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4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7266
2023-09-06
40頁
22MB
1、湛江市麻章區自然資源局2023年7月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建立“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國家及地區發展戰略,貫徹落實新時期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現結合太平鎮實際情況,編制了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聚焦“麻章區副中心、廣東省綠色森工產業示范鎮、麻章區海洋漁業發展主戰場”的發展目標,對上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進行細化落實,對鎮行政轄區范圍內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進行了系統的謀劃和綜合布局,形成指導各類開發建設、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上位依據。目前規劃已形成草案,為充分反映民意、凝聚共識、匯聚各2、方智慧,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實施性,現根據有關法律要求,就規劃予以公示,廣泛征詢公眾意見建議。概況 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位于湛江市西南部,西北部與遂溪縣接壤,西南部與雷州市毗鄰,境內有粵海鐵路、雷湖快線、373省道通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太平鎮全域常住人口 8萬人。總面積:12138.23 公頃海域范圍以海域勘界成果為準基期年:2020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2021年太平鎮生產總值為87.48億元規劃范圍示意圖太平鎮在湛江市域的區位太平鎮與湛江城市規劃區的關系目錄 以林漿紙一體化、林產品精深加工、海洋漁業為主導產業,3、以現代農業為特色,綜合配套服務設施完善的現代濱海工業城鎮。充分發揮太平鎮后發優勢,做強做大造紙及相關產業發展,以循環經濟為理念、高新技術為依托探索新時期造紙產業發展方向,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一流的森工產業基地。同時,通過“產-城結合”的理念優化園區配套,探索實踐新型城鎮化的道路,打造綠色產業示范區。隨著湛江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的落實,太平鎮升級成為專業重點鎮和公共服務中心,其已有的周邊輻射能力將得到進一步強化。結合區位、產業、人口資源優勢,需提升鎮區生活生產服務能力,鞏固中心鎮地位。充分利用濱海自然優勢與通明漁港升級契機,發展漁業養殖及海產品批發。一方面,承接麻章經濟開發區海產品加工業轉移;另一方面4、結合海產品展貿,做大做強漁業產銷。廣東省綠色森工產業示范區麻章區副中心(輻射周邊鄉鎮的綜合服務中心)麻章區海洋漁業發展主戰場1.1 發展定位對接大園區、“八大中心”建設,承接優勢產業轉移,融入區域產業協同格局。推動綠色造紙下游產業,推進森工產業園區多元化、鏈條式發展。加強生態保護,改善民生福祉,優化鎮級支撐設施。推動建設產城融合區。形成高效現代產業體系,構筑現代產業新高地。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宜居環境品質。建成宜居宜業的現代產城融合區。建成富有活力、經濟繁榮、特色鮮明的麻章區副中心;建成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濱海工業城鎮。2025年2035年2050年1.2 目標愿景 按照上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要5、求,統籌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將太平鎮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濱海工業城鎮。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開發適宜性等因素,結合城鎮發展現狀,規劃至2035年,太平鎮域常住人口1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6萬人,鄉村人口8.4萬人,城鎮化率達到30%。1.3 發展規模以人為本、注重品質傳承文化、彰顯特色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生態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堅持保護優先、節約優先,嚴控增量、盤活存量,促進城鄉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鎮級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抓手,統籌優化空間布局,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構建和諧城鄉關系。以人為本、注重品6、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發展階段,保障公共服務和公共空間供給,提升人居環境品質,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供空間保障,不斷提升城鄉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充分認識自然與人文稟賦,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自然山水格局,延續文脈,突出地域特點、文化特色、時代特征,建設富有活力的特色城鎮和有文化底蘊、有田園鄉愁的美麗鄉村。