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烏縣城市綠地系統防災避險規劃方案(2021-2035年)(5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0283
2023-08-28
10頁
4.23MB
1、尋烏縣綠地系統防災避險規劃(20212035)公示為了完善尋烏縣城市防災避險功能,保障城市安全的需要,加強城市綠地系統建設,提高城市防災減災應急能力和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適應尋烏縣社會經濟發展及城鎮規劃管理目標,特編制尋烏縣綠地系統防災避險規劃(20212035)。一、 規劃范圍尋烏縣城中心城區范圍,按照尋烏縣城市總體規劃(2014-2030),規劃區總面積約為78.5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建設用地面積為15平方公里。二、 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其中,近期為2021-2025年,遠期為20262035年,與尋烏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保持一致。三、 規劃目標按照以人為本、因地制2、宜、合理布局、平災結合的原則,科學規劃城市綠地防災體系,形成一個防災避險綜合能力強、各項功能完備的城市綠地系統,一旦災害發生時,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四、 縣城防災避險規劃結構中心城區結合規劃綠地系統設施防災避險場地,主要形成一廊、兩心、七區、多點的防災避險空間格局。一廊:依托中心城區內部的尋烏和兩邊的濱河公園綠廊形成的緊急避險廊道;兩心:指中心城區內的黃崗山公園和文峰公園一期作為中心城區內的主要防災避險公園核心;七區:結合尋烏縣總體規劃及尋烏縣抗震防災規劃等相關規劃,將中心城區分為7個片區進行防災減災,主要有東團片區、新羅片區、長舉片區、新橋片區、城東片區、黃坳工業片區以及石排工3、業片區;多點:結合公園綠地形成多處防災避險節點。五、 縣城防災避險總體布局縣城防災避險點分為中短期避險綠地、緊急避險綠地、隔離緩沖帶、學校避險點、醫療救助點,其中中短期(中期)避險綠地有3處,分別為黃崗山公園、江東公園和三二五公園;中短期(短期)避險綠地有14處,分別為城北濕地公園、東江源濕地公園、市政公園、城北二路公園、城北廣場、文峰公園、鎮山公園、岳家莊公園、健康路公園、馬蹄崗公園、黃坳公園、石排濕地公園、石排公園以及兩處石排公園;其他皆為緊急避險綠地;結合三處學校以及兩處體育場設施避險安置點分別為尋烏新中學、博豪中學、尋烏二中、兩處尋烏縣體育中心;結合醫院設置兩處防災避險救助站;結合恒安4、路、振鐸路、中山路、中山西路、城北三路、環城東路、文昌路、環城北路、濱河東路、大富路、東門路、雙嶺路、通遠路、長舉大道、東江源大道、新東大道、長安大道、岳家莊大道、迎賓大道、G206等道路作為主要疏散通道;結合環城北路、環城東路、濱河東路、濱河西路、大富路、東門路、強國路、文峰街、崇文路、城北二路、長寧街、通遠路等道路作為避險通道。防災避險綠地人口容量預測:中短期(中期)防災避險綠地人口容量預測:主要有黃崗山公園、三二五公園、江東公園、尋烏新中學、尋烏二中、博豪中學、城北體育場和城南體育場,中短期(中期)防災避險總面積為122.21公頃,其中預測有效防災避險面積為48.88公頃,規劃按照人均35、平方米有效面積計算,規劃期末可容納防災避險人口18.47萬人。中短期(短期)防災避險綠地人口容量預測:主要有14處公園,總面積為164.51公頃,其中有效面積為65.80公頃,規劃按照人均4平方米有效面積計算,規劃期末可容納防災避險人口16.45萬人。緊急避險綠地人口容量預測:緊急避險綠地共設置25處,總面積為94.63公頃,其中有效面積為28.39公頃,規劃按照人均2平方米有效面積計算,規劃期末可容納防災避險人口14.65萬人,由于中短期避險綠地同時也可以作為緊急避險綠地,預計可容納防災避險人口超15萬人。六、 城市防災避險綠地專項規劃現狀城市綠地改建提升為承擔防災避險功能的綠地,應與現狀綠6、地的功能分區相協調,不應破壞城市綠地原有功能結構,盡最大可能維持原有生態、游憩、觀貧、科普等常態功能。災害發生后,可適度將道路、廣場、公園綠化用地及部分服務設施等轉化承擔防災避險功能;新建承擔防災避險功能的綠地的功能分區,應充分協調城鎮綠地的防災避險功能與常態功能,切實達到平災結合、利于轉換的目的。災時功能分區要求長時避險綠地應至少具備以下幾個災時功能區:教災指揮區、物資存儲與裝卸區、避災與災后重建生活營地、臨時醫療區、對外交通區(停車場與直升機臨時停機坪):臨時避險綠地應至少具備以下幾個災時功能區:管理與指揮區、物資存儲與裝卸區、臨時避險空間(含臨時應急篷宿區、緊急醫療點和簡易公共衛生設施)7、對外交通區(教援用車停車場)緊急避險綠地應根據場地條件合理設置緊急避險空間。