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科爾沁旗先鋒鄉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公眾意見稿)(2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7207
2023-09-06
29頁
13.47MB
1、先鋒鄉人民政府2023年8月注:本公示稿為公眾征求意見稿,所有數據和內容以最終批復為準。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保護開發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以及阿魯科爾沁旗的統一部署,罕蘇木蘇木組織編制了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蘇木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傳導落實赤峰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赤峰市阿魯科爾沁2、旗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上位規劃,是罕蘇木蘇木國土空間保護、開發、修復、利用的行動綱領,是編制村莊規劃、詳細規劃、開展各類保護開發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提供的基本依據。定位與目標定位與目標總體格局與結構總體格局與結構規劃傳導與實施規劃傳導與實施耕地資源耕地資源水資源水資源林草資源林草資源建設用地建設用地礦產資源礦產資源沙地資源沙地資源規劃總則規劃總則綜合支撐體系綜合支撐體系規劃思想規劃思想規劃原則規劃原則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與期限總體定位總體定位規劃目標規劃目標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落實三條控制線落實三條控制線規劃分區與管制規劃分區與管制自然資源3、保護與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構建構建鎮村發展體系鎮村發展體系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保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綜合交通發展戰略綜合交通發展戰略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優化市政公用設施優化市政公用設施構建綜合防災體系構建綜合防災體系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規劃傳導規劃傳導實施保障實施保障鎮村統籌發展鎮村統籌發展010102020303040405050606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07070808規劃總則規劃總則0101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4、話精神,有機融合上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合理結合阿魯科爾沁旗先鋒鄉實際,實現基層國土空間規劃的實施性、全局性與規劃方案實施可操作性的有機統一,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提供科學支撐。生 態 優 先全 域 統 籌以 人 為 本因 地 制 宜特 色 發 展規劃期限 2021年-2035 年 規劃基期年2020年 近期至2025年 目標年2035年 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范圍:先鋒鄉行政轄區范圍,總面積26729.45公頃。東與新民鄉和天山鎮相鄰,南連雙勝鎮,西與巴林左旗相鄰,北接巴彥花鎮。定位與目標定5、位與目標0202以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為前提,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為目標,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打造農產品主產區,構建綠色農牧鄉鎮。到2025年實現國土空間管控控制線的全面落地,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提升城鄉融合度,奠定城鄉發展格局,同時明顯提升國土空間的保護、利用、治理和修復水平。到2035年,基本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安全和諧、開放高效、魅力品質的國土空間格局,并將先鋒鄉打造成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精品鄉鎮。到本世紀中葉,先鋒鄉各項經濟社會發展達到領先水平,全面建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和質量變革、6、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領先發展鄉。總體格局與結構總體格局與結構0303構建鎮域構建鎮域“一廊兩區、一心一軸一廊兩區、一心一軸”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總體格局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總體格局。一一軸線:軸線:東西向發展軸線,主要為國道303連接通道,連通巴林左旗-先鋒鄉-天山鎮-開魯縣發展軸。一一廊道:廊道:以中部河道沿線形成南北綠色廊道,達到草如茵,樹如蓋,提高區域生態景觀美景,提升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維護生態安全,生成景觀帶。兩區:兩區:中部以優質耕地為主的農業農業生產區生產區一心一心:以先鋒村為集經濟、教育、文化等綜合功能的一體化發展的鎮區核心。兩區:兩區:以東部和北部為主圍繞農業生產區形成了林林業發展7、區業發展區。落實耕地落實耕地永久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基本農田保護線 耕地保護目標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依法落實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落實落實生態生態保護紅線保護紅線 生態保護紅線作為國土空間規劃中的重要管控邊界,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一經落實,必須嚴格保護和監管。落實落實城鎮城鎮開發邊界開發邊界 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管控建設用地總量,引導形成集約緊湊的城鎮空間格局。