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風險辨識評估技術培訓課件(52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q**
編號:750775
2023-09-15
52頁
2.86MB
1、課 程 內 容一、安全風險辨識評估技術相關的術語和定義二、安全風險辨識的方法三、安全風險評估的方法四、風險管控五、“1+4”模式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實施要求,安全風險與事故隱患的區別,安全風險:運轉的皮帶機滾筒具有傷人的風險(左圖)事故隱患:防止滾筒傷人風險的護欄不合規(右圖)危險源:無安全防護裝置的運轉滾筒;風險:滾筒在轉動中,可能把人卷入產生傷害;風險辨識:根據生產系統、作業環境或管理模式等變化,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辨識,哪些風險不可接受(傷人),從而制定管控措施;管控措施:基于這種風險,安裝防護柵欄作為管控措施。,“危險源”、“隱患”與“事故”的關系,“危險源”、“隱患”與“事故”的關系,危險源2、辨識,隱患排查,注意,隱患排查是檢查已經出現的危險征兆,排查的目的是為了整改,消除隱患。危險源辨識是為了明確所有可能產生或誘發事故的不安全因素,辨識的首要目的是為了對危險源進行預先控制。,第一部分 安全風險辨識評估技術相關的術語和定義,1.風險點:風險點是指在作業過程中可能發生事故的地點、部位、場所、工器具或行為等。2.危險源:危險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員傷害、職業病、設備損壞、作業環境破壞的根源和狀態。3.安全風險:安全風險指安全生產過程中,某一特定危險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嚴重性的組合。風險有兩個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嚴重性。可能性,是指危險情況發生的概率。嚴重性,是指危險情況一旦發生后,將造成的3、人員傷害和經濟損失的大小和程度。,第一部分 安全風險辨識評估技術相關的術語和定義,4.安全風險辨識評估:認識安全風險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主要包括:風險辨識,劃分安全風險等級,建立安全風險清單及制定相應管控措施等。5.風險辨識:對礦井風險點內危險源所對應的安全風險進行辨識。辨識范圍覆蓋風險點內全部的設備設施和作業活動,并充分考慮不同狀態和不同環境帶來的影響。6.風險類型:即不安全因素,指一切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為、機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條件等。,第一部分 安全風險辨識評估技術相關的術語和定義,7.風險評估:評估風險大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以及4、可能造成的損失程度進行估計和衡量。8.安全風險分級:按照危險程度的高低、管控的難易程度以及失控可能性大小等,劃分安全風險等級的過程。9.安全風險管控:在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的基礎上,依據有關法規標準,采取工程、技術和管理等措施消除、隔離、降低和控制安全風險,確保安全風險始終處于可容許范圍的過程。(如果管控措施失效或管控不到位即轉化為隱患。),第一部分 安全風險辨識評估技術相關的術語和定義,10.安全風險失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未達到預期效果,導致安全風險超出生產作業活動可容許程度的狀況。11.風險管理對象:可能產生或存在風險的主體。12.風險管理標準:針對管理對象所制定的,用于消除或控制風險的準則。5、13.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通過管理與技術手段檢查、測量安全風險的存續狀態及其變化,并通過一定的方式對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信息警示的過程。14.分級標準:制定重大安全風險及其他等級安全風險的分級標準,按照失控可能性、管控難易程度和后果嚴重度等對安全風險進行分級。,風險辨識的步驟,第一步是風險識別,也是對煤礦危險源所產生的風險進行辨識。在此過程中需要考慮人-機-環三個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三種狀態及時態、同時還要分析各危險源可能導致的風險后果及事故類型。第二步是風險評估。此過程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來衡量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可能造成的損失大小,此過程是對風險(也是對危險源)進行分級的過程。