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公園城市建設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3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8830
2023-09-13
37頁
25.11MB
1、前 言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成都時首次提出“天府新區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的公園城市發展理念。青島市響應國家和山東省要求,以公園城市建設為重要抓手,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青島市山海相映,城海相依,自然本底優越,文化底蘊濃厚,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濱海旅游城市。結合青島市資源環境特點,摸清公園城市建設底數,查找短板,編制公園城市建設規劃,探索山海人城融合發展新實踐,以生態、綠色空間為抓手,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工作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城,展示公園城市建設的青島方案2、。未來的青島,將建設成為“山海人城融碧灣,紅瓦綠樹公園城”的美好家園。協同推進生態海灣之城、全域公園之城、活力場景之城、魅力風景之城、自然友好之城、安全韌性之城、綠色善治之城建設,逐步將青島市打造為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品質海灣公園城市。讓我們攜手推進青島公園城市建設!公園讓城市更美好!城市讓生活更美好!FOREWORD/0101 印象青島 04 行動計劃02 目標與愿景 03 建設策略/09/31/05目 錄CONTENTS05 實施保障/33碧海藍天,紅瓦綠樹,不寒不暑,可舟可車,青島是風景優美、獨具魅力、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具備建設公園城市的稟賦。印象青島IMPRESSION OF QING3、DAO 1自然格局青島市地處膠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連接地帶,呈現山海相望、九河匯流、灣群相連、藍綠交織、環灣凝聚的大美自然生態環境格局。山海灣城自然本底2三山匯聚海島海岸 九河匯流青島市擁有世界級優質濱海資源,海岸線長760公里,岸線曲折、灣岬交錯。各類海灘44處,金沙、綠岬、紅礁、碧海形成“世界最美海灣”。青島市山體資源豐富,嶗山、大澤山、膠南山群是陸域動植物重要的棲息場地。其中嶗山是中國海岸線最高峰,亦是享譽中外的海上“第一名山”和道教名山。山東半島流域內,大沽河、北膠萊河、膠萊河、墨水河、周疃河、白沙河、洋河、鳳河、白馬河九大水系流入黃海和渤海。大沽河被譽為青島的“母親河”。特色人文歷史底4、蘊歷史人文底蘊青島市歷史人文底蘊豐富,有歷史文化街區13片,文物保護單位549處,傳統風貌建筑1694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內山海相映,城海相依,建筑依山而建、自由布局,形成“山脊海角相連,依山就勢布局”的城市格局。良好的城市綠化與豐富多樣的海陸關系,構成了“紅瓦黃墻、青山綠樹、碧海藍天”的鮮明城市色彩。“綠樹青山,不寒不暑,碧海藍天,可舟可車,中國第一”梁實秋憶青島3城市發展建設建置130年以來,青島市由最初的濱海漁港和工業基地,逐步發展為國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濱海度假旅游城市。如今的青島集眾多美譽于一身:“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重點歷史風貌保護城市”、“首批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十大美好5、生活城市”和“中國十大向往之城”。公園城市建設基礎推進“12131”系統工程,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質在青島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青島市利用三年時間推進“12131”系統工程,鞏固園林城市建設成果,為公園城市建設打下堅實基礎。