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版)(2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8690
2023-09-13
20頁
5.85MB
1、炎陵縣炎陵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公眾版炎陵縣自然資源局目錄CONTENTS 規劃概述二 面臨形勢三 主要問題與風險四 規劃目標五 總體布局與修復分區六 重點任務及重點工程七 保障措施 規劃概述二 面臨形勢三 主要問題與風險四 規劃目標五 總體布局與修復分區六 重點任務及重點工程七 保障措施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依法履行統一行使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職責,落實國家、省級生態修復規劃安排,統籌和科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由縣自然資源局牽頭,協同縣政府、縣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局、水利局、林業局、農業農村局、氣象局和有關建設項目指揮部等多個相關部門,編制了2、炎陵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對炎陵縣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進炎陵縣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指導性、綱領性文件,也是編制和實施有關生態修復相關規劃、工作方案的主要依據。前 言PREFACE規劃概述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規劃范圍與期限1.1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和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確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守護綠水青山是頭等大事的理念,為高質量推動長株潭一體化、湘贛邊區域合3、作、“醴炎縣域經濟發展走廊”建設、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奠定堅實生態基礎。炎陵縣土地利用現狀圖1.2規劃原則規劃原則堅持保護保護優先自然恢復恢復為主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難點堅持科學治理推進綜合施策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難點堅持科學治理推進綜合施策堅持改革創新完善建管機制改革創新完善建管機制1.3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炎陵縣行政轄區內全域范圍,總面積2029.77平方公里平方公里。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基準年為2020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期目標年為2035年。自然地理要素現狀圖面臨形勢主要成效機遇與挑戰2.1主要成效生態格局基本穩定生態格局基本穩定山體屏障得到有效保護4、河湖濕地保護恢復初見成效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顯城鄉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鄉村建設大改觀山體屏障得到有效保護河湖濕地保護恢復初見成效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顯城鄉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鄉村建設大改觀2.2機遇與挑戰“十四五”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并是炎陵縣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的重要時期“十四五”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并是炎陵縣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的重要時期長株潭一體化、湘贛邊區域合作、“一谷三區”等戰略部署都為炎陵帶來了機遇長株潭一體化、湘贛邊區域合作、“一谷三區”等戰略部署都為炎陵帶來了機遇炎陵縣在全國處于湘江流域生態修復區,生態區位十分重要,開展區內的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是保5、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需要,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要求更高炎陵縣在全國處于湘江流域生態修復區,生態區位十分重要,開展區內的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需要,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要求更高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生態修復治理的體系和機制尚未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待完善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生態修復治理的體系和機制尚未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待完善科技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不健全,支撐生態保護和修復的調查、監測、評價、預警等能力不足,部門間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建立科技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不健全,支撐生態保護和修復的調查、監測、評價、預警等能力不足,部門間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建立主要問題6、與風險主要問題風險研判3.1主要問題 林草資源總體穩定,資源質量有待提高 水生態環境問題仍存在,生態環保有待加強 礦山問題有待解決,礦山生態保護形勢嚴峻生態脆弱敏感區分布圖問題識別問題識別3.1主要問題 農業生態效率有待提高,多功能屬性未得到充分體現 部分地區城鎮內部功能混雜、設施缺乏、環境劣化,人居品質有待提升 城鎮土地利用方式、結構不盡合理,亟需加強存量空間盤活力度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重要區分布圖問題識別問題識別體系建設、新技術推廣、可研成果轉化方面比較欠缺,關鍵技術和措施系統性和長效性不足資金需求大,工程缺乏長效管理機制,實施后的維護保障不足生態修復涉及體系龐雜多元,整合難度較高,耦合關系和7、制度實施所需技術復雜、探索性強體系建設、新技術推廣、可研成果轉化方面比較欠缺,關鍵技術和措施系統性和長效性不足資金需求大,工程缺乏長效管理機制,實施后的維護保障不足生態修復涉及體系龐雜多元,整合難度較高,耦合關系和制度實施所需技術復雜、探索性強3.2風險研判規劃目標總體目標階段目標4.1 總體目標通過大力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筑牢湘江下游地區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提升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性和自我修復能力,維護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現代化水平,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力爭把炎陵縣建設成為國家級森林康養示范性基地,為創建“國家級8、綠色發展先行區、湘贛邊協同發展樣板區、長株潭融合發展幸福區”提供保障。通過大力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筑牢湘江下游地區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提升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性和自我修復能力,維護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現代化水平,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力爭把炎陵縣建設成為國家級森林康養示范性基地,為創建“國家級綠色發展先行區、湘贛邊協同發展樣板區、長株潭融合發展幸福區”提供保障。