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和順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3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32300
2023-08-16
39頁
10.27MB
1、公示稿公示稿和順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順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和順縣自然資源局和順縣自然資源局二二二三年二月二三年二月前言前言和順,地處山西東陲,太行山之巔,清漳河之湄,是鑲嵌在太行山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和順文明古老,歷史悠久,山川鐘秀,生態優美。千百年來的歷史滄桑,風云滌蕩,勤勞淳樸的和順人民奮發圖強,譜寫了一曲曲波瀾壯闊的凱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彪炳青史的杰出人物,積淀了厚重的文化遺存和名勝古跡,隨著新中國的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省委省政府要求,高標準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順縣國土空間2、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是和順縣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是編制各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專項規劃、詳細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為了更好地貫徹“人民城市”的理念,凝聚社會智慧和建言,現進行規劃草案公示,懇請廣大熱心民眾和社會各界人士建言獻策,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和順和順全域面積21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萬人行政區劃5鎮3鄉176個行政村經濟總量921691萬元山間溝谷,八山一水一分田空調之境,生態環境極為優越健康食藥,特色鮮明品質優越資源富集,清潔能源迅速崛起歷史悠久,中國牛郎織女之鄉交通樞要,連太行東西之要道01-立3、足資源稟賦,描繪美好發展之景02-優化空間格局,營山水田城融之局03-推進城鄉統籌,塑造太行特色之貌04-傳唱千古神話,塑造文化魅力之鄉05-完善支撐體系,構建便捷安全之梁06-提升城市品質,建設美麗宜居之城07-保障規劃實施,建立智慧治理之基目錄立足資源稟賦,描繪美好發展之景01規劃范圍本規劃范圍為和順縣行政轄區內全部國土空間,包括縣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h域范圍為和順縣行政轄區范圍,總面積2194.40平方公里。中心城區范圍東至蔡家莊村,西至西外環、串村、鳳臺村,北至井玉溝村、北外環,南至S318省道(董榆線),總面積16.35平方公里。規劃期限本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基期年為4、2020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目標到2035年,全面建成以生態綠色為主基調,以能源創新、特色制造、休閑度假為發展特色的魅力小城市,與全國和山西省一道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生態和順、創新和順、康養和順的品牌優勢進一步凸顯,區域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山西省東部重要的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山西中部城市群太行城鎮帶上的生態產業基地以避暑康養、健康養生為特色的山地休閑度假目的地城市性質開發保護戰略生態韌性戰略開放聯動戰略創新示范戰略魅力風景戰略品質城鄉戰略以生態綠色為縣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主基調,錨固“四河五山多點”生態保護格局,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完整性和系5、統性。推動和順縣成為區域性能源供應、特色產品制造和休閑度假的重要節點。依托太和鐵路、邢和鐵路、昔柳高速等重要交通通道及配套設施建設,深度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京津冀(雄安新區)地區發展。堅持創新驅動,依托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山西綜改示范區、山西農谷、京津冀(雄安新區)等地區的創新資源,推動能源產業綠色化和智能化轉型,促進新能源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打造山西省東部重要的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大力推進清漳河流域及礦山環境景觀修復,提升北萬山、鐵橋山、合山、陽曲山、太行山等山體以及沿重要交通和旅游通道區域的景觀風貌,促進城市建成區、產業開發區、鄉村地區特色化風貌塑造。提升中心城區和鎮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服務水6、平,高質量建設社區生活圈,提高基本服務設施覆蓋率。