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5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32353
2023-08-16
52頁
13.05MB
1、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稿序 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重慶市委六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助推“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立足石柱縣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優勢,整體謀劃全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統籌各類資源和要素配置,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全面落實在石柱大地上。自然地理地形地貌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自然人文資源稟賦位于重慶市東部、長江南岸,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2、,是三峽庫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渝東北、渝東南互融共通的重要節點,三峽庫區和武陵山區的連接樞紐。地處巫山山系與大婁山中山區的過渡地帶,是中國第二級臺階邊緣向第三級臺階過渡帶,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呈起伏下降,形成“兩山夾一槽”的主要地貌特征。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水資源豐富,人居環境適宜度高,2022年被授予“中國氣候宜居縣”,森林覆蓋率62.7,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土家文化源遠流長,巴鹽文化貫通古今,擁有以龍河為脈絡的歷史古韻、秦良玉為代表的民族情懷,展現巴山蜀水、千年文脈的人文畫卷。目錄CONTENTS12345678總則落實國家戰略,明確發展目標定位3、推動區域協同,促進差異聯動發展統籌三區三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宜居宜業宜游,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強化要素保障,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傳承歷史文化,彰顯特色城市魅力健全治理體系,保障規劃實施傳導1總 則規劃范圍規劃期限1.2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規劃目標年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1.1規劃范圍縣域規劃范圍為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行政轄區,面積3014平方公里。縣城區規劃范圍為南賓、萬安、下路三個街道及三河鎮,面積380平方公里。2落實國家戰略明確發展目標定位發展目標發展定位?重慶市生態康養目的地初步建成,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完成,生態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現代康養產業日臻4、完善,生態優先發展成效顯著。全國知名生態康養勝地全面建成,成渝雙城經濟圈康養文旅戰略支點全面實現,生態環境突出,經濟文化發達,社會和諧穩定。初步建成全國生態康養勝地、渝東鄂西綜合交通新樞紐、“兩群”綠色協同發展新典范、武陵山區鄉村振興新樣板、成渝地區康養經濟新標桿。全國生態康養勝地渝東鄂西綜合交通新樞紐“兩群”綠色協同 發展新典范武陵山區鄉村振興新樣板成渝地區康養經濟新標桿2.2發展定位聚焦“全域康養、綠色崛起”發展主題,聚力“風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價值定位,加快構建產業完整、業態豐富、功能齊全的現代康養產業體系,大力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充分發揮聯通“兩群”和鄂西的節點作用,聚焦東南西北、5、鐵公水空、互聯互通,全力建設高質量交通強縣。充分發揮聯通“兩群”和鄂西的節點作用,聚焦東南西北、鐵公水空、互聯互通,全力建設高質量交通強縣。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推進全域康養,建立完善以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綠色生態工業、康養休閑旅游業為重點的康養產業體系。3推動區域協同促進差異聯動發展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一區兩群”協調發展3.1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落實國家戰略,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在西部地區生態保護中發揮示范作用,大幅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打造國家級休閑旅游勝地和城鄉融合發展6、樣板。3.2“一區兩群”協調發展與忠縣、萬州共建“三峽庫心長江盆景”,打造“兩群”聯動發展典范,與其他區縣在共謀大局中加強合作、互相支持、揚長避短、錯位發展,有序調節人口、合理布局產業,綜合交通互聯互通,深入特色產業協作共興、生態環境共建共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機制體制共建共商。