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化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版)(4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32035
2023-08-16
47頁
25.59MB
1、草案公示版寧化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023年1月 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按照國家、福建省、三明市要求,我縣編制了寧化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規劃順應新時代國土空間治理要求,統籌縣域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城鎮空間開發保護“一盤棋”,構建全域美麗、全面幸福、高質高效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目前,寧化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已形成規劃草案,為了讓公眾充分了解規劃草案內容,以便規劃編制過程中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凝聚公眾智慧,現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建議。01 規劃概述02 目標定位與發展戰略03 區域協同2、與空間格局04 農業空間與耕地保護05 生態空間與綠色發展06 城鎮空間與宜居環境07 創新活力與產業發展目錄目錄 CONTENTSCONTENTS08 文化傳承與城鄉風貌09 完善交通與安全韌性10 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04/08/12/19/23/27/32/36/40/443規劃概述 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1.3 規劃期限和范圍01 41.1 指導思想為響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加快推動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與管理平臺建設,深入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空間現代化治理、高質量發展等新時期新理念,依據福建省、三明市有關工作要求,科學謀劃寧化縣新時代國土3、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特編制本規劃。本規劃是寧化縣行政轄區范圍內至2035年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作出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的綜合性空間規劃,是寧化縣至2035年規劃期限內一切國土空間保護和開發建設活動的總綱領,是編制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51.2 規劃原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嚴守安全底線,落實剛性管控要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集約節約、高效發展圍繞資源約束與轉型發展要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建設用地集約水平,促進發展方式由外延式向內涵式、集約型轉變。區域協同、融合發展落實鄉村振興、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等4、戰略,加強區域協調和城鄉融合,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空間開發有序的發展格局。文化傳承、特色發展挖掘本地自然資源稟賦和歷史文化資源,突出地域特點、強化文化傳承,創新開發和保護方式,塑造高品質人居環境,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多規合一、多方共享加強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強化規劃上下聯動、部門協同,構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確保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協調性,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61.3 規劃期限和范圍n 規劃范圍寧化縣轄翠江鎮、泉上鎮、湖村鎮、石壁鎮、曹坊鎮、安遠鎮、淮土鎮、安樂鎮、水茜鎮、城郊鎮、城南鎮、濟村鄉、方田鄉、河龍鄉、中沙鄉、治平畬族鄉,國土面積2407.46 平方公里。包括5、翠江鎮、城郊鎮、城南鎮,總面積1548平方公里。n 規劃期限本規劃期限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72.1 城市性質與戰略定位2.2 規模預測與目標愿景2.3 國土空間發展戰略目標定位與發展戰略 02 82.1 城市性質與發展定位9 2.2 規模預測與目標愿景預測至2035年,全縣常住人口47萬人左右,城鎮人口33萬人左右。至2035年,寧化縣縣域常住人口按45-50萬進行預控。