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0-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1814
2023-08-29
33頁
20.13MB
1、揭西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OF JIEXI COUNTY公示版2022年12月步入生態文明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部署,開啟了“多規融合”的國土空間規劃新里程。揭西縣人民政府編制了揭西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是對縣域范圍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做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政策,是一定時期內揭西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2、各類建設的行動總綱,是編制下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的基本依據,具有戰略性、綜合性、協調性和約束性。前言前言 PREFACE南粵之東,靈秀之地,人文璀璨,古韻悠長。揭西地處南粵大地東部、潮汕平原西北部和榕江南河中上游,是連接珠三角與海西經濟區的重要區域,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資源要素齊全。這里,有一種綠色情調,似山歌新詞,情誼綿延;這里,有2200多年的人文匯聚,如潮劇古韻,起伏跌宕;這里,有凝聚著揭西精神的傳承故事,似人間煙火,生生不息,這里是揭西!這里是揭西這里是揭西規劃范圍:規劃范圍:1347.33 1347.33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常住人口:67.567.5萬人。規劃期限3、:規劃期限:2020-20352020-2035年。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目目 錄錄CONTENTS01 01 生態發展示范生態發展示范明確戰略目標定位明確戰略目標定位02 02 區域協同發展區域協同發展優化空間總體格局優化空間總體格局03 03 強化底線約束強化底線約束塑造優美生態空間塑造優美生態空間04 04 精準配置資源精準配置資源打造高效城鎮空間打造高效城鎮空間05 05 促進城鄉融合促進城鄉融合塑造精品農業空間塑造精品農業空間06 06 完善基礎設施完善基礎設施增強城市安全韌性增強城市安全韌性07 07 保護歷史文化保護歷史文化塑造潮客魅力城鄉風貌4、塑造潮客魅力城鄉風貌08 08 強化空間治理強化空間治理1.1發展定位1.2目標愿景1.3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2.1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支撐揭陽市“融灣建帶”2.2共建“汕潮揭都市圈”,打造綠色經濟走廊2.3協同海陸豐,共建蓮花山區域生態旅游帶2.4形成“兩區五片”的空間開發保護格局2.5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3.1筑牢“一屏、六廊、四片、五點”的生態空間保護格局3.2整合優化“1+4”自然保護地體系3.3構建高水平藍綠網絡與開敞空間3.4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治理4.1構建“一主一副引雙區、一帶一廊串五片”的城鎮空間結構4.2以產城互促平臺打造高質高效的城鎮空間4.3建立均衡優質的公共服務5、體系4.4 推進城市更新和存量土地盤活5.1統籌構建“七區多核”的總體農業空間格局5.2分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6.1構建內聯外通的綜合交通體系6.2構建安全穩定能源水利及綜合防災系統7.1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7.2彰顯大地景觀魅力,塑造山水生態精致城鎮8.1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8.2加強“三級三類”規劃傳導與管控8.3以重大平臺和重點項目為引領編制年度實施計劃8.4建立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考核機制01生態發展示范 明確戰略目標定位1.1發展定位1.2目標愿景1.3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1.1 1.1 發展定位發展定位生態宜居美麗示范縣生態宜居美麗示范縣國家級國家級全域全域生態旅游目的地生6、態旅游目的地發展定位發展定位1.2 1.2 目標愿景目標愿景2025年“一園兩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實現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產業結構得到新提升,創新驅動取得新突破,城鄉、生態實現雙文明。