中短期防災避險要求一覽表類型名稱設置與否建設要求基本配套設施應急蓬宿區設施/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設施用地面積較少,可以結合醫療救助點進行醫療救護。能夠對受傷災民進行簡單處理包扎。提供基本的醫療救護,組織將傷員轉治醫療服務中心,并負責衛生防疫工作,預防瘟疫傳播。應急供水設施沒有獨立的供水設施如封閉式儲水池,地下水井并備配移動供水池,純凈水設備,供水指標:50元一人一天。應急供電設施1.采用2路及以上線路供電。 2.配備電有便攜式電機組,并儲備有燃料。應急通訊設施1. 設備固定電話。按每人一百設置一門固定電話. 2.設置移8、動通訊設備,讓無線信號覆蓋避難場所。 3.配備衛星無線通訊設施。 4.設置廣播系統通,并宜與公園、學校等廣播系統結合。 5.設備監控系統(天眼若干)。 6.設立公共信息發布牌若干。應急排污系設施1.設置獨立的排污系統。 2.醫療污水處理達標后,才可排入污水系統。 3.應急廁所應附設或單獨設置化糞池。應急廁所可與洗漱間合設:按每1000人設置1處公廁。間距不小于300米,設于下風向。且遠離蓬宿區300米以上,但不遠于50米。也可預留移動廁所布置空間,災害發生后根據需要配設。占地公廁、占地面積大于等于20平方米,設10個蹲位。應急垃圾儲運設施垃圾收集點服務半徑70米。應急通道場地內應盡量實現外圍環9、路,便于人員疏散。應急標志在避難場所入口,各功能分區和周邊設置指示指標,并且入口懸掛1:500的應急避難場所平面圖及周邊低區疏散通道圖。集散場地設置一處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集散場地,作為人員疏散臨時停車物資運輸,與直升機臨時停車坪設置在一起。一般設施應急消防設施設置消防栓,且間距不超過120米。應急物資儲備設施設置飲用水,食品,藥物,消防,帳篷,器材,交通,工具等物資庫。物資倉庫應靠近輸送救援出入口。便于物資運輸。應急指揮管理設施1.設置救災指揮中心,負責統籌整個救災指揮行動,對救援人員進行調度,指揮救援和安置。配置監控廣播系統,無線通訊設備和固定電話。與政府或人防應急指揮中心聯網。 2.設10、置應急服務中心,為本避難場所服務,組織災民有序安置物資收集與分配。占地面積大于等于100平方米。綜合設施結合集散場地設施結合集散場地設施/在應急廁所內設置在應急廁所內設置/臨時避險綠地要求一覽表類型名稱設置與否建設要求基本配套設施應急蓬宿區設施/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設施設置醫療救護與防疫站:對受傷災民進行簡單處理和包扎,提供基本的醫療救護,組織將傷員轉治醫療服務中心,并負責本衛生防疫工作,預防瘟疫傳播;占地大于等于100平方米,醫療服務中心利用就近醫院解決;應急供水設施一般二級避難場所儲備5天飲用水量,用水標準為50升/人/天,其中飲用水為3升/人/天,飲水點設置于上風口和蓬宿區的下方位位置,按11、100人設置一個水龍頭,兩百人應設置一處飲水點,飲水點之間距離不大于500米;應急供電設施每個避難場所均需考慮接入2路或以上的供電電路線以保證避難場所的用電需求,有條件的可考慮便攜式發電機組并儲存有燃料,應急供電需要保障照明,醫療、通訊、通風等設施用電;應急廁所可與洗漱間合設:按每1000人設置一處公共廁所或可移動臨時公廁,間距不小于300米,設置于下風口,且遠離蓬宿區30米以上,但不遠于50米,也可預留移動廁所布置空間,災害發生后根據需要配設,建議要求:單獨公廁占地面積大于等于20平方米,設置十個蹲位,與洗漱間合設占地面積大于等于50平方米;應急通訊設施設置固定電話,按每一百人設置一門固定電12、話,或電話接口;應急排污系統設施設置獨立的排污系統;應急垃圾儲運設施垃圾收集點服務半徑70米;應急通道/應急標志在避難場所入口處,個功能分區和周邊設置指示標志并且入口處懸掛1:500的應急避難場所平面圖及周圍地區居民疏散通道圖;集散場地大于等于500平方米,作為臨時停車場,人員集散和物質發放場地;一般設施應急消防設施設置消防栓,且間距不超過120米;應急指揮管理設施設置應急服務中心,組織災民有序安置,物資收集與分配,與外界取得聯系等功能,占地大于等于50平方米;綜合設施應急停車場結合集散場地設施應急停機坪/應急洗浴設施結合應急廁所設置應急功能介紹設施/緊急避險綠地要求一覽表類型名稱設置與否建議要求基本配套設施應急供水設施按100人設置一個水龍頭,200人設置一處飲水點應急供電設施/應急通訊設施使無線信號覆蓋避難場所,公共信息發布牌:按每100人設置一部公用電話,預留端口,也可以采用電話亭的形式;應急排污系統設施/應急廁所單獨公廁占地面積大于等于20平方米,設十個蹲位應急垃圾儲運設施垃圾收集點服務半徑70米;應急通道/應急標志在避難場所入口處,個功能分區和周邊設置指示標志并且入口處懸掛1:500的應急避難場所平面圖及周圍地區居民疏散通道圖;集散場地大于等于300平方米,作為臨時停車場所集散和物資發放場地一般設施應急消防設施設置消防栓,且間距不超過1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