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綠道網(多層次戶外休閑步道)專項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2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32118
2023-08-16
23頁
4.74MB
1、深圳市綠道網(多層次戶外休閑步道)專項規劃(2021-2035 年)(草案)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2022 年 5 月SHENZHEN GREENWAY NETWORK PLAN 2021-2035公示讀本前言|PREFACE綠道建設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美麗、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是深圳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優化城市自然山水格局,讓市民盡享綠色生態福祉,促進城市綠色協調發展的有力舉措。深圳作為典型的高密度超大型城市,綠道對促進生態、生活、生產空間融合,建設健康人居環境具有重大意義。深圳市綠道網專項規劃(2010-2020 年)指導深圳快速建成三級2、綠道網體系,完成“量的增長”,本輪規劃將更加注重空間規劃的精準精細指引,關注“質的提升”。為進一步科學統籌指導全市綠道規劃建設工作,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聯合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編制深圳市綠道網(多層次戶外休閑步道)專項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牢牢把握新形勢、新使命、新要求,從全域全要素視角出發,尊重自然生態原真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基于國土空間治理要求全面規劃布局,構建藍綠交織的全域綠道網;明確建設管理總體要求及近期綠道建設計劃,加快實現“鵬城萬里”綠道建設目標;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綠道建設工作,打造彰顯山海深圳資源與城市特色和“深圳品牌”的綠道,切實發揮深圳在3、高密度城市綠道建設管理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助力深圳建成美麗宜居的公園城市。現狀建成綠道總長度達 2843 公里,基本實現市民騎行 5 分鐘可達社區綠道,15 分鐘可達城市綠道,30-45 分鐘可達省立綠道。已建成 94 個驛站,23 個一級驛站,71 個二級驛站。建成 23 條精品綠道,如福田福榮市民對親近山海型綠道、完善綠道服務設施的需求突出,并希望強化綠道特色、場景體驗以及活動組織。本次規劃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空間:通山達海的綠道網絡有待完善功能:綠道復合功能與體驗感需提升特色:亟待加強文化特色和品牌示范管理:綠道精細化建設管理有待加強現狀概況圖例346.012%1340.247%1156.4、841%(區域)省立綠道城市綠道社區綠道綠道網絡基本建成區域(省立)綠道城市綠道社一級驛站區綠道二級驛站現狀綠道分布圖珠三角綠道網示意圖都市綠道、羅湖淘金山綠道、鹽田海濱棧道等。制定出臺了 深圳市綠道管理辦法、綠道建設規范等相關規范及技術指引,綠道建設管理體系逐步健全。