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版)(2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4546
2023-09-01
29頁
5.42MB
1、湖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湖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21-20352035年)年)公眾版公眾版目錄CONTENTS一一 規劃概述規劃概述二二 面臨形勢面臨形勢三三 主要問題與風險主要問題與風險四四 規劃目標規劃目標五五 總體布局與修復分區總體布局與修復分區六六 重點任務及重點工程重點任務及重點工程七七 保障措施保障措施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省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中共湖南省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湖南新篇章的決定及中共湖南省委關于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面推進2、生態保護修復,依據自然資源部關于開展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資辦發202045號),銜接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2008-2035年)-湖南建議湖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等相關規劃,編制湖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我省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的指導性規劃,是編制和實施有關重大工程建設規劃的主要依據。前 言PREFACE規劃概述規劃概述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規劃范圍與期限1.1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3、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保證安全功能、突出生態功能、兼顧景觀功能”的次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切實增強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推進我省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天藍地綠水清土凈的美麗幸福新湖南。1.2規劃原則重點突出,全域推進保護優先,底線控制空間優化,總量控制以人為本,綠色發展整體保護,4、系統修復部門聯動,全民參與1.3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規劃范圍為湖南省全域,面積為2118.36萬公頃。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基準年為2020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期目標年為2035年。面臨形勢面臨形勢主要成效機遇與挑戰2.1主要成效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防治效果顯著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林業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生物多樣性保護步伐加快礦山生態修復成效初顯土地綜合整治力度不斷加強2.2機遇與挑戰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但生態保護修復意識有待加強“兩統一”職責逐步明確,但生態保護修復體制機制建設仍需健全生態保護修復技術支撐日益發展,但標準規范體系建設急需加強生態資源總量豐富,但生5、態家底不夠清晰碳達峰碳中和助推生態修復活動,但對生態修復提出新的挑戰主要問題與風險主要問題與風險主要問題風險研判3.1主要問題 水土流失及局部石漠化問題嚴重 生物多樣性持續減少 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問題突出 農業生態系統退化 農村人居環境有待改善 生態功能退化 生態系統受損 資源利用效率偏低 生境破碎化局地嚴重 生態連通性不暢 邊緣地帶過渡帶缺失生態空間生態問題農業空間生態問題城鎮空間生態問題全域系統性生態問題城鎮擴張、基礎設施建設使生態環境面臨更大的考驗氣候變化影響將加劇生態系統不穩定人口的不斷增長、資源約束趨緊影響人與自然的和諧3.2風險研判規劃目標規劃目標總體目標階段目標4.1 總體目標通過6、大力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全省森林、草地、荒地、河湖、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逐步改善,生態服務功能明顯提高,生態穩定性顯著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有效提升,自然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省內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基本建成,一江碧水得到保護,人居環境得到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基本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基本繪就。全省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0%,森林蓄積量達到10億立方米,生物多樣性保護達到98%,重要河湖水域空間保有率為6.5%。實施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工程,逐步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全省生態環境有效改善,重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明顯提高,生態系統固碳能7、力鞏固提升,生態格局逐步優化,初步形成生態網絡體系。2025年203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在59%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7.1億立方米,生物多樣性保護達到96%,重要河湖水域空間保有率為6.05%。各項重點工程全面實施,全省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生態系統更加穩定,結構更加合理,森林、草原、濕地、土壤的固碳能力進一步顯現,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持續提升,生態服務功能和資源環境承載力進一步鞏固。4.2 階段目標總體布局與修復分區總體布局與修復分區總體布局修復分區5.1 總體布局構建“一江一湖四水”的生態安全格局長江岸線湖南段生態修復區1 1洞庭湖區域生態修復區2 2湘江流域生態修復區3 3資水流域生態修復區4 48、沅江流域生態修復區5 5澧水流域生態修復區6 6長江干流湖南段,筑牢我省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洞庭湖區,打造維系全省水域生態平衡的“綠肺”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形成湖南的最美綠帶一 江一 湖四 水5.2 修復分區重點任務及重點工程重點任務及重點工程長江岸線湖南段洞庭湖區域湘江流域資水流域沅江流域澧水流域重要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生態保護修復支撐體系6.1長江岸線湖南段生態修復按照長江經濟帶保護和發展過程中“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推進生態修復。