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區供水專項規劃方案(2022-2035年)(征求意見稿)(13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8180
2023-09-12
12頁
24.46KB
1、武昌區供水專項規劃(2022-2035年)(征求意見稿)一、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范圍為武昌區行政范圍,總面積71.27平方公里。研究范圍則與市級供水專項規劃相銜接,根據水廠服務范圍擴大至大武昌地區。規劃基準年為2021年,規劃期限為2022年至2035年。二、規劃目標及指標瞄準“創建創新型城區和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區”的城市發展目標,建設符合現代化標準的“安全、優質、節約、低碳、智慧”的供水系統。以補短板、強韌性、優品質為抓手,實施水廠擴容提質,推進廠網互聯互濟,加快老化管網設施改造,完善二次供水建設管理,提高供水智慧化管理服務水平。至2035年,供水系統安全韌性顯著增強,龍頭水水質保障體系持續完善2、,供水服務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管網漏損、運行能耗及停水事故明顯下降,達到國際先進標準。具體指標如下。水源:取水口水質不低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III類水;構建應急水源通道,與梁子湖應急水廠互聯互通,實現雙水源保障;城市應急供水期間,人均居民生活用水指標不宜低于80升/日。水廠:全面建成多級保障工藝,完成“預處理+常規處理+深度處理”工藝改造;凈水設施排泥水收集處理率100%,脫水污泥實現資源化利用。管網:加強廠網互聯互通建設,加大老舊管網改造力度,進一步降低管網運行能耗,減少碳排放和漏損;近期至2025年,全區管網漏損率9%;遠期至2035年,全區管網漏損率8%;末梢服務3、水壓0.2MPa。水質:整體、全面提高飲用水品質,出廠水、末梢水水質目標應優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22)指標及限值要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三、規劃策略及任務(一)連通一江一湖,提升水源保障能力加強城市應急和備用水源建設、完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已成為現階段城市供水工程建設必要且緊迫的工作之一。武昌區現狀唯一的水源為長江。根據武漢市供水專項規劃,武漢市域范圍內規劃形成“1湖5庫”應急備用水源系統,“1湖”指梁子湖,“5庫”指梅店、院基寺、泥河、夏家寺、道觀河等5個水庫。其中,梁子湖是大武昌地區的應急備用水源。規劃結合梁子湖應急水廠建設,構建應急水源通道,當長江水源突發污染、旱4、澇急轉等不同風險狀況下,可利用梁子湖應急水廠實現應急供水。(二)升級改造水廠,實現擴容提質規劃預測遠期城市需水量,提出水廠擴增需求,同時,提出實施制水工藝大提升工程,確保出廠水水質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規劃目標。遭遇水源污染事件時,水廠通過增加預處理或深度處理工藝,提升應急保供能力。(三)推進廠網互通,增強系統韌性結合水廠規劃布局,對現狀的主干管網進行優化,新增區域主干連通管網,一方面實現水廠之間的連通互補,另一方面實現長江和梁子湖水源的應急互補,從而提高整體供水系統的安全韌性。(四)改造老化管網,降低爆管事故及漏損加大老化供水管網更新改造力度,徹底消除老舊水泥管、灰口鑄鐵管及不合格的PVC給水管5、,保障管道正常水壓下的安全運行,降低爆管事故率和漏損。(五)完善二次供水,打通最后一公里老舊小區供水存在先天不足、設施老化、管理缺位等多方面原因,水壓不穩、水質不佳等二次供水問題突出。規范和完善二次供水的建設管理,鞏固二次供水改造三年攻堅成果,持續開展居民二次供水普查和設施改造,全力確保用戶“用上水、用好水”。(六)搭建智慧平臺,提高管理服務水平通過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在感知和采集基礎上,對制水、輸水、供水、用水、排水等各個環節進行可視化、動態化和精細化的全流程管理,并運用模型和仿真等先進技術手段,“智慧化”支撐供水企業生產、管理、服務和決策等各經營環節,提高6、供水服務品質與公眾滿意水平,為城市供水監管提供技術支撐。四、供水系統總體規劃(一)水廠布局及供水分區經過多年供水實踐,武昌區現已形成了較好的取水水源和水廠格局,本次規劃維持現狀余家頭水廠和白沙洲水廠兩翼供水格局不變,供水服務分區不變。余家頭水廠主要供應武昌區楊園街、徐家棚街、積玉橋街、珞珈山街及中南路街北部等片區,服務面積36平方公里。白沙洲水廠主要供應武昌區紫陽街、首義路街、中華路街、糧道街、白沙洲街、南湖街及中南路街南部等片區,服務面積23平方公里。(二)水廠擴容及工藝升級根據全市供水專項規劃,余家頭水廠規劃維持現狀規模40萬立方米/日不變,水量不足時從港東水廠調水;白沙洲水廠規劃規模為17、20萬立方米/日,水量不足時從金口水廠調水。實施水廠工藝升級,規劃建成多級保障工藝,完成“預處理+常規處理+深度處理”工藝改造,重點關注感官指標、消毒副產物指標、新增指標、限值加嚴指標以及水源水質潛在風險指標,提高在水源突發污染、旱澇急轉等情景下的應急處理能力。(三)水廠互聯互通干管規劃根據大武昌地區供水廠站布局,規劃新增水廠之間連通管網,逐步成環成網,互聯互濟。按照全市供水專項規劃確定的供水一張網格局,實現港東水廠、余家頭水廠、白沙洲水廠、龍床磯水廠和梁子湖水廠的連通。