城鎮人口30-35萬左右,全縣城鎮化水平達到69%-72%。70%47萬規模預測目標愿景 紅色寧化 文明寧化 綠色寧化與邁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相適應,以實6、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為總要求,著力把寧化建成“長征精神引領、客家文化特色、綠色生態文明的閩贛邊界工貿中心城市”。102.3 國土空間發展戰略傳承紅色基因,振興蘇區發揮寧化閩贛邊界區域的交通區位優勢,抓住新時代國家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戰略機遇,寧化提出“傳承紅色基因,振興蘇區”的戰略。突破三明,交通先行構建航空、鐵路、高速公路、國省道、鄉村道路的多元化、結構完善、高效銜接的綜合交通體系,發展以邊界貿易與全域旅游發展為主展的外向型經濟,打造全省內陸開放新高地。以做大做強三大主導產業為總體目標,堅持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并重,促進工業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不斷促7、進工業提質增效、轉型發展。強基提質,轉型升級突出文化,塑造品質生態優先,管控底線進一步強化寧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特質,加強文化資源本底挖掘、傳承與開發力度,打響“客家祖地、長征出發地、國家地質公園”三大品牌,塑造客家文化、紅色文化、森林康養文化等高品質旅游度假勝地。充分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之理念,堅持生態優先,夯實綠色生態本底;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構筑“山、水、林、田、湖、草”融合發展的生態安全格局。113.1 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3.2 構建國土開發保護總體格局3.3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區域協同與空間格局 03 123.1 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對接閩贛粵原中央蘇區協同發展戰8、略 發揮寧化閩贛邊界區域的交通區位優勢,抓住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戰略機遇,與江西蘇區形成區域產業協作發展、優惠政策互補、公共資源和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的發展局面,聯手打造生活工作便利、生態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形成革命老區聯動發展格局。推進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推進跨界地區協同發展 落實福建省“雙輪驅動”區域發展戰略,融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一核、三灣區、兩帶、兩軸”的空間發展格局,強化與“廈門-泉州-三明”發展軸聯系,發揮山地綠色生態資源優勢,統籌開發利用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資源,協同提升特色產業發展水平,共同構筑山區綠色發展帶。擴展寧化省際整合發展能力,聯動清流,加強兩縣與9、江西省石城、廣昌,與龍巖長汀、連城等地區協同發展,打造省際邊貿中心城市。突出協同發展紅色文化,客家文化旅游產品,打造全世界客家人尋根目的地。發展省際邊界綠色農產品加工業,共同建設標準化原料基地,協同發展產業群和產業鏈。133.2 構建國土開發保護總體格局北部生態經濟與文旅康養發展集聚區安遠-水茜東部城鎮功能與產業創新發展集聚區湖村-泉上-中沙西部紅色與客家文化傳承發展集聚區石壁-淮土-方田南部特色農林與紅色文化發展集聚區曹坊-治平-安樂由翠江鎮、城郊鎮、城南鎮組成的發展核心中心城區與由中沙鄉、濟村鄉組成的中心城區輻射區域構成產城集聚發展軸依托G356國道與泉南高速形成東西走向的發展主軸城鄉融合10、發展軸依托南潮高速形成南北走向的發展次軸一個中心兩級軸線四個集聚區143.3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規劃期內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291.73平方公里。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必須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嚴控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建立健全永久基本農田質量評價檢測制度、動態監管制度和考核激勵制度,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減、質量提升、布局穩定。