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0-2035年)(征求公眾意見版)(3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4346
2023-09-01
36頁
44.66MB
1、樂東黎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征求公眾意見版2022 年 11 月前言樂東黎族自治縣是海南省“三極一帶一中心”的重要交匯地,位于“三亞經濟圈”的核心區域,生態環境優越,熱帶雨林、魅力濱海等自然景觀特色突出,黎族原生態文化歷史悠久。在海南省以全島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打造“三區一中心”的背景下,樂東面臨著高質量發展的全新機遇。樂東縣國土空間規劃以落實海南省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主體功能區、功能定位等相關要求、保障樂東縣未來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整體謀劃樂東縣國土空間保護與開發的總體格局。規劃將為編制樂東縣域境內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2、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提供基本依據。1鶯歌海鹽場陸域面積:2766.80km海域面積:1718.74km常住人口:48.42 萬人樂東黎族自治縣靠山臨海,陸地面積 2766.80 平方公里,海域面積 1718.74平方公里,海岸線 84.03 公里。全縣轄 11 個鎮,常住人口 48.42 萬人。文化源遠流長,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以及崖州民歌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然資源豐富,有我國南方最大的鹽場-鶯歌海鹽場,神奇獨特的自然景觀毛公山,鶯歌海油氣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片區,昌化江、望樓河等內陸水系,以及龍沐灣、龍棲灣、龍騰灣三個優良海灣。生態環境優美,空氣質量常年排名海南前三,3、森林覆蓋率保持在 65%以上,是“國家衛生縣城”、“省級園林縣城”。氣候條件優越,地處北緯 18 度,素有“天然溫室”、“熱作寶地”、“綠色寶庫”等美稱。區位優勢突出,是海南三亞經濟圈的重要成員,海南濱海城市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與海南中部生態保育區聯系的重要通道。交通運輸便利,靠近三亞機場,中、西線高速公路在此交匯,粵海鐵路、西環高鐵、225 國道、毛九線、天新線穿境而過。2樂東黎族自治縣目錄1 自貿引領,明確戰略定位發展目標2 區域聯動,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格局3 統籌優化,構筑國土空間總體格局4 生態優先,強化資源環境底線約束5 要素保障,夯實空間品質基礎支撐6 價值提升,推進國土空間整治修4、復7 傳導落實,強化規劃實施保障機制4711151830343龍沐灣自貿引領,明確戰略定位發展目標01014樂東縣城鳥瞰1.1 戰略定位延續樂東黎族自治縣發展脈絡、傳承樂東地域特征,積極響應國家自貿港戰略,圍繞海南省“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突出自由貿易、旅游消費、生態文明、戰略創新等新內涵,將樂東建設成為:國際化的山海互動旅游樂園全國綠色生態文明示范基地海南省熱帶高效農業創新區1.2 發展目標 建設成為具有一定區域競爭力和要素吸納集聚能力的是“三亞經濟圈”重要節點城市,城市能完善,發展質量提升從宜居城市發展成為明星城市的發展愿景基本實現,從雙心發展到組合發展的城市發展結構基本形成建成國際化的山5、海互動旅游樂園、全國綠色生態文明示范基地、海南省熱帶高效農業創新區、幸福宜居的黎族風情文化城5幸福宜居的黎族風情文化城42025 年2035 年遠景2050 年志仲首村1.3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2035 年城市發展規模常住人口規模建設用地規模基于人口增長趨勢預測與資源環境約束條件,規劃預測 2035 年樂東常住人口 67 萬人左右,按照 70 萬人實際服務人口高標準配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新增城鎮建設用地規模6.07平方公里。堅持內涵式、集約化、綠色化發展,新增建設用地重點保障支撐國家戰略和自貿港建設的重點項目落位;補齊民生服務設施短板;加強存量用地、低效用地的盤活與利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6、略區域聯動,協同發展生態立縣,底線管控重塑產業,優化升級精明增長,全域統籌貫徹“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發展理念,銜接全省“三極一帶一區”總體發展格局,積極融入三亞經濟圈,推進區域生態聯動、產業聯動和設施聯動,實現協同開發與共贏。實行嚴格生態保護制度,依托尖峰嶺、昌化江等山林和河流生態資源,優化“三心三帶六廊”生態安全格局;推進綠色城鎮化發展,打造生態文明示范區縣;實施底線管控,引導城市建設集約節約,加強水資源、能源、信息等支撐保障。