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武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方案(2021-2025年)(2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8109
2023-09-12
23頁
120.70KB
1、長武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2022年8月目 錄總 則1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2一、礦產資源與礦業發展現狀2二、上輪規劃的實施成效3三、存在問題5四、形勢與要求5第二章 指導原則與目標7一、指導原則7二、基本原則7三、規劃目標8第三章 礦產勘查開發與保護布局10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調控方向10二、礦產資源產業重點發展區域10三、礦產開采與保護布局11第四章 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13一、合理確定開發強度13二、優化開發利用結構13三、完善礦產資源開發管理14第五章 推動礦業綠色發展17一、強化綠色開采17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17第六章 規劃保障措施19一、完善規劃實施2、目標責任考核制度19二、健全完善規劃審查制度19三、健全完善規劃實施評估19四、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監督檢查20五、提高規劃管理信息化水平20附件一:長武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附表附表1 長武縣能源資源基地表附表2 長武縣國家規劃礦區表附表3 長武縣開采規劃區塊表附表4 長武縣重點礦種礦山最低開采規模表附件二:長武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附圖附圖一 長武縣礦產資源分布圖附圖二 長武縣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現狀圖附圖三 長武縣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保護總體布局圖 附圖四 長武縣礦產資源開采規劃圖 總 則“十四五”時期是長武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3、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的重要時期,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關鍵時期。長武縣礦產資源富集,礦業是支柱產業。根據陜西省自然資源廳關于開展市縣級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的通知(陜自然資保發(2020)6號),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實施細則等法律法規,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實施辦法等部門規章,陜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咸陽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長武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相關規劃,制定長武縣礦體資源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對陜西省、咸陽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在本縣4、行政區域內進行細化和落實,是對縣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部署安排,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活動的重要依據。涉及礦產資源開發活動的相關行業規劃,應當與規劃做好銜接。規劃基期2020年,目標年為2025年,展望到2035年。規劃適用長武縣所轄行政區域。0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一、礦產資源與礦業發展現狀(一)礦業地位和作用長武縣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西北部,地處渭北高塬溝壑區,陜西“西大門”。東與彬縣相鄰,南與甘肅省靈臺接壤,西與甘肅省涇川接壤,北與甘肅省寧縣、正寧縣接壤。長武屬于黃河流域,境內的涇河、黑河、南河3條河流,將全縣切割成北塬、巨家塬、棗塬三大塊,形成了塬高、溝深、坡陡的地貌特5、征。全縣總面積570.3平方公里,轄7鎮1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8萬人。長武處于西咸經濟圈,是“彬縣旬邑長武涇川協同發展形成新增長極”和“彬縣長武旬邑一體化發展福銀發展帶”中的節點城市。202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99.15億元,其中礦業產值49.21億元,占全縣地區生產總產值的50%。礦業經濟是全縣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二)礦產資源概況長武縣礦產資源比較單一,以煤為主,其次為煤層氣、磚瓦粘土。截至2020年底,全縣已上表礦區5處,均為煤炭,累計查明資源量48.39億噸,保有資源量47.37億噸,占彬長國家規劃礦區煤炭保有資源量的44。(三)礦產資源勘查現狀長武縣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調查評6、價程度較高,全縣已完成120萬區域地質調查、120萬水文地質調查、15萬煤田地質調查、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等工作。基本查清了區內地層、構造、主要礦產資源分布特征。截至2020年底,全縣共有勘查項目1個,勘查礦種為煤炭,勘查程度為勘探(保留)。縣域內煤炭已查明面積501.89平方公里,占縣域面積的90%。(四)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截至2020年底,全縣共有7個礦山,大中型礦山占100%。全部處于生產狀態。大型煤礦4個,從業人員7552人,生產銷售原煤1274.66萬噸,工業產值488687.68萬元;磚瓦用粘土礦山3個,其中1個大型,2個中型,從業人員212人,年產礦石量9萬噸,工業產值3387、2.2萬元。二、上輪規劃的實施成效開發強度有效調控。