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石屏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4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32349
2023-08-16
45頁
41.31MB
1、前 言FOREWORD石屏縣是紅河州下轄縣之一,位于紅河州西北部,也是滇中城市群 49個城市之一。石屏古城自唐天寶十一年筑城,不僅較完整集中的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筑,而且是滇南地區傳統漢文化最為發達,歷史文化遺址、遺物最多,文物古跡最為富集的地區,被稱為“文獻名邦”“楊梅之鄉”、“魚米之鄉”、“豆腐之鄉”、“歌舞之鄉”。改革開放以來,石屏縣在糧食生產安全、異龍湖保護與治理、壩區耕地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生態保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新型城鎮化建設向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邁進。石屏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2、大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建立科學高效的石屏縣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和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制度。規劃圍繞“古韻新城,水墨石屏”的發展定位,持之以恒推進異龍湖保護與治理,優化全縣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為石屏縣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綠色果蔬生產加工基地、全國重要的豆制品生產研發和深加工中心和世界級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國土空間保障。結構重塑,構建生態集約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Overall Pattern分區管控,強化資源環境底線約束Environment Constraints互聯互通,打造高效安全低能耗交通網絡Tr3、ansport Network品質提升,營造健康舒適宜居人居環境Human Settlements安全可靠,構建韌性智慧的基礎設施體系Infrastructure多元融合,彰顯古韻新城魅力空間Charming Space整治修復,推進美麗國土修復和城市更新Repair&Regeneration促進“一湖兩城”一體化協調發展Regional Coordination實施傳導,明確戰略指引Guide落實戰略定位,明確發展目標Orientation&ObjectiveCONTENT目錄現狀基礎規劃范圍與期限城市定位發展規模發展目標總體發展格局優先確定生態保護空間優化布局農業生產空間綜合部署城鄉發展空4、間彰顯地方特色魅力空間打造高質量發展產業空間科學劃定各類控制線明確國土空間分區管控塑造高效城市交通體系優化中心城區交通明確功能分區優化居住用地結構和布局全域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特色公共服務設施藍綠開敞空間系統建設綠色智慧的基礎設施體系構建安全韌性的綜合防災體系構建全覆蓋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加強石屏古城整體保護生態保護修復土地整治推動城市更新打造滇南最美鄉愁之旅區域一體化構建規劃傳導體系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一張圖”建設2345678910111概況Overview概 況OVERVIEW1.1 現狀基礎1.2 規劃范圍與期限現狀基礎1.1三山兩流域、高原濱湖城滇南重鎮、滇中腹地農業強縣、豆腐之鄉文獻名5、邦、文韻古城全縣國土面積 3041.81 平方公里,7 鎮 2 鄉。石屏縣 2020 年常住人口 27.19 萬人,排名全州第 10/13。城鎮化 41.2%,排名全州第 8/13。石屏縣2020年GDP133.16億元,排名全州第7/13。人均GDP48600萬元,處于紅河州第二梯隊,排名全州第 6/13。石屏縣全域范圍3041.81 平方公里。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規劃范圍與期限1.2研究范圍:研究對象:研究期限:全空間國土經濟人口全要素全時段落實戰略定位明確發展目標ORIENTATION&OBJECTIVE2.1 城市定位2.2 發展規模2.36、 發展目標城市定位2.1云南省重要的綠色果蔬生產加工基地全國重要的豆制品生產研發和深加工中心世界級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服務滇中戰略要求落實紅河州要求把握石屏思路人 口發 展至 2035 年,全縣常住人口規模為36 萬,城鎮化水平達到60%左右,城鎮人口約 21.6 萬??紤]旅游、產業服務等流動人口服務需求,按照40 萬實際服務人口配置市政、交通、公服等基礎設施。2035發展規模2.2發展目標總體目標2.3聚焦綠色食品、豆類產業、生態文化、健康旅游、農業農村、城鎮建設、文化建設、公共服務、生態文明、縣域治理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等方面爭先率先發展,推動石屏在生態文化、綠色食品等領域走在全州前列,努力7、走出一條體現時代特征、紅河特點、石屏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路子。