明確熱帶高效農業、文旅、康養與綠色低碳制造“3+1”主導產業的發展定位。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成為全省標桿,旅游產品供給實現質的飛躍,康養產業、低碳制造業聚集效應初步顯7、現。重點打造鶯歌海臨港高附加值加工產業聚集區、九所低碳科技產業聚集區、千家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聚集區。品質提升,城鄉融合改善基礎民生,營造生活服務便利化、社會服務均等化、生態環境優質化的美麗家園;有序開展鄉村建設行動,建設一批美麗鄉村,打造“一鎮一品、一村一景”;延續城鄉風貌特色,推動高水平城鄉融合發展。6構建抱由縣城和九所新城雙心帶動,沿海城鎮帶珠鏈式組合發展的城鎮空間格局。統籌優化三生空間,著力增強城鎮空間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提升城鎮空間承載力、宜居性、包容度。區域聯動,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格局02027龍棲灣2.1 落實“三極一帶一區”區域協調樂東縣位于海南省自貿港“三極一帶一區”的交匯地8、,承擔著做優做精“三亞經濟圈”、協調推進濱海城市帶規劃建設和加快建設中部生態保育區的重要使命。三亞經濟區濱海城市帶生態保育區生態保育區濱海城市帶三亞經濟區8區域協同發展格局2.2 融入“三亞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以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為重點,加快建設中部生態保育區。以尖峰嶺、昌化江為重點,加強與東方、昌江、五指山的跨區域生態資源保護與修復。生態聯動推動龍棲灣、龍騰灣、龍沐灣三灣融入三亞濱海旅游帶;依托天新公路,與三亞統籌發展鄉村旅游連綿帶;搭建新興產業發展平臺,與崖州灣科技城加強產業合作;推進熱帶高效農業、南繁產業與三亞的協作。產業聯動9區域聯動格局設施聯動綜合交通設施聯動在現狀“兩鐵、兩高、四干9、線”的基礎上,新增環島旅游公路、S26 樂東高速、G98 擴容高速,全面對接三亞、東方和五指山市;開通樂東-三亞公交化鐵路,強化橫向濱海旅游服務城鎮及旅游景區間便捷、高效的聯系;開通水上巴士,連接沿海市縣和海灣;形成與周邊區域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市政基礎設施聯動保障海南省骨干基礎設施線、管網樂東段的建設;加快推進縣域電力、燃氣、通信等設施充分接入環島線、管網,全面實現重大市政設施與周邊市縣對接。推進昌化江水資源配置工程,重點建設南木水庫至長茅水庫水系連通工程、陀興干渠至三曲溝水庫引水工程等,破解樂東沿海地區嚴重缺水局面。擴建西南電廠,形成 220 千伏變電站“手拉手互聯格局”。結合現狀高速和10、國道敷設出省光纖和省內干線光纖,實現信息網絡共建共享。實現與洋浦LNG項目對接,形成環海南島的省級主干管網系統,提高全縣天然氣普及率。設置樂東縣固廢循環經濟產業園,實現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區域共享。10花梨谷統籌優化,構筑國土空間總體格局030311縣城江北3.1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南北雙城驅動濱海珠鏈發展抱由中心城區與九所中心城區分別承擔行政中心與經濟中心職能,雙心帶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沿濱海地區各城鎮依托交通干線形成珠鏈形式串聯發展,并以生態綠廊相分隔。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12內陸集聚推進內陸地區以促進人口集聚和功能提升為核心,以內陸城鎮為節點,建設田園城鎮,塑造美麗鄉村。生態保育為本以保11、護好尖峰嶺國家公園、佳西自然保護地、昌化江等自然生態資源為前提,適度發展森林康養、生態農旅等特色旅游。陸海統籌布局統籌陸海生態空間,構建完整有機的“山水林田湖海”生態系統。3.2 強化生態安全格局三心六帶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片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佳西-鸚哥嶺片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卡法嶺片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的核心生態空間。昌化江、望樓河、佛羅河、白沙河、大安河及樂中河六條水脈構成藍色水生態帶。13生態保護格局圖三心六帶山海互動生態圈3.3 優化開發建設格局優化空間資源配置,促進縣城、濱海城鎮帶以及重點城鎮的快速發展,發揮其引領和帶動作用,全面提升城鄉就業吸納能12、力和凝聚能力,促進就近就地城鎮化,推動縣城、各級城鎮、農場和鄉村的功能互補與協同發展。實現旅游景區和城鎮聯動發展,重點抓好尖峰嶺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與尖峰鎮,龍沐灣與佛羅鎮和尖峰鎮,龍騰灣與黃流鎮和利國鎮,龍棲灣與九所新老城區,毛公山紅色景區與志仲鎮和保國農場的聯動發展,形成全域聯動發展的格局。