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衛生應急和緊急醫學救援規劃方案(2023-2025年)(1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8026
2023-09-12
16頁
261.35KB
1、-1-青島市衛生應急和緊急醫學救援規劃(2023-2025 年)根據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 山東省“十四五”衛生應急事業發展規劃山東省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十四五”規劃 青島市“十四五”衛生健康發展規劃 和 青島市“十四五”區域衛生規劃,結合我市衛生應急事業發展和緊急醫學救援實際,制定本規劃。一、工作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一)“十三五”工作成效一是升級改造衛生應急指揮平臺信息化管理系統。信息指揮平臺搭建了一套多方、跨網、多種通信方式的調度平臺,融合了電話、短信、對講機、網絡視頻會議、移動單兵和車載視頻等多種通信手段,相互補充,互為備份,實現了指揮中心與政府2、相關部門、突發事件現場處置救援人員、120 指揮車、各保障醫院、疾控機構的聯通,在一種通信方式中斷的情況下,其他通信方式仍有效工作,保障應急指令高效、暢通的傳達。二是衛生應急保障能力水平進一步得到提升。積極推進立體救援體系建設。按照“城鄉一體、分區管理、點面結合、應急聯動”的原則,推進急救網絡體系建設,市政府投入 814 萬元升級改造了市急救指揮調度中心,投入 3873 萬元購置 36 臺套急救車輛、車載設備以及通信設備,與上海金匯通用航空公司、久久久-2-空中救護有限公司簽訂合作開展航空醫療救援工作的協議,與山東海事局海上搜救中心、(青島)國際海員工會事務代理中心籌建了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市財3、政撥付 787 萬元專項資金購置醫療救援及現場檢測、洗消等專業設備及物資,核輻射處置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積極搭建公共衛生應急實驗室網絡,實現信息互聯互通。與國家、省疾控中心及農業部動檢所、海洋研究所等建立了快送快檢聯動機制,新發傳染病病毒最快 6 小時可以初步判斷,各類突發事件病因學分析“一錘定音”判定能力得到保障。三是衛生應急保障核心能力得到加強。強化應急預案的動態優化和科學規范管理。自 2016 年以來,制訂完成青島市衛生健康委人感染禽流感疫情處置應急預案、青島市衛生健康委突發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青島市衛生健康委地震災害醫療衛生救援預案等 15 個專項衛生應急預案,全市各級醫療衛生機4、構共修編各類應急預案 656 個;進一步完善委衛生應急預案手冊版,突出組織框架和處置流程,組織部署和指導各區市各單位對現有預案進行梳理、修訂和完善,已完成 309 個。積極推進衛生應急管理標準規范編制工作,組織有關醫療衛生機構圍繞應急處置與醫學救援、醫療衛生機構預防與應急準備、監督與管理等關鍵環節基礎通用類標準選取了 12 個項目進行“標準化+衛生應急管理”的研究與制定。印發了青島市現場緊急醫學救援檢傷分類標準和青島市口岸輸入性傳染病衛生應急標準。四是各級衛生應急演練有序開展。2016 年以來,市衛生健-3-康委組織開展了地鐵車站重大踩踏傷亡事件、生物恐怖事件、突發核輻射事件和突發傳染病事件以5、及海上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等 23 項市級聯合拉動衛生應急演練;結合年度衛生應急考核評估對 10 個衛生健康局和 21 個醫療衛生機構進行 52 次現場抽題式的桌面推演考核評估演練,模擬實戰,不斷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衛生應急保障能力。五是衛生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取得新成效。2016 年 6 月,市衛生健康委印發了 青島市衛生應急救援支隊組建與管理實施方案,組建了青島市衛生應急救援支隊,并納入市政府應急隊伍建設管理體系。目前已組建涵蓋綜合類、突發群體性爆燃、群體性交通事故以及重大傳染病疫情、突發生物恐怖、核輻射等各類突然發事件的 10 支市級緊急醫學救援支隊,其中 6 支緊急醫學救援支隊,3 支衛生防6、疫專業隊和 1 支心理防護專業隊,共有隊員 333 人;同時組建由 25 名專業人員組成的 5 個重大活動保障反恐作戰單元;組建了由 93 人組成的中毒與核輻射緊急醫學救援和衛生防疫處置隊伍;調整充實了 119 人組成的省市聯動專家組。目前 2 個省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8 個市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16 個區域性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均根據所承擔的任務和工作需要,按應急處置專業類別建立健全專家庫,按標準配置相應的專業裝備和儀器設備,為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提供快速有力的技術指導和專業支持。(二)“十四五”以來取得的成績-4-一是新冠疫情取得決定性勝利。