增加綠色生態空間、安全疏散空間和公共空間,提升人居空間品質。推動村莊環境整治,集中連片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區和美麗鄉村群建設。02優化空間格局,營山水田城融之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深度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積極對接京津冀地區和雄安新區生產、生活與休閑需求加快縣城、松煙、馬坊休閑度假產業帶協調發展協同左權、昔陽共建太行生態屏障和太行旅游板塊促進縣城、松煙、馬坊三大休閑度假集聚片區聯動發展,服務區域休閑消費需求,將和順建成富有特色的山地休閑度假目的地。立足和順縣在避暑度假、森林康養、山地戶外、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優勢,積極發展面向京津冀地區和雄安新區的山地休閑7、度假產業。提升石拐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聯動昔陽大寨、左權麻田等優勢資源,共建太行紅色文旅發展帶。以昔榆高速連接線、S318省道為發展軸,協同推進縣城、松煙、馬坊三大休閑度假集聚片區發展。統籌劃定三區三線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切實保障糧食安全確保全縣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16平方公里(32.43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約9.8%。全縣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99.17平方公里(29.87萬畝)。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守住生態安全底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守住生態安全底線全縣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652.69平方公里(97.90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約29.7%。其中包括: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約420.08、9平方公里(63.0萬畝),自然保護地外生態保護紅線面積232.60平方公里(34.9萬畝)。劃定城鎮開發邊界,促進城鎮空間集約緊湊劃定城鎮開發邊界,促進城鎮空間集約緊湊全縣劃定城鎮開發邊界14.18平方公里(2.13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的0.65%。城鎮開發邊界內,集中建設區用于布局建制鎮和新區、開發區等各類城鎮集中建設。優化全域空間格局尊重和順縣“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格局,承擔筑牢太行山生態屏障的區域責任,構建以“四河五山多點”為骨架的生態保護修復格局。順應人口流動趨勢,深度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一核四帶多組團”的發展新格局。對外承東啟西、雙向服務,對內南融北聯、網絡化發展,作為和順9、縣未來十五年的城鎮化發展重點,構建“一核兩軸三極”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筑牢生態本底筑牢山青水秀的生態空間推進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林草資源保護與利用全面實施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消除各類地質災害風險,通過綜合修復治理工程,恢復礦山生態。根據生產礦山、未治理廢棄礦山的情況,部署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細化分解年度任務。水資源利用與濕地保護礦產資源保護與利用礦山生態修復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山水林田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行自然規律,對山水林田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實施山水林田綜合整治,推進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10、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濕地與水域生態修復全面加強生態公益林和天然林保護,推動生態脆弱區生態修復,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對鐵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太行省級森林公園等水源涵養能力高的區域,采取人工補植與天然更新有機結合的方式,修復森林群落,增強森林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森林(草原)生態修復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有條件的地塊積極推進農用地整理,補充耕地資源。嚴格化工、開采、光電、?;穫}儲等產業發展布局。