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方案(2021-2025年)(26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8806
2023-09-13
25頁
56.70KB
1、新泰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新泰市人民政府2022年5月正文總則1一、現狀與形勢2(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2(二)礦產資源概況和勘查開發利用現狀3(三)上輪規劃實施成效4(四)面臨的形勢6二、指導原則與目標8(一)指導思想8(二)基本原則8(三)規劃目標9三、礦產勘查開發與保護布局11(一)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調控方向11(二)勘查開采與保護布局11四、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14(一)合理確定開發強度14(二)優化開發利用結構14(三)嚴格規劃準入管理15五、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區生態保護17(一)綠色礦山建設17(二)持續推進礦區生態修復18六、規劃保障措施20(一)加強組織領導2、20(二)實施監督評估調整20(三)落實經費保障20(四)提高信息化水平21(五)加大宣傳力度21附表附表1 新泰市開采規劃區塊表附表2 新泰市重點礦種礦山最低開采規模規劃表總則為謀劃“十四五”期間新泰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及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實施細則、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55號)、山東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泰安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新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按照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2043號)、山東3、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全面開展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的通知(魯自然資字202047號)、泰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關于全面開展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的通知(泰自資規字2020106號)、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和的通知(自然資辦發202019號)等相關文件和技術要求,編制了新泰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規劃是對省、市規劃進一步的細化、落實,是指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綱領性文件,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依據,是加強礦業宏觀調控的基本手段。規劃適用于新泰市所轄行政區。規劃以20204、年為基期,規劃期為2021年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一、現狀與形勢新泰市位于山東省中部,泰沂腹地,屬省轄縣級市,轄16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鄉。地理坐標:東徑11714201175916,北緯353756360638,面積1788平方公里。區內交通便利,磁萊、東平和晉豫魯3條鐵路在新泰交匯。京滬高速、泰新高速、董梁高速、G205國道、G342國道、蒙館公路、濟臨公路、新棗公路、棗徐公路等與鄉鎮公路交織成網。(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1.“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概況“十三五”時期,全市綜合實力全面提升,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4%,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9900元和195、320元,年均增長6.6%和7.6%。我市在2020年全國縣域綜合實力百強榜中居第41位,獲評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進步縣。“十三五”期間,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成效明顯,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持續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2.“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十四五”期間,新舊動能轉換取得顯著成效,“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明顯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得到優化,能源資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城鄉環境更加優美宜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7.6%,“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達到35%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6.6%。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高,將新泰建成全國重要能源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基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加大破損山體生態修復。(二)礦產資源概況和勘查開發利用現狀1.礦產資源概況境內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發現各類礦產29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18種,水氣礦產1種。2.礦產資源主要特點(1)受成礦地質條件制約,分布區域特色明顯受成礦地質條件制約,北部山區及丘陵地區主要礦產有金、建筑用花崗巖、長石等,中部平原區主要礦產有煤等,南部丘陵主要礦產有石灰巖、白云巖等。