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目標,基本建成生態宜居美麗示范縣。城市競爭力明顯增強,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公共服務設施發展指標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美麗揭西建設目標基本實現。2050年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構建安全、繁榮、和諧、魅力、以人為本的高品質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建成創新驅動、全齡友好、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的活力之城。區域聯動戰略:區域聯動戰略:西融大灣區,東聯汕潮揭向西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7、區。向東對接汕潮揭城市群,聯通軌道交通,并依托榕江生態綠道,打造綠色經濟走廊。綠色崛起戰略:綠色崛起戰略:聚集三大品牌、合力兩區提升美麗國土戰略:美麗國土戰略:美麗揭西、全域旅游1.3 1.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立足揭西生態本底特征與特色產業優勢,聚焦生態旅游、電線電纜、特色農業三大產業品牌,打造揭西生態旅游大品牌、電線電纜強產業、揭西特色優農業,助推揭西縣新型城鎮化建設。因地制宜建設東部產城融合發展區與西部生態發展區,實現雙輪驅動。做大做強生態旅游與文化體驗,形成“一軸兩翼三組團”的全域旅游空間結構。樹立特色旅游產品體系,打造重點旅游項目與精品旅游線路,完善旅游配套服務8、體系,建設旅游交通系統與旅游服務中心,提升旅游服務水平。02區域協同發展 優化空間總體格局2.1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支撐揭陽市“融灣建帶”2.2共建“汕潮揭都市圈”,打造綠色經濟走廊2.3協同海陸豐,共建蓮花山區域生態旅游帶2.4形成“一園兩區五片”的空間開發保護格局2.5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強化區域性交通基礎設施強化區域性交通基礎設施的直連直通的直連直通2.12.1融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支撐揭陽市,支撐揭陽市“融灣建帶融灣建帶”構建“高速+軌道”的融灣區域交通體系,實現揭西與大灣區的直連直通;促進河源至揭西、揭陽的軌道交通建設,提升揭西與廣州方向的交通便捷性;促進梅州9、至揭西、汕尾的軌道交通建設,強化揭西與深圳方向的快速通道銜接。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依托交通樞紐站點與自身特色資源推動區域重點發展平臺建設。依托揭西縣城站打造揭西新城重點發展平臺及旅游服務中心、依托棉湖站打造棉湖北部新城重點發展平臺。粵港澳大灣區一區:北部生態發展區一核:珠三角地區一帶:沿海經濟帶汕潮揭都市圈結合交通樞紐站點推動區結合交通樞紐站點推動區域合作平臺建設域合作平臺建設2.22.2共建共建“汕潮揭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打造綠色打造綠色經濟走廊經濟走廊推動揭西至揭陽站軌道交通建設,強化揭西與揭陽中心城區的連接效率,同時也作為揭陽向西融灣的重要發展通道產業產業積極參與汕潮揭生態協同保10、護,重點加強與周邊地區在榕江、大北山等區域重要生態資源方面的協同治理。2.32.3協同海陸豐,共建蓮花山區域生態旅游帶協同海陸豐,共建蓮花山區域生態旅游帶依托蓮花山脈打造全國知名生態旅游休閑帶。依托蓮花山脈打造全國知名生態旅游休閑帶。蓮花山脈在省生態空間格局中屬北部環形生態屏障,自東北-西南方向依次串聯豐順、揭西、陸河、海豐、惠東等縣,在國土空間保護格局下,各地需承擔環境聯合整治的責任,綜合考慮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沿線生態資源豐富,通過交通串聯、品牌整體打造等方式塑造在灣區具有核心競爭力與知名度的生態旅游休閑帶。軌道軌道銜接揭陽產業發展,依托揭西產業園,進一步做大做強電線電纜產業、裝備制造、生物11、醫藥等產業的發展;生態生態利用榕江南河天然生態廊道,串聯沿線旅游、農業等生態資源,打造揭西沿榕江聯系汕潮揭城市群的綠色經濟走廊。蓮下澄海揭陽潮州汕頭潮南潮陽普寧饒平對接海西經濟區沿海經濟帶蓮花山脈北部生態屏障區練江整治升級走廊韓江生態經濟走廊揭普潮惠軸龍江美麗經濟走廊榕江創新提升走廊惠來汕尾市陸河縣海豐縣揭西揭西揭西綠色經濟走廊揭陽-揭西城際軌道揭西縣產業園2.42.4形成形成“兩兩區五片區五片”的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以棉湖為中心、揭西產業園為依托的產產城融合發展區城融合發展區。