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樺甸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版)(4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0122
2023-08-28
44頁
23.26MB
1、樺甸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OF HUADIAN2021-2035年 (公眾版)樺甸市自然資源局2023年1月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樺甸市人民政府組織開展了樺甸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編制工作,描繪了2035年樺甸城市發展的空間戰略藍圖,為建設現代美麗幸福樺甸和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國土空間新格局做好空間保障。規劃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調研吉林重要指示的具體落實,是對樺甸市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樺甸市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2、利用、修復和管理的行動綱領,是編制下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序 言目錄CONTENTS規劃總則戰略目標與空間格局對外開放與區域協同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0102030405歷史保護與景觀風貌創新活力與產業強市內涵提升與品質生活綜合交通與綠色出行06070809安全韌性與基礎設施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1011p指導思想p規劃期限與范圍011.1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和在吉林考察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3、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統籌全域空間資源,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國土空間的保護利用和整治修復;深入實施“三個五”戰略,持續推動中東西“三大板塊”協調發展,著力構建“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布局,緊扣“兩確保一率先”目標,深入實施“4546”總體布局,促進城鄉融合、產城融合,積極融入長春都市經濟圈發展新格局。1.2規劃期限與范圍規劃期限 為2021-2035年基 期 為2020年近 期 為2025年遠 期 為2035年展 望 至2050年規劃范圍 為樺甸市級行政轄區范圍,包括1個省級經濟開4、發區,永吉街道、新華街道、明樺街道、啟新街道、勝利街道5個街道,紅石砬子鎮、夾皮溝鎮、金沙鎮、八道河子鎮、二道甸子鎮、常山鎮、橫道河子鄉、樺郊鄉、公吉鄉9個鄉鎮。全域面積為6520.76平方公p城市定位與職能p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戰略p發展規模p國土空間總體格局p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02目標 性質 2.1城市定位與職能吉林省新興能源 示范城市中國最佳生態康養旅游名城吉林省健康產業基地長吉一體化重點開發區域2.2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戰略堅持底線思維,科學劃定管控邊界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與治理塑造魅力山水城市風貌統籌優化天際線、視廊線等重點景觀要素加強鄉村地區的風貌5、管控打造全齡友好、優質便捷、安全健康、優美宜人的人居環境推進各項環境要素的提升,改善鄉村人居生活環境打造功能新、品位高、集聚強、輻射廣的長吉長區域中心城市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精、優、特”農業全產業鏈堅持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發展、對外開放與對內協作并重,強化外聯內聚發展格局形成多點支撐的城鄉發展格局2.3發展規模規劃至2035年常住人口:約34萬人城鎮人口:約25萬人科學合理引導人口增長發揮旅游服務功能提升樺甸吸引力2.4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核三心,兩軸四區,兩屏一帶一核三心,兩軸四區,兩屏一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分別以延長高速公路和“五樺線、樺輝線”省級公路為軸,形成“傳統農業種植、6、生態農業、林下產業、現代畜牧”四大產業發展區一核三心兩軸四區兩屏一帶充分發揮城區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功能,根據市域資源及發展條件形成八道河子鎮、紅石砬子鎮、夾皮溝鎮三個節點型城鎮構筑東南部山林生態屏障及西北部淺丘生態屏障,以松花江串聯白山湖、紅石湖、松花湖形成的“一江三湖”生態安全帶2.5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嚴格保護優化劃定合理劃定不得閑置、荒蕪,堅決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農化”科學評估,應劃盡劃,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防止城鎮規模盲目擴張和建設用地無序蔓延,推動城鎮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對外開放與區域協同對外開放與區域協同p對接吉林省“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p積極融入長7、春市都市圈建設p承接吉林市區域職能033.1 對接吉林省“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應承接產業轉移,融入區域職能借勢提速發展,重點發展醫藥健康、新能源、綠色食品、新材料等產業著力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線路和黃金節點區域聯合發展多行業融合發展3.2 積極融入長春市都市圈建設位于以梅河口為戰略支點的東部山水大健康融合發展區。