土壤污染修復打造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和順擁有高山雜糧、原生食醋、優質肉牛、道地藥材、健康水源等食藥資源優勢,且環境優越、特色鮮明、組合優質。和順11、的肉牛、筱麥、蕎面、實用醋、豆腐、火麻、毛谷米、苦蕎等均為特色產品。截至2020年底,和順苦蕎茶、原醋、火麻油、紫蘇油、平菇、香菇、雞蛋7個品牌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高山雜糧原生食醋優質肉牛健康水源道地藥材完善縣域城鎮體系構建“一心三極多點”的城鎮體系結構。一心:和順縣城主中心,全縣的政治、文化、服務中心,承擔山西省東部重要的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山西中部城市群太行城鎮帶上的生態產業基地、以避暑康養、健康養生為特色的山地休閑度假目的地等職能。三極:縣域城鎮與經濟發展的三個極點,分別是李陽鎮、松煙鎮和橫嶺鎮。李陽鎮定位為太行城鎮帶上以清潔能源、功能食品和新材料產業為主的新型工貿型城12、鎮。松煙鎮定位為太行城鎮帶上以避暑康養和商貿物流為主的旅游型和商貿型城鎮。橫嶺鎮定位為和順晉中太原休閑廊道上的清潔能源產業基地、休閑服務節點和健康食藥示范區。多點:喂馬、青城、馬坊、平松等多個特色節點。牢固農業本底,整合優勢資源,打造特色產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改善產業發展條件,突破制約發展的瓶頸。落實主體功能區定位,統籌建設空間和山水林田湖草非建設空間,遵循用途主導功能的原則,合理劃分覆蓋全域全類型的國土空間規劃分區,調整優化國土空間保護和開發利用格局。全縣劃分為9個國土空間二級規劃分區。優化國土規劃分區農田保護區生態保護核心區生態保護一般區生態控制區城鎮集中建設區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牧業發13、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03推進城鄉統籌,塑造太行特色之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優化農產品生產空間布局依托S318省道為紐帶,將G207國道、陽左高速、汾邢高速、和邢鐵路、陽涉鐵路等通道形成縣域的生態農業、牧業發展帶,建設和順多個農業優勢生產區域。保障開發區發展空間加快太行風情旅游節點構建以太行風情為主線發展生態康養旅游,建設“一軸三核七片區”的發展格局,以省道318為軸串聯整個縣域七大森林康養片區,以縣域綜合康養休閑、松煙文旅康養、橫嶺紅色教育小鎮為核心,形成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構建“2+5”的現代產業體系:以新材料、功能食品為主導產業,以新能源、電子商務、智慧物流、現代服務業和文化創意五大產業為配套產14、業。為保障開發區的發展空間,將全縣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向開發區傾斜。優化清潔能源產業布局優化風力、光伏、瓦斯新能源發電等清潔能源產業布局,加速將煤層氣等優質資源轉化為產業新動能。統籌優化鄉村布局順應鄉村發展規律和演化趨勢,將和順176個行政村分為5類,其中城郊融合類27個,集聚提升類18個,特色保護類39個,搬遷撤并類16個,整治提升類76個。因村施策,分類推進,合理確定村莊建設邊界,科學劃定宅基地范圍,嚴格落實“一戶一宅”。保障鄉村教育、衛生、養老、托育、文化、旅游、殯葬以及基礎設施空間需求,完善鄉村公共服務設施網絡和道路交通、供水服務網絡體系。構建均衡品質的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縣(區)、鄉鎮(15、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服務網絡配置體系,以城鄉居民能夠就近獲得基本公共服務為目標,規劃建設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立健全覆蓋面廣、水平較高、良性運行、城鄉居民滿意的多層級公共服務體系。加強規劃的分類引導、差異管控和特色塑造,提供多樣化的公共服務,引導城鄉生活圈向更高品質提升。倡導城鄉生活圈相對緊湊與適度混合的布局,合理布局應急避難設施和場地,適度預留應急設施用地。城鄉生活圈體系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以建設教育強市為目標,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優化教育資源布局,提升教育服務功能。按照公平、均衡、增量、提質的要求,補齊補強基礎教育設施,保障學位供給。教育體系建設高品質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統籌城鄉16、醫療衛生設施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構建全民覆蓋、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層次分明、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堅持“養老、孤兒、助殘”一體化原則,以養老服務設施為主線,推動各類福利設施共建共享、服務融合發展。養老福利服務體系堅持以政府及職能部門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為骨干,以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公共文化基礎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覆蓋城鄉、方便快捷、層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公共體育設施布局體系。