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開征求意見稿)(3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8636
2023-09-13
36頁
11.48MB
1、注:本次成果為公開征求意見稿,最終以審批成果為準。龍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開征求意見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順應國家機構改革要求,按照山東省高質量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重大決策部署,契合龍口發展現實,探索市域層面的新型城鎮化路徑,統籌安排市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體現戰略性、提高科學性、強化權威性、加強協調性、注重操作性,推動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2、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前言龍口市國土總面積2025.64平方千米。其中陸域935.39平方千米,海域1090.25平方千米。規劃范圍為龍口市行政轄區。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至2025年。國土面積規劃范圍規劃期限市域國土空間用地用海現狀圖龍口概況龍口市轄5個街道、8個鎮,分別為:東萊街道、龍港街道、新嘉街道、徐福街道、東江街道、黃山館鎮、北馬鎮、蘆頭鎮、下丁家鎮、七甲鎮、石良鎮、蘭高鎮、諸由觀鎮。區劃根據七普數據,龍口市2020年常住人口為72.9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1.62萬人,城鎮化率為70.72%。人口龍口市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09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億元3、,第二產業增加值528.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29.8億元。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3.3:48.3:48.4。經濟目錄C o n t e n t s01落實戰略明確城市發展目標定位02區域協同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03嚴守底線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04提升品質優化中心城區功能布局05彰顯特色塑造人文魅力城鄉風貌06系統支撐建立安全韌性通達城市07強化實施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01落實戰略明確城市發展目標定位1.1 發展愿景及城市性質1.2 規劃目標1.3 發展戰略1.1 發展愿景及城市性質發展定位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全國先鋒、北方樣板、山東龍頭綠色高端制造基地、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港口城市城市性質1.24、 規劃目標國土空間格局全面優化,區域引領作用明顯提高文化旅游發展深度融合,城市發展品質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趨于完善,國土韌性安全顯著增強空間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空間治理機制更加健全資源保護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切實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得到嚴格落實;生態服務功能得到切實提高,近海水域水質全面達標。煙臺大都市區副中心城市角色基本形成,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縣域現代化強市,形成縣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建成縣域經濟發展的北方樣板。實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升“山海仙境夢幻龍口”文旅品牌影響力。中心城區集聚能力不斷加強,城市發展品質全面提升。建成聯動膠東經濟圈的重要交通樞紐城市;5、城鄉基礎設施供應能力顯著增強,防災減災體系基本完善。由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差異化績效考核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實現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3 發展戰略01區域協同打造煙臺大都市區副中心城市東融:融入煙臺大都市區,產業協同黃渤海新區,打造區域發展極。西引:產業聯動京津冀地區,合作打造環渤海灣化工產業集群。南接:接軌青島海洋產業發展輻射帶,合作共建膠東經濟圈。北聯:借助規劃煙大通道聯動東北地區,發揮未來石化基地輻射力。02美麗國土塑造全域美麗生態宜居城市嚴守生態底線,優化生態格局加強全域整治,精修山水林田強化藍綠定城,打造生態城市03港產城融合形成港產城一體融合發展格局6、構建港產城緊密聯動的城市空間格局建設港產城一體的現代交通物流體系實現港產城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模式發展發展戰略戰略港產城融合美麗國土區域協同東融西引北聯藍綠定城整治修復嚴守底線城市空間產業發展南接交通物流02區域協同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2.1 國土開發保護總格局2.2 農業空間格局2.3 生態空間格局2.4 城鎮體系規劃2.5 陸海統籌發展2.1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格局“兩帶、四廊、多點”的生態保護格局東西兩城融合發展軸、南北山海貫通發展軸兩軸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兩軸、兩城、兩組”的國土開發利用格局北部沿海生態帶和南部山體生態帶兩帶由四條主要河流水系及其支脈和沿線生態節點構建起的四條生態走7、廊四廊全域范圍內多個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沿海防護林、海域生態保護區等多個生態保護節點多點東城區、西城區兩個主城區兩城南山組團、東海組團兩組2.2 農業空間格局“三區、多點”的農業空間格局規劃將全市農業空間布局劃分為中部糧食生產功能區、南部特色林果業種植區、北部沿海增養殖區三個功能區。