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0-2035年)(公眾版)(4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4358
2023-09-01
47頁
11.57MB
1、1儋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022.10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TERRITORIAL SPATIAL MASTER PLANNING OF DANZHOU【公 眾 版】2前言前言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海南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貢獻儋州力量,為推進儋州洋浦一體化發展、優化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加快打造海南高質量發展第三極,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編制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本次規劃期限為2020-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到2050年。本次規劃范圍2、為儋州市行政轄區內陸域和管轄海域范圍,總面積5066平方千米,其中陸域國土面積3256平方千米,海域面積1810平方千米,海岸線總長度300千米。3目 錄開放引領明確戰略目標新定位集約高效重塑自然資源新價值品質提升構建通達韌性新骨架以人為本營造美麗宜居新家園注重實施健全空間治理新體系陸海統籌構建美麗儋州新格局401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1.1國家使命與區域責任5西部陸海新通道航運樞紐,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樞紐節點儋洋一體化發展,海南高質量發展的第三極“努力把海南自貿港建設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謀劃打造若干自貿港融入新發展格局的產業鏈。”2020年11月時任沈省長會議講話推進儋3、州洋浦一體化發展,是海南省委、省政府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著眼于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全局、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儋州市將加快推動儋洋經濟圈發展,奮力打造海南高質量發展第三極,打造海南自由貿易港港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先行區。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1.1國家使命與區域責任6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西部濱海城市帶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高地,海南省重要農產品主產區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聚焦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關于打造特色高效農業高地的要求,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建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4、先導區。堅持“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要求,立足于西部區域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繼續堅持推進教育、醫療、文體、消費、服務“五大中心”功能項目化,不斷增強城市公共服務品質和能力。輻射帶動西部濱海城市帶發展,高質量建成海南西部中心城市。為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作出儋州貢獻。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1.2戰略定位7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壓力測試區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航運樞紐臨港經濟引領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區域中心城市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1.3發展目標8建設國際化濱海產業新城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500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高質量發展體系不斷完善5、,西部陸海新通道航運樞紐基本建成,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基本實現,港產城融合發展格局基本確立,基本公共服務得到大幅提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生態宜居水平大幅提高,自由貿易港“樣板間”的示范作用充分發揮,初步形成現代化濱海產業新城框架,打造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西部地區現代化產業中心。2025年參與國際分工、集聚全球資源的整體競爭力大幅增強,在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中發揮更大引領作用,基本建成國際化濱海產業新城,生態環境、營商環境達到國際一流。2035年20352035年城市發展規模年城市發展規模常住人口138 萬人城鎮化率75%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1.46、發展策略9打造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北部灣區域協作格局;依托泛珠三角區域城市群合作機制,促進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積極參與自貿港建設分工,打造“儋州-洋浦-臨高-昌江-東方”臨港產業發展集群,高質量建設海南省第三極。