強化長江干流水污染防治優化沿江產業布局加強岸線環境整治 長江岸線砂石碼頭整治工程重點工程:6.2洞庭湖區域生態修復保9、障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健康安全持續發展,提升洞庭湖調蓄洪水、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功能,恢復生物多樣性,助力長江中下游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洞庭湖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湖濱濕地生態修復保護江豚、麋鹿、候鳥、珍稀魚類等野生動物加強河湖水系連通,改善珍稀物種棲息地環境加強水環境水生態綜合治理增強洞庭湖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能力 洞庭湖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湖濱濕地生態修復工程 四口水系連通生態修復工程 四水尾閭水環境水生態修復工程 汨羅江-新墻河中下游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幕阜山水源涵養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工程 洞庭湖區域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洞庭湖區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重點工程:6.3湘江流域生態修復 湘江源區生態綜合治理10、工程 長株潭都市圈人居環境提升工程 湘江流域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湘江流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 加強湘江源區天然林保護 完善長江防護林體系 強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綜合治理 暢通產卵洄游通道 加強長株潭都市圈人居環境提升保護典型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常綠闊葉林地帶性植被,提升林草植被蓋度、森林質量、區域人居環境品質。重點工程:6.4資水流域生態修復 湘西南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 資水流域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資水流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 推進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等配套工程建設 加強林草植被保護與恢復 加大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及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 培育鄉土樹種、針闊葉混交林推動區域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的綜11、合治理和自然恢復,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重點工程:6.5沅江流域生態修復 武陵-雪峰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 沅江源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 沅江流域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沅江流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 加強武陵-雪峰山生物多樣性及原始森林生態系統保護 保護濕地生態系統 改善沅江源區水土流失、石漠化問題 加強礦山生態修復 提升水源涵養功能,提高水土環境質量提升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重點工程:6.6澧水流域生態修復 澧水源區生物多樣性與水源涵養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澧水流域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澧水流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 加強澧水源區植被和濕地保護修復 開展水12、土流失治理 增強水源涵養能力 加強生態廊道建設 保護和恢復重要物種棲息地增強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治理水土流失。重點工程:6.7重要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 省級生態廊道建設 構建大尺度生態廊道建設 推進中尺度生態廊道建設 開展小尺度生態廊道建設 推動生態廊道重要節點建設開展我省生態廊道建設,加快推進我省構建互聯互通、結構穩定、功能完備、景觀優美的生態廊道網絡體系。重點工程:6.8生態保護修復支撐體系工程 科研平臺建設 技術標準制定 監測監管平臺建設 動態監測能力建設 生態保護修復成效監測評估 加強生態修復技術標準研究 加大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建設 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生態監13、測監管平臺 增強動態監測能力建設 實施生態保護修復成效監測評估支撐工程: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加強規劃傳導創建政策體系加強科技支撐強化評估監管鼓勵公眾參與7 保障措施 切實履行自然資源部門“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籌湖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活動 強化規劃實施政府主導,落實地方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分工,形成部門合力 健全規劃實施傳導機制,加強對市縣生態修復規劃的引導與協調 加大規劃實施力度,確保國家、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任務落地,切實提高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成效 健全法規制度體系,完善國土空間、森林等方面法規和標準體系 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14、元投入的多渠道資金籌措機制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基金 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技術標準、規程規范等專題研究,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科技創新支撐力度 以自然資源“一張圖”為基礎,運用影像統籌等空天地立體調查監測技術成果,構建省市縣三級互聯互通的生態保護修復綜合監管系統 定期開展規劃實施成效評估 加強生態保護重點領域監管,建立完善生態保護修復評估監管體系 強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過程監督 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化全民生態修復理念 定期召開多層次的生態修復論壇 依法定期公布規劃實施情況,廣泛聽取社會大眾的意見加強規劃傳導加強科技支撐強化評估監管加強組織領導創新政策體系鼓勵公眾參與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3
33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