產城融合發展區重點做大做強電線電纜產業,完善棉湖鎮及周邊鄉鎮的一體規劃,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兩區:生態發12、展示范區兩區:生態發展示范區以縣城為中心、大北山為腹地的生態生態發發展展示范示范區區。生態發展區主要發展生態旅游、特色農業、生物制藥、商貿物流、健康養老等產業。兩區:兩區:產城融合發展區產城融合發展區強化縣城綜合發展組團服務升級與品質提升,建設“兩河四岸”山水品質城區。高質量建設東部產城融合發展組團,通過產城功能一體化、產城交通一體化、產城設施一體化、產城環境一體化四個一體化舉措推進東部片區融合發展。提升優化北部生態旅游組團、南部城鄉協同組團、西部農旅協同組團,充分利用生態資源、人文資源優勢,結合鄉村振興,打造一批生態+人文+產業品牌,實現綠色協同發展。五片五片:西部縣城綜合發展組團、東部產城13、融合發展組團、北部生態旅西部縣城綜合發展組團、東部產城融合發展組團、北部生態旅游組團、南部城鄉融合組團、西部農旅協同發展組團。游組團、南部城鄉融合組團、西部農旅協同發展組團。堅守基本生態控制線,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堅守基本生態控制線,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化不可逾越的紅線。2.2.5 5 統籌劃定落實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三條控制線”從嚴核實優化永久基本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從嚴核實優化永久基本農田。保障國家糧食14、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底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永久特殊保護,農產品供給的底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永久特殊保護,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嚴格落實上級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嚴格落實上級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任務,堅決務,堅決遏制耕地遏制耕地“非農化非農化”和防止耕地和防止耕地“非糧化非糧化”深入梳理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現狀和補劃深入梳理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現狀和補劃潛力。潛力。科學評估調整生態保護紅線。維系區域生態安全的底科學評估調整生態保護紅線。維系區域生態安全的底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行最嚴格的管控,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行最嚴格15、的管控,除規定外原則上禁止占用除規定外原則上禁止占用。合理適度確定城鎮開發邊界。確定城鎮未來發展的空間合理適度確定城鎮開發邊界。確定城鎮未來發展的空間邊界,處理好城鎮開發邊界與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邊界,處理好城鎮開發邊界與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的關系,引導城鎮空間集中布局,促進集約發展,農田的關系,引導城鎮空間集中布局,促進集約發展,優化城鎮形態,塑造高品質空間,為城鎮發展預留彈性優化城鎮形態,塑造高品質空間,為城鎮發展預留彈性。03強化底線約束 塑造優美生態空間3.1筑牢“一屏、六廊、四片、五點”的生態空間保護格局3.2整合優化“1+4”自然保護地體系3.3構建高水平藍綠網絡與開敞空間16、3.4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治理3.1 3.1 生態空間保護格局生態空間保護格局筑牢“一屏、六廊、四片、五點一屏、六廊、四片、五點”的生態空間保護格局“五點五點”:以揭西縣自然保護地為主體的李望嶂、大北山、廣德庵、橫江水庫、石靈寺等自然保護地。“一屏一屏”:蓮花山區域生態屏障;“六廊六廊”:榕江南河區域生態廊道、上砂河生態廊道、橫江河生態廊道、龍潭河-石肚河生態廊道、灰寨河生態廊道和五經富河生態廊道;“四片四片”:以李望嶂-大北山-大洋山為主的縣域北部山水生態片區、以開口石-楊梅山為主的縣域西部山水生態片區、以油桐林場-萬梅谷-巾山為主的縣域南部山水生態片區和以棉湖-東園-鳳江-塔頭-金和片區為主17、的縣域東部農業生態片區;全縣規劃形成由1個自然保護區和4個自然公園構成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嚴格保護重要生態空間,規劃至2035年逐步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1 1個自然保護區:個自然保護區:李望嶂市級自然保護區 4 4個自然公園:個自然公園:大北山國家森林自然公園、橫江水庫縣級濕地自然公園、廣德庵縣級森林自然公園、石靈寺縣級森林自然公園。