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氣象綜合監測網絡優化建設規劃方案(2023-2035年)(第二次公開征求意見稿)(3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7210
2023-09-06
33頁
2.70MB
1、 番禺氣象綜合監測網絡優化建設規劃(20232025年)(第二次公開征求意見稿)廣州市番禺區氣象局2023年8月前 言番禺區作為華南樞紐、嶺南水鄉、灣區門戶、高鐵新城,是廣州最具活力和創新力的區域之一,經濟發達、人口密度高。同時,番禺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臺風、暴雨、強對流等惡劣天氣頻發,氣象災害往往因為“疊加效應”和“放大效應”而加重影響。例如:2017年5月7日,我區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南村鎮錄得165.2毫米降雨量,區內多處受浸,交通受阻,市民正常生活受到影響;2015年10月,臺風“彩虹”攜龍卷風襲擊我區,位于南村鎮的500千伏廣南變電站失壓全停,導致全市40.9萬用戶停電,廣東四大名2、園之一余蔭山房部分建筑物及設施受損嚴重;2022年9月8日傍晚,我區出現局地大暴雨,沙頭、大石、石壁三個鎮街的最大時雨量打破小時雨強歷史紀錄,西部鎮街大面積水浸,最大積水深度達70厘米,造成1280臺車輛受浸。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天氣變得更加異常,極端天氣發生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日漸增多,及時有效防范應對極端天氣氣候風險的必要性、緊迫性不斷凸顯。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提高經濟社會抵御氣象災害風險的能力和韌性變得更加迫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氣象工作。在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氣象工作關3、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要求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國務院出臺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系統部署到2035年氣象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和重要任務,明確要求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強支撐。氣象綜合監測站網是獲取氣象信息的直接手段,是天氣預報預警業務的基礎。提升氣象綜合監測能力對于建設更高水平的氣象現代化、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4、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編制實施番禺氣象綜合監測網絡優化建設規劃(20232025年),是番禺區2023年度政府重大行政決策事項,也是推進氣象“監測精密”的重要抓手。番禺將按照為廣州市在全省“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先行示范省中走在前列、當好排頭兵”貢獻力量的工作目標,加快推進氣象綜合監測站網建設,推動番禺氣象高質量發展,為番禺區推進現代化建設、加快實施“智造創新城”戰略提供更加優質的氣象服務保障。本規劃基期年為2022年,規劃目標年為2025年。II目 錄一、現狀與形勢1(一)現有監測體系現狀1(二)存在問題3(三)面臨形勢4二、總體要求6(一)指導思想6(二)基本原5、則6(三)發展目標7三、主要任務8(一)完善氣象觀測站網8(二)升級改造現有氣象觀測站15(三)發展城市垂直氣象觀測16(四)發展行業服務氣象觀測16(五)改造番禺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供電線路22(六)推動氣象數據開發應用賦能智慧城市建設22(七)鼓勵社會資源參與氣象觀測體系建設23四、規劃建設重點任務23五、保障措施24(一)加強組織領導24(二)分解落實任務24(三)強化規劃引領25(四)加強資金保障25附表:26附表1 氣象觀測站建設規劃列表26附表2 行業服務氣象觀測站建設規劃表27附表3 番禺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供電線路改造清單28i一、現狀與形勢(一)現有監測體系現狀“十三五”以來,在6、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級氣象部門的精心指導下,番禺氣象綜合監測能力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形成了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環境氣象觀測站、國家農業氣象站、土壤濕度站以及氣象觀測站網、能見度監測網、雷電監測網構建的“四站三網”,建成多種新型觀測設備,綜合監測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一是率先實現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番禺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始建于1959年9月,因城市規劃發展,分別于1973年、2003年、2020年進行過三次搬遷,現址位于番禺區東環街城北公園山頂,占地面積3.83畝,主觀測場規格為標準的25m 25m。