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興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公眾意見版)(3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8722
2023-09-13
36頁
20.63MB
1、前 言PREFACE博興,黃河下游工業強縣、魯北大地魅力明珠,河網密布、文脈綿長、物博糧豐、業興人和。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家和省市部署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科學優化農業、生態和城鎮等功能空間布局,合理配置資源要素,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建設“強富優美”現代化新博興,特編制博興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本規劃是博興縣未來15年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全縣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活動的行動總綱,是編制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實施全域全要素用途管制的基本依2、據。規劃范圍規劃概況規劃期限博興縣行政轄區,總面積899.97平方公里。期限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PART 2底線約束構建開發保護格局PART 3統籌協調優化全域規劃分區PART 4以人為本完善中心城區布局PART 5強化特色彰顯魅力博興特質PART 6內聯外接夯實韌性支撐體系PART 7整治修復提升國土空間價值PART 8多措并舉推動規劃有序實施目 錄CONTENTSPART 1總體目標策略Part1總體目標策略01/城市性質02/目標愿景03/規劃策略黃河下游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城市性質目標愿景以平原河湖風貌為特色的現代宜居城市規劃策略以沿黃地區生態3、保護修復為重點,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保護挖掘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凸顯北方平原水鄉特色和仁孝文化魅力。凸顯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加快傳統重化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協同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布局優化,穩定工業用地規模,提升產出效率,促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升級深入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服務融入濟南都市圈和濱博一體化,協調區域資源開發、產業發展、環境保護、流域治理、設施建設,提升城市服務能級、宜居水平和通達程度。融入Part201/堅守空間約束底線02/節約集約利用資源03/重塑開發保護格局底線約束構建開發保護格局堅守空間約束底線統籌發展與安全、開發與保護、剛性與彈性關系4、,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內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管制,城鎮開發邊界外嚴格空間準入。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增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維護生態安全。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足量保質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減、質量提升、布局穩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節約集約利用資源落實全面節約戰略,嚴格實施資源總量和強度控制,加快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按照“四水四定”原則,優化用水結構和三類空間5、布局,合理高效利用黃河水、長江水和本地水,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資源實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激活流量、提高質量,有效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實施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大力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鼓勵分布式、網絡化新能源布局,形成高效低碳能源利用方式。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北部特色農業板塊中部現代農業板塊南部高效農業板塊重塑開發保護格局保護格局一體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的中部城鎮組團兩翼北部城鎮組團和南部城鎮組團三板塊突出生態、城鎮和民營經濟特色,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一屏沿黃生態綠屏兩帶小清河生態帶和引黃干渠生態帶多節點麻大湖濕地、打漁張水庫、純化水庫、博興水6、庫等開發格局“一體兩翼三板塊,一屏兩帶多節點”網絡化、一體化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Part301/打造綠色高效農業空間02/筑牢水清林豐生態空間03/構建集聚集約城鎮空間統籌協調優化全域規劃分區打造綠色高效農業空間構筑現代高效農業布局在確保糧食安全基礎上,因地制宜推進農業特色化、規模化布局,建設現代高效農業領航示范區。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以點帶面、聯線成網、分區分類,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加快助推鄉村振興。