4統籌三區三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底線管控更嚴格空間格局更優化農業空間更高效生態空間更秀美城鎮空間更精致城鄉格局更融合4.1底線管控更嚴格基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嚴格底線管控、統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營造富有山水魅力特色的農業、生態和城鎮空間。適宜耕作的農業空間7、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 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山地特色的城鄉空間環城休閑觀光農業圈長長方方七七曜曜山山斗斗山山河河馬馬毛毛灘灘河河武武河河河河渡渡官官龍龍江江高山原生特色農業片沿江庫區生態農業片中山山地集約特色農業片4.2空間格局更優化立足全縣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構建:“一圈三片”的農業開發格局“兩屏三帶多廊”的生態保護格局“一心四區四核多點”的城鎮開發格局農業發展格局4.3農業空間更高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園區引領、農旅融合,突出品種、品質、品牌建設,推動農業“接二連三”,提升康養農產品供給能力,加快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示范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8、技園區,形成“一圈三片”農業空間布局。嚴格耕地保護4.3農業空間更高效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切實做到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生態不退化。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從嚴控制建設占用耕地,尤其是穩定耕地,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提升耕地質量。開展耕地質量調查,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復,推進耕地輪作休耕。提高耕地生態功能。探索農林牧漁循環發展模式,修復林田生態網絡,恢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農用地綜合整治明目標明差異定補劃提質量4.3農業空間更高效優化農用地空間布局,提升農產品生產能力。以鄉村振興為目標,推動農田高質量9、建設,推進補充耕地、高標準農田建設行動。立 足 不 同 耕地立地條件,實施差異化整治,劃定高標 準 農 田 建設區,補充耕地區。以土地綜合整治建設為手段,與集體建設用地復墾相結合,確保耕地占補平衡。全面提高耕地質量、高標準農 田 建 設 數量,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兩屏三帶多廊生態安全格局以七曜山、方斗山生態屏障為骨架,以自然保護地為主體,以長江、龍河等江河湖庫連接,筑牢生態安全格局。識別石柱縣生態保護重要區分布特征,構建“兩屏三帶多廊”生態安全保護格局。七曜山和方斗山組成的生態屏障長江、龍河-官渡河、馬武河-毛灘河組成的生態涵養帶連接自然保護地、大中型水庫等重要生態斑塊的河流、山10、體等景觀生態廊道4.4生態空間更秀美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自然保護地體系+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按照應保盡保原則,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088平方公里。建立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4.4生態空間更秀美大風堡市級自然保護區、洋洞河市級自然保護區七曜山自然公園(地質類)、水磨溪自然公園(濕地類)、藤子溝自然公園(濕地類)土壤污染治理濕地生態修復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防治礦山環境修復水生態修復和水環境改善森林和草地生態修復生態保護修復4.4生態空間更秀美城鄉空間格局統籌推進縣域一體化,區域差異化發展,創造更加集約緊湊、宜居適度的城鎮空間,引領石柱融入“大三峽”旅游和武11、陵山區民俗風情旅游示范區,構建全縣“一心四區四核多點”的城鄉發展空間格局。4.5城鎮空間更精致高效產業空間以“一區三園”為依托,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石柱工業發展質量,加快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有序推進形成“1+2+2”的先進制造業體系,構建以新材料、新能源為代表的現代產業集群。以新能源為契機,降低產業能耗,全力推進“綠電園區”建設。4.5城鎮空間更精致低效用地利用產業結構調整環境綜合整治土地綜合整治閑置用地低效用地保障重點項目用地優化提升城市功能加快開展低效建設用地清理識別工作,通過增減掛鉤、功能調整、更新改造等方式盤活低效建設用地。促進土地利用方式向增存12、并舉發展轉變,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環境綜合治理、土地綜合整治等措施,加大低效建設用地挖潛力度。4.5城鎮空間更精致優化村莊布局統籌國土空間結構變化和新要求,明確鄉村發展類型,優化資源配置,引導人口用地合理布局。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加快易地扶貧搬遷、生態宜居搬遷、地災避讓搬遷、農村集聚發展搬遷等,加大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的供給。4.6城鄉格局更融合推進鄉村振興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守住“三條底線”。打造橋頭鎮市級鄉村振興“橋頭堡”,支持中益鄉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建設,加快推進庭院經濟、高標準農田改造等示范建設項目,充分發揮重點鄉鎮、村示范帶動效應,以點帶面推進全縣13、鄉村振興。