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公眾意見版).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1769
2023-08-29
38頁
9.63MB
1、2022年12月征求公眾意見版大理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大理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TERRITORIAL SPATIAL MASTER PLANNING OF DALI(2021-2035年)(2021-2035年)序 言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大理考察指出: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總書記說“云南有很好的生態環境,一定要珍惜,不能在我們手里受到破壞。”“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干凈清澈。”大理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領會總書2、記對洱海保護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嚴格落實省委省政府對洱海保護的要求,堅決把洱海保護治理擺在壓倒性位置,毫不動搖落實好“四個徹底轉變”革命性舉措,堅決推進洱海流域高質量轉型發展。規劃明確了未來大理2035年的空間發展藍圖,是大理市全域各類空間開發建設的依據。自2019年正式啟動以來,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歷經大理市委市政府、大理州委州政府、云南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部等各級咨詢和審查會議20余次,目前已形成規劃草案。為廣泛凝聚社會共識,現將規劃草案進行公示,望公眾積極參與,共謀大理未來。大理概況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地處云南省滇西中部,東與賓川、祥云相連,南與巍山、彌渡毗鄰,西接漾濞以點蒼3、山為界,北與洱源接壤,是古代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作為古代云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時間長達五百余年。區位地理優勢國土面積全市國土面積1738.6平方公里。根據第三次國土調查,現狀國土開發強度約8.93%。經濟2020年大理市GDP為472.85億元,占大理州31.95%,位居全省縣市排名第十。人口2020年大理市常住人口77.11萬人,城鎮人口54.92萬人。第一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十佳旅游休閑城市、中國首批十大魅力城市之一。蒼山洱海國家4、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蒼山世界地質公園。城市榮譽目 錄一、以洱海保護統領大理未來發展目標二、以流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約束發展規模三、引導全域空間資源配置與洱海保護相適應四、構筑安全高效可持續的國土空間格局五、營造國際一流的自然人文新空間六、完善公共服務建設舒適宜居家園七、強化韌性安全的基礎設施支撐八、開展全域國土空間整治修復和城市更新九、完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一、以洱海保護統領大理未來發展目標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的囑托,推動洱海治理思路革命性變革,堅持流域治理、系統治理、標本兼治,打造世界一流的高原湖濱山水城市。發展愿景城市性質發展目標發展定位將大理打造成為歷史文化濃郁、5、民族特色鮮明的高原湖濱山水城市,成為“兩城一區”樣板田、“漫步蒼洱”核心區。城市性質滇西中心城市核心區;國家級洱海保護綠色發展示范區;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旅游名城;生態宜居山水城市。發展目標2025年洱海保護取得重大進展,全域生態得到有效保護,綠色轉型發展取得初步成效,流域協同發展格局基本確立,山水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提高,人民幸福感獲得感持續增強。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洱海保護取得極大成效,綠色現代產業體系全面形成,成為國家級洱海保護綠色發展示范區;建成歷史文化濃郁、民族特色鮮明的高原湖濱山水城市,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旅游名城。2050年6、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世界知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國際一流的旅游名城。二、以流域資源環境承載約束發展規模堅持洱海流域“一盤棋”,以洱海流域資源環境承載為約束,嚴格落實流域人口和產業疏解要求,加強與洱源縣在洱海保護、生態修復、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管控、文化保護、旅游發展等方面協同共治。