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市太谷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3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8627
2023-09-13
31頁
10.93MB
1、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公示稿晉中市太谷區人民政府 2023 年 4 月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全面推進晉中市太谷區全域空間資源配置和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基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等,編制晉中市太谷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 本規劃)。本規劃是對山西省及晉中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落實和深化,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以空間發展戰略為引領,重點整合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統籌考慮經濟產業、生態環境、旅游、交通、水利、林業等空間發展需求,編制形成具有基礎性、約束性、預期性2、的中長期規劃。作為晉中市太谷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一本規劃、一張藍圖”,是編制太谷區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區位格局城外群山環繞,南北山水軸線城外群山環繞晉中市太谷區處于晉中盆地東北部,南部為太行山脈,西眺汾水,北部較平緩,多條河流穿過全域,共同構筑太谷的整體山水格局。南北山水軸線烏馬河繞城而過,西南有鳳翼山遠望,山、城、水融為一體,形成山水空間藝術格局。太谷城區規劃期限本輪規劃目標年為 2035 年,近期至 2025 年,遠景展望至 2050 年。規劃范圍規劃范圍為晉中市太谷區行政轄區范圍 1045.93平方公3、里。太谷區行政轄區1045.93平方公里01宏觀指引明確城市定位目標02區域協調城市核一體化發展03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三類空間04古今輝映傳承歷史塑造風貌05均衡配置構建韌性支撐體系06以人為本塑造宜人城區空間07剛性管控保障規劃有效實施目 錄CONTENT01城市性質和規劃目標空間戰略宏觀指引城市性質:規劃目標: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南部門戶以晉商文化、教育科研、中醫藥為特色的休閑康養旅游城市2025 年發展目標 堅持以黨建為統領;緊抓晉中國家農高區(太谷科創中心)和撤縣設區兩大歷史性機遇;統籌西部、中部、東部三大戰場;強化項目支撐、改革開放、科技創新、干4、事創業四個保障;率先建成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農高區、最具競爭力的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最具吸引力的特色精品都市區、最具引領性的鄉村振興示范區、最具幸福感的高品質生活區。加快建設繁榮富饒、美麗幸福的新時代金太谷。2035 年發展目標 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高地;經濟總量居全市前列;與榆次共同建成省域中心城市、與太原共同建成全國區域中心城市;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 年發展目標 太原榆次太谷實現全面一體化發展,成為具有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創新示范高地 文化特色精品小城休閑健康宜居之5、地01城市性質和規劃目標空間戰略宏觀指引空間戰略1.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引,推進經濟社會生活全面發展。因地制宜,注重地域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速優化調整能源和產業結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增長由注重數量和速度向注重質量和效益轉變,推動發展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循環、高效率轉變。2.以資源環境承載為本底,優化國土開發與保護格局。明晰太谷資源環境本底狀況,識別資源環境短板。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推動國土集聚開發和分類保護相適應,切實優化太谷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6、度,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底線,進一步筑牢糧食安全底線,顯著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以推進國土綜合整治為抓手,修復受損的國土空間功能,提升國土空間開發質量,構建經濟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有機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格局。3.以新型城鎮化為契機,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均衡發展。堅持國土開發與擴大城鄉就業相結合,合理安排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促進人口向資源承載能力高和產業基礎好的中心城區和重點鎮集聚,通過建設均衡完善的交通、能源、信息、市政等城鎮基礎設施網絡,形成以密度較高、功能混用的集約緊湊型開發模式為主導,以節能、環保、綠色、生態為理念的新型城鎮體系。