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墾造水田工程技術指南(1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4477
2023-09-01
18頁
998.84KB
1、四川省墾造水田工程技術指南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四川省自然資源廳二二二年六月二二二年六月前言開展墾造水田工作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耕地占補平衡“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向水要地”決策部署的具體舉措,也是保障我省重大項目落地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為規范有序開展墾造水田工作,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50 號)、自然資源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有關問題的通知(自然資發2021166 號)和四川省自然資源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墾造水田工作的通知(川自然資發202211 號)2、等政策法規,以及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2021)、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 1012-2016)、四川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試行)等相關技術規范,結合我省實際,制定了四川省墾造水田工程技術指南。四川省墾造水田工程技術指南明確了墾造水田項目選址、規劃布局、工程設計等內容和要求,是指導我省開展墾造水田工作的技術依據。請各單位在具體工作中,將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我們,以使四川省墾造水田工程技術指南不斷完善。目錄1范圍.52規范性引用文件.53術語和定義.54基本原則.74.1合法性原則.74.2合理性原則.75建設目標.75.1總體目標.75.2具體目標.76項目區選擇.83、6.1符合性條件.86.2禁止性條件.87規劃布局.87.1搜集整理資料.87.2現狀分析及評價.97.3確定項目規劃的目標、任務和要求.97.4單項工程規劃.98技術要求.108.1土地平整工程.108.2灌溉與排水工程.128.3田間道路工程.138.4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138.5工程使用年限.13附錄 A灌溉設計保證率.14附錄 B土壤質地的簡易判定方法.15附錄 C土壤滲透系數的測定方法.16附錄 D田埂構筑方法.17附錄 E田坎構筑方法.18附錄 F邊坡穩定性計算方法.19附錄 G土地平整工程推薦工藝流程.20四川省墾造水田工程技術指南1范圍本指南規定了四川省土地整治墾造水4、田的建設目標、項目區選擇、規劃布局和技術要求。本指南適用于四川省土地整治墾造水田的建設,包括改造水田、新開墾水田、水澆地或旱地改造水田等。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指南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指南。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指南。GBJ 145-90土的分類標準GB 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15618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T 20101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0203管道輸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T 28407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GB/T 30600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50265泵站設計規范GB 