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市潤州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3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4458
2023-09-01
31頁
31.53MB
1、鎮江市潤州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草案公示】鎮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潤州分局2023.08前言 本規劃是潤州區第一版國土空間分區規劃,是全區開展各類自然資源保護、開發、利用、修復活動的基本依據。目前草案已編制完成,為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凝聚公眾智慧,現依法開展成果公示,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公示時間為2023年8月30日至2023年9月28日,共30天。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與省、市相關工作要求,鎮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與潤州區人民政府組織開展鎮江市潤州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本規劃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2、共享”的發展理念,突出生態優先和以人為本,注重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城市更新提質增效,深入對接周邊區域協同發展要求,統籌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品質,為潤州建設“人文生態主城,創新匯智潤州”提供有力的空間保障。該文檔是極速PDF編輯器生成,如果想去掉該提示,請訪問并下載:http:/ 規劃愿景與功能定位p 發展目標與人口規模p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策略戰略引領描繪潤州空間發展藍圖p 規劃愿景p 功能定位長三角最令人向往的宜居宜游活力區寧鎮揚創新產業發展的先導區鎮江市高品質綜合服務中心城區 人文生態主城 創新匯智潤州生活更幸福 生態更宜人 產業更興旺 城市更美好p 階段發展目標p 規劃人口3、p 開發策略規劃至2035年規劃常住人口30萬人規劃服務人口35萬人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一流主城區基本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一流主城區“富強美高”新潤州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生態宜居特色彰顯創新驅動集約高效20252035205002全域統籌構建國土空間整體格局p 加強區域協同發展p 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p 劃定三條控制線p 區域協同 主動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充分利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蘇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大運河文化帶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區域,把握與區域創新產業、人才引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動發展,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打造區4、域創新產業集聚區。攜手推進寧鎮揚一體化建設 積極參與鎮江市域協同發展以官塘創新社區為依托,積極參與G312產業創新走廊建設,圍繞數字經濟、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主動承接南京人才溢出、創新產業轉移。融入寧鎮揚通勤交通圈和優質生活圈,加快建設與南京、揚州地區交通干道,深化醫療、教育、旅游等特色優質資源的協作聯動,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跨區域便利共享。協同京口區,做強大市口南徐西津渡城市級“組合型中心”,提高主城核心區的首位度,打造現代化一流主城區;攜手丹徒區共建官塘創新社區,沿G346兩側發展智能制造、科技孵化、信息技術等產業;加快韋崗片區與句容市、高校園區的聯動發展,發展抽水蓄能、生態康5、養旅游等產業。鎮江市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寧鎮揚一體化發展規劃結構圖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結構圖p 總體格局構建“兩帶、兩核、七片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兩帶兩核沿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轉型發展帶寧鎮山脈生態涵養帶城際商圈-西津渡市級綜合服務核心官塘科創產業核心七片區沿江生態保育區、金山文旅片區、老城綜合服務區、南徐新城宜居片區、南山綠核、官塘創新社區、韋崗生態溫泉區創新發展,強化核心區域協同,保護生態因勢利導,差別發展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 潤州區范圍內不涉及永久基本農田。p 統籌劃定控制性線是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潤州區共劃定生態保護區3處,面積合計31.6、75平方千米。是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潤州區劃定城鎮發展區面積40.45平方千米。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是統籌全區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的總體框架。國土空間控制性規劃圖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03生態優先嚴守自然生態安全邊界p 構筑生態安全格局p 統籌資源保護與利用p 實施生態修復和治理p 生態安全格局構建“兩核兩帶、三廊多節點”的生態安全格局兩核兩核南山北水綠核-南山風景名勝區水核-金山湖及征潤州濕地長江水生態涵養帶寧鎮山脈生態涵養帶三廊多節點運糧河-長山河生態景觀廊道古運河-四明河生態景觀廊道滬7、寧鐵路-京滬鐵路生態防護廊道結合主要生態公園、山體形成多個生態節點生態系統保護規劃圖p 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水資源森林資源濕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多樣性強化水資源管理,控制用水總量,提升水環境質量;構建水綠交融、通山鏈水的河湖水系,打造開放共享的濱水空間。