中部糧食生產功能區主要包括永久基本農田、一般耕地、耕地后備資源潛力區等;南部特色林果業種植區以蘆頭鎮、下丁家鎮、七甲鎮、蘭高鎮和石良鎮為重點;北部沿海增養殖區位于龍口市北部海域,逐步形成以海洋牧場為中心的高水平高質量養殖區。全域農業空間格局圖2.3 生態空間格局“兩帶、四廊、多點”的市域生態保護格局兩帶北部沿8、海生態帶南部山體生態帶四廊黃水河泳汶河北馬南河八里沙河多點全域范圍內多個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沿海防護林、海域生態保護區等多個生態保護節點市域生態格局規劃圖強化北部沿海生態帶與南部山體生態帶依托市域主要河流水系及其支脈構建四條生態走廊2.4 城鎮體系規劃規劃“1中心城區、3重點鎮、5一般鎮”的三級城鎮體系1中心城區東城區、西城區,及南山組團、東海組團3重點鎮諸由觀鎮(工貿型)北馬鎮(工貿型)石良鎮(農貿型)5一般鎮黃山館鎮(工貿型)蘭高鎮(工貿型)七甲鎮(農貿型)下丁家鎮(農貿型)蘆頭鎮(農貿型)市域城鎮等級與職能體系規劃圖圖例2.5 陸海統籌發展科學合理保護開發藍色國土空間陸海統籌空間結9、構規劃圖加強涉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嚴守陸海生態紅線,加強海洋環境污染治理、海岸侵蝕防治和修復和沿海生態屏障建設,建設環境優美的海洋生態系統;依托龍口港的輻射帶動作用,打造沿海經濟產業帶;以陸海接力方式建設現代海洋牧場;挖掘旅游資源潛力,全面發展海洋文化旅游產業,完善龍口現代海洋產業體系。03嚴守底線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3.1 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3.2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3.3 劃定城鎮開發邊界3.1 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情況管控要求嚴格落實省級下達任務。至2035年末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483.40公頃,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4256.74公頃。永久基本農田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10、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嚴格規范永久基本農田上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禁止占用基本農田從事林果業以及挖塘養魚,非法取土等破壞耕作層的行為,禁止閑置、荒蕪永久基本農田。從嚴控制非農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不準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建房,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涉及農用地轉用或者土地征收的,依法依規報國務院批準。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圖3.2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情況管控要求將各類自然保護地核心區、水源涵養區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域和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優先劃入生態保護紅線。落實下發陸域生態保護紅線109.22平方公里,海域生態保護紅線221.68平方公里。對生態保護紅線區實行嚴格的開發管控措施11、。管控區范圍內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生態保護紅線規劃圖3.3 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情況管控要求龍口市城鎮開發邊界劃定面積217.46平方千米。包括現狀及規劃的集中連片的城鎮建設用地、各類非農產業園區、以及國家與省市重大建設項目用地。城鎮開發邊界內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并與水體保護線、綠地保護線、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等控制線協同管控。城鎮開發邊界規劃圖04提升品質優化中心城區功能布局4.1 中心城區空間結構4.2 公共服務設施體系4.3 城市空間形態引導4.1 中心城區空間結構規劃形成“兩軸、12、兩城、兩組”的中心城區空間結構兩軸:東西兩城融合發展軸、南北山海貫通發展軸。中心城區空間結構規劃圖兩城:東城區、西城區兩個主城區。兩組:南山組團、東海組團。4.2 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明確高品質發展的社區級鄰里級兩級生活圈配置標準以文惠民:完善文化服務設施體系學有優教:構建全年齡教育設施體系全民康體:完善體育健身設施體系病有所依:完善醫療服務設施體系老有頤養:完善養老服務設施體系弱有所扶:完善殘疾人服務設施體系5-10min10-15min社區級基礎保障類服務設施和品質提升類服務設施鄰里級基礎保障類服務設施家街道辦初中健身中心居委會幼兒園健身點構建中心城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結合居民實際需求,綜13、合考慮多種服務場景,鼓勵建設社區綜合體,形成標志性、活力性、高品質的社區中心,統籌設立幼兒園、養老服務站、衛生服務中心、體育健身設施、社區文化站等設施。4.3 城市空間形態引導強化空間形態引導,塑造高品質人居環境景觀軸線:港城大道兩城融合景觀軸、西城空間拓展景觀軸、南北山海景觀軸重要廊道:主要河流水系及其支脈(黃水河、泳汶河、北馬南河、八里沙河)和沿線生態節點構建起的四條生態景觀走廊風貌帶:北部沿海生態風貌帶、南部山體生態風貌帶港城大道兩城融合景觀軸北部沿海生態風貌帶南部山體生態風貌帶05彰顯特色塑造人文魅力城鄉風貌5.1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5.2 完善藍綠開敞空間系統5.3 塑造城鄉總體風14、貌格局5.1 構建歷史文化保護體系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國家級省級龍口市級2處6處煙臺市級16處24處市域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圖圖例文物保護單位48處、山東省歷史文化名鎮1處、國家級傳統村落5處5.2 完善藍綠開敞空間系統打造藍綠交織、山水城共生的開敞空間以黃水河、泳汶河、北馬南河、八里沙河為骨架形成連續暢通的藍綠生態走廊,串聯起沿線公共開敞空間,塑造藍綠交織的生態網絡。