n 永久基本農田優先劃定153.3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n 生態保護紅線規劃期內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任務面積845.65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11、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嚴格落實163.3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n 城鎮開發邊界規劃期內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圍合面積26.79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一經劃定,規劃期內原則上不得調整,因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等原因確需調整的,報國土空間規劃原審批機關審批。合理劃定173.3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按照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優先序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確保三條控制線不交叉不重疊不沖突。將三條控制線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作為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184.1 構建現代化農業空間格局4.2 耕地資源保護4.3 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發展4.4 推進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農業空間與耕12、地保護 04 194.1 構建現代化農業空間格局一心:二園:三帶:四區:多點:n 根據寧化縣農業發展現狀,優化農業主體功能和空間布局,打造“一心二園三帶四區多點”的農業空間布局結構近郊休閑農業發展核心河龍貢米產業園、現代薏米產業園現代煙草產業帶、現代筍竹產業帶現代茶業產業帶東部現代化農業種植區、西部特色農業種植區南部生態農業種植區、北部傳統農業種植區各鄉鎮優勢農產品以及農業林業拓展休閑、研發等農業節點204.2 耕地資源保護n 用“長牙齒”的硬措施嚴格保護耕地21切實加大耕地保護建設力度,嚴守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寧化縣規劃期內耕地保護目標為46.86萬畝13、。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耕地開墾后備資源和耕地恢復后備資源不得規劃為林地等其他農用地。新增耕地認定要符合有關標準,由相關部門依法組織驗收。加強新增耕地后期種植管護。加強耕地質量監測與調查,實施退化耕地治理,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和農田生態保護水平。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鞏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需確保耕地總量平衡。堅 決 制 止 耕 地“非 農 化”、防 止 耕 地”非 糧 化“在建設項目用地預審階段嚴格審查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情況,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14、。加強耕地拋荒巡查監管和精準治理,確保落實糧食播種面積任務。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落實工商資本流轉農村土地審查審核和風險防范制度,強化租賃農地監測監管。堅 持 落 實 耕 地 保 護目 標 責 任嚴 格 規 范 耕 地 占 補平 衡 和 進 出 平 衡扎 實 提 升 耕 地 質 量4.3 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發展劃 定 歷 史 文 化 核 心 保 護 范 圍 和 建 設 控 制 地 帶,確定 歷 史 文 化 保 護 開 發 利 用 策 略;統 籌 劃 定 保 護 區內 村 民 異 地 搬 遷 安 置 區 域,保 障 村 民 合 理 住 房 需求;科 學 15、測 算 旅 游、公 服 和 基 礎 設 施 配 套 規 模,合 理 安 排 用 地 布 局。集 聚 提 升 中 心 村 莊 應 科 學 確 定 村 莊 發 展 方 向,鼓 勵 村 莊 居 民 點 集 中 建 設,在 原 有 規 模 基 礎 上有 序 推 進 改 造 提 升,激 活 產 業、優 化 環 境、提振 人 氣、增 添 活 力,保 護 鄉 村 風 貌,建 設 宜 居宜 業 美 麗 村 莊。轉 型 融 合 城 郊 村 莊 應 納 入 城 鎮 建 設 區 統 籌 安 排,積極 承 接 城 鎮 人 口 疏 解 和 功 能 外 溢,提 升 公 共 服 務 設施 和 公 用 基 礎 設 施 水 平16、,新 建、擴 建 項 目 應 按 照 城鎮 標 準 建 設,遠 期 轉 化 為 城 鎮 社 區。突 出 建 設 用 地 減 量 原 則,著 重 解 決 好 村 莊 近 遠 期銜 接 的 問 題,以 村 莊 危 房 修 繕、舊 村 復 墾 和 搬 遷安 置、高 標 準 農 田 建 設、防 災 減 災、國 土 綜 合 整治 與 生 態 修 復 為 重 點,減 少 低 效 和 閑 置 建 設 用 地,促 進 節 約 集 約,同 時 增 加 耕 地 面 積,改 善 土 地 生態 環 境。224.4 推進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是在特定范圍內整體開展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和生態保護修復等為主要17、內容,對閑置低效、生態退化及環境破壞的區域實施國土空間綜合治理的活動。