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3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32151
2023-08-16
36頁
13.40MB
1、二二三年二月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 示 版 前 言城口縣位于秦巴山腹地,渝、川、陜三省(市)交界處,生態環境綜合指數、森林覆蓋率等多項生態指標位居全市第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市委交辦城口完成改善交通、保護生態、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三件大事”等重要指示要求。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進行了系統性闡述,為新征程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城口提供了根本遵循。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是對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落實和深化,是一定時期內全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建設、修復的政策總綱和基本依據。規劃深入貫徹落國家和重慶市發展戰略,以建設“三縣一城一樞紐”為目標,以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為統領,立足城口自然地理條件、資源稟賦、生態優勢、產業特色,整體謀劃全縣一盤棋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主動擁抱“兩高”時代,統籌各類資源要素配置、提升城市集聚輻射能力、科學高效實施空間治理,完成好改善交通、保護生態、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三件大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3、標繪制空間發展藍圖。01規劃范圍和規劃期限02謀劃戰略指向,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04聚焦綠色發展,做強農文旅融合生態經濟體系03堅持生態優先,彰顯巴山原鄉自然之美05 立足優勢互補,促進城鄉互動融合發展06 傳承歷史文化,弘揚城口歷史人文魅力07 創造高品質生活,營建大巴山生態康養城08完善規劃實施保障體系目 錄規劃范圍與規劃期限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規劃范圍為城口縣行政轄區,面積3289.09 平方公里,轄2個街道、10個鎮、13個鄉、173個行政村、31個社區。規劃范圍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21年2035年。基期年為2020年,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為2024、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01城口縣行政轄區范圍謀劃戰略指向,構建國土空間新格局2.1 規劃總體定位2.2 城市職能規模2.3 五大發展戰略2.4 構建空間格局2.5 劃定三條控制線022.1 規劃總體定位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示范縣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縣 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縣 宜居宜業宜游大巴山生態康養城 渝川陜毗鄰區縣綜合交通樞紐總體定位:三縣一城一樞紐2.2 城市職能規模 秦巴山區旅居康養度假勝地 渝川陜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傳承與紅色旅游、生態旅游節點城市 渝川陜毗鄰區縣特色商貿物流基地 重慶市山地特色生態農產品生產與5、精深加工基地城市職能: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2.2 城市職能規模至2035年,縣域常住人口達到2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達到65%,城鎮常住人口達到13萬人。縣城總人口達到1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達到9萬人,外來旅居人口1萬人。縣域新增城鎮居住用地不超過97.79公頃,城鎮工業用地不低于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15%,縣域新增城鎮避暑用地不超過103公頃。核心發展指標: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2.3 五大發展戰略積極融入區域千萬級都市圈腹地全面對接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協同創建渝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主動接入長江三峽黃金旅游帶新格局:融6、入區域發展圈層,構建全新開放格局構建渝川陜毗鄰區縣“空鐵公”立體交通走廊暢連縣域交通,建成全域“快進慢游”交通體系新通道:推進交通外聯內暢,打造綜合交通樞紐探索創建大巴山國家公園協同保護南水北調中線重要水源地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大保護:加強生態共治共保,推動環境協同治理引領創建大巴山生態旅游名片攜手共建大巴山國際旅游度假區建設生態文明與紅色文化科教基地大旅游:聯動渝川陜,共建旅游度假區和科教基地發展生活人居型健康醫養產業推動生態農產品價值提升轉化大健康:轉化生態資源價值,發展健康醫養產業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2.4 構建空間格局三山兩脈落實上位總7、體規劃對城口國土空間發展的要求,以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統籌自然人文資源、壯大經濟社會體量為首任,構建“三山兩脈、一心三軸四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協調好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三山:即大巴山、旗桿山俞家梁、九重山九重巖山體保護區域。