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廬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0-2035年)(征求公眾意見稿).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1841
2023-08-29
40頁
11.18MB
1、廬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廬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20-20352035年)年)征求公眾意見稿2022.12前言前言設立廬山市是一項推動廬山風景名勝區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帶動山南片區綠色轉型的重大舉措;發展廬山市要腳踏實地、創新實踐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通過編制廬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精神要求,體現國家和江西省發展戰略要求和市民需求,立足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促進廬山市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本次規劃編制,落實遺產地的保護要求,厘清保護與發展的邊界,理順廬山市與廬山風2、景名勝區的關系,明確廬山市發展定位與目標,建立全域全要素保護與管控體系,構建景城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提高城市與景區的發展水平和人居環境質量,譜寫新時代廬山綠色崛起的新篇章。010203040506070809規劃概述目標戰略與總體格局守護本底、串聯網絡,牢筑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空間提質增效、振興鄉村,構建安全集約多元的農業空間轉變方式、景城協調,形成以景區為中心的城鎮空間高點站位、以旅帶產,突出高品質游憩休閑系統快旅慢游、聯動區域,打造特色化綜合交通體系以人為本、全域一體,營造主客共享的品質人居規劃實施保障目錄目錄壹壹規劃概述規劃概述指導思想指導思想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與期限以習近3、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遵循五大發展理念,踐行新時代的“一優三高”。按照中共江西省委“二十四字”的工作方針,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落實中共九江市委“融圈入群、強產興城、綠色發展、實干崛起”工作思路及“三打造兩提升”工作舉措,圍繞“改革創新、龍頭引領、強產興城、綠色發展、實干惠民、全面趕超”總要求,唱響做實“廬山天下悠廬山天下悠”品牌,奮力譜寫新時代廬山全面進位趕超新篇章。1.1 1.1 指導思想指導思想本規劃期限為2020年4、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范圍為廬山市全域,總面積764.54平方公里,包括南康鎮、牯嶺鎮、海會鎮、白鹿鎮、溫泉鎮、橫塘鎮、華林鎮、星子鎮、蛟塘鎮、蓼南鄉以及東轱山林場和沙湖山管理處。規劃范圍規劃期限1.2 1.2 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與期限都昌縣共青城市德安縣柴桑區九江市濂溪區海會鎮牯嶺鎮溫泉鎮橫塘鎮蛟塘鎮華林鎮蓼南鄉星子鎮東牯山林場南康鎮白鹿鎮沙湖山管理處圖例圖例廬山市界市、縣界鄉、鎮界風景名勝區邊界陸地水域備注:公示稿使用2020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數據庫貳貳目標戰略與總體格局目標戰略與總體格局主體功能區劃主體功能區劃城市定位與目標城市定位與目標發展戰略發展5、戰略總體總體格局格局2.1 2.1 主體功能區劃主體功能區劃重點生態功能區:加強生態空間保護,嚴格控制城鎮建設。牯嶺鎮和東牯山林場為重點生態保護區,海會鎮和沙湖山管理處為生態經濟區。城市化發展區:提升城鎮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南康鎮為城鎮化優化區,白鹿鎮、溫泉鎮和星子鎮為城鎮化促進區。農產品主產區: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積極支持特色農業發展。蛟塘鎮、橫塘鎮、蓼南鄉為農業主產功能區,華林鎮為農業特色功能區。圖例圖例城鎮化優化區城鎮化促進區農業主產功能區農業特色功能區重點生態保護區生態經濟區陸地水域縣級行政駐地鎮級行政駐地20352050長江經濟帶上綠色發展示范區長江經濟帶上綠色發6、展示范區國際知名的文旅度假目的地國際知名的文旅度假目的地名山大湖間的風景旅游城市名山大湖間的風景旅游城市發展目標總體定位形成富有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美麗江西“廬山樣板”。