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烏縣生態基礎設施體系規劃方案(2019-2035年)(10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0248
2023-08-28
9頁
42.17MB
1、尋烏縣生態基礎設施體系規劃(2019-2035)公示城市生態基礎設施是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基礎,也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為實現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維護生態安全,我縣特編制尋烏縣生態基礎設施體系規劃(2019-2035)。將創造城市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補足基礎設施短板、優化生態空間格局、秉承歷史文脈特色、強化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 規劃范圍規劃范圍分為兩個層次,分別為研究范圍和規劃范圍。研究范圍:為更好的研究尋烏縣生態特征,以尋烏縣縣域作為本次研究范圍,面積為2351.55平方公里。規劃2、范圍:本次規劃范圍為尋烏縣城市總體規劃(2014-2030 年)中所確定的中心城區范圍,包括長舉片區、新東片區、城西片區、城東片區、黃坳工業園區及石排工業園區等六大片區,總用地面積 14.99 平方公里。二、 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19-2035年,近期為2019-2025年,遠期為20252035年。三、 規劃目標根據國家大力推進綠色城市建設的理念,以城市建設和生態保護為核心,轉變城市發展觀念,從尋烏縣長期發展和戰略高度出發,將綠色城市建設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全過程,推進尋烏縣自然生態的保護、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多元文化的傳承,建設生態、安全、充滿生機的尋烏城市新形象。生態基礎設施(ec3、ological infrastructure,簡稱 EI)其核心功能是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其類型包括城市綠地、濕地、農田、生物滯留池、綠色屋頂等自然和半自然系統等。歸納而言,涉及到生態、水資源、綠色交通、城市通風等多個方面,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結合尋烏縣生態環境限制、城市發展需求等特點,合理選擇其中一項或多項目標作為規劃控制目標。故本規劃從城市水循環系統、城市生態網絡系統以及城市通風廊道系統3個方面對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研究進行綜述,引導城市按綠色生態基礎設施的要求建設。四、 生態系統安全格局構建1、縣域生態安全格局構建以尋烏縣自然、人文資源和現有綠化條件為基礎,尋烏縣城周圍山4、體形成綠環屏障,共同構筑縣城的生態環,形成尋烏縣城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尋烏縣城提供氧源綠地與廊道建設條件。保持境內水系的水土保持,以育林、造林來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態退化,從而構筑尋烏縣域“一城兩環、六帶、多節點”的生態結構體系。尋烏縣城生態安全格局建設,注重水體與綠地的構建和內部生態廊道的構建;注重空間秩序的建立與優適人居環境的營造,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同時充分結合與體現客家文化及休閑旅游發展的需求,使縣城的建設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以利于縣城各類綠地的可持續發展。2、 縣域生態廊道布局規劃以山、水、城、田的自然特征為基礎,構筑縣域的生態廊道。通過“綠色縣域生態環”、“藍色生態廊道”、“交通干線5、防護綠帶”的建設, 建構多層次、多功能、立體化、網絡式的生態結構體系,構成縣域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縣域生態環”通過縣域內各級行政區域合作建立以山體、農田水網、綠化為基礎的環狀綠色生態屏障生態環,形成各鄉鎮的綠地聯系的生態林網,形成縣域生態圈網。