1、地區生產總值(GDP)突破 200 億元;2、異龍湖水質達到并穩定保持類;3、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 50%以上;4、石屏建水“一湖兩城”發展取得實質性突破;5、融入滇中城市群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0251、與全國全省全州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達到全州平均水平;3、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4、實現云南省重要的綠色果蔬生產加工基地、全國重要的豆制品生產研發和深加工中心、世界級湖濱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5、異龍湖水質達到并穩定保持類;6、石屏建水“一湖兩8、城”建成文化旅游走廊。2035“一湖兩城”設施共建初步形成,建成百萬畝果蔬種植基地,實現美麗縣城、美麗湖泊、美麗鄉村?!耙缓沙恰蔽幕糜螌崿F一體化發展,綠色食品成為石屏名片,建成世界級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結構重塑構建生態集約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OVERALL PATTERN3.1 總體發展格局3.2 優先確定生態保護空間 3.3 優化布局農業生產空間3.4 綜合部署城鄉發展空間3.5 彰顯地方特色魅力空間3.6 打造高質量發展產業空間總體發展格局3.1一核雙軸三區異(龍)寶(秀)壩(心)城鎮組團。壩區、谷區、山區三個特色功能區。石屏-建水-蒙自發展軸;昆明-玉溪-石屏-紅河城鎮發展軸。形成9、“一核雙軸三區”的總體發展格局。優先確定生態保護空間3.2依托石屏自然資源本底,保護建設以重要自然資源分布區域為主體、水系與生態廊道為紐帶、異龍湖濕地公園為節點的生態空間網絡,全域一 心一 帶三 廊多 點異龍湖生態保護核心,以異龍湖生態環境治理為重點。小河底河生態廊道、五郎溝河生態廊道、大橋(新城)河生態廊道。沿主要河流的水系廊道,推進江河生態防護林帶建設,穩固水域生態環境。紅河“元江”干熱河谷生態廊帶,沿紅河河谷,重點加強植被恢復和水土流失防治,維護紅河流域生態安全。包括秀山森林公園、水源保護區和重要林地多個點塊狀分布的重要生態功能區,是鞏固石屏縣生態安全的重點斑塊。構建“一心一帶三廊多點”10、的生態空間格局。優化布局農業生產空間3.3統籌考慮現狀種植結構、耕地質量、農田灌溉系統,兩帶:紅河河谷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和龍武-哨沖-龍朋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帶。三區:中部綠色高效農業示范區、北部高原現代農業示范區、南部山地生態農業發展區。多點:大橋紅心火龍果種植基地、寶秀特色蔬菜種植基地、壩心優質早熟楊梅綠色種植示范基地、新城河谷蔬菜種植基地、北部冷涼蔬菜種植基地、牛街山地生態農業示范區等多個種植基地。構建縣域“兩帶、三區、多點”農業空間格局。綜合部署城鄉發展空間3.4構建“一核一極、雙軸多點”的城鄉發展格局。一核一極:異龍、寶秀、壩心組成的“一湖三鎮”聯動發展的核心城鎮組團;龍朋鎮為北部增長11、極。雙軸:橫向、縱向兩條城鎮發展軸。多點:4 個一般鄉鎮(龍武鎮、哨沖鎮、大橋鄉和新城鄉)。彰顯地方特色魅力空間3.5三核異龍鎮特色風貌核心、寶秀鎮特色風貌核心、壩心鎮特色風貌核心。三廊歷史文化遺產風貌廊、原生態民族風情特色廊、元江峽谷風光特色廊。三區北部特色風貌區、東部特色風貌區、南部特色風貌區。構建“三核三廊三區”的石屏特色魅力空間。美麗宜居,打造湖城一體古韻新城。打造高質量發展產業空間3.6以“三大分區”為支撐,構建石屏產業分區新格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核心(壩區)外圍(山區、谷區)一湖三鎮區域,現代服務業為主(三產),突出城區品質,是縣城為主體的城鎮化主要空間,突出旅游12、康養、創新創業等要素集聚。生產、加工為主(一二產),突出生產力的提高,生態、農業、技術、勞動力要素集聚。圍繞石屏縣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重點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鞏固提升傳統產業,構建“3+2+2”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產業新舊動能轉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三大重點產業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豆腐產業文化旅游產業體系培育發展兩大新興產業健康服務業數字經濟產業鞏固提升兩大產業物流產業新能源產業產業發展支撐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農業:生態化、數字化、鏈條化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強化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重大投資項目要素保障強化市場主體培育培育豆腐加工龍頭企業民營企業13、“小巨人”培育中小微企業梯度培育打造高質量發展產業空間3.6全力打造“云南省重要的綠色果蔬生產加工基地”全力打造“全國重要的豆制品生產研發和深加工中心”全力打造“世界級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保障農業生產空間。-做優做強農業產業平臺。-完善現代農業配套設施建設。