按照推進高家堡、亭南、胡家河煤礦達產達效的目標要求,原煤產量達到1274.66萬噸,是2015年的2倍,礦業產值是2015年的3.5倍。開采總量均未超過設置的開采總量,粘土磚廠開采總量滿足市場需求。規模結構不斷優化。通過粘土磚廠的專項整治,全縣礦山數量由27個減少至7個,減少74%,其中粘土磚廠由24個礦山減少到3個,減少88。全縣大中型礦山比例由2015年的11提升至2020年的100%,礦山規模結構及開發布局不斷優化。綠色發展穩步推進。按照“應建必建”的原則,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建設要求進行建設,生產礦山按照綠色礦山建設8、要求進行改造升級,目前全縣綠色礦山建設數量達到6個,其中已進入國家級綠色礦山庫的2個;編制完成綠色礦山建設方案,開展建設的4個。地質環境持續改善。嚴格要求煤礦的廢水達標排放,對地表地裂縫進行恢復治理,對煤礦開采產生的煤層氣、煤矸石綜合利用。采用多種方式對廢棄的粘土磚廠土地復墾再利用。全縣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面積57.57公頃,新建和生產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面積35.04公頃,重點礦山地質環境持續好轉。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全面實行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堅持陽光行政,完善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管理規范的礦業權管理體系。專欄1 第三輪礦產資源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類別指 標規劃目標29、020年底評價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重要礦種年開采總量原煤(萬噸)20001274.66主要煤礦投產達效,礦業經濟地位進一步增強。磚瓦用粘土(萬噸)1609礦業轉型升級與綠色礦業發展礦山總數減少(%)5974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綠色礦山建設格局基本形成大中型礦山占比(%)100100礦山“三率”水平達標率(%)90100綠色礦山數量(個)66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治理恢復面積(公頃)新建和生產礦山全面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持續好轉歷史遺留礦山、開山采石專項治理8057.57土地復墾面積(公頃)新建和生產礦山全面復墾歷史遺留礦山、關停磚瓦窯土地復墾6035.29注: 為2016-20210、0年總和三、存在問題油氣礦產勘查開發有待加強。長武縣是咸陽最主要的石油賦存區,但石油勘查相對滯后,資源儲量尚未查明。煤層氣廣泛分布在煤層中,但分布不均,勘查程度有待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仍需提高。長武縣煤炭資源全區分布,煤炭、煤層氣資源綜合開發尚未落地,多種礦產開發存在平面重疊。區內煤層埋深較大,開采技術條件相對較差,沖積地壓、地下水等因素影響區內煤炭開采。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任務仍然艱巨。煤炭資源開發局部造成地面塌陷、含水層破壞,影響居民生產生活,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任務艱巨。磚瓦用粘土礦山綠色發展認識不夠到位,綠色礦山建設仍待加強。四、形勢與要求長武縣位于彬長礦區腹地,煤炭在全市占重要地位。11、“十四五”時期,全省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及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咸陽市致力打造彬長旬高端能化基地的關鍵期,能源資源在國家能源安全大局中的地位顯著提升,為長武縣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但長武仍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態勢依然存在,礦產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機遇與挑戰并存。為此,十四五期間,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和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廣使用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煤與瓦斯共采等綠色開采技術,強化礦井水、煤矸石等資源化利用,推進礦業綠色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加快縣內煤礦綠色開采,促進產能釋放。統籌煤炭與砂12、石粘土礦產開發的空間關系,探索相應的管理模式,明確相關責任與義務。加強縣內礦山地質環境的動態監測工作,推進礦產資源開采后的生態修復工作,督促礦山企業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和土地復墾責任,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堅持不懈推進長武縣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第二章 指導原則與目標一、指導原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礦業高質量綠色發展為主題,正確處理礦產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確保礦產資源供給與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13、為譜寫長武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撐。二、基本原則堅持底線思維、保障需求。深入貫徹煤炭對國家能源安全的兜底作用,優化完善煤炭產業鏈。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按照全縣鄉村振興、重點項目的總體部署,優化礦產資源開發空間布局,增強礦產資源的供給保障能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發展循環經濟,將生態保護 貫穿礦產勘查、開發利用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全過程,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堅持節約集約、轉型發展。