城景一體化發展的綠色轉型策略和專業化旅游城市的建設初顯成效,國土空間格局不斷優化、城市品質明顯提升、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廬山樣板”。全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風景旅游城市。以廬山、鄱陽湖生態基底為依托,提升城市可持續、現代化發展水平,融入環鄱陽湖生態城市群,在山湖之間打造山水相映、文化彰顯、宜居宜游、和諧共享的風景旅游名城。2.2 2.2 城市定位與目標城市定位與目標生態優先,全域保障戰略堅持底線思維,保育7、秀美山水,明確市域三區三線,牢筑共生國土空間格局。統籌全域自然資源、遺產資源、景觀資源,優化功能布局與土地使用,落實保障城市安全可持續發展支撐系統,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廬山樣板”。城景融合,共建共榮戰略加強山上山下互動、大山大湖聯動,積極承接廬山風景名勝區的旅游服務功能,提升中心城區、重點鎮區的旅游接待服務能力,推動城區景區空間互聯互通和設施共建共享,實現“山上做明珠,山下串珍珠”,構建開放共享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休閑引領,區域協同戰略聚焦休閑旅游產業,以廬山為核心引領區域旅游協同合作,承擔面向不同層面的旅游接待服務功能。積極推動城市經濟產業轉型,大力發展休閑娛樂、文化創意等產業,打造休閑經濟時8、代下的樣板城市。山水營城,文化復興戰略保護自然山水格局,預留景觀視廊,優化城市空間形態。強化歷史文化要素傳承和展示,明確區域文化主題格局,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空間載體,塑造彰顯山城湖與歷史文化特質的景觀風貌。2.3 2.3 發展戰略發展戰略2.4 2.4 總體格局總體格局雙心引領區域旅游發展:同步打造山下綜合服務中心和山上人文休閑核心,增強城市服務功能,提升旅游服務品質,讓人民群眾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中軸帶動山上山下融合:強化雙心間的道路交通聯系、生態廊道滲透、產業系統融合、組織管理協同,推進廬山山上景區與山下鄉鎮一體化發展。環帶支撐山水資源串聯:依托鄱湖大道打造貫通全域的濱湖發展走廊和濱湖景觀9、岸線,促進山城湖的互聯互通。四區綻放特色協同功能:山上文化景觀生態保護及游憩休閑區、環山休閑旅游發展區、山南基礎農業及新型產業發展區、濱湖生態保護及研學旅游區。圖例圖例綜合服務中心重點鎮一般鎮鄉、管理處文化景觀生態保護及游憩休閑區基礎農業及新型產業發展區生態保護及研學旅游區環山休閑旅游發展區濱湖城鎮聯動發展帶中線聯動發展軸陸地水域叁叁守護本底、串聯網絡,守護本底、串聯網絡,牢筑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空間牢筑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空間構建“山水相擁”生態保護格局構建“山水相擁”生態保護格局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底線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底線實施實施全域國土整治與全域國土整治與修復修復3.13.1 構建“山水相擁10、”生態保護格局構建“山水相擁”生態保護格局嚴格保護重要生態本底嚴格保護重要生態本底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以守護源地為目標,加強廬山生態保護片區和鄱陽湖生態保護片區保護。以生態緩沖為目標,依托環廬山山麓和鄱陽湖岸線分別打造環廬山保護帶和鄱陽湖沿岸保護帶。以聯通山湖為目標,依托山湖林打造多條生態通廊,維護景觀格局整體性和區域生態安全。兩區兩帶多廊圖例圖例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環廬山保護帶環鄱陽湖生態岸段生態廊道藍綠生態景觀通廊生態源地潛在生態源地水源保護區水庫林地陸地水域劃定岸線控制線,限定岸線范圍,保障岸線的基本自然屬性和水安全;劃定岸線功能區,協調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保障岸線11、的可持續利用。加強管理鄱陽湖岸線突出廬山作為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地的價值,做好“廬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江西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區,江西廬山星湖灣省級濕地公園、天花井國家森林公園、九江南湖省級濕地公園等自然公園”三類自然保護地的整合優化工作。建立融合世界遺產地保護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對廬山和鄱陽湖的保護與管控,優先將具有重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等生態功能的重要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54.60萬畝,牢筑安全底線。分區分類開展生態系統保育或生態修復,改善和提升生態功能,維護生態平衡。