承擔能見度、天氣現象、氣壓、氣溫、濕度、風向風速、地面溫度、淺層地溫(5、10、15、207、厘米)、深層地溫(40、80、160、320厘米)、草面溫度、降水量、日照等基本氣象要素觀測。建成包括毫米波測云儀、紫外線、生物舒適度等特色監測設備,觀測自動化程度達到100%。圖1 番禺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二是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的氣象觀測站網。截至2022年底,番禺區共有氣象觀測站43個(詳見表1),其中國家級氣象觀測站2個,分別位于小谷圍街南亭村、石樓鎮南派村,省級氣象觀測站41個;站點平均間距達到3.73公里3.73公里(重點區域2公里2公里),基本實現對轄區內所有鎮街災害性天氣監測的全覆蓋。氣象觀測站分布現狀詳見圖2。表1 番禺區氣象觀測站現狀表(單位:個)鎮街洛浦街小谷圍街新造鎮化龍鎮石8、壁街大石街南村鎮石樓鎮站數24142239鎮街沙頭街鐘村街東環街市橋街沙灣街橋南街大龍街石碁鎮站數21113314圖2 番禺區氣象觀測站分布現狀三是建成面向行業需求的特色氣象觀測服務網。主動融入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全域旅游、交通運輸等國家重大戰略及重點行業,針對交通、農業、生態環境、內澇防御等行業需求,建成能見度監測儀9套,農田小氣候觀測站、土壤濕度站、大氣成分站、回南天監測站各1個;在3個易澇點安裝智能微型氣象觀測站,實現溫度、濕度、風、降水等要素的實時感知;建成大氣電場儀3套,實現對全區雷電觀測全覆蓋,提前預告雷暴的來臨,減少雷擊傷害事故的發生,有效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四是建成9、1條垂直觀測廓線。引入1套Ka波段毫米波測云雷達,對番禺區上空云的垂直結構特征進行精細化觀測,填補了我區氣象觀測業務體系中立體觀測業務的空白,為開展城市運行管理氣象服務等提供數據支撐。五是實現氣象觀測業務一體化實時監控及數據快速查詢。開展中國氣象局“天元”“MDOS”系統、省氣象局站網信息管理系統的本地化應用,實現氣象觀測全業務全流程全要素一體化實時監控。建成番禺區城市氣候服務平臺,實現氣象基礎數據的快速查詢統計分析。(二)存在問題在番禺區現有監測業務體系工作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氣象觀測對預報預警服務支撐能力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氣象觀測站監測密度不夠、質量不高。我區降水空間10、分布不均,降水大值區分布在我區東北部(新造、化龍、小谷圍、石樓北部)以及西部(沙灣、鐘村、石壁、大石、洛浦一帶),若出現局地性強降雨,可能存在由于該區域沒有氣象監測站而無法掌握雨情的情況,滿足不了經濟社會對氣象服務的精細化監測需求,不利于快速進行搶險救災,重點場所、重點行業仍存在地面氣象監測盲區。此外,大部分站點建于樓頂,不符合氣象觀測站建設標準。二是空間立體氣象觀測體系不夠健全。我區現有氣象觀測站多為地基氣象觀測設備,缺乏多維度的有效氣象監測手段,對災害性強天氣系統的探測,主要依靠的是省、市氣象部門天氣雷達監測網,且尚未實現全區域探測無盲區覆蓋。三是行業服務氣象觀測站不足。現有氣象觀測站的觀11、測要素主要為氣溫、降水、風向、風速等基本氣象要素,針對農業、旅游、交通、生態等各個行業特殊氣象需求的觀測能力不足,不能滿足對各行業個性化的氣象保障服務需要。四是氣象觀測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各類探測設備的智能協同觀測能力不夠,在災害性天氣或重大氣象服務時,多種觀測手段的協同組合觀測、連續追蹤能力不足,尚無法實現對災害性天氣的快速精細化探測;數據的綜合分析、處理能力也不夠強,不能滿足對不同類型天氣系統的監測和實際預報服務需求。五是社會化觀測資源利用不夠。我區氣象綜合監測體系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來源于地方財政資金保障,與其他部門共建共享程度不夠,社會化觀測資源優勢未得到有效發揮。(三)面臨形勢一是黨中央12、國務院對氣象工作提出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要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氣象綜合監測體系建設是服務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重要基礎,是實現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重要保證,是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最前陣地,必須推進綜合氣象監測業務高質量發展。