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貴州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方案(2021-2025年)(1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50969
2023-09-18
19頁
285.45KB
1、 2“十四五”貴州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一、規劃背景(一)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2013年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內容和基礎保障,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2019 年出臺了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中發201917 號)和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2、品安全責任制規定的通知(廳字201913 號),實行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堅持謀發展必須謀安全,管行業必須管安全。(二)“十三五”期間主要成就1.優質農產品認證發展步伐加快。提前 2 年完成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大省建設任務,2020 年底,全省地理標志農產品達137 個,“十三五”期間增加 112 個,增長了 5 倍,總數排名全國 3 第八,完成了全國唯一茶葉類省級農產品地理標志“貴州綠茶”登記保護,貴州綠茶、鳳岡鋅硒茶、都勻毛尖、朵貝茶、織金竹蓀、興仁薏仁米、麻江藍莓、從江香禾糯、水城獼猴桃、修文獼猴桃、安順山藥等 11 個地理標志農產品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洲聯盟地理標志保護與合3、作協定。綠色食品達 371 個,“十三五”期間增加 336 個,兩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工作有序推進,首個“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區”獲批通過,兩個有機農產品基地被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準為“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園區建設和有機基地創建工作實現了零突破。強化獲證產品證后監管,提高產品公信力。2.標準化生產全面推進。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標準體系由總綱和我省重點推進的農業特色優勢 12 個產業(產品)標準體系組成,共 2814 項標準,以國家標準為基礎,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相互銜接、互相補充。建成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 397 個(國家級 102 個、省4、級 295 個)、國家獸用抗菌藥試點場 6 個、冷水養殖示范基地 16 萬平方米,建成上海外延蔬菜基地 6 家、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保供基地 44 家。3.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省已有播州區、羅甸縣、印江縣、鳳岡縣、江口縣、長順縣、習水縣、雷山縣和七星關區等 9 個縣(區)創建成功,被農業農村部命名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已基本形成產管并舉、全程控制、4 執法有力、監測有效的縣域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模式。4.執法監管深入開展。制定農業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明確了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行刑銜接有章可依。開展農資打假整治,維護農業生產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5、全,農資打假查辦案件 5163 件。嚴厲打擊了禁限用藥物使用問題以及常規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查辦農產品質量安全案件421 件,問題處置率 100%。在全國首提“寧要草 不要草甘膦”,開展茶園菜園果園清園行動,整治違規使用草甘膦等化學除草劑,查處茶園果園菜園等種植基地違規使用草甘膦等化學除草劑案件 102 起。貴州茶園種植基地禁用化學除草劑寫入貴州省茶產業發展條例,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規定赤水河全流域禁用化學除草劑,為貴州生態文明出新績作出應有貢獻。(三)“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1.基本趨勢。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中向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責任越壓越實,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管網格越筑越牢,敢6、于執法、敢于亮劍的執法意識逐步提高,檢測能力和水平日趨向好,生產主體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穩步提高。2.有利因素。國家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出臺了新國發 2 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提高重要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2020 年全面脫貧奔小康,地方政府工作重心向鄉村振興轉變,客觀上可 5 進一步壓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地方政府屬地責任。省委決定將由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調整至由高質量發展統攬經濟社會發展,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省委提出圍繞“四新”主攻“四化”的要求,農業現代化是當前我省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舉措,推進農業現代化對農產品質7、量安全、農業品牌化和農業標準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頂層設計和政策指引應進一步增強。3.面臨挑戰。