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地質調查“十四五”規劃方案(2021-2025年)(1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4345
2023-09-01
17頁
405.82KB
1、廣東省地質調查“十四五”規劃2022 年年 9 月月目錄一、規劃基礎.1(一)“十三五”主要成效.1(二)新形勢與新要求.3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4(一)指導思想.4(二)基本原則.5(三)規劃目標.6三、主要任務.9(一)加強基礎地質調查.9(二)大力推進城市地質調查.10(三)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11(四)開展綜合地質調查.11(五)加強地質科技創新.12(六)加強地質信息化建設.13(七)加強地質文化建設.13四、保障措施.14(一)加強組織領導.14(二)加強資金保障.15(三)加強行業管理.15(四)加強實施評估.15(五)加強隊伍建設.151為充分發揮地質調查工2、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作用,不斷提升地質調查工作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廣東省自然資源保護與開發“十四五”規劃廣東省綠色礦業發展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 年)廣東省城市地質工作實施方案(2018-2025 年)要求,結合全國地質調查規劃部署,制定廣東省地質調查“十四五”規劃。本規劃是指導全省地質調查(地質災害防治已編制規劃,本規劃中不含相關內容)工作的重要依據。規劃以 2020 年為基期,以 2025 年為目標年。一、規劃基礎一、規劃基礎(一)(一)“十三五十三五”主要成效主要成效1.基礎地3、質調查穩步推進基礎地質調查穩步推進。圍繞重大地質環境問題和區域發展戰略,完成 15 萬區域地質調查 16450 平方千米;完成湛江、茂名、肇慶等地區 15 萬水文、工程、環境地質調查 12690 平方千米;完成湛江、梅州、河源地區 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20081 平方千米;完成中山、新會等地區 15 萬土地質量調查評價。2.地質找礦地質找礦成效明顯成效明顯。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目標基本實現,完成重要成礦區帶15萬礦產地質調查11300平方千米,圈定了一批找礦靶區,發現礦產地9處,發現一批鉛鋅、銀、稀土等大型礦床,新增一批資源儲量。其中,新增銅金屬量21.4萬噸、鉛鋅金屬量128.1萬噸4、金金屬量26噸、銀金屬量21617噸、鎢金屬量7.8萬噸、錫金屬量4.9萬噸、鉬金屬量5.7萬噸、稀土氧化物 107.3萬噸。開展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基本查清了我省地熱資源分布及開發利用現狀。3.多要素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全面啟動城市地質調查全面啟動。在全國率先印發了 廣東省城市地質工作實施方案(20182025年),實施了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地下空間資源地質調查與安全利用評估,完成了珠江三角洲基底斷裂探查研究;啟動建設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城市地質信息管理服務平臺,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綜合地質信息服務;開展了廣州、佛山、河源、惠州、中山、江門市新會區、清遠市清城區等城市地質調查試點,全面啟動全省城市地質調5、查工作。4.海岸帶地質調查統籌推進海岸帶地質調查統籌推進。開展廣州市南沙區、珠海市橫琴新區、東莞市濱海灣新區等海岸帶地質調查試點,分層次有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雷州半島東部、中山翠亨新區、深圳西岸、汕頭外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查明了調查區海岸帶地質資源稟賦、工程地質條件、生態環境地質特征,揭示了珠江河口沉積環境演化規律。5.地質科研成果豐碩地質科研成果豐碩。編撰中國區域地質志廣東香港澳門志 中國礦產志廣東卷,全面總結和更新了全省地層-巖石-構造格架,提出了區內大地構造單元劃分新方案,首次對全省礦產資源及重要成礦規律進行全面總結和提升;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采先導試驗區建設順利開局,天然氣水合物開采6、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從“探索性試采”跨越到3“試驗性試采”;建成自然資源部放射性與稀有稀散礦產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12 人獲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金羅盤獎”,地質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 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 13 項。“十三五”時期,我省地質調查工作成效明顯,但對照地質調查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對標國內先進省份,我省基礎地質調查工作還存在短板,與新發展格局對地質工作的要求還有差距,主要包括基礎性地質工作程度偏低,戰略性礦產資源家底尚未摸清,礦產資源保障高質量發展能力還有待提高,地質調查工作與國土空間利用、保護之間銜接還不夠緊密,地質科技發展動力不足,科技創新與信息化建設需要加快推進7、。