-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推進異龍湖濕地公園爭創國家 5A 級旅游景區。-著力構建“一湖引領、雙城帶動、兩廊串聯、十團閃亮”的“滇南最美鄉愁之旅”。-提升豆腐產業產品附加值。-產業空間功能優化整合。-小豆腐大產業“一縣一業”轉型升級,強化標準化生產空間保障。分區管控強化資源環境底線約束ENVIRONMENT CONSTRAINTS4.1 科14、學劃定各類控制線4.2 明確國土空間分區管控科學劃定各類控制線4.1石屏“3+4”特色控制線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歷史文化保護線重要水體保護線國土安全空間線異龍湖流域保護線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將強制性區域以及其他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按照“應劃盡劃”原則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石屏古城及鄭營村、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納入紫線保護范圍。劃定受保護的河流、水庫、湖泊等水體保護線,包括重要河流管理范圍、重要水庫保護范圍等。根據地質災害現狀分布、類型及其發展趨勢,劃示地震斷裂帶重點防治區域、滑坡重點防治區域、泥石流重點防治區域15、和坍塌重點防治區域。保護線自湖體由內到外依次是湖濱生態紅線、湖泊生態黃線,同時劃定生態保護核心區、生態保護緩沖區和綠色發展區共“三區”保護范圍。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將穩定耕地、壩區集中連片優質耕地優先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有效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統籌發展與安全,堅持保護優先,在確保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資源環境底線約束的基礎上,劃定城鎮開發邊界,防治城鎮無序蔓延。34明確國土空間分區管控4.2規劃分區和管制要求全域規劃分區生態控制區其他紅線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鄉村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空間結構優化優化農林用地結構合理確定建設用地結構穩定自然保護與保留用地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16、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其他重要耕地區嚴格保護農林用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以增存并舉的思路合理確定用地結構。遵循保護優先的原則,維持數量基本穩定?;ヂ摶ネù蛟旄咝О踩湍芎牡慕煌ňW絡TRANSPORT NETWORK5.1 塑造高效城市交通體系5.2 優化中心城區交通塑造高效城市交通體系5.1構建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系統“一縱一橫互聯”的公路交通網多式聯運的鐵路交通網一縱:峨山石屏紅河高速公路一橫:雞石高速、石紅高速 互聯:通海石屏(龍朋)高速公路 石屏寶秀新平大開門高速公路 建水曲江石屏龍朋新平高速公路公路交通網:鐵路交通網:建水石屏羅里電氣化鐵路優化中心城區交通5.2城市道路分為主干路、次干17、路和支路三個等級,加上石屏古城內部的巷道形成四級等級體系。規劃中采用環狀走廊(環湖路的方式來引導各功能組團(異龍、寶秀、壩心)環湖公共交通發展。中心城區東北側設置鐵路站場,作為蒙自一羅里鐵路的中間站。保留現狀客運站,有條件的基礎上進行擴建,滿足使用需求。形成“異龍湖大區域綠道為骨架、城市步道為支撐”的兩級城市綠道慢行交通體系,凸顯城市特色。道路交通系統公共交通系統靜態交通系統慢行交通系統 品質提升營造健康舒適宜居人居環境HUMAN SETTLEMENTS6.1 明確功能分區6.2 優化居住用地結構和布局6.3 全域基本公共服務設施6.4 特色公共服務設施6.5 藍綠開敞空間系統明確功能分區6.18、1老城片區湖濱生活區產城融合區生態居住區行政綜合片區工業物流倉儲綜合服務區構建“水鏈織中軸、城市抱九州”城市整體景觀格局。優化居住用地結構和布局 改善職住關系6.2中心城區優化居住用地布局優化住房供應體系,完善住房供應結構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和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外圍鎮區引導農村住房集中布局合理布局居住用地,促進職住均衡發展。以存量更新為主、增量建設為輔。完善租賃并舉的住房體系,健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元化的住房需求。規劃中心城區新增居住用地用于保障房建設。實施城市更新改造政策,將空間騰退與功能優化提升相對接,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提高居民生活水19、平。統籌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和有機更新,改善老舊小區居住環境。“因地制宜,適度集中”。