需求分析市民開放性建議關鍵詞詞云公眾意愿調查結果54.3%36%55.2%76.6%12.5%活動習慣:親近自然游覽觀光健身鍛煉散步休閑出行需要43.4%32.5%16.8%32.9%39.5%35.5%6.3%距離較遠,到達不便沿線景點太少,吸引力不夠綠道沿線路面舒適度不足綠道服務功能單一綠道配套設施不足綠道連接度欠佳其他(請5、注明)問題反饋:主題活動:80.0%80.0%市民希望綠道可以組織“自然探索主題”活動。綠廊系統建設管理:73.7%73.7%市民希望增加”沿線喬木遮陰”效果。73.7%69.6%54.2%41.4%2.3%增加沿線喬木遮蔭效果增加觀花聞香植物種類加強植物科普宣傳加強綠化管養維護其他(請注明)場景體驗偏好:59.9%市民希望能夠帶來“趣味賞景”的體驗;57.4%市民則希望帶來“快樂運動”的體驗。55.8%35.9%46.5%55.1%21.1%38.8%1.1%豐富文娛、體育設施(如書吧、展廳、健身器材等)合理設置商業設施(如簡餐吧、咖啡館等)提升照明、夜景燈光設施增設沿途遮陽擋雨設施引入有償6、服務,如觀光車、充電設備租賃點改善導覽、公廁、母嬰室等服務設施其他(請注明)設施改善:55.8%55.8%市民希望對綠道“文娛、體育設施”進行改善;55.1%市民希望“增設沿途遮陽擋雨設施”。16 體系構成 目標愿景目標定位 明確綠道體系構成及目標0101目標定位02總體結構03全域織網04自然綠道05健康樂道06魅力享道07智慧綠道08行動保障/01/06/10/16/20/26/30/33目錄|CONTENTS32三級綠道:根據空間跨度與連接功能,深圳市綠道劃分為區域(省立)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三個層級,為強化綠道作為鏈接自然山水與城市的骨架作用,本次規劃在原有城市綠道層級中劃分出城市7、骨干級綠道,將位于城市重要生態結構的綠道納入此層級。三類綠道: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海全域全要素、彰顯深圳山海資源特色及對接綠道建設管理需求,以綠道所處的資源特征為依據進行分類,形成山林型、濱海(水)型、都市型三大分類。體系構成綠道分級分類區域綠道城市綠道社區綠道山林型都市型濱海(水)型城市大循環組團小循環社區微循環區域(省立)綠道城市綠道社區綠道區域生態廊道城市及城市組團城 市 及城 市 組團居住組團社區單元居住組團社區中心居住組團居住組團山林型基本生態控制線生態保護紅線工業區公園綠地公園綠地公園綠地服務設施標識設施服務設施服務設施服務設施服務設施標識設施標識設施服務設施服務設施服務設施綠道控制8、區公園綠地濱海(水)型 山林型河流都市型濱海(水)型南粵古驛道碧道綠道自行車道郊野徑公園園路綠道是連接人與自然的線性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海岸、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兼顧生態保育、休閑游憩、康體健身、綠色出行、文化服務、科普教育、社會經濟等多種功能。本次規劃應對新時代、新發展要求,進一步拓展綠道內涵,以綠道統籌融合推進全市綠道、碧道、自行車道、南粵古驛道、遠足徑郊野徑等各類型人工及自然線性空間建設,實現“多道融合”。綠道包含三大系統和 10 個組成要素。三大系統主要包括游徑系統、綠廊系統及配套設施系統。10 個組成要素包括步行道、騎行道、慢跑道、綜合慢行道、交通銜接設施9、綠化保護帶、綠化隔離帶、服務設施、市政設施、標識設施。體系構成綠道定義內涵綠道系統構成游徑系統:步行道、騎行道、慢跑道、綜合慢行道、交通銜接設施配套設施系統:服務設施、市政設施、標識設施綠 廊 系 統:綠化 保 護 帶、綠化隔離帶施游徑系統配套設施系統綠廊系統54目標愿景構建“通山、達海、貫城、串趣”的全域綠道網絡體系,形成“生態、生活、生產”三生融合的城市綠色韌帶,實現“暢達綠脊藍灣美城,趣享山海戶外天堂”的總體目標。