(2)能源7、礦產優勢突出,金屬礦產貧乏泰安市各縣(市、區)中,新泰市的煤居第一位,在全省也占有重要位置。煤質好,煤種齊全,是新泰市的優勢礦產資源。(3)多數礦產礦床規模小現已探明儲量礦產,除煤、石灰巖、花崗巖等少數礦產外,其余多數礦產均為小規模礦床或礦點,目前難以形成規模開采。3.基礎地質調查現狀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區域水文地質調查,1:10萬航空放射性測量,1:5萬地下水污染調查覆蓋全市境域,1:5萬新泰市地質災害調查覆蓋全市境域。1:5萬區域地質調查、區域礦產地質調查、區域水文地質調查,淺層地溫能調查覆蓋部分區域。4.礦產資源勘查現狀截至2020年底,共有探礦權7個;按勘查程度分:勘探1個、詳查28、個、普查4個。5.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2020年,全市正在開發利用礦產5種,能源礦1種(煤),金屬礦產1種(鐵),非金屬礦產3種(石灰巖、長石、花崗巖)。截至2020年底,共有采礦權22個,其中,煤9個,鐵2個,長石1個,水泥用灰巖2個,建筑石料用灰巖6個,建筑用花崗巖1個,飾面用花崗巖1個。6.礦山區生態保護修復和綠色礦山建設現狀截至2020年底,共有12個礦山完成綠色礦山建設,4個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8個納入省級綠色礦山名錄。2016-2020年底新泰市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15個,共投入經費2854.84萬元,完成治理面積56.547公頃。(三)上輪規劃實施成效上輪規劃的實施對新泰市9、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優化開發利用布局與結構,改善礦山地質環境,推進綠色礦業發展,提升礦產資源管理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1.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取得重要進展2016年2020年,完成了顏莊、新泰市等幅1:5萬高精度重力測量以及新汶縣、放城、顏莊、新泰市等幅1:5萬高精度磁測。完成1:5萬樓德幅、大汶口幅區域地質調查;1:5萬新泰幅、蒙陰幅、顏莊幅區域礦產地質調查;1:5萬樓德幅、新汶幅、新泰幅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完成1:5萬淺層地溫能調查,涉及新泰市建成區、規劃區、新汶街道城區及東都鎮,涉及新泰市行政區劃面積73.53平方千米;完成山東省重點城市1:5萬地下水污染調查(泰安市),涉及10、新泰市行政區內調查區面積1788平方千米。2.礦產資源勘取得一定進展截止2020年底,共開展調查評價項目2項、礦產勘查項目9項,主要涉及鐵、金、麥飯石、石榴子石、飾面用花崗巖、輝綠巖等礦種。取得勘查成果:山東省新泰市石萊地區麥飯石礦普查,普查區內圈定2個麥飯石礦體;新泰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報告,查明了淺層地溫能資源賦存基礎條件,進行了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水源熱泵工程開發利用適宜性中等區主要位于新汶街道發展大道東至東都鎮、青云湖南至借莊;不適宜區包括新泰城區、新汶街道城區及中部工業發展區。地埋管熱泵開發利用適宜性好區分布于工作區南部和北部;適宜性中等區分布于中部,工作區北部零星分布;山11、東省新泰市宮里-谷里地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查明了宮里-谷里地區巖溶水水文地質單元、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質量現狀,劃定了巖溶塌陷易發區,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依據。3.開發利用布局不斷優化集約化開采程度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程度明顯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市礦山總數22個,大中型礦山比例71.43%,比2015年提高了57.4%。主要礦產開發利用水平有所提高。煤炭開采回采率達標率100%,原煤入選率達標率100%,煤矸石綜合利用率100%,礦井水綜合利用率100%。較規劃基期整體有所提高。4.礦山地質環境明顯改善對已關閉的礦山,以破損山體治理、掛鉤項目和土地復墾項目為主要手段,明確位置和治理面積12、時限,采取危巖排險、平臺爆破、續坡綠化、平面造地等治理方法,分類分批進行治理。治理礦山15處,治理面積56.547公頃,取得了較好的環境和經濟效益。對采煤塌陷地,按照宜耕則耕、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的原則,科學規劃、綜合施策,治理采煤塌陷地10處,治理面積2318.56公頃。5.綠色礦山建設成效顯著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共有12個礦山納入綠色礦山名錄,其中4個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綠色礦山建設取得重大成果。6.存在問題(1)煤炭資源長期高強度開發,資源儲量消耗過快,后備資源嚴重不足。(2)水泥用灰巖、飾面用花崗巖等優勢資源潛力大,但地質勘查、開發利用程度較低。(3)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需持續推進13、,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力度需進一步加大。(四)面臨的形勢深刻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推動新泰市特色產業集約化、集群化發展,在區域經濟科學分工、錯位發展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不斷深入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活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等國家、省重大發展戰略和政策在新泰疊加,為我市開啟新征程提供了強大支撐。“十四五”時期,全市基礎設施建設等對砂石的需求仍將剛性增長,需要進一步優化調整結構,提高生產規模和開采總量,切實提高砂石資源有效14、供給能力。進一步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的方針,妥善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和生態修復,形成開發與保護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二、指導原則與目標(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 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緊密結合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省、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結合新泰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現狀,統籌規劃礦產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等各項工作;15、全面加強和規范礦產資源管理,著力推進礦產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生態城市建設,為新泰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為全面建成新時代現代化強市開好局、起好步。