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五原縣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公眾意見稿)(3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32088
2023-08-16
33頁
8.61MB
1、五原縣自然資源局2023年02月(征求公眾意見稿)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五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全面細化和落實上位規劃要求,是五原縣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是詳細規劃的依據、相關專項規劃的基礎。本次規劃編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自治區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以資源本底條件為基礎,把握縣域社會經濟發展特征,加強全域管控、多規統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2、保護格局,為五原縣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提供重要支撐。前 言FOREWORD注:部分圖片來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五原縣自然資源局聯系0102030405規劃概述PLANNING OVERVIEW落實戰略定位與目標IMPLEMENT STRATEGIC POSITIONING AND GOLAS優化全域國土空間格局OPTIMI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WHOLE TERRITORY打造高品質城市中心城區CREATE A HIGH-QUALITY URBAN CENTER提升國土空間治理水平IMPROVE THE LEVEL OF LAND OF LAND 3、AND SPACE GOVERNANCE目 錄CONTENTS規劃概述PLANNING OVERVIEW01五原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處河套平原腹地、黃河“幾”字彎最北端。隸屬于巴彥淖爾市,縣域總面積25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14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0.95萬人。縣域南臨黃河、北依陰山、東臨包頭、西接烏海,是一顆崛起在祖國北疆、擁有璀璨文明歷史的塞上明珠。五原縣在巴彥淖爾市的位置1.1 基本概況4數據資料來源為五原縣人民政府官網(http:/ 規劃范圍、層次與期限5落實戰略定位與目標IMPLEMENT STRATEGIC POSITIONING AND GOLAS02發展定位:國家現4、代農業示范縣全國鄉村振興樣板區全國“農文旅”融合發展創新示范縣黃河流域(河套灌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全區科技引領現代農業示范區7建成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縣、全國鄉村振興樣板區、全國“農文旅”融合發展創新示范縣、全區科技引領現代農業示范區。縣域綜合經濟實力和綠色發展水平大幅躍升;區域現代交通樞紐基本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魅力打造穩步推進。全面建成現代交通樞紐,區域影響能力顯著提高,成為天藍、水綠、文化氛圍濃厚、獨具魅力的河套文化名城。2025年塞上江南綠色崛起2035年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2050年全面建成河套文化名城2.1 總體定位2.2 開發保護策略8底線保障戰略統籌劃定國5、土空間保護與發展底線產業升級戰略以三產融合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發展文化魅力戰略打造生態文化特色彰顯的魅力城市精明增長戰略構筑統籌協調融合發展的城鄉空間設施支撐戰略建設安全韌性可靠的基礎設施體系區域協同戰略融入黃河”幾”字彎都市圈產業體系優化全域國土空間格局OPTIMI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WHOLE TERRITORY03構建“一心三軸、一廊三核三區”的總體空間格局隆興昌城鎮三產融合發展核心一心引領縣域綜合發展軸線、縣域城鎮發展軸線、縣域農業發展軸線三軸拓展黃河沿岸生態綠廊一廊帶動巴彥套海鎮、塔爾湖鎮、天吉泰鎮3個重點鎮組成的次級城鎮發展核三核驅動國土空間總體6、格局規劃圖強化底線約束,依托五原縣特色生態文化優勢,推進全域資源要素連通,推進城鄉協同共榮,構建“一心三軸、一廊三核三區”的開放式、網絡化、集約型總體空間格局。城鎮綜合發展區、城鎮農業發展區、現代物流發展區三區協同103.1 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三區三線”分布圖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1443.94平方公里,按照國家要求依地塊圖斑嚴格管控基本農田。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批準不得占用。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113.2 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06.24平方公里,包括內蒙古巴美湖國家濕地公園、內蒙古五原黃河自治區級濕地自然公園等7、。