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森林旅游發展規劃方案(2021-2035年)(1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32060
2023-08-16
17頁
402.16KB
1、廣東省森林旅游發展規劃廣東省森林旅游發展規劃(2021202120352035 年)年)廣廣 東東 省省 林林 業業 局局二二二年二二二年七七月月目錄一、指導思想.1二、規劃目標.2(一)總體目標.2(二)近期發展目標(20212025 年).2(三)中遠期發展目標(20262035 年).4三、總體布局.4四、工作重點.7(一)創新森林旅游形式,深入推進大眾旅游.7(二)發揮重點景區示范效應,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目的地.7(三)打造森林旅游特色線路,發展特色主題游.7(四)拓展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增強森林旅游深度體驗.8(五)發展鄉村森林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和旅游富民.11(六)完善森林旅游公共設施2、,擴大森林旅游景區服務半徑.11(七)提升森林旅游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智慧森林旅游.11(八)加強森林旅游宣傳力度,建設森林旅游交流和推廣體系.12五、保障措施.12(一)組織保障.12(二)政策保障.12(三)資金保障.13(四)人才保障.14(五)宣傳保障.151廣東省森林旅游發展規劃廣東省森林旅游發展規劃(2021202120352035 年)年)發展森林旅游,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是鞏固林業改革成果和促進林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助推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的重要路徑。“十三五”期間,我省森林旅游產業規模迅速壯大,已成為極具潛力的綠色3、產業。與此同時,森林旅游仍存在景區功能不明確、產品結構單一,配套設施不完善、可進入性較差等問題。“十四五”期間,為推動廣東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發展森林旅游新業態,推動森林旅游向觀光旅游與森林康養、森林體驗、自然教育、山地運動、生態露營等多業態并重方向轉變,在提升傳統觀光旅游產品的同時,重點發展“森林+”的森林旅游新業態,積極探索“森林+健康”“森林+體育”“森林+教育”“森林+文化”等特色森林旅游形式。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和4、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要求,以“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為基本原則,挖掘特色、樹立品牌、打造精品、拓展產業、統籌全域,結合紅色旅游、鄉2村旅游,融入鄉村振興、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等建設,進一步統籌森林旅游資源,加強森林旅游與傳統精品旅游線路的聯系與銜接,努力構建“一帶、四區、六環、多點”的森林生態空間格局,著力將森林旅游培育成我省林業支柱產業、重點旅游品牌,充分發揮森林旅游區潛在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規劃目標(一)總體目標(一)總體目標構建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自然公園5、為主體,自然保護區、國有林場、生態公園、古樹公園、野生動(植)物園等相結合,并與傳統旅游景區有機銜接的森林旅游發展體系。進一步完善森林旅游地基礎設施建設,以提升國民生態旅游為基礎,以系列化開發和整體包裝專業生態旅游產品為核心,形成主題異彩紛呈的森林旅游目的地,構建以特色旅游線路為重點的完善的森林旅游產業體系。完成4大片區森林旅游板塊,6類特色森林旅游精品線路,多個森林旅游品牌地等建設,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健康和旅游需求,向社會提供更多優質林業生態產品,將森林旅游培育成我省林業支柱產業,促進森林旅游持續健康發展。(二)近期發展目標(二)近期發展目標(20212025 年)年)依托森林、濕地及野6、生動植物資源,推動森林旅游產業擴面提質。