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無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3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32308
2023-08-16
33頁
12.64MB
1、無棣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OF WUDI(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無棣概況規劃范圍無棣作為“海上山東”建設的前沿陣地,地處京津冀和山東半島兩大經濟區的交匯點,是黃河流域下游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無棣縣南高北低,地貌以平原為主,呈現“北海南城、河湖密布”的自然地理格局。縣域南部人口密集、耕地集中連片;北部多為鹽田、濕地,形成了海陸生態屏障;境內水系發達,主要有德惠新河、馬頰河、徒駭河三大水系,均流入渤海灣。無棣縣轄2街道10鎮,2021年城鎮人口23.72萬人,城鎮化率61%。無棣縣行政轄區全域范圍,總面積 2337.70平方公里2、。規劃期限本次規劃期限為 2021-2035 年:近期:2021-2025 年;遠期:2026-2035 年。01錨定目標,明晰戰略1.1 目標定位1.2 空間戰略02陸海統籌,優化格局2.1 優化主體功能2.2 嚴守三條控制線2.3 精心保護,陸海統籌2.4 構建總體格局03保護資源,筑牢屏障3.1 生態空間3.2 農業空間3.3 資源安全04提升品質,塑造特色4.1 優化城鎮空間格局4.2 促進產業創新與融合4.3 提升公共服務服務水平4.4 保護文化,彰顯特色05活力城區,美麗宜居5.1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5.2 完善多級公共服務體系5.3 加強總體城市設計06強化支撐,提升韌性6.1 完3、善綜合交通體系6.2 加強災害防范和保障6.3 構建現代化設施體系07健全機制,保障實施7.1 強化實施保障與傳導7.2 建立“一張圖”目 錄01錨定目標,戰略謀劃 1.1目標定位 1.2空間戰略1.1 目標定位循環經濟先行區美麗宜居公園城循環經濟先行區美麗宜居公園城發展愿景發揮魯北高新技術開發區“千億級”高端化工產業優勢,以創新驅動和生態轉型為引領,全鏈條提升產業智能化水平,建設綠色循環的區域高能級高端化工產業基地。高能級帶動的區域高端化工產業基地以“山海古邑,和善無棣”為特色,凸顯綠色低碳宜居康養,建設具有“公園城市”內涵的美麗宜居幸福縣城,把無棣建設成宜居宜業的公園縣城。高品質生活的美麗4、宜居公園縣城高質量發展的黃河下游綠色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延伸化工新材料產業鏈,補鏈強鏈、創新拓展,建設“千億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打造高附加值的綠色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爭創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縣。1.1 目標定位國土空間保護水平大幅提升嚴格保護陸海生態資源;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等安全底線。至2035年,全域生態系統更加穩固,生態功能大幅提升,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國土空間安全韌性穩步增強保障城市水資源安全;全面統籌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開發;有效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成清潔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明顯提升防洪排澇、地質災害治理等各類災害風險的防范能力。國土空間開發效率顯著提高全面形成5、以中心城區為引領,以產業園區為支撐的國土開發保護總體格局。加快推進低效工業用地整治更新,顯著提高產業園區土地利用績效,全面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國土空間品質持續優化全面建成景觀廊道和旅游服務體系,充分彰顯國土空間全域大美特色。依托“15分鐘幸福生活圈”,全面構建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優化城鄉人居環境品質。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全面建立全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成覆蓋全域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顯著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目標1.2 空間戰略促進區域6、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構建”一體兩翼、多點聯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融入區域發展戰略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統籌陸海生態資源開發保護,優化海岸線分類保護與利用,構建水林田湖海生態安全格局。陸海統籌優化水林田湖海生態安全格局增加水資源供應量,保障水資源安全;優化用水結構,提高用水效率;加強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持續優化河湖水質。開源節流確保水資源安全底線推進產業綠色創新升級,構建新型產業體系;服務南聚,發展數字現代服務業;工業北進,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綠色產業園區。強化特色推進產業綠色升級轉型積極推進成片開發,轉換發展模式;積極盤活低效閑置用地,提升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轉換模式提升建設7、用地利用效率生態修復,退鹽還濕;降鹽復耕,發展有機鹽土農業;二次開發,進行城鎮建設;保留鹽田,多途徑發揮鹽田效益。