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耕地保護國土空間專項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4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32216
2023-08-16
44頁
19.15MB
1、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為新時代新征程做好耕地保護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和行動指南,也為保障糧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常德市作為湖南省的糧食主產區,在耕地數量、質量上位居全省第一,做好耕地保護更是全市義不容辭的政治任務。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部署,編制常德市耕地保護國土空間專項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對可長期穩定利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耕地后備資源、恢復屬性地類實行耕地保護“一張圖”管控。規劃回顧和總結了“十三五”以來常德市耕地保護工作成效,分析了常德市耕地保護面臨的形勢和挑戰,提出了全市耕地2、保護目標、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是全市耕地保護的總綱,是常德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必備的專項規劃,是編制縣級耕地保護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的基本依據,具有戰略性、協調性和約束性。規劃范圍包括全市行政轄區內全部國土空間,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至2025年,目標年為2035年。101耕地,651.98,24%種植園用地,202.06,7%林地,1106.54,41%草地,5.04,0%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56.28,9%交通運輸用地,25.56,1%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47.22,13%其他土地,62.96,2%濕地,66.33,3%特殊用地,2.63,0%四分林、兩分耕、兩分河湖、四分林、兩分耕、3、兩分河湖、一分村道與園地、一分建設一分村道與園地、一分建設 西北部丘陵山地區西北部丘陵山地區 單位:萬畝 102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耕地保護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常德“一個中心、兩個樞紐、三個基地”區域定位,以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切實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扎實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為建設現代化新常德奠定堅實的資源基礎。20252035651.98645.12約束性583.80583.80約束性5.845.84預期性3.208.004、預期性26.3952.65預期性870.00870.00預期性141.68583.80*預期性 注:帶*的為累計值。單位:萬畝103 一 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的情況下,積極支持在可以墾造耕地的荒山荒坡上種植果樹、林木,發展林果業,同時,將平原區種植果樹、林木的逐步恢復為耕地,用山上換山下,實現區域置換。科學利用灘涂等未利用地發展設施農業,引導設施農業產能向非耕地地區適度轉移。104 1 3 2 105永久基本農田是依法劃定的優質耕地,要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特別是保障生產;充分利用冬閑季節發展油菜、蔬菜、綠肥生產,提升地力。將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外的耕地劃為一般耕地。一般耕地主要用于和等5、農產 品及飼草飼料生產。106 構建都構建都市圈農業保障生產空間市圈農業保障生產空間拓展現拓展現代設施農業生產空間代設施農業生產空間 武陵區食用菌 漢壽玉臂藕 津市藠果 西洞庭朝鮮薊 桃源葉芥菜 臨澧梅菜 澧縣秋延辣椒 西湖蘆筍6.2 切實保障切實保障“菜籃子菜籃子”生產空生產空間間建設建設菜籃子菜籃子產品基產品基地地穩步發展提升城郊精細蔬菜、洞庭湖平原旱作蔬菜、洞庭湖濕地水生蔬菜、石門高山蔬菜和特色蔬菜五大生產板塊。107以現有耕地為核心,將耕地周邊的零星分 散、面積較小的其他 草地、裸土地、沙地 等宜耕后備資源地塊 和廢棄農村宅基地、采礦用地等可復墾的 低效建設用地,作為 耕地周邊補充耕地6、潛 力來源。以現狀旱地為對象,剔除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和15 以上坡度等不符合旱 改水選址條件的地塊,并從地塊的水源、坡 度、土壤質地、耕作 便利度和集中連片程 度等方面開展科學評 價,充分挖掘可旱改 水資源潛力。根據地塊植被狀況、地形坡度、灌溉排水 條件、有效土層厚度 等情況,綜合考慮與 居民點的相對海拔高 差、交通、水利等因 素,并剔除城鎮開發 邊界與生態保護紅線 范圍內的地塊,合理 劃定耕地后備資源。7.2 加強補充耕地開發加強補充耕地開發計劃管理計劃管理合理確定補充耕地任合理確定補充耕地任務務 加強跨縣域流轉補充耕地指標監督管加強跨縣域流轉補充耕地指標監督管理理 以土地綜合整治為7、平臺,引導耕地集中布局完善農業生產配套設施 條件發揮耕地生產功能的同時,進一步挖掘耕地多元價值,發揮耕 地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等 生態功能和提供休閑觀光、美學體驗、教育等文化景觀功能。