李望嶂市級自然保護區大北山國家森林自然公園橫江水庫縣級濕地自然公園廣德庵縣級森林自然公園石靈寺縣級森林自然公園3.2 3.2 整合優化整合優化“1+4”1+4”自然保護地體系自然保護地體系3.3 3.3 構建高水平藍綠網絡與開敞空間構建高水平藍綠網絡與開敞空間完善郊18、野生態公園、城市公園以及社區公園三級公園體系建設。完善郊野生態公園、城市公園以及社區公園三級公園體系建設。增加小尺度、人性化的廣場與公園等公共開放空間,重點以口袋公園作為公園服務半徑的微補充,增強城市綠色空間的可達性、舒適性、開放性和連通性。構建沿水連山的開敞空間與游憩網絡。構建沿水連山的開敞空間與游憩網絡。結合河流水系和城市生態廊道,串聯生態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形成由綠道、碧道、古驛道和登山步道共同組成的城鄉休閑游憩體系。高質量推進萬里碧道建設。高質量推進萬里碧道建設。構建揭西水清岸綠、白鷺群飛、文采張揚、活力四射的碧道系統,形成五段具有文化特色的碧道。郊野生態濕地城市公園生態城市沿水19、碧道統籌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充分重視并積極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同時探索創新礦山用地流轉機制,加快揭西縣尾礦殘留礦、礦山廢棄地、歷史遺留礦山的修復治理。強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和保護修復加強流域防洪抗旱工程建設,切實保護龍潭河水源保護區等榕江南河上游水源安全,重點推進未達標水體環境的綜合治理,穩步推進水系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持續提升山地森林生態功能加強揭西縣低質量林地的改造提升,積極優化林區樹種結構,建設高質量水土保持涵養林,切實提高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能力,構建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持續提升山地森林生態功能統籌推進農用地綜合整治,集約節約化利用農村土地資源,保障農村新業態發展等用地安排,加大存量建設用地20、盤活和挖潛力度,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山山 青青水水 秀秀林林 綠綠田田 美美湖湖 清清3.43.4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治理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治理04精準配置資源 打造高效城鎮空間4.1構建“一主一副引雙區、一帶一廊串五片”的城鎮空間結構4.2以產城互促平臺打造高質高效的城鎮空間4.3建立均衡優質的公共服務體系4.4推進城市更新和存量土地盤活4.1 4.1 構建構建“一主一副引雙區、一帶一廊串五片一主一副引雙區、一帶一廊串五片”的城鎮的城鎮空間結構空間結構以西部河婆縣城和東部棉湖鎮為引領,打造縣域城鎮化增長級。協調人地產關系,引領全縣高質量發展協調人地產關系,引領全縣高質量發展一主一副一主21、一副強化軸帶聯通,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強化軸帶聯通,促進區域協同發展一帶一廊一帶一廊筑點成面,支撐區域特色均衡發展筑點成面,支撐區域特色均衡發展雙區五片雙區五片向東連接汕潮揭城鎮群,向西融入大灣區城鎮群,打造東西向城鎮旅游發展帶東西向城鎮旅游發展帶;串聯榕江沿岸人文與生態資源,形成榕江綠色經濟走廊榕江綠色經濟走廊。以“一帶一廊”串聯主要城鎮,推動縣域城鎮的互動發展。以縣域西部生態發展區縣域西部生態發展區(包括河婆、龍潭、坪上、五云、上砂、良田、五經富、京溪園、南山、大溪、錢坑11個鄉鎮)和東部產城融合區東部產城融合區(包括棉湖、鳳江、金和、東園、塔頭、灰寨6個鎮)形成雙區;以西部縣城綜合發展片、東22、部產城融合示范片、北部生態旅游片、南部城西部縣城綜合發展片、東部產城融合示范片、北部生態旅游片、南部城鄉融合片、西部農旅協同片鄉融合片、西部農旅協同片打造縣域發展片區。各片區通過發展自身優勢產業,通過功能分工,聯動與錯位,共同促進揭西經濟發展。4.24.2以產城互以產城互促平臺打造高質高效的城鎮空間促平臺打造高質高效的城鎮空間推進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謀劃,謀劃布局布局3 3大重點平臺大重點平臺3 3大重點平臺:大重點平臺:有序推進揭西縣產業園、揭西新城、棉湖北部新城揭西縣產業園、揭西新城、棉湖北部新城3 3大重點平臺建設,集聚創新資源要素,提升城市服務能級。