(四)供水管網設施規劃為進一步完善輸配水管網系統,增強系統韌性,隨著城市更新改造及道路建設,同步新建給水管。余家頭水廠服務片8、區內規劃新建給水管道35.5公里,涉及武昌濱江商務區片、楊園片、東沙片和華中金融城片。白沙洲水廠服務片區內規劃新建給水管道34.6公里,涉及武昌古城片區、白沙新城片和站東環湖片。(五)管網老化更新改造規劃根據國務院公廳印發城市燃氣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實施方案(20222025年)(國辦發202222號),供水管網更新改造對象為水泥管道、石棉管道、無防腐內襯的灰口鑄鐵管道;運行年限滿30年,存在安全隱患的其他管道。據統計,武昌區亟待改造的灰口鑄鐵管和石灰水泥管總長約69.6公里。綜合考慮管道管材、管齡等供水安全風險因素、改造實施難度,按照輕重緩急、先易后難、協同改造的原則,實施供水管網老化改造。29、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存在安全隱患的供水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任務,配合管網的工程改造、引入管網計量DMA系統。2025年以后進入常態化更新改造階段,年度更新率不宜小于2%,進一步降低管網漏損及爆管事故頻次。五、供水安全保障規劃(一)水源地保護規劃為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需從源頭抓起,不斷加大水源地的保護力度,減輕水源污染,保障水源的安全可靠。為實現水源保護目標,采取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對水源實施防護。(1)水源保護區劃分武昌區余家頭水廠和白沙洲水廠水源均為長江。依據環保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 (HJ338-2018),劃定水源保護區。一級保護區水域長度為取水口上游不小于1000米,下游不小于1010、0米范圍內的河道水域;一級保護區水域寬度為航道邊界線到取水口范圍;二級保護區長度從一級保護區的上游邊界向上游(包括匯入的上游支流)延伸不得小于2000米,下游側外邊界距一級保護區邊界不得小于200米,二級保護區水域寬度為長江堤防之間的區域。(2)水源地保護區規定依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2010),各級保護區內必須遵守下列規定:一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設置的排污口必須拆除;不得設置與供水需要無關的碼頭,禁止停靠船舶;禁止堆置和存放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和其他廢棄物;禁止設置油庫;禁止從事種植、放養畜禽和網箱養殖活動;禁止11、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動和其他活動;禁止設置滲水廁所、糞坑。二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原有排污口依法拆除或者關閉;禁止設立裝卸垃圾、糞便、油類和有毒物品的碼頭。(3)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污染源治理工程在城鎮生活污水排放污染嚴重的地區,加強污水收集系統的建設,使生活污水進入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消減污染負荷。對嚴重污染水質的排水泵站、排水閘采取排污口下移或者取水口上移等措施。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新建畜禽養殖廠,禁止網箱養殖活動,嚴格控制可能污染水源的各種活動。(4)水源隔離防護工程對劃定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河段,采取樹立標志碑,埋設里程樁,設置防護欄、鐵絲網等物理措施12、對水源地進行隔離保護。(5)飲用水源監測系統建設逐步完善水源水質監測系統,布置覆蓋面更全的水源水質監測點,提高檢測頻率,不斷提高水質監測的技術水平,通過在線監測設備掌握實時數據,在第一時間了解水質變化情況,出現水質突發狀況時應能做到及時預警。(二)二次供水管理2019-2021年,武昌區針對居民二次供水突出問題開展了三年改造攻堅行動,取得了良好效果。為鞏固二次供水改造成果,在前期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設施普查,開展常態化改造,以高標準、高質量解決群眾飲水“最后一公里”問題。根據二次普查初步數據,武昌區有255處可改造點位,規劃2025年底前完成。依據2015年4月武漢市人民政府公布實施了武漢市13、城市居民住宅二次供水管理辦法,按照統一計劃、分批開展、限期移交、集中管理的原則,組織實施其管理區域內二次供水設施的改造,其確定的二次供水設施改造管理部門,具體負責二次供水設施改造的實施工作。二次供水設施改造費用由產權人承擔,市、區人民政府對改造費用給予適當補助。(三)應急供水保障(1)供水應急工程措施實施應急備用水源建設。梁子湖是武昌區的應急備用水源,結合武漢市江南區域應急供水工程(梁子湖應急水廠)建設,建立健全江南區域應急供水機制,由市級統籌,加快實施應急通道建設及改造。加快實施廠廠互聯互通。為進一步提高供水系統的安全性,在各個水廠管網系統間實施主聯通管,以保障在單個水廠發生事故時,可通過系14、統間的連通管,由其他水廠供水以減小對事故水廠服務區域內用戶用水的影響。