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公眾意見稿)(3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4625
2023-09-01
34頁
19.70MB
1、溫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TERRITORIAL SPACIAL PLANNING OF WENZHOU2021-2035(征求公眾意見稿)2022年4月 溫州,“溫潤之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城市三面環山,擁江面海,既有山水人文的靈氣,又具有創新拼搏的朝氣。溫州文化傳承“聚族而居、守望相助”的江南文化本底,延續“經世致用、義利并舉”的永嘉學派傳統,兼具“開放包容、拼搏進取”的海洋文化精神,是中華文化的非凡代表。獨特的文化基因孕育了創新先行的溫州模式,成為上世紀我國改革開放的發祥地和先行區。新時代,溫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兩大主線,將開啟“牢記囑托,續寫創新史;勇擔使命,2、走好共富路”的新征程。2035年的溫州,全球華商在這里拓展事業,民營企業家在這里施展才華,男女老幼在這里安居樂業,中外游客在這里流連忘返未來,溫州將揚起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風帆,載著國家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圖片來源:溫州市城建檔案館(陳立 作品)前 言FOREWORD規劃總則GENERAL PROVISIONS01圖片來源:葉朝煒 作品1.1 規劃背景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溫州發展進入了不進則退的重要關口。溫州作為創造了“溫州模式”風向標式輝煌的探路者,面對標兵漸遠、追兵漸超的競爭態勢,需要把握時代新要求,找準歷史新坐標3、。新時代的溫州將以“兩個健康”發展先行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引領,續寫創新史,創造新業績。打造聯接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和粵閩浙沿海城市群的區域中心城市,在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設中打造亮點,在“四大建設”戰略中彰顯更多的溫州元素。1.2 規劃原則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加強國土空間資源優化配置,貫徹生態文明思想,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區域協同 優化格局優化市域國土空間格局,加強各縣(市、區)在生態保護、空間布局等方面的統籌協調。以人為本 提質增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化集約節約,提高資源利用質量和效率。傳承文脈 營造特色結合各地自身資源稟賦,制定因地制宜的國土空間保護和利4、用策略,傳承自然和歷史文化脈絡。多規合一 強化治理實現規劃全域覆蓋、全要素管控。運用大數據、信息化等新技術,提高規劃編制及實施效率。1.3 規劃范圍與期限溫州市行政轄區,包括鹿城、龍灣、甌海、洞頭4個市轄區,樂清、瑞安、龍港3個縣級市,永嘉、平陽、蒼南、文成、泰順5個縣。總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包括陸域和管轄海域。規劃范圍圖規劃范圍規劃目標年到2035年。規劃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期限發展目標及空間格局DEVELOPMENT GOALS AND SPACIAL PATTERN 02圖片來源:葉朝煒 作品堅持創新首位戰略,高水平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對接全省三大科創高地建設,高5、水平建設區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系統構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環大羅山科創走廊、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甌江實驗室“一區一廊一會一室“的創新格局。將強鎮打造為專業化生產節點,保障自下而上的民營創新活力。