二是高質量發展對綜合監測體系建設提出新任務。在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中,氣象工作發揮著基礎性科技支撐作用。隨著氣象服務保障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產生13、活的需求日益增多,對氣象觀測數據支撐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加強氣象災害監測能力建設,特別是提升對臺風、暴雨、強對流、雷電等災害的監測能力,是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新需求。三是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需要。氣象監測是天氣預報預警業務的基礎和保障,是直接獲取氣象信息、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根基。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大力發展先進氣象監測技術,推動新型觀測資料在預報預警業務中的應用,對提高預報預警準確率、針對性、時效性,推進氣象預報業務向無縫隙、精準化、智慧型方向發展,提高氣象預報預警業務水平有顯著效益。二、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14、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緊密圍繞新發展階段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牢牢把握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戰略重點,牢牢把握加快科技創新和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戰略任務,以提升氣象綜合監測能力為目標,按照“補短板、強弱項、重民生、促發展”的總體思路,扎實開展氣象綜合監測體系建設,打造布局合理、性能先進、質量可靠的氣象綜合監測系統,為更好地服務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提供有力支撐。(二)基本原則服務戰略,需求引領。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戰略任務,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15、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明確氣象綜合監測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和重點方向。夯實基礎,注重效益。充分利用現有氣象監測網,對標新發展階段氣象服務發展需求,進行補充、完善和優化,新建站點重點向地質災害隱患點、雨窩、臺風影響高發區、漁業養殖場、農業三園三區、氣象保險指標獲取區、站點密度稀疏區域傾斜,實現一站多能。智慧創新,開放共享。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技術應用,推動傳統監測向數字化轉型,強化業務支撐平臺硬件和信息網絡。因地制宜,創新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氣象綜合監測體系建設,推動開放共享發展。(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建成以創新發展為核心、科技提升為支撐、服務需求為引領的監測精密、智慧運行、全域感知的16、綜合氣象現代化監測體系,為提升氣象預報預警服務能力、實現“氣象+”賦能各行各業提供可靠穩定的氣象觀測數據支撐。氣象觀測站網布局更加完善。加大觀測站點密度,在氣象監測薄弱區、氣象災害易發區安裝氣象探測設備,高精度高頻次實時采集氣象觀測資料,有效監測天氣氣候的發生、發展直至消亡的全過程,實現天氣過程的監測不漏網。觀測應用更貼近行業需求。針對不同行業的運行特點和特殊氣象需求,設計各具特色的氣象觀測方式和氣象觀測設備,采集不同氣象要素,提供針對性的氣象數據和產品,使觀測更加貼近行業需求。觀測智慧化水平得到提高。布設行業內技術性能先進的氣象探測設備,輔以建立高時效的數據采集、計算、傳輸等綜合處理系統,構17、建高時空分辨率的智慧氣象觀測網。融合智慧城市和5G移動通信網絡建設,滿足“觀測即服務”的需求。觀測保障支撐能力得到提升。改善臺站業務運行環境,觀測業務運行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完善觀測裝備保障機制,設備有序迭代、保障有力的運行體系更加高效;優化數據采集、傳輸、質控、存儲、上傳、共享鏈路,氣象數據標準化、規范化程度明顯提升。番禺氣象綜合監測網絡優化建設規劃主要指標詳見表2。