3.2 3.2 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底線劃定并嚴守12、生態保護底線1深入開展農用地整理。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防止土地污染,修復土壤環境,加強農用地生態景觀塑造。2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農村居民點拆遷撤并,建立村莊風貌整治體系。1因地制宜,分類改造。增加建設用地有效供給,提升城鎮空間功能和用地效率。2盤活存量低效產業用地。深入推進“空間換地”,健全產業用地流轉機制,推動產城融合發展。3.3 3.3 實施全域國土整治與修復實施全域國土整治與修復統籌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1加強森林生態功能治理。保護原生植被,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增強防護林抗災減災功能。2推進礦山綜合治理。推動綠色礦山建設,因礦制宜,修復礦13、區生態環境。3系統開展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調整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健全完善水土保持監測體系。將全域劃分為“生態修復區、農村土地整治區、都市綜合整治區”三類整治修復分區,結合“城鎮、農業、生態”三類空間的現狀特征,對應三類分區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國土綜合整治重點與生態修復措施。肆肆提質增效、振興鄉村,提質增效、振興鄉村,構建安全集約多元的農業空間構建安全集約多元的農業空間構建“一鄉一園”農業空間格局構建“一鄉一園”農業空間格局嚴守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底線嚴守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底線建設特色化農業空間建設特色化農業空間分類引導推進鄉村振興分類引導推進鄉村振興4.14.1 構建“一鄉一園”農業空間格14、局構建“一鄉一園”農業空間格局北部農文旅度假區:以云霧茶、淵明菊為特色的精品農業示范區,重視廬山云霧茶的品牌塑造,結合山水環境提供康養體驗和休閑度假服務。南部農旅融合體驗區:集合標準化糧食生產、標準化畜禽養殖,以及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為一體的綜合發展區域。沙湖山生態農業區:依托鄱陽湖圩區農業優勢資源,重點推進綠色產品、高效經濟作物及觀光農業旅游三大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打造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產業園。牯嶺鎮省級農業示范園白鹿鎮省級農業示范園星子鎮省級農業示范園海會鎮國家級農業示范園沙湖山國家級農業示范園溫泉鎮省級農業示范園橫塘鎮省級農業示范園華林鎮市級農業示范園蛟塘鎮市級農業示范園蓼南鄉市級農業示范園15、圖例圖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北部農文旅度假區南部農旅融合體驗區沙湖山生態農業區沙湖山生態農業區沙湖山生態農業區南部農旅融合體驗區南部農旅融合體驗區蓼南鄉華林鎮01020304始終把糧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落實至2035年14.58萬畝的耕地保有量目標和12.48萬畝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對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管控性保護、建設性保護和激勵性保護。4.2 4.2 嚴守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底線嚴守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底線查閱最新政策更新內容,推動農旅融合,因地制宜發展茶葉、油茶、優質稻等特色產16、業,全力打造沙湖山國際觀鳥勝地、國家農業產業園和通遠茶葉小鎮,著力培育標志農產品,打造“鄉字號”“土字號”特色產業“金字招牌“。維護農業基礎格局基于永久基本農田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劃定優質集中耕地進行嚴格保護。堅守糧食安全生產底線,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確保糧食年產量穩定。明確耕地儲備空間結合農業生產適宜性結果在廬山市南部和東部鄉鎮范圍內的種植適宜區挖掘具備整治潛力的耕地。重點挖掘可恢復為耕地的用地,通過整治、修復作為耕地后備資源。培育特色優勢產品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基礎產業與特色產業相結合,打造“北部農文旅度假區、南部農旅融合體驗區、沙湖山生態農業區”的農業產業空間布局。