(二)基本原則(1)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貫穿礦業全過程和全領域,促進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打造“山青、水綠、林郁、田沃、湖美”的生態宜居新泰。(2)堅持地方特色,突出重點堅持礦產資源開發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根據我市礦產資源分布特點與優勢地理位置趨勢,做大做強煤炭傳統礦產,創新發展長石、飾面用花崗巖等優勢礦產,走特色發展之路。(3)布局優16、化,加強調控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承載力相匹配原則,全面部署安排砂石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明確總量、布局、結構、時序和準入要求;優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布局、調整礦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尾礦、廢石等固體廢棄物的有效處置與綜合利用水平,延長產業鏈,形成有序的資源開發保護新格局。(三)規劃目標1.2025年規劃目標(1)基礎地質調查與礦產資源勘查完成下峪地區飾面用花崗巖勘查,大汶河流域1:5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加強已知礦區深部和外圍找礦,積極探索新區,鼓勵資源勘查開發,努力實現找礦突破,提高資源保障程度。重點勘查金、地熱、花崗巖等礦產,夯實資源基礎。(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2025年,礦山總17、數控制在27個以內,大中型礦山所占比例達到70%以上。主要礦產資源年開采總量控制在3280萬噸。(3)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規范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基金的管理使用,落實主體責任,新建、在建和生產礦山地質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及時治理;歷史遺留問題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到2025年完成歷史遺留礦山治理14處,采煤塌陷地治理9處。(4)綠色礦山建設對已納入綠色礦山名錄的礦山實施動態監管,加快推進現有礦山綠色礦山創建進度。到2025年,現有生產礦山綠色礦山建成率分別達到大型90%、中型80%、小型70%,新建礦山必須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全面提升綠色礦山建設水平(專欄一)。專欄一 “十四五”新泰市礦產資源總18、體規劃主要指標類別指標名稱指標單位2025年規劃指標指標屬性地質調查評價與礦產勘查探礦權數量個8預期性礦產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保護采礦權數量個27預期性固體礦產年開采總量萬噸3280預期性煤萬噸600預期性鐵萬噸40預期性水泥用灰巖萬噸300預期性飾面用花崗巖萬立方米30預期性建筑用石料萬噸2200預期性長石萬噸65預期性大中型礦山比例%70預期性綠色礦山建設大型礦山綠色礦山建成率%90預期性中型礦山綠色礦山建成率%80預期性小型礦山綠色礦山建成率%70預期性3.2035年展望目標到2035年礦產資源結構布局穩定成形,礦業開發集聚效應、規模效應進一步顯現,礦業高質量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一致。持19、續綠色礦山建設,大中小型礦山全面達到綠色礦山標準,形成綠色礦業發展格局。礦產資源管理和礦業權市場監管制度更趨完善,綠色、安全、創新、協調的礦業資源保障體系建立。21三、礦產勘查開發與保護布局結合我市礦產資源分布特點、成礦地質條件和成礦規律,嚴格按照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進行礦產勘查開發和資源產業總體布局,調控總量,優化結構,明確各區域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管理政策導向,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一)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調控方向重點勘查礦種:飾面用花崗巖、礦泉水。限制勘查礦種:水泥用灰巖。禁止勘查礦種:砂金。重點開采礦種:煤、飾面用花崗巖、建筑用石料。限20、制開采礦種:水泥用灰巖。禁止開采礦種:磚瓦用粘土(耕地)。重點勘查開采礦種,加強財政資金投入,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勘查開采,優先投放探礦權,加大勘查力度,嚴格規范探礦權準入條件,實施綠色勘查,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提升勘查開采質量和水平。限制勘查開采礦種,除嚴格礦業權人準入條件外,應論證資源供需形勢,對其開采總量進行調控,同時嚴格資源環境承載力論證,保護生態環境。禁止勘查開采礦種,嚴禁設置礦業權。(二)勘查開采與保護布局1.勘查規劃區塊(1)劃定結果落實市規劃劃定勘查規劃區塊8個,面積為71.48平方千米,全部為空白區新設。(2)投放時序勘查規劃區塊投放與礦業經濟的發展、市場需求相適應,與優勢重點21、礦產資源的開發相結合,有序投放探礦權,計劃2023年投1個,2024年投放3個,2025年投放4個。(3)管理措施一個勘查規劃區塊原則上只設一個探礦權,擬投放探礦權與勘查規劃區塊范圍基本一致,不得變更勘查礦種,不得降低勘查階段。嚴格勘查規劃區塊管理,建立和完善勘查規劃區塊動態管理機制。2.重點開采區落實省市規劃,劃定重點開采區4個(專欄二)。專欄二 新泰市重點開采區表序號名稱面積(平方千米)礦種CZ01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泰安新泰市-臨沂蒙陰縣花崗巖灰巖重點開采區201.55花崗巖、石灰巖CZ02山東泰安市新泰市扳倒井-下峪地區石灰巖花崗巖重點開采區185.79石灰巖、花崗巖CZ03山東泰安市22、新泰市龍石崖地區-張家蘭子地區花崗巖輝綠巖重點開采區156.97花崗巖、輝綠巖CZ04山東泰安市新泰市汶南鎮-臨沂市蒙陰縣石灰巖長石重點開采區49.19石灰巖重點開采區內,支持礦山企業整合重組,優化開發布局,資源配置的重點向大中型采選加工一體化大型骨干企業傾斜。鼓勵礦產資源科學開采,提高規模化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及廢石綜合利用水平。