山海綠帶藍綠網絡公園體系依托北部濱海岸線,連通沿海林地、帶狀公園與綠地形成北部沿海生態保護帶;依托南部山體空間,連通林地空間形成南部山體生態帶。以郊野公園、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街頭綠地構建起全域公園綠地體系,提升整體公共空間品15、質。5.3 塑造城鄉總體風貌格局塑造“山、海、城、田”交織共融的城鄉總體風貌。規劃依托龍口豐富的山水人文景觀資源,根據全域“農業生態城鎮”三類空間的布局特征,劃分六類風貌分區:城市中心風貌區、特色小鎮風貌區、魅力鄉野風貌區、自然山水風貌區、現代產業風貌區、港城融合風貌區。承續龍口大氣山海、綠屏藍帶的風貌本底,突顯秀美港城的景觀特征,塑造“山、海、城、田”交織共融的城鄉總體風貌。城市中心風貌區特色小鎮風貌區港城融合風貌區魅力鄉野風貌區現代產業風貌區自然山水風貌區06系統支撐建立安全韌性通達城市6.1 綜合交通體系6.2 公共服務設施6.3 市政基礎設施6.4 綜合防災體系6.1 綜合交通體系構建16、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網絡加強區域客貨運鐵路聯通提升龍口港綜合聯運能力銜接區域交通聯系通道完善市域公路網絡布局市域綜合交通規劃圖圖例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道城市道路高鐵普鐵城鎮開發邊界市域邊界海域水域客運站點鐵路站點港口6.2 城鄉公共服務設施構建“市級-重點鎮-一般鎮生活圈”三級公共服務體系城鄉生活圈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規劃圖圖例基于全域城鄉一體化原則,加大基本公共服務向現狀公共服務水平較薄弱的鄉鎮地區傾斜力度,提升公共服務的便利性與覆蓋度,形成“市級-重點鎮-一般鎮生活圈”三級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分層級布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特色化設施。6.3 市政基礎設施構建綠色智慧共享的市政設施體系給排水工程規劃推17、進城鄉供水系統一體化建設,2035年城鄉供水普及率達到100%。2035年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9%以上2035年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45%。供電工程規劃合理布局500kV變電站。新建高標準跨境高壓線并按照管控要求控制。燃氣工程規劃2035年民用天然氣達1.28億標準立方米/年。供熱工程規劃2035年,供熱普及率達到85%。大力開發多元化的熱源系統,倡導低碳節能,清潔化發展。通信工程規劃至2035年,規劃通信宏站3392個,全市域 5G 應用區域信號全覆蓋。環衛工程規劃生活垃圾清運率達到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6.4 綜合防災體系應急避難消防規劃保留特勤消18、防站1處,規劃一級普通消防站16個。規劃水上消防站2個。防洪防潮地質、地震水資源保障中心城區的城市防洪標準采用50年一遇,100年一遇校核。其他建制鎮采用20年一遇防洪標準。按照50 年一遇防潮標準進行加固,100年一遇進行校核。2035年,中心城區人均人防工程建筑面積不低于1.5平方米/人。規劃1座應急急救中心,7座救護站。加強風險防控意識,一般工程按7度設防,重大工程需安全評估并抗震設防。2035年,全市水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城鄉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II類。構筑韌性安全綜合防災體系07強化實施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7.1 加強規劃傳導7.2 完善政策機制7.19、3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7.1 加強規劃傳導強化規劃傳導,明確控制要求,推動規劃落地通過條文引導+指標管控+邊界管控+名錄管控等方式,落實總規剛性內容,指導各類開發建設活動。總體規劃明確指標 剛性管控向下指導 分解要求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傳導傳導指導約束相互協調詳細規劃對具體地塊用途和開發建設強度等做出安排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專項規劃為實現特定功能對特定空間擬定開發保護要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教育設施規劃綜合交通規劃公共交通規劃市政基礎設施規劃綜合防災規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7.2 完善政策機制完善政策法規體系1健全自然資源產管理機制2完善規劃評估和維護機制3加強公眾參與和社會協調4建立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57.3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國士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整體提升國士空間數據集成能力、規劃編制智能分析能力、治理實施網絡驅動能力、監測評估精準能力,有效支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市批、實施和監測評估預警全過程,為逐步實現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和自適應的智慧規劃提供重要基礎。龍口市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國土空間規劃指標模型管理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應用龍口市國土基礎信息平臺自然資源一張圖數據庫規劃進度管理規劃分析評價規劃審查管理支撐規劃設施監測評估預警規范文件新聞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