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雙陽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2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7343
2023-09-06
22頁
12.52MB
1、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 for Land Space in Shuangyang District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 for Land Space in Shuangyang District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按照自然資源部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修復工作部署,緊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根據吉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吉自然資函2021239號)2、和吉林省市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指南(試行)的通知(吉自然資辦發202246號)對市縣國土空間生態規劃編制相關要求,長春市雙陽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由長春市雙陽區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由雙陽區自然資源局負責牽頭,主要實施單位有區自然資源局、區生態環境局、區發展和改革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區水利局、區農業農村局、區交通局等。規劃是落實雙陽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省、市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關于生態修復目標、任務等內容的重要規劃,是一定時期內雙陽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的總體安排,是統籌開展全區生態修復工作的基本依據。前言前言 目錄 CONTENTS01.規劃3、概述02.形勢與挑戰03.現狀分析04.規劃目標05.生態修復格局06.規劃實施07.保障機制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吉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肩負起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賦予吉林的歷史使命,緊扣省委“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和建設生態強省的決策部署,守護好綠水綠水青山、冰天雪地青山、冰天雪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認真落實市4、委“三強市三中心”目標和“六城聯動”產業布局,全力打造“三力雙陽三力雙陽”,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以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為工作方針,以保障環境安全、維護群眾健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為抓手,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和建設美麗雙陽為目標,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在生態惠民利民為民、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上展現新作為,為到2035年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開好局、起好步、奠定堅實的基礎,努力把雙陽建設成為繁榮、和諧、現代、美麗、舒繁榮、和諧、現代、美麗、舒適適的綠色宜居城鎮。規劃范圍規5、劃范圍為雙陽區行政區域范圍內的全部國土空間,包括3個鎮、1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67704167704公頃。長春.雙陽規劃范圍圖 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碧水保衛戰扎實推進。青山保護成就斐然。濕地保護意識得到提高。黑土地保護成效顯著。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有效改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效果顯著。(一)國家系列政策提供有力支撐(一)生態修復工作任重道遠機遇挑戰(二)生態修復體制機制尚不完善(三)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面臨挑戰(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挑戰較大(二)國家環保戰略的實施,促進環保工作的深入開展(三)推動雙陽高質量發展轉化為內生動力(四)民眾環境意識提升,生態保護合力逐漸形成 雙陽區屬6、半山區,地勢由南向北逐漸走低,大致分為南部低山區、中部丘陵區及北部平原區。雙陽區地處吉林省東部山地和中部平原過渡地帶,地形起伏變化。雙陽區北部為大黑山,為準平原狀態的臺地,海拔在300400米之間;中部屬伊舒地塹,為河谷盆地,海拔在200米左右,由波狀起伏的崗地和河谷平原組成;南部屬長白山余脈吉林哈達嶺,以石灰巖侵蝕為主,山高坡陡,海拔在300700米之間。雙陽區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共有中小河流29條,東瀕松花江上游的飲馬河,雙陽河從中部穿過,境內有雙陽湖、黑頂水庫等中、小型水庫43座。地形地貌圖水系分布圖 堅持底線思維,維護環境安全健全生態文明法規制度體系,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控制資源利用上線7、,守住環境質量底線,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有效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切實維護生態安全。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綠色發展堅持綠色發展不動搖,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改善環境質量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把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作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整體系統觀,協同防治污染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堅持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多措8、并舉;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圍繞雙陽區總體發展定位和國土空間規劃總體目標,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永續利用,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各類生態系統整體質量和穩定性,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強化農田生態功能,改善城市生態品質,助力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雙陽。到2025年,“一核雙廊兩帶多點”生態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全區生態環境質量、資源利用效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改善。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進一步實現主要污染物總量明顯減少。濕地修復面積達到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穩中向好,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占國土空間面積的比例不降低;飲馬河生態廊道與雙陽河河流生態廊道基本建成,自然恢9、復為主、工程修復為輔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體系基本建立,建設綠美雙陽的生態和安全本底更加夯實。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趨于良性循環,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固碳能力顯著提升,國省重點保護物種及特有物種得到全面保護,生物多樣性水平顯著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宜居,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雙陽基本建成。依托雙陽區自然地理和生態要素,堅守生態安全底線,銜接雙陽區國土空間生態安全格局和生態修復要求,以水為脈,以綠為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構建“一核雙廊兩帶多點”生態修復總體格局。“嚴守一處生態核心”“維育兩大生態廊道”構建二大生態屏障“構建二大生態屏障”“打造多10、處生態節點”長春市雙陽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以“一核雙廊兩帶多點一核雙廊兩帶多點”生態修復格局為基礎,統籌考慮生態功能重要性、生態脆弱性、地理單元連續性和農業、城鎮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性等綜合因素,根據雙評價成果和生態修復總體布局,結合雙陽區2020年國土變更調查數據,將全區國土空間劃分為北部雙陽河與飲馬河流域北部雙陽河與飲馬河流域生態安全建設區、生態安全建設區、中部生態農業協調發展區、中部生態農業協調發展區、南部森林涵養與水土保南部森林涵養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區持綜合治理區3個生態修復分區。0 10 20 3水 生 態 廊 道 構建以雙陽河、飲馬河等支流為核心的重要水生態綠廊,打造雙陽河、飲馬河11、流域防護林帶和林水相依風光帶,保護修復沿江河生態系統,提高岸線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城 市 生 態 廊 道交 通 生 態 廊 道 全面推進環長春經濟圈環線高速、延長高速、國道琿阿公路繞越石頭口門水源保護區高速、長雙公路、長清公路、龍雙公路、龍東公路等國省縣鄉道沿線綠化,打造全域交通綠廊。加快森林進城護城,建設濱河文化園和百花溪濕地公園等點狀生態綠地,全線貫通雙陽河百里生態長廊,加快推進黑頂河、杏樹河、石溪河、臥龍湖連通互濟,全面打造城水相依、人水親和的水生態文明城區。中幼林撫育、天然林保護、封山育林,保護生物多樣性、水土流失預防,礦山復綠以及提高河流附近生態環境,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林 地 空12、 間 綜 合治 理 工 程0101以流域為基礎單元,開展河湖水系生態修復。重點開展雙陽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飲馬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流 域 生 態 保 護和 修 復 工 程0202坡耕地分布集中、侵蝕溝切割嚴重、林草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強烈的區域,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0303水 土 流 失 綜合 治 理 工 程通過恢復河漫灘,改造雨洪公園,降低公園綠地標高,沿路設計生態溝,建立雨水收集綠地等多項措施,加強對雨水及地表水收集利用;老舊小區綠化改造充分考慮舊城發展需求;0404城 市 綠 地 建 設與 修 復 工 程推廣耕作層保護性技術、實施秸稈和畜禽糞污有機肥還田、耕地深翻、輪作間作等措施強化肥沃耕作層培育,重點對黑土區耕地實施固土保肥。0505農 用 地 綜 合整 治 工 程遵循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濕則濕、宜建則建的原則,采取地貌重鑄、土壤重構、植被重建、景觀再現、生物多樣性重組等措施,統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和廢棄礦山環境綜合治理工程。0606礦 山 生 態 修復 治 理 工 程全面推進“千村示范”創建工作,深化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打造人居環境整治“升級版”,重點完善道路、污水、給水、環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0707農 村 人 居 環 境綜 合 整 治 工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