(二)(二)新形勢與新要求新形勢與新要求“十四五”時期處于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是我省奮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第一個五年,將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對我省地質調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高質量發展對地質調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質量發展對地質調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要加強基礎地質調查,解決制約礦產、水、土地等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的基礎地質問題,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可靠的基礎地質數據;另一方面要有力支撐綠色礦業發展,加大礦4產勘查力度,增強能源資源保障能力,為打造新興產業鏈、8、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提供能源和礦產資源保障。2.實施實施“一核一帶一區一核一帶一區”戰略對地質調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戰略對地質調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求。一方面要聚焦“地下空間、資源、環境、災害”等要素,綜合評價城市地質安全,服務重大工程規劃建設、城市管理和防災減災;另一方面要圍繞珠三角城市群、東西兩翼經濟發展和沿海經濟帶建設,加強沿海海岸帶“陸海統籌”綜合地質調查,支撐海岸帶綜合管理及重大工程建設,為海岸帶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地學建議。3.自然資源自然資源“雙高雙高”示范省建設對地質工作提出了新要示范省建設對地質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求。一方面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需要保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功能穩定,要加強9、生態地質調查,保護生態環境,為優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自然資源高效率利用需要摸清自然資源家底,掌握自然資源動態變化,要提升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程度,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提供基礎依據。4.創新驅動發展對地質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創新驅動發展對地質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要加強地質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建設,堅持用科技創新改造、支撐和引領地質調查,推進地質調查與科學研究有機融合;另一方面要推進創新型地質人才團隊培養、實驗室平臺建設和創新合作機制,提升破解關鍵基礎地質問題的能力和水平。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一)指導思想(一)指導思想510、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我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建設,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以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服務自然資源管理為目標,統籌推進各項地質調查工作,為我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提供更有力的地質基礎保障。(二)基本原則(二)基本原則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綠色發展、拓展創新拓展創新。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推進綠色勘查,大力拓展地質工作服務新領11、域,創新地質工作服務方式,全面推進地質調查工作“可靠、綠色、智能、高效”發展,支撐美麗廣東建設。堅持需求導向堅持需求導向、統籌部署統籌部署。對接“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構建,以解決重大資源環境問題為導向,以基礎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為重點,統籌地質調查工作布局。堅持公益定位、強化服務。堅持公益定位、強化服務。堅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地球認知的基礎性、戰略性工作,為國家和社會提供公益服務和公共產品。不斷擴大調查研究領域和應用范圍,拓展成果服務途徑,提升地質調查服務成效。堅持科技引領堅持科技引領、提升能力提升能力。用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建設改6造、支撐和推動地質調查,融合地質技術12、和信息技術,實現創新發展,培養一批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科研團隊,大力提升地質調查工作的服務能力與水平。