綜合整治合理開發利用鹽田完善“15分鐘幸福生活圈”,合理增加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品質。補齊短板提升人居品質02陸海統籌,優化格局 2.1 優化主體功能 2.2 嚴守三條控制線 2.3 精心保護,構建陸海生態安全格局 2.4 構建“一體兩翼、多點聯動”總體格局2.1 優化主體功能陸海統籌,合理利用海洋空間筑牢生態安全格局,優化重點生態功能區鞏固農業發展格局,優化農產品主產區完善城鎮發展格局,優化城鎮化地區陸海統籌,構建以貝殼堤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8、主體,海域海岸線陸域聯動的陸海生態安全格局,實現海陸一體化保護。堅持生態空間保護優先,加強貝殼堤島、黃河島等生態功能區的保護與治理,科學保護海洋生態資源,構建全域“一心、三廊、五節點”的生態安全格局。農產品主產區要以確保糧食安全、減輕農業就業與生活保障壓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目標,夯實農業基礎,建設生態農業,促進區域農業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鎮化地區是無棣人口、產業、公共服務主要集聚區。重點保障民生設施、產業和基礎設施,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產業項目原則上在城鎮開發邊界內布局。2.2 嚴守三條控制線按照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優先序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9、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是在縣域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實行分級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內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永久基本農田是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必須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和山東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嚴控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是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城鎮開發邊界一經劃定,規劃期內原則上10、不得調整因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等原因確需調整的,報國土空間規劃原審批機關審批。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海岸帶生態保護區和保護線,將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進行強制性嚴格保護。著重修復沿海濕地,推進陸海一體保護。提出海域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控制入海河道污染物排放,實施海域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2.3 精心保護,構建陸海生態安全格局優化陸海統籌開發利用空間加強濱海生態系統保護構建海陸生態屏障體系實施陸源污染總量控制2.4 構建“一體兩翼、多點聯動”總體格局一體兩翼多點聯動中心城區東翼:東風港(西港)產業園西翼:魯北高新技術產業園多個城鎮功能節點,發展特色專業功能03保護資源,筑牢屏11、障 3.1 生態空間 3.2 農業空間 3.3 資源安全3.1 生態空間 一心貝殼堤島生態綠核 三廊新馬頰河生態廊德惠新河生態廊徒駭河生態廊 五節點飲馬湖碣石山生態綠核北海濕地生態綠核黃河島生態綠核秦河口濕地生態綠核古桑園生態綠核構筑持續鞏固的生態保護格局;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優化海岸線開發利用;構建“一心、三廊、五節點”全域生態安全保護格局提升自然保護地水平;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自然保護地管控;促進自然保護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強化棲息地完整性連通性;加強生態廊道保護修復;推動生物通道建設;強化生物安全治理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重要生態功能區;加強新馬頰河、德惠新河和徒駭河的保12、護與治理;劃定重要生態功能區范圍;實施生態修復重大工程促進“雙碳”目標實現;提升生態系統固碳增匯能力;促進碳減排;推動綠色低碳城鄉建設特色農業鄉村振興國土整治3.2 農業空間北部濱海生態農業發展片區保持適度規模的糧食生產,提升農業設施化水平。中部綜合優質農業發展片區大力發展糧食、棉花、蔬菜、瓜果等種植業。南部環城都市農業發展片區強化農業生態和景觀建設,充分發揮都市田園農業的生產、生態、景觀和休閑科普等多元服務功能。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推進耕地后備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三位一體優化農業空間格局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完善銷售路徑引導農業向制造業、服13、務業延伸發展外向型農業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空間統籌推進村莊分類發展與布局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與人居整治以鎮為單元實施綜合整治實施農用地整治實施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與修復3.3 