50285、8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標準GB 50330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T 50363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標準GB/T 50600渠道防滲襯砌工程技術標準TD/T 1012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 1041土地整治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TD/T 1045土地整治工程建設標準編寫規程TD/T 1048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技術規范TD/T 1054土地整治術語SL/T 246灌溉與排水工程技術管理規程SL 558地面灌溉工程技術管理規程DB51/1872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規范四川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試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自然資源部 農業農村部6、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有關問題的通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的通知四川省自然資源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墾造水田工作的通知3術語和定義3.1土地整治為滿足人類生產、生活和生態的功能需要,對未利用、低效和閑置利用、損毀和退化土地進行綜合治理的活動,是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土地修復、耕地提質改造的統稱。3.2水田用于種植水稻、蓮藕等水生農作物的耕地。包括實行水生、旱生農作物輪種的耕地。3.3墾造水田通過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將宜耕后備資源開發、改造為水田,或將其他土地改造、復墾、提升為水田。3.4土地平整工程為滿足農田耕作、灌溉與排水的需要而采取的田塊田型調整和地力保持措施。包括耕作田型7、調整工程和耕作層地力保持工程。3.5土壤改良為改善土壤質地,減少或消除影響作物生長的障礙因素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沙(黏)質土壤治理、酸化和鹽堿土壤治理、污染土壤修復等。3.6灌溉與排水工程為防治農田旱、澇、漬和鹽堿等災害所修建的各種設施與建筑物,包括水源工程、輸水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等。3.7田間道路工程為農田耕作、農業物資運輸等農業生產活動所修建的交通設施,包括田間道(機耕路)和生產路。3.8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為保障土地利用活動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態條件、防止或減少污染和自然災害等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包括農田林網工程、岸坡防護工程、溝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護工程等。3.9耕作田塊由田8、間灌排渠系、道路、林帶等固定工程設施所圍成的地塊,是進行田間耕作、管理與建設的最基本單位。3.10田埂格田周圍用以隔斷水流,防止串畦跑水的土埂。3.11田坎梯田及梯狀坡耕地中,主要用于攔蓄水和護坡,南方寬度大于或等于 1.0m、北方寬度大于或等于 2.0m 的地坎。3.12耕作層經耕種熟化的表土層。該層土作物根系最為密集,養分含量較豐富,粒裝、團粒裝或碎塊狀結構。耕作層的厚度一般為 12cm30cm。3.13犁底層又稱“亞表土層”,位于耕作層以下。該層土由于長期耕作受到外力的擠壓和降水時黏粒隨水沉積,形成較為緊實的層狀結構。該層土自然形成厚度一般為 57cm,最厚可達到 20cm。3.14表土9、剝離采取機械或人工措施,對耕作層土壤進行挖掘搬移的過程。