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巴南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3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730
2023-08-11
37頁
14.41MB
1、巴南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OF BANAN Divisions2021-2035年【公示版】2023年3月巴南地處典型川東平行嶺谷地區,擁有“濱江、依山、傍泉、靠林、臨湖、環島”六大自然資源。境內長江岸線長約60公里,161條河流、99個秀麗湖泊、4個江心島嶼。區內分布4處溫泉資源。巴南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國家戰略的實施性規劃,是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的總遵循、總依據,是保障“一區五城”戰略發展的空間藍圖。巴南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是區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對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的細化落實,是對巴南區開發保護作出的具體安排,側重實施性。前言Preface目錄CONTENTS01 規劃范圍和期限02 新目標新機遇新挑戰03 優化國土空間格局04 自然資源保護利用05 歷史文化保護傳承06 營造宜居美好家園07 完善交通市政體系08 規劃傳導和實施保障1.1 規劃范圍1.2 規劃期限01 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范圍為巴南區行政轄區,包括9個街道和14個鎮,總面積1822.85平方公里。注:本版本為征求意見稿,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和公布為準。規劃范圍規劃期限鰲山衛街道龍山街道環秀街道本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7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3、。1.1 規劃范圍1.2 規劃期限2.1 功能定位2.2 發展目標02 新目標新機遇新挑戰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節點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新示范內陸南向對外開放新高地綠色發展創新發展新引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場景2.1 功能定位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為統領,以建設“具有典型城鄉融合發展特征的高質量增長極”為發展目標,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節點、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新示范、內陸南向對外開放新高地、綠色發展創新發展新引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場景”。052027年人口產業與資源環境協調程度不斷提升。生態安全格局持續優化,糧食安全格局基本穩定,特色農產品價值顯著提升。城鎮空間格局網絡連通,城鄉融合發展步伐4、加快。建設“一區五城”,提升巴南發展戰略地位和區域發展能級,形成中心城區新的重要增長極,基本建成內陸南向開放高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區,全面建設共同富裕美好社會,全面彰顯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魅力。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全面現代化,綠色化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建立,城鄉居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2.2 發展目標2035年在高質量發展中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人口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充分協調,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因地制宜的糧食、重要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農業空間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建成內陸南向開放高地,基礎設5、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加快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與東盟國際貿易能級大幅提升,開放程度和國際化水平在全市領先。03 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構建“兩核三片七中心,八山八水多廊道”總體空間格局,形成開放式、網絡化、集約型、生態化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兩核三片七中心三片3.1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兩核:龍洲灣城市組團中心、南彭城市組團中心三片:濱江人文片區、環樵坪山數智城、國際生物城七中心:區級服務中心,李家沱、蓮花-魚洞、高職城、鹿角-界石、惠民、木洞、七星場渝黔高速南彭雙河口麻柳嘴豐盛東溫泉圣燈山石龍石灘(雙寨)姜家石灘接龍安瀾龍洲灣木洞蓮花-魚洞李家沱鹿角惠民忠興二圣高職城一品界石七星場八山八水多廊道三片八山:6、銅鑼山、明月山、桃子蕩山、東溫泉山、樵坪山、圣燈山、天坪山、方斗山等八座重要山體八水:長江與花溪河、一品河、五布河、雙河河、魚藏河、黃溪河、魚溪河等一級支流多廊道:八山八水結合二、三級支流、江心島、云篆山等獨立山體、湖庫水面等形成生態廊道按照國家要求,統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建設不可逾越的紅線。3.2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優先劃定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永久基本農田經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其用途。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7、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大力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都市農業的跨越、農民富裕富足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格局。