充實、完善、提升縣級街道(鎮)級社區(村莊)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全民健身服務體系04傳唱千古神話,塑造文化魅力之鄉歷17、史文化資源保護與活化利用文化特色牛郎織女,千古傳唱救亡圖存,前赴后繼布衣而帝,藩鎮而王兼容并包,澤被黎庶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活化利用文化特色系統梳理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傳統村落、歷史建筑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縣域歷史文化遺產名錄,明確保護對象的空間要求。重點保護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及6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1處傳統村落;保護23處歷史建筑;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7項,省級傳承人7名,市級傳承人8名,縣級傳承人54名。西部生態山水風情區中部城鎮融合風貌區東部太行人文風貌區構18、建文化魅力之鄉西部生態山水風情區中部城鎮融合風貌區東部太行人文風貌區05完善支撐體系,構建便捷安全之梁優化綜合交通布局構建“一橫一縱”的鐵路系統構建“兩橫一縱”的高速公路系統構建“兩橫三縱”的國省干線公路系統完善基礎設施體系保障城鄉供水安全構建清潔高效、安全可靠的能源供應體系構建安全韌性的防災救災體系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縣級防災預案。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逐步采取搬遷避讓措施。完善各鄉鎮消防設施,加快城市路網建設和消防通信設施建設,保障消防通道暢通,結合其他防災規劃建立城市防災避難場所。規劃清漳河和梁余河縣城河段防洪標準采用50年一遇,其他一般鄉村河段采用20年一遇,縣域其他河道和邊山支溝防洪標19、準采用20年一遇。和順縣的抗震設防烈度為度,一般工程按照度設防,規劃實施城市、鄉村民居抗震保安工程,依法對城市生命線工程、特殊工程、易產生次生災害的工程實施強震觀測工作,加強地震預警系統建設。合理配套建設各類人防工程,人員掩蔽工程和其他配套工程,配置須執行國家、省相關政策規定,按照國家人防警報通信建設的標準要求,根據各區域的具體情況,合理布置升級改造警報通信系統。推動先進信息技術應用,建設統一的災害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體系,有效提升城市運行預警監測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升消防救援能力完善防洪減災體系提高防震減災水平加強人民防空建設健全監測預警體系,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水平06提升城市20、品質,建設美麗宜居之城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根據中心城區的山水格局以及發展條件,確定中心城區的空間發展結構為“兩河三山、兩心三軸六片區”。兩河:指張翼河(北河)、梁余河(南河)兩條河流及沿河形成的帶狀公共綠地,是貫穿城區各組團的生態廊道。三山:麻衣山、云龍山和文昌山形成的中心城區生態屏障。兩心:指位于主城區的城市綜合中心和西部的服務中心。三軸:沿新和大街、永和路新城一街、永和路火車站的三條城鎮發展軸。六片:指主城區、北城組團、西城組團、南城商貿組團、泰和組團、九京生態組團。促進節約集約完善城市功能保障產業發展提升服務能級調整城市用地布局規劃到2035年,城市建設用地規模達到9.28平方公里,人均指標21、97平方米/人。構建精致藍綠空間構建“三山伴城、漳水環帶、綠心棋布”的綠地系統結構三山伴城:三山即縣城西、東、南側的云龍山、麻衣山、文昌山與城市相生相融。漳水環帶:張翼河(北河)、梁余河(南河)兩條濱水綠廊環繞城市形成的特色景觀。綠心棋布:泰和濕地公園(擴建)、梁余河體育公園(擴建)、西部新城濕地公園(規劃)、太和公園(擴建)、張翼郊野公園(規劃郊野公園)、九京濕地公園(規劃濕地公園)、蔡莊郊野公園(規劃郊野公園)等城市綠地星羅棋布。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形成“一主一次、多中心”的多核網絡狀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公共服務主中心:東至粱余河、張翼河,西至永和路,南至天順街、北至新建街的主中心公共服務副中22、心:西部組團形成生活服務中心多組團中心:城區各居住社區配套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形成各居住片區的公共服務中心優化路網結構構建“兩環六橫六縱”的城市干路道路網結構。依托北外環依托北外環、西外環西外環、董董榆線榆線、GG207207國道形成城國道形成城市外環;依托南內環市外環;依托南內環北城十三路北城十三路、北城路北城路、學學知路知路勝利路形成內環勝利路形成內環,串聯城市各功能組團串聯城市各功能組團。新和大街新和大街、新建街新建街、迎賓迎賓街街、和化路和化路新城一街新城一街,城南二街城南二街、城南五街城南五街。永和路永和路(延線延線)、太和路太和路(延線延線)、串村西路串村西路、城城南四路南四路、新23、城二路和新城新城二路和新城三路三路。