生態保護紅線在保留有限人為活動的基礎上,強化剛性管控。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面積44.93平方公里,實行“詳細規劃和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并加強與水體保護線、綠地系統規劃、歷史文化保護線等控制線的協同管控。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空間規劃圖以生態保護紅線為基礎,構建重要生態屏障、廊道和網絡,形成連續、完整、系統的生態保護格局和“一廊六鏈,一心一區三點”的生態空間網絡體系,維護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一廊:依托黃河、總干渠和沿河綠帶打造南側黃河流域生態廊道六鏈:以總排干渠、五排干渠、六排干渠、七排干渠、義通排干渠和S311交通生態廊道為依托,打造區域生態鏈,聯通區域生態要素8、一心:依托巴美湖國家濕地公園及周邊林地構建區域生態保護核心一區:五原縣全域作為河套灌區農田綜合治理區三點:其他以林地、濕地、水系為主的生態源地123.3 構筑安全韌性的生態空間構建“一廊六鏈,一心一區三點”的生態空間格局農業空間規劃圖依托以生態為支撐的特色農業,結合五原縣的區域優勢、農業結構、產業特色與空間布局等,塑造地理標志農產品,放大品牌價值,構建“一環四區”現代特色農業空間布局。建設高效農業,實現農業農村綠色、協調、高效、融合發展。重點發展葵花、甜瓜、番茄等特色農產品特色農業生產區玉米、葵花等農業種植與肉羊、奶牛等生態養殖相結合種養結合生態農業區重點發展優質小麥、高效玉米等糧食種植,適當9、發展有機水稻等作物。糧食生產區以五烏線-709縣道-京藏高速-212省道為骨架,銜接重點產業發展基地,串聯核心自然文化資源,形成一二三有機融合的農旅融合發展環線農旅融合發展環線重點發展農畜產品加工、農機裝備制造、農業觀光等綜合服務農業綜合生產加工和服務區133.4 構筑高效安全的農業空間構建“一環四區”的農業空間格局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加深城鄉規劃、建設與管理的一體化程度,構建中心城區-重點鄉鎮-一般鄉鎮“1+3+5”城鎮發展格局體系,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的城鄉關系。城鎮體系規劃圖143.5 構筑宜居適度的城鄉空間構建“1+3+5”的城鎮發展格局體系個重點鎮巴彥套海鎮、塔爾湖10、鎮、天吉泰鎮個一般鎮勝豐鎮、銀定圖鎮、新公中鎮、復興鎮、和勝鄉個中心城鎮隆興昌鎮 農業型單元(包括新公中鎮-復興鎮、和勝鄉-勝豐鎮)園區型單元(天吉泰鎮-巴彥套海鎮)公園型城鄉融合發展單元(銀定圖-塔爾湖鎮)以主要交通廊道為依托,建設鄉村振興走廊,帶動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發展鄉村振興走廊城鄉融合發展單元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圖推進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互動融合”、生產生活生態“同步協調”、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發展,整體推進城鄉空間形態重塑、各類發展要素集聚,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區。153.6 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推11、進城鄉形態重塑、構建融合發展單元、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區加快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態和傳統習慣,加快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保障村民生活、生產的需求,優化村莊環境,整體實行減量控制激活產業、優化環境、提振人氣、增添活力,保護保留鄉村風貌,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堅持村莊搬遷撤并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結合,統籌城鄉和諧發展,嚴控新建、擴建集聚提升類(45個)特色保護類(16個)城郊融合類(5個)搬遷撤并類(3個)其他一般類(48個)全域村莊分類規劃圖163.6 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明確全域村莊類型,分類推進村莊發展 水體濕地生態修復區12、 城鎮高質量發展重點區 鄉村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重點區 單項整治重點區域 綜合整治重點區域 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工程 低效用地再開發工程 全域土地整治工程 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 創新部門協作機制 推進技術人才培養 建立公眾參與機制2類重點區域4類整治工程3大保障措施3大整治分區生態修復和綜合整治規劃圖173.7 開展全域生態修復與綜合整治打造“3423”國土綜合整治的“特色五原模式”183.8 促進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利用劃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歷史文化資源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和設施已公布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7處 古墓葬4處 古遺址水利設施1處 近現代名人墓1處 