以鄉村主導產業為依據,將全區198個行政村劃分為6個類型。3.3 農業空間發展格局以優化村莊空間布局、補強公共服務設施及基礎設施短板,實現產業復興、人口回流、用地優化和文化活化。聚集提升型嚴格管控過度地帶風貌,在治理水平上實現城市水平,逐步強化服務城市的發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促進城鄉融合。城鄉融合型保護村莊的傳統格局、風貌以及8、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要保護延續的原有肌理。特色保護型打造精品水果產業帶、特色鄉村旅游區與都市近郊休閑農業旅游區;優化產業選址。融合發展型注重生態保護與環境修復,強化規劃管控,合理布局生態產業,風貌應延續原有鄉村肌理。生態保護與修復型推動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型八屏即銅鑼山、明月山、桃子蕩山、東溫泉山、樵坪山、圣燈山、天坪山、方斗山生態屏障。八帶即長江、花溪河、一品河、五布河、雙河河、魚藏河、黃溪河、魚溪河生態涵養帶。多廊即蘆溝河、鴉溪河、二圣河等次級河流。多點包含南坪壩、蓮花中壩、木洞中壩、桃花9、島等江心島,云篆山等獨立山體,觀景口水庫、豐巖水庫、龍崗水庫、南彭水庫等大中型水庫,各類自然保護地。3.4 生態空間保護格局構建“八屏八帶多廊多點”多層次、成網絡、結構和功能完善的生態安全格局。3.5 重點功能片區包括李家沱、魚洞、龍洲灣、花溪和蓮花街道的城市建設集中區域。打造宜居宜業宜游魅力區、“兩江四岸”形象展示區。包括花溪、宗申、天明、金竹4個片區。重點保障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與新材料產業等。大江科創城為創新創業活力之城,依托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高標準打造眾創空間、軟件園區。重慶高職城長江上游重要的生物醫藥創新高地和人才中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生命科學中心。重點保障生物醫藥產業及其全過程創10、新生態鏈產業的用地需求。重慶國際生物城包括南彭物流基地、重慶數智產業園、重慶智慧總部新城等區域。以“生態+智造”為發展路徑,重點保障物流、商貿等核心功能。環樵坪山數智城濱江人文城04 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全面落實礦業權競爭性出讓規定,嚴格控制協議出讓的范圍,提高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214.1 礦產資源保護與利用嚴厲打擊越界開采行為,嚴控建筑石料用灰巖的開發總量,逐步淘汰磚瓦用頁巖礦落后產能,提升規模化開發程度。推動礦業綠色發展,促進集約節約、綜合利用、高效利用,鼓勵循環利用,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11、管理,生產礦山加快升級改造、逐步達標。25水利基礎設施水資源調配構建城鄉統籌、空間均衡、保障有力的水利設施網絡。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統籌兼顧工業、農業、生態環境用水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需要,新建七星、魚孔灘、滴水塘等水庫和藻渡水庫輸水工程等水利基礎設施。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結構和空間布局,重視雨水和再生水等資源利用,建設節水型城市。至2030年,全區年用水總量控制在3.5億立方米以內,至2035年,全區年用水總量滿足全市要求。4.2 水資源保護與利用造林綠化空間規劃管控244.3 林地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造林綠化空間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實行上圖12、入庫管理,今后安排實施造林綠化任務不得超出規劃造林綠化空間范圍。嚴格控制林地轉為非林地,積極引導建設項目節約集約使用林地;嚴格保護公益林地,嚴禁擅自改變公益林的性質、擅自調整公益林的面積、范圍或保護等級;差別化管理商品林和公益林、人工林和天然林林木采伐,嚴管公益林、天然林林木采伐。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并建立耕地保護補償制度。嚴格執行國土空間規劃,采取措施,確保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本行政區域內耕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耕地保護21農田儲備區4.4 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在永久基本農田之外的耕地上,按照“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布局穩定”13、的要求,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劃定標準。擬占用或整改補劃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的,要將城市周邊范圍內耕地劃入儲備區。26綜合整治目標4.5 鄉村土地綜合整治系統破解農村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化、生態系統質量退化等綜合性問題,促進農村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綜合整治重點區域有序實施農村低效閑置建設用地整理,確定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預期目標和重點實施區域。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確定重點區域。加快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確定石漠化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礦山生態修復等的預期目標及重14、點實施區域。綜合整治重大工程“十四五”期間重點開展24個土地整治項目,位于石灘鎮雙寨村、萬能村,接龍鎮荷花村,石龍鎮中倫村等.26生態系統修復目標4.6全面生態修復至2035年,生態安全格局更加穩固,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固碳能力顯著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宜居,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兩山理念”轉化路徑更加暢通,健康穩定、和諧宜居、綠色低碳的巴南基本建成。生態修復分區濱江人文片區,強化對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系脈絡的保護,推進城市綠地公園建設和污染場地修復。銅鑼山-明月山生態屏障區,協同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綜合治理。環樵坪山片區,優化綠地空間布局,加強對城市河流的保護。重慶15、國際生物城片區,加強對木洞中壩島、桃花島島嶼岸線、消落區的保護修復。東南嶺谷區,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提升耕地質量,發展文旅康養、生態農業等產業,完善功能和設施支撐。