山海詩畫之城以高水平保護為導向2.1 戰略目標全面承接國家和省級戰略部署,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個健康”的發展要求,落實長三角一體化和粵閩浙沿海城市群發展要求,做強全省“第三極”,全面推進都市振興、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文化振興,按照建設更具活力的“千年商港、幸福溫州”的總體定位,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市域樣板和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的總體要求,緊密結合溫州自身的空間資源基礎和條件,提出2035年國土空6、間發展目標:活力創新之都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溫州市是有著2200多年行政建制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楠溪江是中國山水詩發源地。市域范圍內山、水、林、田、湖、海、島自然資源全要素集聚,優越的生態本底條件與獨特的人文魅力有機融合,以高水平保護為導向,賡續千年城市文脈,精心打造有詩畫意境的美麗溫州。圖片來源:葉朝煒 作品“活力創新之都,山海詩畫之城”。區域協同策略堅持擴大雙向開放,打造更高能級開放平臺,當好構建新發展格局開路先鋒。底線約束策略堅守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安全保障等底線,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和保障城市安全放在優先位置,確定國土空間發展底盤。能級提升策略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規劃建設甌江新城,實現城7、市能級和中心城區首位度“雙提升”。依托都市區副中心,打造國家新型城鎮化改革創新實踐城鎮群。品質提升策略以中央活力區為核心建設綜合服務中心體系,提升溫州核心區城市品質,實踐浙江省“未來社區”試點。陸海統籌策略加強“藍色海灣”保護建設,打造海洋生態建設典范。深化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探索民營經濟參與海洋經濟發展新模式。2.2 規劃策略2.3 區域協同在三大層級區域明確溫州角色:層級一:“一帶一路”“引進來”打造華商絲路樞紐,“走出去”形成中國對外聯系窗口。層級二:長三角城市群和粵閩浙沿海城市群長三角的創新轉化基地、民營經濟示范城市、長三角人文生態后花園和東南沿海醫療康養中心。強化粵閩浙沿海城市的8、網絡聯系,發展產業新關系層級三:溫州都市區作為浙江省四大都市區之一,加強溫州市域與青田功能互補,實現區域協同發展。溫州市區域協同示意圖2.4 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軸一帶一區充分發揮溫州資源優勢,建設具有甌越山水特色的擁江濱海花園城市。優化都市區空間格局,形成“一軸一帶一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一軸”沿江發展軸要集聚打造以濱江商務區和甌江兩岸沿線為重點的甌江新城,持樂清、瑞安等建設溫州北部新區、南部新區,促進云江、鰲江流域擁江集聚發展。“一帶”沿海產業帶要以樂甌洞體化、溫瑞平原體化、平蒼體化為紐帶,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一區”態發展區要以成、泰順為重點,串聯市域9、部和北部區,打造浙江花園態明珠和態產業集聚區。替換2.5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特點、體現本地優勢和特色。保護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保質保量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綠色集約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圖片來源:溫州市城建檔案館(陳輝 作品)塑造山海詩畫的生態空間SHAPING10、 THE ECOLOGICAL SPACE OF POETICAL MOUNTAIN AND SEA033.1 以流域理念構建全要素保護利用體系市域生態系統保護規劃圖一屏一帶,四廊四片堅持生態空間保護優先,重點保護甌江、飛云江、鰲江、楠溪江的上游源頭區域、下游海陸交匯區域,以及主干河流廊道和生態斑塊。落實海洋強國戰略,科學確定海洋資源利用和保護方向,自陸向海形成海岸綜合發展帶、海島保護利用帶、海洋生態涵養帶。“一屏”指西部山區生態屏障,“一帶”指東部海洋帶,“四廊”指甌江、飛云江、鰲江、楠溪江-溫瑞塘河生態廊道。“四片”指雁楠山水生態保護片,澤雅生態保護片,飛云江-鰲江上游生態保護片、礬山生態11、保護片。