3.15有效土層厚度土壤發育的有機質層、淋溶層、沉積層和心土層(母質層)的總稱,其厚度即為有效土層厚度。一般把作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土層厚度,即對作物生長發育有效的土層厚度稱為有效土層厚度。3.16土壤質地按土壤中不同粒徑顆粒相對含量的組成而區分的粗細度。大小不同的土粒在土壤中占有不同的比例,形成不同的土壤機械組成。3.17田面平整度在一定的田塊地表范圍內兩點間相對水平面的垂直坐標值之差的最大絕對值。4基本原則4.1合法性原則應遵守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其他相關規劃的要求。4.2合理性原則堅持尊重群眾意見、科學選址、因地制10、宜、生態保護、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原則。5建設目標5.1總體目標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增加有效水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農業基礎設施配套水平,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生產保障水平,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和鄉村振興建設。5.2具體目標5.2.1田有效增加水田面積,田塊集中連片、規則成型、土壤深厚、埂坎穩固。5.2.2水水田灌溉水源有保障,灌排設施分布合理、配套完善。鼓勵采用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5.2.3路路網與主干公路銜接,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宜機作業,滿足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需要。5.2.4林滿足農田防護需要,起到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6項目區選擇11、6.1符合性條件6.1.1自然條件6.1.1.1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及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均顯示為非水田。6.1.1.2地類為未利用地、建設用地和農用地中的旱地、水澆地、園地等。6.1.1.3擬選地塊海拔高程原則上不超過 2000 米。6.1.1.4擬選地塊原則上集中連片,滿足水稻、蓮藕等水生農作物種植條件。6.1.2社會經濟條件6.1.2.1符合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土地整治規劃和其他相關規劃。6.1.2.2項目涉及地塊土地權屬無爭議。6.1.2.3項目涉及地塊的土地權屬人和土地承包人同意。6.1.3基礎設施條件6.1.3.1水源有保障,通過合理的工程措施,可滿足項目建12、成后的水田灌溉要求。6.1.3.2優先在已建、在建和已規劃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灌區和各類耕地建設項目集成區域,選擇水源及土壤條件好、集中連片度高、適宜規?;N植的地塊納入墾造水田規劃設計范圍。6.1.3.3交通方便,有機耕路通達項目點,可滿足工程施工、生產運輸需要。6.2禁止性條件6.2.1土地權屬有爭議的地塊。6.2.2坡度大于 25 度的區域。6.2.3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含自然保護地)、高山遠山頂部山脊線區域等生態保護敏感區、重點區域。6.2.4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內的區域。6.2.5已經實施和規劃退耕還林(草)區,濕地保護區域,河流、湖泊管理范圍,水庫水面、重要水源地及相關保護范圍、國土空間規劃13、為林地的地類等區域。6.2.6污染嚴重難以恢復的區域。6.2.7灌溉無法保障的區域。6.2.8無水生農作物種植條件,不適宜種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區域。6.2.9其他法律法規規定不得開墾的區域。7規劃布局7.1搜集整理資料資料要求具備真實性、完整性、時效性和具有法律效力。7.1.1項目規劃應搜集以下資料:a)項目區基本概況,包括行政轄區、地理位置、項目范圍等。