至 2025 年推進鏈接“山、海、城”的城市骨干綠道主體貫通及親近自然的山林型綠道建設,沿線配套完善文化、教育、體育等服務設施及人性化服務功能,建成 50 條以上精品綠道,建10、成一批高品質智慧綠道典范,推動綠道全要素、全過程、動態化有機協同建設管理。至 2035 年持續推進社區綠道建設及城市骨干綠道建設,力爭建成綠道達到 5000 公里以上,建成百條精品綠道及多條特色主題綠道,牢固樹立深圳“鵬城萬里”綠道品牌,全面建成藍綠交織、安全韌性、功能復合、特色活力、智慧共享的全域綠道網體系。綠道骨架體驗系統建設指引山脊翠脈山林徒步自然綠道濱海藍帶濱海(水)觀光健康樂道山水綠廊城市休閑魅力享道1.串聯最佳觀景點2.漫步自然化河道3.保護修復自然山林4.提供多樣游憩設施5.建設復合生態廊橋6.提供山地運動場地7.建設遠足徑郊野徑8.充分利用水庫景觀9.促進街道一體化設計10.連11、接歷史文化節點11.串聯體育場地及設施12.建設海綿綠道13.充分利用道路綠化空間14.打造空中綠鏈15.提供多種健康游徑16.配套多元服務設施綠道空間概念圖1234591011131415161267876 一脊:自然野趣的山脊翠脈 一帶:活力韌性的濱海藍帶 二十廊:藍綠嵌合的山水綠廊總體結構 構建“一脊一帶二十廊”骨架02構建“一脊一帶二十廊”空間骨架串聯東西延綿的主要山體、湖庫,打造橫貫深圳中央山脈,形成長約 330 公里自然野趣的山脊主線。串聯山體制高點,重要節點設置觀景點,結合本底特色資源如毛棉杜鵑、吊鐘花等鄉土觀賞植物,打造具備地域特色百里生態長廊。建設 220 公里的活力濱海藍帶12、,重塑深圳水際線,與“一脊”共同勾勒深圳山海空間形態。以濱海綠道為媒介串聯海岸開敞空間及景觀資源,建設高品質的濱海公共空間并向城市內部滲透,形成“一帶二十景”活力韌性的世界級海岸帶。建設貫通二十條長約 550 公里的山水綠廊,包括 12 條水廊及 8 條山廊。通過活力水廊及微丘綠鏈形成嵌入城市的綠楔,構筑區域生態及景觀通廊,彰顯山海共融、藍綠嵌合的生態特色,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山水生活圈。山脊翠脈濱海藍帶山水綠廊(山廊)山水綠廊(水廊)圖例規劃綠道空間布局結構圖一脊一帶二十廊自然野趣的山脊翠脈活力韌性的濱海藍帶藍綠嵌合的山水綠廊98香港東莞惠州新橋河水廊西鄉河水廊雙界河水廊觀瀾河水廊坪山河水廊龍崗13、河水廊布吉河水廊鹽田河水廊福田河水廊香蜜湖水廊茅洲河水廊大沙河水廊新橋河水廊西鄉河水廊雙界河水廊觀瀾河水廊坪山河水廊龍崗河水廊布吉河水廊鹽田河水廊福田河水廊香蜜湖水廊茅洲河水廊大沙河水廊麥理浩徑100km衛奕信徑78km松山湖風景區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東江銀瓶山森林公園大屏嶂森林公園五指耙山廊鳳凰山山廊平巒山山廊竹子林山廊樟坑徑山廊北部山廊清林徑山廊松子坑山廊公明水庫鵝頸水庫鐵崗水庫西麗水庫石巖水庫羅田水庫梅林水庫長嶺皮水庫深圳水庫三洲田水庫紅花嶺水庫清林徑水庫大雁山觀景點平巒山觀景點安托山觀景點蓮花山觀景點筆架山觀景點鹽田半山公園帶觀景點觀音山觀景點鑼鼓山觀景點東風嶺觀景點天文臺觀景點大頂14、嶺浮橋觀景點鳳凰山觀景點陽臺山觀景點塘朗山觀景點梅林山觀景點大南山觀景點銀湖山觀景點梧桐山觀景點梅沙尖觀景點大雁頂觀景點構建“一脊一帶二十廊”空間骨架1110 營建自然無痕的山林徒步體驗系統 打造通山達海的濱海(水)觀光體驗系統 建設便捷舒適的城市休閑體驗系統 編織互聯互通的全域綠道網絡全域織網 山海城融合的全域綠道網絡03結合三大分類,面向市民全市構建山、海、城三大戶外體驗系統,即山林徒步體驗系統、濱海(水)觀光體驗系統、城市休閑體驗系統。山林徒步體驗系統由綠脊主線及 20 個山林體驗環及支線構成;濱海(水)觀光體驗系統由茅洲河口到壩光全線貫通并串聯城市主要河流水系;城市休閑體驗系統串聯城市15、內部主要目的地和關鍵興趣點,成為人們游憩和生活出行重要載體。