形23、成形成“中心城區中心城區-副中心副中心-重點鎮重點鎮-一般鎮一般鎮”的四級城鎮的四級城鎮等級等級結構結構中心城區中心城區副中心副中心重點鎮重點鎮一般鎮一般鎮河婆街道棉湖鎮五經富鎮龍潭鎮、坪上鎮、上砂鎮、大溪鎮、錢坑鎮、金和鎮、南山鎮、東園鎮、鳳江鎮、塔頭鎮、灰寨鎮、五云鎮、京溪園鎮、良田鄉4.3 4.3 建立均衡優質的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均衡優質的公共服務體系教育科研設施教育科研設施優化和提升中等教育,擴大初高中教育辦學規模,提高基本教育均等化水平。醫療衛生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強化縣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提升鎮級醫院臨床能力,加強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鄉村衛生服務站建設,到規劃末期,保證每個行政村均配有24、醫療衛生設施。文化設施文化設施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資源,在中心城區與棉湖鎮設置文化中心,在各鄉鎮建設文化活動設施,構建覆蓋全縣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體育設施體育設施規劃在縣城打造服務全縣的體育中心,在棉湖鎮布局體育運動場,各鄉鎮配建各自的征集體育設施,營造活力健康的全民運動氛圍。社會保障設施社會保障設施構建縣、鎮(鄉)、村村級社會福利保障網點,推動各鄉福利設施共建共享,形成宜居便利優質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規劃形成“縣級-鎮級-社區(居住區)級”三級公共服務等級體系,構建公共服務圈層。4.4 4.4 推進城市更新和存量土地盤活推進城市更新和存量土地盤活建立存量再利用土地25、“一庫一圖”全面摸查“三舊用地、存量未利地”兩大類存量家底,開展存量再利用潛力評價,建立存量再利用信息“數據庫”和空間分布“一張圖”。推進“管控單元”盤活存量土地采用土地整備、規劃策劃等手段,以“管控單元”模式盤活近期重點實施的存量用地,有效推進存量再利用成片化、時序化,提升土地價值,補充公服缺口。05促進城鄉融合 塑造精品農業空間5.1統籌構建“八帶多核”的總體農業空間格局5.2分類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依托各鎮帶動作用效應以及各鎮街優質農業資源,建設特色農業種植依托各鎮帶動作用效應以及各鎮街優質農業資源,建設特色農業種植區;品牌化建設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構建特色農業產業鏈;以區;品牌化建設培育和26、壯大龍頭企業,構建特色農業產業鏈;以“特特色化發展色化發展”引領現代農業產業,建設多個特色農業產業園,以引領現代農業產業,建設多個特色農業產業園,以“八帶、八帶、多核多核”的農業空間格局推進示范園區向設施完善、產業集聚、科技引的農業空間格局推進示范園區向設施完善、產業集聚、科技引領、輻射帶動等方向發展。領、輻射帶動等方向發展。5.15.1統籌構建統籌構建“八帶、多核八帶、多核”的農業空間格局的農業空間格局p 八帶八帶:優質茶葉產業帶、有機優質蔬菜產業帶、黑皮冬瓜產業帶、優質青欖產業帶、優質青梅產業帶、優質淮山產業帶、優質苦筍產業帶、優質南藥產業帶p 多核:多核: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中藥材市級產27、業園、青梅市級產業園、蔬菜市級產業園等特色產業園區和基地集聚提升類村莊集聚提升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5.25.2分類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分類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分類引導鄉村發展分類引導鄉村發展城郊融合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打造特色旅游村鎮、鄉村旅游打造特色旅游村鎮、鄉村旅游示范村、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等示范村、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等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加強鄉村振興用地保障加強鄉村振興用地保障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產業鏈推動工業存量升級改造,引導推動工業存量升級改造,引導鄉村分散工業入園集聚發展鄉村分散工業入園28、集聚發展持續開展全域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設,優化農村建設引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推進農房建設管控鄉村風貌提升,推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統籌安排和保障鄉村振興用地,加強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復墾,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機制,盤活閑置集體建設用地,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06完善基礎設施 