兩脈:即任河、前河生態保護水脈。一心三軸一心:即城口縣城。三軸:即任河綜合發展主軸、南北向渝陜協同發展軸和城萬快速沿線發展次軸。四區四區:即大巴山生態保護與旅居康養區、九重山景文旅協調發展區、任河流域保護與城鎮重點發展區、前河流域保護與文旅發展區。縣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劃定城鎮開發邊界18、1.61 平方公里。遵循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的要求,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加強戰略“留白”預留預控,創造更加集約緊湊、宜居適度的城鎮空間。優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永久基本農田6.31萬畝。貫徹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永久基本農田經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其用途。優化調整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984.87 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主要分布于大巴山、旗桿山、九重山三條山脈。生態保護紅線內按自然保護地核心區和其他區域進行分類管控。縣域國土空間三條控制線規劃圖2.5 劃定三條控制線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堅持生態9、優先,彰顯巴山原鄉自然之美3.1 構建生態安全格局3.2 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3.3 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03一屏:大巴山天然生態屏障,加強生態涵養林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兩脈:由任河、前河控制藍線空間及兩側水體防護帶構成,建設沿岸生態林帶、生態護坡,增加自然岸線。三核: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重山國家森林公園、巴山湖國家濕地公園,以三個核心區域保護為重點,推動城口縣域自然生態保護和建設。多廊:任河、前河、中河的主要支流廊道和高等級公路、鐵路廊道。3.1 保護生態安全格局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強化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承載能力與聯通能力,疏通生境廊道網絡,10、構建“一屏、兩脈、三核、多廊”的總體生態保護格局。一屏、兩脈三核、多廊縣域生態安全格局3.2 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縣域自然保護地分布圖城口縣自然保護地包括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重山國家森林公園、巴山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1238.2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面積607.19平方公里。建立大巴山生物種質基因庫,開展崖柏等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防控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率達到95%。建設以大巴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合理利用系統工程為重點內容的科學實驗平臺和實驗基地。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11、展,著力保護全域自然環境,打造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區。落實生態保護修復的292 個重點工程及重點項目,涉及391.27 平方公里,涉及森林濕地生態修復、水環境修復、礦山生態修復、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縣域生態修復和綜合整治規劃圖3.3 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修復重點工程修復內容天然林保護修復工程對九重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安鎮、龍田鄉、雙河鄉、修齊鎮重點公益林區,宜采取封山育林措施。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對任河、前河兩岸的消落帶,宜建設消落帶濕地,恢復消落帶植被;對縣城、巴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復興街道、巴山鎮、廟壩鎮進行岸線環境綜合整治,打造濱水空間景觀效果。水環境修復工程三合水庫12、羊耳壩水庫等飲用水源生態改善工程,水源地保護與修復24處。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整治修復65個歷史遺留礦山,面積848畝。