全域基本公共服務設施6.3構建全域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合理構建城市生活圈教育醫療衛生行政管理社會福利體育文化以教育、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等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為重點,構建由城鎮和村莊兩大部分五個層級組成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城鎮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按照“縣級-中心鎮-一般鎮”三個等級進行配置;村莊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按照“中心村-一般村”兩個等級進行配置。形成5 分鐘生活圈,服務半徑約 300 米,服務人口 0.51.2 萬人,共規劃 20 個 5 分鐘生活圈。形成15 分鐘生活圈,服務半徑約 1 公里,覆蓋范圍20、約 3 平方公里,服務人口5 萬人,共規劃 5 個 15 分鐘生活圈。街坊中心鄰里中心社區中心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小學社區衛生服務站公共交通換乘樞紐中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養老照料中心幼兒園居委會工作站社區文化活動站小型多功能運動場居家養老(助殘)驛站形成10 分鐘生活圈,服務半徑約 500 米,覆蓋范圍約 1平方公里,服務人口 1.52.5 萬人,共規劃 10 個 10 分鐘生活圈。特色公共服務設施規劃6.4特色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構建五大特色公共服務工程加強對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的認識,提升短板,以高品質、標準化、智慧化、個性化為發展思路,構建覆蓋全域、主客共21、享的自助公共服務體系,過渡到全民旅游模式,重點打造五大工程,實現覆蓋全域、主客共享。構建1大縣域旅游集散中心+8大旅游服務中心+N個項目咨詢服務點旅游服務中心體系。對接游客的娛樂需求,擴大娛樂設施規模。標準化、智能化、全域化、特色化,構建全域五大類標識標牌引導系統?!皵盗砍渥?、干凈無味、實用免費、管理有效”。旅游管理、服務、營銷的智能化。豐富咨詢中心、展示中心、預定中心、投訴接待中心、集散中心、調度中心、培訓中心、導游服務中心、醫療衛生中心“九心合一”服務功能,打造新型體驗性的旅游服務中心。規劃在石屏古城、異龍湖、鄭營村等地新增或擴大符合娛樂市場需求趨勢的娛樂產品及項目。結合石屏縣主要對外交通22、道路、旅游集散中心、景區景點等設置五大類型標識標牌。完善縣域主要交通道路,特別是 G323 國道、S216 省道的標識標牌體系;對石屏古城整體的標識系統進行重新設計。大力推進“廁所革命”,將廁所建設、管理作為推進石屏旅游公共服務建設的重點和突破口,全面提升石屏旅游文明水平。主要建設內容互聯互通的旅游大數據中心、智慧旅游公共服務系統、智慧旅游電子商務系統及便民服務系統、智慧旅游營銷平臺、智慧旅游企業。旅游服務中心娛樂服務智慧旅游服務系統旅游廁所標識系統高品質標準化智慧化個性化藍綠開敞空間系統6.5塑造特色公園綠地體系城市藍線 綠線劃定依托城市公園、濕地公園和點狀線狀水資源打造具有石屏特色的城市公23、園,強化綠美城市建設。城市藍線劃定:劃定異龍湖一級保護區及 100 米水生態保護線。劃定入湖七河 20m 管控線。劃定其他重要水體管控線。加強品質提升,塑造“城園融合”的全域綠美體系。沿重要交通廊道控制并劃定防護綠地。城市綠線劃定:以異龍湖及煥文公園為核心,包含其他城市公園綠地、防護綠地等,全部劃定為綠線控制范圍。以社區公園為抓手建設藍綠交織的綠美社區。安全可靠構建韌性智慧的基礎設施體系INFRASTRUCTURE7.1 建設綠色智慧的基礎設施體系7.2 構建安全韌性的綜合防災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基礎設施體系7.1建設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體系建設綠色循環的排水系統完善能源供應系統保障能源清潔高效利24、用倡導垃圾分類促進固體廢物循環再生利用完善傳統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嚴控用水總量,優化用水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完善供水水源格局,健全城鄉供水體系,納入消防供水體系統一規劃落實。加快水污染防治;全面實現雨污分流;完成縣域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采取綜合措施,增強縣域防澇能力;提高排水系統標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推進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實施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提高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加強城鄉配電網建設和改造;加強天然氣輸配體系建設。推進固體廢物綜合治理,發展循環經濟,全面落實“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全面實現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完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通25、信網絡覆蓋范圍,提高通信質量。搭建以“智能電網”、“智能水網”、“智能氣網”為主的縣級智慧管控平臺。構建安全韌性的綜合防災體系7.2劃定防災分區綜合防災減災體系應急救援保障體系劃分為三類防災分區,分別為中心城區、一般防災分區、荒漠化防災分區。