(三)規劃目標(三)規劃目標到 2025 年,基礎地質工作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地級以上市城市地質調查基本完成;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取得新突破;全省城市地質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基本建成;地質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地質支撐。基礎地質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程度調查工作程度實現新提升。實現新提升。開展陸域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區域地球化學調查,15萬區域地質調查陸域覆蓋率明顯提升,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取得新進展,完善全省地下水動態監測網絡,解決一批制約區域發展和地質找礦的關鍵基礎地13、質問題。礦產資源勘查實現新突破礦產資源勘查實現新突破。實施全省稀土資源調查評價,稀土資源儲備能力進一步提升;開展15萬礦產地質調查,提交一批新發現礦產地,為找礦突破提供基礎資料和綜合找礦信息;聚焦稀土銅鎢錫金等戰略性礦產、鉛鋅銀等省內優勢礦產,優選勘查靶區,提高勘查程度,實現找礦突破,增強保障能力。城市地質調查城市地質調查服務能力達到新水平服務能力達到新水平。基本完成21個地級以上市城市地質調查工作,服務保障更加有力,基礎支撐作用更加凸顯。完成重點城市、重點地區地下空間資源調7查評價,創新粵港澳大灣區地質安全風險調查評價方法技術,服務城市開發建設,構建城市地質資源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成地質監測14、預警“一張網”,保障城市地質安全,促進地質資源綠色開發利用。生態綜合地質調查邁出新步伐生態綜合地質調查邁出新步伐。實施生態地質調查示范和沿海經濟帶重點地區陸海統籌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掌握和評價國土空間生態狀況,支撐服務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地質科技創新實現新跨越地質科技創新實現新跨越。地質調查與科技創新協調聯動,在解決區域重大資源環境問題方面取得系列原創性、前沿性成果,形成一批適合我省特色的方法技術要求。基本建成自然資源三維時空數據庫子庫,形成數字地質“一張圖”。地質地質文化建設實現新發展文化建設實現新發展。強化地質調查成果轉化應用與科學普及,打造地域特色的地學旅游目的地。完成一批天15、然富硒土地認定、地質文化村申報創建;開展重要古生物化石調查,提升南粵古驛道等線性空間地質文化內涵,提高地學科普水平。展望 2035 年,基礎地質調查陸域覆蓋率全面提升,基本形成地質工作支撐服務能力與解決影響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等重大資源環境問題需求相適應的新格局,現代信息技術與地質調查深度融合,地質科技信息服務能力有效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我8省地質調查整體實力與能力走在全國前列。廣東省地質調查廣東省地質調查“十四五十四五”規劃規劃主要指標主要指標類別類別指指 標標單位單位2025 年年目標目標屬性屬性基礎地質調查15 萬區域地質調查km220000預期性礦產資16、源調查評價15 萬礦產地質調查km210000預期性新增資源量稀土(氧化物)萬噸100預期性銅(金屬)萬噸20預期性鉛鋅(金屬)萬噸100預期性金(金屬)噸10預期性銀(金屬)噸1000預期性鎢(WO3)萬噸5預期性錫(金屬)萬噸2預期性新發現礦產地數量處1015預期性多要素三維城市地質調查國家級、省級城市地質調查示范個7預期性地級以上市城市地質調查完成率%100預期性地質科技創新省自然資源廳城市地質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個1預期性技術標準個2預期性9三、主要任務三、主要任務(一)加強基礎地質調查(一)加強基礎地質調查1.加強區域地質調查。加強區域地質調查。圍繞南嶺、粵東、粵西三個重要成礦區帶,推進17、全省區域地質調查。以韶關、河源、梅州、清遠、云浮市全部區域和惠州、肇慶市部分區域為重點,開展 15 萬區域地質調查,完成調查面積不少于 2 萬平方千米。查明巖石、地層、構造等屬性和分布特征,闡明自然資源賦存的基礎地質背景,解決制約礦產、水、土地等多門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關鍵基礎地質問題。開展新會-臺山地區地表基質調查試點,形成方法體系,推進試點地區地表基質調查。以 15 萬區域地質調查為基礎,以湛江、汕頭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為重點,采取修編結合的方式,開展 125 萬湛江市幅(廣東部分)、海口市幅(廣東部分)、惠州市幅、梅州市幅、汕頭市幅、陸豐市幅區域地質調查,實現全省陸域 125 萬區域地質18、調查全覆蓋。2.推進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推進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開展河源、梅州、汕尾、陽江、茂名、肇慶、清遠、潮州、云浮等地區125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查明各地區54項元素或指標地球化學分布規律,掌握重點地區耕地資源質量狀況,為礦產資源勘查、土地資源管護、國土空間規劃、農業發展規劃、碳儲量研究等提供依據。以特色優質耕地區為重點,推進大比例尺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及應用示范,建設有一定規模的天然富硒產10業示范基地,有效推動全省富硒土地資源開發利用。3.推進水文地質調查推進水文地質調查。