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石漠化與水土保持治理面積300平方公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建立大巴山生物種質基因庫、開展崖柏等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防控等。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聚焦綠色發展,做強農文旅融合生態經濟體系4.1 優化產業空間格局4.2 提質生態高效農業4.3 轉型發展綠色工業和清潔能源4.4 壯大生態旅游產業044.2 提質生態高效農業兩種兩養主導:食用菌、中藥材、山地雞、老臘肉X 類特色產業:中蜂、干13、果(核桃、板栗)、冷水魚、特色雜糧、茶葉、特色水果、筍竹等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縣域主導產業布局規劃圖(一產)構建“4+X”現代山地農業體系打造城口老臘肉、山地雞、核桃、中蜂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做強“大巴山硒谷”區域品牌集中在厚坪、高觀、修齊、廟壩、坪壩、河魚6個鄉鎮,聚焦生豬、中藥材、城口山地雞和核桃四大優勢特色產業,按照農業企業“片狀”、“帶狀”適度規模化種養殖為主、農戶家庭種養殖為輔的生產模式,開展種養殖生產示范和技術推廣。打造山地種養循環產業園立足“大巴山硒谷”“大巴山藥谷”區域品牌,圍繞“山上中藥材、林下山地雞、坡上核桃樹、中蜂百花蜜、香菌巴掌田、雜糧雞14、窩地、火炕老臘肉、冷水生態魚”山地特色農業布局,做優做精富硒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巴山特色高效生態農產品,推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功能食品開發和向康養產品、旅游商品轉化,實現品牌價值提升。4.3 轉型發展綠色工業和清潔能源培育壯大以特色食品、中藥材、水(飲料)為主的特色消費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新型綠色建筑材料產業,推動硅錳合金高能耗產業轉型發展,探索鋇礦產業綠色開發和合作發展,形成綠色食品、現代中藥、清潔能源、綠色建材和鋇新材料為骨干支撐的綠色工業體系。構建綠色工業體系優化能源結構,積極發展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培育清潔能源產業一區:指城口工業園區;三組團:指巴山組團15、打造綠色鋇新材料產業基地,高燕組團打造新型綠色建材基地,廟壩組團打造市級特色中藥材產業園。一集聚區:指坪壩農副食品中小企業集聚區。打造市級農副食品加工產業園。工業園區布局:一區三組團一集聚區縣域主導產業布局規劃圖(二產)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4.4 壯大生態旅游產業2個國家5A級景區:亢谷亢家寨景區和九重山景區;5個國家4A級景區:土城文化景區(包括土城老街、山神漆器、蘇維埃革命政權紀念公園)、巴山湖景區、原鄉民俗景區(包括嵐溪河景區、農耕文化體驗園)、紅色文化景區(包括坪壩紅色小鎮、雙河余坪村全國紅色美麗村莊)、秦巴文化景區(包括明通鹽井、雞鳴古寺);14個3A16、級景區:方斗坪、神田草場、夜雨湖、打鑼巖、神道谷、月亮坪、龍峽水庫、前河畫廊、蓼鄉梨坪、神樹溝、九重花嶺、八臺天鄉、聚馬坪、九龍坪等景區等。打造核心旅游景區著力建設厚坪鄉龍盤旅游度假區、周溪鄉九重云嶺、雞鳴鄉禪茶小鎮,以及治平鄉孝善家園、雙河鄉天星、沿河鄉迎紅、巴山鎮坪上、高楠鎮方斗坪、龍田鄉夜雨湖、北屏鄉太平空河、嵐天鄉嵐溪、修齊鎮五彩村莊、河魚鄉兩扇門、高燕紅軍、明中云燕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區。著力建設大巴山旅游集群片區縣域主導產業布局規劃圖(三產)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立足優勢互補,促進城鄉互動融合發展5.1 優化城鄉發展格局5.2 促進鄉村振興發展5.3 17、構建“空鐵公”綜合交通體系5.4 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055.1 優化城鄉發展格局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按照交通相接、人文相親、經濟相連原則,全域構建“一心三軸五片”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以縣城為核心的城市綜合服務中心。東西協同發展主軸:依托萬(源)城(口)巫(溪)高速,提升康養旅游服務功能,構建精而美的風景旅游帶;強化東安、高觀對旅游人口的服務能力。南北協同發展主軸:依托渝西高鐵、銀百高速聯通西北、西南的區域協同發展通道,發展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建設雞(鳴)咸(宜)協同發展區,形成縣域新的戰略支點。東西協同發展次軸:依托成萬快速通道帶動沿線高燕、廟壩、雙18、河等鄉鎮發展。一心三軸依托交通條件、資源稟賦構建中部功能新區,東部、南部、西部和北部城鎮發展片,形成以城鎮帶動鄉村、以鄉村豐富城鎮的組團式新型城鎮化格局。五片縣域城鄉發展格局圖南北協同發展主軸東西協同發展主軸提升旅游服務功能做大康養旅游產業推動雞咸協同發展布局商貿物流產業縣城城鎮圈:做強城區,實現能級躍升發展樞紐經濟和現代特色服務業提升旅游服務功能促進景文旅發展發展綠色礦產促進農文旅發展5.2 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引導鄉村分類發展基于村莊資源本底和發展條件,將全縣173 個行政村劃分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四種類型,提出發展指引,分類有序推進鄉村建設。