(第三部分講解)6、第三步是風險控制,此過程又可以又可以細化為:管理標準和管控措施的制定過程,安全風險的監測、預警、控制過程。(第四部分詳細講解),第二部分 安全風險辨識的方法,安全風險常用的辨識方法可分為經驗對照分析和系統安全分析兩大類。(一)經驗對照分析法是一種通過對照有關標準、法規、檢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員的觀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經驗和判斷能力直觀地評價對象危險性和危害性的方法。經驗對照分析法是一種基于經驗的方法,適用于有可供參考先例、有以往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該方法常用的方式有:工作任務分析法、對比分析、查閱相關記錄、詢問、交談、現場觀察、測試分析、頭腦風暴、安全檢查表分析(SCL)等,第二部分 安全風險辨識的7、方法,安全風險常用的辨識方法可分為經驗對照分析和系統安全分析兩大類。(二)系統安全分析法常用于復雜系統、沒有事故經驗的新開發系統。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預先危險性分析(PHA)、事故樹分析(FTA)、事件樹分析(ETA)、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故障模式與影響分析(FMEA)。,第二部分 安全風險辨識的方法,安全風險的辨識即對礦井風險點內危險源所對應的安全風險進行辨識,結合礦井實際情況采取“經驗對照分析法”從“人、機、環”三個方面進行辨識,并最終形成安全風險清單(或風險點臺賬)。為了保證辨識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在辨識過程中需要進行現場訪談、觀察、交流、詢問、查閱有關資料。,第二部分 安8、全風險辨識的方法,風險清單,安全風險辨識范圍井下所有系統及生產活動區域和地面關鍵地點。根據安全風險辨識范圍,遵循“大小適中、便于分類、功能獨立、易于管理、范圍清晰”的原則,對生產活動全過程進行風險點、危險源和風險排查,并形成風險清單。其中,辨識范圍階段只需確定各生產活動過程中的風險點名稱、危險源、所在位置、風險描述和所屬系統等內容,風險等級在風險評估后再填寫在風險清單中。,危險源辨識的內容:(1)人的不安全行為;(2)機的不安全狀態;(3)環境的不安全條件;,風險識別基礎知識,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因素,機的不安全安狀態,沒有按規定配備必要的設備,設備選型不符合要求,設備維護保養不到位,防護設施不齊9、全,設備警示不齊全,設置位置不合理,機的其他不安全因素,機的不安全狀態,設備選型不符合要求,設備安裝不符合規定,設備保護不齊全、完好,環境的不安全條件,環境的不安全條件包括兩個方面:礦井不良或危險的自然地質條件和不良或危險的工作環境兩個方面的因素。具體是指:1)瓦斯突出威脅;2)水的威脅;3)頂、幫的威脅;4)瓦斯煤塵爆炸威脅;5)火的威脅;6)其他自然地質威脅;7)工作地點溫度、濕度、粉塵、噪聲、有毒氣體濃度等超過規定;8)工作地點照明不足;9)工作地點風量(風速)不符合規定;10)采掘設計缺陷(包括井下巷道布局不合理、工作面布置不合理);11)施工質量不符合要求;12)巷道路面質量差,標識10、不齊全、不正確;13)供電線路布置不合理;14)作業區域警示標志及避災線路設置位置不齊全、不合理;15)作業空間威脅;16)其他工作環境的不安全因素。,煤礦危險源辨識的依據:,確定哪些因素是危險源,需要一定的科學依據,因此,在危險源辨識前,需要廣泛搜集相關的資料,并根據需要進行科學地篩選,作為辨識的依據。一般地,需要搜集以下幾方面的資料:,(1)國內外相關法律、法規、規程、規范、條例、標準和其他要求。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安全生產法、礦山安全法、煤礦安全監察條例、煤礦安全規程、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及評分方法(試行)等等。,(2)相關的事故案例、技術標準。,(3)本企業內部的規章制度11、作業規程、操作規程、安全技術措施等相關信息。,(4)煤礦事故發生機理。,(5)其他相關資料。比如:最新頒布的標準、條例、要求等。,危險源識別的界限危險源識別的界限是所有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可能性的大小在風險評價時予以考慮,用以評價風險程度。另一方面目前不可能導致事故發生因素不作為危險源,即從現實出發,不需要“張開想象的翅膀”。,經驗對照分析法,根據煤礦生產系統中可能發生的或已發生的事故,尋找與事故有關的原因、條件和規律。通過這樣一個經驗分析辨識出系統中導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分析生產系統中各類事故產生的原因、條件、規律。,具有簡明、形象化的特點;系統性、準確性、和預測性較高。,專業性強,12、對人員要求高,需要專業人員操作。