近現代重要13、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和設施7處 市級文保1處 區級文保5處 縣級文保14處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移動文物 自治區級傳統美術1項 自治區級傳統戲劇1項物質層面非物質層面城鄉景觀風貌分區規劃圖一帶:沿黃河生態景觀帶三區:傳統農業風貌區、生態農業融合風貌區、特色農業風貌區三軸:沿國道110、省道212、省道311城鄉景觀風貌軸多點:縣域多個景觀風貌構成差異化的風貌節點城鄉融合發展風貌生態與農業融合風貌特色農業風貌193.9 打造全域自然人文魅力空間構建“一帶、三區、三軸多點”的全域魅力空間格局203.10 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農產品加工基地布局圖依托五原縣豐富的農畜產品資源,形成“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基地14、農畜產品加工物流基地農畜產品初加工點”三級加工物流體系 塔爾湖鎮肉羊初加工基地、天吉泰水果蔬菜初加工基地、勝豐鎮優質糧經復合加工基地,配套烘干中心、商品化處理點等 形成全方位的農畜產品種植、加工、交易產業體系,加強監管和可追溯體系建設,形成加工產品統一的地理標志 以巴彥套海物流園區、天吉泰空港物流園為基礎建成五原縣農產品倉儲物流基地農畜產品物流基地農畜產品初加工點 依托五原工業園區農產品加工基礎,以畜禽加工、飼料加工、葵花加工、其他食品類精深加工和與之配套的機械制造為主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基地促進一二三產協同化發展,依托五原縣豐富的農畜資源推動“農業+”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依托塔爾湖度假景區、天籟湖15、度假景區、田園綜合體,打造特色健康養生基地農業+康養依托五原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提升河套文化博覽會、向日葵博覽會等農業展會的對外影響力,支持涉農企業、協會組團舉行各類農業展會,推動農業會展經濟發展農業+會展萃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精華,建設文旅創意園、農業文創小鎮、文創主題農莊等農業+文創打造農旅融合發展環線,堅持農旅融合,構建以“天賦河套五原印巷”為龍頭,河套農博園、抗戰紀念園、葵花公園、塔爾湖聯豐等景區為補充,輻射全縣域的旅游格局農業+旅游依托現有河套電子商務產業園、五原特色農畜產品,全力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網上電商平臺,建成縣、鎮、村三級物流體系,打通五原優質農畜產品銷16、路農業+電商物流農商文旅融合發展示意圖213.10 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高速公路干線公路航空鐵路規劃落實機場的相關布局與發展要求加強節點建設,形成民航運輸網絡積極配合實施包銀高鐵建設工作爭取于2024年建成通車規劃保留現狀京藏高速公路(G6)保留現狀高速路出入口推進S212南延(劉兆黃河大橋工程)在現狀X701和X719基礎上改建S311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圖全面建成高效、一體、綠色、協同的現代化區域交通節點城市,實現五原縣融入巴彥淖爾市、對接甘其毛都口岸、接軌黃河“幾”字彎都市圈的區域交通發展目標。223.11 打造暢通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構建高效率、低耗費、一體化、人性化的綜合交通體系構建17、“鄉集鎮村/組”兩個社區生活圈層級,強化縣域與鄉村層面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統籌。至2035年,鄉村社區生活圈覆蓋率達到 100%。家中學小學社區行政設施大型超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小型商超菜市場養老設施公園社區文化設施室內體育場館兒童游樂園幼兒園15分鐘生活圈設施配置示意圖按照平均規模2-4平方公里、服務半徑800-1000米,服務常住人口規模5-10萬人規劃十五分鐘生活圈。至2035年,城鎮社區生活圈覆蓋率達到100%。垃圾壓縮站行政服務大廳(黨群服務站)綜合文化活動室(黨員遠教播放點)多功能運動場衛生室公交站點標準化老年活動室便利店村委會智慧鄉村平臺室內健身室心理咨詢室村民停車場藝術角游戲18、場地居村兒童之家鄰里驛站(黨群服務點)老年助餐點示范睦鄰點垃圾收集點益智健身苑點自然村行政村基本圈層鄉村生活圈設施配置示意圖兒童日常設施圈中青年日常設施圈老人日常設施圈推進中心城區十五分鐘生活圈建設兒童日常設施圈中青年日常設施圈老人日常設施圈推進鄉村生活圈建設233.12 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綜合市政設施體系加快網絡和重要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信息基礎設施能力。通信設施積極擴大供氣份額,保障城區發展及居民生活用氣需求,規劃期內基本實現燃氣管道化,農村基本實現氣化。燃氣設施建設網架堅固、結構合理、適應性強、安全可靠、調度靈活、管理科學、電能優質、自動化程度高的現代化供電網。電力設施構建19、城鄉一體、覆蓋全域的供水體系。堅持集中分散相結合,優化布局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設施,雨水系統實現全覆蓋。供水與排水設施近期整合低參數、小容量的熱源點;遠期淘汰燃煤小鍋爐,提高全縣供熱效率,中心城區集中供熱率達90%。