開展主要流域125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針對重大水資源問題,選擇重點地區開展15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通過水文地質調查,查19、明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流場特征、地下水水質、動態變化情況、地下水開發利用狀況等,提升我省水文地質工作程度,為綠色礦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優化提供水文地質基礎數據。(二)(二)大力大力推進城市地質調查推進城市地質調查1.實施多要素三維城市地質調查實施多要素三維城市地質調查。聚焦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的重大問題,按照 廣東省城市地質工作實施方案(2018-2025 年)要求,推進全省各地市多要素三維城市地質調查工作,為解決當前空間不足、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城市安全等問題提供地質支撐。各地結合資源稟賦實際組織實施本地區城市地質調查工作,基本查明調查范圍內城市三維地質結構、主要地20、質資源、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安全風險,形成本地區城市地質重點調查成果。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調查范圍覆蓋全市域,其他地級市至少覆蓋市級中心城區以及規劃建設的新城新區和重大平臺。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佛山、中山、惠州等地探索編制基于探測成果的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規劃。2.開展開展地質安全風險調查評價地質安全風險調查評價。在各地區城市地質工作11基礎上,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重點,研究威脅區域城市安全的重大資源環境問題,開展區域性地質安全風險調查,評價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探索建立城市地質安全風險評價與管理方法技術。(三)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三)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調查評價21、1.開展全省稀土資源調查評價開展全省稀土資源調查評價。開展全省離子吸附型稀土礦調查評價,以韶關、清遠、河源、梅州、揭陽、惠州和肇慶市為重點,其它地區為輔,掌握全省離子吸附型稀土資源分布狀況,重點區域提升勘查精度,提交一批可供保護和利用的礦產地,新增稀土氧化物資源儲量100萬噸以上,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資源保障能力。2.實施重要成礦帶礦產地質調查實施重要成礦帶礦產地質調查。以南嶺、粵東、粵西成礦帶為重點,開展礦產地質調查,完成調查面積不少于10000平方千米,查明成礦地質背景及控礦條件,總結區域成礦規律,圈定找礦靶區20處以上。提交10-15處新發現礦產地,拉動后續資源勘查,形成一批新的接續區22、。3.實施重點區域重點礦種礦產資源勘查實施重點區域重點礦種礦產資源勘查。綜合已有勘查資料,在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基礎上,聚焦銅、鎢、錫、金、鈾、螢石等國家戰略資源和鉛、鋅、銀、高嶺土、石英等省內優勢資源,優選找礦靶區,確定找礦目標,分析找礦前景,提出下一步礦產勘查工作部署建議。在成礦有利區開展礦產勘查,新增一批資源量,提升資源儲備能力。(四)(四)開展綜合開展綜合地質調查地質調查121.開展生態地質調查示范。開展生態地質調查示范。圍繞北部生態發展區,以典型生態脆弱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為重點,開展生態地質調查示范,查明生態特征和地質條件,評價區域生態地質環境,加強碳循環地質研究。開展第四紀冰期23、旋回對南嶺生物多樣性影響調查研究、丹霞山地質地貌科考專項,揭示南嶺地區地質演化、古氣候變遷對南嶺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為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供地學支撐。2.推進陸海統籌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推進陸海統籌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推進湛江、汕頭等重點灣區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總體調查精度為 110 萬,摸清海岸帶資源家底與基礎地質信息,調查和評價重點地區工程地質條件,支撐海岸帶綜合管理及重大工程建設,為海岸帶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地學建議。調查范圍一般由海岸線向陸地延伸 10km,向海域延伸至-20m 等深線,城市濱海新區、沿海重大工程建設區調查精度適當提高至 15 萬以上。(五五)加強地質科技加強地質24、科技創新創新1.開展關鍵地質理論研究。開展關鍵地質理論研究。圍繞重大資源環境問題加強地質科技創新,重點開展前寒武變質基底形成演化、區域成礦規律與成礦作用、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成礦規律、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地質風險評估、地表基質調查等關鍵問題研究,提升創新能力。2.開展技術方法創新研究。開展技術方法創新研究。圍繞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地質調查、城市地質調查、海岸帶地質調查、生態地質調查等工作領域,開展新方法、新技術研究,編制全省區域地質調13查、城市地質調查、地表基質調查等相關技術要求。