2022年,青島市共整治建設山頭公園60個、城市綠道163公里、口袋公園79個、林蔭廊道59條、立體綠化114處。41構建1個城市綠道網絡2建設200處公園綠地規劃建綠與插縫建綠相結合,充分利用零星地、邊角地、拆違地塊和現有綠地改造,最大化建設口袋公園,整治提升70處山頭公園。1打造100條林蔭廊道在老城區實施“最后一公里”林蔭工程。對進出城市主要道路、高速公路、鐵路6、進行綠化改造提升,結合重要節點綠化改造建設小游園。3推進300處立體綠化結合老城區拆墻透綠、坡體護綠等實施立體綠化,拓寬綠色空間。對中山公園、動物園、海泊河公園等10個老公園拆墻透綠,增設出入口。1實施1項生態綠化工程開展綠化攻堅,造林1萬畝,對5萬畝生態公益林全面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探索“一樹一景”“古樹公園”的建設。通過綠道串聯山體、河流、公園、道路,近期重點實施3項綠道骨架工程,完善“一線、一環、三山”綠道。未來的青島,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大花園,市民和游客共享海濱風景、公園生活和魅力都市之美。目標與愿景GOAL&VISION 5規劃范圍與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一致,為青島市行政轄區范圍(7、不含海域)。城區規劃范圍:市轄七區行政區范圍。重點建設區域:中心城區,為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城陽區和原黃島城區主要城鎮開發邊界圍合范圍。2021-2035年。其中近期為2021-2025年,中遠期為2026-2035年。規劃范圍和規劃期限規劃范圍規劃期限6規劃范圍城區規劃范圍重點建設區域海濱風景、公園生活、魅力都市山海人城融碧灣,紅瓦綠樹公園城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品質海灣公園城市建設山海相融、藍綠交織的生態海灣之城;建設全民共享、全齡友好的全域公園之城;建設多元場景、精彩宜人的活力場景之城;建設碧海藍天、文化濃郁的魅力風景之城;建設物種多樣、人城和諧的自然友好之城;建設生態安全、韌8、性低碳的安全韌性之城;建設綠色引領、幸福生活的綠色善治之城。發展愿景7至2025年,青島市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融合發展格局得以優化,藍綠空間穩步擴大,城市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等指標基本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初步形成布局均衡、類型多元、全齡友好的公園服務體系;歷史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顯,歷史文化遺產更好融入城市規劃建設;初步形成公園和綠色空間協同城市發展的格局,濱海風景旅游城市的風貌特色更為突出;城市生物多樣性水平顯著提升,城市綠色生活品質顯著改善。規劃目標2025年82035年至2035年,藍綠交織、組團間隔、推門見綠、出門見園、山海島城交9、融的海灣公園城市形態充分彰顯,生態空間與生產生活空間有機融合,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綠色引領、多元場景的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全面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形成完善的現代化城市治理體系,人民普遍享有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美好生活,山海人城和諧相融、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獨具青島特色的海灣公園城市全面建成。立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以生態海灣之城、全域公園之城、活力場景之城、魅力風景之城、自然友好之城、安全韌性之城、綠色善治之城為導向,致力將青島打造為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品質海灣公園城市。