4.6城鄉格局更融合提升人居環境充分考慮區域生態、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差異性,同當地的文化和風土人情相協調,動員社會力量,著力構建系統化、規范化、長效化的人居環境建、管、用并重制度和機制,通過強化監督與指導,提升人居環境治理效能。4.6城鄉格局更融合5宜居宜業宜游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優化城市空間結構集聚高效產業空間健全多元住房體系完善便民服務設施塑造綠色開敞空間構建暢聯城市交通推進有機城市更新凸顯城市山水特色5.1優化城市空間結構“風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為藍圖,規劃形成“一河兩山多組團”的縣城總體空間結構。以土家風情為脈展現特色人文風貌以龍河為軸串聯城區各功能組團以旗山帽頂山為屏優化山水14、融合的城市空間龍河撫城接兩翼 旗山帽頂擁金城5.2集聚高效產業空間推動產業集聚,金彰組團和甑子坪組團形成城市連片集中發展的產城融合園區。承擔城市產業發展功能,重點培育發展高效能、高產出、低污染的新興產業。5.3健全多元住房體系舊城組團注重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加快危舊房改造,疏解部分居住人口,降低建筑密度,留出足夠的綠化用地及公共活動空間。新區開發適當提高建設標準,保證配套設施和環境質量。保障性住房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政策性保障住房,充分考慮居住群體的就業需求、交通需求和生活成本需求,布局在鄰近就業地點、交通及生活成本較低的地區。5.4完善便民服務設施構建全齡友好型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完善公共文化、教15、育、醫療衛生、養老、體育、社會福利、殯葬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構建彰顯魅力、類型多樣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圖書類、博物博覽類、群眾文化活動類設施布局,推動劇院等土家地域特色文化設施建設。構建公平、優質、創新、開放的教育服務體系。均衡合理布局基礎教育設施,積極扶持普惠性幼兒園,新建、改擴建一批公辦幼兒園。城鄉生活圈構建文化服務設施教育基礎設施5.4完善便民服務設施構建以縣辦醫院為主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民營醫院和其他公立醫院為補充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檔升級石柱體育場等現有大型體育設施,具備承接國家及市級大型賽事的空間潛力。結合居家照護、技能培訓、適老化改造等需求推進各類養老服務16、設施整合,增加和保障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空間。完善兒童福利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殘疾人康復中心、救助管理站、殯儀館等設施;為特殊困難精神障礙患者提供集中養護服務。醫療衛生設施體育健身設施養老服務設施社會福利設施5.5塑造綠色開敞空間依托城市自然山水本底,建設龍嘴公園、白巖寨公園、太白巖公園、巖嵌溝公園,結合旗山、帽頂山郊野公園,建立城市公園體系。以城市公園為綠心,建設生態綠道,串珠成鏈、交織成網,構建以藍脈綠網為骨架的綠色開敞空間。5.6構建暢聯城市交通加快實施四環路建設,提高新城交通建設標準,提檔升級舊城交通網絡,統籌多種交通方式,依托骨架路網,引導形成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為主導的居17、民出行方式。新增三條鐵路,形成“一東一中一西”鐵路樞紐布局。城市道路對外交通慢行系統以兩河四岸為主體,構建連通城市人文景觀節點的慢行系統。公共交通優化公交線路結構,探索布局旅游專線等特色公共交通體系。布局“五縱兩橫”干路網,形成內外分離、片區通達的骨架路網。5.7推進有機城市更新功能疏解容量控制宜居城市環境建設創造產業功能空間盤活存量、閑置、空置的土地和房屋資源,鼓勵各類資源向產業、創業空間轉型,為經濟發展提供空間載體資源。以改善人居環境、優化城市風貌、完善城市功能為重點,全面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在舊城更新過程中,把環境設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旅游服務設施建設統籌考慮。綜合考慮舊城與新區的18、功能優化與職能分工,疏解不適合舊城發展或過于密集的城市職能和產業,積極引導部分城市職能向新區轉移。合理控制舊城容量,降低舊城的人口與建設密度。5.8凸顯山水城市特色形成特色空間結構以“風情土家寨,精致山水城”為目標,充分融合山、水、林、城,以龍河及其支流、旗山、帽頂山、萬壽山為基底,形成“兩河四岸、群山環抱、多廊串聯”的山水城市特色空間結構。“兩河”:龍河、玉帶河沿岸城市景觀軸帶“群山”:隔龍河與城市輝映的旗山、帽頂山、官山等山體景觀“多廊”:多條聯系山體與龍河的支流水體景觀廊道5.8凸顯山水城市特色控制城市空間形態加強整體空間形態控制,做好城市建筑高度分區、密度分區和強度分區。充分展示獨特的19、天際輪廓線、濱江水岸線,形成小尺度、人性化的城市空間肌理、提升城市建筑藝術品質。優化美化建筑立面和屋頂,建設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立體城市”,形成依山傍水、城園鑲嵌、疏密有致、高低有序的城市空間形態。5.8凸顯山水城市特色塑造宜居美地風貌堅持產城景融合,保護利用山水自然特色和展現歷史人文特色,充分發掘文旅資源,依托產業特色培育多元的風貌特征,既與川東平行嶺谷地域共性特色融合,又形成區別于其他區縣的鮮明景觀形象,展現石柱自然風光、民族風情、特色風物、人文風韻、城市風貌之美。