資源安全增強水資源剛性約束和管控持續強化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科學推進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提高建設用地節約集約水平強化水資源約束,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與利用結構提升水源涵養功能與重要區域水源涵養能力加強河湖管理保護,積極開展美麗河湖建設加強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強化岸線用途管控嚴格保護和管控濕地自然保護區及濕地公園健全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管理體系落實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實行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健全濕14、地檢測評價體系,有效評估濕地功能效益構建林地保護和利用格局,劃分三個建設類型區完善林地保護和利用機制,培育林業產業新增長點鼓勵資本參與碳匯林業建設,探索碳匯造林營林落實增存結合的用地保障方式優配增量,精準配置建設用地增量空間挖潛存量,積極利用城鄉低效閑置空間提升質量,提高建設用地綜合利用績效轉變發展模式,落實水資源緊約束,完善河湖水系保護格局,穩步提升水源涵養功能。加強森林、濕地、礦產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統籌濕地資源有序開發,促進建設用地節約集約。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促進能源循環利用,以資源利用方式轉變推動發展方式轉型。04提升品質,塑造特色 4.1 優化城鎮空間格局 4.2 促進產業創新與融合發15、展 4.3 提升公共服務設施服務水平 4.4 保護文化遺產,彰顯“山海古邑”特色4.1 優化城鎮空間格局城鎮化發展策略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鎮城鎮等級規模結構堅持以人為核心,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水平,營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以中心城區為主體,完善城市功能,匯集優勢資源,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堅持規模和質量雙提升,形成城區和各鎮協調發展的現代城鎮體系。落實“雙碳”要求,積極構建節約型產業結構和節約型城鎮化模式。4.2 促進產業創新與融合發展強化特色,推進產業綠色升級轉型 三主魯北高新技術開發區、東風港(西港)經濟園、新海工業園 一副中心城區經濟開發區和西城工業園 一軸“城鎮產16、業發展軸”一帶環渤海產業發展帶 多點以碣石山鎮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車王鎮的文化旅游產業、西小王鎮的建材加工產業、佘家鎮的中草藥種植加工為輔,形成多點的產業布局。推進產業綠色創新升級,構建新型產業體系服務南聚,發展數字現代服務業工業北進,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產業區4.3 提升公共服務設施服務水平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按照縣級、街道-鎮級、社區-村級三級標準,分級分類構建服務完善、體系健全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縣級公共服務設施 完善提升縣級文化、體育、教育、醫療、福利設施等街道-鎮級公共服務設施 提升初中、小學、幼兒園、文體活動中心、衛生院、中心養老院等設施社區級-村級公共服務設施 重點配套文化活動室、幼兒園17、老人照料中心等設施4.4 保護文化遺產,彰顯國土空間特色歷史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格局以突出“山海古邑”文化內涵為重點,規劃形成“一心、一環、四區、多點”的歷史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格局。一心以古城景區為主的歷史文化保護核心 一環以歷史文化體驗帶、生態文化體驗帶和海洋文化體驗帶共同構成全域文化保護環 四區南部縣城歷史人文區、北部貝殼堤沿海生態文化觀光與休閑區、東部黃河島生態文化休閑與度假區、中西部碣石山文化體驗與林果觀光采摘區 多點多處文化生態景點05活力城區,美麗宜居 5.1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 5.2 完善多級公共服務體系 5.3 加強總體城市設計5.1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規劃形成“一心引領、兩軸發18、展、六區聯動”的空間結構,打造可持續的城市發展形態。一心:新城行政服務核心。兩軸:指棣新五路城市景觀軸線、海豐十六路城市發展軸。六區:主要指古城區、老城區、西城區、新城區、經濟開發區、高鐵新區等六大城市功能片區。城市空間結構5.2 完善多級公共服務體系縣級中心片區中心社區中心01構建三級公共中心體系02建設“15分鐘幸福生活圈”按照步行15分鐘可達的要求,合理布局衛生、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應對人口增長、就業結構多元化趨勢,按照全齡友好、功能復合、職住平衡的原則,以社區生活圈為單元配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開敞空間。針對未來人口老齡化,重視老年社區建設,對現有小區進行適老化改造19、;重視兒童發展,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5.3 加強總體城市設計01管控城市空間形態02城市更新劃定城市風貌區塑造起伏錯落的城市天際線嚴格管控視線通廊保護與延續城市文化脈絡突出重點管控地區樹立與踐行更新理念以“織系統、補 設 施”為操 作 模 式,促進“城市、人居、產業”有機融合。優化與完善城市功能凸 顯 古 城、老 城、新 城特 色,打 造多 心 開 敞、功 能 完 備 的現 代 魅 力 城市。提升與營造景觀風貌以 建 設 美 麗宜 居 公 園 城為 目 標,突出 綠 地 系 統的整合功能,全 面 改 造 城市 生 態 環 境和景觀風貌。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保 護“水 繞城、城統水、十 字 街 道20、”的 傳 統 古 城整 體 格 局,保 護 古 城 內及 周 邊 重 要歷 史 文 化 遺跡 和 歷 史 景觀。