表2 番禺氣象綜合監測網絡優化建設規劃主要指標表序號指 標2022年完成值2025年目標值屬性1氣象觀測站平均間距(公里)3.73預期性2氣象觀測站數量(個)4359預期性3行業氣象觀測站數量(個)521預期性4氣象探測環境保障條18、件90分90分預期性5氣象觀測數據可用率(%)9699預期性6氣象觀測數據及時率(%)9699預期性7部門信息實時共享率(%)1080預期性8基本氣象資料獲取方便程度81分85分預期性三、主要任務(一)完善氣象觀測站網按照“十四五”規劃氣象工作目標,到2025年番禺區氣象觀測站網密度達到3公里3公里(重點地區2公里2公里),全區觀測站總數達到59套,其中43套目前已建成,規劃再建設16套,實時獲取鎮、街、行政村、氣象災害高發區等多種空間尺度的風速、風向、氣溫、濕度、雨量、氣壓等常規氣象要素數據。擬新建站地址見圖3。圖3 番禺區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橙色:為已建站點;藍色:為規劃新建站點。下19、同)各鎮街具體建設規劃如下:1.大龍街道:在(東經113.39,北緯22.94)1公里范圍內新建1個氣象觀測站,對市蓮路廣華南路易澇點以及石崗(東、西)涌雨水匯流源實施監測。見圖4。圖4 大龍街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2.大石街:在(東經113.29,北緯23.01)1公里范圍內新建1個氣象觀測站,加密對市廣路、105國道以及5A級景區周邊天氣要素監測,并根據強對流云團抵達我區的高頻路徑特點,提高西北角邊緣監測精密度。見圖5。圖5 大石街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3.化龍鎮:在(東經113.47,北緯23.05)(東經113.43,北緯23.01)(東經113.47,北緯23.00)1公里范圍內20、新建3個氣象觀測站,加密布局為廣州國際創新城、汽車城和大學城等片區城市運行提供監測保障。見圖6。圖6 化龍鎮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4.洛浦街:在(東經113.30,北緯23.04)1公里范圍內新建1個氣象觀測站,強化轄區北部邊界和珠江后航道南側監測功能。見圖7。圖7 洛浦街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5.沙頭街:在(東經113.34,北緯22.93)1公里范圍內新建1個氣象觀測站,健全中心城區和大夫山森林公園周邊天氣實況監測布局。見圖8。圖8 沙頭街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6.石壁街:在(東經113.28,北緯22.98)1公里范圍內新建1個氣象觀測站,加強西片邊界監測,為廣州南站、番禺足球場等21、設施運營和管理提供精細化監測數據。見圖9。圖9 石壁街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7.石樓鎮:在(東經113.48,北緯22.96)(東經113.45,北緯22.98)(東經113.48,北緯22.94)1公里范圍內新建3個氣象觀測站,為國家級漁港經濟區、蓮花山旅游區和珠江主航道水上交通安全提供監測服務。見圖10。圖10 石樓鎮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8.石碁鎮:在(東經113.45,北緯22.97)(東經113.44,北緯22.93)1公里范圍內新建2個氣象觀測站,為番禺高質量發展重點建設投資區域提供監測服務。見圖11。圖11 石碁鎮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9.市橋街:在(東經113.36,北緯22、22.95)1公里范圍內新建1個氣象觀測站,加密中心城區和中、小學密集區域周邊實況監測。見圖12。圖12 市橋街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10.新造鎮:在(東經113.44,北緯23.03)1公里范圍內新建1個氣象觀測站,服務廣州國際創新城和大學城。見圖13。圖13 新造鎮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11.鐘村街:在(東經113.33,北緯22.96)1公里范圍內新建1個氣象觀測站,加密高密集人口重點社區和105國道等交通樞紐部位周邊的實況監測。見圖14。圖14 鐘村街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二)升級改造現有氣象觀測站目前我區使用年限超10年的氣象觀測站(見表3)共32套,截至2022年底已改造523、套。擬逐年對其余27個站的風塔、供電系統、雷電防護裝置、配電箱、采集器等進行改造,并將6個地面站中尚未改造的其中1套升級為6(或以上)要素。表3 使用年限超10年以上氣象觀測站列表所屬鎮街站名觀測要素供電方式啟用時間安裝位置備注市橋街沙墟村氣象觀測站7要素市電1997-09地面已改造東環街蔡二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2006-10樓頂沙頭街橫江村氣象觀測站7要素市電2010-03地面已改造橋南街草河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2007-01樓頂南郊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市電2004-10樓頂沙灣街涌口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2003-03樓頂紫坭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市電2005-12