區域協同共享,提升集聚服務能級加快儋州-洋浦“環新英灣”港產城一體化發展,推動港產城各項功能在“一區七鎮”范圍協同布局,打造一座現代化國際濱海產業新城,構建西部區域協調發展的核心區和主引擎。環灣一體,推動港產城一體化發展強化“一灣一核”,優化城鎮職能定位,以環新英灣、那大城區為核心帶動周邊鄉鎮組團發展,增強城市集聚服務和輻射帶動能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力促城鄉互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鄉7、融合發展格局。城鄉統籌推進,優化空間發展格局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1.4發展策略10 生態保量提質,創立綠色發展標桿 加快產業集聚,做大做強臨港經濟 補齊服務短板,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堅持以海定陸,構建陸海統籌生態安全格局;堅持以水為脈,構建水綠融合的生態城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優化生態環境空間布局,構筑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生態安全、新型城鎮化和產業發展格局。緊緊圍繞四大主導產業,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充分利用自貿港政策優勢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建設文化旅游產業新高地,支持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示范區建設,做大做強三個千億級、若干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區域8、性綜合交通樞紐,形成“空、海、鐵、公”協同的互聯互通立體化綜合交通體系,提升城市門戶樞紐地位;完善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等“硬”功能;提質升級教育、醫療、文體、旅游、消費等服務“軟”能力。1102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12構建“一屏一帶四廊、雙核三軸多片”的市域總體戰略格局2.1謀劃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形成由南部山地生態屏障,濱海生態保護帶,山雞-珠碧江、春江、北門江、文瀾河等四條生態廊道組成的保護格局。一屏一帶四廊那大城區、環新英灣地區兩大核心,儋洋一體化發展軸、西海岸城市協同發展軸、城鄉統籌發展軸三條軸線,現代漁港經濟區、三產融合發展區、生態養殖示范區、綠色農旅發展區等多個片區的開9、發格局。雙核三軸多片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13構建“一屏一帶四廊、一核三心三區多點”的市域生態安全格局2.2塑造通山達海的生態空間南北分別形成山地生態屏障、濱海生態保護帶,落實省級明確的珠碧江、春江、北門江、文瀾河四條重要生態廊道。一屏一帶四廊結合自然保護地,松濤水庫為綠核,新英灣環灣、新盈紅樹林國家濕地自然公園和峨蔓火山海岸地質自然公園為綠心,劃分海岸帶、臺地平原與山地丘陵三類功能區,強化河流水庫、入海口等各類節點的嚴格保護。一核三心三區多點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14建立自然保護區體系2.2塑造通山達海的生態空間10個自然保護地682平方千米4個自然保護區10、6個自然公園新英灣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磷槍石島珊瑚礁省級自然保護區、番加省級自然保護區、白蝶貝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地質自然公園、2個森林自然公園、2個濕地自然公園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15構建“兩帶四區,雙核多點”的市域農業發展格局2.3營造熱帶特色的農業空間依托交通、特色資源打造鄉村振興綜合發展帶、農旅互動示范帶,并因地制宜劃分現代漁港經濟區、三產融合發展區、生態養殖示范區、綠色農旅發展區。兩帶四區以那大城區、環新英灣地區作為農業服務業核心,依托重點產業園區、產業基地等多處節點,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雙核多點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16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11、民富的社會主義現代新鄉村2.3營造熱帶特色的農業空間以環新英灣地區、那大城區為核心,建設兩大城鄉融合發展圈,推動城市功能、服務向鄉村地區延伸。兩圈依托交通形成濱海鄉村發展帶、海榆西線發展帶、那洋公路鄉村發展帶和萬洋高速鄉村發展帶。四帶將人口規模較大、發展水平較好的村莊作為重點中心村,輻射帶動周邊一般村、基層村發展。多點“兩圈、四帶、多點”的村莊分布結構分類引導發展集聚提升類71個城郊融合類44個特色保護類15個拆遷撤并類11個基礎整治類121個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17構建“一灣一核、三軸多點”的市域城鎮開發結構2.4筑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灣”為環新英灣,“核”為那大城區,12、帶動周邊城鎮組團化發展。前者側重國際化多元人群,后者則主要面向本地居民,共同提升“五大中心”服務能級。一灣一核依托重大交通工程形成西海岸城市協同發展軸、城鄉統籌發展軸、儋洋一體化發展軸,并結合各鎮特色資源打造8個特色小鎮節點。三軸多點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182.5構建魅力開放的海洋空間加強濱海生態系統保護優化海洋發展空間銜接陸海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對濱海自然保護地、河口、瀉湖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進行特殊保護;探索建立“流域-河口-岸帶-海域”協同一體的綜合治理體系。在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海岸帶等管控要求的基礎上,重點保障西部陸海新通道航運樞紐洋浦港的發展空間,大力發展新13、興海洋經濟產業;堅持漁業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閑漁業走的漁業轉型升級路徑,優化調整深遠海漁業布局,保障深遠海漁業發展空間。