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健全縣域災害預警、監測網絡體系提高防震抗震能力提高縣域防洪排澇能力健全消防安全保障體系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完善人防工程建設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完善全縣應急指揮管理平臺,建立縣、鎮兩級指揮聯動機制。按緊急應急避難場和固定應急避難場兩級設置應急避難場所。完善縣域應急救援疏散通道;對外聯系公路和城區主干路網骨架為疏散主通道。建設以消防救援大隊為骨26、干,交通、醫療衛生部隊共同支撐覆蓋全縣域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保障消防基層力量“一隊一站”空間落實。完善縣級急救醫療服務網絡,加強縣鄉村三級預防控制網絡建設。多元融合彰顯古韻新城魅力空間CHARMING SPACE8.1 構建全覆蓋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8.2 加強石屏古城整體保護構建全覆蓋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8.1完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合理劃定城市紫線拓展和豐富歷史文化保護內容1234三個空間層次:石屏古城、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三大重點區域:異龍鎮、寶秀鎮、壩心鎮。一條廊道:異龍湖異龍鎮寶秀鎮壩心鎮“一湖三鎮”的歷史文化廊道。八個方面:遺產和文物、歷史建筑、歷史文化特色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27、風景名勝區、異龍湖流域和水文化遺產、名樹古木、非物質文化遺產。1234石屏古城、鄭營村納入紫線保護范圍。六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納入紫線保護范圍。十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納入紫線保護范圍。20 項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納入紫線保護范圍。更加精心地保護好歷史文物古跡。加強整體保護。加強歷史文化遺產廊道的整體保護和利用。依托歷史文化遺產風貌特色廊道,構建全縣最重要的特色風貌線路。加強歷史建筑保護。最大限度保留各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發展印記。繼續挖掘鄭營村和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價值,加強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保護和傳承石屏縣 3 項國家級、9 項省級,11 項州級,33 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將州28、(市)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納入紫線保護范圍。12345加強石屏古城整體保護8.2堅持整體保護六重點加強文物保護與騰退完善保護實施機制123456保護石屏古城“龜背裂片狀”型外輪廓。保護古城原有“彎街曲巷”道路網骨架和街巷格局,保護傳統地名。保護古城內合院傳統建筑形態,建筑及院落分級保護。嚴格控制建筑高度,保持老城平緩開闊的空間形態。保護老城傳統建筑色彩和形態特征。保護古樹名木及大樹。完善文物保護與周邊環境管控的法規和機制,建立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結合功能疏解,開展重點文物的騰退,實施文物保護修繕整治。健全石屏古城保護相關配套法規政策。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和各類主體責任和義29、務。整治修復推進美麗國土修復和城市更新REPAIR®ENERATION9.1 生態保護修復9.2 土地整治9.3 推動城市更新生態保護修復9.1生態功能服務區生態保護功能重要區域重要自然保護地統籌推進生態系統修復生態敏感重要區生態損壞破壞區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自然保護地、林地保護重點區域、水源涵養重點區域、水土保持重點區域。包括石漠化治理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區域。其中,石漠化治理區域 9 個鄉鎮均有分布,水土流失治理區域主要集中于生態環境相對脆弱,降雨侵蝕作用較為明顯的區域。包括地質災害點治理區域、礦山修復重點區域。根據險情、危險性及工程治理可行性情況,梳理隱患點及遺留礦山。加快建30、立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連通生態廊道。構建智慧管護監測系統。建設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基因保存庫、種質資源庫、救護繁育場所等,完善古樹名木保護體系。界定生態空間范圍,強化生態空間用途管制。以自然保護地建設和林草現代化治理體系制度建設為重點。制定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分區管控要求,對不同類型、不同級別、不同分區的自然保護地實行差別化管控。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土地整治9.2農用地綜合整治低效建設用地整治大力開展農用地整理,統籌推進耕地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低效林草地和園地整理等工程措施;整理各類低效農用地、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對現狀耕地進行提質改造,增加31、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整治提升田容田貌,改善農田生態,實現農業產量提高,促進農民增收。