4.以綜合交通網絡為支撐7、,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把完善交通條件放在促進區域國土開發利用的優先位置。加快構建智能、完善、高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成太谷區與太原和榆次區的“一小時交通圈”,推進主要干路系統向周邊鄉鎮和農村延伸。針對新開發區域提前引入通達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實現交通運輸網絡對城鎮格局的支撐和引導作用,促進生產要素聚集,實現國土空間高效集約利用。02發展機遇區域協同區域協調積極融入京津冀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協同發展機遇國家發改委提出:“強化資源優勢互補,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山西省加快了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步伐,太谷應主動融入區域發展大環境,加強與京津冀都市圈的區域協同建設。山西中部城市群是國家新時代8、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全省“一群兩區三圈”城鄉區域發展新布局的核心組成部分。太谷作為山西中部城市群的重要一員,將擔當起推進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歷史責任,努力為山西中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建設貢獻力量。發展機遇晉中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區域位置圖晉中市太谷區02發展機遇區域協同區域協調山西率先打造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太谷發展迎來新機遇2022 年初,中共山西省委十二屆三次全體會議提出:“抓住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機遇,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率先打造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太原、榆次、太谷在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生態治理等方面一體化謀劃、一體化推進,形成輻射牽引山西中部9、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區和增長極。太谷應把握好發展新機遇,主動融入城市核,建好先行區。發展機遇晉中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圖02發展機遇區域協同區域協調發展機遇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及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助力太谷駛入轉型發展快車道作為首批設立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山西晉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將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以有機旱作農業為主題,以農副食品加工為主導產業,努力建設全國健康食品和功能農業綜合示范區、科技產業孵化示范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產品加工物流集散區。2017 年 10 月10、經山西省政府同意設立太谷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規劃為“一區兩園”格局,分別為水秀新型工業園和胡村瑪鋼鑄造園。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及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設立,將助力太谷駛入轉型發展快車道。太谷撤縣設區,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山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了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太谷縣撤縣設區若干問題的決定。長遠來看,太谷撤縣設區,有利于在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等方面提供較多的優惠政策,有利于吸引更多外來資金,有助于太谷區城市高質量發展。02發展機遇區域協同區域協調區域協調加強與太原、榆次的產業合作關系 創建全國有機旱作農業新典范 華北重要的瑪鋼鑄造基地 11、打造新興產業和商貿物流基地太谷清徐徐溝陽曲泥屯榆次半小時1 小時太原區域發展軸線加強與太原、榆次的文化旅游品牌建設 建設晉商文化、農耕文化體驗等旅游目的地建設精品宜居休閑城市 結合深厚文化底蘊和教育優勢,建設文化型精品宜居城市 結合太谷中醫藥文化,建設健康休閑城市 打造太原后花園1234加強與太原、榆次的交通聯系 完善多層次鐵路網布局,形成軌道交通無縫對接,規劃磁懸浮線,提升太谷與太原、榆次的交通通達能力。03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塑造山青水秀的生態空間營造綠色高效的農業空間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構建融合型產業發展布局統籌規劃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生12、態保護紅線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是必須強制嚴格保護的區域,根據生態功能重要性,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175.05 平方公里。