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零碳鄉村建設規劃方案(2022-2035年)(草案公示稿).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1856
2023-08-29
26頁
5.77MB
1、中國 余村YUCUN零碳鄉村建設規劃CARBON NEUTRALIITY MASTER PLAN OF YUCUN,CHINA2022-2035二二二年十月(草案公示稿)-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時隔15年再次來余村考察-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在余村考察-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報告前言PREFACE 推進鄉村零碳建設,是加快農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落實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全局,全面釋放余村“兩山”示范區綜合效應,率先探索“兩山+雙碳”的實質性落地,實現“綠水青山2、”向“碳匯富地”的升級轉型,為全國鄉村振興輸出基于低碳節能、綠色能源、生態碳匯的共同富裕余村模式,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特編制中國余村零碳鄉村建設規劃。作為全國首個全域全要素的零碳鄉村規劃,規劃堅持以世界眼光、中國特色、余村模式、零碳典范,旨在以余村全域462.08公頃的范圍內形成符合鄉村實際的碳排放測算和預測模型,探索可面向全國推廣的零碳鄉村系統解決方案,構建面向多主體生態共富的的近期機會清單,形成碳資產盈利的再分配和激勵機制,將余村建設成為國內首個全要素零碳鄉村樣板、零碳未來鄉村全球樣板和零碳鄉村生態共富示范樣板。目錄CONTENTS第一部分政策支撐POLICY SUPPORT第3、二部分規劃期限與范圍PLANNING PERIOD AND SCOPE第三部分排放特征EMISSION CHARACTERISTICS第四部分規劃愿景PLANNING VISION第五部分規劃目標PLANNING OBJECTIVES第六部分規劃指標PLANNING INDICATORS第七部分規劃策略PLANNING STRATEGY第八部分規劃保障措施PLANNING GUARANTEE MEASURES第九部分示范效益DEMONSTRATION EFFECTPART2PART1-綠需求-優供給PART4PART3-強生態-穩支撐Zhejiang Province leveln 浙江省低(4、零)碳鄉鎮(街道)、村(社 區)試 點 建 設 及 推 進 方 案(2022-2025):規劃余村創建省級近零碳排放社區,打造全省低碳生活樣板。n 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量,結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縣城和農村綠色低碳發展。1Nn 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開展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n 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開展低碳村莊建設,提升鄉村環境質量。n 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n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推進多領域多層級多樣化低(零)碳試點。n 把安吉建成“5、最美竹鄉兩山典范”,深化安吉竹林碳匯試驗示范區,建設國內領先的竹林碳匯機制創新和技術研發試驗區。n 推動余村創建省級近零碳排放社區試點。政策支撐POLICY SUPPORT國家:關注鄉村振興、綠色低碳發展 構建“1+N”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浙江省:秉持浙江精神,敢為人先,率先打造零碳引領性試點安吉縣:推進竹林碳匯示范區建設,積極打造零碳樣板地National levelAnji County leveln 高質量推動三個示范地和余村“兩山”示范區建設,大力實施“兩山”轉化提升,充分發揮核心帶動作用。天荒坪鎮:率先探索余村“兩山+雙碳”舉措的實質性落地Tianhuangping Town lev6、el規劃期限與范圍PLANNING PERIOD AND SCOPE規劃期限Planning period本次規劃期限為本次規劃期限為2022-20352022-2035年。年。n 其中近期為2022年-2023年,中期為2023年-2027年,遠期為2027年-2030年,展望至2035年。