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汕尾市中心城區公共停車場專項規劃方案(征求意見稿)(1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8528
2023-09-13
11頁
377.92KB
1、 汕尾市中心城區公共停車場汕尾市中心城區公共停車場專項規劃專項規劃 (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汕尾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汕尾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2023 年年 04 月月 1 第第1 1章章 概述概述 1.1 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與期限 1.1.1規劃范圍 汕尾市中心城區總面積 397.6 平方公里,包含 7個街道和 3個鎮,分別為新港街道、香洲街道、鳳山街道、田墘街道、東洲街道、遮浪街道、馬宮街道、紅草鎮、東涌鎮、捷勝鎮。其中,田墘街道、東洲街道、遮浪街道由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區管理,其余由汕尾市城區人民政府管理。1.1.2規劃期限 規劃基準年:2021年。近期規劃期限:2022年至 2025年,2、與汕尾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期限一致。遠期規劃期限:2026年至 2035年,與汕尾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期限一致。1.2 規劃對象規劃對象 參考城市停車設施規劃導則、城市停車規劃規范和汕尾市停車場管理辦法(暫行)等文件,明確本規劃所稱的停車場是指供機動車停放的場所,不包括公交車、出租車、客貨運輸車、危險品運輸車等專業運輸、摩托車以及非機動車的停放設施。共分為三大類:1、配建停車場:、配建停車場:建筑物依據建筑物配建停車位指標所附設的面向本建筑物使用者和公眾服務的停車場(本規劃簡稱“配建”)。2、路外公共停車場:、路外公共停車場:一是指位于道路紅線以外獨立占地的面向公眾服務的停車3、場和由建筑物代建的不獨立占地的面向公眾服務的停車場;二是指利用待建土地、存量建設用地、建筑區劃內業主共有部分、道路紅線與建筑物退縮空間、門前屋后空地等設置的面向公眾服務的臨時停車場(本規劃簡稱“路外(獨立)”和“路外(非獨立)”)。2 3、路內停車位:、路內停車位:在道路紅線以內劃設的供機動車停放的空間(本規劃簡稱“路內”)。本次規劃的主要研究對象為路外公共停車場和路內停車位,兼顧配建停車場。公共停車位包含路外公共停車場泊位和路內停車位。1.3 規劃原則規劃原則 1、堅持需求管理:合理配置停車設施,優化和引導小汽車停車需求。2、堅持統籌兼顧:要將城市停車設施規劃與用地功能、開發建設強度,道路疏4、解能力結合起來,科學規劃停車設施布局。3、堅持節約資源:城市停車設施規劃應考慮土地資源節約使用,鼓勵采用立體和機械式停車設施,體現停車與其他土地功能融合的規劃思想。4、堅持綜合治理:在城市交通綜合改善的框架下系統治理停車問題,采取街區治理、精細化設計的工作模式改善停車供需矛盾突出地區的停車問題。5、堅持可操作性:廣泛吸收各類研究成果,在充分發揮交通對城市空間拓展和土地利用優化調整的引導和支撐作用的同時,注重現實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在對本地區的現狀交通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達到既切合實際、利于實施,又滿足各項指標和規范的要求。