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吳堡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4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32310
2023-08-16
44頁
17.33MB
1、吳堡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TERRITORIAL SPATIAL MASTER PLANNING OF WUBU【2021-2035年】草案公示吳 堡 縣 人 民 政 府2 0 2 3 年 3 月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戰略部署,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編制吳堡縣 國 土 空 間 總 體 規 劃(2021-2035年)。對吳堡縣域范圍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做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指導城鄉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與修復、制定空間發展政策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空間藍圖,是編制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的依據。按照省市部署,規劃編制完成,為了讓公眾了解2、規劃主要內容,現進行規劃公示,征詢公眾意見。前言初初識識吳吳堡堡區位區位特征特征地理區位“陜北重地”、榆林市東大門、秦晉兩省紐帶。交通區位陜西通往華東、華北的橋頭堡。經濟區位陜西省沿黃城鎮帶節點、榆林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南部六縣之一。資源稟賦特征資源稟賦特征 水資源總量有限。吳堡縣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333萬m。礦產資源具有一定儲量。吳堡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境內文化類型多元,是西北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中心城區“銅吳堡”。自然地理格局特征自然地理格局特征吳堡縣地處陜北地區黃河沿岸的黃土高原區。境內地形地貌分為東南部黃河沿岸土石山區、西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和中部黃土殘塬區。整體呈現“一河三塬、千3、丘萬壑”的地理格局。社會經濟發展特征社會經濟發展特征 吳堡縣現狀產業類型以特色農業種植和其他服務業為主。2010-2020年吳堡縣GDP持續穩步增長,年均增長13.7%,吳堡縣GDP居榆林市各縣區末位,與榆林市南部六縣其他縣存在明顯差距。目錄 CONTENTS0103020405060708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與期限目標愿景與發展戰略目標愿景與發展戰略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營造綠色安全、特色鮮明的農業空間營造綠色安全、特色鮮明的農業空間筑造山清水秀、和諧共生的生態空間筑造山清水秀、和諧共生的生態空間打造集約高效、宜居宜業的城鎮空間打造集約高效、宜居宜業的城鎮空間091011構建綠色4、生態、三產融合的產業空間構建綠色生態、三產融合的產業空間構筑國土空間支撐體系構筑國土空間支撐體系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塑造彰顯底蘊、多元融合的魅力空間塑造彰顯底蘊、多元融合的魅力空間建設沿黃美麗宜居的中心城區建設沿黃美麗宜居的中心城區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吳堡縣行政轄區,包括所轄1個街道,5個鎮,國土總面積420.8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區規劃范圍3.75平方公里。規劃期限: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1.1 規劃范圍和期限 發展定位 發展目標 發展戰略目標愿景與發展戰略2.1 發展定位吳堡縣地處榆林市東南部,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在陜西省主體功5、能區規劃中屬于限制開發區域國家層面重點生態功能區中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陜西省沿黃生態治理樣板區陜西省沿黃城鎮帶重要節點榆林市生態經濟示范縣陜北特色風情體驗地2.2 發展目標遇見吳堡預見2035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綠色發展轉型成效顯著,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綠色成為吳堡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經濟結構不斷改善,文化旅游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增強。