增強城市安全韌性6.1構建內聯外通的綜合交通體系6.2構建安全穩定能源水利及綜合防災系統軌道交通:兩橫一縱兩橫:兩橫:廣河客專聯絡線、揭陽城際軌道揭西段一縱:一縱:深汕梅高鐵6.16.1 構建內聯外通的綜合交通體系構建內聯外通的綜合交通體系29、公路交通:三條高速、國 省道縱橫交錯客貨運系統:“一主二輔”構建旅游大環線三條高速:三條高速:興汕高速、汕湛高速、甬莞高速國省縣道縱橫交錯:國省縣道縱橫交錯:預留國省縣道等主要干線公路升級改造空間,形成互聯互通的公路交通體系“一主二輔一主二輔”:打造揭西站、灰寨站及棉湖站“一主二輔”鐵路樞紐體系。依托現有G235、G238國道,S228、S237、S239省道及X014、X041縣道,以及規劃旅游快線,形成構建環北部大北山、南部串聯京溪園、塔頭、棉湖、鳳江、河婆街道等9個鎮區及街道的全域旅游環線。積極布局風電、光伏發電及抽水蓄能產業,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 完善天然氣等化石能源輸配存儲基礎設施體系30、 全面推進消費終端電氣化,爭取快速實現碳達峰6.2 6.2 構建安全穩定能源水利及綜合防災系統構建安全穩定能源水利及綜合防災系統構建多元低碳能源系統構建多元低碳能源系統 嚴守水資源“三條紅線”,大力建設節水型城市;保護榕江南河源頭的河流、水庫、瀑布等濕地資源,進一步加強防洪、抗旱與生態修復工程建設;保護飲用水水源地的水環境質量與水質安全,保留現有水廠,適當新建水廠和鄉鎮污水處理廠,完善城市污水處理體系;穩步推進雨污分流改造,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構建健康水循環體系構建健康水循環體系 加強災害風險分區管控 構建綜合災害防治體系 加強應急避難及綜合救援體系建設 完善區域性應急救援保障設施構建31、安全韌性防災減災體系構建安全韌性防災減災體系07保護歷史文化 塑造潮客魅力城鄉風貌7.1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7.2彰顯大地景觀魅力,塑造山水生態精致城鎮7.17.1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構建三個層次的遺產保護利用體系構建三個層次的遺產保護利用體系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鎮、名村不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保護歷史建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護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揭西縣;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揭西縣;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棉湖鎮;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棉湖鎮;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月湄、井美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月湄、井美村;保護歷史文物的32、真實性與完整性,真實、完整地保護文物保保護歷史文物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真實、完整地保護文物保護單位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及其體現這種價值的護單位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及其體現這種價值的狀態。狀態。以不可移動文物為載體,保護和繼承揭西當地的非物質文化以不可移動文物為載體,保護和繼承揭西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步完成非物質文化的建庫工作,明確非物質文化遺遺產,逐步完成非物質文化的建庫工作,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完善非物質文化利用與傳承保障機制產的傳承人,完善非物質文化利用與傳承保障機制推進揭西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活化利用,整合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推進揭西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活化利用,整合歷史文化名城33、名鎮、名村和各級、名村和各級文保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多個文化節點文保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多個文化節點,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明確保,明確保護護措施。