健全森林旅游建設和管理體制,形成較為完善的森林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接待能力,開發一批“森林+”新業態旅游產品和特色森林旅游3線路,推出一批國際國內一流的森林旅游地和新興森林旅游地品牌,打造一批生態文化創意產品和高品質森林旅游產品。大力發展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生態露營、山地運動、生態文化、森林康養和自然教育等特色項目。到2025年,基本建設成為生態良好、宜業宜游、綠色美麗的森林生態旅游強省。1.提升森林旅游建設水平,完善服務設施建設。重點優化森林旅游道路交通網絡,改善森林旅游外部交通條件;完善“慢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森林步道建設;進一步提升森林旅游地建7、設水平。2.創新發展新業態,在提升傳統觀光旅游產品的同時,重點發展“森林+”森林旅游新業態,在全省內積極推進“康養勝地”建設,建成50家省級森林康養基地,培育建設自然教育基地100個,高標準建設30個集森林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科技示范、林下經濟等于一體的省級以上森林生態綜合示范園,輻射帶動區域林業新業態發展。支持發展森林生態露營地,打造一批“南粵森林人家”。重點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線路。依托現有的森林旅游線路,創造條件與傳統精品旅游線路有機銜接,整合形成6類主題特色森林旅游精品線路。3.推進森林智慧旅游,初步開啟全省森林旅游的信息平臺建設。在珠三角城市試點旅游服務中心體系化建設,同時在全省范8、圍內,鼓勵一批依托現有基礎和服務設施的景區改造建設成為森林旅游區培訓基地。4.促進森林旅游消費升級,推出森林旅游消費惠民措施,提高消4費便捷能力。預測到2025年,森林旅游游客年總人數達3億人次,綜合產值2000億元。(三)(三)中中遠期發展目標(遠期發展目標(20262035 年)年)到2035年,廣東森林旅游品牌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全面實現森林旅游發展全域化、旅游供給品質化、旅游治理規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進一步提升森林旅游建設水平,深化推進“鄉村振興”項目,不斷拓展“森林+”主題的森林旅游產品,進一步提高森林智慧旅游水平,全面開啟全省森林旅游的信息平臺建設,建成全域生態旅游示范省,實9、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預測到2035年,使森林旅游游客年總人數達5億人次,綜合產值4000億元。三、總體布局根據省域森林資源分布的空間特征,響應廣東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發展戰略,構筑廣東省森林旅游“一一帶帶、四區四區、六環、多點六環、多點”的生態空間格局。一一帶帶:沿海發展沿海發展帶帶。依托沿海高速公路、高快速鐵路為主的綜合運輸主通道,構建貫通粵東、珠三角、粵西的沿海發展帶。串聯環雷州半島、環珠江口、川島銀湖灣、海陵島水東灣、大亞灣稔平半島、紅海灣碣石灣、汕潮揭南澳“七組團”的濱海旅游產業帶。四區四區:根據地理區位和森林旅游資源本底條件,確定四個片區,分別為珠三角城市森林旅游區、10、粵東潮汕風情森林旅游區、粵西濱海濕地森林旅游區、粵北山地生態森林旅游區。四個片區重點建設具有區域景觀代表性和較高知名度的森林旅游景區。51.珠三角城市森林旅游區珠三角城市森林旅游區:包括珠三角九市。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依托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快速交通網絡體系,重點開發都市森林休閑觀光、森林體驗、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觀光休閑型旅游產品。2.粵東潮汕風情森林旅游區粵東潮汕風情森林旅游區:包括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四市。重點開發潮汕文化、茶文化、汕頭森林海島、汕尾紅樹林濕地等為特色風情的森林旅游線路。借勢沿海高鐵,加快融入海西經濟區,連接長三角的旅游經濟走廊,積極發展對臺旅游。3.粵西濱海濕地森林旅游11、區粵西濱海濕地森林旅游區:包括湛江、茂名、陽江三市。依托綿長的黃金海岸線、熱帶南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以及豐富多彩的百越文化,以紅樹林景觀、濱海濕地風光、濱海地質景觀和鳥類觀賞等森林旅游資源為特色,結合粵桂瓊+港澳的大格局旅游圈建設,重點打造“紅樹林觀光”“觀鳥勝地”“森林生態海島”等森林旅游建設項目。