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中心城區空間結構不斷優化,空間品質明顯提升。至至20252025年年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建成陜西省沿黃生態治理樣板區,6、形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空間結構效率和空間品質大幅提升,美麗國土空間格局全面形成。以文化旅游為主、特色農業為輔的生態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陜西省沿黃城鎮帶重要的節點城市。至至20352035年年全域建成安全、繁榮、和諧、美麗的高品質國土,全面建成生態宜居、生活美好、生產低碳的生態文明建設樣板縣,為落實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貢獻吳堡力量。至至20502050年年 生態優先、底線安全戰略 保障生態與糧食安全2.3 發展戰略 文旅引領、產業富縣戰略 構建現代化高質量產業體系 加強文保、以文興縣戰略 彰顯“兩黃一紅”文化魅力 雙輪驅動、城市提質戰略 強化城市的中心性和品質性 區域協同、共治共進戰略 7、做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吳堡貢獻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重要控制線劃定提出提出“一心一心、一帶一帶、兩區兩區、五點五點”的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的開發保護總體格局3.1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心兩區一帶五點中心城區產業服務核心沿黃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帶西北黃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區東南黃河沿岸土石山水土保持區除中心城區外的五個鄉鎮3.2 重要控制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1487.19公頃,占國土空間總面積的3.53%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2222.18公頃,占國土空間總面積的5.28%城鎮開發邊界總面積485.55公頃,占國土空間總面積的1.15%營造綠色安全、特色鮮明的農業空間 農業發展格局 村8、莊分類發展指引 土地綜合整治4.1 農業發展格局一帶兩區四基地沿黃特色林果產業帶北部山地特色林果區南部現代特色農業區核桃產業示范基地桑蠶產業示范基地果蔬產業示范基地青梨產業示范基地構建構建“一帶兩區四基地”“一帶兩區四基地”的現代農業種植格局的現代農業種植格局4.2 村莊分類發展指引優化村莊布局體系,引導村莊有序發展。基于鄉村資源稟賦、發展基礎、人口規模與空間布局等,分類引導全縣100個行政村差異化發展。城郊融合類15個,集聚提升類47個,特色保護類9個,搬遷撤并類26個,看不準類3個。4.3 土地綜合整治開展撂荒地專項整治,在全面開展撂荒地摸底調查的基礎上,整治復耕長期閑置、撂荒的耕地尤其是9、永久基本農田,實現宜糧則糧,應種盡種。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用養并重”,實施集中連片的高標準永久基本農田建設,不斷提高永久基本農田綜合生產能力。合理調整園地布局,引導園地高效利用,重點對低效園地利用和改造,通過高接換優,淘汰劣質品種,提高栽培管理技術標準等,提高園地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對坡度25以下、集中連片度較高的其他草地或耕地集中區域周邊零散分布的其他草地等進行整治開發。在黃土丘陵溝壑區及黃河沿岸土石山區集中連片度較好的25以下緩坡地實施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或坡改梯工程。