(2)供水應急預案為科學應對供水突發事件,建立責任明確、反應靈敏、指揮有力、快速有效的應急系統,最大限度地減輕和控制供水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響,保障供水安全和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由市級統籌,組織編制供水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成立供水突發事件現場指揮部(以下簡稱指揮部),負責供水突發事件的指揮協調工作。根據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發展態勢,將供水突發應急事件級別劃分為特別重大突發事件、重大突發事件、較大突發事件、一般突發事件四級,對應預警響應為級(紅色)、級(橙色)、級(黃色)、級(藍色)。六、節水及再生水利用規劃(一)15、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重要指示,執行國家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及武漢市城市節約用水條例,大力推動城市節水工作,強化節水管理,進一步完善管理體制和法規體系,建設節水型社會經濟結構,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保障國家水安全,促進高質量發展。建設節水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發揮水博物館、水科技館、水文化館、重點水利工程等平臺作用,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宣傳實踐。將節水納入國民素質教育和中小學教育活動,推進節水教育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引導廣大群眾增強節約保護水資源的思想認識和行動自覺。大力推進企業節水改造,積極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實施節水管理和改造升級,采16、用差別水價以及樹立節水標桿等措施,促進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推進現有企業和園區開展以節水為重點內容的綠色高質量轉型升級和循環化改造,加快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促進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新建企業和園區要在規劃布局時,統籌供排水、水處理及循環利用設施建設,推動企業間的用水系統集成優化。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大幅降低供水管網漏損。落實城市節水各項基礎管理制度,推進城鎮節水改造;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提高雨水資源利用水平;重點抓好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與改造,城市生態景觀、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和建筑施工等,應當優先使用再生水,提升再生水利用水17、平,鼓勵構建城鎮良性水循環系統。加快制定和實施供水管網改造,完善供水管網檢漏制度。(二)非常規水源利用規劃(1)污水資源化利用污水處理廠尾水可作為再生水替代常規水資源,用于工業生產、市政雜用、居民生活、生態補水、農業灌溉、回灌地下水等。根據武昌區污水專項規劃,規劃在巡司河上游新建武泰閘地下污水處理廠,旱季處理規模15萬噸/日,雨季處理規模20萬噸/日。規劃出水水質標準擬采用優于一級A標準,巡司河流域治理水質目標為地表水V類水體,武泰閘污水廠尾水作為巡司河水體補水水源。(2)雨水集蓄利用按照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提升雨水資源涵養能力和綜合利用水平。18、在城市公園、綠地、建筑、道路廣場等新改擴建過程中推廣透水鋪裝,合理建設屋頂綠化、植草溝、下沉式綠地、地下調蓄池等設施,減少雨水地表徑流外排。六、供水技術發展規劃(一)直飲水工程試點示范武昌區內用水戶涉及省委省政府等重要機關單位及其職能部門、國內知名高校、華中金融商務總部、設計咨企業總部等高端樓宇,對供水的品質需求較高。為提高供水水質水平,使武昌區水平走在國內城市的前列,進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標準和幸福生活指數,近期在武昌區重點片區建立直飲水供水體系,設置相對獨立的直飲水管道供水系統,分質供水、優水優用,遠期在全區范圍推廣高品質水的方法和路徑。(二)智慧供水系統規劃提出了智慧供水系統建設基本思路。依托供水企業和水行政主管部門現有系統平臺,整合所有數據資源、通訊資源、網絡資源、系統資源,建立集供水各專題信息服務于一體的供水信息共享服務平臺,以此為基礎快速構建面向供水企業綜合運營監管的綜合業務應用平臺,打破信息孤島,實現信息的共享,實現供水企業的信息共享和協同辦公,實現供水業務監控、管理、服務等業務的數字化、可視化與聯動化,最終建成具有各供水企業特色的智慧水務綜合運營平臺,為企業的運營、調度指揮、分析決策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為城市供水監督管理、用戶服務提供信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