以“湛江國際旅游半島”為橋頭堡,積極融入環北部灣區域旅游合作,形成對接海南國際旅游島與東盟的旅游經濟走廊。建設輻射大西南的濱海海島旅游目的地。4.粵北山地生態森林旅游區粵北山地生態森林旅游區:包括韶關、清遠、河源、梅州、云浮五市以及肇慶部分地區。依托粵北地區特色旅游資源優勢,重點開發生態旅游、溫泉養12、生、森林山地度假、紅色文化、宗教文化、客家文化、地質文化、少數民族風情、戶外運動、漂流、登山探險、“關隘”文化和古驛道文化等旅游產品。探索國家公園建設,豐富森林文化的內涵,打造廣東省觀光旅游高地、自駕游示范基地。積極倡導創建國家戰略層面的粵閩贛湘桂大南嶺生態休閑發展區。6表表 1 廣東省森林旅游廣東省森林旅游分分區一覽表區一覽表分區名稱分區名稱區域范圍區域范圍資源特色資源特色珠三角城市森林旅游區廣州、佛山、肇慶(部分地區)、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城市森林(濕地)休閑觀光,森林體驗,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粵東潮汕風情森林旅游區汕頭、潮州、揭陽、汕尾潮汕文化旅游,汕頭森林海島旅游,汕尾紅樹13、林濕地旅游粵西濱海濕地森林旅游區湛江、茂名、陽江紅樹林景觀、濱海濕地風光、鳥類觀賞等森林旅游粵北山地生態森林旅游區韶關、清遠、河源、梅州、云浮、肇慶(部分地區)森林山地度假、溫泉養生、客家文化體驗游、少數民族風情游、戶外運動旅游、紅色旅游、“關隘”文化和古驛道旅游、禪宗文化、南江文化、石文化旅游六環六環:結合全域旅游大格局,設置包括環丹霞山、環羅浮山南昆山、環鼎湖山、環天露山、環云霧山云開山、環鳳凰蓮花山脈等“六環”,推動建設森林生態旅游目的地,打造生態旅游精品線路。多點多點:充分發揮廣東省森林和濕地資源,以森林旅游示范縣、森林旅游示范基地等多點布局形式,構建豐富的森林體驗康養基地和自然教育基14、地體系。圖圖 1 廣東省森林旅游發展布局規劃圖廣東省森林旅游發展布局規劃圖7四、工作重點(一)(一)創新森林旅游形式,創新森林旅游形式,深入推進大眾旅游深入推進大眾旅游堅持標準化和個性化相統一,供給側和需求側協同發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特色化、多層次的森林旅游需求。優化森林旅游消費環境、拓展森林旅游消費領域。推出更多定制化森林旅游產品、森林旅游線路,開發體驗性強、互動性強的森林旅游項目,增加森林旅游惠民措施,加大森林旅游公共服務力度。鼓勵各森林旅游地制定實施門票優惠補貼等措施。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游客文明、安全、理性、綠色出行。聚焦森林旅游目的地建設,創新森林旅游協調發展機制,提升森林旅游精品目的15、地發展質量。推動發展夜間旅游和假日經濟,拓展森林旅游時空范圍。(二)(二)發揮重點景區示范效應,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目的地發揮重點景區示范效應,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目的地充分發揮省內森林資源優異和旅游條件成熟的部分森林旅游景區示范作用,打造為森林旅游重點品牌。以環丹霞山、環羅浮山南昆山、環鼎湖山、環天露山、環云霧山云開山、環鳳凰蓮花山脈等“六環”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森林步道系統,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景區植被景觀改造,提高管理服務智慧化水平,改善景區外部交通條件,不斷豐富森林旅游生態文化內涵,進一步提升森林旅游地建設水平。通過樹立典型、以點帶面,發揮區域資源特色,做大做強森林旅游品牌,打造森林旅游精16、品目的地。(三)(三)打造森林旅游特色線路,發展特色主題游打造森林旅游特色線路,發展特色主題游根據廣東省內現有森林旅游地的資源特色,結合森林旅游豐富多8彩的主題,重點整合形成森林觀光、森林體驗與森林康養、自然教育、古驛道、森林探險、森林戶外運動等 6 類主題旅游精品線路。表表 2 廣東省廣東省森林旅游森林旅游主題旅游精品線路主題旅游精品線路序號序號精品旅游線路精品旅游線路主題特色主題特色說明說明1森林觀光旅游線路林木觀光、山水觀光等以森林旅游地內的林木風光、山水風光等自然資源,打造林木觀光、山水觀光等旅游線路,開發出主題特色森林觀光旅游產品。2森林體驗與森林康養旅游線路森林體驗、康養、森林浴等17、在森林旅游地生態保護的基礎上,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打造森林旅游休閑基地,構建森林康養基地體系。形成康養旅游業態與觀光、休閑旅游等旅游業態的產業聯動發展。