補充與完善公共設施以 公 共 利 益優先為原則,優 化 落 實 文體、教 育、醫 療、養 老等 公 共 設 施建設。組織與疏導城市交通循 序 漸 進 構建 老 城 暢 通道 路 網 絡。增 加 支 路、打通斷頭路、明 確 主 次 干路道路功能。06強化支撐,提升韌性 6.1 完善綜合交通體系 6.2 加強災害風險防范和空間保障 6.3 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6.1 完善綜合交通體系打造“外暢、內聯、城優“的綜合交通體系外暢 一高鐵津濰高鐵 二鐵路黃大鐵路泊港鐵路 三高速榮烏高速秦濱高21、速疏港高速 四港口大口河港馬頰河港東風港秦口河港 八國省道國道G339國道G228國道G205省道S233省道S236省道S511省道S519疏港公路內聯城優打造“一高鐵二鐵路三高速四港口八國省道”綜合交通網,落實津濰高鐵區域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實現中心城區、鎮區、工業園區、港區、旅游景點等節點互聯互通,構建縣域“七縱八橫”骨架路網。以人為本,提升出行舒適性,支撐宜居宜業城市,構建中心城區“九縱九橫”骨架路網。6.2 加強災害風險防范和空間保障保障人居安全建設“韌性城市”構建全域覆蓋、多災種、多策略、多階段的現代化安全保障體系,劃定洪澇風險控制線,建成主動防御、有效抵抗、高效響應、快速恢復的安全22、韌性城市,實現中災正常、大災可控、巨災可救。劃定洪澇風險控制線健全應急救援設施體系強化地質災害分區應對和治理科學劃定洪澇風險控制線,嚴格落實洪澇風險控制線管控措施。保障防澇排澇系統完整性和通達性。進一步完善綜合預警信息發布管理系統和災害信息發布和輿情應對機制。完善應急救援體系中的前后方應急聯動機制。不斷提高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報的準確率。深入開展預測預警系統和綜合防治工程研究,在此基礎上,啟動綜合防治工程。系統修復和治理海岸帶系統開展受損岸線修復工作、加強海岸帶綜合治理;整治海岸環境,清理岸線垃圾,推行退養還灘;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建設重大水利工程6.3 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推進能23、源綠色發展提升節水灌溉能力構建城鄉一體供水體系分級建設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強化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能源產業結構,加大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開發使用力度,重點在北部濱海地區布局集中式風電、光伏項目并籌劃建設儲能電站,推進建設“風光儲一體化”示范。發展清潔能源07健全機制,保障實施 7.1 強化實施保障與規劃傳導 7.2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7.1強化實施保障與規劃傳導完善實施保障機制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黨的領導,以實現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完善法規制度體系與實施保障機制,深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建設國土空間“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有效保障國土空間規劃的實施。詳細規劃詳細規劃村24、莊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城鎮開發邊界外專項規劃配合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總體規劃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規劃許可規劃許可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特殊保護制度.城鎮開發邊界內城鎮開發邊界外特定區域的專項規劃特定行業的專項規劃強化規劃傳導與管控體系 落實規劃管理主體責任 健全國土空間委員會制度 健全法律法規和規劃標準體系 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體系 強化重點領域與地區的政策支持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制定下位規劃的編制計劃,強化審查審批管理,確保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核心內容向下有效傳遞。7.2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立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在統一底圖的基礎上,整合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空間規劃等25、相關數據,構建國土空間規劃大數據體系,建立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對國土空間規劃數據進行實時更新和動態維護,新批相關專項規劃、詳細規劃有關成果及時納入平臺,逐步形成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規劃全周期管理模式 健全公眾參與的社會協同機制 建立規劃動態評估調整機制 嚴格執法監督考核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自然資源部門事業單位自然資源行政辦公平臺 自然資源部門各業務初室自然資源“一張圖”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國土空間規劃縱 向 傳 導、橫 向 聯 通相關事業單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臺政府相關部門發改、住建支撐信息聯通共享信息聯通共享無棣無棣2035,期待您的參與!2035,期待您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