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積極推進耕地整治適度開發其他草地加強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積極實施低效園地改造農用地整治10、筑造山清水秀、和諧共生的生態空間 生態保護格局 山水林田草生態修復5.1 生態保護格局構筑構筑“一帶、兩區、三廊”“一帶、兩區、三廊”的生態安全格局的生態安全格局一帶一帶沿黃生態保護帶黃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區黃河沿線土石山生態保護區清河溝生態廊道、岔上溝生態廊道、胡家溝生態廊道兩區兩區三廊三廊5.2 山水林田草生態修復自然山體與生態修復將山體保護修復與地質災害防治、景觀提升等結合起來,通過坡面綜合治理、山體綠化美化、景觀優化提升等措施,加強自然山體地貌景觀修復。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水土保持核心區位于生態保護紅線范圍,應堅持治理優先,重在保護,禁止在大于15的坡地上開墾耕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植被11、修建梯田。水土保持防控區位于中西部黃土丘陵溝壑區,重點實施溝道淤地壩工程等水土保持項目,增強水土保持能力。水土保持協調區位于東部沿黃土石山區,要堅持修復為主、彈性利用,采取營造護岸林帶、人工種草等方法,擴大植被面積,減少黃河泥沙量輸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加強天然林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造林。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黃河沿岸生態保護。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礦山生態修復深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大歷史遺留礦山修復治理力度;加強礦山污染防治。水環境與水生態修復加大黃河河道走廊的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嚴格限制工程建設占用水域,劃定沿黃生態紅線,設定禁止、限制開發的區域,嚴格12、保護黃河沿岸的濕地資源。黃河吳堡段保護林草生態保護修復打造集約高效、宜居宜業的城鎮空間 城鎮發展格局 城鎮體系結構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6.1 城鎮發展格局構建構建“一核一帶雙引領、東西兩軸齊聯動、三大板塊同“一核一帶雙引領、東西兩軸齊聯動、三大板塊同發展、城鄉全域共振興”發展、城鄉全域共振興”的城鎮發展格局的城鎮發展格局“一核”:吳堡縣中心城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帶”:東部沿黃城鎮發展帶“兩軸”:東部城鎮發展軸吳佳公路;西部城鎮發展軸吳米公路“三大板塊”:北部休閑旅游板塊、中部特色農業板塊、南部綜合服務板塊6.2 城鎮體系結構“中心城區“中心城區重點鎮重點鎮特色鎮特色鎮新型農村社區”新型農村13、社區”四級四級形成形成“一心、一重、四特、多點一心、一重、四特、多點”的城鎮等級結構的城鎮等級結構一心:中心城區,是城鎮發展引領核心,高水平打造綜合產業集聚發展核心區,沿黃旅游服務區。一重:承擔服務周邊鄉鎮、經濟發展重要職能,完善公路、客運站場等基礎設施,加強與周邊城區、鄉村的聯系,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與服務業能級提升,形成區域性產業中心和就業中心,促進產城融合。四特:重點完善各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滿足周邊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和就業需求,引導農民向城鎮適度集中居住,引導各鎮特色發展。多點: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契機,積極穩妥推進遷村并點、合村并居,促進人口集聚、土地節約、資源共享,提高農村的基14、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6.3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15分鐘生活圈2個10分鐘生活圈6個教育設施規劃:擴大文化設施規劃:重點打造標志型文化設施,并結合沿黃生態景觀帶打造吳堡魅力文化觀光帶。體育設施規劃:完善全民健身公共體育設施體系,實現便民健身場所全覆蓋。衛生設施規劃:完善以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為核心、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的公共衛生服務網絡,提升基礎醫療設施服務水平。養老服務設施規劃:應對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趨勢,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合理構建城市生活圈,分級分類配置公共服務設施文有悅享體有康達學有所教病15、有所醫老有所養構建綠色生態、三產融合的產業空間 產業發展定位 產業空間布局 重點產業發展指引7.1 產業發展定位陜北現代山地特色農業示范縣按照優勢產業擴面提質、特色產業穩面增效的思路,打造“3+X”產業體系,“3”即吳堡青梨、空心掛面、桑蠶“一青二白”主導產業,“X”即紅棗、核桃、蘋果、花椒、大棚菜、養殖等特色產業,形成以青梨種植為主導,紅棗、花椒、山地蘋果、小雜糧、蠶桑、設施蔬菜等為輔的現代山地特色種植業體系。