建設策略STRATEGIES 9建設策略10生態筑基,構建公園城市大美格局公園融城,構建海灣都市特色公園服務體系場10、景營城,探索“公園+”城市建設新模式魅力靚城,推進魅力空間高質量發展自然之城,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展示韌性之城,系統開展生態修復與治理綠色都市,推廣公園城市綠色生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指導思想,探索生態空間、綠色空間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路徑,制定七大公園城市建設策略。策略1:生態海灣之城11圖例落實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理念,依托青島市海灣、岸線、濕地、河流、山體、農田等生態資源,構建灣、山、廊、帶、點等要素環灣凝聚的大美公園城市格局。與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安全格局協調對接,合理落實生態核心、生態廊帶、生態環等公園城市結構性生態空間保護與建設工作。膠州灣生態核心海岸11、線生態帶大沽河生態帶依托多條區域級河流構建生態廊道一灣三山筑核兩帶多廊成網都市區生態環北部生態環依托城鎮周邊的水庫、山系及自然保護地,構建多個環城生態源。兩環多點嶗山生態核心大澤山生態核心膠南山群生態核心構建大美公園城市格局未來的青島,城市將在大自然中有機生長,市民和游客“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為此,我們加強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保護,構建公園城市生態安全格局,將城市毗鄰的山海、林地、耕地等綠色空間引入城市,構建“顯山露水,透綠見藍”的空間格局。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嚴格落實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相關要求,保護自然生態系統、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構建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海洋12、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為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自然生態生境12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海洋公園風景名勝區保護近郊山體山頭根據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劃定近郊山區分區,提出分區管控策略。劃定山體保護線,保護200米以上山區嚴格落實自然保護地及相關要求,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控制60-200米過渡山區以種植水源涵養林為主,探索在公益林種植基礎上的生態價值轉化項目。生態化利用60米以下近郊淺山區在保護淺山區生態本底的基礎上,結合淺山區區位特點,改善生態環境,提供綜合生態系統服務。開展山頭公園建設設立并保護城市山頭公園,嚴格控制城鎮開發建設,保障林木覆蓋率,采取近自然植物群落進行植被種植,結合周邊城市功能,合理植13、入休閑游憩功能。200m60m重點海岸帶優化提升開展重點地帶海岸帶修復與優化利用。推進海岸帶生態斷點連接修復,完善城市海岸生態帶連續性;推動生態岸線建設,開展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平衡生態-生產岸線空間。開展重點海岸帶修復、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濕地公園建設、生態綠廊完善提升及農田防護林建設,實現生態系統功能最大化和生態產品供給多樣化。加強生態系統建設13森林生態系統建設以嶗山、大澤山、黃島山群為主,對全市森林持續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優化調整林分結構,促使林分盡快恢復形成森林或灌草覆蓋,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活力。