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192.6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2003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3.1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嚴格落實耕地保護21“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落實耕地進出平衡制度,嚴防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控制各類建設用地占用農用地,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耕地優先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14、品生產。嚴格耕地用途管制,落實耕地占補平衡保障耕地保護目標536平方千米(以最終省級下達為準),堅決落實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要求,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細化耕地質量提升和保護制度,筑牢耕地質量安全防線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整治工作,改造中低產田,保護優質耕地,因地制宜輪作休耕,提高永久基本農田質量。建立耕地保護補償制度,構建耕地保護激勵機制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通過指標獎勵、普惠式補償或資金獎勵等方式調動積極性,形成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3.2堅持節約利用,守護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22林地資源確保落實林地保有量指標,符合15、省級下發要求。根據保護等級林地特征,制定分級管理措施;對天然林、公益林提出分類管控要求。嚴厲打擊違法侵占林地行為,對低產低效林實行改造提質,構建生態安全屏障。水資源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要求,嚴守水資源紅線。落實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提升、用水結構優化的管理體系,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形成水資源利用與發展規模、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等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新格局。濕地資源優先保護儋州新盈紅樹林國家重要濕地以及儋州灣、黃沙港重要濕地單元,重點保護紅樹林、珊瑚礁等典型濕地生態系統。對自然濕地和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人工濕地,實行優先保護和修復開展退化濕地生態恢復、棲息地恢復等工程建設,逐步改善濕地生態系統狀況16、。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優化海域空間,落實底線管控3.3協調保護開發,推動海洋事業高質量發展23海洋生態空間253平方千米海洋開發利用空間1557平方千米以保護和修復整治為主要功能。主要分布在觀音角-排浦海岸、磷槍石島、新英灣潟湖、峨蔓-后水灣海岸、光村海岸、泊潮潟湖、臨高白蝶貝保護區等海域。以保護和修復整治為主要功能。主要分布在珠碧江、白馬井、峨蔓-后水灣、光村、木棠、新英、洋浦港、海花島等近岸海域以及儋州市管轄近海漁業用海區。海島保護與利用海岸線保護與利用海島:儋州市近岸海域無居民海島共76個,其中納入生態保護區的海島71個,納入海洋發展區的海島5個。河口:6.8平方千米17、,珠碧江、南羅溪、山雞江、排浦江、光村水河、海頭港灣(半封閉海灣)。瀉湖:58平方千米,新英灣、泊潮。嚴格保護岸線:171千米,按照生態保護紅線有關要求進行管理;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長度不減少、性質不改變。限制開發岸線:28千米,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為主,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控制開發強度。優化利用岸線:101千米,統籌規劃、集中布局,推動海域資源利用方式向綠色化、生態化轉變。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3.4加速能源轉型,以雙碳目標引領綠色發展24開源節流構建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加快發展和利用清潔能源、新能源,立足自由貿易港稅收政策優勢,依托“儋州-洋浦-臨高-昌江-東方”臨港產業18、帶,大力引進高新技術企業,以數字經濟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業和低碳制造業為重點,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強化能源轉型技術支撐鼓勵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光伏發電、風能發電、垃圾發電產業發展,全面推進能源清潔化。繼續推動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中心的項目實施,打造環保循環經濟產業基地。鎖定重點用能領域對重點用能領域實施產業結構調整負面清單和落后產能淘汰政策,全面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提升各領域、各行業節能標準要求,推廣綠色節能建筑、高效節能家電等,普及新能源汽車和節能環保汽車應用,實現資源節約。建立健全各層面長效機制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碳排放總量及強度雙控行動,探索19、碳中和實現機制。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市場化機制。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嚴格落實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完善以綠色低碳發展為導向的評價考核體系。