永久基本農田是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茖W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29.76 萬畝。城鎮開發邊界是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 32.67 平方公里。按照國家要求,依據上位規劃,科學統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將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03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塑造山13、青水秀的生態空間營造綠色高效的農業空間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構建融合型產業發展布局統籌規劃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城:太谷中心城區(含水秀鎮)多點:胡村鎮、范村鎮等鄉鎮兩帶:協同創新帶及綠色發展帶五廊:咸陽河、烏馬河、象峪河、津水河、石河等五條生態廊道03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營造綠色高效的農業空間塑造山青水秀的生態空間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構建融合型產業發展布局統籌規劃營造綠色高效的農業空間依托山西晉中國家農高區建設,以山西農業大學為基礎,加強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國內外科研機構戰略合作,引導高端創新要素圍繞山西太谷的核心功能集聚,搭建一批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對外合作共建一批國14、家重點實驗室,將太谷區建設成為立足山西、面向全國的功能農業(食品)研發高地、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和技術集成示范推廣平臺,引領示范、輻射帶動全省現代農業發展。03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營造綠色高效的農業空間塑造山青水秀的生態空間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構建融合型產業發展布局統籌規劃塑造山青水秀的生態空間構建“一區、兩基底、五廊道、多斑塊”的生態空間“一區”:環城生態休閑區,包括中心城區周邊的基本農田集中區、水系、村莊等要素。“兩基底”:北部平原地區的農田生態基底和東南部山區的森林生態基底?!拔謇鹊馈保簽躐R河、象峪河、津水河、咸陽河、石河等區域五條主要河流形成的生態廊道。“多斑塊”:鳳凰山森15、林公園、龐莊水庫水源地保護區和多個水庫等重要的生態斑塊。03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營造綠色高效的農業空間塑造山青水秀的生態空間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構建融合型產業發展布局統籌規劃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打造集約高效的鎮村空間 規劃形成“中心城區-重點鄉鎮-一般鄉鎮”的網絡化鎮村空間格局。中心城區:水秀鎮;重點鄉鎮:胡村鎮、北洸鄉、范村鎮;一般鄉鎮:包括侯城鄉、陽邑鄉、小白鄉、任村鄉。03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營造綠色高效的農業空間塑造山青水秀的生態空間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構建融合型產業發展布局統籌規劃構建融合型產業發展布局構建“一城、兩軸、四區”的融合型產業發展布局“一16、城”:依托山西農業大學,打造晉中國家農業高新區科技創新城?!皟奢S”:晉中國家農高區核心發展軸、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軸?!八膮^”:晉中國家農業高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風景旅游度假區。04歷史文化保護格局風貌定位風貌分區引導古今輝映歷史文化保護格局整體保護自然山水格局和歷史文化格局,將太谷全域內的歷史文化保護規劃框架確定為:一個古城核心區以太谷古城為核心,包括眾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建筑、歷史建筑所形成的保護區。五個資源聚集區北洸村資源聚集區、陽邑村資源聚集區、白燕遺址資源聚集區、范村遺址資源聚集區、南山資源聚集區。04歷史文化保護格局風貌定位風貌分區引導古今輝映歷史文化保護格局17、保護目標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保持和延續名城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保護歷史城區的整體性,保護太谷古城文化特色,傳承太谷歷史文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措施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控措施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的要求進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以及歷史文化街區應參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第四章保護措施以及相關要求對聚落類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同時對于已評級的聚落類歷史文化資源應編制相應保護規劃,并按照獲得批復的保護規劃進行保護。