b)自然條件,包括項目區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氣候、地質、植被、自然災害等情況。c)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光熱資源、礦產資源等。d)社會經濟條件,包括經濟狀況、市場狀況、基礎設施、區內人口、人民生活水平、民族與文化等。e14、)農業生產現狀,包括項目區耕地及水田面積,種植主要作物及種植方式,農作物特別是水稻種植現狀及產量等。f)土地利用現狀,包括各類用地的數量、布局、土地利用的有利及不利因素、土地權屬狀況等。g)土地利用潛力狀況,包括擬墾造水田的數量、質量、生產潛力、整治潛力及布局等。h)土地政策、法規及相關的規定、標準等資料,包括涉及土地利用的有關行業規劃資料,涉及城建、林業、環保、水利、交通、能源、牧業、水產等的規定和標準。7.1.2資料分析整理:7.1.2.1原始資料審核,應審查資料的合法性、真實可靠性、計量單位的規范性等。7.1.2.2對原始資料按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土地利用等分類分組。7.1.2.3數據資15、料初步計算、整理、匯總。7.2現狀分析及評價7.2.1對整治范圍內的土地進行利用現狀分析及評價,確定土地的適宜用途和適宜程度。7.2.2水土資源平衡分析是確定墾造水田規模和位置的前提。根據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要求進行水資源平衡分析,根據水資源可利用量、供水方式、用水規模等,合理計算可為建設區分配的供水量,優化節水灌溉技術措施,提出符合灌溉保證率的需水量,實現供需平衡。土資源平衡分析,應做到片區內土方平衡。7.2.3依據土地利用分析評價結果、水土資源平衡分析結果確定墾造水田的位置、范圍、面積。7.3確定項目規劃的目標、任務和要求根據項目所在區域的自然條件、水資源承載能力、土地質量、社會需求、經濟建設16、需要、經濟發展水平、技術水平等,因地制宜合理確定項目規劃的目標、任務和要求。7.4單項工程規劃墾造水田工程規劃應與當地水資源開發利用、土地利用、農業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相銜接,應充分利用現有水利工程、道路、林網、輸電線路等設施,并應與現狀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各單項工程應經過多方案技術經濟比較確定,且具體工程設施應避開特殊土地基和可能發生地質災害或受山洪威脅的地帶。7.4.1土地平整工程規劃7.4.1.1因地制宜進行田塊布置,田塊形狀宜方正,田塊長邊方向以南北方向為宜;在水蝕較強的地區,田塊長邊宜與等高線平行布置。7.4.1.2平原(平壩)區(地面坡度6)以修建水平條田(方田)為主,丘陵區、山17、地區以修建水平梯田為主。7.4.1.3土地平整工程應根據土壤、地質條件合理確定田面、田埂、田坎構建的工程措施,確保建成后能夠達到水田耕作的質量要求。7.4.2灌溉與排水工程規劃7.4.2.1墾造水田項目區必須要有水源保障,根據不同地形條件、水源特點等,合理配置灌溉供水措施,做到蓄、引、提、集相結合,中、小、微型工程并舉,鼓勵發展節水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7.4.2.2灌溉水源水質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的規定。灌溉定額參照四川省最新發布的用水定額執行。7.4.2.3墾造水田工程應優先使用地表水,優先采用自流灌溉方式。7.4.2.4灌溉制度應依據不同作物種類、土壤18、氣候及相應的灌溉保證率等確定。7.4.2.5根據項目區水文條件和水資源狀況,按照灌溉規模、地形條件、交通與耕作要求,合理布局各級輸配水設施,充分利用現有設施。7.4.2.6各級輸配水設施應配套完善渠系建筑物(管道配套設施),根據需要可配置量水設施。7.4.2.7墾造水田建設區域應具有可靠的排水條件,或具備相應排水設施建設條件。7.4.3田間道路工程規劃7.4.3.1根據項目區及其外圍已有交通設施狀況和區內地形、水利溝渠布局情況,確定區內田間道路的類型和位置。7.4.3.2道路通達度平原(平壩)區應不低于 95%,丘陵區應不低于 80%。7.4.3.3田間道路工程的布局應力求使居民點、生產經營19、中心和田塊之間保持便捷的交通連接。7.4.3.4田間道路工程應盡量減少道路占地面積,與溝渠、林帶結合布置,避免或者減少道路跨越溝渠,減少橋涵閘等交叉工程,提高土地集約化利用率。