加快九所、千家、黃流、尖峰特色小鎮的城鎮化進程,打造一批特色風情小鎮和產業小鎮。集中力量加快黃流“互聯網+種業”小鎮、千家農產品物流小鎮等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加大資金投入,改造鎮墟道路,配套完善商業、市政道路、供電、給排水及公共服務設施,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標準,提高可進入性,夯實特色風情小鎮基礎。推進以人13、為核心的城鎮化實現樂東全域聯動發展打造特色小鎮品牌14九所新區生態優先,強化資源環境底線約束040415民族文化廣場4.1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應劃盡劃永久基本農田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依據耕地現狀分布,結合農業生產適宜性評價內容,根據耕地質量、糧食作物種植情況、土壤污染狀況,將達到質量要求的耕地依法劃入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樂東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面積 388.17 平方公里。嚴格落實由省級統一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坐標界線,確保符合勘界定樁要求。樂東落實生態保護紅線 2394.66 平方公里,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 1102.96 平方公里;海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 1291.70 平14、方公里。規劃以城鎮開發建設現狀為基礎,結合城鎮建設適宜性評價內容,綜合考慮資源承載能力、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城鄉統籌、城鎮發展階段和發展潛力,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樂東劃定城鎮開發邊界 63.55 平方公里。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164.2 加強資源保護與利用優化水資源利用結構優化能源利用結構保護提升林地資源落實耕地保護制度規劃到 2030 年,樂東縣用水總 量 上 限 控 制 在 4.35 億 立 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 56.97 立方米以下,農 田 灌 溉 水 有 效 利 用 系 數 不低 于 0.62,全 市 自 來 水 供 水普及率不低于 10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15、率 100%。規 劃 到 2030 年,清潔能源占樂東能源消費比重不低于 70%。規 劃 至 2035 年,樂東 縣 森 林 覆 蓋 率 穩定保持在 64.5%。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規劃至 2035 年樂東耕地保有量 427.79 平方公里。保護提升海洋資源樂東縣海洋空間總面積 1718.74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生態空間1288.32 平方公里,海洋開發利用空間 430.42 平方公里。樂東海 岸 線 總 長 84.03 千 米,劃 定保 護 與 控 制 岸 段 51.36 千 米,占 樂 東 岸 線 總 長 度 61.12%。17南繁基地要素保障,夯實空間品質基礎支16、撐050518龍沐灣海灘5.1 做優產業提升城市經濟競爭力構建樂東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做精旅游業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做強現代服務業按照國際標準,完善度假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重點塑造濱海度假、熱帶雨林及黎苗文化三大特色主題,著力推進“三灣”開發建設。高質量開發濱海休閑度假、海上休閑觀光、水上運動等旅游產品。加快農業發展轉型升級,壯大農業種植與養殖優勢產業;高水平建設南繁育種基地,打造為集科研、生產、管理和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種業高地。完善冷鏈物流加工鏈條,提高市場競爭力。加速建成海洋牧場,打造“藍色糧倉”。調整優化灘涂養殖和畜禽養殖業生產布局,促進養殖業與生態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創新服務模式,逐17、步完善鶯歌海港區口岸交通運輸、倉儲物流、漁船維修、精深加工等設施,加快物流業發展。搭建綜合服務平臺,支持金錢樹、火龍果等產品擴大出口,推動外貿快速發展。發揮樂東一流環境氣候和旅游度假綜合優勢,培育特色健康產業,逐步完善康養配套設施。做實綠色低碳制造業推動鶯歌海臨港產業集聚區、大嶺低碳制造產業集聚區和千家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區和鶯歌海一級漁港漁業加工區規劃建設。