深入推進建設用地整理,有序開展宅基地、工礦廢棄地及其他低效閑置用地整理等工程項目;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要求,開展鄉村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提高低效建設用地利用率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緩解土地資源壓力保護和恢復鄉村生態功能優化“三生”空間布局盤活農村建設用地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融合發展用地用于占補平衡優化生態用地布局增加村莊耕地面積推動城市更新9.3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挖潛”的建設用地規模調控策略,實現城市發展轉型,實現城市的集聚和集約發展。舊城更新重點范圍舊城更新策略112342石屏古城周邊區域、煥文路周邊地32、塊不斷改善老城居住環境,促進水城融合,提升老城居住品質;城區內部村莊積極推進城中村改造,通過拆遷、整治、改變相結合,引導存量用地合理提升改造。增加公共空間。加強對山邊、水邊、路邊的環境整治,加大對沿街、沿路和公園綠地周邊地區的建設管控。改善出行條件。在老城核心區內劃定慢行系統優先區域,包括步行景觀道和慢行街區。保護歷史文化。做好城市歷史風貌協調地區的城市設計,保護城市歷史文化,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展現城市風貌。塑造特色風貌。保護山水、自然格局,優化城市形態格局,建立城市景觀框架,塑造現代城市形象和城市總體意象。促進“一湖兩城”一體化協調發展REGIONAL COORDINATION10.1 打33、造滇南最美鄉愁之旅10.2 區域一體化打造滇南最美鄉愁之旅10.1堅持一湖兩城、古城新韻,按照“一個景區”的理念打造“滇南最美鄉愁之旅”,全面煥發“古韻、文韻、鄉韻”新活力,建設為滇南最美鄉愁目的地、全省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示范區。目標石屏縣在一湖兩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廊道中,功能分區為石屏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區、異龍湖休閑度假旅游區。持續完善石屏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區:主要包括石屏古城。重點打造異龍湖休閑度假旅游區:包括異龍湖、異龍湖濕地及其周邊山體。一湖兩城建水石屏傳統村落環湖棧道峨山通海建水紅河元江新平羅里建水1123石屏昆明玉溪建水區域一體化10.2交通互聯:加強交通設施互聯互通,完善兩縣骨架交通網34、生態共治:合作推進生態環境共保共治,保護異龍湖產業協同:推進兩縣產業協同發展,共建世界級旅游景區以雞石高速為基礎,推動連線高速公路建設和縣鄉道路升級改造,在原 323 國道基礎上加快石屏建水一級公路建設,打造 一湖兩城 骨架連接線。積極推進建水石屏元江羅里電氣化鐵路建設,加強各種交通方式協調和融合。加速推進石屏縣與建水縣產業的協同發展,統籌文旅康養融合、新型工業化與新老城區的協調,全力打造石屏建水“一湖兩城”、“滇南最美鄉愁之旅”世界級旅游景區。以異龍湖流域為重點,深入推進石屏與建水 一湖兩城 地區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和治理。嚴格落實異龍湖保護要求,在湖緩沖區外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及周邊融入環境中的35、傳統村落,打造紅河州健康湖濱生活目的地。建設一體化示范區,促進一湖兩城共建共享落實歷史廊道保護區域一體化10.2以異龍湖及瀘江河水域為基底,創建一湖兩城示范區。優化瀘江河流域保護開發模式,強調兩城“流域共治”。依托百年米軌、個碧石鐵路,構建石屏泛博物館群落、異龍湖藝術文化群落、瀘江古村落文化體驗、建水創意文化群。一個廊道:歷史文化風貌廊道。以天候高速、瑞臨線、S212 省道、異龍湖環湖公路為依托形成歷史文化遺產風貌特色廊道。四個亮點:異龍湖特色風貌核心、寶秀鎮特色風貌核心、異龍鎮特色風貌核心、壩心鎮特色風貌核心。一個廊道四個亮點實施傳導明確戰略指引GUIDE11.1 構建規劃傳導體系11.2 36、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11.3“一張圖”建設構建規劃傳導體系加強規劃實施監測評估“一張圖”建設11.111.211.3橫縱兩級規劃傳導體系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與管理平臺建立全縣國土空間信息平臺縣總體規劃總體規劃專項規劃鎮總體規劃詳細規劃逐級分解傳導核心指標和管控內容,下位規劃要落實上位規劃的目標指標、底線管控、空間布局及要素配置等內容。石屏縣共構建資源利用與安全保護、要素配置、城市特色、行動實施四大類專項規劃編制清單及計劃,并依據縣總體規劃按清單編制各類專項規劃。動態調整完善健全規劃信息科技管控手段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信息化監督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動態監測預警機制規劃編制和管控的部門協同規劃體檢評估建設工程項目聯合審批數據共享信息交互監測預警服務群眾規劃定期評估制度石屏2035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9
14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