措施。山水都市風貌區山水都市風貌區魅力小城鎮風貌區魅力小城鎮風貌區田園特色風貌區田園特色風貌區產業新城風貌區產業新城風貌區上上砂砂河河橫橫江江河河龍龍潭潭河河石石肚肚河河灰寨河灰寨河五經富河五經富河榕江南河榕江南河7.27.2彰顯大地景觀魅力,塑造山水生態精致城鎮彰顯大地景觀魅力,塑造山水生態精致城鎮構建構建一屏、六脈、五區的城鄉風貌格局一屏、六脈、五區的城鄉風貌格局一屏:一屏:依托蓮花山脈依托蓮花山脈大北山大北山-李34、望嶂等連綿山體,李望嶂等連綿山體,打造北部生態屏障打造北部生態屏障五區五區:山水都市風貌區山水都市風貌區產業新城風貌區產業新城風貌區歷史文化風貌區歷史文化風貌區田園特色風貌區田園特色風貌區魅力小城鎮風貌區魅力小城鎮風貌區六脈:六脈:依托依托榕江南河、上榕江南河、上砂河、橫江河、龍潭河砂河、橫江河、龍潭河-石石肚河、灰寨河和五經富河肚河、灰寨河和五經富河打打造濱水生態綠脈造濱水生態綠脈歷史文化風貌區歷史文化風貌區08強化空間治理8.1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8.2加強“三級三類”規劃傳導與管控8.3以重大平臺和重點項目為引領編制年度實施計劃8.4建立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考核機制8.1 8.135、 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一張圖”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形成一張全域坐標一致基礎底圖構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藍圖8.2 8.2 加強加強“三級三類三級三類”規劃傳導與管控規劃傳導與管控一張底圖+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形成一張底圖基礎評價和現狀評估各級各類規劃編制支撐規劃實施監督實施基礎測繪三調成果地理國情普查土地變更調查地籍調查現行各類規劃數據管理數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國土開發適宜性評價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評估開展規劃編制對下級規劃的引導和要求對下位規劃的引導和要求開發利用耕地保護生態修復約束性指標突破占用剛性控制線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用地閑置土地違法用地找準問題形勢研判提出對36、策空間控制線體系規劃分區自然資源與生態農業農村發展城鎮發展國土綜合整治生態保護修復空間管控+指標管控動態監測實施評估及時預警坐標一致邊界吻合上下貫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現狀一張底圖評估一張圖規劃一張圖管控一張圖監管一張圖建立市縣(市)鎮三個規劃層級傳導機制劃分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三種類型落實落實上位規劃上位規劃傳導傳導鄉鎮規劃鄉鎮規劃指引指引詳細規劃詳細規劃指導指導專項規劃專項規劃明確明確強制內容強制內容8.3 8.3 以重大平臺和重點項目為引領編制年度實施計劃以重大平臺和重點項目為引領編制年度實施計劃8.4 8.4 建立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考核37、機制建立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考核機制建立健全規劃動態監測預警機制建立健全規劃動態監測預警機制建立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規劃實施評估制度,的規劃實施評估制度,強化規劃實施執法督察,實行國土空間規劃全周期管理、強化規劃實施執法督察,實行國土空間規劃全周期管理、全過程留痕全過程留痕制度。制度。123以戰略重點為牽引,對重大平臺及納入省、市及縣級項目庫的重點項以戰略重點為牽引,對重大平臺及納入省、市及縣級項目庫的重點項目予以國土空間資源保障和政策支持,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合理編制目予以國土空間資源保障和政策支持,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合理編制年度實施計劃及各類專項行動計劃,保證規劃的落地實施性。年度實施計劃及各類專項行動計劃,保證規劃的落地實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