以公益林保護為重點,加強林地資源保護,完善用途管制機制;充分利用濱江、沿河、臨湖、環山等自然空間,建設公園城市。全面保護焦北灘、焦西灘內濕地,規范濕地用途管制;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建設生態濕地公園,加強濕地修復治理。堅持保護優先,控制開采總量;合理調控地熱、鐵礦、石灰巖等礦產資源開發強度,完善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發揮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8、線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主體作用,分類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制定相關保護政策。p 生態修復和治理落實長江大保護要求,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下,加強沿江濕地修復,提升沿江防護林帶構建水平,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科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完善江河廊道生態防護林,在長江、金山湖、運糧河等區域,整合濕地、水網等自然要素,因地制宜開展水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實現應綠盡綠。采取切斷污染源、封山育林等自然修復手段,治理小高驪山、南山、寶蓋山等輕度受損地區;加大廢棄露天礦山修復力度,改善和重建礦區生態環境。長江大保護山體生態修復水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9、統治理,完善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增加國土空間承載能力。總體目標04布局優化建設集約高效品質城市p 明確各功能板塊功能定位p 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體系p 實施有溫度的城市有機更新p 明確各功能板塊功能定位功能板塊規劃引導圖加強長江及金山湖沿岸的生態環境保護;整合周邊旅游資源,打造水陸空立體化旅游體驗區。發展文化旅游、健康養生、高品質居住等功能;加強片區整體風貌管控,塑造特色濱水風貌。沿江生態保育區金山文旅片區以中心商貿、文創旅游和生活服務為特色,彰顯景城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城市中心區。以政務體育會展、商貿金融、生活服務為特色,進一步完善配套,提升品質,增強片區活力。老城綜合服務區南徐新城宜居片區以城市10、山林為特色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文化旅游度假區。南山綠核數字經濟引領區、產城融合示范區、山水花園名城樣板區。官塘創新社區韋崗生態溫泉區以溫泉康養、生態休閑和紅色文化為依托,建設溫泉特色旅游區和生態低碳科創區。p 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體系產業空間結構圖依托城際商圈,聯動大市口商圈,發展高端商貿、現代金融、總部經濟等業態,加快商圈提檔升級,打造潤州區高端商貿金融核心。一核-高端商貿金融核一帶-文創旅游休閑帶以“數字經濟引領區”為目標,圍繞智能制造和數字服務兩大方向,發展工業物聯網、智能制造、工業軟件、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六大產業。圍繞韋崗片區生態修復和保護,以溫泉為核心,醫療康養為特色,低碳智能產業為依托11、,形成溫泉特色旅游區和生態低碳科創區。一區-官塘創新社區一鎮-韋崗溫泉生態鎮打造“一核一帶、一區一鎮”產業空間布局以西津渡環金山湖片區為主,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資源、發展現代旅游、文化創意、休閑娛樂等業態,打造特色文創旅游休閑帶。p 實施有溫度的城市有機更新 針對潤州區老舊住區、低效產業、待提升歷史風貌區、待提升城市生態空間、市政基礎設施、危房及隱患建筑,堅持“留改拆”并舉,嚴管大拆大建,加強修繕改造,實現空間布局優化、居住環境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增強、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現狀建筑年代分析圖現狀建筑高度分析圖重點更新單元 依據更新功能地塊的空間分布情況,初步劃分4處集中12、更新單元,主要分兩種類型。歷史風貌保護(山巷周邊片區):加強歷史文化要素保護與修繕,延續城市特色風貌。城市宜居性改造:包括三茅宮、城際站場和崗子下三個片區,重點是補齊公共配套、交通及市政設施短板,提升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05幸福宜居營造宜居宜業生活空間p 建設高水平的公共服務設施p 打造高品質的綠地開敞空間p 建設高水平的公共服務設施菜市場大型商場文化活動中心學校體育活動中心派出所開敞空間幼兒園健身場地快遞服務社區衛生站便利店健身場地151-1.5步行時間分鐘面積范圍常住人口公里萬人3-100.3-0.5步行時間分鐘5面積范圍常住人口公里萬人0.7-1.5落實市、區級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完善兩13、級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教育設施規劃文化、體育、醫療設施規劃統籌考慮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設施規模、服務能力、服務對象等因素,結合“15分鐘”、“5-10分鐘”兩級社區生活圈的建設,構建“市級區級居住社區級基層社區級”四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至2035年,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覆蓋率達100%。“市級區級居住社區級基層社區級”構建四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p 打造高品質的綠地開敞空間統籌考慮公園規模、功能、服務能力等因素及打造社區生活圈相關要求,構建“市級居住區級”“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游園口袋公園”兩個等級五個類別的城市公園體系。