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打造田園河谷、19、山地農業兩條鄉村振興示范帶,有效融入“大巴山硒谷”“大巴山藥谷”“大巴山碳谷”生態產業鏈體系,支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農村供水保障工程、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推進農村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建設,整村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全齡友好型農村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進農村文化體育、教育醫療、養老、殯葬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全覆蓋。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縣域鄉村分類發展引導規劃圖5.3 構建“空鐵公”綜合交通體系縣域綜合交通體系規劃20、圖突破大巴山地理阻礙,建成以城口支線機場、鐵路、高速公路為核心的對外快速聯系新通道,構建渝川陜毗鄰區縣“一空三鐵五高”立體交通走廊和綜合交通樞紐,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實施提供通道支撐,強化城口與成渝城市群、關中城市群、武漢城市群、萬達開城鎮群、川東北城鎮群的聯系,建成重慶向北重要交通節點、渝川陜毗鄰區縣綜合交通樞紐。銀百高速:按“80公里/小時、雙向四車道”標準建設。城宣大鄰高速:按“80 公里/小時、雙向四車道”標準建設。城萬高速:按“80 公里/小時、雙向四車道”標準建設。城巫高速:按“80 公里/小時、雙向四車道”標準建設。城口至鎮坪至神龍架旅游高速公路21、:按“80 公里/小時、雙向四車道”標準建設。渝西高鐵:國家I級雙線鐵路,設計時速目標值350公里/小時。安張高鐵:國家I級雙線、設計時速目標值200公里/小時。渝安鐵路:國鐵I級雙線貨運鐵路,設計時速120公里/小時。城口支線機場:規劃坪壩大梁支線機場,預控規模1.4平方公里。航空鐵路高速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文以惠民構建文化服務設施體系幼有善教完善文化教育設施體系體有所健優化體育健身設施體系病有所醫健全醫療服務設施體系老有所養改善養老服務設施體系弱有眾扶完善無障礙服務設施體系5.4 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縣級-鎮級-村級”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至222、035年,形成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明顯縮小。縣級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提升縣級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福利等設施。村級公共服務設施重點配套文化活動室、健身場地、幼兒園、養老服務站等設施縣級綜合服務中心鎮級服務中心鎮級服務中心鎮級服務中心鎮級服務中心村級服務點村級服務點村級服務點村級服務點鎮級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初中、小學、幼兒園、文體活動中心、衛生院、中心養老院等設施。“15分鐘”社區生活圈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傳承歷史文化,弘揚城口歷史人文魅力6.1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6.2 塑造城鄉魅力與風貌特色06 重慶23、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6.1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激活城口縣紅色基因,梳理城口縣歷史文脈,繼承和弘揚城口縣的優秀傳統文化,建立“一層四類”歷史文化保護要素體系。傳統村落保護:高楠鎮方斗村文物古跡:保護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歷史地段:保護土城老街文化景觀:保護九重山國家森林公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城口傳統音樂、傳統技藝、傳統舞蹈、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城口老臘肉制作工藝、土法造紙技藝、城口漆藝、雞鳴貢茶傳統制作技藝、雞鳴手工制鑼技藝、雞淖傳統制作技藝、錢棍舞、三人鑼鼓、薅草鑼鼓、情妹歌、城口十大碗、搭紅習俗等。一層四類縣域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圖6.2 塑造城鄉魅力及24、風貌特色突出城口巴山原鄉、生態民俗、秦巴文化等地域特色,構建四大風貌特色區。縣域城鄉風貌分區圖傳承土城老街歷史傳統巴渝風貌特點,控制建筑體量、色彩、高度、風格,以筑臺、跌落、吊腳、懸挑、坡屋面等為特征,展現城口傳統風貌。傳統巴渝風貌區依托大巴山原鄉民俗文化特征,整體強調與自然的和諧共融共生,控制建筑體量,突出巴山原鄉文化。巴山原鄉民俗風貌區依托秦巴古道、古鹽井、雞鳴貢茶等歷史元素,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打造具有歷史底蘊、展現文旅融合發展的風貌區。秦巴文化民俗風貌區強調田園風光與自然風景融合,傳承民俗文化,展現鄉村振興發展特點,逐步形成一般民俗文化風貌區,以干凈整潔為基礎,以自然和諧為目標。25、一般民俗文化風貌區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創造高品質生活,營建大巴山生態康養城7.1 優化城市空間結構7.2 構建外聯內暢的城市交通7.3 營建“小美特精”生態康養城7.4 構建安全韌性城市077.1 優化城市空間結構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立足縣域發展格局,強化縣城在核心城鎮圈的空間主導地位,利用任河串聯城市功能組團,形成“一軸、兩區、四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即任河綜合發展軸。依托任河串聯城市組團空間,形成連接龍田、木瓜壩/四塘壩、老城片區、東部新區的交通、景觀、公共活動軸線。即老城片區與東部新區,是城口縣城兩大綜合(服務)功能片區26、。