建立健全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強化區域協調和流域一體化發展強化自然資源底線硬約束引導人口合理分布強化區域協同和流域一體化發展區域協同,共促滇西一體化發展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強與省域中心昆明的鏈接,共建設昆明-大理雙城經濟圈,加強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主動融入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大滇西旅游集7、散中心。共建滇西城鎮群,發揮好大理作為區域中心的作用。流域協同,共建高原湖泊治理樣板區加強流域內外協同,將不適宜在洱海流域發展的產業在流域外協同布局,推動流域內外功能分工協作,形成“大祥巍”一體化發展格局,打造“一城三區”國際影響力的區域中心城市。加強洱海上下游地區協同發展,與洱源共同保護好洱海,共建高原湖泊生態治理樣板區。加強與洱源縣在洱海保護、生態修復、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管控、旅游發展等方面協同共治。建立健全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設用地、補償耕地指標流域內交易機制。強化流域自然資源底線硬約束水資源保護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管理,提升洱海水生態功能,加強水環境生態修復,提高蒼山十8、八溪及入洱河流水體水質,強化河道治理,依托環湖截污工程,杜絕污水流入洱海。至2035年,洱海水質長期穩定在類,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湖不發生規模化藻類水華,實現洱海河暢、水清、岸綠、湖美的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高原湖泊治理的先進典范。耕地資源保護從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出發,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規模底線,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濕地資源保護實施退塘還濕,逐步恢復湖濱帶生態系統功能。森林資源保護提高森林覆蓋率。至2025年,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5.97%以上,至2035年,全市林地面積達959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48.65%以上。草地資源保護重點保護9、高山草甸資源。保護蒼山北側花甸壩草地,確保天然草地面積不降低。礦產資源保護全面關停大理市洱海流域范圍內46家非煤礦山,并實施生態修復。加快新一輪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嚴格限制洱海流域范圍礦產資源開發。引導人口合理分布落實洱海保護要求,大理市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86萬人以內。優化人口結構嚴格控制常住人口,加快轉變洱海流域經濟增長方式,以產業升級帶動人口結構優化。適當增加暫住人口,進一步吸引符合大理城市功能定位發展的人才。關注不同人群的需求,加強吸引旅游、度假、會議、求學、醫療等外來人口,鼓勵消費。優化人口空間分布落實洱海“兩線三區”管控要求,嚴格控制環湖生態敏感地區的人口布局,促進全域的人口空10、間分布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城市空間合理布局,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以土地、水、環境承載力確定常住人口以實際服務人口配置設施優化人口結構與空間分布堅持以水定城加強建設用地管控堅持總量鎖定、存量優先、流量增效、增量遞減、質量提高,嚴格落實上級對大理市總建設用地的規模管控要求。預留戰略留白空間,保障國家和區域重大事件和重大功能項目建設需要。預留新增規劃建設用地機動指標,保障鄉村振興和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建設用地五量管控三、引導全域空間資源配置與洱海保護相適應落實洱海保護的總體要求,以資源環境承載優化全域空間資源配置,堅持“環湖嚴控、北限東育、西控南優”優化全域空間11、。落實洱海保護空間管控要求優化環湖空間資源配置落實洱海保護空間管控要求落實洱海保護條例要求,落實省委省政府“湖泊革命”的要求,嚴格落實洱海“兩線三區”的管控要求。生態保護核心區:是流域生態安全格局體系的核心區域,是湖泊生態空間管控最嚴格的主導功能區,禁止開展與生態保護無關的建設活動。以提升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為目標,實行最嚴格生態保護制度,提出最嚴格監管要求,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干擾,筑牢湖泊生態安全底線,實行正面清單管控。生態保護緩沖區:是湖泊的重要保護區域,重在加強湖泊生態緩沖空間帶修復,提高湖泊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以減少人口、產業、減少用地、污染物排放總量為目標,實行嚴格的管控措施,嚴控開發12、建設活動,增強湖泊生態系統凈化能力、調節能力和修復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入湖污染負荷,實現湖泊生態擴容增量,實行負面清單管控。