7.4.4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規劃7.4.4.1結合項目區實際情況,應布置必要的農田防洪、防風、水土流失控制等農田防護措施,優化農田生態景觀,維護農田生態系統安全。7.4.4.2根據因害設防原則,合理設置農田防護林。農田防護林走向應與田、路、渠、溝有機結合,采取以渠、路定林,渠、路、林平行。7.4.4.3坡面防護工程布局要根據“高水、高蓄、高用”和“蓄、引、用、排”相結合原則,合理布設排洪溝、截水溝、排水溝、沉沙池20、等坡面水系工程,系統攔蓄和排泄坡面徑流。8技術要求8.1土地平整工程8.1.1田塊規格8.1.1.1平原(平壩)區田塊長度宜為 100500m,丘陵區宜為 50400m,山地區宜為20200m。田塊長度根據實際地形地貌、作物種類、機械作業效率、灌排效率等因素確定。8.1.1.2平原(平壩)區田塊寬度宜為 20200m,丘陵區、山地區宜為 10100m。田塊寬度根據實際地形地貌、作物種類、機械作業效率、灌排效率等因素確定。8.1.1.3平原(平壩)區條田寬度應考慮機械作業需求和地形地貌的限制,田面寬度要便于大、中型機械作業和田間管理;丘陵區、山地區修筑的梯田田面長邊宜平行等高線布置,田面寬度便于21、小型機械作業和田間管理。8.1.1.4具體田塊規格可參照四川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試行)(SCTD/T01-2007)執行。8.1.2田面平整8.1.2.1田面平整后,田塊內各方向相對高差應當控制在3cm 以內。結合灌水試驗等措施,確定田面平整度。8.1.2.2對耕地進行平整時須保護耕作層熟土,先將表土層進行剝離,單獨堆放,待田面平整完成后,再將表土回填并翻耕細平。8.1.2.3平整后的田面基層需具備一定的防滲保水性能,水田建成后需進行灌水試驗,一次性灌水后田面保持不落干(即蓄水能力)的時間不應低于 72 小時。8.1.2.4田塊蓄水能力若低于 72 小時,需進行防滲處理。犁底層土質為黏22、土或壤土區域,可通過灌水耙田、自然沉積的方式處理。犁底層土質為沙土或其他不保水土質時,需客土構建犁底層,將耕作層剝離后拉運黏土或重壤土均勻攤鋪、壓實,壓實度為 85%左右,壓實后犁底層厚度不應小于 8cm,在表土回填后再進行灌水耙田、自然沉積,表土回填厚度應不小于 30cm。8.1.2.5一般灌水耙田遍數為 25 遍,耙田深度不宜大于 20cm。8.1.2.6后期水田耕種時,應注意保護防滲層不被破壞,避免人為擾動。8.1.2.7平整后田面高程應低于灌溉水位,高于排水水位。8.1.2.8排澇為主的農田,平整后田面高程應高于常年澇水位 0.2m 以上。8.1.2.9地下水位較高的農田,平整后田面高23、程應高于常年地下水位 0.6m 以上。8.1.3土壤質量8.1.3.1平原(平壩)區有機質含量應2.0%;丘陵區、山地區有機質含量應1.5%。8.1.3.2耕作層厚度應20cm。局部區域可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應符合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1012-2016)要求。8.1.3.3平原(平壩)區有效土層厚度應60cm,丘陵區、山地區有效土層厚度應50cm。8.1.3.4土壤容重在 1.01.4g/cm3之間。8.1.3.5土壤 pH 應保持在 5.58.0。8.1.4田埂8.1.4.1墾造水田田埂應滿足田面防滲保水要求。田埂構筑方法可參考附錄 D。8.1.4.2田埂高出田面 3050c24、m,埂頂寬 1530cm 為宜,若有行走要求,埂頂寬宜為 4060cm。8.1.5田坎8.1.5.1墾造水田田坎應具備一定的強度及穩定性,確保建成后不出現垮塌。8.1.5.2土質田坎高度不宜超過 2m,石坎高度不宜超過 3m。8.1.5.3黏性土質區域宜采用土質田坎,高度不宜超過 2m,需進行分層碾壓,分層厚度為 4050cm,壓實度為 85%左右。8.1.5.4壤土或砂土區域新開挖田坎高度不宜超過 1.5m,土壤防滲及穩定能力不足時需進行防滲及穩定性處理。田坎構筑方法可參考附錄 E。8.1.5.5石坎修建標準參照四川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試行)(SCTD/T012007)及其他相關規程25、標準。8.1.5.6田坎頂寬宜為 1530cm,外坡比宜為 1:0.51:0.3。8.1.5.7田坎應進行邊坡穩定性分析,邊坡穩定性狀態須達到基本穩定狀態及穩定狀態,邊坡穩定性系數 Fs1.05。8.1.6土壤改良培肥8.1.6.1土壤質地改良主要措施有結構改造和地力提升兩類措施,地力提升為不同質地土壤改良的公共措施。8.1.6.2耕作層為黏質土壤時,為防止田塊板結,可采取摻砂改造、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等措施,改變土壤團粒結構、容重、通氣性等。