按照高起點、集群化、循環型的要求,大力發展手工掛面加工等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打造現代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促進特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現代化、規?;l展。強化吳堡品牌效應,不斷提升吳堡青梨、吳16、堡蠶桑、吳堡空心掛面知名度。沿黃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合理開發吳堡獨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打造精品旅游景點,優化旅游配套服務,構建涵蓋生態游、特色游、鄉村游、秦晉大峽谷游的“吳堡全域旅游模式,打造集休閑接待、觀光旅游和水上運動、綜合服務為一體的陜西沿黃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晉陜交界處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以“物流+”為重要抓手,大力發展物流產業,保障物流產業發展用地,建設物流集散網絡體系,全力提升物流集散服務水平。7.2 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形成“一核一園一帶、三軸三片區”的產業空間格局規劃形成“一核一園一帶、三軸三片區”的產業空間格局一核一園一帶三軸產業服務核心吳堡產業園沿黃文旅融合發展帶省域產17、業聯動發展軸、城鎮產業發展集聚軸三片區文旅融合示范片區農貿融合示范片區產業協同示范片區7.3 重點產業發展指引構建“一心一帶一環三區多點”“一心一帶一環三區多點”的文化旅游發展格局以吳堡石城為核心一帶一環陸上旅游環線一心文旅康養產業集聚帶三區西部文旅融合發展區中部窯洞民宿休閑度假區東部黃河風情觀光體驗區多點柳青文化園、橫溝溫泉等7.3 重點產業發展指引現代物流業構建“兩心兩廊四網點”“兩心兩廊四網點”現代物流業空間布局兩心主中心:依托現狀城區,建設縣域綜合物流倉儲中心。次中心:在寇家塬鎮建設中部區域物流倉儲中心。兩廊以太中銀鐵路、青銀高速為依托形成物流業發展廊道。四網點張家山鎮、岔上鎮、郭家溝18、鎮、辛家溝鎮。塑造彰顯底蘊,多元融合的魅力空間 歷史文化空間格局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城鄉特色風貌塑造8.1 歷史文化空間格局構筑“一帶、兩核、多點”的歷史文化空間格局構筑“一帶、兩核、多點”的歷史文化空間格局一帶沿黃河分布的沿黃歷史文化遺產帶;兩核吳堡石城、毛主席東渡黃河舊址及其文化輻射區域;多點文化資源點:吳堡石城、柳青故居、太平寺彌勒殿、郝尚書文義墓、吳王墓、摩崖題刻及毛主席東渡黃河舊址等文物保護單位。傳統村落點:辛家溝鎮高家莊村、張家山高家塄村、寺溝村入選第二批陜西省傳統古村落。8.2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構建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文物保護單位:7個,吳堡石城(國家級)、毛主席東渡19、黃河舊址、吳王墓、柳青故居、太平寺彌勒殿、郝尚書文義墓、摩崖題刻。非物質文化遺產:12個,吳堡水船、張家山手工掛面制作技藝、吳堡黃河古渡、吳堡趕牲靈鄉藝走廊、吳堡嗩吶、吳堡轉九曲、吳堡大年習俗等。傳統村落:3個,高家莊村、寺溝村、高家塄村。8.3 城鄉特色風貌塑造黃河古堡黃河古堡 華夏石城華夏石城靈秀山水靈秀山水宜居城市宜居城市特色文化特色文化品質生活品質生活城市城市品牌品牌構建活力一帶特色兩軸多彩六區地標多點總體風貌格局一帶一帶兩軸兩軸六區六區黃河生態景觀帶形成一鎮一主題歷史遺產景觀軸城市人文景觀軸構筑國土空間支撐體系 綜合交通體系 市政基礎設施 防災減災設施9.1 綜合交通體系 融入國家高20、鐵網,支撐區域協同發展。形成“兩橫”鐵路骨架:太中銀鐵路和延太高鐵。形成高效便捷的現代化公路運輸體系。建設青銀高速復線,形成“四縱四橫”干線公路網骨架。對沿黃公路、岔上-辛家溝公路進行改擴建。9.2 市政基礎設施保留提升現狀白地灘水源地凈水廠,新建寇家塬凈水廠,供水規模達到8000立方米/日。中心城區、建制鎮采用雨污分流制。村莊可采用雨污合流體制,可建立污水收集池和雨水收集池收集污水和雨水。至規劃期末建設2座污水處理廠和4座污水處理站。至規劃期末新建110kV線路兩回,分別為110kV寇家塬變出線至橫溝煤礦、110kV吳堡變出線至橫溝煤礦。至規劃期末在寇家塬中南部新建一處CNG天然氣儲配站,逐21、步進行天然氣輸配系統建設,規劃區內的供氣管網以枝狀敷設,規劃期末燃氣管道氣化率達到80。根據吳堡縣建設綠色、低碳、生態的品質要求以及城市發展的要求,老城區仍采用天然氣供熱,到2035年新城區規劃新建供熱站集中供熱,各鄉鎮采用清潔能源供熱。