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依然存在,部分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意識還不強,違法使用禁用藥物、非法添加、常規藥物超劑量使用、不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和獸藥休藥期等問題時有發生。基層監管能力相對偏弱,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監管需求。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保障還不充分,綠色優質的農產品比重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不高。二、總體要求(四)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產出來”“管出來”等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8、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 6 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著力健標準、防風險、嚴監管、優機制、強保障,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打牢堅實基礎。(五)規劃依據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 號)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十四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貴州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貴州省“十四五”現代山地特9、色高效農業發展規劃綠色食品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等。(六)基本原則提高站位,壓實責任。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全局謀劃推進工作,壓緊壓實地方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生產主體責任,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統籌謀劃,抓主抓重。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要求,“守底線”“拉高線”同步推,“保安全”“提品質”一起抓。聚焦質量安全難點熱點,明主線、抓關鍵、補短板,確保措施落實落地。7 綠色導向,標準引領。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生10、態化,加強質量安全源頭管控。強化標準引領,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著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持續推進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三品一標”。預防為主,全程防控。加強農藥、獸藥監管,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關。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評估作用,堅持下先手棋、打主動仗,聚焦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強化全過程防控、全鏈條監管,堅決防范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鏈條式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重心下沉,手段創新。推動各類資源向基層下沉,加強縣鄉監管體系隊伍建設,大力推進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積極推動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追溯管理、智慧監管、信用監管等手段運用,提升監管效能。(七)發展目標到 20211、5 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中向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風險防控及應急處置、執法監管、制度保障、治理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發展高質量、監管高水平的新格局基本形成。1.質量安全水平提升。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 98%以上,系統性、區域性的問題隱患得到有效解決,違法違規行為明 8 顯遏制,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2.監測能力和數量提升。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達每年1.5批次千人,問題農產品處置率 100%。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和服務水平穩步提升,設施設備及人員配置不斷完善,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和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通過率穩定在 80%以上,認證參數能夠滿足12、農獸藥殘留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突出問題和監督執法工作需要。鞏固和創建 15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3.標準化生產水平提升。對標“守牢安全底線、對標目標市場、突出地方特色、嚴于國家標準”原則,完善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標準體系,標準宣傳、培訓、實施、監管體系更加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示范創建有序推進。4.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提升。綠色食品產業規模穩步擴大,產品總數達到 600 個;組織申報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區 10 個以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影響力逐漸擴大,加快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5.現代監管手段創新提升。鄉13、鎮網格化管理框架基本形成,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基本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覆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基本建立。