濕地生態系統建設結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加強少海、唐島灣國家濕地公園等重要14、濕地保護,加強大沽河入海口等典型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合理利用濕地生態系統建設濕地公園。農田生態系統建設針對農田防護林現狀問題,科學規范推進農田防護林建設,構建由骨干林帶、農田林網、防護片林、護村林等組成的農田防護林。生態廊道建設以4條新建高速公路為重點,完善全市新建公路、鐵路用地范圍內綠化。以官路水庫為重點,統籌實施河流兩岸、水庫和湖泊周邊區域綠化。全域公園體系框架圖構建布局均衡、類型多元、全齡友好、服務均好的青島特色全域公園體系。規劃至2035年,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平方米,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5%以上。策略2:全域公園之城構建全域公園體系14 城鎮集中建設區外 城鎮集中建設區內15、森林公園海洋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山水公園農業公園水庫公園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游園口袋公園廊道公園自然公園和風景名勝區郊野型公園鄉村公園城市公園其他公園游憩開敞空間未來的青島,將是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全民共享綠色福祉的全域公園之城。為此,我們立足青島海灣都市特色,開展全域公園體系和綠道網絡建設,推動公園與城市、公園與生活的深度融合。結合環灣都市發展格局和濱海城市特性,建設七大公園群帶,促進城園融合發展。優化結構性公園空間布局15嶗山郊野公園群大澤山郊野公園群大沽河郊野公園帶濱海自然公園帶綠野膠萊郊野公園環公園群公園環重要公園公園帶大小珠山郊野公園群膠州灣濱海公園群膠州灣濱海公園群:環膠16、州灣建設濕地公園、自然山水公園和濱海公園。濱海自然公園帶:依托近岸海島和濕地建設自然公園,以濱海綠道串聯形成公園帶。嶗山郊野公園群:圍繞嶗山淺山區建設丹山、老虎山、午山等郊野型公園。大小珠山郊野公園群:圍繞大小珠山建設馬頭山、小南山等郊野型公園。大澤山郊野公園群:圍繞大澤山,結合尹府、滋陽、黃山、黃同等水庫周邊林地、草地等生態空間,聯動大青山等自然山體,建設郊野公園群。大沽河郊野公園帶:依托大沽河濕地建設郊野型公園,帶動周邊村莊建設鄉村公園。綠野膠萊郊野公園環:依托膠州、即墨北部,及平度、萊西南部特色村莊、農林及水庫生態空間,建設水庫、農業、鄉村公園。建設郊野公園在中心城區依托山體林地建設浮山17、午山、雙峰山、老虎山等郊野型公園。在加強山地生態保育的基礎上增加公園綠地,擴展市民休閑游憩活動用地范圍。推廣山頭公園建設經驗,完善郊野公園環山路等基本服務設施,加強周邊公園綠地、綠道及林蔭路建設,實現聯通互動。推進公園特色化、專類化建設16建設綜合公園與特色專類公園 結合濱海、濱河及山頭等風景資源,在中心城區建設一批10公頃以上的市、區級綜合公園與專類公園,以全齡友好、滿足游客多元游憩需求為目標,配置類型多樣、功能先進的公園游憩設施。建設社區公園及口袋公園 鼓勵利用街邊街角小型開放綠地,多措并舉建設口袋公園,提供方便可達的公園綠化活動場地,填補公園綠地服務空白。重點加強城陽區、西海岸新區、即18、墨區和嶗山區的社區公園建設,加強市南區、市北區和李滄區的口袋公園建設。近期建設段遠期建設段圖例 濱海綠道布局圖近期起點流清河近期終點古鎮口遠期起點丁字灣遠期終點日照界營建全域綠道網絡17構建區域-城市-社區(鄉村)三級綠道網絡,串聯公園綠地、濱海空間、公共服務節點等自然與人文資源。規劃至2035年,實現萬人擁有綠道長度1.2公里。區域結構性綠道網絡推進建設“二橫一縱”區域結構性綠道主線和“一橫四縱”區域綠道支線,有機串聯主要濱海風景、河湖水系、公園綠地、山體林地和歷史人文空間。中心城區綠道網絡依托城市河流和道路等推進建設中心城區綠道網絡,聯山通海、串景連園,連通住區和公共空間。青島特色濱海綠道19、高標準推進青島濱海綠道聯通提質,展現山海島城海灣畫卷。未來的青島,將是海濱風景、歷史人文、活力時尚薈萃的魅力都市。為此,我們開展魅力空間建設,傳承歷史文化、留住鄉愁記憶、展示靚麗風景,打造承載綠色消費、創意產業、市民休閑游憩和旅游觀光的“最青島”的城市場所。