建立“土地綜合整治區-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永久基本農田”三級耕地空間管控與治理體系。實現耕地占用、耕地補充、耕地恢復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的聯動管理。耕地質量提升耕地功能恢復 整治補充耕地 建設用地復墾 耕地生態建設7.4 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治東部平原河網區健全健全土地綜合整治配套政策土地綜合整治配套政策依托整治依托整治建建設設 最美田園最美田園因地制宜統籌推進因8、地制宜統籌推進綜合整治綜合整治以常德市鼎城區、桃源縣、安鄉縣、漢壽縣、澧縣、津市市等宜耕后備資源集中區為重點7.3 劃定補充耕地重劃定補充耕地重點區域點區域108 到2025年,全市規劃恢復耕地26.39萬畝,到 2035年規劃恢復耕地52.65萬畝。分年度下達各地年度恢復耕地計劃,將年度耕地計劃落實情況納入耕地保護目標考核。耕地恢復資源重點區域主要分布在石門縣、桃源縣、鼎城區、石門縣、桃源縣、鼎城區、澧縣和臨澧縣澧縣和臨澧縣等恢復后備資源集中區。該區域隨著國家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等重大戰略實施,占用耕地大力發展柑橘、茶葉等特色農業產業。規劃期通過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耕地保護,重9、點整治低效園地和殘次林地,在把握社會風險、生態環境影響的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耕地恢復,預計可有效恢復耕地52.65萬畝。恢復耕地重點區域109 110 持續推進耕地利用動態 監測監管 嚴格耕地保護責任目標 考核 助力“早發現,早制止”03 完善耕地協同監管機制 建立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的執法監督機制 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執法 保障體系作用 常態化開展耕地保護 督察04 貫徹落實基礎法律制度 完善健全配套制度體系01 明確主要工作目標 全面建立田長體系 落實田長制主要任務02 111依托田長制“一平臺三終端”、耕地進出平衡監管系統、耕地占補平衡系統、永久基本農田監管系統等信息系統基礎上,通過綜合應用10、衛星遙感、人工智能、三維GIS、移動通信等科技手段,依據“全覆蓋、全要素、數字化、實時化”的建設原則,以政務辦公、監測監管、輔助決策、信息服務為功能核心,整合形成上下貫穿、互聯互通的“智慧耕地”信息化應用體系。土地整治重點區域主要分布在鼎城區、漢壽縣、澧縣、津市市、臨澧縣、桃源縣、石門縣等。該區域地勢平坦,海拔相對較低,開發整治耕地難度較小,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等項目,對項目區實施土地平整、耕作層培肥、修建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等工程,在把握社會風險、生態環境影響的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耕地開墾,預計可新增耕地9.89萬畝。為有效緩解區域內資源分布區域性和結構性不平衡導致的耕地占補平衡落11、實難的問題,安排實施旱改水重點區域。重點區域主要分布于東部平原河網區和中西部丘崗沖垅區兩個區域,涉及鼎城區、安鄉縣、漢壽縣、澧縣、津市市、臨澧縣、桃源縣,規劃期內分階段實施。預計可新增水田規模15.38萬畝。在把握好社會風險、生態環境影響的基礎上有序開展耕地恢復,通過實施耕地恢復重點區域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有效推進耕地恢復工作。該重點區域覆蓋鼎城區、漢壽縣、澧縣、臨澧縣、桃源縣、石門縣和津市市,預計可恢復耕地35.10萬畝。112武陵區全區現狀耕地面積12.12萬畝,其中武陵區本部耕地面積為6.13萬畝,柳葉湖旅游度假區耕地面積為5.08萬畝,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德山街道、樟木橋街道)耕地面積為12、0.91萬畝。至2025年,武陵區全區耕地保護目標為12.12萬畝。至2035年,武陵區全區耕地保護目標為11.30萬畝。全區生態保護紅線內耕地15.94畝。全區城鎮開發邊界內耕地1.75萬畝。1 2 3 1 3 至2035年武陵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為6.1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規模按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的1%予以落實,武陵區永久基本農田劃定面積為6.1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目標為0.06萬畝,主要分布于白鶴鎮。2 根據“三區三線”劃定成果,武陵區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落實面積為6.11萬畝(其中武陵區本部目標為3.43萬畝,柳葉湖旅游度假區目標為2.57萬畝,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德山街道13、樟木橋街道)目標為0.11萬畝)。主要分布于白鶴鎮二廣高速東側、蘆狄山鄉、丹洲鄉區域。1 2 全區現有耕地周邊單個地塊面積3畝以下的補充耕地潛力合計0.10萬畝。全區耕地后備資源潛力共1.07萬畝。3 規劃期預計通過土地整治可有效補充耕地面積0.10萬畝。113 強化與規劃年度計劃銜接 加強規劃實施管理評估 建立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 完善應對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機制 健全廣大公民和社會主體積極參與機制 科技賦能助推耕地保護智慧監管水平 信息化建設增強耕地資源治理能力 技術創新促進耕地資源的特色利用 壓緊壓實各級耕地保護主體責任 強化落實耕地保護部門共同責任 傳承與弘揚優秀農耕文化 文化創新驅動鄉村旅游 開展美麗田園創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