Planning scope規劃范圍4.62KM2余村村域0.71KM2余村村莊排放特征EMISSION CHARACTERISTICS現狀碳排放核算結果Accounting results of current carbon emissions2 0 2 12 0 2 1 年 余 村 凈 碳 排 放 總7、 量年 余 村 凈 碳 排 放 總 量 6 8 2.0 96 8 2.0 9 噸噸建筑排放2270.40噸交通排放518.75噸市政排放282.97噸產業(農業)排放58.47噸噸3130.59噸碳源碳排生態碳匯2448.50噸9.04%GHG72.52%16.57%100%現狀碳排放特征Current carb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70.92%2.34%16.13%10.61%用電用氣燃油其他2 23單位GDP碳排水平低,受益碳匯量大4村民低碳意識和意愿較高,有條件打造零碳鄉村示范希 望 通 過 政 府 出 資幫 助 進 行 零 碳 改 造零 碳 改 造 對 8、少 會 對正 常 生 活 產 生 影 響1 1不采取節能減排措施,未來能耗和碳排將會繼續增長余村碳排放基線情景預測結果示意圖余村各能源類型排放量占比示意圖余村單位GDP排放水平與全國水平對比余村居民低碳意識與意愿示意圖建筑、交通是未來降碳的重點領域C OC O2 23個樣板規劃愿景PLANNING VISIONGlobal model of zero carbon countryside1個平臺1個代表國內首個全要素零碳鄉村樣板零碳未來鄉村全球樣板零碳鄉村生態共富示范樣板零碳鄉村認證和賦能平臺國際鄉村先進生產力代表世界眼光 中國特色 余村模式 零碳典范大碳中和規劃策略“綠需求”“優供給”“強生9、態”“穩支撐”大凈零轉型領域建筑能耗零碳交通零碳市政能源革命農業-食品系統轉型大規劃指標體系總體目標建筑領域交通領域市政領域綜合能源生態系統項近期行動計劃平臺建設公共治理低碳生活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市政零碳能源零碳產業零碳公園零碳景區零碳農林規劃愿景PLANNING VISION“4+5+6+N”策略組合Planning and proposing strategy combination of“4+5+6+N”實現碳達峰,一系列可推廣可復制零碳鄉村建設模式近零碳清零¥碳盈利碳匯富地規劃目標PLANNING OBJECTIVES20232023年近期目標n 使碳減排率相比于基線情景減少50%,10、并確保示范項目全部落地。實現碳中和,國內首個全要素零碳鄉村樣板20272027年中期目標n 建成國內首個全要素零碳鄉村,通過四大策略和五大領域,在全國鄉村碳中和領域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實現碳資產盈利,零碳未來鄉村全球樣板和零碳鄉村生態共富樣板20302030年遠期目標n 新能源規模穩步擴大,可向社會提供超過2500噸的碳匯資源和5450兆瓦時的綠電資源。建成碳匯富地,建設成為國際鄉村先進生產力代表20352035年遠期目標n 應對極端氣候能力顯著增強,將余村打造成為面向國家的先進生產力代表。節能品質的低碳建筑LOW CARBON BUILDINGS WITH ENERGY-SAVING QUAL11、ITY綠色人本的低碳交通GREEN,PEOPLE-ORIENTED AND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循環可續的低碳市政RECYCLABLE LOW-CARBON MUNICIPAL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GREEN AND LOW-CARBON LIFESTYLE1規劃策略PLANNING STRATEGY示范項目打造全國首個鄉村碳中和公共建筑示范,并積極申報相關技術認證,積極推進“余村印象”零碳未來圖書館碳中和建筑鉑金獎認證。碳中和建筑認證n 大力推進余村零碳未來社區建設,引導建筑從易到難、分階有序實現高質量低碳,逐步增大余村范圍內新建低碳建筑和碳中和建筑比例。n 有序推12、進既有建筑節能提升和設備更新,推進建筑用能智慧化管理,降低能耗強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推進建筑節能增效節能品質的低碳建筑Zero carbon governance supportn 推進碳中和建筑認證、綠色建筑認證、LEED建筑認證,規劃到2023年,完成全國首個鄉村碳中和建筑以及LEED雙鉑金認證。n 推進竹結構裝配式建筑示范建設,規劃到2023年,完成竹結構裝配式零碳民宅示范和竹結構裝配式零碳公廁建設;到2027年,完成余村竹結構裝配式建筑科研基地建設。強化零碳建筑示范效應n 針對余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民宿建筑建設和改造需求,制定余村低碳/零碳建筑設計和改造提升系列導則,編制系列標準13、規范,為全國鄉村建筑低碳改造提供可復制模板。構建零碳系列導則規范示范項目n 深化“一環兩橫六縱”的零碳出行方案,完善提升由遠山近山、鄉村三類綠道構成的零碳漫游綠道系統。完善慢行交通體系建設全國首個鄉村景區綜合加能站,具備“油氣氫電服”及光伏等多功能為一體,具有示范效應。綜合加能站n 推動公交站與停車場低碳、智慧、海綿化提升,逐步完成對路燈、座椅等交通附屬設施低碳提升。