策略3:魅力風景之城18打造10處魅力海島和30處魅力漁村打造大公島、田橫島、靈山島、齋堂島、小青島、小麥島等10處“魅力海島”,展示青島海島風光和海洋資源;重點在田橫、嶗山、瑯琊臺等區域打造30處魅力漁村,展示濱海漁村風情和地域文化。打造“最青島”和“新青島”魅力海岸帶打造雄崖所、嶗山、大沽河口、鳳凰島等6處“最青島”魅力海岸,集中展示青20、島市最具自然、文化、風景特質的濱海核心空間;打造鰲山灣、市南中心、白沙河口等4處“新青島”魅力海岸,集中展示青島近現代城市生態魅力特色。結合歷史城區、核心政務區、運動中心、公共服務中心、港口、科創園區等,建設7處高品質的城市濱海“魅力客廳”,形成青島開放新名片和城市新地標。建設高品質濱海魅力客廳19重點提升老青島歷史文化名城魅力核心區傳承青島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通山達海、城景共融的特色;推進13 個已公布的歷史文化街區公園化建設,提升環境品質,創造公共游憩空間;植入多元賽事與活動,帶動休閑度假、人文體驗、文化旅游等高附加值消費活動,形成城市文化體驗魅力核心。營建靚麗多元魅力片區20嶗山生態文化綜21、合魅力片區齊長城文化遺產魅力片區大沽河生態魅力片區西海岸啤酒節賽事魅力片區膠濟鐵路沿線工業遺產魅力片區嶗山西麓田園鄉村魅力片區浮山、午山城市綠心魅力片區發揮嶗山山海奇觀和歷史名山特色,結合太清宮、太平宮等道教建筑群,建立嶗山道教文化主題展示區;結合青山村、雕龍嘴村等特色村落,發展歷史探尋、民俗采風等活動。結合嶗山西麓書院社區、棉花社區、河崖社區等省級景區化鄉村,適度發展農家樂綜合體和生態休閑農業園,形成郊野公園群和綠色經濟發展帶。依托徐家前夼、豐臺頂等齊長城遺址的修復,盤活周邊鄉村資源,形成以長城和沿線特色村落為主的齊長城文化帶和齊文化體驗節點。依托大沽河口典型海灣及河口濕地生態系統、漁鹽歷史22、文化和生物多樣性優勢,發揮科普教育、休閑游憩、文化傳播等功能,形成漁鹽文化和海洋生態集中展示區。以青島啤酒節等大型節慶賽事為帶動,聯動金沙灘、銀沙灘、唐島灣濕地公園等優質自然資源,形成以影視文化、啤酒文化為特色的城市休閑海灣和實踐創意基地。依托膠濟鐵路沿線國綿六廠、四方機車廠、青島啤酒廠等青島近代工商業發展的代表建筑和工業遺產,結合城市更新發展創意文化產業,承載新型服務,形成工業文化長廊。結合浮山、太平山等綠心建設,帶動周邊城市發展建設和產業優化轉型,形成青島人口密集區域生態科普、休閑運動、自然美育、創新創意基地。以公園綠地、綠廊綠道等綠色空間網絡為紐帶,推進“公園+”文化、體育和公共服務設施23、一體化融合布局,推進歷史街區、文化創意街區和社區生活圈建設,促進城園融合發展,培育城市新型消費和創新業態,提升城市活力。推進公園與城市公共服務一體化布局21社區中心“公園+”社區生活圈服務設施“公園+”文化場館“公園+”體育設施策略4:活力場景之城未來的青島,公園綠地、綠廊綠道等綠色空間網絡將與城市文化、體育、公共服務等功能有機聯通。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生態賦能與文化賦能將為青島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活力,多元化的青島公園城市場景將成為市民和游客體驗、互動的共享空間。營建九類青島特色的公園城市場景山水生態型、海灣海島型、鄉村田園型場景:在城市外圍的山林、海灣、鄉村地區,開展豐富的戶外運動24、自然教育、農事體驗和親子休閑活動,融入生態、山野、海洋、漁村、林果和茶園等特色文化體驗。城市綠心型、綠廊綠道型、公園社區型場景:結合城市區域的山林、河畔、社區等綠色空間,引入小型文化體育、創新創意和新興消費設施,舉辦品牌賽事活動,提供親近自然、休閑游憩等公園服務體驗。歷史人文型、產城融合型、活力街區型場景:結合城市更新和新型城市建設,促進公園、公共空間等綠色開敞空間與城市功能的融合,培育創新服務、休閑消費和文化創意等城市新經濟新業態。鄉村田園型場景山水生態型場景海灣海島型場景公園社區型場景城市綠心型場景綠廊綠道場景活力街區型場景歷史人文型場景產城融合型場景22加強海洋自然生態保護展示保護青島25、海岸帶沿線的多樣化自然環境、風景資源和物種多樣性。建設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基地和繁育中心,通過水生植物園、海洋館、科普館等開展海洋科普展示。推進城市“再野化”建設合理保護城市中的野性自然空間,加強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恢復退化的城市植物群落,修復提升棲息地環境,提升城市地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服務功能。