北部特色農業板塊集聚提升類要素集聚、宜居宜業城郊融合類功能融合、設施共享特色保護類特色魅力、品質提升搬遷撤并類尊重民意、穩妥實施生態養殖糧棉種植沿黃林業高標準農田優勢果品有機蔬菜7、畜禽養殖中部現代農業板塊南部高效農業板塊筑牢水清林豐生態空間一屏沿黃生態綠屏小清河生態帶和引黃干渠生態帶多廊支脈河、預備河、打漁張河、北支新河等多條清水綠廊麻大湖濕地、打漁張水庫、泰豐生態林場等多個重要生態節點多點麻大湖國家濕地公園、打漁張地方級森林公園、錦秋地方級濕地公園。維育遍布全境的水網生態系統,筑牢江北水鄉自然風光。系統開展沿黃屏障綠化、水系綠化、城市增綠、鄉村綠化美化等重點工程。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水鄉生態基底構建平原森林系統錨固水清林豐、藍綠交融的生態空間,構建“一屏兩帶、多廊多點、網絡聯通”的生態安全格局。兩帶構建集聚集約城鎮空間強化核心帶動,構建“一體兩翼、組群發展”城鎮空間8、布局。北翼組群發展南翼一體包括中心城區、呂藝鎮、龐家鎮和湖濱鎮,黃河下游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濱州市南部新型城鎮化重要引擎。包括陳戶鎮、喬莊鎮和純化鎮,濱博同城化橋頭堡、沿黃特色功能組群。包括興福鎮、店子鎮和曹王鎮,中國智慧廚具之都、城鄉融合發展典范區。強化水網、綠網和交通網多樣鏈接,有序優化三大組群功能布局。構建雙鏈融合的高質量制造業空間圍繞“工業立縣、實業強縣”,加快創新鏈與產業鏈協調共進,統籌優化產業園區布局,保障先進制造業空間。建設活力共享的高標準雙創空間多維布局創新載體,推動眾創空間、雙創示范區等載體建設,發展量多面廣、規模適宜的嵌入式創新空間。Part401/優化中心城區空間結構029、/完善中心城區功能布局03/建立中心城區線控體系以人為本完善中心城區布局形成“一環、兩心、三軸、五片區”的城市空間結構。一環圍繞兩心提升三軸聯動五區集聚圍繞主城區河流水系構建清水綠環行政服務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博城五路發展主軸新城二路發展次軸新博路發展次軸城市綜合片區綜合產業片區產城融合片區綜合加工片區化工產業片區優化中心城區空間結構完善中心城區功能布局優化中心城區空間布局和用地結構,因地制宜增加綠地休閑、綜合服務和交通空間,調整優化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布局。居住提質產業增效服務升級留白增綠更新改造、品質提升退城進園、轉型升級多級配套、社區覆蓋見縫插綠、均衡布局城市綠線城市藍線城市紫線城市黃線人民公10、園、董永公園等重要公園綠地、城市結構性防護綠地范圍的控制線勝利河城區段等重要地表水體保護和控制的地域界線王博昌烈士墓、南隅老供銷社百貨大樓、博興縣立第一小學原址等縣級以上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界線重大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和安全防災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建立中心城區線控體系Part501/保護挖掘優秀傳統文化02/構建藍綠開敞空間系統03/塑造平原水鄉風貌特色強化特色彰顯魅力博興特質保護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形成覆蓋全域的遺產保護體系加強文化資源普查,建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劃定歷史文化保護控制線,系統完整保護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充分挖掘博興文化內涵,培育黃河和小清河兩條生態文化保護帶,仁孝文化、紅色文化、民俗11、文化三個特色文化集聚區以及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線路,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打響博興文化品牌。強化文化資源傳承與活化利用構建藍綠開敞空間系統有序開展綠廊、綠環、綠楔、綠心等綠地建設,實現”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結合國土空間綠化和水生態修復,維護強化區域骨干水網和生態綠網交融的藍綠空間網絡,營造林蔭繞城、水城交融、林田穿織的空間本底。城鄉綠地系統現代水網系統強化以水為脈進行功能與空間設計,協同開展河道防洪、生態治理和景觀建設,提升濱水休閑空間品質。藍綠游徑網絡合理組織城鄉綠道、慢行系統,連通城市內外重要生態空間和節點,將森林、河流、濕地等景觀資源融入城鄉居民的“日常游憩圈”和“休閑旅游度假12、地”。塑造平原水鄉風貌特色兩個景觀中心三條景觀帶多條景觀通廊五個特色風貌片區打漁張森林公園、沿支脈河市民文化中心。依托黃河、引黃干渠和小清河流域,形成沿黃生態觀光帶、引黃干渠景觀帶和濱河休閑體驗帶三條景觀帶。結合主要清水綠廊形成貫穿全域的景觀通廊,有機串聯五個特色風貌片區。沿黃生態旅游觀光風貌區、北部農業景觀風貌區、中部城鄉生產生活風貌區、小清河濱河景觀風貌區、南部歷史人文景觀風貌區。構建“兩心連三帶、多廊串五區”的景觀風貌體系,展現“平原水鄉,齊地江南”獨特魅力Part601/構建高效便捷現代交通體系02/形成品質共享公共服務體系03/建立韌性可靠基礎設施體系內聯外接夯實韌性支撐體系完善全域13、干線公路網絡,打通瓶頸路段和節點,暢通微循環,提升路網整體密度。推進博興火車站等客貨運樞紐改造,加快博興港區和旅游碼頭建設,開展高鐵站、通用機場前期工作。完善通道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及鐵路專用線建設,對接融入區域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提級樞紐織密網絡構建高效便捷現代交通體系構建城鄉三級生活圈,形成全縣45分鐘生活圈、中心城鎮30分鐘生活圈、城鄉社區15分鐘生活圈。1 13 35 52 24 46 6文有悅享學有優教體有康達老有頤養病有良醫弱有眾扶構建體育服務圈,實現城鄉公共體育設施均等化。完善以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為核心、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的公共衛生服務網絡。構建全齡教育設施體系,引導基14、礎教育資源合理布局。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促進醫養結合。建設種類齊全、覆蓋面廣、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設施。完善殘疾人服務設施體系,加強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形成品質共享公共服務體系建立韌性可靠基礎設施體系統籌水利、能源、安全防災等區域基礎設施和城市市政設施布局,預留市政基礎設施廊道,完善城鄉一體基礎設施保障體系。建立高效綜合防災減災體系防洪排澇合理確定防洪排澇設計標準,補齊城市內澇治理短板,加快建設海綿城市。