3自然教育旅游線路動植物科普教育、地質地貌科普教育、自然課堂等依托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植物園、動物園、古樹公園、地質公園、石漠公園等森林旅游地內的自然生態文化教育場所,開展自然教育活動。4古驛道旅游線路古道游、文化游等依托森林旅游地內的古驛道,開展驛道游,讓游客體驗遷徙文化、紅色文化、嶺南文化等。5森林探險旅游線路森林探險等依托森林旅游地內的山地、峽谷、溶洞、峭壁等地文資源,開發森林探險旅游線路,為游客提供山地探險、溶洞探幽、攀巖、漂18、流、溜索、高空漫步、玻璃橋體驗等項目。6森林戶外運動旅游線路戶外運動、戶外徒步、戶外拓展等依托森林旅游地完善的配套設施,打造森林戶外運動旅游線路,舉辦森林馬拉松、森林山地自行車賽、戶外徒步、戶外拓展等活動。(四)(四)拓展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增強森林旅游深度體驗拓展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增強森林旅游深度體驗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森林旅游景區在提升傳統觀光旅游產品的同時,結合森林生態示范園的打造,重點推動“森林+健康”“森林+體育”“森林+教育”“森林+文化”“森林+露營”等“森林+”特色產品的發展。通過對旅游產品體系的創新和探索,優化森林旅游產品結構,提高供給能力和水平,不斷豐富和深化人們在森林旅游中19、的體驗,增強游客的參與度和滿足感。1.森林+健康9大力發展“森林+健康”產品,重點發展森林康養,進一步探索和實踐森林康養發展模式,構建森林康養產品體系,繼續推進森林康養基地建設,推動發展南藥產業。逐步建立森林康養標準體系,不斷優化森林康養環境,積極完善森林康養基礎設施。大力培育發展各類市場主體,大力扶持特色森林養生、森林醫療、林下種植體驗等專業森林康養經營機構。到規劃期末,全省國家級、省級森林康養基地達到 100 個,重點打造 10 個具有廣東地方特色的林下種植中藥材產業發展基地,逐步構建產品豐富、標準完善、服務優質、融合發展、效益明顯的具有嶺南特色的廣東省森林康養產業體系。2.森林+體育鼓勵20、各森林旅游地結合實地情況,在符合相關規劃前提下,因地制宜、安全有效地開展山泉水游泳池、森林太極、漂流、叢林飛躍、定向越野、山地自行車、滑翔傘、徒步、攀巖等“森林+體育”項目,完善森林游覽區體育設施,結合運動賽事舉辦、集中開展體育培訓、森林運動基地建設等,打造“森林+體育”有機融合,加深森林旅游的體驗度。3.森林+教育把加強對青少年的自然教育作為森林旅游的重點之一,結合對中小學生的自然教育要求,把森林旅游地打造成為對未成年人進行自然知識普及和生態文明教育的課堂。通過在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森林旅游地中建設自然學校、自然教育徑、森林(濕地)體驗中心、森林(濕地)博物館、珍稀植物樹木園等自然教育場所,21、培養專業科普人10才隊伍,開展森林(濕地)課堂、親子游學、森林夏(冬)令營等自然教育活動。在規劃期內建設自然教育基地 100 個以上,全省的青少年自然教育普及率達到 80%以上,珠三角地區的青少年自然教育普及率達到 90%以上。4.森林+文化結合森林旅游地的文化特色,不斷深化森林旅游與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飲食文化、茶文化等地域文化的融合,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森林文化活動、創新森林文化產品,打造森林文化品牌。通過森林旅游體驗,傳承與弘揚嶺南文化,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提升愛國主義情懷。5.森林+露營以加強保護、嚴格監管為前提,支持有條件的森林22、旅游地依法規劃建設森林生態露營地,開展汽車露營和帳篷露營等具有特色的森林旅游活動。森林生態露營地需符合相關規劃,使用環保建筑材料,建筑物風格色彩要與自然、人文環境協調,并配套完善的基礎和服務設施。6.林下經濟產品發展林下經濟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拓展森林旅游體驗產品的重要舉措。