嚴格保護文化聚集區內各類歷史文化資源點,按照各類文物點自身保護控制要求進行保護管控。明確文化聚集區內空間形態管控要求以及開發18、強度等控制指標。04歷史文化保護格局風貌定位風貌分區引導古今輝映風貌定位“古色谷香,錦繡名城”的風貌定位突出太谷“古色谷香,錦繡名城”的城市總體風貌特色定位,建設生態綠城、文化之城、宜居之城。通過連水系、營生境,錨固生態品質;續文脈、塑風貌,彰顯名城特質;立秩序、引活力,提升城市氣質三大策略,塑造結構清晰、布局舒展、尺度宜人、特色鮮明的景觀風貌。太行之谷,生態綠城晉商風韻,文化之城活力品質,宜居之城古色谷香 錦繡名城04歷史文化保護格局風貌定位風貌分區引導古今輝映風貌分區引導 古城風貌區整體保護古城風貌格局,嚴格控制歷史建筑周邊的建筑高度和體量。烏馬河兩岸風貌區強調建筑與烏馬河景觀的融合,采用19、簡約現代的建筑風格,突出高低錯落的空間形態,避免出現散落無序的區域。站前風貌區注重建筑個性化設計,突出地標特征,但避免貪大、媚洋、求怪。新城風貌區體現現代城市風貌,注重建筑高度和形態的統一,打造具有太谷特色的城市風貌。文教科創風貌區注重自然風貌和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注重建筑高度和形態的統一,烘托文化氣氛。都市基底風貌區在現狀建成區的城市風貌基礎上,采用“中而新”的建筑風格,建筑高度、體量與現狀相協調。05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完善各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構建綠色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完善城市綜合防災體系均衡配置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以鐵路和高速公路為骨干,以干線公路為支撐,以農村公路為主體的全域綜合交通體系,重20、點強化同太原市、榆次區的對接。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建設,預留軌道交通設施用地。依托現有高速公路,規劃高速連接線,加強高速下線口與城區之間的連接。依托國省干道建設,優化路網密度,緩解中心城區過境交通壓力。合理布局區域交通場站,完善交通配套設施。以中心城區為中心,各鄉鎮集中布局,形成區-鄉鎮兩級公共服務中心的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形式。05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完善各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構建綠色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完善城市綜合防災體系均衡配置完善各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布局模式社區生活圈特色保護類村莊搬遷撤并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其他村莊社區生活圈特色保護類村莊搬遷撤并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其他村莊社區生活圈特色保護類村莊搬遷21、撤并類村莊城郊融合類村莊其他村莊城鎮開發邊界中心城區太谷區級服務中心北洸鄉鎮級公共服務中心侯城鄉鎮級公共服務中心陽邑鄉鎮級公共服務中心范村鄉鎮級公共服務中心任村鄉鎮級公共服務中心小白鄉鎮級公共服務中心胡村鄉鎮級公共服務中心05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完善各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構建綠色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完善城市綜合防災體系均衡配置構建綠色市政基礎設施體系供水工程 完善全域供水設施,保留現狀 3 處供水設施,新建4 處供水設施,提高供水管網覆蓋率,實現安全、集中供水,構建城鄉一體的供水格局。排水工程綜合運用雨水管道及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完善雨水排除與利用體系。強化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利用,保留現狀 5 座污水處理設22、施,擴建 3 座污水處理設施,新建 2 座污水處理設施及 2 座再生水廠,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電力工程完善電力設施,保留 2座 220kV 變電站,8 座 110kV 變電站,6 座 35kV 變電站,新建 1 座 500kV 變電站,3 座 220kV 變電站,12座110kV 變電站。合理規劃區域高壓走廊,實現網架結構、設備安全可靠、互聯互通的綠色電網。燃氣工程完善輸配氣系統,全域共設 2 座天然氣門站,強化全域管網建設,優化管網架構,建設安全可靠燃氣供應體系。供熱工程發展多能互補、清潔安全的供熱體系,全域共設置5 座熱源廠,充分利用現狀熱源廠的供熱能力,完善供熱管網。供熱能力范圍以外的部23、分采用清潔能源分散供熱,各鄉鎮政府駐地,建議采用集中鍋爐房或工業余熱供熱方式。通信工程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城區設置 4 座核心機房及1 座郵政總局,各鄉鎮及工業園區分別設置 1 座匯聚機房及郵政支局或郵政所。建設高速、便捷、暢通、質優的信息網絡和服務體系。環衛工程實施垃圾分類管理,構建集約高效的廢棄物管理體系,保留現狀 1 座垃圾填埋場及 5 座垃圾轉運站,擴建 12 座垃圾轉運站,新建 2 座垃圾轉運站。遠期太谷區垃圾運至榆次區進行統一處理。