供熱設施實現垃圾收集分類化、垃圾運輸密閉化、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各鄉鎮逐步形成桶裝收集-壓縮轉運-回收利用-綜合處理的回收處理方式,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環衛設施243.13 構建高效穩定的市政保障體系防震抗震提高防震抗震標準,五原縣中心城區及城鎮新建、擴建、改建的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標準達到地震基本烈度VI度的能力。消防構建消防體系,將中心城區劃分為3個消防責任區,每20、個責任區設1個消防站。防洪排澇加快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新建拿山河南岸防洪堤,提高中心城區防洪排澇能力。綜合防災系統韌性城市健全綜合防災體系構建綠色循環的能源體系完善供水設施建設加快環保設施建設構建集約高效的排水系統市政系統能源系統構建以碳中和為導向的能源體系,推進電力設施及廊道建設,完善全市天然氣設施布局。供水系統規劃給水干管沿規劃主干路敷設,與現狀供水管網形成環狀。排水系統構建集約高效的排水體系,完善各區域排水系統,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污方式,結合城市主干路網,減少污水直排。環衛系統推進垃圾分類、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一體化,建設無廢城市,實現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率達100%。253.14 構建安全韌性的21、綜合防災體系打造高品質城市中心城區CREATE A HIGH-QUALITY URBAN CENTER04構建“三心三帶三軸四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三心:公共服務核心,商業服務核心、綜合服務核心三帶:義和渠親水活力景觀帶,新永溝親水活力景觀帶,生態隔離帶三軸:S212產城融合發展軸,S311城鎮綜合發展軸、G110城鎮綜合發展軸四組團:新能源產業組團、城區組團、現代產業組團、商貿物流組團中心城區空間結構規劃圖274.1 優化中心城區空間格局綜合公園3處:為城市中內容豐富、設施齊全、適合開展戶外活動、規模較大的綠地。專類公園4處:為城區內具有特定主題內容的綠地。社區公園:為一定區域的居民服務,具有22、一定活動內容和設施的集中綠地,分為15分鐘生活圈公共綠地、5-10分鐘生活圈公共綠地。構建“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三級公園綠地體系284.2 塑造藍綠交織的開敞空間體系堅持宜綠則綠、宜林則林,依托五原良好的生態基底,打造“藍綠交織、城綠交融”的藍綠空間體系;規劃增綠,見縫插綠,構建“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三級公園綠地體系,提升公共空間品質。中心城區公園綠地體系規劃圖加強與區域的交通聯系,城區構建“五橫四縱”的主干路網體系中心城區道路系統規劃圖294.3 打造便捷高效的服務支撐體系對外交通:加強與周邊縣市交通聯系,打造完整的環形放射狀路網結構主干路網體系:五橫四縱五橫:北環路、隆23、興昌大街、世紀大道、南環路、濱河街四縱:馮玉祥路、新華路、東風路-榮豐路、東環路交通設施:保留現狀客運站,結合現狀情況及服務范圍新增多處停車設施構建“3+11”社區生活圈體系,劃分15分鐘生活圈3個,5-10分鐘生活圈11個15分鐘生活圈:配置公園、中學、大型超市、文化活動中心,體育健身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5-10分鐘生活圈:配置幼兒園、小學、超市、兒童游樂場、商業、老年活動室、社區服務中心、菜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生活圈設施配置示意圖設施類型提升國土空間治理水平IMPROVE THE LEVEL OF LAND OF LAND AND SPACE GOVERNANCE05建立健全以“縣級總24、體規劃-蘇木鄉鎮級總體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的村莊規劃”為主線,專項規劃為補充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通過控制線管控、用途管控、指標管控、清單管控等方式,將總體規劃剛性內容層層落實,指導具體空間利用和項目建設。村莊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五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蘇木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專項規劃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道路交通專項規劃防災減災專項規劃綠色照明專項規劃體育設施專項規劃傳導指引指導明確指標 剛性管控向下指導 分解要求落實地塊用途決定開發強度為實現特定功能對特定空間擬定開發保護要求全域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315.1 健全規劃傳導機制5.3完善實施保障機制重點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各類專項規劃要確定的重大工程用地,重點落實國家、省、市相關規劃和計劃確定的生態環保、基礎設施、產業建設、社會民生、鄉村振興等重點建設項目。完善配套政策法規體系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機制信息平臺建設加強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完善民生保障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鄉村振興規劃管理監察考核問責機制325.2 落實重大項目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