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理念,通過全域規劃、整體設計、綜合治理,優化生產生活空間,著力解決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資源利用低效化、生態質量退化等問題,努力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為推進寧化縣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235.1 構建生態空間保護格局5.2 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5.3 推進生態空間保護修復生態空間與綠色發展05 245.1 構建生態空間保護格局武夷山脈生態屏障西溪生態廊道、翠江生態廊道、東溪生態廊道 重要水源、綠地、中型水庫等構成的景觀空間節點一屏:三廊:四區:多點:巖18、石寨天鵝洞景觀區、寨頭里客家祖地景觀區、雞公崠汀江源景觀區、牙梳山自然保護區 n 利用豐富的水系流域網和生態保護地,構建籃網綠脈,規劃形成“一屏三廊四區多點”的景觀體系。255.2 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依據“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要求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全縣劃定。嚴格按照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實行分級分區管控、差別化管理。n 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與分類分區管控265.3 推進生態空間保護修復落實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一張圖”制度,堅持統籌協調、任19、務銜接:識別生態修復重點區域和空間分布規律,對,確定擬解決的主要問題,不同生態系統生態修復工程的建設內容和技術手段,塑造安全高效的生產空間、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宜居宜業的新寧化。n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276.1 明確城區主要發展方向6.2 實施中心城區集聚發展6.3 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品質6.4 營造藍綠開敞空間城鎮空間與宜居環境06 286.1 明確城區主要發展方向n 中心城區發展方向分析傳承歷史文化脈絡延續原有的城市格局,充分挖掘和利用歷史文化。控制無序蔓延強化和優化工業園區的建設,強調集約用地,突出規模效應。資源協調分工、共建共享公共設施、市政基礎設施、活動綠色空間的共20、建共享性。生態空間與特色空間融合發展結合原有生態資源和特色空間,提升中心城區生活品質n 中心城區”東擴、南伸、北展”的發展戰略29南伸重點向南延伸發展,全面建設城南化工工業集中區,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突出功能結構優化和創新產業提升。北展向北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預留彈性用地,培育產業發展新引擎、壯大產業功能。東擴依托興泉、浦建龍梅鐵路、浦武高速以及寧化火車站,擴展產業用地空間,培育城市東部產業發展新引擎、壯大產業功能,實現工業強縣。n 中心城區發展結構6.2 實施中心城區集聚發展一主兩副三軸五組團城區商業商貿主核心紅色文創中心高鐵綜合服務中心規劃形成“一主兩副、三軸五組團”的布局結構。客家大道集聚發21、展主軸中環路空間發展次軸開元大道產業創新次軸城西組團城南組團城中組團站前組團城東組團306.3 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品質n 完善“縣+街道/鎮+社區/村”三級公共服務體系縣級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提升縣級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福利設施等。鎮級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小學、幼兒園、文化活動中心、衛生院、養老院、體育活動等設施。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重點配套文化活動室、幼兒園、日間老人照料中心、廣場健身設施等。提高城鄉公服水平,建設有溫度的社區生活圈均衡協調全齡友好體系完善便利共享 以人為本 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 316.4 營造藍綠開敞空間n 營造城水林田和諧共融的魅力空間格局規劃形成“一環一圈、多楔多廊”的藍綠空22、間結構。魅力游憩帶環城生態圈多楔多廊327.1 產業發展戰略7.2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7.3 優化制造業空間布局創新活力與產業發展07 337.1 產業發展戰略n 強基提質、轉型升級1.閩贛邊境區位優勢顯著2.農業、生態、文化、礦產資源豐富3.家電制造、礦產加工、農副產品加工及紡織服裝四大主導產業規模初具現狀基礎1.海西崛起、山海協作、蘇區振興等戰略推動沿海地區產業轉移2.