樓頂大龍街茶東村氣象24、觀測站4要素市電2006-11樓頂石基鎮海傍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市電2001-04樓頂大刀沙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市電2006-11樓頂石樓鎮工業路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1997-09樓頂江鷗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2006-05樓頂清流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2006-11樓頂勝洲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2007-01樓頂大嶺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市電2007-01樓頂國家氣象觀測站7要素市電2009-01地面已改造化龍鎮草堂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1997-09樓頂復蘇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2006-05樓頂沙亭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2006-10樓頂新造鎮崇德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2004-25、10樓頂南村鎮梅山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2003-03樓頂里仁洞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2006-10樓頂大石街東聯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市電2000-04樓頂會江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2007-02地面洛浦街西三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市電2005-12樓頂沙溪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市電2007-01樓頂鐘村街鐘一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2005-12樓頂石壁街大洲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2003-03樓頂都那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市電2007-02樓頂小谷圍街貝崗村氣象觀測站4要素太陽能2007-02樓頂主場西路氣象觀測站4要素市電2009-11地面已改造國家氣象觀測站8要素太陽能2009-03地面已改26、造(三)發展城市垂直氣象觀測在番禺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布設1臺微波輻射計,通過反演大氣的水汽和溫度信息實現對中小尺度天氣災害過程的實時監測,彌補離地面5公里范圍內監測資料的不足。建設1臺激光測風雷達,實時觀測在連續空間上城市上空邊界層內風的分布狀況,獲取典型天氣過程特征風數據,為開展汛期強對流天氣過程分析提供有效支撐。(四)發展行業服務氣象觀測針對農林牧漁、應急管理、交通運輸、文化旅游、生態環境等各個行業的特殊氣象需求,規劃建設農業、交通、旅游、航道、生態等跨行業氣象觀測系統,監測跨行業特定場景區域的大氣環境要素,滿足對各行業個性化的氣象保障服務需要。圖15 行業服務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1.27、農業氣象觀測站。緊密結合我區農業產業布局,與農業部門合作,在以化龍鎮為中心的東北部觀葉植物及綠化苗木集中種植區、石樓鎮吊盤綠蘿生產基地、沙灣鎮蘭花集中種植區以及鐘村、石壁、洛浦的西北部綠化苗木、時花種植區建設4個農業氣象觀測站。對花卉種植區作物的生長發育情況、氣溫、濕度、風向、風速、降水量、土壤酸堿度、土壤溫度、日照、光合有效輻射等環境因子進行實時可視化智能監測,形成集作物生長實況、氣象環境、土壤環境等要素為一體的作物種植綜合在線監測網。在石樓鎮水產養殖集中區建設1個農業氣象觀測站,觀測氣溫、風向、風速、氣壓、降水量、水體等要素數據,為水產養殖提供氣象數據參考。圖16農業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28、圖2.道路交通氣象觀測站。與交通部門合作,針對區內重要交通站網,主要包括廣州南站、華南快速干線、新光快速、番禺大道建設交通氣象觀測站,實時獲取氣溫、風向、風速、降水量、能見度、路面溫度、護欄溫度等氣象數據,易積水區可設置積水深度觀測,為車輛通行提供科學指引。圖17 交通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3.旅游氣象觀測站。