3 第第2 2章章 公共停車總體發展策略公共停車5、總體發展策略 2.1 停車發展停車發展目標目標 根據汕尾市城市及交通的發展戰略,統籌考慮現狀及未來停車供需關系,制定汕尾市中心城區停車發展的總體目標為:總體目標為:遵循以“配建停車為主體,路外遵循以“配建停車為主體,路外公共停車公共停車為為輔助,路內停車輔助,路內停車為為補充”的停車供給原則,體現區域差別,進一步補充”的停車供給原則,體現區域差別,進一步形成布局合理、供給充足、智能高效、便捷可及的城市停車系統。形成布局合理、供給充足、智能高效、便捷可及的城市停車系統。具體目標為:1、實現停車供給差異化平衡、實現停車供給差異化平衡 規劃總停車泊位達到小汽車擁有量 1.1 倍倍,公共停車泊位達到總6、停車泊位15%。對不同區域采取差異化的停車供應策略(一類區(一類區 1.0 倍倍、二類區二類區 1.1 倍倍、三類區三類區 1.2 倍倍)。2、實現停車設施合理化配比、實現停車設施合理化配比 優化停車泊位構成比例結構,大力推進路外公共停車場建設,逐步降低路內停車位占比,實現配建、路外、路內停車設施比例合理化。經測算,2025 年規劃停車設施總體結構比例為 81%(配建):12%(路外):7%(路內),2035 年規劃停車設施總體結構比例為 85%(配建):11%(路外):4%(路內)。3、實現停車系統精細化管理、實現停車系統精細化管理 加強組織領導,理順停車管理機制,引入信息化智慧系統,實施差7、別化停車收費機制,完善政策法規體系。2.2 停車停車發展策略發展策略 汕尾市中心城區的停車分區總體思路與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空間結構、規劃布局特征協調一致。綜合考慮城市土地利用性質與開發強度、人口分布、經濟發展、就業崗位密度、公共交通服務水平、道路交通承載能力與運行狀況、停車設施使用特征等因素,同時注重分區后停車政策實行的可操作性,以行政邊界、主要干道等為邊界,將汕尾市中心城區劃分為 3類停車分區,分區方案見4 下表。汕尾市中心城區停車分區方案 分區分區 主要策略主要策略 范圍范圍 一類區一類區 嚴格限制區 高密度開發的老城區組團,包含香洲街道、鳳山街道(南部)、新港街道(北部)二類區二類區 一8、般限制區 非高密度開發的新城區組團,包含東涌街道、鳳山街道(北部)三類區三類區 適度發展區 其他區域包含紅草街道、馬宮街道、新港街道(南部)、捷勝街道、田墘街道、東洲街道、遮浪街道 一類區(嚴格限制區):總量控制,公共高配總量控制,公共高配 老城區由于改建困難,不可能大幅度提高配建車位的比例,停車問題主要依靠路外公共停車場以及路內停車解決。進一步挖潛停車資源,充分利用公園、廣場、綠地等空間資源建設集約化用地程度高的公共停車場;面向公共服務設施(醫院、學校、體育、旅游等)動態停車以及夜間居住停車,利用停車時間差,推動居住小區與公建設施之間停車位共享,彌補原有配建停車的歷史欠帳。二類區(一般限制區9、):總量平衡,公共適度總量平衡,公共適度 充分重視基本泊位問題的解決,新開發建筑充分考慮基本泊位的需求,避免基本泊位矛盾的進一步擴大,對既有居住區充分改造利用各類空間資源增加泊位供應。提高停車設施開放經營水平和使用效率,改善停車供應,適度滿足車輛的使用要求,保持地區活力。三類區(適度發展區):總量擴大,公共低配總量擴大,公共低配 重視停車設施建設,三類區采用的建筑物停車設施配建標準應適當高于一、二類區,通過配建為主改善停車環境,公共停車設施保持較低的比例。主要結合公共交通換乘樞紐設置,控制小汽車進城需求,引導向心交通轉向公交方式。5 第第3 3章章 公共停車設施規劃布局公共停車設施規劃布局 310、.1 路外路外公共公共停車場停車場規劃布局規劃布局 3.1.1路外公共停車場選址思路 1、銜接落實在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現行城市總規、控規等相關規劃、銜接落實在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現行城市總規、控規等相關規劃 在現行城市總規、控規等規劃的停車場基礎上,結合在編的城市國土空間規劃用地方案,核實原有規劃停車場的布點位置、用地及規模,并進行相應優化調整。