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高新區(西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4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36152
2023-08-21
46頁
12.14MB
1、2023年1月成都高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草案公示籌建于1988年,1991年獲批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2006年被科技部確定為全國創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試點園區,2015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四川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核心區。成都高新區總面積約237.22平方公里,包含高新南區、高新西區、天府國際生物城、未來科技城。本次規劃范圍為高新西區。高新西區以清水河高新技術產業走廊重點片區為引領,聚焦電子信息產業建圈強鏈,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高地、國家級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和功能區產城融合升級典范。落實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要求,持續優化國2、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功能體系和空間結構,推動實現公園城市內涵式發展,開展了成都高新西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工作。規劃是對高新西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進行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修復、制定空間發展政策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藍圖,是編制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的依據。高新西區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區西北部,北接西區大道和317國道,東接川藏路,南臨榿木河,西接南北大道,與成都市郫都區相望。本次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面積共43.51平方公里。涉及西園街道、合作街道兩個街道,德源街道2個社區,共12個社區。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3、,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西園街道合作街道德源街道貫徹公園城市示范,科學確定城市定位強化全域底線管控,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推動城鄉一體共興夯實城市藍綠本底,山水人城和諧相融遵循三個做優做強,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堅持土地節約集約,實現空間提質增效強化城市產城融合,彰顯公園城市魅力提升基礎支撐功能,增強城市安全效能促進區域協調聯動,助力產業協同合作完善傳導管控機制,保障空間規劃實施 指導思想 規劃原則 目標愿景 城市職能堅持耕地保護、糧食安全。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本次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國式現4、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堅決落實四川省“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和成都市“三個做優做強”,“四大結構”優化調整等決策部署,切實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戰略性、協調性和可操作性。加快構建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塑造城市競爭新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與安全,以貫徹落實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攬,統籌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做好成都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主引擎”,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實踐和超大特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的5、高新做法。堅持內涵發展、精明增長。進一步做優做強城市新區功能,鞏固國內電子信息產業園區地位,繼續完善“雙核兩片兩走廊”空間結構,協同金牛區、郫都區、溫江區,推動電子信息等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跨界發展。通過充分發揮京東方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搶抓柔性顯示產業先發優勢,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柔谷。持續推動存儲產業聚集發展,有序推進存儲介質、存儲芯片、存儲元器件、存儲軟件等重大項目落地。支撐成都建設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科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更加有力,躋身全國一流電子信息產業園區行列,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性企業和產業集群,推動由制造中心向研發中心、科創中心戰略轉型。