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版)(2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8538
2023-09-13
24頁
4.96MB
1、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公眾版】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江華瑤族自治縣自然資源局聯系。江華瑤族自治縣 地處南嶺北麓,瀟水源頭,湖南省正南邊陲,與粵、桂接壤,素有“湘南門戶”、“三省通衢”之稱。境內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水域均有分布,河流出于東部、南部山區,呈樹枝狀和羽毛狀分布于全縣,除靖邊河及白沙河流入珠江水系以外,其他所有河流分別匯集于東河、西河,最終流入湘江水系,總體呈“一脈挑兩河”特征。境內有國家級自然公園2處、省級自然公園3處和風景名勝區1處,肩負著區域土壤保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生態功能。既是南嶺山地水源涵養2、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的關鍵區域,也是湘江流域生態安全保障的重要區域,對維護南嶺生態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到2035年、“十四五”時期的新目標,立足落實國家、省、市重大戰略部署和湖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永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等相關規劃目標任務,編制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江華瑤族自治縣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縣域生態資源,建設宜業宜居宜游富饒美麗3、幸福新江華的指導性規劃,是編制和實施生態修復有關重大工程建設規劃的主要依據。江華瑤族自治縣屬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科學編制規劃對統籌推進縣域山水林田湖草濕一體化發展、增強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助力“碳中和”和“碳達峰”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前言 目 錄 CONTENTS 01 02 03 規劃概述 面臨形勢 主要問題與風險 05 06 08 總體布局與修復分區 重點任務及重點工程 保障措施 04 規劃目標 07 綜合效益分析 01 規劃概述 指導思想 規劃原則 規劃范圍與期限 一、規劃概述 規劃范圍:規劃范圍:規劃范圍為江華瑤族自治縣全域,面積為32.34萬公頃。規劃期限: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24、1-2035年,基準年為2020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中期目標年為2030年,遠期目標年為2035年。指導思想: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及2022年省政府工作報告、省自然資源工作會議的有關精神,以“神州瑤都”建設為總攬,以全面提升全縣生態環境質量為目標,以系統解決核心生態問題為導向,合理劃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區域,科學部署和組織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筑牢區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宜業宜居宜游富饒美麗幸福新江華。規劃原則:規劃原則:尊重自然,科學編制;5、問題導向,精準施策;統籌協調,加強銜接;部門聯動,全民參與。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02 面臨形勢 實施成效 機遇與挑戰 二、面臨形勢 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 林業生態效益穩步提升 生物多樣性保護顯成效 礦山生態修復穩步推進 01 02 03 04 土地綜合整治力度加強 生態安全格局雛形初顯 05 06 實施成效 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二、面臨形勢 01 03 02 04 機遇與挑戰 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利好,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生態環境保護投入較高,生態補償機制亟需完善 生態保護修復技術發展,配套市場機制尚未建立 環境污染治理6、深入推進,環境風險防控任務艱巨 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03 主要問題與風險 主要問題 風險 三、主要問題與風險 人類活動干擾生態空間 地質災害隱患分布廣泛 礦區生態修復任務艱巨 森林資源生態服務功能不強 水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嚴峻 農業面源污染防控難度大 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薄弱 農村人居環境質量不高 城鎮空間生態質量不高 環境污染防治還需加強 城鎮基礎設施亟待完善 全域系統性問題與風險 生態空間問題與風險 農業空間問題與風險 城鎮空間問題與風險 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04 規劃目標 總體目標 階段目標 四、規劃目標 總體目標 通7、過大力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縣域生態環境穩定優良,生態屏障更加穩固,突出生態問題全面解決,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生態文化旅游強縣基本建成,碳達峰目標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實現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四、規劃目標 2 0 2 5 年 縣域生態建設邁出新步伐,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率達到100%,完成省、市下達節能減排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西河、東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不斷深化,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縣域生態環境得到根本好轉,低碳、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蔚8、然成風,城市生態環境優美,居民生活安全幸福,宜業宜居宜游富饒美麗幸福新江華全面建成。