05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完善各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構建綠色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完善城市綜合防災體系均衡配置完善城市綜合防災體系地質災害規劃針對全域范圍內的地裂縫24、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按照自然災害危險性分區,明確防治重點區域。合理劃分防災分區,優化防災設施布局,適度提高城市防災設施建設標準,形成分級合理的防災空間設施網絡。人防規劃提升人防工程建設水平,完善人防工程建設體系,堅持人防規劃與城市規劃相結合、戰時防護與平時使用相結合等原則,確保城市戰時安全運行,實現軍民兼用。提升人防戰備預警能力,深入人防宣傳教育工作。防洪規劃太谷區防洪標準為 50 年一遇,烏馬河城區段堤防按50年一遇標準設防,烏馬河、象峪河、津水河等主要河流,在鄉村居民點、工礦企業沿線河段兩岸堤防按 20年一遇標準設防。消防規劃全域共設置 12 座消防站,保留現狀城西一級消防站,25、城區規劃新建2座消防站,水秀鎮新建 2 座二級消防站,胡村鎮新建 1 座一級消防站,范村鎮新建 1 座二級消防站,北洸鄉、陽邑鄉、侯城鄉、小白鄉、任村鄉分別新建 1 座鄉鎮專職消防站??拐鹨巹澨瘸菂^地震基本烈度 8 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 0.20g。結合開敞空間、學校、體育場館等資源,統籌推進避難場所建設,依托干線路網,建設疏散救援通道。完善全域綜合應急體系,提高城市應急救災水平。06空間結構打造 15 分鐘生活圈營造高品質藍綠空間塑造景觀結構以人為本空間結構“一帶、兩軸、一主、兩次、五片區”的城市空間結構“一帶”:沿烏馬河生態景觀及健康養生文化帶;“兩軸”:南北向城市空間發展主軸,東26、西向城市創新發展次軸;“一主”:以古城為依托的文化展示和城市活力主中心;“兩次”:以山西農業大學為主的教育科研次中心;城北文化養生、濱河公園等功能為主的公共服務次中心;“五片區”:老城文化片區、城北新城片區、城東科研片區、城南宜居片區、城區高鐵片區。06空間結構打造 15 分鐘生活圈營造高品質藍綠空間塑造景觀結構以人為本城鎮社區生活圈按照 15 分鐘步行可達的空間范圍,結合街道等基層管理需求,劃定城鎮社區生活圈。突出功能復合,集中配置社區服務功能;以 500 米步行范圍為基準,劃分包含一個或多個街坊的空間組團,配置日?;颈U闲怨卜赵O施和公共活動場所。打造 分鐘生活圈15家15分鐘生活圈127、0分鐘生活圈5分鐘生活圈社區行政設施中學小學幼兒園小型商業菜場公園社區文化設施室內體育場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設施大型超市二童游樂場06構建空間結構打造 15 分鐘生活圈營造高品質藍綠空間塑造景觀結構以人為本營造高品質藍綠空間構建公園綠地網絡結合城市生態體系構建,完善城區綠地布局,建設“級配合理、均衡分布、類型多樣、滿足需求”的多級城市公園系統。綜合考慮城市公園、帶狀公園、社區公園、街頭綠地的布局,形成以點帶線的格局,充分挖掘公園的使用潛力。打造城市重點廣場以人為本,結合城市重要廣場及開放空間打造高品質城市客廳,凸顯太谷城市風貌。構建烏馬河特色城市綠廊打開濱河界面,引濱河景觀入城。打造若干條綠28、色廊道。根據廊道資源特色,分別打造以生態景觀為主的沿水通廊,以公共交通與慢行交通功能為主的沿路通廊,兼具景觀、交通及休閑等綜合功能的綜合型廊道三類。06打造 15 分鐘生活圈空間結構營造高品質藍綠空間塑造景觀結構以人為本 塑造景觀結構一脈貫通兩廊穿城多楔入城綠環聚城南北向城市發展文脈,以烏馬河、太谷老城、鳳凰山三點一線為主軸。突出靠山背水的山水格局,同時串聯太谷區多處主要城市節點。烏馬河濱水廊道 南同蒲鐵路生態綠廊金谷大道、太太路、康源南路、箕城路、東海南路等多條城市綠楔古城歷史文化環07編制傳導體系規劃實施保障管控傳導編制體系傳導分級分類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規劃傳導體系國家全國國土空間規劃資29、源保護利用類基礎設施類公共設施類城鄉發展類公共安全類省級國土空間規劃市國土空間規劃區(縣)國土空間規劃鎮(鄉)國土空間規劃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區(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實用性村莊規劃)專項規劃專項規劃專項規劃專項規劃省 市縣鄉鎮城區詳細規劃村莊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為村莊規劃)落實國家、省、市級空間規劃體系要求,縱向明確區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下層次國土空間規劃和詳細規劃的管控引導要求,橫向發揮區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其他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專項規劃橫向統籌橫向統籌專項規劃分類07編制傳導體系規劃實施保障管控傳導 規劃實施保障建設信息平臺建立規劃體檢評估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參與機制建立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形成全區國土空間規劃“張圖”。完善動態實施監管、評估預警和公眾參與機制。按照“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要求開展城市體檢評估并提出改進規劃管理意見,建立長效評估機制,精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不斷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全力提升城市功能與品質,加快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健全公眾參與的法定程序,建立城市發展重大問題和重大項目規劃咨詢機制,引導各領域專家和公眾在規劃編制、決策和實施中發揮作用,達到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