兩鐵三高交通條件改善助推寧化融入區域產業發展鏈條發展機遇發展基礎強化對外開放與區域協同,承接產業轉移,招商引資新項目提品質、強龍頭、聚集群、創品牌穩增長、調結構,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工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鏈條化發展戰略發23、展目標內聯外接深挖潛力動能轉換集聚提升 形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以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傳統產業增產提效主導產業優化升級新興產業動能培育347.2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n 構建“321”產業體系“3”主導產業“2”特色產業“1”優勢產業家電制造礦產加工新興產業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產業類型轉型升級方向一產01特色現代農業特色化、高效化、品牌化一產接二連三,特色農業+農副產品加工+觀光旅游二產02家電制造產業智能化、規模化白色家電產業園(家電及配套材料生產)03礦產加工產業有序開發、規模化開采“一砂二土三石”、礦產深加工、尾礦利用、循環經濟04新興產業新材料精細化工24、規模化、生態化、安全化產品研發、環保科技同位素反應堆高、精、尖同位素生產、醫用核素生產、半導體材料研發新能源清潔、高效、環保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裝備制造產業智能化、高端化應急裝備制造產業園三產05現代商貿物流業商貿產業商貿服務(商貿城、商業服務)、電子商務物流產業倉儲物流、農村物流(農超對接、農批對接)06文化旅游產業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文化創意、歷史遺跡旅游、生態旅游、主題園區n 產業類型分析357.3 優化制造業空間布局n 構建“一區多園、多點支撐”的產業格局華僑經濟開發區一區城南化工工業集中區、蓮塘食品加工園、精細化工園多園以各鄉鎮工業聚集區為載體。多點368.1 歷史文化保護利用825、.2 打造魅力空間體系8.3 構筑城鄉風貌特色文化傳承與城鄉風貌 08 378.1 歷史文化保護利用n 建立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建立完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沿泉南高速形成橫穿寧化縣的東西向歷史文化帶,串聯中心城區、石壁鎮,彰顯豐富的紅色、客家文化歷史資源,集文化傳承與城市建設于一體;提取縣域范圍內文化遺址分布情況,識別文化遺產集中區域,形成4片歷史文化聚集區。388.2 打造魅力空間體系n 客家文化主題n 紅色魅力主題深化客家文化學術研究,進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討客家祖地的文化內涵,做好對客家民俗、節慶、服飾、禮儀、待客姓氏源考等資料的挖掘、梳理和研究,更好傳承和發展歷史文脈,將客家文化遺產資源優26、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紅色故地,千年古縣,原中央蘇區重點縣,以“紅色文化”為文化抓手,以“紅色教育”為核心,構建寧化“長征文化紅色新城”的城市形象,推動城市文化旅游發展。398.3 構筑城鄉風貌特色n 明確縣域城鄉客家風貌特色主題n 分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集聚提升類村莊優先發展,有序提升,促進集聚,形成功能完善、產業特色的新農村。城郊融合類村莊嚴格控制村莊規模,統籌村莊整治提升,注重人口向城區引導,雙向流動;發展都市農業,高標準配套公共服務設施,考慮與城市形成互補互動關系。特色保護類村莊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關系、保護歷史建筑與文化。搬遷撤并類村莊嚴格限制新建、擴建、村莊逐步搬遷撤并,近期內以保障農民27、基本生活需求為原則,不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包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產業園區等)。其他類村莊 嚴格控制村莊規模,統籌安排村莊危房改造,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土地整治、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各項建設。40 紅色圣地、客家祖地、山水新城紅色圣地、客家祖地、山水新城9.1 提升外通內聯綜合交通網絡9.2 構建綠色共享的基礎設施網絡9.3 建設安全韌性的防災體系完善交通與安全韌性 09 419.1 提升外通內聯綜合交通網絡n 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網絡客運場站:形成“兩主一副”綜合客運樞紐格局。公路貨運站場:建設閩贛邊界物流園、閩贛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鐵路客貨運站場:寧化站、水茜站。興泉鐵路:融入28、泉州、廈門一小時經濟圈、生活圈,成為連接福州、莆田等沿海城市的重要交通樞紐。浦梅鐵路:與贛瑞龍鐵路、龍漳鐵路、福廈鐵路、昌福鐵路形成閉環,擴大了“環閩”動車圈的輻射范圍,形成“環中央蘇區”鐵路圈。高速公路:對接國家及省級高速公路網,形成“一橫兩縱一連”高速公路網。普通國省干道:完善普通國省干道,構建“一橫二縱一連”的干線公路網。在城郊鎮預留通用航空用地。加快開展通用機場建設前期研究工作,謀劃通用航空應急救援、航空護林、地質資源勘查、氣象探測、空中游覽等功能。