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僅允許部分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生態控制區:生態控制區:原則上應予以8、保留原貌、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農田保護區: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經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占用。鄉村發展區:鄉村發展區:村莊建設區的準入應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其他相關規劃,可開展農民集中生產生活和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礦產能源發展區:礦產能源發展區: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礦區土地復墾,發展礦業領域循環經濟。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0404耕地資源耕地資源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建設。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耕地,嚴格控制耕地轉其他農用地,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大力提升耕地質量。水資源9、水資源以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積極開發利用水資源和實行全面節約用水,堅持“節水優先、量水而行、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合理優化配置水資源,全面實施節水措施,保障高質量發展。以依法治水及科學管水為原則進行綜合治理,兼顧保護與發展訴求,加強供水與用水管理,以水資源高效利用支撐和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水資源的保護與高效利用。建設建設用用地地以城鎮建設承載規模評價和城鎮建設適宜性評價為基礎依據,統籌城鄉發展,優化城市功能布局,集中布局城鎮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城鎮空間,構建“一屏一廊兩區、一心兩軸兩點”的城鎮空間結構,形成中心做強,多點做特,兩軸做優,交錯發展的空間形態。林草資源林草資源嚴格執行10、森林資源保護政策,建立健全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林地保有量和天然林保護、國家級公益林保護情況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全面落實屬地管理職責,保障林地不流失,森林質量穩步提升。落實草原資源保護目標,加強草原資源保護與修復,全面加強草原資源保護與管理。鎮村統籌發展鎮村統籌發展0505中心村基層村刁家段村、廣義村、高家段村、新林村、新地村、西山村、新泉村、張家伙房村、倪家段村、孟家段村、先進村是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交流活動中心是轄區生活聚集和生活服務中心集聚提升類刁家段村、廣義村、高家段村、先鋒村、新林村、新地村構建“兩級,11、兩類”鎮村發展體系其他類西山村、新泉村、張家伙房村、倪家段村、孟家段村、先進村形成“一心、兩帶、三區一心、兩帶、三區”的產業空間結構。“一心一心”:鎮區綜合產業中心。“兩帶兩帶”:沿國道303的聯動發展軸,沿坤天線的聯動發展軸。“三區三區”:東部以果樹培育為主的“生態林果區”、中部以節水技術推廣為主的“高新種植區”、北部以養殖業深度開發為主的“精品養殖區”。生態林果區高新種植區精品養殖區綜合支撐體系綜合支撐體系0606 鄉鄉域綜合交通發展目標域綜合交通發展目標 建立國道303和坤天線為骨干,一般公路為輔助,設施完備、協調一致的全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加強各村之間交通聯系完善城鄉交通網絡體系,12、建立與社會發展和空間布局相協調的綜合交通體系。農村牧區公路規劃農村牧區公路規劃 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充分結合生態保護規劃和產業發展布局,全面實現品質高、網絡暢、服務優、路域美的農村公路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中心中心村村+基層村基層村”兩級服務設施配置體系國土綜合整治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和生態修復0707農用地整治農用地整治農用地整治的重點是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旱改水等農用地整治工程,因地制宜改良土壤,完善水利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質量,通過對耕地內部的統一規劃,完善田間道路,整理田坎,提高的耕地質量或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建設建設用地用地整治整治大力推進城鄉增減掛鉤13、項目和工礦廢棄地復墾,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盤活農村空房、空心村和低效用地,引導村民逐步向中心村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將拆遷后的農村建設用地進行復墾或再利用,騰退建設用地優先用于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融合發展用地。推進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育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生態系統保育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護修復林地、濕地、草原生態系統,加強生態系統管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強化強化礦山生態修復與土地復墾復綠礦山生態修復與土地復墾復綠按照“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因地制宜確定復墾方式,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加強水土保持、植被恢復,修復區域生態環境。開展開展水域生態保護修復與綜合整治水域生態保護修復與綜合整治以大新廟河和新路河水流域為重點實施河道生態修復整治,強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進流域水環境污染治理,促進水資源高效節約利用,提升全鄉飲用水水源質量,增強水源涵養功能。規劃傳導與實施規劃傳導與實施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