支撐成都市2050年全面建設6、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成都特質的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鞏固和夯實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物流等高端資源要素的匯聚能力,躋身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前列。優化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 強化國土空間底線管控 強化規劃分區與用途管控都市農業生態帶、清水河生態景觀帶繞城內城市發展區、繞城外城市發展區研發孵化極核、創新交流極核智造發展示范片區、產城融合升級片區清水河高新技術產業走廊、高校創新合作走廊研發孵化研發孵化極核極核創新交流創新交流極核極核京東方華為富士康英特爾電子科技大學德州儀器嚴格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條例(2011年修訂)進行管理,經依法劃定后,未經依法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其用途。落實上位7、規劃,高新西區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與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與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相協調,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圖片圖片圖片圖片永久基本農田相對集中需嚴格保護的區域。生態保護紅線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限制開發建設的自然區域。城鎮開發邊界圍合的范圍,是城鎮集中開發建設并可滿足城鎮生產、生活需要的區域。農田保護區外,為滿足農林牧漁等農業發展的區域。嚴格落實耕地保護 推進城鄉一體共興 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01嚴控各類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強化耕地用途管制,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嚴格落8、實耕地“占補平衡”和“進出平衡”制度,積極推行“田長制”,加大耕地執法監督力度。02提高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酸堿度,提升耕地產能。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逐步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推進耕地安全利用與分類管控,持續開展耕地質量調查評價與監測,對耕地土壤質量定期評估,指導耕地質量建設和農業生產。03優化提升農田生態系統,強化農田生態功能,推進生態溝渠建設,改善農業用水生態環境,構建以河流、溝渠、防護林為主體的農田生態網絡,加強農田生物多樣性保護。通過預留自然生態斑塊,強化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增強耕地碳匯能力。04在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基礎上,高新西區組織開展零星分散耕地的整合歸并、提質改造等9、工作,整治后形成的集中連片、質量提升的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落實成都市城區帶動型片區發展理念,推進環城生態區與周邊區域協同共建,成為鏈接各功能區的重要紐帶。加快綠地系統互聯互通、城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共建共享,推動城鄉一體共興。落實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保護要求,禁止將環城生態區生態用地用于農業生產、綠化和水體、應急避難、公共文化體育或者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之外的其他用途。以環城生態區為紐帶,與兩側電子科技大學、應用研發中心、高新制造基地協同發展,引入休閑、體育、消費、文化等多元功能,同時構建與城區聯動的綠道體系,串聯多元活動場景,打造充滿科技與創新氣息的科創休閑公園。以環城生態區為10、實施單元,應對耕地破碎化、建設用地低效化等問題,通過“內涵綜合、目標綜合、手段綜合、效益綜合”等手段開展綜合整治。開展農用地整理,對農田整治區內的現狀非耕農用地與未利用地進行復耕;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通過復墾和拆除兩種手段,對農田整治區和生態修復區內的現狀建設用地圖斑進行整治,持續推進建設用地減量和功能布局優化。錨固生態基底,提升碳匯能力 建立藍綠交織的全域公園體系 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清水河生態廊道和繞城生態廊道城市綠網和水系藍網清水河城市公園環城生態公園城市公園清水河公園等城市公園生態保護+農業生產+休閑旅游提升城市環境品質+豐富居民休閑活動環城生態公園郊野公園11、落實西部都江堰灌區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工程(西部農業區)等生態修復重大工程,顯著提升生態系統整體功能。堅持系統觀念,以公園城市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為主線,聚焦生態網絡、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兩個大方面,以突出生態問題為導向,分區域實施生態修復。落實清水河的水環境治理;以高快速路為骨架,強化道路兩側林帶廊道網絡的復合功能;加強農田林網保護,促進農田生態重構。重點實施清水河、走馬河、摸底河等河濱帶生態修復工程、環城生態區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改造山林產業結構調整節能建筑增加濕地保護能源結構調整撫育幼林多樣減排增加碳匯藍綠碳匯圍繞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優化,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向多中心、組團式、網12、絡化轉型,構建綠色低碳的發展格局。