6強化要素保障完善基礎設施體系構建立體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健全完善基礎設施體系保障公共安全綜合防災體系6.1構建立體現代綜合20、交通體系統籌鐵公水空多種運輸方式,聯動構建“七高四鐵一港一場”,布局形成6大對外運輸通道,充分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凸顯“一區兩群”重要結點作用。鐵路增強東西向通道,暢通南北向通道,形成“2高鐵1城際1普鐵”的鐵路網絡。完善“一環七射”高速公路網。規劃新增石柱至梁平高速公路、石柱至彭水高速公路和石柱至豐都高速公路。公路水運航空樞紐以鐵、公、水、空為支撐,建設石柱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黃水A1級通用機場。加強石柱與重慶江北國際機場、重慶新機場及重慶仙女山機場、黔江武陵山機場等機場交通聯系。集中集約建設西沱港,強化西沱港服務能級,探索布局郵輪母港6.2建設健全完21、善基礎設施體系能源電力:構建多元多向的電力保障體系,優化電網結構,加強配電網建設。天然氣:構建來源多元多向、管網布局完善、儲氣調峰配套的天然氣供儲銷體系。合理布局車船用加氣設施和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成品油:構建“管道為主、公路為輔”的成品油保障網絡。新能源:大力推進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綜合高效利用。6.3保障公共安全綜合防災體系信息建設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化、泛在感知的萬物互聯通信基礎設施,至2035年,縣城實現光纖網絡和高速無線通訊網絡全覆蓋,推進5G應用示水利推進城市供水設施資源整合,加快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提升農村飲水安全,采用城鎮管網延伸、聯村并網集中供水、小型和分散式供水等方式22、推動城鄉供水均等化;構建城鄉統籌、空間均衡、保障有力的水利設施網絡。6.3保障公共安全綜合防災體系建成防御為主、部門聯動、結構合理、社會參與、救援高效、保障有力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統籌優化綜合防災空間布局,合理布局防災避難場所、防災救援通道、防災減災設施,完善應急指揮、搶險救援、醫療救護等機制,建設統一的綜合災害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體系。防 洪縣城區防洪按50年一遇標準設防,其他場鎮按20年一遇設防,農村區域按10年一遇設防。消 防人 防地質災害嚴格執行“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為城鄉提供有效的消防保障,完善消防站布局。遵循“長期準備、平戰結合、全面規劃、重點建設”的方針,全面提高城市防空抗23、毀能力。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易發區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應急體系及重點地區監測預報網絡。6.3保障公共安全綜合防災體系氣象災害防御危險品防護嚴格控制易燃易爆危險品設施規模,新增生產、儲存設施設置,嚴格落實危化品設施布局和防護要求。公共衛生安全樹立健康城市規劃理念,構建日常健康保障與重大公共衛生防疫相結合的現代化防疫體系。抗 震堅持“快速反應、分級負責、統一指揮、部門分工”的原則,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建成與經濟社會相協調,以非工程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7傳承歷史文化彰顯特色城市魅力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弘揚傳統文化7.1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構建“兩層三類”分類管控體系,劃定歷24、史文化保護線,實現全域全要素管控。“兩層三類”分類管控歷史文化遺產“兩層”歷史文化名鎮、傳統村落兩層空間遺產“三類”文物古跡、文化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的專項遺產7.2傳承弘揚傳統文化保護土家民族特色發掘巴鹽文明歷史傳承巴渝千年文脈弘揚良玉家國情懷8健全治理體系保障規劃實施傳導完善實施傳導體系加強近期行動保障優化實施配套政策國家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鎮(鄉)國土空間規劃詳細規劃詳細規劃總體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為村莊規劃省市縣鄉鎮海岸帶、自然保護地等跨行政區域/流域類專業/行業類:交通、能源、水利、農業等公服、文物保護等保護、整治、修復類25、構建“三類兩級”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體系,包含國土空間分區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三類,縣級一小城鎮兩級。城鎮和鄉村地區規劃單元詳細規劃分別對全域城鎮建設用地、全域鄉村和生態空間進行指引。根據石柱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開發保護需求開展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深化細化相應的管控指標及管控要求。規劃編制體系8.1完善實施傳導體系鄉村振興主動仗動能提升主動仗城市更新主動仗綠色轉型主動仗產業升級主動仗切實保障近期重大項目,加強“五大主動仗”空間支撐8.2加強近期行動保障8.3優化實施配套政策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政策機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創新建立規劃實施定期評估機制建立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立規劃實施監督預警機制規劃實施保障完善國土空間資源管理政策配套政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