優化環湖空間資源配置環湖嚴控,北限南優、西控東育“南優”:做優提質南部主城產業集聚以現代服務產業為引領,集聚金融商務、教育服務、文化創意、休閑康養等現代服務產業。形象優化提升空間品質,營造城市新風貌,管控山體之間、山海之間視線通廊。服務提級提高城市綜合服務水平,提高區域集聚輻射帶動能力,強化城市中心服務職能,補足民生服務短板,重點提升完善公共服務、交通及基礎設施、環境品質,展示國際一流旅游城市新形象。“北限”:限制不利于洱海保護的各類項目生態保育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增加濕地和13、生態綠地,增強水源生態涵養、生態保育功能“東育”:加強海東生態保育生態修復加強洱海東岸水土流失治理、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加強生態修復。特色發展控制城鎮發展規模,點狀有序集聚。優化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務產業。“西控”:控制海西村莊發展規模旅游升級嚴格保護銀蒼玉洱山水格局,提升高端旅游、康養、文化、國際交往功能。文化保護深入挖掘大理市歷史文化遺存,擴大保護對象,完善保護體系。污染防治四、構筑安全高效可持續的國土空間格局對全域國土空間格局作出戰略性安排,把國土空間結構調整優化擺在重要位置,通過全域空間格局的優化,提升城鎮化的質量,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提高城鄉人居環境和競爭力。促進大理國土空間發展更加綠色安全14、健康宜居、開放協調、富有活力和彰顯特色。優先構建洱海流域生態安全格局保護耕地安全高效組織城鎮格局全域國土空間功能分區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優先構建生態安全格局未來生態保護以洱海高原湖泊為核心,構建環湖和環山兩條生態隔離緩沖帶,依托蒼山十八溪主要入湖河道、其他河流綠廊和道路綠廊構建多條重點山水生態通廊,對環湖各片區分為五個生態功能區塊差異化引導,最終形成“一心、兩環、五區、多廊”的生態保護格局,維護蒼山洱海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格局規劃圖構建農業空間格局優化環湖農業生態空間布局,在洱海保護的前提下,重點保護海西集中連片的基本農田,保護上關、挖色集中連片優質耕地,引導其他地區山地農業特色化發15、展。全域形成“一帶、兩區、四片”的農業空間格局,全面扭轉當前農業生產空間破碎、面源環境污染大的困局。落實國家糧食絕對安全戰略,堅持綠色生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民生活改善相協調,加強治理農業污染、保障糧食安全和特色農產品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生態格局規劃圖高效組織城鎮格局,提升城市結構效率破解“環湖造城、環湖布局”的傳統空間增長模式,引導新增建設用地遠離洱海、組團集約化布局。依托環湖公共交通、快速交通的建設,高效鏈接各個環湖各個城鎮組團。結合蒼洱之間帶狀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協調山水田城路湖等空間關系,強化帶狀交通組織,改善空間聯通性和可達性,依托城市發展軸,串16、聯各個片區與組團,優化功能布局。形成“一區一城、一軸多點”帶狀組團型城市空間結構。市域空間結構規劃圖形成全域國土空間功能分區生態保護區:重點開展生態保育、進行少量人工促進,降低非保護類的人為活動強度。生態控制區: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重要區域,通過工程促進手段,提高區域內生態質量水平,應減少不必要的開發利用。農田保護區:維持區域內的永久基本農田總量,確保糧食生產空間得到保護,引導進行綠色化、生態化農業生產。鄉村發展區:重點開展特色農業開發,設施農用地配置優先在該區域選擇,農業類項目應優先在該區域內布局。城鎮發展區:集約節約的城鎮建設,保證90%以上的城鎮建設活動在該區域內進行。市域國土空間分區圖17、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統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永久基本農田按照保質保量要求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減、質量提升、布局穩定生態保護紅線按照生態功能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城鎮開發邊界按照集約適度、綠色發展要求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框定總量、限定容量、防止城鎮無序蔓延五、營造國際一流的自然人文國土空間推動大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歷史文化與文化創造相得益彰,民族文化和城市精神充分18、彰顯,營造國際一流的自然人文國土空間,提升大理歷史文化名城影響力。打造一流的生態健康藍綠空間彰顯人文旅游資源特色保護山水格局 加強全域風貌管控打造一流的生態健康藍綠空間依托大理優越的山水自然環境,藍綠空間占比穩定在70%以上。全域打造綠道網絡,依托綠道,大力發展高端旅游、大健康、文化創意等產業,支撐國際一流旅游城市新形象。推進蒼山步道:打造國際一流的智慧戶外登山步道,促進大理戶外健康產業發展。