,適用范圍,缺點,優點,危險源辨識的注意事項:,1.由于危險源具有潛在性,所以辨識危險源必須考慮各種情況下可能出現的不安全因素,必須要考慮三種時態和狀態。,過去曾發生過什么事故,從中吸取教訓,找出事故的原因,目前系統中存在或潛在什么不安全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的變化或可能產生的危害,正常運行或操作,開機、停機、檢修、故障等情況,火災、事故等緊急事件,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型,機電事故,頂(底)板事故,瓦斯事故,瓦斯、煤塵爆炸或燃燒,煤(巖)與瓦斯突出,瓦斯窒息(中毒)等,指冒頂、片幫、頂板掉矸、頂板支護垮倒等。底板事故視為頂板事故。,指機電設備(設施)導致的事故13、。包括運輸設備在安裝、檢修、調試過程中發生的事故。,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型,火災事故,水災事故,放炮事故,指放炮崩人、觸響瞎炮造成的事故。,指地表水、老空水、地質水、工業用水造成的事故及潰水、潰沙導致的事故。,指煤與矸石自然發火和外因火災造成的事故(煤層自燃未見明火逸出有害氣體中毒算為瓦斯事故),運輸事故,指運輸設備(設施)在運行過程發生的事故。,其它事故,以上七類以外的事故。,風險確定根據危險源可能導致的風險,確定風險。,安全風險所屬系統劃分根據“系統抓、抓系統”的管理要求,結合礦井實際情況將礦井各系統劃分為機電、運輸、通風、采煤、掘進、地質災害防治與測量、其它等七個系統。,第三部分 安全風險評14、估的方法,安全風險評估的目的是對煤礦所有風險管理對象進行風險等級劃分,從而確定風險管理的重點區域和項目,是為風險管理確定目標的過程。根據系統的復雜程度,風險評價可以采取定性、定量、和半定量的評價方法。半定量風險評估方法是建立在實際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數學模型,對生產系統的工藝、設備、設施、環境、人員和管理等方面的狀況進行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其評價結果是一些半定量的指標。,第三部分 安全風險評估的方法,半定量風險評估方法優點:可操作性強,還能依據分值得出明確的風險等級。常用的半定量風險評估方法有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 C)、風險矩陣分析法、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評價法(FMEA)、改進的作業條15、件危險性評價法(MES).結合礦井實際以及以往經驗,礦井選擇半定量風險評估方法中的風險矩陣分析法。(好操作、有以往經驗、便于系統管理),第三部分 安全風險評估的方法,安全風險評估采用“風險矩陣分析法”對危險源所伴隨的風險進行定性、定量評價,確定風險等級。風險的大小由風險值來衡量,風險值等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與事故可能造成的損失的乘積。具體的衡量方式和賦值方法見風險矩陣表。根據風險值的大小,可將安全風險等級從高到低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對應是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分別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標識。(附:風險矩陣圖表),風 險 矩 陣 表,事故可能造成的損失,事故發生可能性,16、風險,風險矩陣法,D,P,C,需要建立的假設的基礎之上,即假設在事故實際發生的情況下,估計會造成什么樣的損失。事故發生后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多個,按照風險管理的要求,取各種后果中最為嚴重的一個,根據以往事故統計或經驗來模糊判斷,第四部分 風險管控,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及運行情況等,確定不可接受的風險,制定并落實控制措施,將風險尤其是重大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礦井在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考慮: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選擇風險控制措施時應包括:工程技術措施;管理措施;培訓教育措施;個體防護措施;應急處置措施。,第四部分 風險管控,風險的管控:根據風險的分級,風險越大,管控級別越高,上級負責管控的風險,下17、級必須負責管控。其中,其中,一級風險由礦長直接監管,其他分管礦領導負責管控;二級風險由系統科室直接監管,風險所在責任單位總體管控,班組、崗位負責其責任范圍內的風險管控;三級風險由責任單位直接監管,班組管控,崗位負責其責任范圍內的風險管控,科室管理人員做好監督;四級風險可由班組或崗位管控或因風險較小可直接忽略。