山海城融合的全域綠道網絡圖例都市型山林型濱海(水)型規劃綠道分類指引圖31%31%17%17%52%52%山林型山林型濱海(水)型濱海(水)型都市型都市型構建山、海、城三大戶外體驗系統1312通過修復海岸生態、完善綠道網絡、植入多元化服務設施等方式建設活力海岸帶。強化海岸帶生態保護與修復實施保障,海岸護堤采用多層退臺式的自然護堤方式。以綠道整合親海空間打通濱海慢行通道,提供漫步道、慢跑道、騎行道、復合濱海棧道等多種體驗游徑。加強海岸帶景觀和特色塑造,打通海-河-山景觀通廊,加強濱海旅游節點及海上游線建設,合理配套公共文化設施和綜合服務16、設施,活化濱海公共空間。以遠足徑郊野徑建設為抓手,形成 1000 公里的山林徒步體驗系統,遠足徑郊野徑建設堅持水泥鋪裝零增長、生態資源零損失、自然環境零沖擊的建設“三零”原則。構建主線聯通、環線支撐、支線可達、分段科學的多層次步道體系,完善交通接駁、標識系統、補給點、應急救援等配套設施,為市民提供可親近自然的徒步游徑。打造通山達海的濱海(水)觀光體驗系統營建自然無痕的山林徒步體驗系統打造活力海岸帶營建遠足徑郊野徑山林型綠道剖面示意圖濱海(水)型綠道剖面示意圖騎行道綜合慢行道海濱棧道步行道1514建設便捷舒適的城市休閑體驗系統編織互聯互通的全域綠道網絡規劃新建及提升社區綠道,柔化街道空間,有機組17、織市民的日常生活場景,助力打造“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設 400 條生活通勤綠道,連接居住區及地鐵站點,優化提升人們生活出行回家“最后一公里”。結合片區內市民需求,建設兒童安全上學路、回家(上班)路、無障礙步道、運動健身路、自然體驗道等多功能的社區綠道。以社區綠道統籌街道慢行空間與城市綠化空間,實現街道景觀一體化設計,串接并提升沿線公園、綠地,共同營造全齡友好的社區公共空間與活力走廊。建設多功能生活通勤綠道連通網絡斷點三級互聯織網針對綠道斷點問題,以生態廊橋、人行天橋等方式進行連通,強化“地下-地面-地上”立體化空間利用,促進綠道網絡互聯互通。鼓勵通過建設復合生態廊橋等方式,保障野生動物遷移與18、人類通行等活動。規劃全域綠道布局總圖(2035)圖例區域(省立)綠道城市綠道(城市骨干綠道)城市綠道(一般城市綠道)社區綠道區域連接綠道56%56%38%38%城市綠道城市綠道社區綠道社區綠道 6%6%區域(省立)綠道區域(省立)綠道都市型綠道剖面示意圖騎行道騎行道 慢跑道步行道步行道以區域(省立)綠道促進區域連接,重點提升改造現有綠道;以城市綠道構筑綠道骨干脈絡,促進組團聯通;以社區綠道構筑綠道毛細血管,精準提升社區綠道服務功能。結合山、海、城三大綠道戶外體驗系統,以區域(省立)、城市、社區三級織網形成互聯互通的全域綠道網絡,實現“2 公里進森林、1 公里親水岸、500 米進公園”。171619、 協調綠道建設與生態保護 織補區域聯通的生態網絡 修復生物友好的自然綠廊 建設親近自然的城中綠道自然綠道 系統提升綠道生態功能與質量04綜合全市資源條件、政策要求、生態評估等,將生態空間劃分為綠道禁止建設區、綠道限制建設區、綠道控制建設區三個分區,重點從游徑系統、綠廊系統、服務設施、綠道控制區四方面提出綠道建設指引。協調綠道建設與生態保護提出生態空間內綠道建設指引主要范圍主要范圍綠道禁止綠道禁止建設區建設區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原生自然生態環境而應嚴格保護的地區。包括生態環境敏感區、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一級水源保護區、一級國家級公益林地、天然林保護重點區域林地、級保護林地等。綠道限制綠道限制建設20、區建設區具備重要的生態保育功能,準許建設適當的服務設施及有限度利用資源的地區,嚴禁有損生態功能的綠道開發建設活動、適度控制綠道建設密度。包括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生態保育功能區等。