一軸兩區即四個規模適度、生態環境良好的城市組團,包括億聯組團、木瓜壩/四塘壩組團、沱溪河組團與青云寨組團。布局居住、社區服務、產業以及戰略預留等功能。四組團縣城空間結構圖轎頂寨郊野公園青云寨郊野公園陳家山郊野公園老城片區東部新區木瓜壩組團(含四塘壩)沱溪河組團青云寨組團億聯組團7.2 構建外聯內暢的城市交通縣城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圖暢通對外通道,構建符合山地城市、組團式布局的城市客運貨運系統,統籌布局城市道路網絡、交通設施,步行交通等系統,堅持公交優先發展,倡導慢行交通,建成高效、便捷、低碳、可持續的城市綜合交通運輸系統。打通城區沿河通道、半山通道和上山通道,建設主、次、支相結合,形成“五橫三縱27、”、外聯內暢的城市路網系統。主次干路控制紅線寬度為16-26米,雙向24道;支路控制紅線寬度為12-16米,雙向2車道。以跨片區常規公交干線為主體,片區內輻射性常規公交支線為基礎,建立運營管理良好、服務快捷方便、乘坐環保舒適的多層次現代化公共交通系統。完善城市道路系統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步道、濱水綠道、登山休閑道,新增纜車道,串聯城市居住區、商業中心、重要公共設施和公園綠地空間,引導綠色出行。打造城市特色交通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7.3 營建“小美特精”生態康養城縣城開發強度分區規劃圖建設“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的三級公園體系,新增老城諸葛寨文化體育28、公園,東部新區綠指公園,人均公園綠地達到6.7平方米,實現步行 5分鐘見綠,10分鐘入園,15分鐘入林,滿足城口市民休閑健身的需求。劃定5個城市強度高度密度分區,嚴控任河兩岸與半山、青云寨組團的建筑高度,引導住區開發建設向低樓層、環境好的高品質住宅轉變,提升城口生活品質。靚化城市綠色空間提高城市生活品質土城老街是城口的母城,重點傳承土城獨特的空間結構與城市肌理,體現小街區、低強度、慢生活的特色風貌。東部新區重點突出現代化、高品質的城市形象,通過高品質建筑空間及公共空間打造富有城口魅力的現代風貌片區。塑造城市風貌特色以場景營城為切入點,通過靚化城市綠色空間、提高城市生活品質、塑造城市風貌特色,推29、進老城減量提質、新區有序開發,營建“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的大巴山生態康養城。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抗震避災堅持“整治避讓、合理布局”的原則,提高城市生命線工程抗震能力,縣城新建工程,設計抗震烈度達到7度。防洪排澇堅持“適度超前、防控結合”的原則,規劃中心城區、副中心的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一般鎮的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人防工程貫徹“平戰結合、軍民融合”的方針,構建統一高效、布局合理的人防工程體系。消防防護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打造現代化智慧消防體系建設。防疫體系堅持“化整為零、平戰結合、分級響應”的原則,建立健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突發公共事件衛生30、應急體系。7.4 構建安全韌性城市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完善規劃實施保障體系8.1 強化規劃傳導落實8.2 加強規劃實施監督088.1 強化規劃傳導落實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強化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規劃的有效傳導,嚴格落實約束性指標要求。強化總體規劃的逐級傳導詳細規劃應嚴格落實按規劃劃定的單元、街區控制要求。在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建設,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在城鎮開發邊界外的建設,按照主導用途分區,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和“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的管制方式。強化詳細規劃的銜接落實涉及綜合交通、市政公用設施、公服設31、施、防災減災等各類專項規劃,均應以規劃為主要依據,明確空間用地需求,并不得突破約束性要求。跨區域的重大領域專項規劃應與規劃在總量、結構、布局等方面有效銜接。強化對專項規劃的指標約束8.2 加強規劃實施監督搭建全縣統建共享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信息平臺,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監測等信息化手段,實時監測國土空間規劃的執行情況,定期發布監測報告。搭建“一張圖”信息平臺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國土空間規劃體檢評估機制,結合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規劃實施評估結果,優化調整近期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建立體檢評估機制 重慶市城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優先生態文明建設引領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實現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產業轉型營建“小美特精”大巴山生態康養城在生態文明背景下完成城口縣“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