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3.5推進整治修復,強化國土空間的品質提升25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用地整治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城市更新高標準農田建設旱改水墾造耕地閑置鄉村宅基地低效鄉村工業用地舊城區、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歷史文化項目保護性整治全要素生態修復通過統籌安排各類土地整治活動,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堅持落實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儋州灣海洋生態修復、“五河一庫”水生態修復工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等國家級、省級重點生態修復20、工程為抓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水濕地海洋森林礦山土壤2604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提升區域輻射能級4.1構建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系統依托鐵路、高速等,構建“省會城市1小時交通圈、周邊市縣40分鐘生活圈、儋洋30分鐘通勤圈”的通行時空圈層。全面提升區域交通樞紐服務能力加快儋州機場建設,規劃那洋高鐵,高標準打造海花島郵輪港等重大交通設施,加強儋州作為海南西部區域門戶樞紐地位。積極參與打造海南“全島同城化”交通圈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完善市域交通體系4.1構建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系統28加強外連通,提高區域連接效率新建海儋高速、洋浦疏港高速,規劃那21、洋高鐵,加強與周邊縣市聯系。完善內網絡,推動全域均衡發展完善全域干線與基礎服務網,提質升級國省干線,提升縣道建設水平。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建設慢行易達的特色交通體系4.1構建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系統29環島旅游公路復合風景道環島旅游公路儋州段位于海南省環島旅游公路西段,串聯光村銀灘、峨蔓龍門激浪景區、千年古鹽田、新英灣自然保護區、海花島等景區。結合國省干線、其他旅游公路等打造“一環多節點”綠廊,串聯交通樞紐、自然與人文景觀,提供漫步、慢跑、騎行、公交、自駕等豐富出行體驗。將慢行風景道延伸至洋浦、臨高、白沙、昌江,形成區域特色風景道網絡。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22、構建彈性智慧的基礎設施網絡4.2牢筑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體系30加快推進基于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和服務能力;保障人口季節性波動產生的需求,預留基礎設施彈性空間。適度超前謀劃,優化電網結構、提高供電能力和可靠性,建設覆蓋城鄉智能、高效、可靠、綠色的電網體系。規劃期末核心區供電可靠率達到100%。新建500KV變電站1座,220KV變電站4座(含1座乙烯專用站),110KV變電站16座。電網系統加快建設瓊西北、天角潭、春江水庫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城鄉一體化供水保障網絡,新建與改擴建16座供水廠,日供水能力達97萬噸;全面推進23、建制鎮和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建與改擴建污水處理廠27座,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100%。水網系統以提高管道燃氣普及率為目標,加快推進環新英灣地區和那大城區燃氣骨干網建設,推進管道燃氣向鎮墟延伸,補齊城鎮燃氣管網短板,新建 L-CNG加氣站兩座,分輸站1座,聯絡站1座,閥室2處。規劃期末基本實現建制鎮周邊5公里范圍內天然氣骨干網全覆蓋。氣網系統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大力推進骨干網、城域網和接入網升級改造工作,規劃新建綜合數據中心1座,匯聚機房5個,綜合接入機房26個。光網系統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構建韌性安全的基礎設施網絡4.2牢筑安全韌性的基礎設24、施體系31以“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為基本要求,優化鄰避設施布局,探索鄰避設施共建、共享機制。構建韌性安全的防災減災體系,統籌消防、人防、防洪等各類工程建設。綠色共享的鄰避設施 環衛設施規劃由9大片區垃圾轉運站、10個鄉鎮級垃圾收集站組成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實施“城鄉統籌”的生活垃圾處理措施,規劃新增1座資源化利用中心、2處生活垃圾填埋場、1處固廢填埋場。建設5座建筑垃圾中轉調配場、1座建筑垃圾消納場用于建筑垃圾收集及處理。殯葬設施積極推進綠色殯葬,推進海南西部殯儀中心建設并投入運營,推行節地生態安葬。規劃新建2處市級公墓,5處鎮級公墓。韌性安全的防災減災體系 消防工程構建安全高效、立體多元、25、智慧協調的公共消防安全體系,規劃新增1座應急救援中心、1座消防指揮中心、1座應急救援訓練場地、10座消防站,完善消防站點功能布局。防洪工程構建“蓄泄兼籌、洪澇兼治”的防洪排澇安全格局,構建生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系統化防洪排澇體系。重點開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重點澇區排澇能力建設、海堤達標建設、城市防洪防澇能力建設等重點工程。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建設親自然、包容、共享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4.3塑造城鄉統籌的公共服務體系32城市級構建以城區為中心,到周邊市縣40分鐘都市生活圈,實現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以各鎮(場部)為核心,在綠色交通30分鐘空間范圍內,重點鎮、可根據產業26、特點增加特定設施。以城鄉15分鐘生活圈為基礎,保障全年齡段公共服務,實現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片區級社區級水、能源、安全等基礎設施,建議按實際服務人口配置,預留峰值。構建三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基于人口流動視角下的彈性配置高彈性指標文體、醫療等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按略低于實際服務人口配置。