拓展延伸產業鏈條,推動通訊技術、人工智能、工業設計等領域發展,打造以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制造、創意設計等為主的科技產業園。19火龍果基地濱海特色產業發展帶中部康養旅游產業區南部特色農業產業區北部生態農旅產業區依托優質濱海度假資源,融入“三亞經18、濟圈”,重點打造鶯歌海臨港高附加值加工產業聚集區、九所低碳科技產業聚集區、千家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聚集區。依托尖峰嶺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和中線高速公路,發展健康養生和觀光旅游產業。依托南繁育種基地,大力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農副產品加工和商貿物流業。依托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片區和毛公山景區,發展融生態特色、黎族風情和鄉村景觀于一體的生態農旅產業,提升毛公山紅色旅游特色。優化“一帶三區”產業空間格局產業空間格局2021重點謀劃三個產業聚集區打造鶯歌海臨港高附加值加工產業聚集區、九所低碳科技產業聚集區、千家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聚集區,逐步形成城鄉聯動、產業集聚融合帶動的發展格局。三大產業園區位鶯歌海19、臨港高附加值加工產業聚集區九所低碳科技產業聚集區千家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聚集區臨港高附加值產業集群低碳科技產業集群精深加工產業集群自由貿易創新基地高附加值產業中心低碳產業生產基地高新科技服務中心產品加工流通中心鄉村旅游服務基地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成為全省標桿,旅游產品供給實現質的飛躍,康養產業、低碳制造業聚集效應初步顯現。做優做強四大特色產業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中興生態智慧總部基地海洋牧場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中興生態智慧總部基地海洋牧場花梨谷金錢樹22花梨谷金錢樹23保障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圍繞南繁“研育制銷”一體化發展,組建南繁科技人才智庫,搭建南繁種業交流平臺,探索開展種子、種苗、知識產權等貿易交易,推動20、種業貿易大幅提升。實現樂東黎族自治縣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布局大角灣養殖產業園和球港養殖產業園,加快轉變水產養殖業發展方式,促進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南 繁 基 地 大角灣養殖產業園5.2 完善高效通達的綜合交通體系公路鐵路水運配合完成 G98 擴容高速公路、S26 樂東高速、環島旅游公路樂東段、環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旅游公路、國道 G540 毛九線改造工程、利球線、西環高鐵公交化旅游化道路等。布局嶺頭攬勝、鶯歌唱晚、逐日龍棲三個旅游驛站。增設沿海六鎮快速通道、疏港通道;完善各鎮中心、產業園區、旅游景點等與國道、省道、高速公路的互聯互通。形成“三軌六站”客運鐵路網格局,實現三亞至樂東 30 分鐘可達21、,提升旅游經濟交通能力;加強沿海高鐵站與縣城、旅游度假區、景區及其他重點城鎮地區的便捷、快速聯系。三軌:西環高鐵、粵海鐵路西環線、公交化旅游鐵路六站:尖峰站、黃流站、樂東站、利國站、龍棲灣東站、嶺頭站積極推進口岸規劃建設和樂東港通用碼頭建設;將鶯歌海漁港升級改造成為一級漁港,望樓港升級改造成為二級漁港,優化嶺頭漁港功能;爭取多方支持,推進在龍沐灣、龍騰灣、龍棲灣建設游艇碼頭;加快區域內部港口岸線資源整合,探索開通水上巴士,連接沿海市縣和海灣。交通系統規劃圖245.3 營造宜居宜業高品質人居環境基于居民的出行距離、公共服務設施使用頻率、服務半徑配置公共服務設施,構建生活圈。縣級生活圈鎮級生活圈鄉22、村生活圈完善抱由和九所中心城區的縣級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形成較為完善的縣級綜合服務中心,輻射全縣。服務半徑 15-30 公里,機動車行駛 30 分鐘左右。依托黃流、鶯歌海、佛羅、利國、尖峰、千家、大安、萬沖、志仲等各鎮中心形成鎮級生活圈,服務周邊鄉村,服務半徑 4-5 公里,徒步 1 小時或自行車 30 分鐘。將行政村中心作為鄉村生活圈公共資源配置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在生活圈內形成居民服務中心,保障完善符合村民實際需求的公共服務配置。服務半徑為 500-1000 米,徒步 15-30 分鐘距離。25九所鏡湖濕地5.4 構筑綠色韌性的基礎設施支撐謀劃昌化江水資源配置工程,新建江北水廠、望老水廠、23、擴建三曲溝水廠、龍沐灣水廠等給水廠及管網配套設施,推進江北、九所、黃流等污水處理廠及管網配套設施建設,確保水網全覆蓋。建設 500 千伏樂東變電站、110 千伏樂東站、110 千伏九所站等變電站,加快高壓走廊建設,打造安全、穩定、智能電網。建設抱由、鶯歌海綜合氣站等,深入推動城鄉“氣代柴薪”。建設通信匯聚機房和通信光纜,推進資源開放共享,建設智能樂東。