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雷山縣大塘鎮新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1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8652
2023-09-13
14頁
3.37MB
1、-1-黔東南州雷山縣大塘鎮新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20212035 年)(草案)為加強對雷山縣大塘鎮新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的保護,保障村域歷史文化保護,提升歷史文化價值,有序引導和管控開發建設活動,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2017 修訂)、貴州省城鄉規劃條例(2017 修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等相關文件,我縣委托貴州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展 黔東南州雷山縣大塘鎮新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20212035 年)編制工作(以下簡稱保護規劃),目前保護規劃(草案)已完成編制,具體內容如下。一、基本情況新橋村隸屬黔東2、南州雷山縣大塘鎮,位于雷山縣城南部,距雷山縣城 13km;東與小河村、也宜村接壤;南與咱刀村、新塘村交界,西與新聯村接壤,北臨丹江鎮。大塘鎮鎮政府駐地位于新橋村內。新橋村全域國土面積為 910.15 公頃。新橋行政村轄新橋、排所、掌益 3 個自然村寨,共計 8 個村民小組,250 戶,970 余人。村內民族風情濃郁,其中最具特色的為短裙苗定居于此,且風貌完整、規模集中,被中外游客譽為“短裙苗”苗族圣地。-2-新橋村還是一個收獲殊榮頗豐的傳統村落,于 1994 年被列為貴州省東線民族風景重點旅游景點村之一,被譽為“短裙苗第一村”;2009 年入選貴州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名錄;2013年入選第二3、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7 年被命名為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二、保護內容(一)保護范圍本規劃范圍為雷山縣大塘鎮新橋村新橋自然寨,南以巴拉河為界限,北以自然山體為界,東抵苗家大院,西臨風雨橋,規劃用地共 12.2 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 2.25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范圍面積 6.4 公頃,環境協調區范圍面積 3.55 公頃。(二)發展定位以重點保護和展示新橋村傳統風貌格局、傳統民居、“水上糧倉”建筑群及短裙苗族非物質文化為主的中國傳統村落、貴州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三)空間結構規劃形成“一心、一帶、兩軸、五區”的空間結構,其中:一心:短裙苗文化展示中心。位于現狀蘆笙廣場區域,4、在蘆笙場旁設置短裙苗博物館一棟,短裙苗手工藝飾品制作及展銷兩棟。建筑為現狀建筑通過功能置換而來。一帶:-3-巴拉河濱水景觀帶。兩軸:苗文化景觀軸線:南北向穿過新橋村寨門、蘆笙廣場和北部山體,是新橋村的景觀視廊及步行交通廊道。新橋經濟發展軸線:東西向沿 308 省道,作為新橋村與鎮區的主要聯系通道,村落的經濟發展軸線。五區:水上糧倉觀光區:將村寨水上糧倉建筑群規劃為水上糧倉觀光區。短裙苗族民居展示區:村寨大部分建筑仍為傳統苗族民居,即全木結構的吊腳樓建筑形式,將其規劃為傳統風貌展示區。苗族文化展示體驗區:以苗家大院為核心,發展苗族文化的集中展示、研學和體驗功能。自然山體及梯田景觀區:在村莊西北部5、山體設置山體游步道,頂部結合古樹群設置觀景亭,可欣賞村莊全貌;同時,東北部現狀梯田整治后可作為梯田風光游覽區域。旅游綜合服務區:308 省道和巴拉河之間的區域,對建筑風貌、功能進行整治和提升后可作為旅游服務功能區。三、保護區劃新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范圍包括文物保護單位(擬申報縣級文保單位)、核心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環境協調區四個層次,采用“整體保護、分區對待”的原則。-4-(一)文物保護單位為新橋村水上糧倉區域,水上糧倉現為擬申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按照縣文物局提供的文保單位申報材料劃定界線,面積0.486 公頃。其中,保護范圍 0.16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 0.326 公頃。(二)核心保護范6、圍308 省道以北,除去沿線近些年修建的磚混結構建筑區域,范圍內包括水上糧倉、蘆笙場、短裙苗族傳統民居建筑群、傳統街巷等珍貴歷史要素,面積 2.25 公頃。(三)建設控制地帶建設控制地帶位于核心保護范圍以外,西部及北部以村寨道路為界,東部以苗家大院為界、南部以巴拉河北岸為界;主要包括東部苗家大院、西部風雨橋、308 省道南側建筑群和街巷等,面積為 6.4 公頃。(四)環境協調區環境協調區位于建設控制地帶以外,主要是針對村寨外圍的自然山水環境的保護而劃定。南側以巴拉河南岸為界,東、北、西以自然山體山脊為界,面積為 3.55 公頃。四、展示和利用體系規劃(一)展示要素1.傳統民居體系,即短裙苗族傳7、統風貌建筑,在名村范圍內選擇若干典型傳統民居建筑作為展示。-5-2.博物館體系,通過陳列室主要展示新橋的生活習俗、傳統建筑構造、節慶活動、生產活動、服飾制作等,館內可以布置一個小型的展覽,向游客介紹即將參觀的特定文化的基本情況,并告訴人們作為一名游客的行為要求,以及他們將要看到和經歷的文化樣式。這些工作可以通過視聽媒介或者導游來完成。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展示短裙苗族優秀傳統文化。3.標志物體系,包括寨門、鋪地、小品、雕塑、特色建筑裝飾物、重要地物、路牌或其他的歷史信息提示物,用以記載、提示、紀念或反映名村歷史性內容。4.民俗風情體系,鼓藏節、傳統婚俗、十二道攔門酒。5.傳統表演體系,苗族飛哥、“8、苗族超短裙”傳統服飾展演、扁擔舞、錦雞舞表演等。6.傳統手工藝體系,短裙苗族服飾制作、編筐、刺繡、織錦等。(二)展示空間以蘆笙場為核心作為文化活動展示窗口,展示短裙苗族傳統民俗風情體系要素及傳統表演體系要素;蘆笙場西部作為民族手工藝展示區,展示短裙苗族傳統手工藝體系要素;蘆笙場東部作為短裙苗族傳統文化展覽區,展示博物館體系;其他部分民居可改造為苗族民宿的利用空間;苗家大院作為苗族傳統習俗的展示及體驗空間;水上糧倉作為苗族經典傳統建筑展示。(三)游線組織-6-規劃發展北部環山自然山體風光及梯田風光觀光旅游路線。路線以內部旅游步道將風雨橋、古樹群、觀景平臺、梯田景觀等串聯,在制高點可欣賞新橋歷史文化名村全貌。中部短裙苗族聚集區發展傳統民族文化觀光體驗路線,通過東西、南北兩條主要流線串聯起內部觀光主要景點,包括水上糧倉、古井、文化長廊、蘆笙廣場、民族手工藝展示館、苗族博物館、短裙苗文化展覽館、苗家大院等。路線內均為村寨傳統街巷,由古樸的步行石板路構成。南部旅游綜合服務區是旅游到達初始站,主要為游客提供接待及咨詢服務。-7-五、公示圖紙-8-9-10-11-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