中彈性指標教育、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議按常住城鎮人口配置。低彈性指標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立足區域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堅持推進教育、醫療、文體、消費、服務“五大中心”功能建設,不斷增強城市公共服務品質和能力。著重提升“五大中心”服務能級4.3塑造城鄉統籌的公共服務體系33大力引進優質教育資源,27、發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積極引進境內外理工農醫類高水平大學、職業院校在儋獨立辦學。加快德國比勒費爾德應用科技大學、海南電影學院、濱海國際學校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引進優質醫療資源,加快推進醫療衛生系統項目建設。繼續推進海南西部中心醫院三期、市婦幼保健院、濱海新區三級醫院、市中醫醫院、市疾控中心等項目建設。辦好“三節兩賽”,提升拓展文化活動和體育賽事;深化文體領域對外交流合作,提升儋州國際國內知名度。培育離島免稅、文化旅游、保稅展銷、跨境新零售等消費新業態,創新消費新模式,擴大優質消費供給。加快東坡文化旅游區、峨蔓、蘭洋特色文旅項目、離島免稅店、歐亞綜合體、海南出版文創中心等項目建設。全力做好現代28、服務業項目策劃和資源儲備,大力引入商務服務、咨詢服務、金融貿易等現代服務業,增強為港口航運、高端裝備制造直接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比例。重點建設洋浦國際商務大道、城市會客廳、航運大廈、國貿大廈等項目建設。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充分挖掘和保護各類文化資源,強化對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彰顯儋州市的歷史發展脈絡和地域文化特征,形成具有歷史特色與時代特點的儋州文化精神。拓展市域城市文化網絡化保護體系4.4打造各具魅力的城市文化空間343505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 那大城區5.1更加高效的城市用地36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 白馬井新城5.1更加高效的城29、市用地37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 洋浦經濟開發區5.1更加高效的城市用地38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發揮儋州市西部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務引領作用,建設全面覆蓋城鄉的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把人文關懷落實到“衣食住行育教醫養”每個細微處。堅持均等便利,構建全齡友好型公共服務5.2更有溫度的公共服務392個2個4平方米1.62萬個2.1萬個60%8張50床10.8萬個中心城區每10萬人擁有的文化展示場館場所中心城區每30萬人擁有的演出場館場所人均公共體育用地面積中心城區公辦幼兒園學位中心城區義務教育學位中心城區高中學位數社區中小學步行15分鐘覆蓋率中心城區千人醫療衛生機構30、床位數中心城區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文有悅享體有所健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會展中心會展中心一場兩館一場兩館文化中心文化中心美術館美術館演藝中心演藝中心K12K12學校學校濱海新區學校濱海新區學校西部中學西部中學海南西部中心醫院海南西部中心醫院濱海新區醫院濱海新區醫院口腔醫院口腔醫院人民醫院人民醫院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堅持城市住房商品化、住房開發市場化、集約化的原則,發揮政府導向作用,關注城市弱勢群體的居住需求。形成以商品住宅為主導、以保障性住房為補充的住房供應體系。關注實際需求,保障住房供應5.3更加多元的居住空間40新建區老城區建設配套設施齊全的居住區,為居民創31、造優美、舒適、安全、方便的現代化生活居住環境。采取“有機更新”的方式,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公共交通條件,增加公共綠地和開放空間,提升老城區居住區整體環境質量。城中村堅持保證原村民的基本利益,實現農民轉居民、村委會轉居委會、集體土地轉國有土地,并逐步把市政、治安等納入城市一體化管理范疇。分區引導建設,提升人居環境結合洋浦及各工業園產業布局,合理測算產業人口與配套設施需求,推動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推動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差異化配置人才公寓、商品房、公共租賃住房等產品,使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轉變。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公園活力城公園活力城親水岸線水城互動,功能復合生態岸線自然駁岸、濕32、地景觀硬質岸線通渠引水、防洪安全南茶河雅拉河濱水景觀廊道廊道寬度70-160米松濤東干渠景觀廊道廊道寬度30-50米松林嶺分干渠那大分干渠景觀廊道廊道寬度20-40米光吉河景觀廊道廊道寬度20-40米松濤東干渠景觀廊道廊道寬度50-80米 那大城區5.4更具魅力的城市風貌41以“五河”為骨架,形成“一環五廊多園”的藍綠網絡與公共空間格局。以山林水等自然要素為基質,沿城區外圍規劃300-500米寬的生態游憩帶,優先考慮生態,適度引入游憩休閑、度假旅游等功能。一環依托五條主干河道打造綠廊,布置濱水開放空間,營造親水環境。五廊結合周邊山體、園地建設云月湖旅游度假公園、熱帶植物園等郊野公園;結合城市綠33、地建設尖嶺公園、體育公園等多處城市公園。多園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會客廳會客廳環新英灣環新英灣大江河綠廊寬度500米寬度200米-1200米-500米變化綠廊空間白馬河綠廊寬度220-380米綠廊寬度250米藤根河綠廊寬度250-1500米 白馬井新城5.4更具魅力的城市風貌42結合新英灣、藤根河等生態廊道,建設城鄉一體、片區聯動的藍綠體系,形成“一灣兩橫五縱”的生態格局,以環新英灣為核心,以保護濱海生態多樣性為優先,結合周邊旅游資源適度植入現代服務業功能,拓展濱海度假休閑空間。一灣結合濱海大道、濱海二道,打造綠地、公園等,兼顧道路景觀美化與開放活動空間功能。兩橫基于城區內五34、條河道、灘涂打造綠廊,串聯多個城市公園,同時加強與海花島的空間互動與聯系。