階段目標 2 0 3 0 年 2 0 3 5 年 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05 總體布局與修復分區 總體布局 修復分區 五、總體布局與修復分區 構建“一屏兩廊四核”生態修復格局。縣域東部南嶺生態保護屏障。充分發揮嶺東山區整體生態屏障作用,嚴格控制區域開發規模和強度,加強生態保育和生態修復,提高生態資源數量和質量,提升嶺東山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一屏:沱江西河流域生態廊道和東河流域生態廊道。嶺西以沱江、西河為主線,嶺東以東河為主線,保護和修復水生9、態系統,強化內外水系連通,鞏固提升河湖水質,加強濱水地區生態化改造,形成河湖水系綠色生態廊道。兩廊:黃龍山、大龍山、姑婆山及涔天河濕地公園。以黃龍山、大龍山、姑婆山及涔天河濕地公園為核心,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提高本地生態系統穩定性。四核: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五、總體布局與修復分區 生態修復分區 嶺西農林生態整治和人居環境提升區 I 小圩大圩水土保持和農林生態整治區 嶺東生物多樣性和森林品質提升區 按照“落實省、市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分區-氣象分異-地貌差異-流域分區-鎮村界限”的邏輯體系,一級生態修復分區屬于省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中的南嶺山地帶生物多樣10、性保護生態修復區,二級生態修復分區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分區,三級生態修復分區劃分為三個: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06 重點任務與重點工程 生態修復重點任務與重點工程生態修復重點任務與重點工程 重要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構建重要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構建 六、重點任務及重點工程 重點任務:重點任務:以生態優先為原則,依托已有山水脈絡,積極開展農林生態整治和人居環境提升,在建成區采取拆遷見綠、硬坡復綠、見縫插綠等措施,將城鎮融入周邊生態格局,形成藍綠交織、親近自然的城市生態網絡。重點任務:重點任務:把水土流失治理與耕地質量提升相結合,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11、減緩水土流失強度,深入開展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整體推進農用地、建設用地整理和農業生態修復,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生態效益。重點任務:重點任務:重點加強涔天河國家濕地公園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和生態敏感脆弱區保護,深入推進國土綠化行動,提高林木質量,實施森林防火工程、森林生態資源監測等工程體系建設,提高森林保護保育能力,優化野生動物生境。重點工程:重點工程: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中心城區景觀提升工程 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 流域生態治理工程 土地綜合整治工程 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重點工程:重點工程: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土地綜合整治工程 流域生態治理工程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重點工程:重點工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12、程 涔天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六、重點任務及重點工程 構建以湘江東源干流及其一級支流、西河干流、涔天河水庫等為核心的重要水生態綠廊;推進洛湛鐵路、道賀-道連高速、國道G207、省道S355-S349、S239、S229、S574沿線綠化,打造全域交通綠廊;合理建設生物通道,確保動物取食、棲息、繁殖和遷徙活動的連續性。構建中心城區生態廊道,強化城市內外連通 加快森林進城護城,以神州瑤都博覽園為核心,建設城南公園、舒家山公園、四聯生態公園、大山寨等林蔭公園、小游園等點狀生態綠地和水體13、景觀,以及振興大道、瑤都大道、江華大道等主要城市干道網狀生態綠廊,共同形成通透的城市生態綠廊格局,將自然引入城市。形成縣域生態網絡,推進區域整體保護 以涔天河國家濕地公園、廟子源縣級自然保護區、麻江河流域縣級自然保護區和大龍山縣級自然保護區以及一級、二級飲用水源保護區為重要生態節點,以湘江東源干流及其一級支流、西河干流等河流水系和國省道、鐵路交通干線等線型防護綠地為重要生態廊道,將城鄉建設用地融入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縣域生態廊道,加強生物源地連接 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05 總體布局與修復分區 總體布局 修復分區 07 綜合效益 生態效益生態效益 經濟效益 社14、會效益 七、綜合效益分析 經濟效益 生態效益 社會效益 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08 加強組織領導加強組織領導 強化政策制度 加強技術支撐 強化資金保障 鼓勵公眾參與 保障機制 八、保障措施 01 加強組織領導 堅 持和 加強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領導,充 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 切可 以團結的力量,強化跨區域、跨部 門、跨行 業間的協調配合,共同推進山 水林 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02 強化政策制度 建 立完 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補 償機 制、生態修復產權激勵機制和績效 考評 機制,制定激勵社會資本投入生態 修復 的政 策措施,15、穩定政策預期,充分調動各個層面的工作積極性。05 鼓勵公眾參與 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發揮好政府、企業、公眾等多主體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中的作用,積極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傳、相關政策解讀和培訓教育,營造全民生態環境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04 強化資金保障 根據“誰誘發、誰治理,誰受益、誰參與治理”的原則,統籌整合各部門、各類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生態保護修復事業中來。03 加強技術支撐 建設生態修復數據庫,將各部門生態修復相關的項目納入數據庫平臺,推進修復工程“立項實施驗收”全生命周期管理。江華瑤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