全縣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0.78 萬公頃,自然保護地總面積36414.27公頃,耕地保有量 10357.7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 83.55%,森林蓄積量達到9、 1263 萬立方米。實施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工程,重點生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重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明顯提高,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逐步建立,生態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生態安全屏障穩步筑建。全縣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0.78 萬公頃,自然保護地總面積36414.27公頃,耕地保有量 10357.7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 83.55%,森林蓄積量達到 1263 萬立方米。實施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工程,重點生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重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明顯提高,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逐步建立,生態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生態安全屏障穩步筑建。4.2 階段目標210、0252035全縣生態保護紅線占國土面積比例達到 53.10%以上,自然保護地面積占比達到 12.32%以上,耕地保有量達到 10357.78 公頃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83.55%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1263 萬立方米以上。生態修復工程全面實施,區域生態問題得到根本解決,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持續提升。珍稀物種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諝赓|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人居環境質量得到保護與全面修復,形成功能分區科學、布局合理且全面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生態循環系統,“和諧、安全、高效、協同、美麗”的國土空間新格局基本構建。全縣生態保護紅線占國土面積比例達到 511、3.10%以上,自然保護地面積占比達到 12.32%以上,耕地保有量達到 10357.78 公頃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83.55%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1263 萬立方米以上。生態修復工程全面實施,區域生態問題得到根本解決,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持續提升。珍稀物種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諝赓|量、水環境質量、土壤環境質量、人居環境質量得到保護與全面修復,形成功能分區科學、布局合理且全面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生態循環系統,“和諧、安全、高效、協同、美麗”的國土空間新格局基本構建??傮w布局總體格局修復分區重點區域5.1 總體格局構建“構建“;兩山三水三地;兩山三水三地”12、的生態安全格局”的生態安全格局指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地、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地及湘山森林公園指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地、八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地及湘山森林公園指萬陽山和八面山余脈,以生物多樣性與水生態保護為主指萬陽山和八面山余脈,以生物多樣性與水生態保護為主三地三地包括洣水、斜瀨水、沔水為主的生態廊道包括洣水、斜瀨水、沔水為主的生態廊道三水兩山三水兩山國土生態空間格局圖5.2 修復分區修復分區生物多樣性與水生態保護修復區生物多樣性與水生態保護修復區1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區2水源涵養與森林質量提升修復區水源涵養與森林質量提升修復區3農業生態整治與水環境修復區農業生態13、整治與水環境修復區4推進河流連通性修復以及生物棲息地營造,開展重點地區水土流失防治,提升水源涵養生態服務功能,完善防洪、飲水、用水、河湖生態四大體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進河流連通性修復以及生物棲息地營造,開展重點地區水土流失防治,提升水源涵養生態服務功能,完善防洪、飲水、用水、河湖生態四大體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生態修復分區布局圖利用城市拆違騰退地、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優化街區生態,增加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推進城市污水管網建設,強化排污口水質監測檢查;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實施重金屬總量控制,強化重點行業管控。開展重點地區水土流失防治,提升水源涵養生態服務功能;加強隔離棲息地間走14、廊帶恢復,積極開展石漠化預防保護;加強天然林和公益林保護,實施林地保護保育;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修復破碎生境及典型森林植被群落。合理配置控制水土流失及植物和耕作設施設備。挖掘土地生產潛力,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建立防治技術庫,完善政策體制。推進礦山環境和尾礦庫綜合治理。利用城市拆違騰退地、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優化街區生態,增加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推進城市污水管網建設,強化排污口水質監測檢查;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實施重金屬總量控制,強化重點行業管控。開展重點地區水土流失防治,提升水源涵養生態服務功能;加強隔離棲息地間走廊帶恢復,積極開展石漠化預防保護;加強天然林和公益林保護,實施林地保護保育;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修復破碎生境及典型森林植被群落。合理配置控制水土流失及植物和耕作設施設備。挖掘土地生產潛力,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建立防治技術庫,完善政策體制。推進礦山環境和尾礦庫綜合治理。5農田生態整治與水環境修復區農田生態整治與水環境修復區加強土地綜合整治力度,從“田、水、路、林、村”層面進行土地綜合整治,挖掘土地生產潛力,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的原則,促進耕地規模化經營,解決土地破碎化問題。加強土地綜合整治力度,從“田、水、路、林、村”層面進行土地綜合整治,挖掘土地生產潛力,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的原則,促進耕地規模化經營,解決土地破碎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