推動交通設施零碳化建設n 加大新能源推廣政策支持力度,推進政府用車、公交車、景區游覽用車與村民私家車新能源替代,引導社會車輛新能源化發展。n 加速充電樁配套建設,推進綜合加能服務站和氫能儲能站建設。加速交通工具低碳轉型綠色人本的低14、碳交通Green,people-oriented and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示范項目建設1座小型智能垃圾收集站示范點,基于精細化垃圾分類標準,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建立綜合性、智能性垃圾分類管理體系,配備AI視頻監測+積分統計功能,引導村民進行垃圾源頭分類投放。智能垃圾收集站改造升級和智能垃圾桶增設建立垃圾微降解、微能源系統循環可續的低碳市政Recyclable low-carbon municipaln 基于精細化垃圾分類標準,構建綜合性、智能性垃圾分類管理體系,建設小型智能垃圾收集站示范點,增設智能垃圾桶。n 推動固廢資源化循環利用,開發固體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碳幣15、系統,打造完整的廢品回收生態鏈,極大地減少填埋焚燒垃圾量。建設污水微凈化、微中水系統n 構建污水微中水系統,建設中水回用設施對村內污水進行中水處理,n 加快建設凈水公園,規劃在余村污水處理站南側、余村溪中游設置凈水公園,提升污水處理站尾水及河道水質,每天活水200噸。示范項目“誰低碳誰受益”,對村民、游客、小微企業的節能減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和賦予一定價值,并建立起以商業激勵、政策鼓勵和核證減排量交易相結合的首創正向引導機制;旨在普及低碳知識,推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費,推廣使用低碳產品、技術。余村“碳普惠”系統碳幣可交易碳普惠平臺PHCER登記簿聯盟商家個人碳賬戶出行兌換優惠乘坐低碳/公交交通數據16、平臺生活供電局電表數據系統燃氣公司用氣數據系統消費節約用電/氣/水節能/低碳產品制造廠商/經銷商聯盟商家碳普惠核證減排賬戶農戶收益屋頂供電局發電數據系統公眾分布式光伏低碳出行服務供應商數據系統n 結合余村“815”節點,策劃開展余村低碳日等宣傳活動或慶典;設立“輕盈市集”與“無肉也歡”零碳主題活動,設立零碳生活大講堂,定期在研學中心或相關的線下平臺承辦活動,推動“兩山+雙碳”品牌營造建設。加強綠色低碳宣傳推廣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Green and low-carbon lifestylen 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引導作用,面向村民發起綠色出行、節約用水、合理用電倡議,從“節約一滴水、一張紙、一度電”做17、起,引導村民形成自覺行為習慣。修訂完善零碳村規民約n 加速完善“碳足跡”制度,推廣碳積分、碳幣兌換等碳普惠舉措,規劃到2023年,實現“碳普惠”系統順利運營,并逐步加入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餐飲等項目模塊,引導村民和游客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積極開展全民碳普惠行動林業局小班數據庫林業碳匯高效共享的綜合能源優化能源基礎設施和產業等供給側的整體效率,減緩氣候變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EFFICIENT AND SHARED COMPREHENSIVE ENERGY生態友好的低碳產業ECO FRIENDLY LOW CARBON INDUSTRY2利用政府公共基礎設施(鄉鎮政府、研學中心、光伏車棚等)18、平型屋頂和小型商業或民宿等脊型屋頂,建設薄膜太陽能發電系統,打造全國首個鄉村微電網示范。余村鄉村微電網示范示范項目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高效共享的綜合能源Efficient and shared comprehensive energyn 大力發展光伏發電,規劃到2023年,新增光伏發電容量達到2.77MW,綠電占比提升至85%。n 推進微型風力發電和沼氣水力發電示范。構建微電網,促進可再生電力高效消納n 建設建設余村能源互聯網平臺和臺區級柔性配電網。n 建設典型民宿型智慧微電網,含光伏、儲能、充電樁等。n 實現微網內微電網能源的高效消納和直流微電網的能源高效轉化及利用,形成余村內的能量自由流動。19、零碳農業綠色能源生態碳匯零碳會展零碳景區n 推動低碳農業場景、綠色能源場景、生態碳匯場景、零碳景區場景和零碳會展與服務場景等低碳產業場景深度融合;n 探索“竹資源-竹產品-再生資源”的全竹利用循環模式,強化“竹+林下”經濟;n 構建“生態產業+碳金融+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n 打造集餐飲、住宿、文化活動、研學結合的碳中和景區;n 積極培育基于會展產業的零碳產業,塑造“余村強村富民科技企業集群”。