“生態廊道”尋烏縣域河網密布,屬東江水系、貢江水系和韓江水系。其中較大的河流有尋烏河、晨光河(水金河)、羅塘河。規劃以縣域內河流眾多的自然優勢為基礎,建立由江河水道和江河兩岸涵養林綠帶共同形成的“生態廊道”。“交通干線防護綠帶”利用縣域交通主干道形成的防護林帶,構建“三縱三橫”的六條公路防護綠帶。縣域內主要對外交通干線綠化為公路和鐵路兩側建設綠帶。參照國6、家建設綠色通道的要求:國道、省道綠帶寬度一般控制在30-50m以上。3、 中心城區生態安全格局構建規劃依托馬蹄河及周邊綠地塑造濱水開敞空間,將外圍山景引入城市中心,形成“兩屏一帶、九廊多園”的綠地系統結構和“一江兩岸、山水入城”的山水格局。(1)兩屏一帶兩屏:指城區東部和西部天然橫向生態屏障;一帶:沿馬蹄河形成的濱江景觀風貌帶,景觀帶串聯了若干濱江公園和景觀節點; (2)九廊多園九廊:指沿著支流、城市對外交通道路而形成六條東西向景觀廊道,是溝通城區與山水自然環境的重要通路。多園:結合山體和湖泊水系,形成多個大型城市綜合公園,并均衡分布在每個片區。4、 中心城區生態廊道建設規劃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7、疊加分析,綜合優化形成多條重要生態廊道,即“水系大尺度生態廊道、骨干路網”中尺度、“主干路網”小尺度等生態廊道和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重要節點的生態廊道布局。水系大尺度生態廊道:以馬蹄河水系主流、水系支流(國道236方向)及兩岸景觀綠帶組成。“骨干路網”中尺度生態廊道:由206國道 、484縣道、237省道等對外交道路景觀防護帶組成。“主干路網”小尺度等生態廊道:由城市主干道路、次干路組成(岳家莊大道、新東大道、長舉大道、向陽大道等)組成。5、 生物(動植物)安全格局從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出發,保護良好的生境、豐富的生物資源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保護完善的復合生態系統結構,維護生態系統功能,積8、極開展生態旅游,使生態保護、資源利用和社區發展進入良性互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6、 景觀安全格局構建規劃遵循“保護是前提,開發保護一致性”原則,梳理城市文化,構建主題廊道。建立集休閑游憩、生態保護、歷史傳承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城市休閑網路。利用溝渠、綠道、景觀道等線性元素將游憩資源與城市的綠地系統、學校、步行商業街相連,提高游憩資源的可達性,豐富居民休憩生活。最終形成“一帶、九廊、多節點”的布局結構。一帶:以馬蹄河為主要濱江景觀發展帶線,九廊:沿著水系支流、城市對外交通主要道路而形成九條景觀廊道。多節點:以黃崗山公園、南山公園、三二五公園、廣場、毛澤東調查紀念館、商業中心等景觀節點。規劃結合9、綠道建立“城市活力廊道”、“綠地休閑廊道”、“濱水景觀廊道”、“歷史文化廊道”四種主題廊道類型。五、 水安全格局構建大力推進水土保持和河湖生態保護工作,聯通水系,完善現有水系廊道,加強水源地及河道水系周邊環境保護。注重水源保護,加強水源涵養林建設,建立雨洪管理系統,進一步提高城市防洪減災能力。構建宏觀區域和微觀地塊相結合的多層級水生態環境保障系統。六、 通風廊道系統構建1、城市通風廊道建設通過摸清城市風的來源,建立新鮮空氣生成區與中心城區之間的聯系,利用當地的水陸風、山谷風,打通城市脈絡。規劃定位為:一級“引風”,二級導風”,形成促進城區空氣流通的“藍網”,配合山區新鮮空氣交換,疏導城市氣流,10、發揮城市通風廊道作用。一級通風廊道:由中心城區馬蹄河(尋烏河)和其支流及沿線綠地、道路構成總長18.50公里。二級通風廊道:由城市主次干道五縱八橫共13條組成,次干道鏈接主干道,將主干道引入的自然風疏通城市脈絡。2、城市生態冷源體系構建串聯水體、城市公園、綠地以及廣場,打造點線面聯通、南北東西貫通的城市生態冷源,建設開敞空間,構建“城市氣候循環連接鏈”,實現城市不同層次微氣候循環。(1) 串聯冷源:空氣補償空間主要分為城市綠地冷源以及水系冷源,水系冷源主要為馬蹄河,綠地冷源主要包括位于城區范圍內的公園、農田、林地等植被覆蓋的地區。(2) 建設開敞空間:將城市開敞空間打造成為城市通風廊道節點,節點包含城市公園綠地、廣場、綠地。附圖01縣域生境空間格局規劃圖02中心城區山水格局規劃圖03中心城區生態廊道規劃圖04城市通風廊道規劃圖05城市生態冷源規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