“智慧監管”網絡更加順暢,信息化治理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9 三、重點任務(八)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1.優化標準體系。以產品為主線,以強化全程質量控制、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為導向,按照“有標貫標、缺標補標、低標提標”的原則,開展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梳理、比對分析和跟蹤評價,編制全產業鏈標準體系表,加快產地環境、品種種質、投入品管控、產品加工、儲運保鮮、包裝標識、分等分級等關鍵環節標準的制修訂,逐步健全布局合理、指標科學、協調配套的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標準體系。2.強化標準應14、用。結合各地優勢產區的種養品種和生產模式,以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標準體系全產業鏈標準體系表為指引,因地制宜集成一批特色鮮明、先進適用、操作性強的標準綜合體。推動各地將標準綜合體轉化為簡便易懂的生產模式圖、操作明白紙和風險管控手冊,確保生產經營和管理者識標、懂標、用標。3.嚴格標準實施。將農業標準化納入農業龍頭企業和高素質農民、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內容,提升標準化人才隊伍的業務素養和專業技能。以標準化基地為主體依托,組織開展“四個一”貫標活動,即編制一套簡明適用的標準宣貫材料,組建一支根植基層的標準專家服務隊伍,組織一批有影響力的觀摩培訓活動,培育一批綠色優質農產品精品,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15、+農戶”10 組織方式,提升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標準化生產能力,帶動小農戶按標生產。4.開展示范引領。圍繞農業特色產業和突出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生產、資源保護等重點內容,堅持產業需求和問題導向,以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以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發展為重點方向,建設一批標準化種養基地。對標粵港澳大灣區等目標市場,鼓勵引導農產品生產主體開展“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圳品”認證,全力打造標準化、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體系,高效精準鏈接下游銷售渠道,構建合作共贏發展新格局。5.穩步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圍繞“提質量、控增量、穩總量”目標,強化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管理,加快發展16、名特優新農產品。建立健全標準體系,深入開展生產操作規程“進企入戶”行動,督促獲證企業嚴格按標生產,建設一批相關生產和原料基地。繼續落實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綠色食品政策,執行相關認證費用減免政策。專欄 1標準化提升行動1.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力爭創建 9 個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打造標準化引領農產品質量效益競爭力提升的發展典型和兩個“三品一標”協同發展示范樣板。2.建設標準化種養基地。建設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 150 個,建成規模化、生態化蔬菜栽培示范基地 150 個、肉羊存欄 1000 只以上 11 標準化示范場 20 個,創建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 20 個,推進大水面17、增殖漁業、稻漁綜合種養、設施漁業及鱘魚基地建設,打造一批大水面增殖漁業示范基地。(九)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組織開展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茭白),以產品為主線、全程質量控制為核心,健全完善全產業鏈標準及標準綜合體,編制標準模式圖、明白紙和風險防控手冊,讓生產經營者識標、懂標、用標。創建一批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標準“領跑者”,建立健全標準實施宣貫和跟蹤評價機制,推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專欄 2農產品“三品一標”提升行動1.推進基地建設。組織申報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業融18、合發展園區10 個以上,充分發揮基地產銷對接功能,促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2.擴大品牌影響。推動地理標志產品與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融合發展,實現品牌疊加效應。3.強化證后監管。將“三品一標”農產品抽檢列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檢計劃重點對象。4.提升承諾達標合格證實施水平。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控自檢和規范開具大培訓,每年每個開證主體至少培訓 1 次,落實農產 12 品質量安全管控要求。探索開展與電商平臺的合作,推動農產品帶證銷售。(十)強化監測評估1.提高監測機構能力。逐步構建以省為骨干、地市為基礎、縣鄉為補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省級認證參數達 350 個以上,重點19、以風險監測、風險預警、輿情監控、技術監督和指導為主;市(州)認證參數達 200 個以上,重點以監督抽檢和技術指導為主;縣級認證參數達 60 個以上,認證參數能夠滿足農獸藥殘留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突出問題和監督執法工作需要;鄉鎮速測能滿足本地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用藥習慣。專欄 3監測能力提升行動1.開展全員大培訓。每年在全省范圍內至少組織舉辦 2 期線上線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質量管理和檢測技術培訓班,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分區域、分批次、分崗位對所有人員輪訓一遍,對質量負責人、技術負責人和重點崗位人員至少每年培訓 1 次。2.提高縣級檢測機構“雙認證”比例。