全方位全過程推進交通運輸低碳轉型升級,推動交通運輸結構向公交優先、公鐵并重調整,加快建設低碳化高效化、立體化多層次的綠色交通運輸體系。聚焦“強二優三”,產業領域治理更加注重強鏈條、促創新、育生態,著力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提升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構建以電為主、多能互補的能源結構,推動能源供給向低碳化多元化、能源消費向電氣化高效化提升,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強化城市三大功能,提升城市發展能級 全域統籌功能空間布局 推動清水河高新技術產業走廊重點片區打造世界柔谷搶抓柔性顯示產業先發優勢,帶動上下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型顯示產業聚集地。中國存13、儲谷持續推動存儲產業聚集發展,有序推進存儲介質、存儲芯片、存儲元器件、存儲軟件等重大項目落地。成渝智能終端創新走廊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聯動關鍵零部件配套,不斷豐富產品種類。公園城市智造發展示范區突出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功能,建設區域優勢互補的智造發展示范區;推動優勢資源共享互補,構建共建共享共贏的區域協同發展格局。宜居宜業智慧清水新城突出高品質公服圈示范功能,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營造詩意棲居生態場景、專業高效服務場景和便捷多元生活場景。全球隱形冠軍聚集地突出全球隱形冠軍聚集地引領功能,加快產業鏈協同合作、集聚發展。西部科技服務特色生態基地突出產業技術創新引領,打造西部科技服務特色生態基地14、。全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典范突出外資外貿核心支撐功能,擔當全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典范。做大集成電路封裝和配套業,建設國內領先集成電路設計強省和中國存儲谷。前瞻布局以充分應對技術創新加速所帶來的產業周期風險,打造世界柔谷。強化研發制造和芯片設計制造,帶動相關配套、相關環節發展,建設成渝智能終端創新走廊。圍繞電子科大、菁蓉湖孵化平臺打造“產學研+產校城”雙維融合的創新生態圈。圍繞IC產業園、成電國際創新中心集聚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型企業和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將創新研發用地布局在清水河創智帶、環電子科大區域、更新升級的軌道線周邊,為科創企業提供多樣化的成長空間。支持龍頭企業創建開源開放服務平臺,集聚15、中小企業和開發者共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引導更多中小企業參與協同創新??萍紕撔潞椭圃鞓I發展25.07平方公里加快建設類生物醫藥與電子信息融合集聚發展清水河高新技術產業走廊(高新片區)聚焦,依托“鏈主”企業集聚,助力“鏈主”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創新土地模式,促進存量用地集約利用 推進有機更新,挖掘城市空間資源 推動多元復合的地下空間利用以新型顯示上游材料及零部件產業為主,新型信息終端產業為輔,強化信息技術設施建設,兩區協同共建生態科技示范園,增加產業發展空間供給。提高工業企業單位面積產出效益,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制定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率、畝均稅收增長率等一系列用地績16、效考核評價機制。建議新增供應工業用地容積率在2.0以上,并借鑒先進地區用地容積率調整經驗和規定,實現產業空間增容提質。逐步清退不符合主導產業門類的低效企業,為產業發展騰挪空間。針對閑置用地,可采用政企聯合開發或督促企業建設,盤活閑置用地。針對符合主導產業或效益較好的企業,制定相關政策,調動企業積極性,鼓勵引進新的產業自行改造,保留現狀生物制藥、裝備制造等優勢企業,結合企業搬遷意愿,制定搬遷政策,在生物城、未來科技城提供新的空間載體,保障企業快速轉產。推動重點區域城市更新改造,通過促建、加建改建及收儲出讓等多種方式,盤活低效閑置用地。非道路下方道路下方按道路下方和非道路下方分別劃分表層(0-地下17、15米)、淺層(地下15-地下30米)、中層(地下30-地下60米)、深層(地下60米以下)4個地下空間利用層次,實現地下空間豎向的精細化分層引導。遵循“規劃引領、公共優先、分層利用、共享互連、安全可控、綠色環?!钡脑瓌t,劃定3類地下空間重點開發利用片區,加強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構建以軌道站點、大型公共設施等為重要節點,以城市軌道交通網絡或主要交通廊道等為聯絡骨架,以城市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區等為核心的地下空間重點建設區。優化人口分布與結構 完善住房供應體系 提升公共服務設施水平 構建城園相融的公園綠地系統 強化綠色園區形態塑造,基于人口增長規律和資源約束,吸引人才集聚,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實18、施定向引進;加強科教融合與校企聯合,培養。構建體系完備、全面覆蓋、高效便捷的人才住房保障體系,精準供給人才公寓、產業園區配套住房、公租房等,吸引各類人才來高新西區創新創業,為全面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完善廉租住房、共有產權保障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和征收安置住房等住房保障體系,提升基本居住需求保障水平,滿足中低收入群體居住需求。依托社區鄰里(中心村),覆蓋步行15分鐘可達范圍,以補齊短板為原則,結合軌道站點、公園綠地等,布局社區公服設施。以提高社區級設施的服務效率和水平為目標,保障公共服務設施多元化,構建購物健身圈、社區養老圈、交通圈、商業圈、生活圈多圈合一。結合高新西區人群需19、求,將公共服務配套單元分為綜合型、大學型、創新研發型、生產制造型4種服務單元。