綠道控制建設區綠道控制建設區一般位于自然郊野公園及重要生態廊道內,需遵循相關建設規范要求,進行合理的建設。集約節約利用林地,確需使用林地的,嚴格執行使用林地有關規定。包括城鎮開發邊界內特別用途區、生態游憩功能區、生態廊道及農業單元等。1918 織補區域聯通的生態網絡構建互聯共享的都市圈區域綠道網絡體系,加強城際交界面綠道的銜接,促進都市圈生態共保共治共享。綠道與東莞、惠州銜接點共 16 處,與香港連接 4 處,共 221、0 處。修復生物友好的自然綠廊維育和恢復綠道沿線自然生境,促進山水林田湖草海各生態要素有機互聯和系統修復,輔以空間的生境細化設計,建設生物友好的自然綠色網絡。建設親近自然的城中綠道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在有限的城市灰色基礎空間中創造生物的生存空間,重構城市微生態系統。系統提升綠道生態功能與質量惠州東莞香港皇崗口岸羅湖口岸蓮塘口岸沙頭角口岸龍崗河坪山河白鴿陂郊野公園光明森林公園雁田水庫深港國際科教城智慧公園清林徑水庫2清林徑水庫1坪地郊野公園三水線壩光羅田森林公園省立2號線光明森林公園觀瀾河生態保護與修復建設林蔭道建設生物廊道河流溪流再自然化再野化設計氣候適應性設計減少光和噪音污染 加強自然科普運22、用鄉土樹種建設海綿綠道豐富的植被結構群落建設線性公園營建棲息地環境立體綠化光明馬拉松山湖綠道一期羅田森林公園綠道福中路綠道2120健康樂道 共建全齡多元趣享的綠道生活05 貫徹全齡友好設計 構建健康游徑系統 完善綠道復合功能 承接多元賽事活動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層、不同市民群體的休閑健身需求和綠色出行需求,推動綠道公共設施精細化配置和公共空間精細化打造。建設無障礙游徑、無障礙服務設施、完善應急安全救助系統,形成無障礙適老適幼綠道。結合累計上升與下降海拔、線路長度、路面狀態、配套設施等綜合評判綠道難度,設置相應標識系統,提供各級難度綠道的注意事項及使用指南。建設全年齡友好型綠道構建面向市民的難度分級23、體系貫徹全齡友好設計一級 舒適二級 容易三級 普通 四級 困難 五級 挑戰 路面狀況:無明顯障礙物及坡度,可供輪椅及嬰幼兒車通行,路面硬底化且形態統一。典型線路:福田河綠道路面狀況:無明顯障礙物,少量平緩坡度,基本為硬化路面,設施良好。典型線路:淘金山綠道路面狀況:部分陡坡與階梯,道路清晰,大部分為硬化路面。典型線路:省立2號綠道(譚仙廟-小三洲段)路面狀況:有陡坡,部分坡度升降較大,少量路段地形較崎嶇。典型線路:梧桐山登頂線路路面狀況:較長路段陡坡,地形較崎嶇,氣候變化大并有潛在風險,部分道路可能不清晰。典型線路:三水線2322騎行道線形順直流暢,轉彎半徑、坡度等應符合相關規范要求。騎行道與24、人行道應盡量分開隔離設置,保證行人安全。規劃最美騎行線路,并提供多樣化的山林、濱海、濱水特色騎行路線。形成一條連續共 180km 的濱海騎行線,九條共 500km 山林騎行線,都市型及濱水型綠道基本實現全線可騎行。系統優化可騎行綠道構建健康游徑系統圖例山林騎行線濱水騎行線濱海騎行線(近期)濱海騎行線(遠期)道路騎行線騎行綠道規劃建設指引圖龍華環城綠道(大水坑段)福田河綠道滿足市民康體健身功能需求,植入慢跑功能,構建全民健身網絡。規劃結合大數據篩選市民跑步頻率高的綠道長約 900 公里,在運動健身功能需求高的綠道中應單獨設置慢跑道。重點關注沿線休閑座椅、健身設施、照明設施、衛生間設置,可設置智能25、化淋浴、更衣、儲物等設施,鼓勵植入智能運動監測系統、配備智能建設器材。以綠道為載體串聯體育場館及賽事跑道,推動沿線小型體育場所及體育健身設施建設,構建群眾身邊的多層級健身設施網絡和社區“10 分鐘健身圈”。整合提升綠道慢跑空間構建社區“10 分鐘健身圈”大沙河生態長廊禾塘山水綠道大運綠道2524以綠道為載體豐富戶外場地設施供給,探索“山海陸空”四位一體的精品賽事節慶,形成以居住區為中心的一小時戶外體驗圈,完善戶外運動產業生態鏈,打造國際戶外休閑運動天堂。