摻砂量視其黏性程度而定,摻混后近似壤土質地即可。同時,因黏質土底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差,施工時應適當深刨深耕,增加孔隙度。8.1.6.3耕作層為砂質土壤26、時,為降低土壤的松散程度和透氣性,可適當摻入黏土或塘泥,提高耕作層保水保肥能力。8.1.6.4酸化土壤治理時,應根據土壤酸化程度,施用生石灰或堿性土壤調理劑改良,改良后土壤 PH 值應保持在 67 之間。8.1.6.5若耕作層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應通過工程、生物、化學等方法進行修復,修復后土壤應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 15618)的規定。8.1.6.6平整后若耕作層淺薄,有機質含量低、養分不足,宜采用客土、秸稈還田、綠肥翻壓還田、增施有機肥、深耕、水旱輪作等措施。土壤培肥措施應連續實施 3 年以上,耕地質量達到不低于周邊水田標準。8.1.7土地平整工程推薦工藝流程詳見27、附錄 G。8.2灌溉與排水工程8.2.1灌溉工程8.2.1.1墾造水田項目區應充分利用原有水利設施,灌溉設計保證率應滿足附錄 A 的要求。8.2.1.2地面灌溉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灌溉與排水工程技術管理規程(SL/T 246)的規定。8.2.1.3墾造水田項目區的渠道渠系水利用系數應達到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標準(GB/T50363)的要求。8.2.1.4采用渠道輸水的灌溉工程,應符合下列規定:a)水資源嚴重緊缺地區、不良地質條件、渠床滲漏嚴重、需要控制地下水埋深、高揚程提水等情況下的固定渠道、渠段應優先進行防滲或襯砌。防滲渠道應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工程技術要求、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運用情28、況以及生態環境因素等,合理選擇防滲結構型式。b)剛性材料防滲渠道應設置伸縮縫,伸縮縫的間距和型式應根據渠道斷面大小、防滲層厚度、防滲材料等確定。c)地下水位高于渠底的剛性材料防滲渠道和埋鋪式膜料防滲渠道,渠基應設置排水設施,并保證排水出口暢通。d)渠道防滲輸水灌溉工程應符合渠道防滲工程技術規范(GB/T 50600)的相關規定。8.2.1.5采取管道輸水的工程,應符合下列規定:a)管材選擇應根據引水壓力、引水流量、管線地形地質條件及管道鋪設措施進行技術經濟綜合分析比選后確定。b)管材的允許工作壓力不應小于水擊時產生的最大壓力。c)塑料管材允許工作壓力不應低于管道設計工作壓力。d)管網布置型式應29、根據水源位置、地形條件、田間灌溉形式擇優選擇。e)管道布置宜平行于溝、渠、路,應避開填方區和可能發生地質災害或受山洪威脅的地帶;管道布置應平順,減少折點和起伏。f)管網應設置控制、泄水、安全保護裝置。g)規模大、地形條件復雜的管網系統,應采取壓力調節措施。h)管道輸水灌溉工程應符合管道輸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T 20203 的相關規定。8.2.1.6泵站建設應符合泵站設計規范(GB50265)的要求。8.2.1.7水稻灌溉需水應按以下灌溉要求確定:a)插秧至返青期應淺水勤灌不脫水,田面保持薄水。b)分蘗前期應淺、濕、干交替灌溉,田面保持濕潤。c)分蘗后期落干曬田,陰雨天、地肥、苗勢旺、黏性土30、壤及低洼田應重曬,高位、沙質土田應輕曬。d)拔節孕穗期及時灌溉,田面保持淺水。e)黃熟期濕潤落干,遇雨及時排除田面積水。8.2.2排水工程8.2.2.1墾造水田項目區各類設施防洪能力按四川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試行)(SCTD/T01-2007)規定執行;排澇能力標準應達到 10 年一遇的標準,應在 2 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8.2.2.2為防止冬季犁底層產生凍脹裂縫,平原(平壩)區水田冬季地下水位大于0.5m,丘陵區和山地區水田冬季地下水位大于 0.4m。8.2.2.3灌區內外農田、城鎮及工礦企業排入灌排渠溝的地面水和污水水質必須符合 GB3838 和 GB 8978 的規定。回灌地下水31、的水質除應符合上述規定外,還應符合 GB 5084 的規定。