4.17、3 4.3 建設特色化農業空間建設特色化農業空間搬遷撤并嚴格限制新建、擴建,依托適宜區域進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區,村莊原址因地制宜復墾或還綠。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要求,圍繞至2035年城鄉空間布局全面優化的目標,合理引導人口進城、入鎮、留鄉。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等思路,合理明確鄉村發展的空間載體。4.4 4.4 分類引導推進鄉村振興分類引導推進鄉村振興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護形態上保留鄉村風貌,治理上體現城市水平,逐步強化服務城市發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滿足城市消費需求等能力。發揮自身優勢,強化主導產業支撐,支持專業化村莊發展。加強村莊、國有農場及林場規劃建18、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保護村莊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全面保護傳統建筑,尊重原住民生活形態和傳統習慣,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伍伍轉變方式、景城協調,轉變方式、景城協調,形成以景區為中心的城鎮空間形成以景區為中心的城鎮空間構建“全域聯動”城鄉發展格局構建“全域聯動”城鄉發展格局優化中心城區用地結構優化中心城區用地結構5.1 5.1 構建“全域聯動”城鄉發展格局構建“全域聯動”城鄉發展格局至2035年,城鎮化率提高到74%左右,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至2035年,市域常住總人口約27萬人,市域城鎮人口約20萬人。落實國家、省要求,劃定全域城鎮開發邊界4.67萬畝。形成“綜合服務中心-重點鎮-一般鎮”的層19、級化城鄉等級規模結構體系。綜合服務中心包括中心城區的城區綜合服務中心和牯嶺鎮的牯嶺人文休閑核心;重點鎮為星子鎮、溫泉鎮、海會鎮;一般鎮為橫塘鎮、蛟塘鎮、華林鎮。綜合型工貿型農貿型旅游型星子鎮:智能制造 工旅融合橫塘鎮:高端制造 電商貿易華林鎮:田園景觀 石材加工蛟塘鎮:商貿交易 非遺傳承蓼南鄉:生態種植 自然觀光沙湖山:濕地保護 候鳥觀賞中心城區:市域綜合服務中心牯嶺鎮:觀光休閑 文化朝圣溫泉鎮:溫泉度假 健康養生海會鎮:山水旅游 教育培訓城鄉職能圖例圖例綜合服務中心重點鎮一般鎮聯動發展軸城鎮發展軸山下城鎮特色發展區陸地水域一主一副:集歷史文化體驗游覽、娛樂休閑、旅游服務、交通集散為一體的老城20、旅游發展核;集旅游觀光、文化休閑、娛樂服務為一體的西部旅游服務中心。一軸兩帶:環廬山聯動發展軸;文化休閑體驗帶、濱湖景觀游憩帶三園三區:廬山詩畫田園、玉京山生態園、石雕公園老城區、峰德新區、神靈湖新區5.2 5.2 優化中心城區用地結構優化中心城區用地結構圖例圖例老城旅游發展核西部旅游服務中心環廬山聯動發展軸文化休閑體驗帶濱湖景觀游憩帶老城區峰德新區神靈湖新區園區陸陸高點站位、以旅帶產高點站位、以旅帶產,突出突出高品質高品質游憩休閑系統游憩休閑系統構建以旅游休閑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體系構建以旅游休閑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體系以全域旅游加快大廬山旅游發展以全域旅游加快大廬山旅游發展構建全要素涵蓋歷史文化保21、護構建全要素涵蓋歷史文化保護體系體系擦亮廬山旅游金字招牌,發展高質高效新型工業,打造特色彰顯農業產業,構建具有廬山特色的現代產業發展體系。產業空間布局6.1 6.1 構建以旅游休閑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體系構建以旅游休閑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體系兩帶濱湖文創智造產業帶山南生態文化休閑帶沿鄱陽湖發展文化創意與特色加工產業集群依托山南優勢特色資源打造休閑度假產業集群四區廬山自然文化旅游片區生態農業休閑片區特色工貿產業片區高新科技制造片區依托廬山自然文化資源,發展觀光休閑、特色體驗、文創娛樂、生態農業。依托南部鄉鎮特色農業基礎,大力推進農業產業旅游化。以橫塘鎮為主打造“旅游+工業+物流”產業集群。依托鄱湖高新科22、技產業園,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打造數字產業園區。圖例圖例產業發展片區產業發展軸帶陸地水域6.2 6.2 以全域旅游加快大廬山旅游發展以全域旅游加快大廬山旅游發展悠學圣地悠遠史詩悠閑自得悠質科普圖例圖例悠學圣地悠質科普悠遠史詩悠閑自得陸地水域健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要素體系文物古跡:嚴格保護1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11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對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應登記并公布為文物保護點。加強古樹名木的普查、掛牌和標示。