地質災害逐步建立地質災害智能化監測預警系統,有序開展地面沉降治理。應急避難完善生命線保障網絡、疾病預防控制網絡、應急物資儲備庫等重大工程。危險源防控加強重15、大危險源用地管控,嚴格落實化工園區安全防護距離要求。構建綠色市政設施供水系統構建安全高效的多水源供水系統,改善南部地區水資源條件。能源系統優化能源結構,建設綠色低碳能源體系,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環衛系統大力推行垃圾分類,健全垃圾全生命周期的分類管理。信息基礎設施推進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Part701/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02/實施生態系統治理修復03/加強城鎮低效用地盤活整治修復提升國土空間價值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以鄉鎮為基本單元,統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分區分類明確整治重點,激發國土空間多元價值。小清河以南地區以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為主,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加大碎化的耕16、地和城鄉建設用地整理。小清河以北地區以鹽堿化治理為主,集中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村莊低效用地整治,提升耕地質量和規模化水平。分區分類 高標準農田建設 后備資源適度開發 和美鄉村環境提升 農用地綜合整治 農村建設用地整治 其他特色整治任務實施生態系統治理修復強化黃河生態帶系統性保護和一體化治理推進小清河等重點清水綠廊保護修復加強麻大湖等重要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實施南部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工程圍繞“大保護、大生態、大治理”格局,系統謀劃生態修復工程,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示范樣本。以生態涵養為重點,協同上下游地區,開展系統保護修復,恢復濕地生態,筑牢沿黃綠色生態長廊。以水環境質量提升和河道生態防護為重點,17、加快推進“清河行動”、排污口整治等重點工作。以生物多樣性維護為重點,強調自然修復主導,加強生態廊道建設,提升野生動物棲息地連通性。開展引河補源工程,加大地表水的利用,補源淺層地下水,修復南部井灌區地下水漏斗區。城鎮閑置用地低效工業用地城中村加強城鎮低效用地盤活有效盤整、激活和優化城鎮存量空間,統籌開展城鎮低效用地盤活和新舊動能轉換,提升城鎮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Text here城鎮低效用地盤活Text here新舊動能轉換Part801/嚴格規劃傳導02/健全配套政策03/加強實施監管04/強化近期行動多措并舉推動規劃有序實施嚴格規劃傳導加強對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以及詳細規劃等18、下層次規劃的指導約束,明確核心控制指標、剛性和彈性傳導要求。詳細規劃單元+重點管控內容彈性管控要求+剛性管控要求詳細規劃層次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落實總體規劃相關目標指標、空間布局、要素配置等方面的約束性要求和技術指引指導、落實編制年限+目標+重點管控內容約束性指標+剛性管控要求相關專項規劃總體規劃層次濱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博興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各鎮國土空間規劃傳導傳導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傳導傳導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健全配套政策1 13 35 52 24 46 6財稅探索有利于國土空間優化和空間資源資產價值實現的財稅政策重點向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和農田保護區傾斜產業建立產19、業發展正負面清單制度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形成綠色高效現代產業體系人口面向全口徑服務人口,建立全年齡段友好型城市提升城市高端人才吸引力投資引導投資向交通區位好、承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地區集聚生態系統保護各類生態資源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落實國土空間全周期管理制度以濕地修復和水土治理為重點,部署一批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建立“土地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規劃走”制度立足鄉村振興要求和民營經濟特色,策劃一批重點項目加強實施監管建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基于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將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和空間利用無縫納入“一張圖”。構建“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以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據為基礎,采用國家統一的坐標系統和高程基準,整合規劃、管理、社會經濟等數據,建立上下貫通、全域覆蓋、共享共用、動態更新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01“一張圖”應用規劃分析評價02成果審查與管理03監測評估預警04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05公共管理06強化近期行動突出規劃操作性,統籌開展近期六大行動計劃,明確重大項目清單和任務分工。新舊動能轉換升級生態保護治理修復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城鎮功能品質提升基礎設施網絡完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