以清潔低碳發展為導向,以提高資源開發質量和效率為目標,推動科技創新,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14、裝備,推動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以資源利用方式轉變推動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堅持陽光行政、公平競爭。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健全完善公平、開放、有序的礦業權競爭市場,全面推行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監管作用。三、規劃目標持續提高縣內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水平,提升礦業發展質量,以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為根本目標,以推進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為主線,以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為前提,構建總量控制、規模開采、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綠色發展的礦業發展格局。到2025年,全縣煤炭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磚瓦用粘土礦布局更加合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質量和效益15、穩步提升,礦山地質環境持續好轉。開發利用布局得到新優化。統籌資源賦存、市場需求、運輸半徑等因素,全縣磚瓦用粘土礦開采布局更加合理,供應能力趨于穩定,供給結構和供給質量得到改善。節約集約利用達到新水平。持續推進科技創新,資源利用效率和質量進一步提升。打造千萬噸煤礦集群、煤炭轉化產業集 群、綠色礦山集群,主要礦山“三率”水平進一步提升。礦業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更加協調適應,綠色礦山建設水平得到提高,先進開采技術廣泛推廣,礦山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礦產資源管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礦產資源管理改革不斷深化,管理制度建設不斷完善,管理長效機制基本建立,市場化配置礦產資源更加高效,礦產資源管理能16、力明顯提升。 專欄2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主要指標指標礦種單位2025年屬性年開采總量煤炭原煤萬噸2600預期性磚瓦用粘土礦石萬立方米7預期性結構與效率大中型礦山比例100預期性固體礦山總數個6預期性到2035年,礦產資源深加工產業鏈發展成熟,三率水平進一步提升。全縣所有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礦山規模結構和礦業空間布局科學規范,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礦山地質環境全面改善,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全面治理恢復,綠色礦業發展格局形成,礦產資源管理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8第三章 礦產勘查開發與保護布局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調控方向圍繞國家戰略性礦產、長武優勢緊缺礦產,實現地質找礦重 17、大突破。重點勘查石油、煤層氣、煤炭等礦產,以上礦種鼓勵社會多元資金投資勘查。限制勘查高硫煤,勘查區塊投放前應做好論證。禁止開采可耕地的磚瓦用粘土,不得新設采礦權,因共生、伴生礦等情況確需綜合回收利用禁止礦種的,應嚴格論證。禁止開采砷和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質超過規定標準的煤炭項目。推進石油、煤層氣、煤炭高效利用,在符合開采準入條件和國家有關礦產資源管理政策要求下,有序投放采礦權。二、礦產資源產業重點發展區域堅持縣域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強商品煤質量管理,嚴格執行商品煤質量標準,嚴格控制限制硫分、灰分、有害元素等指標,嚴格限制劣質煤銷售和使用。健全商品煤質量監管體系,建立完善煤炭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質量18、跟蹤監測和管理機制。支持煤炭分質分級梯級利用,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價值。穩定建材產品市場供給。加大現有磚廠的技術創新,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資源,減少粘土使用量。鼓勵發展粉煤灰制磚、粉煤灰制制陶粒等項目,促進粉煤灰的綜合利用。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及重點項目需求,在充分論證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有序投放磚瓦用粘土礦區塊,保障市場供給。三、礦產開采與保護布局(一)落實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布局落實國家能源資源基地1個,為黃隴煤炭資源基地(長武部分)。圍繞煤炭資源供給側改革,做優煤炭產業、壯大電力產業、突出煤化產業,促進資源深度轉化。加快大唐彬長發電廠二期、煤電一體化基地等項目19、建設,積極推動電力外送,穩步發展煤制甲醇、已二腈、草酰胺等清潔能源產業,擴大煤炭洗選、深加工生產規模,打造新型材料經濟鏈,延伸發展下游深加工和終端應用產品,提高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等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構建煤炭、煤電、煤化、煤建材齊頭并進的能源產業發展體系。開發石油、煤層氣等資源,有效利用礦井水、煤瓦斯等伴生資源,延伸煤炭循環利用產業鏈條。落實國家規劃礦區1個,為彬長(長武部分)。加強煤炭國家規劃礦區規劃管理,加快推進楊家坪煤礦建設,推進亭南煤礦技改提升,促進優質產能釋放。以建設高產高效現代化煤礦為目標,深入推進亭南、高家堡、胡家河、孟村四座煤礦智能化改造,實現機械化減人、智能化替人,支持20、和鼓勵煤炭企業采用先進適用綠色開采技術,打造智能高效安全的現代化煤礦。