側重實施、加強聯動明確對詳細規劃的指導要求,加強上下聯動,鎮級規劃可與鎮區內控制性詳細規劃同步編制,確保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的可實施和城鄉發展的可持續。城鄉融合、協調發展保護優先、綠色發展1.4 開發保護策略生態保7、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落實國家、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1421.93公頃及相關管控要求。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永久基本農田嚴格落實上級下達的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任務及耕地保護目標。劃定永久基本農田2309.47公頃,劃定耕地2784.85公頃。城鎮開發邊界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開發邊界規模與管控要求。劃定城鎮開發邊界516.12公頃。2.1 落實三條控制線劃定修復和提升通明海沿海生態保護帶依托雷湖快線打造主干綠道,提升交通主干道沿線生態景觀。修復和提升由城月河、通明河等河流以及林地、農田等生態源地構成的重要生態廊道。構建“一帶一道三廊”的總體生態格局一帶三廊一道落8、實自然保護地體系,筑牢生態安全基底 落實市級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劃定自然保護地2個,即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湛江麻章雷州灣地方級濕地自然公園,加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保護。2.2 維護秀美生態空間生態系統保護規劃圖2.3 保障農業生產空間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強化耕地“三位一體”保護,嚴格耕地用途管制。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耕地保護目標2784.85公頃。嚴格耕地占補平衡 落實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建設項目經依法批準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從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耕地中補劃。以耕地后備資源調查成果和耕地恢復調查成果為基礎,結合規劃9、期內全區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的需求,劃定耕地整備區。落實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及耕地整備區 科學規劃,有序合理利用耕地后備資源,在確保現有耕地不被破壞的條件下對耕地后備資源進行開發,同時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合理安排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堅持“控制數量,提高質量”的原則,高效持續利用土地。加強耕地儲備資源2.3 保障農業生產空間耕地保有量27.85平方千米永久基本農田23.10平方千米嚴格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農業空間格局圖以鎮區建設為核心,帶動全鎮社會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以重點村(里光村、通明村、東岸村、王村、造甲村、其連村)為支點,通過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引領全鎮各村經10、濟建設。構建“鎮區重點村一般村”的三級鎮村體系2.4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城鎮(村)體系規劃圖2.5 推進陸海統籌發展嚴格落實保護岸線的生態功能,分為嚴格保護岸線和優化利用岸線兩個類別。實行海岸建筑退縮線管控,拓展公眾親海空間。嚴格落實上位規劃劃定的海洋功能分區。優先保障海洋漁業發展、適度提高游憩用海比例。重點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海洋生態保育及濕地科普等功能。優化海洋開發利用空間引導岸線分類利用管控海岸帶保護開發引導圖漁業用海區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嚴格保護岸線優化利用岸線2.6 構建開發保護總體格局構建“一屏三廊、一心兩核三軸帶”的總體格局p一屏三廊,構筑安全基底一屏:通明海生態保護帶。三廊:由通明11、河、城月河等重要河流及其他生態源地構建三條重要生態廊道。p 一心兩核兩軸帶,引領提質發展一心:太平鎮公共服務中心。兩核:森工產業集聚發展核、通明海洋漁業旅游業產業發展核。三軸:城鎮發展軸、產城融合發展軸、濱海旅游發展軸。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 推進“城郊融合類”村莊融入城鎮發展,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在形態上保留鄉村風貌,在治理上體現城市水平;逐步引領村莊轉型升級,發展農產品供給、農耕體驗、休閑旅游等服務城鎮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產業。包括仙村、新聯村、文昌村、造甲村、北山村、嶺頭村、六禮村。3.1 分類優化指引村莊振興 n 集聚提升類村莊 將太平鎮劃分為集聚提升類村莊、城郊12、融合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分類推進鄉村發展,形成差異化發展指引。城郊融合7個 聚集提升19個 特色保護5個 n 城郊融合類村莊 n 特色保護類村莊 保護村莊的傳統格局、風貌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全面保護文物古跡、歷史建筑、傳統民居等傳統建筑;加快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形成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機制。