打造茶馬古道:復興沿線傳統村落空間,打造文化復興步道。提升洱海生態廊道:進一步升級洱海生態廊道,構建沿線文化藝術空間,提升智慧化水平。建設十八溪綠道:依托蒼山十八溪為主的入湖河道,打造山水通廊。市域空間結19、構規劃圖彰顯人文旅游資源特色依托古驛道、生態廊道復興歷史文化全鏈條重塑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旅游名城新地位,健全完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高水平編制國際旅游名城規劃,改造升級國際化旅游基礎設施。按照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長遠目標,以南詔大理文化為紐帶,串聯區域歷史文化自然資源,打造涵蓋蒼洱地區各個時期、內容完整的文化旅游長廊,以珠鏈式串聯古道沿線45個村落,保障各個聚落功能完整,復原茶馬古道沿線景觀,保護文化原真性。依托歷史文化帶,重塑大理古遺跡格局加強考古挖掘大理的古遺跡,依托歷史文化帶的打造,努力重塑大理古遺跡格局,豐富歷史文化帶內涵。市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界線構建“自然+人文”雙一流的魅力框架20、打造“一帶三道十八廊”為主的魅力格局以“一帶三道十八廊”為核心載體,高質量打造“漫步蒼洱”世界級康旅品牌。依托茶馬古道,保護古城古鎮古村、古驛道,激活沿線古村落發展活力。預留高端旅游服務設施用地,推進高端酒店、精品客棧,高端文化康養等建設,促進旅游產業全面轉型升級。市域文化生態重點項目(部分)圖保護山水格局,加強全域風貌管控保護蒼洱山水格局錨固大理蒼山洱海良好的山水格局,海西片區保護“山城(鎮)田(村)湖”的良好格局,保護田園風光,加強山水通廊管控,嚴控海西片區建筑高度。按照各類管控線要求嚴格管控。嚴格農房審批,展現白族民居建筑風格濃郁、自然村落規范有序的蒼洱田園景觀。塑造城市天際線加強分區管21、控南部主城區加強“山城海”格局的塑造,注重大型綠地、濱水公共空間的營造。嚴格控制太和片區、下關片區、滿江片區、鳳儀片區等重要地區的天際輪廓線塑造,重點控制城市重要功能區核心建筑群的天際線,對高層建筑的布局和組合進行引導控制,塑造特色鮮明、錯落有致、富有韻律的城市天際線,并以此為依據優化城市街坊的高度分區。加強風貌引導海西歷史文化風貌區:實施整體管控,以傳統風貌為主,并保持風貌整體統一協調。海南現代都市風貌區:營造整體環境優良、尺度宜人的“現代化旅游城市”風貌區。海東濱湖山水特色小鎮風貌區:引導小鎮集聚發展,營造特色小鎮空間風貌。海北水鄉特色小鎮風貌區:發揮洱海上游地區水網密布的自然特征,梳理水22、系脈絡,優化水系周邊綠化景觀,形成水鎮(村)共生共融的空間形態。依托高鐵站、楚大高速路復線和機場改擴建,重新定義未來大理城市門戶,加強入城景觀設計,重塑入城第一印象。加強城市組團主要道路旅游形象打造,引導外來人口達到城市各個空間。提升機場路、紅山路、云嶺大道等幾條風景如畫的城市走廊,高標準濱湖林蔭大道,突出道路觀光旅游功能。在滿江鳳儀西洱河片區建設大理城市“新客廳”,建設城市開敞空間、集中綠地及標志性式公共建筑,打造城市新地標。海東上和片區加強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加強植被恢復,打造森林城市。加強公共空間打造,整合城市公園、廣場、綠地、水體等公共開敞空間,構筑多級城市生態節點,依據步行服務圈全覆蓋23、的原則合理布局城市開放空間,并串聯綠色廊道,提高可達性,形成完整的城市開敞公共空間系統。構建與旅游城市相匹配的空間印象保護山水格局,加強全域風貌管控特色風貌分區圖六、完善公共服務建設舒適宜居家園以人民為中心,基于人口發展趨勢與服務人群的多元化特征,優化人口空間分布,完善公共服務功能,補足大理民生短板,提升利用服務水平,營造健康、舒適、便利的宜居家園。提升公共服務打造社區生活圈優化基本公共服務配套全面推進“完整社區”建設,打造高品質城鄉生活圈。加快補齊住房、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構建從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設施完整性、系統性的社區服務體系,全面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強化現代化社區治理模式,保障城鄉24、社區居民生活需求。完善高質量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旅游服務國際化水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構建匹配需求、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讓全市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全市旅游服務品質和國際化水平,完善旅游標識體系,提升城市基礎服務國際化程度。優化居住用地布局完善住房供應體系按照產城融合、職住服均衡的規劃布局理念,優化全市居住用地布局。統籌考慮安置區、保障房以及人才房等多元居住需求,大力發展土地供應,推進人才住房保障政策落地,構建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保障制度。市域城鄉生活圈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高水平公共服務設施教育:全覆蓋、高質量、留彈性 打造滇西公共教育中心 優化提25、升高等優質教育資源 打造成為滇西高技能職業人才教育基地。改善和提升鄉鎮、農村地區教學設施和教育條件,合理調整優化教育設施布局。