(二)落實開采規劃區塊按照采礦權審批發證權限,落實省級發證礦種開采規劃區塊1個,為長武縣楊家坪煤礦。一個開采規劃區塊原則上只設置一個開采主體。生態保護紅線批準后,開采規劃區塊出讓要依法依規避讓生態保護紅線,符合生態保護紅線差別化管理政策。第四章 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一、合理確定開發強度推動煤炭綠色開采與清潔利用,持續優化煤炭產業結構,同步推進優質產能建設,穩步推進轉化項目配套和資源接續,推進智能化煤礦建設。規劃期內不再新建年產120萬噸以下煤礦,到2025年,煤炭產能控制在2600萬噸,磚瓦用粘土產能控制在7萬立方21、米。嚴格采礦權準入管理,從規劃布局、開發規模、資源利用效率、礦山建設標準、環境保護等方面嚴格審查礦產資源開發項目,引導礦山企業規模化開采和集約化經營,提升礦業開發集中度。到2025年,全縣固體礦山總數不超過6個,其中煤礦不超過5個,磚瓦用粘土礦控制在1個。二、優化開發利用結構(一)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按照礦山開采規模與礦區資源量規模、礦山服務年限相適應的要求,新立煤礦生產規模不得低于120萬噸/年,保留技改礦山按照煤炭行業政策執行。磚瓦用粘土礦礦山最低生產能力在6000萬塊標準磚以上,鼓勵粘土磚廠加強工藝改造,充分利用煤矸石、建筑垃圾等資源,減少粘土使用量。(二)促進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資源綜22、合利用。對具有工業價值的共伴生礦產,綜合開采,綜合利用。堅持煤礦瓦斯先抽后采、采煤采氣一體化,加強煤炭與煤層氣綜合勘查開發,生產原煤實現應選盡選。鼓勵采用煤矸石井下充填開采技術處置煤矸石,實施煤矸石制巖棉、煤矸石制磚、粉煤灰燒結陶粒、粉煤灰造紙、煤礦疏干水綜合利用等重點項目,提升煤炭綜合利用水平。提升節水節能減排水平。力爭重點企業礦井水實現閉路循環利用,提高礦區礦井水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建立健全采礦疏干水的節約集約利用,加強全過程檢測監控管理。支持企業加大用水計量和節水技術改造力度,加快節水技術裝備推廣應用。鼓勵礦業企業開展系統節能,減少電耗和介質消耗,加強工序能耗管理,淘汰老舊設備和采選工藝23、,鼓勵使用節能采選裝備、無害化處置設備。三、完善礦產資源開發管理(一)嚴格規劃準入管理空間準入:嚴格實施國土空間管控措施,銜接落實區域“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新設開采項目優先向能源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投放。環境準入: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允許礦產開發的區域新建、擴建、改建礦產資源開采項目,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執行陜西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試行)和產業政策有關規定。科學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和水土保持方案。規模準入:嚴格執行本規劃新立采礦權最低開采規模要求。新建礦山的開采規模和服務年限,需與24、礦床儲量規模相適應,符合地區開采總量控制。資源利用技術準入:禁止采用落后的、淘汰的、破壞和浪費礦產資源的開采和選礦技術,采選工藝應符合國家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目錄。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和技術革新,礦山企業應保障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二)加大淘汰落后礦山力度新建(在建)礦山不得采用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生產礦山采用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照管理權限,限期責令完成項目改造、退出、淘汰。對列入產業準入負面清單要求升級改造的礦山,要嚴格制定升級改造計劃,對限期退出的制定退出計劃。(三)優化磚瓦用粘土礦開發統籌資源稟賦、經濟運輸半徑、區域供需平衡等因素25、,引導集中開采、規模開采、綠色開采,在全縣范圍內實行磚瓦用粘土采礦權總量控制,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開采準入門檻。強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責任和監管,嚴格控制磚瓦用粘土礦山凹陷式開采。嚴禁在生態保護紅線和交通干線可視范圍內和耕地內設置磚瓦用粘土采礦權。(四)強化采礦權市場管理貫徹中省礦業權管理制度改革文件精神,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全面推進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加強礦業權出讓前期準備工作,依據地質工作成果和市場主體需求,建立礦業權出讓項目儲備庫。探索建立“凈礦”出讓工作機制,積極推進“凈礦”出讓。砂石粘土礦山不得以協議方式申請擴大礦區范圍,因資源稟賦、開發利用條件原因確需與周邊資源26、整體開發的,需嚴格按照新立程序出讓采礦權。(五)加強礦產資源監督執法管理加強礦山儲量動態監測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年度實施情況檢查,實行監測信息化管理。持續加大礦產資源監督執法力度,嚴肅查處違法開采企業。強化信用監管,完善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制度,強化礦業權人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名單管理,引導形成從業主體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社會共治格局。14第五章 推動礦業綠色發展一、強化綠色開采落實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總要求,全面推動礦產資源綠色開采。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礦產資源利用與保護全過程,將資源開發對礦區及周邊生態環境擾動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努力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27、的綠色礦業發展模式。堅持煤礦科技創新,支持企業按照綠色礦山標準改造煤礦,鼓勵企業采用先進適用綠色開采技術,實現煤礦裝備現代化、系統自動化、管理信息化。露天開采礦山加強礦容礦貌管理,實現無塵運輸。