與旅游部門合作,在蓮花山旅游區、嶺南印象園、長隆旅游度假區、沙灣古鎮、寶墨園、廣東科學中心等4A級以上旅游景區建設旅游氣象觀測站,實時監測旅游景區內氣溫、風向、風速、降水量、紫外線、負氧離子、舒適度等要素,為旅游線路提供即時觀測數據服務。圖18 旅游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4.水上交通29、氣象觀測站。與海事部門合作,在沙灣水道廣深港客運專線橋、磨碟頭、原觀龍渡口(番禺一側),市橋水道清流渡口,大沙水道沙南沙窖水閘附近以及浮連崗水道貨運港附近建設6個水上交通氣象觀測站,實時獲取氣溫、降水、風向風速、能見度等觀測數據,結合現場實景監測情況,為監測霧和大風的變化提供手段。圖19 水上交通氣象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5.生物舒適度觀測站。在大夫山森林公園、滴水巖森林公園建設2個生物舒適度觀測站,監測園區內黑球溫度、干球溫度、濕球溫度、風速、太陽輻射、負氧離子和紫外線等要素,綜合反演出生物舒適度指數、紫外線指數等,提供小范圍區域內特定環境下生物舒適度、負氧離子等預報預警服務。圖20 生物舒適30、度觀測站建設布局規劃圖6.基于次聲波強對流監測預警系統建設與應用。針對大城市安全運行和精細化治理需要,建設3套大氣次聲波智能檢測儀,檢測大氣運動發生強對流時產生的次聲波,通過提取與強對流相關的幅頻特性,判斷龍卷風、雷暴等強對流可能即將發生,或者在一定距離范圍內正在發生。利用次聲波強對流監測預警系統與X波段雙極化相控陣雷達融合應用,發展強對流天氣監測預警服務。表4 行業服務氣象觀測站建設內容類別布設規模觀測要素目標農業氣象觀測站在主要花卉種植區建設4個農業氣象觀測站。作物生長發育情況、氣溫、濕度、風向、風速、降水量、土壤酸堿度、土壤溫度、日照、光合有效輻射等。建設集作物生長實況、氣象環境、土壤環31、境等要素為一體的作物種植綜合在線監測網。在石樓鎮主要水產養殖區建設1個農業氣象觀測站。氣溫、風向、風速、氣壓、降水量、水體等。加強對影響水產養殖氣象要素的觀測,為水產養殖提供氣象數據參考。道路交通氣象觀測站在廣州南站、華南快速干線、新光快速、番禺大道建設4個交通氣象觀測站。氣溫、風向、風速、降水量、能見度、路面溫度、護欄溫度等。實時獲取強降水、能見度等道路交通高影響天氣數據。旅游氣象觀測站在我區4A級以上旅游景區建設6個旅游氣象觀測站。氣溫、風向、風速、降水量、紫外線、負氧離子、舒適度等。實時監測旅游景區氣象要素,為旅游線路提供即時觀測數據服務。水上交通氣象觀測站在沙灣水道、市橋水道、大沙水道32、浮連崗水道建設6個水上交通氣象觀測站。氣溫、降水、風向風速、能見度等。結合現場實景監測與氣象觀測數據,為監測霧和大風的變化提供手段。生物舒適度觀測站在大夫山森林公園、滴水巖森林公園建設2個生物舒適度觀測站。黑球溫度、干球溫度、濕球溫度、風速、太陽輻射、負氧離子和紫外線等。提供小范圍區域內特定環境下生物舒適度、負氧離子等數據服務。基于次聲波強對流監測預警系統建設與應用在番禺國家基本氣象站、橫江村景觀大道氣象觀測站以及沙墟村氣象觀測站內布設3套大氣次聲波智能檢測儀。大氣運動發生強對流時產生的次聲波。判斷龍卷風、雷暴等強對流可能即將發生,或者在一定距離范圍內正在發生,為強對流天氣預警提供參考。(五33、)改造番禺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供電線路番禺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位于東環街城北公園山頂,于2019年建成投入試運行,2020年正式業務運行。該站現在使用的供電線路為臨時線路,原計劃待番禺科普館項目(原擬建于城北公園山腳、兒童公園東側)建設完成后,從科普館內配電房引出氣象站市電、發電機及UPS的永久供電線路。因番禺科普館項目選址尚未確定,擬另行選址建設,現需將番禺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臨時供電線路改造為永久供電線路。建設內容包括:1.市電線路改造。擬從云星村高壓電房引出高壓線纜繞城北公園至山腳設備區,建設安裝高壓專變電箱,同時在山腳或山頂觀測站設備區設置發電機房安裝發電機作備用電源。2.UPS供電改造:擬34、在山頂觀測站增設UPS設備房安裝UPS備用電源。3.其他配套改造:通訊線路改造、供水改造、山腳集裝箱改造等等。(六)推動氣象數據開發應用賦能智慧城市建設依托“數字政府”建設,升級“番禺區氣象決策輔助系統”,完善多系統對接和數據共享應用。發展“智慧氣象”,針對重點行業領域,開展個性化、訂單式、互動式、全鏈條智慧型行業氣象服務,建設精準化、智能化行業氣象服務系統。完善智能機器人信息推送功能,向決策群組智能化提供超閾值實況數據;推進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與區應急廣播系統對接,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優化數據共享接口,將氣象證明出具事項辦理融入“穗好辦”“禺好辦”,實現“秒辦秒批”,提高監測數據便民惠民水平,35、助力優化番禺營商環境。(七)鼓勵社會資源參與氣象觀測體系建設繼續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的觀測裝備保障機制,強化對購買服務的監督管理;大力推動大型觀測裝備依托生產廠家的社會化保障。鼓勵社會資源基于便攜傳感器、智能終端和移動互聯終端等技術實時采集氣象數據,推動建立政策引導、市場主體和業務融合的公眾參與式社會氣象觀測體系。加強部門合作,借助服務對象技術力量推進專業氣象觀測站網的建設及裝備保障。