策略5:自然友好之城23促進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未來的青島,將更生態、更綠色、更健康、更野性,是自然、生物、人與城市和諧發展的美好家園。青島市將進一步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開展自然資源科普教育和展示利用,建設自然友好型城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24構建市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開展生26、物多樣性資源調查,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劃定生境保區,保護生物遷徙廊道,為重要生物提供更穩定的生存和棲息環境。建立種質資源庫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加強物種資源的保護,建立大珠山、明霞洞、五峰仙館、大澤山、仰口沙灘、豬島等種質資源庫。保護古樹群和古樹名木開展古樹群和古樹名木資源調查,建立古樹名木圖文檔案和電子信息數據庫,建設古樹名木公園。自然教育中心建設嶗山自然教育中心,開展嶗山與濱海自然資源科普展示,結合中心區周邊環境開展自然體驗、自然課堂等多形式自然教育活動。自然科普基地建設大青山、大澤山、馬山、少海、珠山、唐島灣等8處自然科普基地,依據森林、海洋、濕地等資源,開展自然科普教育和展示活動。開展自27、然科普教育25大澤山森林自然科普基地大青山森林自然科普基地馬山地質自然科普基地少海濕地自然科普基地靈山灣森林自然科普基地西海岸海洋自然科普基地唐島灣濕地自然科普基地珠山森林自然科普基地嶗山自然教育中心區域大海綿體系包括區域防洪河道、蓄滯洪區。落實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路徑,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構建區域、都市區和城市三級海綿體系。策略6:安全韌性之城加強區域海綿綠地建設26都市區海綿化建設包括自然河流、湖泊、排澇河渠、濕地等。城市海綿設施建設城市海綿設施建設主要包括海綿綠地體系和源頭減排體系,海綿綠地體系主要包括自然洼地、蓄洪池、雨水花園等,源頭減排系統包括下凹綠地、透水鋪裝等。圖例28、市域易淹沒區分布示意圖未來的青島,城市將更加安全韌性,更具彈性適應能力。青島市將進一步加強城市自然環境的保護,科學開展生態修復和生態治理,構建連續、完整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體系,提升城市雨洪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生態安全風險。廢棄礦山修復與再利用進一步提高效供給障能力和加強礦產資源開發與保護有機結合,引入可持續產業,探索生態價值轉換路徑。河流廊道生態修復與公園化利用滿足防洪條件基礎上,依托河流緩沖帶建設連續的近自然城市生態廊道,塑造生態綠色的濱河公園。灣城結合片區生態修復優化生態-生產-生活岸線布局,提升自然岸線連續性,落實相關保護要求,提供安全、豐富、生態化的大美岸線。重點河流入海口濕地修復推動29、主要河道入海口濕地生態修復,恢復河口自然生態過程,逐步恢復生物棲息地,形成新的河口自然生境。城山結合片區生態修復優化布局山前片區城鄉空間與生態空間、生產空間布局,通過開展生態修復提供優美環境,并引入多種創新業態,豐富市民生活。山頭生態修復嚴格落實現行相關保護要求,保護山林資源,整理山腳空間,合理遷出工業用地,開展老舊社區更新改造。落實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相關要求,結合公園城市建設,制定六大生態修復措施。加強生態系統修復27策略7:綠色善治之城28推進多維增綠增園增景的城市綠色建造模式立體綠化拆墻透綠城市邊角地結合河道駁岸綠化、高架橋綠化、山體邊坡綠化等,推廣城市立體綠化,鼓勵新建公共建筑、工業建筑30、和市政交通設施開展立體綠化,提升城市的綠視率和城市景觀風貌。鼓勵公園、社區和單位庭院等打開圍墻,鼓勵商業街區、城市公共設施和單位開展拆墻透綠行動,促進城市綠色空間的開放共享。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利用廢棄鐵路、高架橋、橋下空間等灰色空間建設公園綠化活動場地和多類型口袋公園,變消極空間為積極空間,美化城市環境。