8.3田間道路工程8.3.1田間道(機耕路)根據耕作通行要求宜設置為單車道。根據四川農機通行需求合理確定田間機耕道路寬度范圍,應嚴格耕地保護,減少耕地占用。根據需要并結合地勢設置錯車道,錯車道寬度不少于 6m,有效長度不少于 20m,承擔農產品運輸和生產生活功能的田間道(機耕路)路面宜硬化;暴雨集中區域,田間道(機耕路)應采用硬化路肩,路肩寬以 0.250.5m 為宜。8.3.2生產路的路面寬度一般為 0.83.0m。8.3.3道路路面材質、道路坡度和轉彎角度等技術指標要符合四川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SCTD/T01-2007)32、規定的技術要求。8.4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8.4.1樹種的選擇和配置,應選擇表現良好的鄉土品種和適合當地條件的配置方式。8.4.2為防治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可采取林草植被措施進行綠化,增加植被覆蓋,減少地表土壤侵蝕,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主要包括坡地薪炭林、水土保持林、溝頭防護林的種植和土質溝渠、田坎植草等措施。8.4.3各種工程措施建設以四川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試行)(SCTD/T01-2007)為準。8.5工程使用年限除遇不可抗力影響外,工程質量水源工程使用年限應不低于 20 年,其他工程使用年限不低于 15 年。附錄 A灌溉設計保證率A.1水田灌33、溉設計保證率可根據水文氣象、水土資源、作物組成、灌區規模、灌水方法及經濟效益等因素,參照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 1012-2016)、四川省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試行)(SCTD/T01-2007),按照表 A-1 確定。表 A-1水田灌溉設計保證率灌水方法地區灌溉設計保證率(%)地面灌溉干旱地區或水資源緊缺地區7080半干旱、半濕潤地區或水資源不穩定地區7585濕潤地區或水資源豐富地區8095低壓管道灌溉干旱地區或水資源緊缺地區8090半干旱、半濕潤地區或水資源不穩定地區8595注:1作物經濟價值較高的地區,宜選用表中較大值;作物經濟價值不高的地區,可選用表中較小值。2引洪淤34、灌系統的灌溉保證率可取 30%50%。A.2灌溉設計保證率可采用經驗頻率法按以下公式計算,計算系列年數不宜少于30a。(A.0.1)式中:p灌溉設計保證率(%);m按設計灌溉用水量供水的年數(a);n計算總年數(a)。附錄 B土壤質地的簡易判定方法土壤質地的確定,可采用以下 3 種簡易鑒別方法。B.1手指測定法。將土壤加水至濕潤,加水不宜過多或過少,用搓條或搓球的方法來測定土壤質地,按以下標準判定:砂土:無論含多少水,也不能成球,用手握時則散在手中。粉砂:可揉成直徑約 2mm 的圓條,但將其拿至手中則碎成段狀或塊狀。粉土:可揉成直徑約 2mm 的圓條,但將圓條彎成直徑 23cm 的小圓圈時,則35、斷碎。粉質黏土:可揉成小圓條,可彎成環,如壓土環則產生裂紋。黏性土:可揉成條,黏著力大,彎成環時不產生裂紋。B.2松緊度測定法。松緊度表征土粒結合及排列的緊密程度,也可視為土壤反抗壓碎的程度。它與耕性、通透性和持水性能有密切關系。土壤質地的類型可通過小刀或插入式土壤堅實度儀,插入土壤中的程度加以判斷。松散:很容易地將小刀或堅實度儀插入土體深處,土壤干時完全松散,土粒互不黏結,輕壓即散。土壤堅實度一般1700kPa。此種狀態常為黏性土。B.3觀察法。砂土類:土質疏松,黏性小,流動性好,耕作容易,有利于作物出苗扎根。降雨或灌溉后滲漏嚴重,排水快,保水、保肥能力差,易干旱。粉土類:性質介于砂土與黏土36、之間,兼有兩者的長處。既具有適當的保水、保肥、通氣、透水性能,又具有良好的可耕性。黏性土類:土質黏重,黏結性很大,流動性差。濕時泥濘,干時堅硬,耕作困難。土壤通氣不良,吸水、保水、保肥能力強。透水不良,如遇大雨,則地表易積水,形成內澇。附錄 C土壤滲透系數的測定方法C.1耕地土壤滲透系數的測定主要采用野外滲水試驗現場測定,一般采用試坑滲水試驗,是野外測定包氣帶松散層和巖層滲透系數的簡易方法。試坑滲水試驗常采用的是試坑法、單環法、和雙環法。1試坑法:在表層干土中挖一個一定深度(3050cm)的方形或圓形試坑,坑底要離潛水位 35m,坑底鋪 23cm 厚的反濾粗砂,向試坑內注水,必需使試坑中的水位37、始終高出坑底約10cm。為了便于觀測坑內水位,在坑底要設置一個標尺。