醫療衛生:補短板,提升獲得感 促進大理市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均衡發展,加強醫療衛生設施建設,建立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人民健康服務需求相適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市區千人醫療床位15張養老: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信息化為輔助、醫養融合 加強各城鎮組團養老院、老年公寓等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推進社區級養老設施全覆蓋 千名老人擁有各類養老床位35床 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助餐點)覆蓋率100%文化體育:豐富多元、便利特色 人均文化體育用地不少于0.6平方米 配套完26、善社區級體育活動中心及街坊小型體育健身設施 堅持以文鑄城,建設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定位準確、層次分明、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文化設施體系提升公共服務七、強化韌性安全的基礎設施支撐構建與城市空間結構、發展需求相匹配的綜合交通和市政基礎設施體系,明確水資源供需平衡方案,促進能源結構優化,增強城市安全韌性,形成高效、綠色、智慧的基礎支撐。綜合交通體系安全韌性城市綜合交通體系機場:提升大理機場能級和口岸功能,開通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航線和班次。鐵路:建成滇西鐵路交通樞紐,續建大瑞鐵路、大理至臨滄鐵路,推進大麗攀鐵路建設,預留昆大麗磁懸浮鐵路廊道空間;新建大理高鐵北站,保留改造大理火車站,形成“高速鐵路+城27、際鐵路+普線鐵路”綜合交通樞紐。高速:加密通道,續建楚大高速復線、大臨高速、大理至彌渡高速。旅游公路:推進大理至雞足山景區、巍山古城等旅游公路建設。農村公路:建設四好農村路,實現公路村村通,滿足通行需求。依托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打造高效開放的現代交通體系超前謀劃建設城市公交捷運系統預先守住重大公共交通廊道及公共交通站場資源:依托大鳳路、人民路、蒼山路、巍山路、祥云路、紅山路和機場路等,建設串聯各組團公交走廊通道;預留軌道線路通道控制區及交通樞紐站場,待條件成熟時(軌道出行比重15%,日均客流42.6萬人次)。高效通勤快網:即構建組團間快速路系統,蒼山城市帶古城下關海東鳳儀等城市組團之間布置28、快速路系統,實現半小時內快速可達。特色觀覽慢網:即提升環海慢行交通,構建“一環十一射”自行車專用道,保障自行車專用道路權,串聯、銜接海西片區城鎮、特色村莊和生態綠道。快慢雙網特色出行遠景市域道路交通體系規劃圖遠景軌道交通控制建議圖安全韌性城市電力建立充足、穩定、安全的電力供應保障體系,優化電網結構,構建結構完善、技術領先、高效互動、靈活可靠的現代化智能電網。發展風電場網絡供應,充分發揮風電與水電、光電互補作用,調整能源結構,確保電網穩定運行和風電安全輸送。燃氣加強中緬管輸天然氣供應體系設施建設,依托鳳儀片區大理門站及中緬天然氣管道麗江支線大理分輸站,為市域提供區域氣源。完善輸配系統,合理布局海29、東、大理組團次高壓調壓站。持續推進天然氣支線建設,推進城市燃氣管網、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儲氣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推廣農村天然氣進村入戶工程。給排水形成“縱橫聯通、多源互濟”的多水源供水格局,提升城市水資源保障能力。構建集約高效、環境友好的排水系統,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100%。環衛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分類收集覆蓋率100%,建筑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綜合防災強化防災減災救援空間保障,市區人均避難面積不低于1.5平方米。消防建設綜合性聯防聯控消防體系,完善消防站布局,實現接警5分鐘內達到。防洪排澇完善監測預警系統,強化洪澇調度和風險管理。防疫急救建立健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30、的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體系。提高疏散救災應急響應能力,堅持人防規劃與城市規劃相結合、人防設施與城市基礎設施相結合、戰時防護與平時使用功能相結合,堅持城市人員防護與重要經濟目標防護并重,確保城市戰時安全運行。人防八、開展全域國土空間整治修復和城市更新以生態修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城市更新為抓手,多措并舉提升全域空間價值。