2、充分考慮并滿足各鎮街未來停車需求、充分考慮并滿足各鎮街未來停車需求 以各鎮街為單位進行分區規劃,綜合考慮各鎮街未來社會經濟和人口增長、用地規劃、機動車增長需求等各要素,預測各鎮街規劃期末年停車需求、停車設施的規模和設置形式,以滿足各鎮街的總體停車11、需求。3、優先落實停車需求大的重點區域停車設施布點、優先落實停車需求大的重點區域停車設施布點 對于停車需求大的重點區域,如旅游景點、體育館、公園、城市廣場、學校、醫院、賓館、酒樓、港口碼頭、重大交通樞紐設施等等,應優先考慮配置停車場,以滿足其停車需求。4、增建停車場以滿足配建停車位不足的老舊小區、城中村停車需求、增建停車場以滿足配建停車位不足的老舊小區、城中村停車需求 優先考慮在配建停車位不足的老舊小區、城中村周邊增建停車場,以解決老舊小區、城中村停車難的問題,從而在根源上解決老舊小區、城中村周邊道路違停現象,保證其交通通暢。5、結合三、結合三舊改造近期重點片區規劃新建停車場舊改造近期重點片區12、規劃新建停車場 增強規劃新建停車場的落地性,與三舊改造近期重點片區銜接,對于近期有改造計劃的三舊片區,重點考慮挖潛停車設施,規劃新建停車場,彌補三舊片區的停車缺口。3.1.2路外公共停車場規劃布局 本次規劃在充分考慮現狀路內路外停車供需矛盾,銜接現行規劃的基礎上,經與相關部門及各鎮街充分溝通和論證,至 2035 年,共規劃路外公共停車場6 282 處,停車泊位 3.46 萬個。其中,路外獨立占地公共停車場 58 處,停車泊位1.02萬個;路外非獨立占地公共停車場 224 處,停車泊位 2.44萬個。3.2 路內停車位規劃布局路內停車位規劃布局 路內停車位屬于路外公共停車場及配建停車場的補充形式13、。應對路內停車嚴格控制,采取分區域差別化對策治理、整頓、規范路內停車行為,使城市交通實現動靜態平衡。根據汕尾市中心城區停車發展現狀與道路網絡特性,近期需要一定規模的路內車位平衡供需。由于配建停車位嚴重不足,停車泊位缺口大,為了彌補停車缺口,中心城區各鎮街,尤其是鳳山、新港、香洲等街道,應在滿足道路交通安全和通行需求的情況下,做到道路路內停車位“能劃盡劃”。另一方面,路內停車應與路外停車相協調,隨著路外停車設施的建設與完善,以及周邊道路交通流量的變化,路內停車應做相應的調整。在部分地區,由于道路交通流量的增加,路內停車位已經影響到動態交通的,應予撤銷。3.2.1路內停車位設置思路 1、避開不應設14、置路內停車泊位的路段和區域避開不應設置路內停車泊位的路段和區域 快速路主路 人行橫道 主干路、次干路交叉口漸變段的起點開始的路段,若交叉口未展寬則距離交叉口停止線 50m 以內的路段 支路距離交叉口停止線 20m 以內的路段 鐵路道口、急彎路、寬度不足 4m 的窄路、橋梁、陡坡、隧道及距離50m 以內的路段 公交車站、急救站、加油站或消防隊(站)門前及距離30m以內的路段 水、電、氣等地下管道工作井及 1.5m 以內的路段 以上路段和區域應禁止路內停車。2、考慮白天短時停車和夜間長時停車相結合、考慮白天短時停車和夜間長時停車相結合 7 路內停車位設置應采取白天短時停車和夜間長時停車相結合的規劃15、原則,提高路內停車位周轉率和利用率。3.2.2路內停車位規劃 作為配建停車場、路外公共停車場的補充,主要承擔臨時性、短時停車需求。在配建及路外公共停車位供給充足的情況下,可逐步降低路內停車位的數量,至 2035 年中心城區路內停車位的供給比例壓縮至泊位總供給量的 4%,其中一類區 6%、二類區 3%、三類區 2%。3.3 背街小巷停車指引背街小巷停車指引 背街小巷是指除城市主次干道及支路以外的街巷。背街小巷相當于城市的“毛細血管”,構成了城市交通的“微循環”。