構建低碳產業場景生態友好的低碳產業Eco-friendly low carbon industryn 從全要素凈零轉型的角度進行宏觀把控和綜合考量,構建零碳鄉村認證平臺。依托科研院所或平臺構建零碳鄉村系20、列評價標準,為全國零碳鄉村建設提供樣板和標準體系。推動零碳鄉村認證和賦能平臺建設復合碳匯網絡COMPOSITE CARBON SINK NETWORK林業固碳增匯CARBON FIXATION AND SINK ENHANCEMENT IN FORESTRY農業固碳減排CARBON FIX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AGRICULTURE河道水系修復RIVER SYSTEM RESTORATION3通過營造公共綠色空間和各類生態保育措施,加強生態碳匯強度,進一步提升人居環境與公共空間風貌品質,適應氣候變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n 整合優化林分結構,按照“通過擇伐21、改造,皆伐改造、漸伐改造竹林”優化種植結構,開發林業經濟,規劃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竹林覆蓋率保持在80%,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全面提升余村的林業碳匯能力。n 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全面管護好全村天然林資源,落實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任務。n 創新構建余村村級公益林保護模式,與荒山造林、防護林建設及林業產業發展相結合,優先種植省林業局確定的“十大碳匯樹種”。n 持續推進碳匯林業基地建設。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創新構建余村村級公益林保護模式布局林相改造,提升竹林碳匯能力n 在余村乃至更大的區域對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和保育,實現協同增匯。識別余村碳匯網絡核心斑塊和廊道骨架,構建融匯竹林22、農田、公園、水系的復合碳匯網絡。n 引入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等理念,推動生態修復與固碳提升協同增效。結合觀賞休閑和科普宣教功能需求,優化生態結構,在擴大碳匯的同時,實現碳匯品質的提升。n 在規劃導控實施上,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底線管控和生態安全格局要求,保證碳匯網絡有足夠的承載空間;設定規劃控制性指標,保證碳匯網絡的結構優化和實施。構建復合碳匯網絡,實現協同增匯復合碳匯網絡Composite carbon sink network林業固碳增匯Carbon fixation and sink enhancement in forestry 關注農業的“一加一減”即降碳、減污和擴綠、增匯。完23、善農林生產鏈,植入低碳場景,發揮本地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結合余村規劃構建“兩百兩千兩萬”精品農業格局構建生態農業示范基地。余村生態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 打造浙江省首家“零碳、負碳”景區(公園),構建以零碳技術展示、“碳中和”科普教育、低碳行為體驗為內容的零碳宣教體系。開發游客碳足跡小程序,策劃構建游客碳激勵、游客打卡點互動程序。碳中和景區(公園)建設示范項目n 推行循環種養農業發展,持續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建設余村生態高標準農田示范,建設生態果茶園,增強作物碳匯能力。推動循環種養農業發展農業固碳減排Carbon fix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agric24、ulturen 建用地養地結合的培肥固碳模式,積極推廣稻漁綜合種養等綠色水產養殖技術模式,發展高效農業。深挖土壤固碳潛力n 河流兩岸打造不同生境,包括水生生境、濕地生境、草地生境、林地生境,修復多種生境水生態系統。建設美麗河湖,加強余村內部與外部水網體系連接,形成“渠-湖-溝”多層次的整體水網。加強河流岸線生境修復,增強水體生態功能河道水系修復River system restoration零碳智慧支撐ZERO CARBON SMART SUPPORT零碳治理支撐ZERO CARBON GOVERNANCE SUPPORT防災韌性支撐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ILI25、ENCE SUPPORT4通過完善各類應急響應制度并建立智慧管理平臺,增強村域全要素應對氣候風險的綜合韌性并提升碳資產管理水平,適應氣候變化所造成的的負面影響。