兩環六橫六縱加快構建連續的城市外環路系統,完善城市主干道體系,加強城市內部道路與外環路之間的聯系,貫徹“小街區、密路網”的規劃原則,提升城市次干路和支路規劃實施效率,打通斷頭路,提高次支路網密度。規劃至2035年,中心城區的路網密度不低于8公里/平方公里。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加強木牌坊和石牌坊的保護與利用加快推進城市更新圍繞城市更新目標,劃定城市綜合更新區、歷史風貌更新區、景觀風貌提升區三類城市重點更新區域,聚焦低效存量用地,更新釋放空間,差別化引導城市更新有序推進。城市綜合更新區以樞紐建設帶動更新改造、以城市風貌節點綜合功能提升為更新目標,重點對火車站片區、汽24、車站片區進行風貌綜合更新,結合梁余河帶狀公園的改造,盤活低效工業、汽修等用地,植入商業、公共服務等功能,打造展現城市現代形象的節點區域。歷史風貌更新區強調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及活化利用,傳承地域文化精神。重點對北關片區進行歷史文化風貌更新,優化中和北街和新建街的業態,對木牌坊和石牌坊片區進行修繕保護和利用,豐富綠地、廣場等公共空間體系,形成和順最具活力的特色區域。景觀風貌提升區通過建筑風貌整治、綠地空間提質改造、城市小品精細化設計,提升城市形象。主要包括新和大街、永和路、梁余河和張翼河兩岸。利用提升公共建筑、公園、廣場、街道小品等手段,形成有序多樣化連貫的現代都市景觀,形成宜人街巷空間。改善城市25、風貌紅瓦綠樹、碧水藍天包括泰山街、永和路、平和路和北內環所圍合的區域,以中和路為中軸線,在現狀的基礎上局部重點塑造以歷史、人文為主的老城形象,打造具有明清建筑風格特色的太行民俗風情街。注重與歷史資源的聯系,重點整理老城空間格局和街道尺度,保護具有歷史和地域特征的文物古跡和民居,延續富有地方特色和歷史傳統的景觀風貌。片區位于中和路兩側,包括永和路、泰山街、復興街、興才路所圍合的區域,與老城傳統風貌區一同構成城市發展主軸。作為中心城區商業、文化、醫療、娛樂休閑中心,應強化城區核心街道的空間標志性,構建城市地標,同時打造對接火車站的城市名片風貌區。位于串村西路以西、現白珍村一帶,片區展現的是濱河新城26、的景觀風貌,片區中心要求適當降低建筑密度,預留充足的綠地,建立云龍山與梁余河(南河)之間的視線通廊。在濱河一側,通過建筑的高度控制和層次設計,形成豐富的天際輪廓線。此外,應明確建筑的功能分區,完善基礎設施與服務系統,注入豐富的具有現代氣息的都市商住元素,進一步提升片區的環境品質。位于城區南部、迎賓路以南,以現代商貿、物流城風貌特色為主要景觀意象。片區景觀視廊的前景以火車站前商貿組團和鐵路以南的物流組團為主,展現和順縣城現代活力風貌;景觀視廊的背景為文昌山,展現和順縣城外圍的山體景觀特色。二者的有機結合更好地展現出片區景觀的大氣與自然山體景觀特色。位于張翼河(北河)、梁余河(南河)兩側,展現濱河27、特色景觀風貌特色。主要包括居住、城郊特色村莊以及雙創產業園等功能,利用張翼河(北河)、梁余河(南河)形成景觀通廊,局部布置街頭綠地形成開敞空間,以沿岸濱水綠化為襯托,彰顯精致、特色的濱水景觀風貌。主要為城市一般居住區,展示的是城市生態化的景觀風貌意象,反映出未來人與自然相互和諧,以及城市對生態自然的尊重。城市設計重點在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增加綠地和開放空間,營造低耗能、與自然環境共存、生活便利、有低碳生態示范作用的社區,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交往提供更為便利的設施和場地。老城傳統風貌區城市名片風貌區西部新城風貌區商貿物流風貌區濱水景觀風貌區現代居住風貌區07保障規劃實施,建立智慧治理之基建立全域管28、控逐層傳導的空間規劃體系約束性指標控制線一張圖核對規劃傳導用途管制規劃傳導規劃傳導1城鎮地區城鎮地區2生態地區生態地區3農業地區農業地區4邊界內管控邊界外管控紅線內管控紅線外管控耕地管控重點項目管控其他管控 明確各鄉鎮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等約束性指標。對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歷史文化保護線等控制線進行嚴格管控。各類專項規劃、詳細規劃、村莊規劃應在編制和審查過程中加強與規劃“一張圖”核對,批復后納入“一張圖”。主要用于農業生產及配套設施建設,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國家能源、交通、水利、國防等重點建設項目無法避開永久基本農田的,需經法定程序報批。對自然保護地、重要水源地、文物等實行特殊保護制度,實行差別化管控,禁止在重要城鎮下開采地下礦產資源。生態保護紅線內原則按照禁止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制。生態保護紅線以外的生態控制區原則按限制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制,嚴禁任何破壞生態功能的開發活動。在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建設,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對城鎮建設用地的總量和單項指標嚴格管控。在城鎮開發邊界外的建設,按照主導用途分區,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和“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的管制方式,依據鄉鎮國土空間規劃或實用性村莊規劃對村莊建設行為進行規劃許可。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9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