三年來,我市衛生應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衛生健康7、系統共同努力下,戰勝了新冠疫情。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統籌協調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深入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市區一體指揮的組織優勢,形成抗疫的強大合力,調整防控政策,優化指揮體系,統籌全市資源,補短板、強弱項、提能力,嚴格落實 24 小時衛生應急值班值守制度,全力防范和及時處置突發疫情引起的公共衛生事件。二是衛生應急工作穩步前行。完成青島市人感染 H7N9 流感疫情應急預案和青島市洪澇災害衛生應急預案的修編,目前各區市和相關醫院編制完成相關預案 1373 個。持續開展個不同場所不同情形應急預案的全員培訓和實戰演練。市級開展突發事件海上、航空緊急醫學救援等 10 余項演訓活動。嚴格落實行政8、值班和應急值守工作要求,規范應急值守要點、處置流程,每年向市委、市政府報送近 200 條次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相關信息,為及時開展救援、化解風險、控制輿情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總值班室的好評。組織廣大醫護人員參加防災減災救災知識網絡競答和省應急管理普法知識競賽活動,衛生健康系統參與率達 90%以上。三是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扎實推進。目前,我市現有省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 2 個,市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 8 個,區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 16 個,承擔省、市、區級緊急醫學救援任務。2022年各類緊急醫學救援 53042 人次。-5-四是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建設得到加強。目前,我市市級緊急醫學救援隊伍9、 10 支,共 450 人,每年進行動態調整,確保隊員質量,以應對急突發事件處置。2022 年衛生健康系統開展各級各類培訓 61642 人次、演練 256 場次。(三)存在的問題一是衛生應急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水平有待提高。衛生應急工作規劃、標準、規范的研究和制訂,需要緊跟形勢發展,有些地方應急預案看似很完備,指導思想,目標任務,方法步驟要素齊全,但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夠強。衛生應急信息資源共享不夠充分,指揮決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突發事件信息報送的及時性、準確性有待提高,信息報送不及時不準確。二是衛生應急處置專業化、協同化能力需要加強。與先進省市相比,專業化衛生應急救援能力相對不足,醫療衛生機構10、衛生應急專職人員缺乏,緊急醫學救援基地、應急專家和應急隊伍的層級低、能力弱。在部門協同方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內涵建設有待加強,與其他部門日常聯動及時性、有效性有待提高。三是衛生應急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個別醫療機構、疾控機構對衛生應急重視程度還有欠缺,區市之間在衛生應急業務基礎和資源、能力上存在一定差異,衛生應急設施設備、應急物資儲備等方面仍存在重使用、輕準備的問題。四是緊急醫學救援設施、攜行裝備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綜合急救能力-6-相對不足,有的急救隊員年齡偏大,應對突發緊急救援時體力、速度跟不上等。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11、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關于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精神,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堅持預防與應急并重,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施救的原則,強化衛生應急規范管理和能力建設,完善基層衛生應急體系建設,提高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能力,推動緊急醫學救援社會化、專業化,加快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急結合的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體系,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提供有力保障。(二)基本原則。政府主導、群防群控。在各級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強化部門聯動、區域協調、群專協同,推進我市衛生應急能力體系建設。