3.開展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采研究開展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采研究。加強技術攻關,開展天然氣水合物關鍵基礎理論研究項目,25、加速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商業化進程,助力產業發展;配合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摸清資源家底。(六)(六)加強地質信息化建設加強地質信息化建設1.夯實全省地質資料信息化基礎夯實全省地質資料信息化基礎。做好地質資料檔案管理與服務,各類地質勘查項目形成的地質資料須按要求向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或其委托的館藏機構匯交。構建全省地質資料數據一體化管理模式,依托智慧自然資源建設,加快地質資料數據治理及信息化管理,匯聚全省地質資料數據資源,實現全省地質資料檔案數據的集中管理、持續更新及共享利用,為政府決策、各部門業務開展及社會公眾提供全面、權威、豐富的地質資料檔案數據。2.提升城市提升城市地26、質地質信息管理服務平臺服務能力信息管理服務平臺服務能力。整合全省城市地質調查數據,建立重點地區三維地質模型,完善城市地質信息管理服務平臺,提升地上、地下管理一體化、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為自然資源管理、國土空間規劃提供可靠的地質信息。3.實施全省區域地質調查成果更新與綜合編圖實施全省區域地質調查成果更新與綜合編圖。在最新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展全省歷史區域地質圖更新,綜合集成區域地質數據,構建全省區域地質產品體系。(七七)加強地質)加強地質文化建設文化建設141.加強古生物化石產地調查研究加強古生物化石產地調查研究。開展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調查研究,查明古生物化石產地分布、范圍、化石種屬27、價值等主要特征,重點開展三水盆地、南雄盆地、河源盆地恐龍(蛋)化石群,晚三疊世-早侏羅世生物群以及奧陶紀-志留紀筆石化石產地調查研究,提高古生物基礎地質調查研究水平,掌握保護利用現狀,提出保護與利用建議,支撐古生物化石資源高水平保護與高效利用。2.加強地質文化推廣。加強地質文化推廣。開展天然富硒土地認定、地質文化村申報創建,推動地質科普教育營地、地質(自然)博物館建設;開展全省自然保護地重要地質遺跡和南粵古驛道等地質資源調查,加強地質遺跡保護和管理。3.加強地質科普宣傳。加強地質科普宣傳。圍繞基礎地質、城市地質、農業地質、地質文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等相關工作,面向不同服務需求,編制地球28、科學系列科普讀物和視頻片,開發地學文化產品,普及相關地學知識、科學精神,弘揚新時代地質文化。四四、保障措施、保障措施(一)(一)加強加強組織領導組織領導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會同相關部門和地勘單位,扎實有序推進地質調查工作。加強與自然資源部及其下屬單位溝通銜接,爭取部層面項目安排支持。加強與有關部門工作對接與數據共享,共同推進規劃任務落實。發揮地勘隊伍技術支撐作用,加強與科研院所、高校等15單位密切聯系,合力推進規劃實施。(二二)加強資金保障加強資金保障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項目支持,推動項目在廣東落地。統籌用好省地質勘查與城市地質專項資金,建立項目跟蹤評估機制,根據項目實施情況29、和評估結果適時對預算進行調整。各地級以上市按照財政相關要求,落實地方地質調查工作經費,切實提高資金保障水平。(三三)加強)加強行業管理行業管理嚴格落實地質勘查活動監督管理工作。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放管服”改革要求,落實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的地質勘查活動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相關要求,充分依托全國地質勘查行業監管服務平臺,加強地質勘查活動監督管理;實行綠色勘查,加強地質調查項目實施監管。(四)加強實施評估四)加強實施評估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檢查和跟蹤,及時解決規劃實施中出現的問題,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全面實現。加強規劃實施和項目動態評估調整,做好專項資金統籌,確保項目實施效果。(五)加強隊伍建設(五)加強隊伍建設發揮國有地勘單位在實施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工作上的主力軍作用。積極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地質工作運行方式,充分調動地勘單位、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積極性。支持地勘單位在項目實施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加強技術交流,提升專業能力,對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揚。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31
736份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9
141份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9
44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