大力發展食用筍、珍稀干果、木本油料、林下藥材、山地水果、食用菌、森林蔬菜等林下經濟產品,努力建成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促進林下資源、技術、資本、市場有機結合,創立特色品牌產品;培育扶持一批具有11較大規模、發展潛力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林下經濟龍頭企業和林業專業合作社,構建生產、加23、工、銷售、經營配套完善的產業鏈;逐步建立不同區域的主導產業,形成“一區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五)(五)發展鄉村森林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和旅游富民發展鄉村森林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和旅游富民根據國家和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部署,結合南粵森林人家、綠美古樹鄉村等認定工作,到 2025 年,全省打造一批南粵森林人家等“金宿”“銀宿”、大力發展文化類、體驗類、康養類“鄉村森林旅游”相關系列旅游產品,推進綠美古樹鄉村建設工作,打造以林下中草藥、油茶、竹為重點的林下經濟品牌,發展一批具有廣東地方特色的林業產業特色發展基地,創建一批具有嶺南特色的鄉村森林旅游精品項目,推進森林與鄉村旅游產品的融合。到 224、035 年,鄉村森林旅游進一步發展,帶動林農增收,各具特色的鄉村森林旅游地遍布各地,成為廣東省森林旅游的一大特色。(六)(六)完善完善森林旅游公共設施森林旅游公共設施,擴大森林旅游景區服務半徑,擴大森林旅游景區服務半徑優化森林旅游公共設施布局,完善森林旅游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推進森林旅游標識體系建設。持續深入開展旅游廁所革命,支持建設一批示范性旅游廁所。推動森林旅游交通設施建設,提高森林旅游目的地進入通達性和便捷性。完善森林旅游綠道體系。加強森林旅游目的地內外道路擁堵預警信息發布,提升森林旅游信息公共服務水平。森林旅游公共設施的建設要考慮未來技術的發展,預留升級的需要。(七)(七)提升提升森林旅25、游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智慧森林旅游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智慧森林森林旅游旅游12加強森林旅游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智慧森林旅游發展。推動 5G、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在森林旅游領域的應用,加強智慧森林旅游相關標準建設,支持打造一批智慧森林旅游景區,推進預約、錯峰、限量常態化,鼓勵景區建設監測設施和大數據平臺,做好森林旅游游客量數據采集和信息發布工作。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務體驗為導向,推動智慧森林旅游公共服務模式創新。培育云旅游、云直播,發展線上數字化體驗產品。鼓勵定制、體驗、智能、互動等消費新模式發展,打造沉浸式森林旅游體驗新場景。(八26、)(八)加強森林旅游加強森林旅游宣傳力度宣傳力度,建設建設森林旅游森林旅游交流和推廣體系交流和推廣體系加強森林旅游宣傳力度,通過“中國森林旅游節”“粵港澳自然教育講壇”“森林文化周”等重點節會展會,建立森林旅游交流平臺和推廣體系,宣傳和推介森林旅游特色品牌。同時立足資源稟賦,準確把握市場定位,引導各地不斷推出具有地方特色、資源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森林旅游活動,促進森林旅游交流和宣傳推廣。五、保障措施(一)(一)組織保障組織保障加強組織領導,各地林業主管部門統籌領導森林旅游發展。推動森林旅游景區專門的管理機構的設立,強化森林旅游景區總體規劃的編制。強化部門協調,積極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爭取協作27、配合,共同推進森林旅游發展。(二)(二)政策政策保障保障131.優化森林旅游用地政策優化森林旅游用地政策落實國家已確定的用地政策,推動森林旅游發展所需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計劃適當向森林旅游領域傾斜。在森林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項目的立項和用地保障服務方面予以協調。有效落實森林旅游重點項目新增建設用地,符合總體規劃的重點建設項目,按照建設期及時保障用地。大力支持森林旅游項目科學使用林地,依法依規加快使用林地審核審批。2.加強森林旅游行業標準建設加強森林旅游行業標準建設加強對森林旅游地的建設和管理,制定相應的建設和管理技術規范和標準。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探索出臺廣28、東省森林體驗基地建設指引 廣東省森林營地建設指引等相關森林旅游行業規范。同時在省林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建立省森林體驗、森林康養基地、自然教育基地和森林營地等森林旅游項目質量評定專家庫,制定廣東省森林體驗和森林康養基地質量評定標準 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質量評定標準 廣東省森林營地質量評定標準等相關森林旅游評定體系。