組織開展檢測機構幫扶活動,通過完善一對一幫扶機制20、,推動縣級檢測機構“雙認證”比例達到 80%以上,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服務當地產業發展。3.開展技能比武練兵。以市縣檢測人員為主,每 3 年組織開展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競賽貴州預賽,通過對排名靠前的檢測人員頒發榮譽稱號,引導激勵各地加強崗位練兵和技術培訓,激發基層檢測技術人員苦練技術內功的積極性,不斷提升檢測人員抽樣能力 13 和上機能力。2.優化監測方式。加強省、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的統籌實施,形成省級重點開展風險監測與評估,市(州)重點開展監督抽檢,縣級重點開展抽樣、定量檢測、快速檢測,鄉級以快速檢測為主的檢測機制。推動風險監測與監督抽查相結合,探索監測數據數字化21、直報,全面提升監測的時效性、準確性、真實性和覆蓋面。3.深化風險評估。圍繞產業實際,以特色產業和糧油產品為重點,每年召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分析座談會,查找風險隱患,科學制定風險評估方法。針對重點品種開展常規監測與風險分析,定期形成風險評估報告。強化企業自身風險控制,推進自查與抽查相結合。(十一)實施全鏈條監管1.凈化產地環境。加強農業領域突出環境問題治理,密切關注產地環境污染、生物源危害及其他潛在污染物問題,加強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堅定不移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持續改善產地環境,到 2025 年,農膜回收率達 85%,農藥包裝廢棄物22、回收率達 8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 86%以上,健全畜禽糞污處理利用標準體系,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穩定在 80%以上。14 2.推進綠色生產。到 2025 年,50%以上的規模養殖場實施養殖減抗行動,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 43%,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 90%以上,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 50%以上,建設綠色防控率示范區 300 個以上。3.農資打假整治。加強農藥、肥料、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管理,聯合市場監管、公安、檢察院、人民法院等部門開展農資打假整治,嚴厲打擊農資門店的不規范經營行為,農資下鄉“忽悠團”、上門推銷式無證經營、違規經營禁限用農獸藥的違法違規行為。23、堅決查處制假售假、侵權假冒、非法添加等問題農資,年均查辦農資打假案件 1800 件以上。建立農業投入品質量常態化監測制度,發現問題,堅決查處。4.強化監督檢查。嚴格落實“雙隨機”要求,扎實開展對生產主體的監督抽查、飛行檢查、暗訪暗查。加大巡查檢查力度,增加重點監管對象檢查頻次。針對重點產品、重點地區、重點時節開展監測,實施檢打聯動、行刑銜接、聯合懲戒,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5.推進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推動蔬菜、水果、畜禽、禽蛋、水產品等規定品類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具全覆蓋,完善開證主體名錄,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推進承諾達標合格證信息化管理,并建立服務點。將承諾達標合格證開具監管、指導作為鄉24、鎮監管服 15 務機構重要職能,督促生產者在自控自檢的基礎上開證。建立健全開證主體信用評價機制。逐步建立合格證制度與市場準入的有效銜接。6.深入推進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行動。聚焦問題較為突出的雞蛋、烏雞、肉雞、豇豆、韭菜、韭黃、芹菜、大口黑鱸、烏鱧、鳊魚、大黃魚、鱘魚、肉牛、肉羊等 14 個重點品種,采取精準治理模式,使生產方式進一步轉型升級,綠色防控技術得到普遍應用,農藥獸藥使用更加科學合理,生產銷售的食用農產品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嚴厲打擊禁限用藥物違法使用、常規藥物超標使用等行為,加大監督抽查、飛行檢查、“四不兩直”檢查力度,及時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加強安全用藥宣傳,讓種植養殖25、者牢固樹立“不合格不上市”的意識。(十二)提升質量安全治理創新能力1.推進網格化監管。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探索構建“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網格化監管模式。穩定市縣鄉機構隊伍,加強鄉鎮監管服務機構能力建設,落實村級協管員制度,打通監管“最后一公里”。加強基層監管服務人才體系隊伍建設,在健全網格監管員隊伍基礎上,推動建立村級協管員、企業內控員隊伍。專欄 4監管能力提升行動1.加強能力素質培育。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農獸藥識 16 假辯假、巡查檢查規范等,采取“線上線下”模式,開展全員大培訓,形成常態化培訓機制。2.提高監管效能。堅持巡查檢查與指導服務結合、巡查檢查與監督抽樣26、結合、巡查檢查與認證服務結合,分類別分層級確定巡查檢查重點,運用“智慧監管”實現信息化記錄。2.推進信用監管。按照全國統一部署深入開展農安信用體系建設,加大農安信用文化宣傳力度,推進行業誠信自律。3.推進智慧監管。實現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和貴州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深度對接,推進生產記錄便捷化、電子化,運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基地巡查”功能全程信息化記錄巡查檢查過程。加快推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監管中的應用,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安排打造“陽光農安”。專欄 5智慧監管行動1.推動省平臺與國家平臺深度對接。按照國家平臺外部追溯管產品流向,省平臺內部追溯管生產過程的總原則,進27、一步實現省平臺與國家平臺深度對接。2.拓展平臺功能。有序推進現有平臺、軟件功能集成運用,探索開發培訓考核模塊,分產業、分層級定向推送用藥常識、監管知識、警示案例。3.上萬主體入網。推動全省登記在冊并正常運行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規模種養殖戶全部納入平臺監管,2025 年 17 達 12000 家以上。4.鼓勵信息化記錄。生產主體要依法依規記錄生產檔案,鼓勵生產主體依托平臺建立電子生產檔案實現信息化記錄。5.巡查檢查信息化。規范巡查檢查流程,按照有關頻次要求,實現信息化統計調度。(十三)提升質量安全協同監管能力1.