,1、風險管控包括:,(1)風險管理對象的確定、管理標準和管控措施的制定執行;(2)風險監測;(3)風險預警;(4)風險控制;(5)信息與溝通。,2、措施保障包括:(1)組織保障;(2)制度保障;(3)技術保障;(4)資金保障;(5)安全文化保障,第五部分“1+4”模式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實施18、要求,(一)年度辨識評估1.辨識評估時間:每年年底布置下一年度安全生產工作任務前;2.辨識評估人員:礦長、各分管礦領導和相關業務科室、區隊負責人及主要技術管理人員;3.年度辨識評估的重點:瓦斯、水、火、煤塵、頂板及提升運輸系統等容易導致群死群傷事故的危險因素;,第五部分“1+4”模式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實施要求,(一)年度辨識評估4.年度安全風險辨識工作由礦長組織,分管礦領導參與,安監科牽頭負責,各系統科室分系統辨識評估,建立本系統安全風險清單和可能引發重特大事故的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并制定相應的管控措施,最終匯總在安監科,由安監科負責編制礦井年度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報告,形成礦井總的安全風險清單和可能19、引發重特大事故的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及相應的管控措施;5.各系統科室根據年度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結果確定本系統下一年度安全生產工作重點,并指導和完善本系統下一年度生產計劃、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應急救援預案。,(二)專項辨識評估專項辨識評估分四種情況,只要存在以下四種情況中的一種就必須開展1次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1.新水平、新采區、新工作面設計前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2.生產系統、生產工藝、主要設施設備、重大災害因素等發生重大變化時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3.啟封火區、排放瓦斯、突出礦井過構造帶及石門揭煤等高危作業實施前,新技術、新材料試驗或推廣應用前,連續停工停產1個月以上的煤礦復工復產前的安全風險辨識評20、估。4.本礦發生死亡事故或涉險事故、出現重大事故隱患或所在省份(河南省)發生重特大事故后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1.新水平、新采區、新工作面設計前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1)辨識評估時間:新水平、新采區、新工作面設計前;(2)辨識評估人員:總工程師、有關業務科室;(3)辨識評估的重點:地質條件和重大災害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4)此種情況下的專項安全風險辨識工作由總工程師組織,生產技術科牽頭,其他系統科室配合,分系統開展辨識評估,并將新辨識出的重大安全風險和相應的管控措施分系統補充完善在礦井總的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及相應的管控措施中,最終由生產技術科負責編制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報告;(5)各系統科21、室根據設計前的專項辨識評估結果完善設計方案,指導生產工藝選擇、生產系統布置、設備選型、勞動組織確定等,并存檔管理。,2.生產系統、生產工藝、主要設施設備、重大災害因素等發生重大變化時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1)辨識評估時間:生產系統、生產工藝、主要設施設備、重大災害因素等發生重大變化時;(2)辨識評估人員:分管礦領導、有關業務科室;其中,生產系統、生產工藝和頂板類重大災害因素發生重大變化時的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由生產副礦長分管負責,主要設施設備和機電運輸類重大災害因素發生重大變化時的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由機電副礦長分管負責,通風、地質災害防治與測量類重大災害因素發生重大變化時的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22、估由總工程師分管負責;,2.