四、規劃建設重點任務規劃建設重點任務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各類氣象觀測站的設備采購及配套基礎建設(含新建和改造)。每套監測設備包括各要素的傳感器和智能數據采集系統、供電系統、通訊系統等;基礎建設包含場地建設、安裝基座36、避雷設施、配電箱、標識牌、警示牌,其中自動氣象觀測站還包括10米高風塔。二是番禺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供電線路改造。三是數據處理應用有關信息化建設,包括行業決策支撐應用和氣象證明(各類觀測數據和預警信號懸掛)線上辦理等。規劃建設重點任務清單詳見表3。表3 規劃建設重點任務清單項目現狀(個)規劃(建設或改造個數)202320242025合計1自動氣象觀測站43277162超10年觀測站3221015273農業氣象觀測站103254道路交通氣象觀測站002245旅游氣象觀測站303366水上交通氣象觀測站103367生物舒適度觀測站001128大氣次聲波智能檢測儀001239微波輻射計001011037、激光測風雷達0001111微型氣象站0015102512觀測業務支撐及應用系統0113番禺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供電線路改造1五、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區氣象局牽頭推進相關具體工作。其他相關部門和相關鎮街各負其責、密切配合,積極推進氣象綜合監測體系建設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建立部門之間、鎮街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研究解決推進本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二)分解落實任務區氣象局負責根據本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和要求,牽頭組織制訂具體的規劃實施方案,細化分解各項工作任務,明確落實責任單位和進度要求。各鎮街、相關部門要按照法定標準做好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及站點選址工作,并將相關重點工38、作、實施項目列入本單位的年度工作計劃;在編制相關規劃時,應與本規劃做好銜接。(三)強化規劃引領長遠謀劃氣象綜合監測體系建設,做好與中央、地方以及相關行業規劃之間的銜接,加強對規劃實施的評估,因國家或地方政策調整等客觀因素導致本規劃無法實施的,應及時開展必要的調整工作,確保規劃有效落地。(四)加強資金保障持續、可靠的經費投入是氣象監測規劃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本規劃實施的經費來源為區財政資金,通過穩定的業務經費投入,解決好氣象基礎設施及設備建設、升級換代等所需的經常性經費開支,確保氣象監測與規劃協調、有序地向前推進。附表:1.氣象觀測站建設規劃列表2.行業服務氣象觀測站建設規劃表3.番禺國家地面氣39、象觀測站供電線路改造清單 25 附表1氣象觀測站建設規劃列表鎮(街)經度緯度大龍街113.3922.94大石街113.2923.01化龍鎮113.4723.05113.4323.01113.4723.00洛浦街113.3023.04沙頭街113.3422.93石壁街113.2822.98石樓鎮113.4822.96113.4522.98113.4822.94石碁鎮113.4522.97113.4422.93市橋街113.3622.95新造鎮113.4423.03鐘村街113.3322.96備注:在本表經緯度1公里范圍內選址均符合規劃要求。附表2 行業服務氣象觀測站建設規劃表站點類型鎮(街)經度40、緯度農田氣象觀測站石樓鎮113.5322.94石樓鎮113.4922.93化龍鎮113.4423.07沙灣街113.2922.91鐘村街113.3422.98交通氣象觀測站大石街113.3323.02南村鎮113.3622.99石壁街113.2722.98鐘村街113.3322.99旅游氣象觀測站石樓鎮113.5022.99小谷圍街113.4123.04小谷圍街113.3623.038大石街113.3123.00沙灣街113.3322.90沙灣街113.2922.89水上交通氣象觀測站沙灣街113.3122.88沙灣街113.3222.89石樓鎮113.4722.91石樓鎮113.4922.941、0石樓鎮113.5222.88石樓鎮113.5022.97生態氣象觀測站沙頭街113.3122.951沙灣街113.3122.91大氣次聲波智能檢測儀東環街113.3622.96沙頭街113.3222.94市橋街113.3722.94備注:在本表經緯度1公里范圍內選址均符合規劃要求附表3番禺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供電線路改造清單序號改造內容改造說明1市電線路改造擬從云星村高壓電房引出高壓線纜,繞城北公園至山腳設備區,建設安裝高壓專變電箱;同時在山腳或山頂觀測站設備區設置發電機房,安裝發電機作備用電源。2UPS供電改造擬在山頂觀測站增設UPS設備房,安裝UPS備用電源。3其他配套改造包括通訊線路改造、供水改造、山腳集裝箱改造等。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