預防為主、平急結合。加強公共衛生安全監12、測預警,加強平急結合的應急管理條件建設和快速轉換機制建設,依法、科學、規范、有序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統一領導,多方協同。堅持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緊密銜接,明確各級政府、部門緊急醫學救援責任。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和公眾積極參與緊急醫學救援工作。以人為本,科學施救。完善傷員救治調度協調機制,加強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防護,不斷改進和完善應急救援裝備、設施和手段,規范應急救援工作,-7-提高應急救援效率。(三)規劃目標。到 2025 年,“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衛生應急管理體制更加健全,緊急醫學救援工作體制機制順暢高效,緊急醫學救援處置能力和救治能力全面13、提升,緊急醫學救援網絡進一步織密,救援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分級、分層、分類的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基本建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更加完善。健全政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明確政府、部門和屬地責任,建立覆蓋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醫療衛生機構和鎮(街道)、村(社區)等各層級各領域各點位公共衛生工作網絡。堅持市區聯動,醫防協同,全面提高重大疫情和突發事件早期監測預警、快速檢測、應對處置和綜合救治能力。動態調整突發重特大疫情應急預案和防控規范,建立監測、預警、決策、處置全鏈條響應機制,加強日常重大疾病防控和重大風險會商研判。三、具體指標制度體系建設制度體系建14、設。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等法規體系,適時出臺我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辦法,定期修訂各級各類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和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預案。監測預警能力監測預警能力。建立完善傳染病監測數據采集預警系統、癥狀監測系統,健全多渠道衛生應急監測預警體系,到 2025 年,-8-法定傳染病報告率達 95%以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信息響應率達 95%以上,突發急性傳染病現場規范處置率達 95%以上。衛生應急隊伍建設衛生應急隊伍建設。建立突發事件快速反應小分隊、基層綜合應急隊伍建設覆蓋率達 100%,區市衛生應急隊伍隊員培訓率達 98%以上,應急演練參演率達 95%以上。緊急醫15、學救援網絡建設。緊急醫學救援網絡建設。到 2025 年,優化升級省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立海上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升級中毒和核輻射醫療救治基地,提高核輻射應急救治能力。建設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按照“平急結合”原則,推進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青島分中心和市公共衛生中心建設。按照“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原則,在衛生健康系統配置衛星電話,確保在斷網、斷電、斷路等極端條件下應急通信順暢,滿足衛生應急處置和緊急救援需要。四、主要任務(一)加強衛生應急組織管理體制建設。一是深化衛生應急組織體系建設。按照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衛生應急管理體制的要求,健全全市衛生應急組織16、體系,完善管理運行機制,推動在區市以上疾控、衛生健康綜合監督執法機構以及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院前急救機構設立獨立的衛生應急辦公室,落實人員經費保障,加強履職能力建設。二是健全公共衛生應急指揮機制。堅持平急結合、常備不懈,健全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機制,完善監測、預警、決-9-策、處置、評估全鏈條響應機制,構建分級分層、快速靈敏、綜合集成、協同高效、閉環管理的應急響應機制。配備衛星電話并組網聯動,確保在斷網、斷電、斷路等極端條件下應急通信順暢。三是提升衛生應急法治化水平。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適時推動我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辦法,明確突發事件處置中各主體的法律地位以及權利義務。