歷史文化街區:嚴格保護2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牯嶺街歷史文化街區和西寧街歷史文化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嚴格保護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3、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搶救和保護代表廬山市地方文化的歷史記憶、營造技藝、生活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全域全要素出發,構建“文物保護單位、潛在文物、古樹名木、歷史文化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保護線體系,對接相關保護規劃和規范文件,明確保護范圍和保護要求。明確各要素保護范圍與保護要求6.3 6.3 構建全要素涵蓋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構建全要素涵蓋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柒柒快旅漫游、聯動區域,快旅漫游、聯動區域,打造特色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特色化綜合交通體系加強對外交通銜接,融入區域格局加強對外交通銜接,融入區域格局全面提升城、鄉、景可達性全面提升城、鄉、景可達性大力發展低24、碳交通,倡導綠色大力發展低碳交通,倡導綠色出行出行充分發揮濱湖水運優勢構建廬山市快速交通圈1不再新增高速,基本形成“一縱一橫三點”高速網絡。2規劃G532國道聯絡線對接昌九發展大道,加強廬山市南部的對外聯系;強化S212與福銀高速、九江廬山機場的銜接。1優化神靈湖碼頭,遠期疏解貨運功能;全域新建5處旅游碼頭。2建設星子港沙山作業區,做好與疏港公路、沙山出入口的銜接。1推進廬山站市級交通樞紐建設。2遠期對接九江市規劃方案,合理選線布站環廬山輕軌,充分發揮輕軌對城市發展的帶動作用。合理選址布局軌道交通促進區域交通一體化,提升城市區域競爭力。以九繞高速、都九高速為主體,構筑“一橫一縱”的區域對外交通25、體系,緊密對接昌九發展通道、昌合寧通道。7.1 7.1 加強對外交通銜接,融入區域格局加強對外交通銜接,融入區域格局強化干線支撐:新建鄱陽湖大道、溫廬公路;提升環廬山公路,適時推動其改線以分流過境交通。加密支線脈絡:加強山上山下、各鄉鎮聯系;推進“村村通”道路建設。打造“二主五次”交通廊道:“二主”,即濱湖廊道、環山廊道;“五次”,即S213、X240、橫溫公路-鄱蛟公路、G532、歸蓼公路。7.2 7.2 全面提升城、鄉、景可達性全面提升城、鄉、景可達性圖例圖例高速鐵路城際鐵路普通鐵路輕軌高速出入口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客運站鐵路站場輕軌站機場高速公路航線碼頭索道陸地水域打造安全、連續、舒26、適的慢行交通體系1開通13條公交線路2 中心城區公交站點300米覆蓋率50%,500米覆蓋率90%3 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30%2035目標建立多模式、高效率、相協調的公共交通體系軌道交通為骨干大站快車為補充地面公交為主體旅游公交為特色出租車為輔助開展人性化、精細化道路空間設計老城區加強慢行系統環境治理建設聯動全域的城市綠道網絡堅持低碳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實現“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由拉開架勢向完善功能、由夯實基礎向聚集人氣”的轉變,全面建立覆蓋市、鄉鎮、村的公共交通網絡。建設步行友好城市,重點關注步行與自行車專用系統建設。7.3 7.3 大力發展低碳交通,倡導綠色出行大力發展低碳交通,倡導27、綠色出行捌捌以人為本、全域一體以人為本、全域一體,營造主客共享的營造主客共享的品質人居品質人居構建共享融合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共享融合的公共服務體系營建開放包容的綠色景觀空間營建開放包容的綠色景觀空間建設綠色低碳的公用基礎建設綠色低碳的公用基礎設施設施打造安全韌性的公共安全體系打造安全韌性的公共安全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服務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發揮廬山天下悠的核心品牌優勢,主動承擔國家級、省級公共服務功能,向全球傳播世界遺產的價值及中國文化。全域布局6處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包括4處文化設施和2處教育設施。建設廬山核心價值傳播交流平臺建設廬山核心價值傳播交流平臺開拓國際職業教育新領域開拓國際職業教28、育新領域打造世界級博物展示窗口打造世界級博物展示窗口8.1 8.1 構建共享融合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共享融合的公共服務體系新建1所職業學校、1所高中、1所完中、1所九年制學校、6所小學。