鼓勵企業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高礦產品附加值。規范礦產資源開采活動,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大型礦山基地建設。重點開采區內積極推行“整體出讓、整體開發、采治結合”模式,明確采礦權總數、開采總量,鼓勵現有建筑用石料礦山企業兼并聯合重組,提高生產規模;對于23、已關閉或采礦權已滅失的采石場,原礦區范圍或毗鄰區域仍有資源且存在高陡邊坡的,鼓勵在完善相關手續后,依法依規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重新出讓采礦權,提高礦業集中度,推動礦業規模化、基地化發展,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3.開采規劃區塊(1)劃定結果落實市規劃劃定開采規劃區塊7個,其中,飾面用花崗巖4個、礦泉水3個;結合新泰市實際,劃定本級審批發證的開采規劃區塊20個,其中,建筑石料用灰巖12個、建筑用花崗巖8個。(2)投放時序開采規劃區塊投放根據當地經濟發展需求做到有序投放。計劃2022年投放4個(其中原整合礦山3個),2023年投7個,2024年投放6個,2025年投放10個。(3)管理措施原則上24、一個開采規劃區塊只設一個開采主體。擬投采礦權嚴格落實開采規劃區塊劃定的范圍,不得變更開采礦種。建立和完善開采規劃區塊動態管理機制。四、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一)合理確定開發強度1.開采總量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量調控原則是:調控總量,優化結構,加強管理,提高競爭力。到2025年,全市礦產開發總量控制在3280萬噸。2.采礦權數量進一步優化礦山開發布局,提高數字化、集約化、規模化開采水平。到2025年底,采礦權總數控制在27個以內,露天礦山大中型比例不低于70%。(二)優化開發利用結構1.礦山規模結構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推進規模化開采、集約化經營,引導礦山企業實施兼并聯合,推動礦產資源向優勢企25、業集聚,推進大型礦業集團建設,培育產業集群,到2025年底,我市大中型礦山比例提高到70%以上。2.產品與技術結構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關鍵技術為中心,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支持企業面向自身需求和發展需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支持礦業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共性、配套、關聯度大的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升級礦山開采、選礦、加工工藝、技術裝備,增強精深加工礦產品生產能力,優化產品結構,推動產業鏈從低端向高端延伸,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促進礦業產業鏈現代化。3.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政府引導,推廣礦產資源先進適用技術和科學管理模式,推進技術與資本、技術與市場的融合,開展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26、用技術攻關,提升礦山“三率”水平。支持礦山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合作建立技術平臺,支持自主創新,開展礦業領域循環經濟發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培養和先進技術研發。(三)嚴格規劃準入管理綠色勘查準入:嚴格執行山東省綠色勘查技術要求(試行)和山東省綠色勘查規范(DB37/T 4307-2021)的要求,全面實施綠色勘查,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勘查活動中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開采規模準入:礦山開采規模必須與礦區(床)儲量規模相適應,礦山建設必須符合規模開采、集約利用的原則,必須滿足最低開采規模及最低服務年限的要求(專欄三)。技術經濟條件準入: 需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開采方法、設備必須科學、先進、合理、安全。開27、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等指標應達到部、省“三率”最低指標規定的要求。綠色礦山建設準入:嚴格執行山東省綠色礦山建設管理辦法,新建、基建及長期停產礦山在投產1年內必須完成綠色礦山建設。生態保護準入:要嚴格執行相關生態保護制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等措施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并與礦山建設同步實施。專欄三 新泰市重點礦種礦山最低開采規模序號礦產名稱開采規模(單位/年)礦山最低開采規模備注大型中型小型1煤炭原煤萬噸12045/2鐵礦礦石萬噸10045/3地熱萬立方米20103(2)*4長石礦石萬噸2010/5水泥用灰巖礦石萬噸100/6飾面用花崗巖礦石萬立方米2/7建筑用石料礦石萬噸100/8礦泉水礦28、石萬噸1053五、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區生態保護(一)綠色礦山建設1、綠色礦山建設總體思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礦山企業,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統籌規則。2、綠色礦山建設計劃對于納入綠色礦山名錄的礦山,按照一礦一案的要求,編制礦山提升實施方案,全面提升綠色礦山建設水平。對于尚未納入綠色礦山名錄的礦山,制定綠色礦山建設計劃,本著應建必建的原則,“成熟一個、建設一個”,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進程:2021年完成創建1家,2022年完成創建2家,229、023年完成創建2家,2025年全部完成創建。3.綠色礦山建設政策及管理措施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單位落實國家、省關于綠色礦山用地保障、財稅支持、綠色金融等扶持政策。對達到綠色礦山條件的企業實行政策傾斜,依法優先配置礦產資源,逐步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相關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制定明確的目標和切實有效地管理措施,監督礦山開發利用水平。建立長效綠色礦山監督管理機制,建立綠色礦山企業信譽檔案。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建成集礦山信息采集、存儲、傳輸、分析、處理和發布為一體的網絡系統,實現礦山監管信息化、數字化。