到2035年實現普遍覆蓋,中心城區及重點區域實現5G網絡連續覆蓋,新增通信基站共享率達到100%,公共資源利用率不低于95%。完善城鄉環境衛生系統,推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加快環衛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給水排水電力電力供熱通信環衛9.3 防災減災設施抗震避災堅持“整治避讓、合理布局”的原則,新建一般工業和民用建筑按6 度設防,重要工程、生命線工程按7 度設防。防洪排22、澇堅持“適度超前、防控結合”的原則,規劃中心城區黃河干流的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各支流支溝的防洪標準為10-20年一遇。人防工程貫徹“從實際出發,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平戰結合,同步實施”的原則,構建統一高效、布局合理的人防工程體系。消防防護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按照消防站設置要求及規劃區發展規模進行消防設施的合理設置,構建現代化智慧消防體系,提升消防救援效率。地質災害防治對于縣域內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經科學論證,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進行防治。同時加強監測管控,提升吳堡縣全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水平,有序推進地質隱患治理,降低地質災害影響。建設沿黃美麗宜居的中心城區 定位與規模 23、空間結構 特色景觀風貌 公共空間與藍綠網絡10.1 定位與規模城市性質發展規模 人口規模 用地規模2035 年吳堡縣中心城區建設用地面積2.96平方公里人均城鎮建設用地約90/人。3.06萬2025年常住人口3.35萬2035年常住人口陜西省沿黃城鎮發展帶上陜西省沿黃城鎮發展帶上重要生態文化旅游城市重要生態文化旅游城市山水相融山水相融景城一體景城一體功能齊全功能齊全10.2 空間結構形成形成“一心一一心一核核、兩軸、兩軸四四片區片區”的城市的城市空間空間結構結構一心一核兩軸四片區以老城區行政辦公及公共服務為主的綜合服務中心以新城區文化體育、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為主的公共服務核心依托城市主干道人民24、路、迎賓大道形成貫通城區的東西主要發展軸線和南北次要發展軸線北部產城融合片區、中部生活休閑片區、西部城市客廳片區,東部老城綜合片區10.3 特色景觀風貌千年銅吳堡、沿黃生態城千年銅吳堡、沿黃生態城打造“一軸五區多節點”的城區特色風貌格局打造“一軸五區多節點”的城區特色風貌格局一軸五區多節點黃河濱水生態風貌軸陜北特色風貌區石城文化風貌區沿黃景觀風貌區濱河新韻風貌區生態交通風貌區門戶景觀節點中心景觀節點主要景觀節點綠化節點10.4 公共空間與藍綠網絡打造沿黃打造沿黃9 9公里濱水休閑帶,自西向東形成公里濱水休閑帶,自西向東形成城市生態城市生態廊道廊道 綜合景觀廊道綜合景觀廊道 郊野景觀廊道郊野景觀25、廊道差異化打造濱水體驗空間重點承載城市景觀、生態休閑等功能。重點塑造城市生態空間與濱水空間過渡的特色藍綠空間。主要為青銀高速以西新城區黃河段,長度約3.7公里。重點承載生態保育、郊野觀光等功能。主要為太中銀鐵路以北、石城以東黃河段,長度約0.8公里。綜合景觀廊道郊野景觀廊道重點承載生態保育、休閑游憩、城市景觀等功能。通過分段施策塑造城市品質與活力。主要為老城區青銀高速和太中銀鐵路之間黃河段,長度約4.6公里。城市生態廊道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建立規劃動態調整機制規劃管理監督考核問責機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機制“一張圖”數據庫建設11 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體系實施保障措施規劃引導 落實吳堡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鄉鎮定位、規劃目標、用途管制分區、底線管控、重大基礎設施要素配置等規劃內容。詳細規劃在不突破吳堡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強制性內容和約束性指標的前提下,進一步劃分地塊,細化總體規劃劃定的中心城區國土空間規劃用途以及相關控制指標,作為用地規劃許可和管理的依據。重點從資源保護、民生保障、支撐體系、風貌特色、行動計劃、整治修復等方面編制專項規劃,突出專業性和可實施性。詳細規劃指引相關專項規劃指引鄉鎮規劃指引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11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