新建2處體育中心,4處健身活動中心,健全市民“15分鐘健身圈”,鄉村地區實現行政村體育健身設施全覆蓋。新建廬山市文化綜合館,包含市級美術館、圖書館、城市展覽館和文化館。新建集福利院、養老院、孤兒院為一體的綜合社會福利院,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達到50張以上。新建2所市級醫院,每千人病床數達到8張以上。教育社會福利醫療衛生體育文化教育、體育、文化、衛生、養老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達到95%以上。2029、35目標8.1 8.1 構建共享融合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共享融合的公共服務體系30min15min10min5min【綜合交通】【慢行交通】15分鐘社區生活圈 10分鐘社區生活圈 5分鐘社區生活圈增補完善各類綠地,中心城區規劃9處區域綠地、3處城市公園、4處片區公園、14處社區公園、8處城市廣場,打造一批小游園、口袋公園。至2035年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實現中心城區公共綠地500米范圍全覆蓋。1加強重要生態空間的保護,推動以廬山、鄱陽湖為核心的自然保護地建設。2分區段保護和利用鄱陽湖沿岸。城郊段保持原有的自然肌理,城區段打造濱湖公園項鏈。1打造八條河流生態廊道,形成“藍色骨架”。2以30、高速防護綠廊為脈,與各級道路綠地、綠道交織,形成“綠色網絡”。3建設環繞中心城區的“郊野公園環”,并通過綠道與城市內部的綠地系統交織成網。加強城市修補,增綠活城保護山水格局,融合城景統籌區域綠地,滲綠入城以構建“山湖聯系的通廊、城景融合的紐帶、主客休閑的平臺”為抓手,強調區域協同滲透,強化綠地增量提質。建設以”區域公園、城市公園、片區(鎮級)公園、社區(村級)公園”為主體的城鄉公園體系,結合景區入口廣場建設城景融合區域,打造安全、綠色、魅力的風景旅游城市。8.2 8.2 營建開放包容的綠色景觀空間營建開放包容的綠色景觀空間8.3 8.3 建設綠色低碳的公用基礎設施建設綠色低碳的公用基礎設施重點31、保障給水工程(以鄱陽湖、長虹水庫等為主要水源)、城鄉污水工程設施建設,保障110kV高壓線路、110kV變電站、省級天然氣管道、天然氣門站、LNG儲配站、工業垃圾資源化回收中心、建筑垃圾處理廠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廬山市污水處理廠蓼花水廠取水工程110kV星子變電站峰德天然氣門站以安全為底線韌性防御智慧抗災從容除險社會有序8.4 8.4 打造安全韌性的公共安全體系打造安全韌性的公共安全體系防洪排澇規劃中心城區按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設防,各鄉鎮按20年一遇設防;防山洪標準按30年一遇設防;中心城區內澇防治標準按30年一遇,各鄉鎮按20年一遇。人防規劃人防工程設防標準按江西省城32、市詳細規劃人民防空設施配置導則(試行)執行。抗地質災害規劃堅持預防為主、搬遷避讓與治理相結合,重點防治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建立覆蓋全市的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和應急處置四大地質災害防治體系,降低地質災害風險。抗震規劃廬山市處于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地區,基本烈度為6度,生命線工程及學校、醫院等重要公共設施設防標準按照比基本烈度高一度執行。消防規劃構建由陸上消防站、水上消防站、森林消防站、專職消防隊、志愿消防隊組成的消防體系,轄區站點“5分鐘”快速到場處置,全面打造消防“陸水”全方位救援網絡。危險品生產、儲存設施規劃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危險品生產、儲存設施,設施布局按危險化學33、品安全管理條例執行。規劃實施保障規劃實施保障玖玖建立規劃實施傳導機制,逐級落實規劃指標與空間,完成各鄉鎮規劃編制工作。1明確廬山管理局與廬山市相關部門各自的職權范圍,成立工作協同領導小組,建立各項空間管制政策,確保規劃實施。2形成基于空間信息平臺的“監測-評估-維護”機制。利用空間信息平臺和大數據技術,建立規劃實施動態監測、定期評估和及時維護制度。3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規劃的監督檢查制度、全過程公眾參與機制、專家咨詢制度,普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宣傳。引導中心城區科學有序發展建立規劃保障政策機制近期中期遠景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層級指引構建“三庫六圖六應用”的國土空間規劃信息化系統,保障規劃實施管理。建立“一張圖”綜合信息化平臺打造老城旅游發展核、推進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城區綜合交通系統創新優化,清退工業用地,促進城市轉型發展9 9 規劃實施保障規劃實施保障逐步完善三大片區結構,滿足多種功能需求廬山天下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