包括里光村、東岸村、呂宅村、其連村及通明村。推進“集聚提升類”村莊宜居宜業建設,聚焦產業發展,合理規劃基礎設施和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以“一村一品”為原則,強化主導產業支撐,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包括山后村、王村、13、百龍村、東黃村、肖漁村、陳漁村、南夏村、烏塘村、六坑村、甘園村、山尾村、洋村、洋村東村、調浪村、韓家山村、塘邊村、卜品村、塘東村。3.2 保障鄉村振興用地將可騰挪的鄉村建設用地規模預留用于支持鄉村振興項目展,并在下層級的鄉村規劃中予以落實用地布局。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振興新增建設用地需求。統籌保障符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村莊規劃和“一戶一宅”條件的農民住房項目的用地指標。農村住宅建設應當盡量使用農村原有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太平鎮范圍內農村宅基地的用地面積按每戶120平方米以下標準執行。1.切實保障村振興項目發展用地2.合理保障村民住宅用地建設需求3.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優14、化利用全面清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健全留用地管理制度,探索貨幣兌現、物業兌現、留用地指標租賃等多種留用地兌現形式。推動留用地建設租賃住房,以鎮街統籌留用地集中開發。探索集體土地整備利用,通過托管方式,對規劃為經營性建設用地的農村集體存量土地,進行土地前期整理和統一招商,推動集體土地連片開發。3.3 推動強鎮興村建設 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支持太平鎮建設工業經濟強鎮。加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謀劃建設一批特色鮮明、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鄉村振興示范帶。持續開展防止返貧動態監測,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入實施“九大攻堅行動”,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15、活垃圾治理,建設好農村污水收集管網、污水處理站,加快實現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推進農村房前屋后綠化美化,因地制宜建設“四小園”,提升農村綠化美化水平。立足本地特色,防止大拆大建,留住田園鄉愁,推進農房、田園、河湖風貌提升,重點加快美麗廊道、萬里碧道建設。3.4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規劃到2035年,完成行政村村內公共服務站、民主法治議事廳、法律服務工作站(室)等建設,打造“一窗式辦理”和“一站式服務”平臺。每村建設1個面積不少于50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站、1所公辦民營(公辦公營)衛生站。1.完善鄉村公共服務設施供給2.完善鄉村道路設施,提升鄉村道路的通達性 規劃到2035年,實現全部自然村村道全覆蓋16、,全部行政村通公交車。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與城市道路體系、干線公路體系合理銜接。完善“村干路-村支路-巷路-田間道”四級村莊道路體系,形成田園風光道路景觀。3.改善鄉村基礎設施服務水平 規劃到2035年,實現農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100%;實現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100%;20戶以上自然村光纖網絡全覆蓋。推進城鎮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實現全市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加強農村地區中低壓配電網保供能力建設,完善高壓電網。對具備條件的地區推廣農村燃氣供應管網。4.提升鄉村空間品質 推進山后、王村、東黃村等新農村連片示范建設,探索建設具有太平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開展村17、莊清潔專項行動,加強太平鎮創建省級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鎮與示范村。積極推進鄉村綠化美化亮化行動,實施“一路、一園、一林”綠化工程。建設濱海特色鄉村風貌示范帶,以濱海旅游公路為串聯開展城鄉環境整治,使濱海區域成為展示太平鎮鄉村新活力的生態走廊。3.5 推動鄉村產業發展 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加快發展綠色生態旅游業和生態農業,深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現代漁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海洋漁業養殖、加工、休閑一體化發展。探索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積極引進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開展鄉村資源整合與合作。1.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2.倡導特色產業村鎮發展依托鎮村的資源稟賦,高18、水平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重點扶持海產加工產業,集中連片打造、規模發展。