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中學綜合運動場衛生服務站小型商業公園小學幼兒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農貿市場派出所社區養老機構日間照料中心綜合健身館公交集中??空竟珟\動健康中心數字娛樂中心創客交流中心職業培訓中心以普通居民為主,需要閑適的休憩空間。以在校大學生為主,需要良好的學習環境、現代化的娛樂設施空間。以研發人員為主,需要高質量、舒適的辦公休閑場所空間。以產業工人為主,需要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空間。在中心城區內,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要求,依據公園服務輻射范圍,統籌建設的三級城市公園體系,完善公園綠地體系?;诟咝?0、區的公園體系,串聯城市重要場景,打造具有特色的片區科大雙創環,構筑打造三級慢行網絡體系。綠道綠道綠道綜合公園社區公園游園南北大道產城融合發展軸清水河創智活力帶、立面景觀展示帶、西區大道景觀帶、智教活力帶、科大科創帶電子科大科創核柔性顯示聚集區、龍頭企業發展區、成果轉換服務區 建設互聯暢達的交通體系 構建綠色高效的市政系統 建立靈敏高效的應急體系 構建數字智慧的運行系統合理布局城市道路系統,促進城市道路網絡化、均衡化布局,強化公交優先戰略,著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務品質,不斷優化出行結構,構建帶動高新西區整體協調發展。構建“多供給、組團式保障、網絡化輸配、集約型調度”的集中供水體系,全面提升高新西區供21、水水源、水廠、輸水、配水四大環節的安全保障水平。高標準處理并再生利用高新西區污水,至2035年,高新西區污水處理率達到成都市要求,處理后水質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IV類標準,滿足城市雜用和景觀環境等用水需求。依托規劃污水處理廠布局再生水處理設施,實現再生水全面回用。按照分區分質分網供給的原則,采用“環網+支狀”的布設模式,沿城市主要干道布局再生水管網??茖W確定用電規模,完善供電系統,控制和預留變電站輸電通道,建成布局合理、高效集約、安全可靠的供電輸配網絡。堅持保障供應和高效利用,與主城區其他片區天然氣管網互連互通互保,形成管網反輸能力,增強調度的靈活性,實現區域應急互助雙保障。堅持“減量化、資源化22、無害化”原則。提升高新西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提高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智慧監管服務覆蓋率,提高城鎮和農村集中居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針對抗震減災、地災防治、防洪防澇、消防安全、人防工程、危險品生產、儲存和運輸、應急避難等領域,規劃形成,合理布局防災設施。形成具有先導和示范效應的5G與人工智能發展“高新模式”,構建國際一流、面向未來的智慧基礎設施和智慧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城市運營管理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強化成渝合作,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落實“一區四園”,加強高新區各版塊協同互動 聯動毗鄰區(市)縣,打造動力強勁的產業集群綿陽綿陽樂山萬州永川瀘州宜賓川南城鎮密集區川南城鎮密集區南遂廣23、城鎮密集區南遂廣城鎮密集區達萬城鎮密集區達萬城鎮密集區南充成都重慶遂寧遂寧內江借助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人才基礎以及企業協同,研究開發實用性強、產業化快的新技術、新產品。成都高新綜保區聯動重慶西永綜保區,加快推進“互聯網+產業”,共建電子信息產業經濟走廊,實現市場開發共建共享。南區為西區提供產品的應用場景、展示窗口高新西區生產制造創新轉化校企研發西區為南區實現產品的生產制造、成果轉化高新南區天府國際生物城未來科技城商務商貿風險投資知識產權專利推廣產業轉移關聯合作產業轉移關聯合作生物技術醫療器械化學制劑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郫都區溫江區新都區金牛區青羊區高新西區高郫合作區高郫合24、作區菁蓉湖孵化平臺郫都書院國際社區金牛中海國際社區新都智慧物流產業園成都醫學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省康復醫院成都外國語學校金牛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蛟龍工業港西華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環環城城生生態態區區清水河產業協作:通過共建合作區,共享優質產業資源,實現產業協作;配套協同:通過共享高能級公服設施,共優公共交通線網,實現配套協同;生態共享:協同共建清水河生態景觀帶、環城生態帶,實現生態共享。建立傳導管控體系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成都高新西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街道高新西區中心城區范圍: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及各項傳導。建立“區-街道”二級縱向傳導體系建立“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三類橫向傳導體系。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綜合交通規劃 交通設施專項規劃產業發展和空間布局專項規劃水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土地利用專項規劃綠線等控制線劃定結構性路網布局開發強度要求藍線等控制線劃定功能布局人均設施指標指標傳導單元傳導清單傳導功能傳導用途傳導格局傳導空間維度時間維度擴大生態空間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加強城鄉區域統籌保障農業空間優化城鎮空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各階段發展目標時序安排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4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