建立突發公17、共衛生事件法律法規實施狀況評估機制,不斷優化衛生應急法治體系。四是推進衛生應急預警體系建設。動態修訂各類衛生應急預案,加強各級各類預案之間的銜接,推進預案的數字化、流程化建設,提升預案針對性、操作性、約束性,構建分層分類、高效實用的衛生應急預案體系,同步按需制定配套的實操性文本。強化預案的宣傳培訓和演練評估工作,提高管理人員、專業隊伍和社會公眾規范化應對能力。制定配套實操性文本。(二)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重大傳染病疫情流調處置和救治能力。完善“兩公一大一通”協同機制,發生疫情時第一時間即時啟動,完成平急轉換,各部門迅速反應、協同聯動、科學精準開展流調溯源工作,迅速控制疫情擴散18、風險。加強各部門溝通與合作,多方聯動,信息互通,及時發現疫情并在疫情處置時發揮最大咬合力。加強應急流調隊伍建設,強化隊伍培訓和演練,確保“召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按照“平急結合”原則,推進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青島分中心和市公共衛生中心建設。推廣實施大型體育場館、展-10-覽館等公共設施的平急兩用改造,補充完善應急處置內容。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全部建成規范化發熱門診,規范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門診(發熱哨點診室)建設和運行管理,完善口岸重點交通場站、學校、藥店和農村等場所傳染病監測哨點建設。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不斷完善感染性疾病科功能。(三)強化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19、體系。一是完善各級各類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完善省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配備院前及院內救治單元、現場緊急醫學救援隊伍、災害場景模擬培訓、信息指揮系統、救援物資倉儲配送,建立海上緊急醫學救援基地,承擔海上突發事件的醫療救援工作。重點項目一: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項目主要建設內容覆蓋范圍省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提升現有省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體系建設、制度管理、信息化建設、隊伍和物資儲備、培訓演練、基礎設施、事件處置、區域輻射、科研轉化、社會發動等 10 個方面能力,根據規劃布局和救援需要動態調整,進一步優化應急救援能力規劃布局。優化升級2 個。市級海(水)上緊建設集海(水)上緊急醫學救援、災害醫學教育、培訓20、演練、科研及產品技術研新 建 1個。-11-急醫學救援基地發、救援信息平臺、海上醫學救援交流“六位一體”功能的海(水)上醫學救援基地,承擔沿海區域海上緊急醫學救援工作。二是核輻射醫療救治基地建設。對核輻射救治設施進行監測,對老舊設備進行更新改造,提升核輻射應急醫療救治和監測能力,開展基地醫療應急人員專項培訓,開展人員所受輻射照射劑量的監測和健康影響評估,開展輻射損傷救治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重點項目二:核輻射醫療救治基地建設項目主要建設內容覆蓋范圍省 級 核輻 射 醫療 救 治基地改、擴建相關專業設施,配置核輻射損傷救治和放射性污染檢測、洗消防護專業設施設 備。升級 1個。三是中毒救治基地建設。21、加強中毒救治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運行機制,配備中毒急救中心、診療病房、二次洗消用房、中毒檢驗檢測中心等,規范中毒救治流程,提高中毒應急處置能力和業務指導、業務培訓,掌握中毒流行病學特征,有效減少中毒事件發生率。重點項目三:中毒救治基地建設項目主要建設內容覆蓋范圍省級中毒依托中毒救治能力較強的醫療機構,-12-救治基地建設建設省級中毒救治基地,配備中毒急救中心,診療病房、二次洗消用房、中毒檢驗檢測中心等,強化中毒應急處置能力。優化升級 1 個四是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按照“平急結合”原則,加快推進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青島分中心和市公共衛生中心建設。重點項目四: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建設項目主要建設內容覆22、蓋范圍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青島分中心和市公共衛生中心建設擴充重癥救治床位,配備相應的救治裝備,強化重大傳染病監測預警、培訓演練、科研創新和綜合救治能力,滿足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需要。新建 1 個五是進一步提升衛生應急指揮平臺信息化。提升信息技術在公共衛生應急處置中的應用水平,建設具備急性傳染病防控處置遠程投送、移動作戰能力的衛生應急處置隊伍,融合醫療、防控、監測、管理等多專業,促進應急隊伍功能由單一向綜合發展。