數據和決策支撐林、草、湖、田云平臺基礎設施中心機房市政設施物聯網絡兩山銀行平臺WIFI覆蓋無線網絡/5G網絡業務處理支撐感知數據收集支撐通訊傳輸支撐碳匯管理河流碳匯農業碳匯竹林碳匯監測管理計算網絡存儲資源虛擬化計算和存儲支撐多租戶隔離支撐零碳數智中樞操作系統開發和集成支撐業務中臺低代碼開發統一業務中臺服務統一流程平臺數據中臺數據感知獲取數據服務數據分析數據管理技術中臺云操作系統云技術中臺云原生應用開發區塊鏈平臺物聯中臺設備接入管理消息管26、理邊緣網關管理運維管理一網感知能源計量物聯傳感WIFI探針APP填報攝像頭手機信令環境監測一網共享余村零碳數智中樞平臺統一門戶零碳態勢感知統一應用管理門戶統一應用服務門戶碳排管理碳排放管理大數據平臺交通碳排機動車管理農用車管理市政設施智能照明智慧廁所綠色出行管理建筑碳排綠色建筑技術管理水處理與水資源循環利用機電及電器設備節能管理自動灌溉農業管理農業種植農業養殖農業加工農技管理農業灌溉農業水肥農業機械新能源新能源發電智能微電網氫能應用濕地碳匯碳足跡核算生活服務食品碳足跡管理綠色購物碳足跡管理住宿碳排管理交通碳足跡管理游客管理低碳出行低碳生活低碳培訓廢棄物及垃圾分類管理金融信息碳信用報告碳積分文娛27、活動碳足跡管理綠色出行碳足跡管理碳普惠環境治理 礦山修復廢棄物再利用生態修復碳資產管理能源綜合管理碳綜合管理碳足跡分析零碳數字孿生管理基礎平臺n 大力推進余村零碳鄉村的智慧化建設,規劃到2023年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村莊層面的碳中和數字化管理實踐。搭建零碳數智中樞應用的基礎平臺和統一支撐環境,構建零碳全面感知環境和多個零碳智慧場景的綜合管理功能,打造余村完整的零碳數智中樞體系,通過“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的多項技術綜合應用,協同打造碳盤查、碳規劃、碳監測、碳披露、碳資管、碳考核、碳普惠、碳金融八大功能的零碳智慧平臺。構建零碳數智中樞平臺,強化碳資產智慧管理零碳智慧支撐Zero carbon28、 smart supportn 構建鄉村零碳治理體系,包括基層組織建設體系、村民自治管理體系和零碳公共保障體系。構建零碳治理支撐體系零碳治理支撐Zero carbon governance supportn 建立定期進行竹林山區自然災害、山洪、山體滑坡的預警和防治工作機制,開發基于本地毛竹林生態系統的減災方法,并對竹林山區的土壤水文地質情況進行跟蹤評估;制定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公共衛生應急預案、救援機制,建立高溫熱浪與健康風險的早期預警系統。完善竹林生態系統防災減災體系防災韌性支撐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ilience support 關注農業的“一加一減”即降碳29、減污和擴綠、增匯。完善農林生產鏈,植入低碳場景,發揮本地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結合余村規劃構建“兩百兩千兩萬”精品農業格局構建生態農業示范基地。余村生態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規劃保障措施PLANNING GUARANTEE MEASURES保障項目實施Guarantee project implementation注重可實施性,強化余村零碳示范放大效應核心注重可實施性,強化余村零碳示范放大效應核心n 銜接綠需求、優供給、強生態和穩支撐四大類、十方面的規劃策略和實施路徑,謀劃一個多元主體參與、多方共建共享的98項實施項目庫,支撐規劃理念的落地實施。完善政策機制Improve the policy me30、chanism加強組織領導加強組織領導n 成立余村零碳鄉村工作領導小組,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干部教育培訓體系的重要內容,增強領導干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強化市場機制強化市場機制n 推行市場化機制。大力發展低碳服務產業,加快公共機構節能改造,構建全鏈條碳匯支持體系,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全力滿足融資需求。加強監督考核加強監督考核n 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每年做一次核算,核算新增項目的減排增匯效果,核算缺口量等。強化宣傳引導強化宣傳引導n 分利用各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大力宣傳推廣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培育村民和游客的低碳節能意識。示范效益DEMONSTRATION EFFECT綜合效益COMPREHENSIVE BENEFITS建設全國首個鄉村全要素碳排放測算和預測模型形成可面向全國推廣的零碳鄉村系統解決方案構建面向多主體生態共富的項目機會清單打造零碳鄉村認證和賦能平臺的余村樣本平臺+示范+窗口+節點全國首個鄉村微電網示范全國首個整合未來鄉村、未來社區的“零碳+”數智平臺全國首個展示零碳科技、文化和零碳科普的鄉村零碳公園全國首個碳中和建筑、leed雙鉑金建筑全國首個鄉村景區綜合加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