因地制宜幫助蒲草、番薯等特色種植業發展;落實引進香水蓮花、陳皮花生等產業,進一步挖掘和打造特色產業。3.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 深入挖掘歷史古村落旅游資源,持續實施“一村一名片、一村一特色”工程,加大對王村、廬山等一批精品村莊宣傳推介,通過市場化運營機制,推動實現鄉村旅游產品化,4.優化村莊產業要素布局引導鄉村內部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向城鎮開發邊界內集聚;利用農村本地資源開展農產品初加工、發展休閑觀光旅游而必須的配套設施建設,可在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不突破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等約束條件、不19、破壞生態環境和鄉村風貌的前提下,在村莊建設邊界外安排少量建設用地。優化布局 統籌居住空間與交通節點、公共服務配套等的空間分布,增加產業社區居住和公共服務配套,促進產城融合。控制總量 根據人口規模與空間分布,合理確定居住用地供給,同時控制新增居住用地規模。提升品質 提升住房建設品質,優化居住環境,完善公共服務配套。4.1 保障住房供給和居住品質 構建“鎮級社區(村)級”兩級公共服務體系4.2 構建優質均衡公共服務體系鎮級服務中心 完善補齊鎮級公共服務設施,形成“綜合性服務中心+產業園專業化服務中心”的復合公共中心。社區(村)級服務中心 提升鄉村公共服務設施能力,建成高標準、均等化、全覆蓋的公共服20、務網絡。構建社區生活圈家幼兒園老人日托小綠地文化長廊口袋公園初中車站居委會菜市場體育館小學社區衛生站社區醫院門診部健身場所小廣場文化活動站養老院便民商業依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按照步行十五分鐘可達的空間范圍,以鎮區為中心,構建1個15分鐘社區生活圈,服務人口5-10萬人。統籌布局中小學、幼兒園、衛生服務中心、養老院、文化活動中心、公交車站等設施,配置內容豐富、規模適宜的各類服務要素,建立均等化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 著力構建“1+2+N”的產業體系。聚力發展1大主導支柱產業(森工造紙),優化提升2大優勢傳統產業(家具制造和木材深加工業、農海產品加工),完善補充N個特色產業(濱21、海旅游業、現代特色農業、生態林業等)。構建產城互促空間格局 聚力打造森工林漿紙產業一體化園區,按照重點突出、產業集聚、功能聚合、土地集約的原則,完善產業載體建設,為產業發展提供重要載體支撐。4.3 推動現代化產業集群產業空間布局圖打造“五區”產業空間布局構建暢通開放的濱海開敞空間體系規劃重點預留城月河、通明河2條通風廊道,形成有利于通風與空氣流通的空間環境。布局公園體系完善“郊野公園-綜合公園-社區公園”的綠地體系。強化社區公園和游園基礎地位,增設街頭綠地,推進郊野生態公園建設。完善防護綠地加強防護綠地體系建設,嚴格控制市政公用設施等重要設施周邊的用地,完善衛生、隔離、安全、生態防護等功能。突22、出濱海城鎮特色空間格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海等各類要素。公園綠地面積 13.03 公頃,規劃區域社區公園 4 處,游園 6 處,街頭綠地 6 處,公園綠地服務范圍覆蓋城鎮住宅用地比例 92.44%。預留通風廊道4.4 完善藍綠開敞空間系統綠地系統和開敞空間規劃圖形成“一帶、兩村、多點”的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格局一帶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圖濱海旅游與歷史文化保護帶,打造串聯整合自然與人文資源的文化路徑。歷史文化保護村落兩村重點保護通明村與廬山村兩個歷史文化資源集中的村落,對村內資源整合提升。多點嚴格落實1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相關管控要求,推動有條件的29個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進一步定級保23、護。非遺民俗濱海旅游風光4.5 保護歷史文化特色資源構建暢達、綠色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4.6 優化高效復合交通網絡對外交通粵海鐵路、湛海高鐵雷湖快線、興園大道濱海旅游公路、雷州半島東線高速公路大力發展常規公交、加強公交場站建設綠色交通城市道路鐵路綜合交通規劃圖構建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區域電網建成暢通高效、互聯共享的通信網絡體系供水保障能力、提高供水安全性和可靠性完善排水設施空間布局、合理布置排澇站點打造多源互補的燃氣輸配系統提升環境衛生服務水平,加快環衛設施建設4.7 構建市政防災安全韌性體系市政基礎系統供水保障合理排水通信保障供電保障燃氣保障環衛保障鎮域市政設施規劃圖4.7 構建市政防災安全24、韌性體系平戰結合,預防為主,響應迅速,策略有效p 太平鎮主要河流干流防洪按100年一遇設防p 建設排澇標準按10年一遇暴雨,24 小時排干標準進行規劃p 沿海防潮標準按100年一遇設防p 預防為主、防消結合p 布局實現接警5分鐘內到達p 建立完善消防無線電監測報警系統p 結合綠地、公園、廣場等開敞空間布置疏散場所,完善城市疏散空間p 完善生命線系統工程p 太平鎮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p 加強城市建設項目選址管理p 加大地質災害勘查和治理p 構建應急醫療、應急救援一體的城市防疫體系p 提升基層社區空間單元防疫能力城鄉消防布局人防設施布置地震災害防治防疫體系建設防洪排澇防治5.1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森林資25、源n優化林地用途轉化管理,實行占用林地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保障林地總量平穩。n規劃2035年,生態公益林644.87公頃,其中國家公益林603.72公頃,省級公益林41.15公頃。水資源 n嚴格用水總量管控和用水效率管控,加強河湖水系保護和空間管控,加強通明河、城月河流域水環境治理。