以提升流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實施生態修復森林生態系統修復與水土流失防治洱海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農業修復發展森林生態系統修復與水土流失防治洱海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農業修復發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實筑牢蒼山洱海生態屏障,錨固“一心、兩環、五區、多廊”生態安全格局,31、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擴大生態產品供給,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統籌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現代化水平,實現湖泊永續發展,塑造碧水藍天的生態空間、安全高效的生產空間、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打造高品質國際旅游名城。城區生態修復與品質提升城區生態修復與品質提升以鄉村振興為目標開展土地整治以“全域規劃、整體設計、綜合整治、系統提升”為目標,對鄉村生態、農業、建設空間進行全域優化布局,使鄉村空間格局更優化、耕地保護更有效、建設用地更集約、產業發展更興旺、生態環境更優美。以品質提升為引領推進城市更新把城市有機更新、微改造作為城市老城區品質提升的主要抓手,嚴格控制老城32、區增容式舊改。結合大理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從整體平面和立體空間上統籌城市建筑布局,協調城市景觀風貌。老城區內重點通過改造打通交通網絡、補充公共綠地。新城內重點通過產業功能置換騰退出空間,補充公共服務設施、導入商務、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片區經濟水平和生活服務水平,吸引人口。下關大理鎮滿江以提升流域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實施生態修復九、完善規劃實施保障機制構建國土空間規劃傳導體系,健全規劃實施保障與監督機制,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推進近期建設與行動。建立規劃體系機制體制和制度建設近期行動計劃建立兩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大理市“兩級三類”的規劃體系。兩級包括縣市級和鄉鎮級。三類包括國土空33、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有序推動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研究制定規劃實施方案。機制體制和制度建設建設國土空間信息平臺形成全域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通過整合政府各部門空間規劃、項目管理、行政審批信息系統,實現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和信息交互。建立規劃體檢評估制度和動態調整完善制度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常態化機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情況部門自評估和第三方綜合評估相結合的評估制度。定期對社會公布規劃評估情況。采取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優化調整近期建設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等方式,確保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各項內容得到落實,并對規劃實施工作進行反饋和修正。健全規劃實施配套政策建立城鄉統一的建34、設用地市場,創新集體建設用地集約集中和轉型升級利用機制;探索符合大理實際的城市更新的制度保障,形成行政體系、法制體系、規劃體系、運作體系齊全的有序城市更新體制;根據洱海保護和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需要,建立健全洱海流域功能疏解、空間騰退統籌管理機制和配套支持政策,完善投融資、土地、財稅等方面存量更新配套政策;探索建立流域內外、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近期行動計劃規劃體系完善計劃洱海保護行動計劃交通體系行動計劃城市更新行動計劃風貌提升行動計劃歷史文化保護計劃產業振興行動計劃鄉村振興行動計劃我們希望,2035年的大理:蒼山更綠、洱海更清、人民生活更幸福。洱海跨過水質向好的拐點,水質逐年變好,生態保護的體制機制健全完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形成;蒼山洱海獨特山水魅力充分彰顯,山、水、田、城、村和諧有序,“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美景永駐人間;公共服務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精心營造的國際水平旅游設施與環境,真正將大理打造成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本規劃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為準。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大理市自然資源局聯系。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9
14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