承接長吉冰雪文旅走廊和大健康產業的外溢,促進區域冰雪旅游、養生養老、健康食品、生物醫藥產業不斷升級與融合發展。冰雪旅游養生養老健康食品生物醫藥3.3 承接吉林市區域職能樺甸市是吉林市南部以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主的次中心城市。東北特色食品醫藥園區綠色礦業園區打造吉白旅游通道中的特色節點8、融入山水旅游、康養休閑為一體的魅力生態廊道01020304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耕地保護與鄉村振興p加強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p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p推進鄉村振興044.1 加強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按照應保盡保、應劃盡劃的原則,確保納入耕地保護目標的必須是現狀耕地。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全面提升農田保護利用水平。4.2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4312保障糧食供給空間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為基礎,圍繞“大豆振興計劃”實施和建設“甜糯玉米小鎮”,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開展規模化經營,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優化特色農業布局支持設施園9、藝快速發展,大力發展棚膜經濟,加快永吉街道、樺郊鄉、八道河子鎮等鄉鎮有機蔬菜基地建設。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結合甜糯玉米、大豆、中藥材、食用菌、黃牛、林蛙等種養殖產業,構建樺甸市“一園、四區、多基地”農業生產格局。“一園、四區、多基地”采取“小規模、大群體”分散繁育、“公司+農戶”組團養殖、家庭農場發展生態養殖等多種模式,壯大肉(蛋)雞、生豬養殖規模。優化生態畜牧業布局4.3 推進鄉村振興明確村莊分類管控要求加強鄉村振興用地保障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穩定改善類保障流量指標保障增量指標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空間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p構建生態安全格局p加強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10、p開展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p促進生態價值提升055.1 構建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的生態安全格局。東南部山林生態屏障和西北部淺丘生態屏障松花江三湖國家自然保護區為主的生態安全軸帶紅石、肇大雞山兩處國家森林公園和常山、白樺兩處省級森林公園輝發河、金沙河-木箕河、白樺林-山麻河“兩橫一縱”生態安全廊道5.2 加強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劃定水源地和重點河湖岸線保護范圍、改善水環境質量。林草濕地生態資源保護與利用落實林草濕生態資源保護目標、嚴格實施生態資源用途管制。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實施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加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礦產資源保護與利用實11、行礦產資源調控管理、調整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體布局。5.3 開展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統籌全域生態修復與國土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礦山修復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遵循生態系統完整性、穩定性,以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為重點,針對退化、受損等問題,提出保護和修復的工程和措施。林草保護涵養水源水土流失治理黑土地保護5.4 促進生態價值提升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加強生態資源轉換利用嚴控占用生態空間,穩定現有森林、河湖濕地、土壤等固碳作用。圍繞松花湖、白山湖、紅石湖、南婁山等品牌特色,延長“生態+”鏈條,實現由林草經濟模12、式向生態經濟模式轉變。歷史保護與景觀風貌歷史保護與景觀風貌p加強歷史文化保護p塑造全域風貌066.1 加強歷史文化保護歷史文化格局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歷史建筑嚴格保護9處潛在歷史建筑,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嚴格保護省、市級共13項非物質文化代表項目,系統發掘、整體保護。嚴格保護樺甸市現有的36處國、省、市、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保護和傳承滿族歷史文化為重點,構建“三區、多點”的歷史文化保護空間格局。6.2 塑造全域風貌結合樺甸自然環境景觀、城市文化風貌特色內涵確定樺甸市的風貌特色定位為:“山水之地、五彩金城”。“三湖三湖”“一山一山”“金鑲金鑲”“江畔江畔”白山湖、松花湖、紅石湖百年采13、金史的城鎮肇大雞山松花江畔創新活力與產業強市創新活力與產業強市p構建綠色產業體系p創新總體產業空間布局p優化重點產業空間布局077.1 構建綠色產業體系以創新與轉型為主線,牢固樹立“兩山”理念,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著力構建“1321”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力打造“生態旅游勝地、健康產業新城、新型能源強市、綠色礦業基地”。