構建社會共治機制。統籌農藥獸藥管理、標準制定、生產管控、檢驗檢測、問28、題處置,強化各司其職、分兵把守。推進承諾達標合格證、質量追溯、信用體系、網格化監管等新制度落地生根,完善考核制度,壓實“三個責任”,提高監管效能。推動健全以承諾達標合格證為基礎的產地準出、市場準入銜接機制,推進信息化管理,提高開證收證查證效率。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暢通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資打假投訴舉報渠道,逐步構建國律自律他律相結合、各方參與、統籌協調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2.強化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示范作用。持續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開展動態核查,實行定期考核、動態管理,嚴格退出機制,提高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水平。率先推進全鏈條監管和全域標準化,承諾達標合格證制29、度與網格化監管、信用監管、智慧監管有機結合,發揮其在標準引領、品牌構建、質量追溯、全程監管等方面的帶動示范功能,強化在協同監管方 18 面的示范引領作用,逐步形成“因地制宜、特色鮮明、以點帶面、全面發展”的質量安全縣引領帶動新局面。到 2025 年底認定數量達到 15 個,支持有條件的市(州)整體創建。3.鞏固提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每年重點核查已命名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政府屬地責任落實、基層監管能力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重點工作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等五個方面情況;圍繞網站集中展示、生產基地亮牌、規范網上宣傳、強化宣傳推介等四個方面,指導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開展“亮牌”行動。四30、強化支撐保障(十四)健全法規體系推動修訂貴州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進一步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各方責任,健全源頭治理、風險防范、全程控制、科學高效的管理制度,進一步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貴州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宣貫培訓,引導廣大生產者、經營者、監管者盡快熟悉法律新規定、新要求,做到知法守法用法。(十五)強化體系隊伍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穩定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隊伍。推進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機構標準化建 19 設,統一明確鄉鎮監管站的機構職能、人員配備、設施能力、管理制度和工作開展等要求,推動鄉鎮監管服務機構切實發揮作用。積極開展農31、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比武、崗位練兵和技術培訓,不斷提升檢測人員的能力素質和技術水平。支持有條件的地區,落實村級協管員,協助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和督導巡查工作。加強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將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重要任務,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培訓。(十六)強化投入保障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積極爭取建設投資、財政補助、運行投入等經費,圍繞風險評估、風險監測、監管執法、標準化生產等重點領域,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各級財政保障制度,加大對執法監督、風險評估、風險監測、監督抽查、投入品管理、標準制修訂、農產品質量追溯、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等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動建32、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農產品質量追溯等財政獎補政策。發揮政策導向作用,搶抓粵黔兩省協作機遇,引導社會資金和爭取東西部協作資金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和服務,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五、加強組織實施(十七)強化組織領導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保障公眾健康、20 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納入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籌推進。各地結合本地區、本行業實際,對照新發展階段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規劃或發展意見,細化目標、任務與職責分工,全力推進確保規劃任務有序完成。(十八)強化責任落實按照黨政同責要求,嚴格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33、任、地方屬地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通過簽訂責任狀、致函、約談、通報等形式,推動逐級監管責任落實。加強縣鄉體系隊伍建設,推動各類資源向基層下沉,保證事有人抓、活有人干、責有人負。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培訓,督促各類主體誠信守法。健全責任追究機制,堅決懲治監管不作為、亂作為現象,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十九)強化考核評價各地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納入地方食品安全評議、質量工作、“菜籃子”市(州)長負責制考核內容,對政府履行 食品安全領導干部責任制規定情況進行考核,對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承諾達標合格證開具、農資打假執法、監督抽查、條件保障等重要指標進行量化考核,以考核為指揮棒,確保各項任務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