(三)(三)資金保障資金保障加強政府引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森林旅游。對具備發展潛力的森林旅游地及森林旅游產業,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給予信貸扶持。穩步推進林戶信用評估和林權抵押貸款,擴大林農貸款覆蓋面。探索“政府+銀行+企業+林戶+保險”五位一體的合作貸款模式,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探29、索建立林權抵押貸款風險保證金制度,鼓14勵和引導市場主體對林權抵押貸款進行擔保。將符合條件的森林旅游產業貸款納入政府性融資擔保服務范圍,鼓勵發展基于森林資源的綠色金融產品,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森林旅游產業投融資項目儲備庫,推進銀企對接。鼓勵符合條件的森林旅游企業上市、發行公司債券、企業債券,拓寬融資渠道。同時加大對森林旅游發展的支持力度,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森林旅游地的基建性投資,推動森林旅游發展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森林旅游地植被景觀建設列入森林質量提升扶持范圍,林業基本建設、林業重點工程、旅游產業發展等建設資金要適當向森林旅游傾斜,改善投資環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30、四)(四)人才保障人才保障1.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強化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與各大高校聯系,鼓勵高等院校和專業院校開設森林旅游、森林保護、旅游管理、自然保護地管護、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自然教育、森林康養等專業。鼓勵各大院校在森林旅游地內建設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注重人才的實踐性培養。2.加強森林旅游專業隊伍的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加強森林旅游專業隊伍的培訓,提高人員素質發展森林旅游職業教育,通過再學習、考察、交流等形式,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水平。制定并實施森林旅游人才培訓計劃,重點加強森林旅游管理人員、森林解說員、森林康養師、導游員、自然保護地管護員的分級分類培31、訓。153.加強與相關領域專業人員的合作加強與相關領域專業人員的合作省、市(縣、區)森林旅游主管部門及森林旅游地,應積極完善人才聘用機制。加強與大中專院校、科研單位和專業社團等合作,聘請相關專家、教授等擔任森林旅游地的顧問和培訓高素質講解員,推廣相關科研成果在森林旅游中的應用。同時積極向社會招募志愿者作為森林旅游地的生態知識講解員、科技普及人員。(五)(五)宣傳保障宣傳保障各級林業主管部門應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發展森林旅游的重要意義、政策措施和發展路徑、發展模式、實用技術、成功案例等,從政策指導、技術培訓、市場信息、經營管理及搭建交流平臺等方面為森林旅游發展經營者提供服務,調動社會企業農民發展森林旅游的積極性,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森林旅游發展的良好氛圍環境。各森林旅游地要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包裝和宣傳,不斷豐富和推出具有地方特色、資源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森林旅游主題活動。通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相結合,構建全方位的宣傳營銷體系,向社會全面介紹森林旅游產品和旅游特色。各森林旅游經營主體要積極參與區域性的森林旅游節等節慶展會,與各大旅行社聯營等方式建立起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營銷網絡體系,擴大森林旅游宣傳的整體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