持續壯大三個新興產業集約轉型二大傳統產業旅游業驅動現代服務業33n 醫藥食品產業n 新能源產業n 新材料產業23n 繁榮發展現代服務業,旅游業帶動服務業1n 綠色發展礦產加工n 集聚發展機械制造產業融合發展現代農業產業1n 發展綠色高效種植業、特色產業、現代畜牧業、積極推進外向14、型農業7.2 創新總體產業空間布局在“1321”現代產業體系基礎上,構建樺甸市的產業總體布局為“一心、三廊、四園”。一心三廊西線特色生態資源種養加工產業走廊、北線生態旅游和長白山特產種養加工產業走廊和東線特色資源開采加工產業走廊。八道河子綜合產業園區、紅石水電產業園區、夾皮溝綠色礦山產業園區和公吉新型能源產業園區中心城區,樺甸市的產業集聚中心,人口匯集中心,公共服務輻射中心。四園7.3 優化重點產業空間布局p 構建“一江三湖、四線五區”旅游新格局p 構建“1+4+8”的開發經濟新格局 把樺甸建設成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和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爭創中國旅游百強縣,打造長吉長旅游節點城市,長白山下最15、美驛站。重點打造生態旅游主題、工業旅游主題、文化旅游主題、冰雪旅游主題。充分發揮樺甸市油頁巖、鐵、金等礦產資源優勢,穩定礦山企業發展,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大力推進資源產業基地、礦業經濟區建設,促進礦業經濟的振興。內涵提升與品質生活內涵提升與品質生活p開展城市更新p保障多元住房體系供應p完善社區生活圈與公共服務088.1 開展城市更新分區分類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產業用地轉型整治外部環境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更新綠地與開敞空間更新8.2 保障多元住房體系供應構建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供應優先保障外來務工人口的住房需求推動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入學待遇同城化8.3 完善社區生活圈與公共16、服務SUPERMARKETHOTEL完善文化服務設施體系構建全齡教育設施體系完善醫療服務設施體系綜合交通與綠色出行綜合交通與綠色出行p構建對外交通體系p完善市區交通網絡p加強樞紐體系建設p發展綠色出行方式099.1 構建對外交通體系形成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樺甸市市域形成“四橫五縱”的對外交通體系格局 “四橫”煙白鐵路、長白鐵路、延長高速、國道334 “五縱”省道206、省道209、國道222、吉靖高速、市郊鐵路9.3 加強樞紐體系建設9.2 完善市區交通網絡結合城市交通設施發展,加強樺甸市公路運輸站場、鐵路運輸站場的建設。公路長途客運站與市公共交通樞紐結合為一體,配套建設。結合現狀鐵路貨場站17、,完善樺甸市鐵路客運交通,形成布局合理的客運站場體系。道路網的規劃及建設具有適當超前性,使道路交通起到社會經濟發展“先行官”的作用。形成“一環五橫六縱”的主干交通路網骨架,盡量考慮現狀路網結構與道路兩側用地情況,保證規劃建設的連貫性及可操作性。充分考慮道路空間的合理分配與使用,為每一種交通方式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務。綜合考慮市內交通與對外交通的銜接轉換,客貨集散點交通的快速疏散。9.4 發展綠色出行方式依據城鄉一體的公交發展要求和提高公交系統整體運行效率的需要,將全市常規公交線網劃分為城區公交干線、城郊公交快線兩個層次,其中城區公交干線11條,城郊公共快線4條。規劃依托城市干道網及城市綠帶,打造18、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景美路暢的“慢游”交通網絡體系,便捷聯系中心城區主要功能組團,串聯中心城區各慢行活動密集區和慢行節點。規劃將中心城區分為一級自行車道、二級自行車道、三級自行車道和特色自行車道四個等級。依托城市道路系統,構建以一級自行車道為主,以二級自行車道為輔,結合綠道為特色自行車道的自行車網絡。發展多元化公交交通完善自行車道路體系打造高質量慢行系統安全韌性與基礎設施安全韌性與基礎設施p加強氣候變化應對p優化基礎設施布局p構建公共安全和綜合防災體系10提升城市抗災能力多措并舉促進減碳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升生態碳匯能力10.1 加強氣候變化應對1324p 加強山體生態修復與保育p 提升水源涵養、19、水土保持功能p 維護生物多樣性,改善人居生態環境p 保護河流、湖泊,完善雨水排水體系p 增加下沉式綠地等蓄滯徑流能力p 優化能源結構,降低產業和建筑能耗p 綠色低碳出行,加強低碳交通系統建設p 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防災抗災減災能力p 構建安全韌性的公共安全和綜合防災體系10.2 優化基礎設施布局建設現代化信息網絡全物流固廢分類收運處置體系高效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水源地保護與污水治理體系1324p 加強水源地保護,保證水質安全p 優化供水管網布局,提高供水可靠率p 集中污水處理,實現達標排放p 高效推進抽水蓄能項目建設p 優化供氣網絡,保障輸氣廊道安全p 優化供熱分區,鼓勵清潔能源p 分級布局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p 建筑垃圾統籌分類處置p 危廢、醫療垃圾集中處置p 加強信息網絡化建設p 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p 打造5G網絡建設先行區10.3 構建公共安全和綜合防災體系以“就近避難,快速疏散”為原則構建高效安全的避難疏散體系完善綜合防災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標準保障防災減災空間+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1111 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明確近期行動計劃加強公眾參與和社會協調完善鄉鎮指引制定配套政策機制加強“一張圖”信息化建設確立規劃實施機制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1
21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