配備使用衛星電話,解決目前應急處置現場通信手段單一問題,確保在斷網、斷電、斷路等極端條件下應急通信順暢,為突發事件處置的指揮提供保障,發揮應急指揮系統通信設備配備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的重要作用23、。-13-重點項目五:提升信息技術,配置衛星電話項目主要建設內容覆蓋范圍配置衛星電話配置具備接入“青島市天通衛星指揮調度平臺”功能的衛星電話,確保在斷網、斷電、斷路等極端條件下應急通信順暢,為突發事件處置的指揮提供保障,發揮應急指揮系統通信設備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的重要作用。各區市、省屬駐青及委屬各醫療衛生單位(四)加強衛生應急和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建設。一是建設重大疫情醫療應急隊伍。配備必要裝備,實現隊伍的機動化、攜行化和自我保障化。堅持“醫防融合”,加強各類衛生應急救援隊伍的組建和調整,建立 AB 角工作制度,在現有衛生應急隊伍基礎上,2023 年將隊伍和人員的數量擴充 30%,截至 202524、 年至少擴充一倍。重點項目六:重大疫情醫療應急隊伍建設項目主要建設內容覆蓋范圍建設重大疫情醫療應急隊伍配備傳染病診療必備設備,以及必要的信息指揮基本裝備、專業技術處置裝備、個人攜行裝備、后勤保障基本裝備等,實現隊伍的機動化、攜行化和自我保障化。新建省級1 支。二是提升緊急醫學救援隊伍能力。配備應急車輛、信息指揮-14-基本裝備、專業技術處置裝備、個人攜行裝備、后勤保障裝備等。重點項目七:提升緊急醫學救援隊伍能力項目主要建設內容覆蓋范圍提 升 緊急 醫 學救 援 隊伍能力配備信息指揮基本裝備、專業技術處置裝備、個人攜行裝備、后勤保障裝備等。1 支 省級隊伍。三是建設基層背囊化醫療應急小分隊。各區25、市建立一支 20人基層背囊化醫療應急小分隊,由緊急醫學救援、衛生防疫、中毒處置、心理救援、中西醫結合救治等若干個基本作戰單元組成,滿足各類較大及以下突發事件現場處置和重大突發事件先期處置需求。背囊小分隊 2023 年至少建成 1 支,其他根據地區人口等增加,2025 年至少達到 20 支(區市 2 支,救援基地至少 1 支)。重點項目八:建設基層背囊化醫療應急小分隊項目主要建設內容覆蓋范圍建設基層醫療應急小分隊每個區市建立一支 20 人基層背囊化醫療應急小分隊,由緊急醫學救援、衛生防疫、中毒處置、心理救援、中西醫結合救治等若干個基本作戰單元組成,滿足各類較大及以下突發事件現場處置和重大突發事件26、先期處置需求。每區市各 2支;各省、市 救 援 基地 至 少 1支(五)加強各類預案和緊急醫學救援演練。-15-建立衛生應急崗位人員輪訓制度,開展全員系統化職業培訓,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不同場景下的實景演練和業務培訓,2025年底前完成區市以上單位衛生應急管理人員、衛生應急隊員全員輪訓,滿足全鏈條、全要素的衛生應急實戰處置需求。市級每年重點開展一次新冠肺炎等重大傳染病突發事件、核輻射、化學中毒、生物恐怖事件、心理危機干預和緊急醫學救援演練;人感染 H7N9 流感疫情處置應急演練;突發事件血液保障應急演練;突發事件海上、航空緊急醫學救援演練。(六)提高應急保障能力。完善應急物資儲備預案和衛生應急物27、資儲備制度,科學確定儲備目錄、儲備規模和儲備點,加強醫用防護物資、藥品、試劑和疫苗等儲備。加快公共衛生應急救治能力儲備,建立后備定點醫院整體轉換機制和應急救治“預備役”制度,完善應急狀態下醫療衛生機構動員響應、人員調集、征用騰空和區域聯動機制。健全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費用保障機制,實施醫療保障、政府補助、醫療機構減免等綜合保障措施。(七)開展健康促進活動。梳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衛生應急常識、急救救護和公民健康素養知識以及衛生健康相關政策,發放山東省衛生應急知識宣傳手冊,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開展衛生應急急救技能培訓,開展衛生應急急救知識、技能、理念宣傳,提升廣大群眾應急危機意識和衛生應急能力。面向重點行業28、重點人群,各區-16-市衛生健康局和委屬、駐青醫療衛生機構要定期組織指導開展培訓,每場次培訓不少于 100 人次,為機關、學校、社區、鄉村等培訓一批合格的應急急救人員。五、保障措施(一)強化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各級要堅持黨對衛生應急事業的全面領導,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應急管理格局,把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納入各級政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科學制定衛生應急和緊急醫學救援規劃,實施計劃和工作方案。(二)加大財政投入,保障工作進展。積極爭取財政投入,完善政府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的長效投入機制,保障和支持衛生應急和緊急醫學救援順利開展。(三)強化評估指導,提升工作成效。各區市要建立衛生應急和緊急醫學救援規劃實施的評估體系,制定評估方案,通過定期或不定期評估,綜合評價本區市衛生應急和緊急醫學救援工作的進展,提升衛生應急和緊急醫學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