3.2 構建“2+N”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以流域為單元的系統性生態修復示意圖整合現狀各類自然保護地,構建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2個自然保護區浙江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浙江南麂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N個自然公園國家級自然公園省級自然公園3.3 以流域為單元的系統性生態修復以流域為單元,劃分4個陸域生態修復單元,1個海域生態修復單元。陸域生態修復單元包括楠溪江、甌江、飛云江、鰲江生態修復單元。統籌陸海、多生態要素,引導完整、系統的生態修復與治理體系。l上游生態保育水源涵養林品質提升水土流失治理受損山體、礦山修復l中游生態提升水域面積恢復受損及退化濕地修復農業面源12、污染修復l下游生態修復礦山修復濕地修復與重建河流及湖泊水質修復“溪 江”山體豐富徑流區“河 渠”平原密集水網區海岸帶“海岸帶-海洋”海洋生態區海 洋l海陸統籌保護海岸帶與海島修復n 完善生態價值機制構建“4+1”生態價值機制平臺,包括4個流域生態平臺,1個海上花園平臺。n 開展生態價值評估通過對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量化,建立評價體系,探索生態區規劃數據化方法。n 多途徑生態價值轉換打造保育山林、醉美鄉村、詩畫四江、森林進城、海上花園5類價值轉換途徑。3.3 創新“兩山”轉化通道溫州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布示意圖3.4 優化陸海統籌開發利用空間構建“五區三廊”的陸海空間格局“五區”即五個陸海功能統籌單元13、。包括近海保護區、濱海協調區、濱海利用區、城鎮集中區、城鄉統籌區。l 陸海統籌重點l 陸海空間總體格局“三廊”即三條“江-島-海”陸海廊道。包括甌江、飛云江、鰲江“江-島-海”陸海廊道。陸海生態安全格局陸海重大生產力格局海岸帶空間布局合理利用歷史用海優化海岸線資源利用構建科學合理的海岸線布局。保護等級分為三個類別。樂清灣、蒼南海灣以及沿海具有特殊生態和權益價值的島礁,進行海岸線重點保護。溫州港和沿海產業帶、城鎮群進行岸線優化利用,其余限制開發。明確海島主導功能定位有居民海島按主導功能定位分為等七類。明確功能導向,進一步優化有居民海島高效協同、特色化建設。無居民海島實施“清單式”管理。3.5 優14、化陸海統籌開發利用空間l 優化岸線、海島資源開發利用圖片來源:溫州市城建檔案館(陳海山 作品)營造留住鄉愁的農業空間CREATING AGRICULTURAL TO RETAIN HOMESICKNESS04圖片來源:葉朝煒 作品4.1 農業空間規劃 依托溫州市特色資源優勢和市域地形地貌特點,結合區域優勢、生產空間、產業空間特色、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以高效生態高質為導向,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形成水稻種植、綠色瓜果、水產及海水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規劃形成“三區五片多點”的農業空間總體結構。溫州市農業空間規劃圖三大農業發展區,彰顯區域農業發展特色五大耕地集中片,嚴守永農耕15、地保護底線多個農業特色點,體現農業發展百花齊放農業發展區耕地集中片農業特色點4.2 鄉村振興承載區 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引,以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為指導思想,以耕地保護為重點,以村莊分類引導為抓手,優化村莊體系,統籌村莊產業發展與建設用地布局,構建耕地集中連片、鄉村地域特色明顯、產業多元發展、配套服務完善的農村發展格局。鄉村布局分區優化平原鄉村區加強浙南水鄉的傳統鄉村空間形態的保護和傳承山地丘陵鄉村區結合山區水土條件發展特色農業海洋海島鄉村區發展漁業經濟為主,并積極發展旅游業集聚提升類村莊科學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引導周邊村莊向中心集聚城郊融合類村莊加快城鄉融合,形態保留鄉村風貌,治理體現城市水平特色保16、護類村莊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保持村莊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搬遷撤并類村莊村莊搬遷撤并,統籌解決村民生計、生態保護等問題鄉村發展分類引導圖片來源:溫州市城建檔案館(陳輝 作品)大力推進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統籌低效閑置建設用地整理、農用地整理、工礦廢棄地復墾及未利用地開發等,開展田、水、路、林、村等全域綜合整治和修復,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優化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促進耕地綠色生產、生態產品供給、農民居住的協調發展,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農產品生產能力,優化鄉村人居環境。