村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2035年無線通信網覆蓋率達到100%。建立現代通信基礎設施。推進5G網絡建設。完善鄉鎮郵政服務體系。實現郵政網點全覆蓋。能源設施工程加大輸變電網改造力度。保障城鄉供熱。完善縣域輸氣管網建設。基礎設施廊道統籌重大基礎設施廊道。建設韓渭西煤層氣管線、榆西輸氣管線、330kV高壓廊道、銅川-白水-潼關輸氣管道工程、羅敷-大荔燃氣管道工程。城鄉環衛工程建立健全“縣處理、鎮村收集+轉運、戶分類”的城鄉環衛一體化體系。優化收運處置設施布局。7.2 綠色智能25、,構建城鄉一體的市政設施網絡防震減災防洪規劃人防工程消防規劃地質災害氣象災害健全穩固的城市安全體系防震減災防洪規劃人防工程消防規劃地質災害氣象災害建立完善的各級指揮系統,通訊警報設施覆蓋率達到95%以上。構建消防防災系統,保證建筑間距、消防通道、建筑中消防設備符合消防規范。建立健全縣、鎮、村三級群策群防監測網絡。采取綜合治理與防范措施。建立氣象災害監測資料實時傳輸網絡。確定中心城區100年、中心鎮的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一般鎮的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中心城區防澇標準為30年一遇、中心鎮5年一遇。設計抗震烈度達到8度。城鎮內設置避震的場所,疏散半徑在0.51.0公里以內,避震疏散用地應達到每人不26、少于1.5平方米。7.3 高效有力,完善安全韌性的綜合防災體系08聚焦城區,建設高品質宜居城市8.1 空間結構8.2 城市道路交通8.3 公共服務設施8.4 市政基礎設施8.5 公共空間與藍綠網絡8.6 公共安全與綜合防災8.7 城市更新規劃構建“一河兩軸三心六片區”的空間結構|一河|兩軸|三心|六片|洛河城市公共服務主軸城市商業服務主軸公共服務核心中部生態核心南部工業核心高鐵新區、商貿新區城東新區、同州新區中心片區、戰略新興產業集聚區8.1 空間結構依托S108、澄商高速強化對外邊界聯系。加強城市對外交通的聯系,高效銜接公路與城市道路系統,保障內外交通轉換暢通。城市綠道建設堅持以人與自然和諧27、共生為原則,優化慢行環境,形成連續、安全、舒適的慢行交通系統,提升生活品質需求。綠道系統城市內部交通城市外部交通 加強內外交通銜接,完善城市“方格網”形式的道路骨架,確定合理的發展規模和網絡結構模式,建成功能完善、暢通的城區道路網絡系統。研究城區交通出行規律,結合居民出行需求,依托城區用地布局規劃,調整現狀城區路網布局體系,更新路網結構,完善道路網絡系統。8.2 城市道路交通2035年年服務設施類型齊全、全齡友好,完善特色產業服務平臺8.3 公共服務設施構建15分鐘、5-10分鐘社區生活圈。加強社區生活圈與各級公共活動中心、交通樞紐節點的功能融合和便捷聯系,形成功能多元、集約緊湊、有機鏈接、層28、次明晰的空間布局模式。城市綠色出行比例明顯提升公園綠地、廣場步行5分鐘易達社區衛生服務設施步行15分鐘可達社區養老設施步行5分鐘可達社區中學步行15分鐘可達社區小學步行10分鐘可達新建大荔縣城鄉融合供水工程。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體制。以大荔縣熱源站為縣城穩定熱源。熱水管網系統主要采用直埋鋪設方式,部分地段采用熱力管溝方式鋪設。給排水工程供熱工程燃氣工程電力通信工程環衛工程以天然氣為氣源,城市輸配管網壓力級制采用中壓A一級系統,重點工業用戶采用次高壓管線專線供氣。管網布置以環狀為主,適當以枝狀管道補充。設置公共廁所、垃圾收集轉運站、環衛車輛及環衛停車場、環衛工人休息處。中心城區電力采用110KV大29、荔變電站、110KV同州變電站、110KV戶家變和110KV黃莊變。5G信號全覆蓋。8.4 市政基礎設施水:洛河 構建”水、田、林、城”相交融的藍綠網絡,打造中心城區“綠色+”“活力+”的藍綠開敞空間,塑造“田園環繞、水網滲透、綠在城中、城在綠中”的大美格局。林:城市周邊防護林田:農田繞城城:城市綠廊、綠心8.5 公共空間與藍綠網絡防洪規劃人防工程消防規劃人防工程人員掩蓋工程建設重點放在住宅小區開發建設和舊城改造方面,結合地面建筑按規定修建防空地下室或結合公共場所設置人防停車場。中心城區消防通道主要結合城市主次干道布置。規劃采用生活生產消防統一的供水管網系統,管網采用環狀布置。加高加固洛河現有30、堤防,清理河道、改善和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中心城區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防澇標準為30年一遇。設計抗震烈度達到8度。臨時避難場所,服務半徑為500米。建設固定避難場所服務半徑為2000米3000米。防震規劃8.6 公共安全與綜合防災舊居住區、老舊城中村更新對舊居住區進行更新改造對城中村進行設施完善或拆除舊工業用地更新加強功能置換、促進產業轉型產業結構升級、用地功能優化改善基礎設施建、強化品質提升傳統商業區更新 城市更新的對象包括舊居住區、老舊城中村舊工業用地、傳統商業區等。提升商業用地效益租賃土地、構建多利益平衡的開發機制用地騰退、優化城市商業服務功能8.7 城市更新9.1 加強規劃傳導與管31、控9.2 制定近期實施計劃09實施保障,實現全生命周期管控建設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全面對接市級以及縣級國土空間甚礎信息平臺,整合各類國土空同規劃編制成果數據庫,共享部門管理數據,建立動態更新機制,形成全縣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時監督系統基于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定期分析國土空間規劃的主要約束性指標、控制線、用地布局等執行情況,實時監控空間規模使用與流量指標歸還情況。加快推進工程建設目協同審批整合各部門空間規劃、項目管理、行政審批信息系統,打通農用地轉用審批,土地供應,不動產登記與建設工程項目審批通道,全面推進“多審合一”。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對所有國土空間分區分類實施用途管32、制。在城鎮開發邊界內,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鎮開發邊界外,按照主導用途分區,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和“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的管制方式。加強對鎮級規劃傳導9.1 加強規劃傳導與管控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應對各項約束性指標自上而下分解落實至各鎮(街道),對預期性指標進行預測性分解。加強對詳細規劃傳導在城鎮開發邊界內劃定城鎮單元,編制詳細規劃;在城鎮開發邊界外的鄉村地區劃定農業農村單元,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加強對相關專頂規劃傳導明確專項規劃的編制目錄清單,從資源保護、民生保障、支撐體系、整治修復等方面編制專項規劃。強化與專項規劃的技術標準銜接,保障專項規劃涉及空間利用的內容符合納入總體規劃的要求。加強規劃實施管控完善規劃傳導體系交通水利能源交通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保文化體育教育衛生福利消防防洪人防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修復培育新材料、環保及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延伸農業特色加工業產業鏈壯大旅游業,提升旅游配套服務設施特色小鎮培育建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低效閑置建設用地盤活水生態修復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銜接省、市、縣“十四五”規劃,分級分類統籌安排近期建設項目,建立重點項目清單。9.2 制定近期實施計劃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11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