五縱4306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6.1規劃傳導與落實44指導約束傳導落實傳導落實落實上位規劃發展定位、目標指引和管控要求等提出戰略引導、指標約束、底線管控、空間布局等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重要控制指標(開發強度、容積率、建筑密度)、功能布局、要素配置、空間形態(高度、風貌)等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專項規劃配合總規的專項規劃特定區域的專項規劃配合行業的專項規劃傳導落實指導落實用途管制制度規劃許可規劃許可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特殊保護制度 城鎮開發邊界外儋州35、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6.2實施保障機制45完善規劃管理機制 建設國土空間信息平臺按照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總要求開展平臺建設 建立規劃體檢評估制度建立公開、透明、制度化的動態調整完善機制 完善規劃執法監督機制強化規劃執法監督,加強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和社會參與機制建設健全規劃實施政策 完善規劃實施法規政策深化研究和制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監督、評估和動態調整的全過程配套法規、政策文件及實施細則 完善規劃管控技術標準明確三線管控要求;建立用途管制機制;制定可實施的指標管控體系 健全相關配套政策推進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動社會共治 健全自然資源管理制度 實現區域協同治理儋州市國土36、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6.3近期行動計劃46 聚力一體化建設,加快城市擴容提質啟動濱海新區城市更新和白馬井舊城改造,開工建設德國比勒費爾德應用科技大學獨立辦學項目。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醫院、濱海新區學校、國際社區和鄰里中心及配套生活服務設施建設。開發洋浦國際商務大道,加快城市會客廳、航運大廈、國貿大廈等項目建設,加強市政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推動環新英灣地區建設推進松濤東干渠改線工程建設,謀劃“五河一庫”水生態修復工程,打造“那大水城”。加快愛圖、美扶、蘭優等棚戶區改造項目建設,謀劃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推動儋州機場、海儋高速、G225改線等一批重點交通工程,推進海南電影學院、市婦女兒童醫院、海南37、西部區域(儋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提升那大中心城區功能品質 聚力一體化構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打造綠色高端石化新材料基地、新能源產業和裝備制造基地、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打造“國際健康食品港”,以項目為龍頭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做強高新技術產業實施洋浦區域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建設三年行動,開工建設國際集裝箱樞紐港擴建、20萬噸航道改擴建、10萬噸級公共糧油碼頭、5萬噸公共液化烴碼頭等重點港航工程。打造港航物流總部中心。做大港航物流產業充分發揮濱海新區旅游產業園龍頭帶動作用,深入推進全域旅游發展,以環島旅游公路為“線”,將景區景點、旅游驛站“串珠成鏈”,啟動沿線驛站建設,謀劃環新英灣38、東坡文化旅游區以及峨蔓、蘭洋等特色文旅項目。培育發展康養產業和影視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文旅經濟儋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6.3近期行動計劃47 聚力一體化實施,加快推動鄉村振興加強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大學合作,推進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快雅星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峨蔓海洋智慧漁業產業園、海頭海洋漁業鄉村振興產業基地建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建設。大力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加快推進熱科院橡膠產業小鎮、東成鎮邁格紅色美麗村莊等特色鎮村建設,建成沙井村、昌王村等5個美麗鄉村。分級分類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行動計劃。推進墾地融合發展,完善墾區39、基礎設施。積極穩妥推進鄉村建設 聚力一體化提升,加快推進綠色發展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堅定不移把綠色低碳融入產業發展戰略。逐步推行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推進工業、交通、建筑、居民消費等方面節能降耗。構建石化和造紙兩大產業循環低碳產業鏈,持續推進裝配式建筑應用。積極落實“雙控”措施加快完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堅決打好“六水共治”攻堅戰,落實好河湖灣田長制。加強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紅樹林濕地、新英灣沿岸自然生態空間保護和生態修復,探索松濤水庫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全力加強生態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公立幼兒園學位供給,推進義務教育向優質均衡發展。謀劃開辦海南西部職業技術學院。加快推進洋浦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病康復醫院等一批醫療項目建設。加快城市醫療集團建設,強化與上海九院、海南醫學院合作辦醫。聚力一體化保障,加快增進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