生態修復重大工程礦山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加強對生產礦山的管控與科學利用,針對未修復的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統籌全域全要素,開展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05 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傳承歷史文化保護核心價值,梳理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價值定位,彰顯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價值特征。著力打造巴縣“老院子”特色項目。開展全區具備建設“巴縣老院子”建設的資源調查、評估,完成項目庫,推進“巴縣老院子”活化利用。5.16、1 保護文化資源,傳承歷史文脈 建立名鎮保護機制,加強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與管控,編制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 加強對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利用,注重歷史人文和自然生態的整體保護,因地制宜探索保護利用的新途徑、新機制、新模式 全面保護魚洞傳統風貌區采用“繡花式”等微改造方式,有序合規推進傳統風貌區有機更新和環境提升,回歸社區功能 嚴格保護彭氏民居、朱家大院、楊滄白故居等不可移動文物,開展必要的騰退疏解和功能置換,推進合理適度利用,創新保護利用方法,擴大公共開放 活態保護丁雪松故居、范紹增舊居、李華飛故居等歷史建筑,遵循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以用促保的原則,鼓勵活化利用 加強接龍吹打、木洞龍17、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存和傳播,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促進傳統技藝與當代設計融合,推動市場化運作和公眾參與,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及傳統村落傳統風貌區、文物古跡及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06 營造宜居美好家園全面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文化教育體育醫養6.1 構建層級完善、均等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彰顯魅力、類型多樣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市級、區級、街鎮級、社區或行政村級“四個層級文化設施配置醫療構建公平、優質、創新、開放的教育服務體系。按照實際學齡人口需求均衡合理布局基礎教育設18、施,積極扶持普惠性幼兒園,新建、改擴建一批中小學校,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保障特殊教育、專門學校空間需求構建更普惠、更具影響力的體育服務體系。完善市級、區級、街鎮級、社區或行政村級四個層級體育設施配置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覆蓋區、鎮街、社區(村)三級的醫療服務體系。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療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完善區級、街鎮級、社區或行政村級三個層級養老設施配置社會福利形成更健全的社會救助、助殘和殯葬服務體系。完善區級、街鎮級、社區或行政村級三個層級社會福利和殯葬服務設施配置托幼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及配套安全設施,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19、收、同步交付使用。在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中,統籌考慮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建設。406.2 打造高品質城鄉綠色空間在城鄉融合、城鄉景融合、“三區三線”融合條件下,科學統籌規劃城鄉綠色空間,實現從孤立的園林綠地向林地、田園、公園一體化的綠色空間體系轉變。堅持生態優先,統籌規劃林業空間、田園空間與城市園林綠地一體化的城鄉開放空間體系,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的生態系統。突出城鄉景、農文旅融合,在公園等有風景的地方,科學合理布局一定的休閑、旅游、消費、服務功能設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之路,在城市綠色空間規劃建設中,貫徹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和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減少在城市20、綠化工作中的過度人工化和工程化傾向。系統規劃綠色空間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國土空間規劃中落地在綠色空間規劃實施中貫徹自然生態理念城市更新空間對象整合集聚創新要素,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推動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進行生態環境整治修復。老舊廠區優化商圈業態,突出商圈特色,提升商業資源集聚度,加強城市活躍度,營造生活多樣性,保留未來可塑性,提升城市商業氛圍和活力。老舊商業區通過功能引導、建筑更新、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環境景觀等要素對老舊小區進行系統性的品質提升,打造完整社區,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老舊小區串珠成鏈、織鏈成網,形成“點-線-面”結合的城市更新空間結構。通過分區管控、分類實施,實現21、城市建成區的整體提升。城市更新策略6.3 實施城市更新,提升城市風貌保護自然、保護遺產,活化歷史場景、藝術情景,充分發掘老舊街區的歷史、藝術、商業價值。老舊街區07 交通市政安全體系堅持“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和“四網融合”發展理念,構建“七縱九橫十鐵多聯線多節點”綜合立體交通新格局,強化巴南區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及西部陸海新通道上的重要節點作用。構建“四網融合”示范樞紐樞紐鐵路公路建設以南彭物流基地為核心的“四網融合”示范樞紐,形成“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樞紐體系。構建“六高鐵二市域二普速”多層次鐵路網六條高鐵:渝湘高鐵、渝萬高鐵、渝桂廣高鐵、渝銅城際、渝昆/渝貴高鐵聯絡線;二條市域鐵路22、:C5線、C6線;二條普速鐵路:鐵路樞紐東環線、沿江鐵路。