建設固廢循環經濟產業園,對現狀 10 座垃圾轉運站進行升級改造,謀劃垃圾焚燒廠、縣城大型垃圾處理站,提高垃圾資源回收利用,促進綠色發展。加強佛羅、鶯歌海等防潮堤建設,對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完善消防體系建設,形成有韌性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強化對治污水24、保供水、排澇水、防洪水、抓節水、優海水工作的部署,成立縣治水工作領導小組、組建縣治水辦、建立工作制度、全面提高樂東治水能力和水平。2426紅水河5.5 彰顯城鄉風貌特色與文旅魅力總體風貌特色海濱樂境海濱樂境生態園田生態園田本土風情本土風情現代風采現代風采27彰顯文旅魅力整合樂東黎族自治縣豐富的山海文旅資源,彰顯國際化、復合化、生態化的城鄉風貌特色。雙核引領國際海洋生態文化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依托龍棲、龍騰、龍沐三灣和沿海快速交通系統,建設沿海文旅功能活力帶,打造旅游、休閑、文化、生活功能豐富的大三亞西翼國際旅游目的地。內陸依托生態林業資源、高效農業資源和本土多元文化資源形成雨林保護風貌區25、山水田園風貌區和山林自然風貌區。一帶串聯三區互動2628毛公山景區傳統村落與歷史建筑文物保護單元歷史建筑傳統村落吉大文舉人故居、大元軍馬下營石刻、砥柱中流摩崖石刻、鶯歌海秘密聯絡站舊址。陳氏大宗文博物館、孟氏宗祠、陳璋老宅、吳多勇騎樓合院民居、黃流日軍機場指揮塔等 10 處。黃流村、鏡湖老村、老丹村、羅老村。建立包括“歷史建筑+文物保護單元+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村落”為主的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格局。歷史文物分布圖29價值提升,推進國土空間整治修復06062830萬沖抱班村6.1 開展生態系統修復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生態空間保護修復以保護保育為主,加強水土保持治理,建設自然保護地體26、系,開展生態監測工程,生態廊道建設等提升區域生態功能。包含樂中河(志仲鎮段)河道綜合整治項目、國家公園尖峰嶺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抱套河治理項目、望樓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項目、望樓河濕地保護小區退塘還濕項目、昌化江德霞村段飲用水源地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等 9 個保護修復工程。開展岸線濕地修復工程 4 處、沿海防護林修復工程 1 處、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11 處、水土保持修復工程 5 處、水環境修復工程 5 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圖31充分尊重樂東縣自然地理格局,明確縣域生態安全屏障的功能定位,落實省級國土間規劃生態修復所確定的生態安全格局。6.2 實施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農業空間保護修復30主27、要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開展尖峰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青山洋及赤樓洋高標準農田項目、海墾榮光農場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志仲鎮高標準農田項目、大安鎮高標準農田項目、青山洋及赤樓洋高標準農田項目共 5 項。32保國田洋城鎮空間保護修復開展美麗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包括昌化江江北新區段河道綜合整治項目、樂東縣城濕地生態修復項目、抱由鎮永甘河段小型生態濕地公園項目共 3 項。33波波利海岸傳導落實,強化規劃實施保障機制07073234縣城晚霞構建全縣國土空間“一張圖”,從規劃縱向、橫向傳導關系等方面建立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保障縣級國土空間規劃實施傳導,加強規劃的協調與銜接,促進各級部門間的資源數據共享與信息互通,形成地區間、部門間的合力,引導各方力量朝同一個目標前進。明確各部門之間的職責分工,以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制度化為原則,建立健全階段性考核與責任監督機制,推動制度保障體系的建設,構建良好的政策環境、體制環境和法治環境,保障規劃編制的實施。適時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地對發現現存問題,優化實施策略,并對規劃作出動態調整,合理修整階段性目標與任務,從而更好地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建立國土信息平臺與管控體系落實規劃管理與實施責任建立規劃實施動態監測機制35豪雷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