429.2 構建綠色共享的基礎設施網絡低碳生態的環衛設施智慧高效的能源設施城鄉一體的給排水設施n 夯實市政設施,構建綠色安全基礎設施網絡踐29、行“雙碳”遠景,加強城鄉市政設施建設與城鄉安全韌性、綠色低碳深度融合,打造更具寧化特色、更安全可靠的市政設施網絡。發展“綜合能源利用、智能電網建設”的供電模式;開啟“三網深度融合、設施共建共享“的智慧城市大腦;打造“多氣源協同發展、對點精細監測”的供氣格局。打造“多水源聯合調度、給水廠互聯互通”的供水格局;構建“控源截污減排、低碳循環再生”的污染水治理體系;建設“藍綠灰設施耦合、全面協調可持續”的雨水系統。構建“分類分級管控圖、自動化高效運作”的環衛體系;推動各級生活垃圾填埋場的無害化處理。439.3 建設安全韌性的防災體系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健全重大風向防控體系和機制,將安全發展貫穿自30、然資源空間各領域全過程,建設基礎更牢固、水平更高、群中更滿意的幸福平安寧化。貫徹“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對地質災害進行重點檢測,加強災害風險分區管控,構建綜合災害防治體系。地質災害全縣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重要建筑和生命線工程按規范要求提高抗震設防等級。抗震減災中心城區防洪標準采用20年一遇,其他各鎮采用10年一遇,建立堤庫結合、泄蓄兼施的防洪體系工程。防洪排澇構建統一高效、布局合理、種類齊全、連片成網、數量充裕的人防工程體系和點、線、面相結合的整體格局人防工程增加城市消防布點,健全鄉鎮和村莊消防隊的建設、建立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智慧消防體系。消防安全n 健全重大風險防控體系,提高31、城市韌性44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 10.1 完善傳導體系10.2 健全保障機制10 4510.1 完善傳導體系建立“縱向傳導”和“橫向約束”的規劃編制體系 縱向層面的傳導主要為各層級總體規劃之間的協調與分解落實。上位規劃在本級事權內確定需要控制的要素并向下位規劃傳導,下位規劃在上位規劃的約束下編制規劃并可進行動態調整并向上位規劃反饋,上位規劃是下位規劃動態維護的依據。橫向層面的傳導關系主要為總體規劃對專項規劃的約束和核對。專項規劃應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層級對應,以同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一張圖”為編制和審查依據,在總體目標和重點管控內容上與總體規劃銜接一致,通過建立各類空間性規劃編制、審批、調整32、協調機制保證不得突破約束性要求。縱向傳導橫向約束 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國家省級地級市縣鄉鎮構建現代化國土空間治理體系支撐省域空間重大戰略安排明確市域國土開發保護格局面向地方具體建設實施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生態文明,推進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開展試點工作,形成省、市空間規劃模板落實總書記四點要求,嚴守生態底線,明確“三區三線”總體規模等重要指標統一全市空間發展戰略,解決實際發展問題,細化“三區三線”空間布局,明確中心城區用地布局和管控方式明確具體空間用途管制,保障城鎮發展空間,明確重大項目行動計劃耕地保護規劃土地整治規劃產業規劃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綜合交通規劃城鎮單元控制性詳細規劃鄉33、村地區村莊規劃管控發展4610.2 健全保障機制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國土空間一張圖數據庫國土空間規劃分析評價分層級明確不同階段的內容和管控要求基礎分析評價識別風險、問題發現 規劃傳導與管控空間規劃編制空間規劃審查長期 監測底線管控 實施評估及時 預警實施評估規劃 實施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應用實現國土空間規劃的實施評估和預警,滿足國家對省、省對市縣國土空間 規劃實施監督考核國土空間規劃成果審查與管理國土空間規劃指標模型管理國土空間規劃檢測評估預警國土空間規劃運維管理系統空間數據管理云資源管理云服務管理控制線管控 將市級總體規劃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34、田保護線、城鎮開發邊界成果納入各級法定規劃,重點優化調整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和城鎮開發邊界的空間邊界,制定相應管控措施,各層級規劃、各類城市建設行為及項目審批都應落實相關管控要求。建立“規劃分區-用途分類”的分級管控機制。市級總體規劃根據城市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的要求,綜合劃定規劃分區,明確市域國土空間利用主導方向;區縣總體規劃細化落實規劃分區邊界,結合詳細規劃編制需要,進一步細化各類規劃分區,確定用地比例結構控制的相關要求;詳細規劃根據上層次規劃的國土空間利用主導用途和結構控制要求,確定不同地塊劃分、地塊的使用性質(用途分類)以及相關控制指標,作為實施用地規劃許可和規劃管理的依據。用途管制指標控制 按照市級總體規劃指標分解、深化形成縣級指標體系;下層次規劃應嚴格落實上級下達規劃約束性指標的要求,確保各項約束性指標完成,不得突破。建立“控制線+用途+指標”的規劃管控技術規則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