至2035年,基本實現“推門見綠,履足即園”的目標,公園綠地、廣場步行5分鐘覆14、蓋率達90%以上。“市級居住區級”“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游園口袋公園”構建兩級五類城市公園體系綠地與開敞空間規劃圖06彰顯特色塑造景城融合特色空間p 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p 彰顯城市山林特色景觀風貌南山文物集中區主城文物集中區古運河風光帶p 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建立“歷史城區歷史街區文物古跡和其它要素”三個空間保護層次,按層次落實物質文化遺存保護內容及要素,統籌引導“物質非物質”兩類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展示和利用。將潤州打造成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窗口。“歷史城區歷史街區文物古跡和其它要素”“物質遺存非物質遺存”分層分類進行保護利用古運河風光帶重點保護沿線文化遺產,打造公共空間;主城文物15、集中區結合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利用,展現鎮江老城歷史文化內涵;南山文物集中區結合南山國際旅游度假區的打造,將歷史文化融入到景觀環境的打造中,彰顯南山“壽、隱”等文化內涵。“一帶兩區多點”(古運河風光帶、主城文物集中區和南山文物集中區)構建歷史文化展示格局p 彰顯城市山林特色景觀風貌一級山體:h=1/3H 二級山體:h=1/2H一級山體二級山體控制視廊內建筑高度不遮擋一級山體高度1/3、二級山體1/2以上部分山水空間及周邊建設管控示意在城市風貌分區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山麓地區建設、濱水景觀塑造、歷史城區風貌、城市地標打造等多種要素,加強城市開發管控,彰顯“南山北水、城市山林”的格局,將潤州塑造成鎮16、江“山水花園名城”的名片。“南山北水、城市山林”塑造特色山體景觀結合十四五期間“一山一景”項目,塑造特色山體景觀。管控山體周邊建設對重要山體按照“風景區類型城市型郊野型”分類進行保護和建設。控制山體視線通廊加強視線通廊管控,嚴格控制山體周邊建筑高度。引導濱水景觀塑造整治修復沿河生態空間,分段打造濱水景觀空間,展現歷史文化記憶。特色景觀塑造統籌考慮山麓區風貌、城市地標打造等多種要素,劃定開發強度分區。高強度開發區引導高層建筑向該分區集中布局,形成城市標志性建筑群。中強度開發區適當發展高層建筑,設立區級或組團級地標,形成區域特色。低強度開發區嚴格控制建筑規模、建筑高度和密度,確保空間舒適與景觀開敞17、。協調城市建設開發強度分區規劃圖07強化支撐確保城市安全韌性發展p 建設高效交通路網體系p 增加市政基礎設施支撐p 提升防災減災綜合能級p 建設高效交通路網體系 完善骨架路網,提高路網密度 加快實施老城區路網提升工程,推進南徐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緩解區域交通擁堵。完善干道網絡,優化微循環路網,全面提高規劃道路網密度。集中建設區內道路系統密度不小于8 km/km2。道路網系統規劃圖 建設多層次、網絡化公共交通系統形成以樞紐為節點、快速公交為骨架,常規公交為主線,特色公交為補充,服務設施雙優先的分層分級公共交通體系,促進出行結構優化。進一步優化公交線網布局,到2035年公交專用道里程達到80車道公18、里,且設置專用道的道路沿線交叉口公交優先措施設置率不宜小于40%。快進漫游,實現城旅融合發展構建“快進慢游”旅游交通網,打造區域全域旅游,完善旅游交通線路,提升旅游交通品質,健全旅游交通輔助設施,提高旅游出行體驗。聯合高新區共同申報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合理規劃旅游公交專線,提供聯系城際商圈綜合客運樞紐和景區。p 增加市政基礎設施支撐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圖實現區域供水全覆蓋,供水普及率為100%,新增官塘給水增壓泵站。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建成區80%達到海綿城市要求,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95%。完善供電系統,有序引導高壓桿線下地。構建供需平衡、氣源結構合理、管網互聯互通、保障體系完善的天然氣系統。構19、建支撐信息化發展的開放式高速公用互聯網。升級生活垃圾收集運輸體系;完善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糞便等垃圾分流處理體系。p 提升防災減災綜合能級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圖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為30年一遇。抗震設防基本烈度為7度,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應當符合抗震設防強制性標準。實現全部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群測群防網絡,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潤州區規劃9座城市型消防站,其中現狀保留4座,規劃新增5座。結合公園綠地、學校場館等,建設“中心-固定-緊急”三級避難場所體系。按國家二類人防重點城市的要求設防,加強信息化技術建設,完成人防設備的升級改造。防洪排澇抗震地質災害消防人防疏散避難08建立機制保障規劃有效有序實施p 健全規劃傳導機制p 強化實施保障體系p 健全規劃傳導機制p 強化實施保障體系 落實上位規劃 落實鎮江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下達的約束性指標、三區三線、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要求,保障鎮江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有效傳導。明確規劃縱向橫向傳導分區規劃鎮江市潤州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完善法規政策體系健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機制加強近遠期規劃銜接,保障公益設施落地建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 魅力潤州,你我共繪!期待您的建議注:本版本為草案公示稿,所有內容以最終批復和公布為準。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鎮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潤州分局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