構建“二環八射二聯線”高速公路網包括內環快速路、繞城高速、渝湘高速、渝黔高速、渝湘高速復線、渝黔高速復線、沿江高速、兩南高速、渝赤敘高速等9條已建及在建高速,新增沿江高速復線、中心城區-武隆高速、接龍-豐盛高速等3條高速。全面提升干線公路等級;完善公路物流通道體系;構建連接城鄉的農村公路網絡。7.1 構建多層次的綜合交通體系46以公共交通為主體,倡導綠色出行,各種交通方式高效銜接的綜合交通體系。形成“便捷、低碳、安全”的城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七縱九橫”的城市路網格局城市道路綠色交通步行網絡深入貫徹“小街區、密路網”,構建以主干路為23、骨架,次干路、支路為補充的功能完善、級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網絡。堅持公交優先,以軌道交通為主導的交通出行模式新增8、12、18、20、24、25、27、28、28號線支線、29號線、江津至魚洞線。建成區道路網的公交線網覆蓋率不低于90%,公交站點500米建設用地覆蓋率達到100%,打造龍洲灣、南彭、外河坪等公共交通樞紐綜合體。打造環境友好的步行網絡串聯巴濱路、南溫泉、中壩島、桃花島等重要文旅資源,營造具有山地特色的慢行交通網絡。7.2 優化城市交通設施布局48電力通信燃氣建設主網堅強、配網可靠、城鄉協調的智能電網。新建新玉500千伏變電站,新、擴建一批220千伏變電站。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積極融24、入“東數西算”工程,構建以新型網絡為基礎、智能計算為支撐、融合應用為重點、產業創新為驅動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構建來源多元多向、主干管網互聯互通、管網布局完善、儲氣調峰配套的天然氣輸配系統。新建界石調壓站及南川-兩江、姜家-界石、江津-南川等輸氣管線。7.3 構建現代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48供水排水固廢通過“大水源、大水廠、大管網”實現“大聯通”,推進農村供水“一張網”建設,“一體化”管理,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構建綠色低碳水循環體系,補齊城鄉污水系統短板,實現全區城鄉污水處理全覆蓋。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構建城鄉統籌、能力充足、循環利用的固廢處理利用體系,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7.3 構25、建現代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目標多措并舉保障城市韌性安全。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構建“安全保障可靠、生態景觀良好、運行調度高效”的防洪減災管控體系。城鎮開發邊界內防洪管控水位不得低于100年一遇洪水位,城鎮開發邊界外防洪管控水位不得低于50年一遇洪水位。建成陸地、地下、水域、空中“四位一體”覆蓋城鄉的綜合性消防救援保障體系。著力構建完善配套的人員防護、目標防護、專業力量、組織指揮和支撐保障體系,形成與打贏信息化戰爭相適應的現代化人民防空體系。建立健全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能力建設綜合防治體系。切實防范因高溫洪澇、26、低溫雨雪、冰凍等氣象災害引發的次生災害,有效防范人員傷亡,降低災害損失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防洪排澇消防人防地質災害氣象災害防御7.4 完善公共安全設施,建設韌性安全城市抗震強化地震監測預警、地震災害預防和地震災害救援三大體系建設。般抗震設防烈度為六度;人員密集場所按照七度設防危險品防護嚴格控制危化品等鄰避設施規模和布局。以安全優先為原則統籌布局危險化學品設施,合理安排危險品運輸線路,科學布局公共加油加氣站。公共衛生安全樹立健康城市規劃理念,構建日常健康保障與重大公共衛生防疫相結合的現代化防疫體系應急避難場所按照“統籌規劃、平災結合、確保安全、因地制宜、遠近結合”的原則,加強城市應急通道系統和27、應急避難場所配套設施的規劃與建設,保障應急避難能力。08 規劃傳導和實施保障 堅持先規劃、后實施,構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深化完善“二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健全編審體系8.1 規劃傳導 鎮國土空間規劃逐級分解和細化落實區級國土空間分區規劃明確的要求,詳細規劃依據批準的國土空間分區規劃進行編制和修改,不突破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結合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情況與城鎮功能規劃分區,充分與現狀街道鎮村行政管理邊界、自然山體河流、規劃交通干道等相銜接,劃分規劃單元。將總體規劃確定的三區三線、重要廊道、三大設施的要求和空間布局分解至規劃單元,將人口、居住用地、居住建筑規模的指標進行分解 結合社區界、28、山水自然邊界、城市道路以及主導功能劃分存量更新、優化提升、城鄉融合和適度留白四種街區類型。規劃逐級傳導規劃單元管控街區規劃指引8.2 實施保障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體檢評估機制,定期評估國土空間規劃對市總規的落實和執行情況。合理修正國土空間規劃指標的分階段安排,對國土空間規劃進行動態調整完善。依托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形成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作為統一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實施建設項目規劃許可、強化規劃實施監督的依據和支撐突出規劃引領,按照“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的要求,根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目錄清單,精準策劃生成實施項目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搭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實現規劃編制、審批、修改、實施全過程在線管理分級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審批制度。精簡規劃審批內容,形成統一審批流程、統一信息數據平臺、統一審批管理體系、統一監管方式,提高審批效能和監管服務水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健全公眾參與國土空間規劃制度,積極引導公眾參與規劃編制,完善規劃公開制度,強化社會監督。建立專家咨詢制度,加強規劃編制實施的咨詢論證。建設動態評估調整機制健全規劃管控機制完善要素配置機制健全實施監督機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社會參與機制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巴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