汕尾市中心城區特別是鳳山、新港、香洲街道一帶,老舊小區、村民自建房數量大,此類建筑大多缺乏配建停車位,居民停車需求目前主要通過街巷停車解16、決。與一般市政道路相比,這類街巷主要服務居民的日常交通出行,車流量相對較小,在保證消防通道暢通、交通正常通行并采取相應交通管理措施的情況下,可在符合條件的街巷設置停車泊位,解決社區一部分停車需求。本規劃結合汕尾市中心城區實際情況,對背街小巷停車的設置條件和要求提出指引。3.3.1背街小巷停車設置條件 設置路內停車泊位后,應保證不少于 4 米寬消防通道的要求,同時泊位設置不得影響居民樓開口的日常進出。對于不滿足寬度要求的街巷,原則上禁止停車,停車需求通過周邊路外停車場解決。小區汽車停放點的出入口應不少于 2個。巷道口、消防栓附近 10 米之內禁停,并設立禁停標志。靈活設置背街小巷限時停車位,采取17、“臨時占路,有序停放”措施,開放夜間臨時泊位以緩解停車供需矛盾。完善背街小巷停車交通標識標牌,加強停車引導,規范停車秩序。8 建立背街小巷禁停“負面清單”制度,加強違停執法,確保重要街巷道路通行暢通。背街小巷停車泊位的施劃、車輛違停執法應明確管理主體,為彌補近期周邊路外公共及配建停車場的不足,在滿足設置條件和設置要求的前提下,做到背街小巷停車位“能劃盡劃”。3.3.2背街小巷停車設置路寬要求 背街小巷設置停車泊位需要考慮街巷寬度、道路通行條件、消防通道要求等因素,具體設置要求見下表。背街小巷停車設置路寬要求 街巷車行道寬度街巷車行道寬度 W W(m m)停車泊位設置停車泊位設置 停車方式停車方18、式 W10 允許雙側停車 平行式 6W10 允許單側停車 平行式 W6 原則上禁止停車 9 第第4 4章章 近期建設規劃近期建設規劃 汕尾市中心城區停車泊位缺口大,近期應以“新賬不再欠,老賬逐步還”為原則,大力推進停車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加快路外停車設施的建設。一方面,新建及改擴建項目應嚴格執行停車配建標準,同步足額建設配建停車設施,確保“新賬不再欠”,對周邊停車矛盾十分突出的項目,鼓勵超配建停車位以緩解周邊停車壓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建設路外公共停車場,彌補現有停車設施的不足,做到“老賬逐步還”,重點緩解老城區以及醫院、學校、老舊小區、景點公園等地區的停車壓力。4.1 近期建設目標近期建設目標 19、通過多種渠道增加停車設施,至 2025年新增公共停車泊位 2.01萬個,其中路外公共停車泊位 1.45 萬個,路內停車位 0.55 萬個,基本實現規劃目標,滿足汕尾市關于加強和改進全市城市停車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提出的“公共停車位(含路內停車位)達停車總量 15%以上”的要求,使“停車難”問題得到初步緩解。4.2 路外公共停車場路外公共停車場近期近期建設規劃建設規劃 近期建設以滿足停車位需求較大、解決停車矛盾較突出區域為優先導向,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和評估實施條件,遴選一批具備改造條件的現狀停車場和部分適宜建設停車場的閑置用地,近期共規劃建設公共停車場 148 座,其中現狀保留及改造停車場 62座,近期新建停車場 86座。4.3 路內停車位近期路內停車位近期建設建設規劃規劃 路內停車位屬于公共停車場及配建停車場的重要補充形式。汕尾市中心城區由于配建停車位嚴重不足,停車泊位缺口大,為了彌補停車缺口,中心城區各鎮街,尤其是鳳山、新港、香洲應對道路進行梳理,在滿足道路交通安全和通行需求的情況下,做到道路路內停車位“能劃盡劃”,以滿足道路內停車位規10 劃目標。本次近期建設規劃路內停車位共 1.07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