(二)持續推進礦區生態修復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健全礦山30、企業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責任機制,強化企業治理主體責任,研究制定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使用管理辦法,確保企業履行礦山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責任。1.新建礦山新建礦山的礦山企業應統籌考慮礦山周邊生態條件、自然景觀、人居環境、村莊坐落、工業布局等因素,結合安全生產、礦山后期生態修復景觀重建的實際需要,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按規定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開展礦山生態修復。2.生產礦山礦山企業應嚴格執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嚴格執行綠色礦山建設標準,按照“邊開采、邊治理、邊修復”原則,嚴格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義務,確保生態修復31、工作與礦產資源開采活動同步開展。修復和平整過程中要做好揚塵污染管控,確保礦區無明顯可視揚塵。采礦權人臨時停產的,應采取必要措施減少對生態系統的擾動。采礦權人應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總體部署和年度礦山生態修復計劃,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工作,計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逐年開展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礦山閉坑時,必須完成整個礦山的生態保護與修復任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實行階段驗收和總體驗收。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階段驗收,總體驗收由審查通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的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或者委托有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組織。采礦權出讓年限在五年以上的,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依據礦山地質32、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年度修復計劃,會同相關部門按有關規定開展階段驗收。在采礦權出讓年限屆滿前礦山停辦、關閉的,采礦權人應全面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其中,因政策性關閉的礦山,市政府應明確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責任主體并確定治理時限。生態修復責任仍由原企業履行的,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監督原企業按期完成修復任務,并按有關規定開展驗收。3.閉坑及歷史遺留礦山根據“先重點,后一般”“先試點,后全面”“分類治理,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按照“山體排險-續坡綠化-平面造地”的治理順序,堅持“立面披綠,平面造地,和土地項目相掛鉤”的方法,做到“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建則建,宜水則水,宜開發則開發”,完成全市33、14處廢棄礦山治理工作。對歷史遺留的采煤塌陷地治理以恢復生態環境,促進產業發展、保障群眾生活、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為目標,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宜耕則耕,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科學規劃,做到“田能耕、旱能灌、澇能排、路能運”,完成全市9處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六、規劃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要加強組織領導,及時組織研究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各有關部門要明確責任分工,加強協調配合,做好政策銜接,切實推動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實施工作全面開展。強化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發揮好礦產資源規劃的管控作用。(二)實施監督評估調整規劃評估是保障規劃有效實施的必要環節。有關部門要加強34、規劃落實執行情況的監督,定期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全面分析檢查規劃實施效果及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完善規劃實施工作安排,為礦產資源管理決策和規劃調整、修訂提供基礎信息和依據。規劃實施過程中,如因地質勘查重大發現、市場條件、技術條件、實施重大項目等發生重大變化,可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勘查開采規劃區塊等規劃內容進行調整。規劃調整,由原編制機關向原批準機關提出申請,經批準機關同意后生效。(三)落實經費保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將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目標任務、有關項目建設和政策落實等方面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實行專款專用。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四)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強規劃數據庫與其他礦政管理數據庫的互聯互通,做好規劃信息與相關信息資源的整合,并及時納入自然資源“一張圖”,結合大數據分析平臺等信息系統,強化對規劃的管理,為礦產資源管理提供規劃信息支撐。(五)加大宣傳力度規劃發布實施后,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聞媒介宣傳規劃的主要內容,提高社會各界對規劃的認知度,增強礦產資源保護意識。全面推進社會公眾參與,提高公眾對規劃的認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