生產系統、生產工藝、主要設施設備、重大災害因素等發生重大變化時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3)辨識評估的重點:作業環境、生產過程、重大災害因素和設施設備運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4)此種情況下的專項風險辨識工作由分管礦領導根據分管業務不同確定牽頭單位自行組織,各有關業務科室分系統辨識評估,并將辨識出的新的重大安全風險和相應的管控措施分系統補充完善在礦井總的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及相應的管控措施中,最終由牽頭單位負責編制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報告;(5)各系統科室、各區隊根據辨識評估結果重新編制或修訂完善本單位作業規程、操作規程,并存檔管理。,3.啟封火區、排放瓦斯、突出礦井過構23、造帶及石門揭煤等高危作業實施前,新技術、新材料試驗或推廣應用前,連續停工停產1個月以上的煤礦復工復產前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1)辨識評估時間:啟封火區、排放瓦斯、突出礦井過構造帶及石門揭煤等高危作業實施前,新技術、新材料試驗或推廣應用前,連續停工停產1個月以上的煤礦復工復產前;(2)辨識評估人員:分管礦領導、有關業務科室、生產組織區隊;其中,啟封火區、排放瓦斯、突出礦井過構造帶及石門揭煤等高危作業實施前以及新技術、新材料試驗或推廣應用前的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均由總工程師分管負責,連續停工停產1個月以上復工復產前的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由生產副礦長分管負責;,3.啟封火區、排放瓦斯、突出礦井過構造24、帶及石門揭煤等高危作業實施前,新技術、新材料試驗或推廣應用前,連續停工停產1個月以上的煤礦復工復產前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3)辨識評估的重點:作業環境、工程技術、設備設施、現場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風險;(4)此種情況下的專項風險辨識工作由分管礦領導根據分管業務不同確定牽頭單位自行組織,各有關業務科室分系統辨識評估,并將辨識出的新的重大安全風險和相應的管控措施,分系統補充完善在礦井總的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及相應的管控措施中,最終由牽頭單位負責編制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報告;(5)各系統科室、各區隊在編制安全技術措施時,必須以辨識評估結果為依據,并體現在安全技術措施中。,4.本礦發生死亡事故或涉險事故、25、出現重大事故隱患或所在省份(河南省)發生重特大事故后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1)辨識評估時間:本礦發生死亡事故或涉險事故、出現重大事故隱患或所在省份(河南省)發生重特大事故后;(2)辨識評估人員:礦長、分管礦領導、有關業務科室;(3)辨識評估的重點:安全風險辨識結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區;,4.本礦發生死亡事故或涉險事故、出現重大事故隱患或所在省份(河南省)發生重特大事故后的安全風險辨識評估。(4)此種情況下的專項風險辨識工作由礦長組織,分管礦領導參與,根據事故性質不同,指定牽頭業務科室牽頭負責,其他系統科室配合,識別該事件所涉及專業、系統安全風險辨識結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區,并將26、識別出的新的或完善的重大安全風險和相應的管控措施,由牽頭科室負責編制專項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報告;(5)各系統科室、各區隊根據辨識評估結果指導修訂完善相關設計方案、作業規程、操作規程、安全技術措施等技術文件。,1、所有事故都是可防止的 2、各自管理層對各自的安全直接負責3、所有安全操作隱患是可以控制的 4、安全是員工生產活動的條件5、員工必須接受嚴格的培訓 6、各級主管必須進行安全檢查7、發現安全隱患必須及時更正 8、工作外的安全和工作安全同等重要9、良好的安全就是一門生意 10、員工的直接參與是關鍵,如何將安全風險管控融入到日常安全生產工作中,xx年年度安全風險辨識需要注意的事項,一、需重點完善的項目1.分系統重新評估xx年辨識的304項風險,確保風險等級合理,并結合實際調整對應的管控措施。2.重點梳理重大安全風險,確保達到全覆蓋。3.針對每個重大安全風險分系統制定重大安全風險管控措施,力爭管控措施切合實際、針對性強、便于執行,杜絕空話、套話。4.專項辨識過程中,一般情況下不添加新的重大風險,確實需要添加新的重大風險時,必須經礦領導班子審核同意。,xx年年度安全風險辨識需要注意的事項,二、需要添加和重點完善的風險1.電氣焊作業2.燃氣鍋爐使用3.炸藥庫管理4.各系統在關聯風險過程中缺少的風險項目,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