田:推動農田多樣性整治,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水:連通水網、重建水體平衡,發展水域空間、提高水17、的附加值。路:合理農村道路布局,完善現有村道體系,注重道路的復合利用及鄉村特色。林:構建復合綠地空間,建設村莊綠意空間。村:推進農居點撤并復墾,深化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實現鄉村振興。4.3 農業空間綜合整治修復圖片來源:溫州市城建檔案館(徐素環 作品)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PROMOTE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URBAN SPACE05圖片來源:葉朝煒 作品5.1 市域城鎮空間結構都市區主中心,即溫州中心城區,構建溫州1小時都市圈,提升中心城區能級,支撐溫州作為浙江省域第三極的城市地位。一主“一主一副多點”的城鎮空間格局溫州市域城鎮空間結構規劃圖指都市區副中心,依托鰲江18、流域平原城鎮群,加快縣域經濟向都市經濟轉型,促進副中心向心發展。一副規劃2035年實現常住人口1100萬人城鎮化率80%左右。指文成、泰順以及特色鎮構成的重要節點,促進區域城鄉統籌,實現共同富裕。多點劃定工業區塊線,為產業發展提供空間要素保障規劃全市工業區塊線總規模不少于240平方公里,工業區塊線分為兩級進行劃定:一級區塊線是為保障工業用地的規劃底線空間和工業經濟長遠發展而確定的工業用地保護線,線內工業用地實施嚴格管控、占一補一。其中一級區塊線不少于180平方公里。二級區塊線作為一級區塊線的補充,是為穩定城市一定時期現狀工業用地總規模而劃定的工業用地管控線,線內的工業用地在一定時間內不得改變用19、地功能。5.2 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打造“5+5”萬億產業集群提升發展五大傳統支柱產業,培育發展五大新興主導產業。5大傳統支柱產業5大新興主導產業電氣鞋業服裝汽車零部件泵閥數字經濟+智能裝備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中心城區布局“兩主三輔”綜合交通樞紐構建以溫州東綜合交通樞紐(溫州東站-溫州龍灣國際機場)、溫州南綜合交通樞紐(溫州南站)為主,以溫州北綜合交通樞紐(溫州北站)、瑞安東綜合交通樞紐(瑞安東站)、樂清綜合交通樞紐(樂清站)為輔。5小時:通達京津冀、珠三角、長江中游等國家主要城市群核心城市。2小時:通達長三角城市群和粵閩浙城市群中心城市。1小時:通達杭州、寧波、金華、臺州、麗水等20、省內都市區核心城市以及福州 、寧德等省外城市。5.3 統籌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溫州市域綜合交通樞紐示意圖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打造“521”高鐵時空圈積極謀劃鰲江流域副中心交通樞紐積極謀劃輻射平陽、蒼南、龍港的鰲江流域副中心交通樞紐。5.3 統籌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溫州市域交通廊道示意圖以溫州東綜合交通樞紐為中心,規劃5條綜合交通廊道沿海交通廊道(向北溫甬方向+向南溫福方向):作為“沿海產業帶”的交通支撐,依托甬臺溫福高鐵、甬莞高速等,連通沿海重要城鎮,串聯樂甌洞、溫瑞平原、平蒼地區。溫麗衢交通廊道(溫麗金交通廊道):作為“沿江發展軸”的交通支撐,依托新金溫鐵路,連通麗水、金華,接滬昆高鐵通道。21、謀劃溫麗衢高鐵通道,實現與浙南的快速聯系。杭溫交通廊道:依托杭溫高鐵,實現溫州、杭州的1小時交通圈聯系。溫衡桂交通廊道:近期為溫州-武夷山-吉安鐵路,遠景預留溫州-衡陽-桂林高鐵通道,連通吉安、衡陽、桂林、南寧等城市。5.4 宜居社區與公共服務體系15分鐘生活圈設施配置示意圖 強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工程,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繁榮發展公共文化體育,全域推行普惠型養老托育一體化建設等模式。推動服務優質共享,加快建設“15分鐘公共服務圈”5.5 推動城市有機更新嚴控大規模拆除和新建防止大規模的居民搬遷確保住房租賃市場平穩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保持老城格局尺度延續城市特色風貌以普惠民生為22、重點加快補足功能短板探索可持續更新模式聚焦百姓訴求穩妥推進改造提升堅持應留盡留全力保留城市記憶避免大拆大建防止城市更新變形走樣5.6 建設具有甌越靈韻的擁江濱海花園城市 建設城綠共融的濱水花園城市秉持“城園共生”原則,以“公園式發展單元”確保城市發展與藍綠生態和諧共存,建設面向未來的“美麗江海,花園之城”。