李滄區立體綠化中山公園拆墻透綠膠州市揚州路橋下空間改造未來的青島,將打造為綠色化發展和高效能治理的中國式現代化城市樣本。通過多維增綠增園增景行動,讓城市更綠色,培育青島特色的公園節慶和公園文化生活,讓公園城市生活更美好,將青島市建設成為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園。打造特色林蔭路,構建綠色交通網絡231、9大力推進城市林蔭路提質行動,結合濱海風景道、老城特色景觀道、城市綠道網絡和歷史文化小徑等,構建城市綠色通勤網絡。開展公園生活進社區行動結合完整社區建設,鼓勵開展“家門口”的微型公園和公園綠化場地建設,開展“園藝科普進萬家”“園藝市集進社區”等綠色公益活動。推廣都市農園和社區花園建設活動,鼓勵公眾參與創建“可體驗、可參與、互動式”的公園化社區綠色生活。展現青島地域文化 結合城市公園、濱海綠色空間資源,進一步推廣啤酒、櫻花等特色地域文化,形成彰顯青島文化特質、地域風韻和現代時尚的品牌公園節慶活動。創新公園文化體驗形式賞花歷:結合青島市公園的特色植物資源,營造青島“賞花地圖”。承民俗:加強青島地域32、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公園文化體驗方式,展現多元包容、時尚活力的青島城市文化。培育公園節慶活動30在“12131”工程的基礎上,青島公園城市建設形成市區兩級聯動的建設機制,形成了45類項目庫,其中市級重點項目16項,分時序推進青島市公園城市建設。行動計劃ANCTION31行動計劃以公園城市規劃建設七項策略為目標導向,制定公園城市建設行動計劃,確定市級重點項目,統籌七區分區公園城市建設行動,形成市區兩級聯動的公園城市建設機制,明確建設重點、項目庫、年度實施計劃等,有序推進青島市公園城市建設。建設行動指引市級重點建設示范形成16項市級重點建設示范項目,集中展示青島市公園城市建設成果。國家濱33、海綠道項目重點灣區濱海公共開敞空間提升項目大沽河生態中軸廊道項目張村河生態廊道及兩岸區域改造提升項目青島新植物園項目太平山中央公園綠色地標提升改造項目浮山森林公園項目午山森林公園項目老鴉嶺公園項目相公山郊野公園項目道管山生態修復項目全域社區及口袋公園建設項目全域綠道及城市林蔭路建設項目森林碳匯計量監測系統建設項目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項目一級古樹名木復壯項目32加強政府的組織領導,創新公園城市理念的技術標準,加強資金投入,發揮多元主體和公眾參與的智慧和合力,讓我們攜手描繪青島公園城市的未來圖景。實施保障IMPLEMENTION&ASSURANCE33實施保障措施34建立組織架構,落實工作職責,建立34、市-區(縣)兩級聯動機制,明確行動計劃,制定考核機制。地方法規引領,創新工作機制;完善公園建設管理配套機制,完善審批審核機制、項目帶動機制、運營保障機制、社會參與機制、評估監督機制、生態價值轉化機制。政-企-社會結合,拓寬資金渠道。堅持以政府投資為主,社會投資為輔的原則,加大政府投資,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根據項目建設效果進行評估、實行獎補。加強相關科技建設,夯實技術基礎。加大公園城市相關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搭建公園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及科研人才梯隊建設,加強行業科技交流,完善規劃建設技術體系,夯實公園城市建設技術基礎。加強規劃對接,完善規劃體系,保障規劃傳導實施建立青島市公園城市建設規劃“縱橫向”傳導體系,強化實施保障。建立公園城市建設宣傳機制,全方位、多角度宣傳青島公園城市建設成效,提高青島城市知名度和城市競爭力,凝聚社會共識,提高建設公園城市積極性,擦亮青島公園城市品牌。汲取民意,堅持“開門編規劃”,提高規劃編制全過程的公眾參與度。創新公眾參與形式、路徑。凝聚共識,健全專家咨詢機制,高水平智力集成。拓展渠道,借助人大審議監督、政協參政議政職能,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與人大、政協專題對接,形成共識。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制度保障加強資金保障創新技術標準創新實施機制加強成效宣傳拓展公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