鼓勵采用高效、安全、節能環保、智能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提高效率高。支持采取節能減排措施,粉塵、廢水、噪音排放達標,實現清潔生產。落實綠色礦山標準和評價制度,試點推廣與全面推進相結合,推動綠色礦山建設。新建礦山全部按照綠色礦山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生產礦山加快升級改造,逐步達標,小型生產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規范管理。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一)新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準入要求嚴格新建礦山的地質環28、境準入,禁止新建對地質環境產生不可恢復的破壞性影響的礦產資源開采項目。新建(在建)礦山應嚴格執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二)生產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堅持“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生產礦山應嚴格執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按照陜西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基金實施辦法提取使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基金,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主體責任,鼓勵礦山企業探索多元化治理方式,提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社會經濟效益。生產礦山擴大開采規模、變更礦區范圍或者開采方式的,應當重新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應29、當與礦產資源開采活動同步進行。(三)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通過黃河流域礦山地質環境綜合調查,全面摸清全區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家底。抓好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實施,推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把握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契機,做好歷史遺留礦山治理項目的申報。積極引入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新機制,開展礦區污染治理和生態景觀修復示范,逐步解決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問題。16第六章 規劃保障措施一、完善規劃實施目標責任考核制度縣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認真履行職責,加強統籌協調,做好政策銜接。縣人民政府是規劃實施的責任主體,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協調處理30、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開發的關系,明確責任,落實任務,嚴格考核,務求實效。自然資源部門要加強與發改、林業、水利、生態環境、應急等部門協作,建立良性互動工作機制,加強協調,及時解決規劃編制實施中的重大問題,推進規劃的實施。二、健全完善規劃審查制度建立健全礦產資源規劃的審查制度,嚴格審查礦產資源勘查開采項目,礦業權審批、出讓必須符合規劃。嚴格執行規劃禁止、限制開采礦種的規定,按照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和準入條件加強審核,達到準入條件的方可投放礦業權。加強勘查開采規劃區塊管理,一個規劃區塊原則上只設置一個主體,確保整裝勘查、規模開發。嚴格執行最低開采規模、開發利用效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等規劃準入條件,對31、不符合規劃準入條件的,不予通過審查。三、健全完善規劃實施評估適時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對于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結合長武縣礦業發展方向和實際情況及時作出調整,更好地保障規劃實施的可操作性及可行性。因形式變化需要進行指標調整的,應進行科學論證。嚴格規劃調整的程序,應對規劃調整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進行評估和論證。每年1月底前,可根據上一年度地質找礦新發現和當年礦業權出讓計劃安排需要,對確需新增或調整的勘查開采規劃區塊,進行集中調整,并納入規劃數據庫,同時要與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做好銜接。四、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監督檢查礦產資源規劃的實施,涉及多個管理部門,規劃要在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對32、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重點包括礦產資源開發強度是否按規劃得到控制、規劃區塊投放是否符合規劃要求、布局結構是否按規劃優化調整等。要建立信息反饋制度,及時報告規劃執行情況監督檢查結果,對于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提出應對措施。五、提高規劃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礦產資源規劃數據庫建設,規劃數據庫調整要與規劃實施監測與評估工作緊密結合,建立規劃數據庫動態更新機制,實行集中動態調整,原則上每年度集中調整完善一次。做好規劃管理信息與相關信息的資源整合,實現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儲量和礦業權等基礎數據庫的銜接和共享,便于及時準確的掌握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情況,礦山地質環境的變化及規劃的實施情況,提高規劃管理的效率和服務水平。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