打造具有人文魅力的城市公共會客廳 構建亮點紛呈的濱江城市天際線 建設一體化跨江濱海交通網絡強化濱江沿線文化功能和特征形象,打造具有歷史底蘊和人文情感的生活水岸。大力實施古城復興行動,建設塘河文化走廊,展示陸海交融文化。重塑“山江共觸、亮點紛呈”的城市天際線,塑造“中間高聳、兩端平緩”的韻律界23、面。對濱江景觀節點與視線通廊進行重點風貌管控。推進跨江濱海通道建設,構建貫通濱水公共空間和重要節點濱江綠色慢行網絡,打造功能復合型的水上交通。圖片來源:溫州市城建檔案館(朱吉權 作品)溫州是中國沿海城市陸海文明的一個重要交界面,具有獨具一格、活態傳承的地域文化,遺跡眾多。溫州受永嘉學派事功思想、崇實創新、重商文化的基因影響,成為當代中國市場經濟的策源地和民營經濟的發祥地。l 提煉溫州歷史文化價值堪輿傳統城建典范事功基因創業名城陸海交融發展代表溫州的城址選擇和山水斗城格局是中國古代堪輿學在城市建設中運用的典范。5.6 保護甌越歷史文化資源l 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水碓坑黃坑歷史文化名村五馬墨池歷史24、文化街區國保英國駐溫州領事館舊址歷史建筑白塔巷13號民居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歷史建筑歷史環境要素市域整體山水格局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物質遺產非物質遺產登錄不可移動文物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昆曲5.7 保護甌越歷史文化資源5.8 安全韌性防災減災體系構建城市更韌性、更安全地質、地震構建由市級消防指揮中心、陸上消防站、水上消防站、航空消防站、小型消防站和專職消防隊、志愿消防隊組成的覆蓋城鄉的現代化綜合型消防救援保障體系。全面打造溫州消防“陸水空軌”全方位救援網絡。以建城區為防洪(潮)保護重點,沿江防洪(潮)堤、排澇工程和河道整治為工程25、措施重點,兼顧近期工程與遠期工程相結合,城區與鄉村農田分級設防。基本消除已查明的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威脅,有效控制中小型地質災害威脅。強化地震監測預警、地震災害預防和地震災害救援三大體系建設,低于地震災害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防洪(潮)、排澇消防人防溫州市是國家人民防空II類重點城市。中心城區及各縣市中心城區為甲類人防工程建設區,其他地方為乙類人防工程建設區。應急體系構建綜合型、全方位、系統化、現代化的應急救援體系。規劃布局應急指揮總部、應急救援中心等重大應急救援設施,統籌建設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全面提升臺風災害綜合防范能力。對處于臺風襲擊的區域,應在濱海、島嶼地區首26、先考慮修建抵御風暴潮的堤壩。在易遭受風災的城鎮地區邊緣種植密集型防護林帶。防風防臺創新空間治理模式INNOVATIVE SPATIAL GOVERNANCE MODEL06圖片來源:葉朝煒 作品6.1 實施保障以實現溫州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完善政策法規制度體系,制定配套政策,建設國土空間“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為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實施監管機制提供信息化支撐。實施監管體制數據資源信息系統01020304政策法規標準規范6.2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應用體系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整體提升國土空間數據集成能力、規劃編制智能分析能力、治理實施網絡驅動能力、監測評估精準能力,有效支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實施和監測評估預警全過程,為逐步實現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和自適應的智慧規劃提供重要基礎。規劃進度管理新聞通知規劃分析評價規劃審查與管理支撐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規范文件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應用國土空間規劃指標模型管理自然資源一張圖數據庫溫州市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溫州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圖片來源:溫州市城建檔案館(吳曉凡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