以“走綠道 看深圳”活動為載體開展多元活動。進一步融入創新科技、志愿服務、自然科普、低碳生活等元素。向外延伸承載文體、賽事等多元活動,讓綠道全26、面融入城市市民生活。結合公共體育場地及設施、體育公園、體育產業功能區的規劃布局,依托綠道開展水陸運動訓練、賽事及大眾健身產業,打造國際品牌賽事活動。打造品牌運動賽事策劃貼近市民的綠道活動承接多元賽事活動區域(省立)綠道城市骨干綠道社區綠道城市綠道規劃二級驛站規劃一級驛站現狀二級驛站現狀一級驛站公園設施優先利用綠道周邊現狀配套服務設施,以契合市民多元需求,精細化、人性化建設標準為綱,根據不同的綠道建設控制分區指引配置適宜的設施,全面提升綠道功能。規劃一級驛站總計不少于 53 個,主要承擔管理、綜合服務、交通換乘等功能。規劃二級驛站總計不少于 138 個,作為綠道服務次中心,主要承擔售賣、休憩等便27、民服務功能。規劃綠道拓展形成休閑游賞、體育運動、教育藝術、社交集會類等游憩設施。綠道節點地區設置形式多樣的自然教育場所如動植物觀測點、自然研習徑、自然教育中心等。設置復合多元的服務設施合理布設兩級服務驛站增強體育、游憩及科普功能完善綠道復合功能規劃綠道驛站布局圖圖例2726 構建文化特色環線 建設百條精品綠道 打造深圳綠道品牌 魅力享道 打造“鵬城萬里”品牌特色06以綠道串聯深圳主要的歷史人文資源點、特色文化街區、重點文化設施、主題特色公園及風景名勝區等,銜接南粵古驛道、二線關巡邏道等線性文化遺產空間,系統整合形成 700 公里的文化特色環線。打造廣府蠔鄉文化、改革文化、海洋文化、紅色文化、客28、家文化、科創文化等主題線路。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完整性,挖掘空間肌理,加強沿線歷史遺存景觀提升、標識及服務設施完善、主題文化活動策劃等,塑造體驗豐富的文化走廊,展現深圳不同歷史時期發展積淀形成的城市空間脈絡和文化風貌。以綠道鏈接歷史文化節點打造主題文化線路構建文化特色環線文化綠道規劃建設指引圖圖例文化特色環線十大文化街區新十大文化設施主題特色公園及風景名勝區歷史風貌區!國家、省、市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科創文化主題線路示意圖2928打造深圳綠道品牌挖掘深圳自然底色、歷史文化資源及城市特色,規劃打造綠脊徒步線、藍灣暢游線、改革創新線、文化溯源線四大特色主題游線。展示深圳山海城市風貌,促進特色品29、牌建設,為市民提供多樣的游覽體驗。預留觀山看海視線通廊,塑造起伏有序、特色鮮明的天際線,并結合綠道布局串聯設置城市兩級觀景點。充分發揮綠道對各類節點的組織串聯作用,連接總計超過 2000 個公共目的地,構成“點-線-面”結合的山海城全景游憩網絡。提煉“鵬城萬里”綠道內涵與精神,創建深圳綠道品牌IP,營造“綠道+”居住、商業、產業、旅游等場景主題,優化整合綠道沿線的“食、住、行、游、購、娛”等資源要素,開發多元綠道產品,培育新型產業業態。結合地域景觀及文化特色,統籌綠道命名機制,以品牌 IP 統籌標識形式,將創意衍生至各類文創周邊產品。策劃四大特色主題游線打造山海全景游廊塑造品牌 IP 與特色場30、景改版面特色主題游線品牌 IP建設百條精品綠道統籌自然、文化等優質資源,規劃引導百條精品綠道建設,體現良好生態環境與文化內涵,促進實現精品綠道的示范帶動作用。建設具備明確的功能定位與主題特色、代表性景觀節點和地標、良好的空間體驗感及高標準、高品質的服務設施等的高品質綠道。圖例現狀精品綠道遠期精品綠道近期精品綠道梧桐綠道大頂嶺綠道龍華環城綠道(大水坑段)新東綠道禾塘山水綠道淘金山綠道龍華環城綠道(陽臺山段)大運綠道精品綠道規劃建設指引圖3130依據 5G 網絡與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布局,實現綠道安全支撐、服務體驗和運維管理的精細化、智慧化、人性化。建立包括現狀、規劃及管理數據的綠道“一張圖”信息31、管理,完善調查監測與動態更新機制。