n細化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河湖邊界線,保護通明河、城月河水系廊道。耕地資源n 嚴格耕地占補平衡。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耕地保護目標2784.85公頃。n 落實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及耕地整備區。海洋資源n 嚴格保護岸線的生態功能,到2035年大陸自然岸線保不低于不低于市局下達目標。n 嚴格落實市級國土空26、間規劃劃定的海洋功能分區及岸線分類利用管控要求。濕地資源 n重點加強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湛江麻章雷州灣地方級濕地自然公園的保護。n規劃2035年,完成市級規劃下達濕地保護任務量。5.2推進生態修復p將通明河、城月河、造甲河、太平干渠作為水環境和生態修復重點區,恢復水環境自然生態、豐富河道景觀、提高水質,恢復健康水生態。p以河長制為抓手,保障河湖治理與水環境保護工作有序、有效推進。水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修復土壤環境修復林地生態修復p落實林地修復重點工程,開展退化林和殘次林修復,修復和保育受損生態系統。p落實市級修復治理方案,開展分類修復、有效復綠和綜合利用。p加快修復受損的沿海防護林體系27、及高標準建設沿海生態海堤,實施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落實構建海岸帶生態安全屏障。自然保護地生態修復p重點對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紅樹林進行修復。5.3推進國土綜合整治 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恢復治理,強化閑置土地的處置和盤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建設用地整治農用地整治因地制宜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耕地恢復。逐步實現細碎化耕地集中歸并、連片耕種,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落實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復墾工程。落實“三舊”改造及城市更新,保留城鎮文脈,通過完善公共配套、市政交通設施,消除安全隱患,增加公共開敞空間等提升生活品質。開展農村建設28、用地提效工程,推進盤活農村低效用地,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用地保障。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重點工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5.3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利用 圍繞“三舊”改造、城市更新、存量工礦用地再利用等方式,盤活存量土地,解決建設用地供需矛盾,促進結構調整,優化布局。存量用地改造策略加強生態空間保護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合理保護歷史文化完善公共服務配套提升環境品質提升交通服務能力提升城市韌性水平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構建“總體規劃-詳細規劃”規劃傳導體系。作為傳導落實湛江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麻章區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關研究,并指導下層次詳細規劃編制的依據。建立以單元為核心的規劃傳導機29、制,劃定詳細規劃編制單元,明確詳細規劃和“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范圍,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依據,不得突破相關約束性要求。落實總體規劃的指標傳導和空間管控要求。6.1加強規劃傳導與管控1、劃定詳細規劃編制單元 基于城市功能結構與規劃分區,結合自然地理邊界和主要道路邊界,以15分鐘生活圈為空間功能基礎,綜合劃定33個詳細規劃單元,包括1個城鎮單元、1個產業單元、31個鄉村單元。2、單元傳導和管控 采用剛彈結合的傳導方式,實現有效管控。對于用地功能、骨干路網、重大設施采用剛性管控,而土地利用、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城市支路、城市設計要求等,可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動態優化與平衡。銜接湛江市、麻章區國土空30、間規劃等上位規劃近期行動計劃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支撐作用,對規劃近期做出統籌安排,推動國土空間規劃目標任務落實實施。近期行動計劃交通水利及基礎設施旅游產業教育文化醫療商貿服務綜合整治6.2以重點項目為引領制定近期實施計劃 規劃實施過程中,切實保障公眾知情、參與和監督權,加強公眾參與度,發揮公眾媒體監督作用。6.3建立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考核機制建立“實施-監測-評估-維護”機制 納入全市統一、上下聯動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建立“實施-監測-評估-維護”機制,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定期評估機制,加強規劃實施監管。根據規劃方案,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管考核。明確考核制度、監督監測等,構建考核評價體系,強化考核結果運用,保障規劃落地實施。健全監管與考核機制完善公眾參與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