求出單位時間內從坑底滲入的水量 Q,除以坑底面積 F,即得出平均滲透速度 v=Q/F。當坑內水柱高度不大(等于 10cm)時,可以認為水頭梯度近于 1,因而 K(滲透系數)=V。這個方法適用于測定毛細壓力影響不大的砂類土,若用在黏性土中,所測定的滲透系數偏高。2單環法:在試坑底嵌入一個高 20cm,直徑 35.75cm 的鐵環,該鐵環圈定的面積為 1000cm2。鐵環壓入坑底部 10cm 深,環壁與土層要緊密接觸,環內鋪 23cm 的反濾粗砂。在試驗開始時,用馬利奧特瓶控制環內水柱,保持在 10cm 高度上。試驗一直進行到滲入38、水量 Q 固定不變為止,就可以按下式計算滲透速度:v=Q/F,所得的滲透速度即為該松散層、巖層的滲透系數值。3雙環法:在試坑底嵌入兩個鐵環(同心環),外環直徑可取 50cm,內環直徑可取 25cm。試驗時往鐵環內注水,用馬利奧特瓶控制外環和內環的水柱都保持在同一高度上。根據內環取的資料按上述方法確定松散層、巖層的滲透系數值。由于內環中的水只產生垂直方向的滲入,排除了側向滲流帶的誤差,因此,比試坑法和單環法精確度高。內外環之間滲入的水,主要是側向散流及毛細管吸收,內環則是松散層和巖層在垂直方向的實際滲透。C.2當滲水試驗進行到滲入水量趨于穩定時,可按下式精確計算滲透系數(考慮了毛細壓力的附加影響39、):K=QL/F(H+Z+L)(C.1)式中:K滲透系數;Q穩定的滲入水量(cm3/min);F試坑內環的滲水面積(cm2));Z試坑內環中的水厚度(cm);H毛細管壓力(一般等于巖土毛細上升高度的一半)(cm);L試驗結束時水的滲入深度(試驗后開挖確定)(cm)。附錄 D田埂構筑方法D.1在土質黏性較好的區域,田埂一般在田面整理完成后修筑,可直接取土灑水、筑形、人工夯實,土壤含水率宜在 15%25%之間。土壤含水率過高或遇降雨天氣,可摻和少量石灰以疏干土質。D.2在土質為粉土(壤土)區域,在犁底層構建時需同時修筑田埂,采用原土筑埂、人工夯實后,利用構筑犁底層的泥漿敷涂田埂內坡面,敷涂三遍,上40、一遍脫水不易變形后敷涂下一遍。D.3在土質為砂土區域,田埂構建需拉運黏土灑水、筑形、人工夯實。D.4田埂修筑時須與犁底層結合緊密,防止出現滲漏面、滲漏縫。附錄 E田坎構筑方法E.1黏性土質區域宜采用土質田坎,高度不宜超過 2m,需進行分層碾壓,分層厚度為 4050cm,壓實度為 85%左右。E.2粉土(壤土)或砂土區域新開挖田坎高度不宜超過 1.5m,田坎可采用以下構建方法:拉運黏土筑形、分層夯實,分層厚度為 4050cm。修筑單向土工格柵加筋土生態田坎,生態袋內應裝入適合植物生長的植生土,植生土內摻入 30%的砂,每立方米中再摻入 13kg 的基肥,填料后封口需綁扎牢固。生態袋按照測量放線位41、置擺放,每擺放一層生態袋均須夯實、夯平,袋體(不得有殘留污染土壤)之間使用標準扣進行連接,相鄰土袋間咬合 15cm 左右。每 3 層生態袋(45cm 左右)鋪一層單向土工格柵,要求用土工格柵反包生態袋,反包后在自由端拉緊格柵并固定在填土上。每層土工格柵底部填壓寬度需超出生態袋不少于 50cm。鋪好的土工格柵每隔 1.52.0m 用U 型釘固定。土工格柵加筋土田坎內須布設排水孔,排水孔間距在 12m,梅花型布設。圖 E.1單向土工格柵加筋土生態田坎示意圖粉土(壤土)區田坎可分層碾壓,每層碾壓后沿田坎長度方向擺放竹筋,分層厚度為 4050cm,竹筋間距 2030cm,長邊為主筋,竹片應盡量順直,窄42、邊竹片間距 30cm左右。選取竹片作為加筋材料時,主筋竹片需順直,寬度為 58cm為宜。田坎頂層表面無需放置。竹片搭接處可用扎帶綁扎,搭接長度不小于 30cm。圖 E.2竹筋田坎示意圖附錄 F邊坡穩定性計算方法田坎應進行邊坡穩定性分析,計算沿結構面滑動的穩定性時,應根據結構面形態采用平面或折線形滑面,計算土質邊坡可采用圓弧形滑面(圖 F.1),計算公式如下:(F.1)(F.2)(F.3)式中:邊坡穩定性系數;第計算條塊滑面黏聚力(kPa);第計算條塊滑面內摩擦角();第計算條塊滑面長度(m);第計算條塊滑面傾角(),滑面傾向與滑動方向相同時取正值,滑面傾向滑動方向相反時取負值;第計算條塊滑面單位寬度總水壓力(kN/m);第計算條塊單位寬度自重(kN/m);第計算條塊寬度豎向附加荷載(kN/m),方向指向下方時取正值,指向上方時取負值;第計算條塊單位寬度水平荷載(kN/m),方向指向坡外時取正值,指向坡內時取負值;第及第計算條塊滑面前端水頭高度(m);水重度,取 10kN/m3;計算條塊號,從后方起編;條塊數量。圖 F.1圓弧形滑面邊坡計算示意圖附錄 G土地平整工程推薦工藝流程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4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