輔助綠道日常管理,包括分析展示、指標傳導、實施監督、考核評估、智慧管養、智慧安防、智慧救援等功能。基于城市高精度 3D 地形,對規劃綠道在平臺上進行可視化,從三維空間強化綠道的實施監督與成果展示。建立綠道“一張圖”信息管理建立智慧綠道管理平臺增強綠道可視化展示功能推進綠道精細化智慧化管理綠道“一張圖”信息管理智慧管養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保潔現狀數據規劃數據管理數據全域治理全要素集成全周期管控服務公眾安全評估考核評估指標傳導實施監督分析展示 建設智慧綠道平臺 加強智慧服務及體驗智慧綠道 推進綠道精細化智慧化管理073332“十四五”實施行動 實施保障實施保障 有32、序推進綠道規劃建設08持續優化深 i 綠道小程序,植入導航導覽功能、停車場預約、活動預告、自然科普教育等服務功能,為市民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的綜合性服務。逐步推動綠道 5G 網絡全覆蓋、公共健康數據監測、智能降溫噴淋、智能存取包柜、互動性景觀設施等建設,提高綠道的可玩互動性。優化綠道移動應用程序完善智慧綠道設施加強智慧服務及體驗3534 積極促進公眾參與健全完善公眾參與規劃編制和實施過程的監督機制定期舉行與綠道相關的主題活動、賽事、社區活動、志愿者活動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系列綠道宣傳材料加強綠道宣傳,廣泛應用新媒體平臺建立多樣的資訊渠道2143建立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創新綠道33、投融資政策,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推進綠道建設項目的實施。明確管理維護責任主體,構建多部門聯合、分級管理、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管理體系。提高綠道管理養護業務水平,加強綠道安全管理及日常巡查,建立緊急救援體系,鞏固綠道建設成果。積極探索綠道市場化、產業化運營管理模式,探索綠道生態價值轉化路徑,確保綠道可持續發展。“十四五”實施行動實施保障 完善協同共建機制 創新多元投入機制 加強綠道運營管理都市圈層面協同共建區層面建設實施統籌市、區雙軌聯動市級各部門橫向協同合作1234虹橋公園綠道骨干筑基行動:推動“一脊一帶”全線貫通,推進 12 條山水綠廊建設。家門口綠道行動:全面改造提升社區綠道,規劃建設生活通34、勤綠道。遠足郊野行動:統籌推進遠足徑郊野徑建設。斷點聯通行動:連接網絡斷點,構建貫通山海的綠道網。功能提升行動:推動綠道驛站建設,完善便民服務設施及標識系統。精品綠道行動:規劃建成不少于 50 條精品綠道。智慧服務行動:形成綠道“一張圖”系統,完善深 i 綠道小程序。提質增效行動:優先推動區域(省立)綠道改造提升。3736 本規劃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為準;相關圖片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聯系。在深圳,有一種幸福叫行走在“鵬城萬里”綠道。以綠道連接全域生態空間,聯系人文歷史與市民生活,穿梭自然山海,感知城市文化風貌。實現通山達海、沿河環湖、貫城接園、串趣連景,形成宛若城市韌帶般生命力蓬勃的綠色網絡。人們在自然野趣中行走和學習,在城市樓宇間親近自然,在家門口享受綠道上的愜意。孩子可以健康安全的嬉戲,老人可以連續順暢的通行活動,全齡共享騎行、慢跑和徒步的樂趣,共筑豐富的綠道生活。未來,我們希望深圳將成為更具獲得感的“綠道上的公園城市”。38
物業資料
上傳時間:2021-01-15
24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