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市崆峒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3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53000
2023-09-18
39頁
5.26MB
1、平涼市崆峒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眾版平涼市自然資源局崆峒分局2023年2月征求意見稿前前 言言2035,崆峒邀您共舞!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工作部署,崆峒區組織編制崆峒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崆峒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綜合性規劃。由崆峒區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由平涼市人民政府審批,崆峒區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由平涼市自然資源局崆峒分局負責解釋。規劃是崆峒區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引導鄉鎮空間規劃的重要抓手,后續編制詳細規劃的依據,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基礎。C O N2、 T E N T S01 總則02 目標與戰略03 構建科學合理的空間格局體系04 自然資源利用與綠色發展05 魅力國土塑造與鄉村振興06 完善空間發展支撐體系07 國土空間整治修復08 實施保障措施1.1 1.1 區位及概況區位及概況1.2 1.2 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范圍和期限01 總則總則平涼市崆峒區地處甘肅東部,六盤山東麓,東鄰涇川、鎮原,南依華亭、崇信,西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靖遠縣接壤,北與彭陽、鎮原縣毗鄰。崆峒區是平涼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陜甘寧三省交通要塞和隴東傳統商品集散地,“中國十大道教文化旅游勝地之一,平涼市城市化發展重點區,平涼市物流通道樞紐及重要的新型先導產業基地3、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區位及概況 規劃范圍為崆峒區行政轄區,規劃總面積:1930.31平方公里。本次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基期年為2021年,近期目標為2025年,遠期目標為 2035 年。規劃范圍和期限02 目標與戰略目標與戰略2.1 2.1 戰略定位戰略定位2.2 2.2 目標目標2.3 2.3 發展戰略發展戰略落實國家新發展理念,堅持主體功能定位,立足本地,呼應“十四五”發展規劃,確定崆峒區定位為:總體定位:崆峒區是平涼市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涼市高新技術發展的引領區和核心區。職能定位:平涼市都市區發展的承載、疏解、支撐、服務職能。戰略定位-總體定位主體功能定位區域劃分(鄉鎮4、)數量城市化發展區柳湖鎮、白廟鄉、峽門鄉、上楊鄉、四十里鋪鎮、白水鎮6農產品主產區西陽鄉、寨河鄉、香蓮鄉、草峰鎮、大寨鄉、花所鎮、索羅鄉7重點生態功能區崆峒鎮、安國鎮、大秦鄉、麻武鄉4主體功能區劃分圖 崆峒區主體定位為城市化發展區,兼顧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區內以鄉鎮行政區為單元,確定各鄉鎮主體功能,其中城鎮化發展鄉鎮6個,農產品主產鄉鎮7個,重點生態功能鄉鎮4個。戰略定位-主體功能定位涇河沿川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優質果品產業、綠色蔬菜產業)平涼紅牛繁育基地-(平涼紅牛產業)“問道崆峒養生平涼”文旅+產業發展引領區-(文旅康養產業)物流產業+,互聯網新興產業核心區-(智能制造、中醫中5、藥產業、新興能源產業)國家級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綠色建材、生態環保)立足“陜甘寧三省區域中心城市”總體定位,著力打造綜合交通樞紐,區域性商貿物流、文旅集散、健康醫養、教育科創、金融服務中心“一樞紐五中心”,奮力建設經濟發展、民族團結、文化繁榮、生態優美、共同富裕的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美麗崆峒。戰略定位-職能定位戰略定位-產業發展定位44優化國土保護開發布局到 2025 年,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省市下達目標,耕地保有量保穩定,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布局合理。落實規劃綠化造林空間,森林覆蓋率,林地保有量達到預期。到2035年,區域城鎮空間格局更加適度有序,各類空間布局更加科學合理,空間治6、理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到2025年,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集聚城鎮布局,完善結構體系,國土空間利用集約高效,耕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有效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和水資源利用總量。到2035年,規劃期末人均城鎮建設用地面積持續降低,每萬元GDP水耗、地耗分別有顯著降低。到2025年,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美麗崆峒、魅力國土”基本形成,完善區域內公共服務和基礎保障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到2035年規劃期末,人民生活空間藍綠分明適度有序,生活品質提升顯著,城鄉深度融合均衡發展,國土空間修復治理取得良好效果,人與自然和諧與共。對甘肅省、平涼市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分解指標進行落實,并按照2020年、207、25年、2035年提出30個國土空間利用指標。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提升國土空間品質指標體系2035年,將崆峒區建設成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文旅國際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城鎮化率等化,區域協同、對外經濟合作和競爭參與度明顯提升;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到新高度;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現代化水平基本實現。總體目標目標-階段目標25%戰略1戰略2戰略3遵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指引,樹牢生態安全屏障戰略。落實主體功能定位,嚴控生態、糧食安全底線戰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戰略4提升8、區域協同力度,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戰略。戰略5全域要素統籌,高效利用,全力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03 構建構建科學合理科學合理的空間格局體系的空間格局體系3.1 3.1 構建總體保護發展格局構建總體保護發展格局3.2 3.2 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格局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格局3.3 3.3 提質增效的農業空間格局提質增效的農業空間格局3.4 3.4 活力高效的城鎮空間格局活力高效的城鎮空間格局一主一副雙區耦合塬上農牧發展區:以高效生態農業、生態養殖為主,結合地域特色積極發展民俗特色旅游。生態綠色發展區: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加快生態農牧業和林業發展,打造生態產業片區。構建平涼市中心城區和9、崆峒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引擎”和“中樞”;發展四十里鋪鎮為中心城區向東擴展重點承載區,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推動全面鄉村振興。沿涇河川區城鄉發展帶;平慶城鎮發展軸;華平彭城鎮發展軸;太統崆峒山脈生態軸。構建總體保護發展格局一帶三軸構建“三區兩廊三帶多點”生態保護總體格局三區 南部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區;沿川城鎮集中發展生態功能提升區;北部殘塬溝壑重點治理區。兩廊崆峒-太統山脈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涇河生態景觀廊道。三帶小路(小蘆)河水土流失保持帶;大路(大蘆)河水土流失保持帶;潘楊澗河水土流失保持帶。多點北塬水土流失保持治理區;中部川區城鎮、農業生態功能提升區;南部淺山水源涵養區。山清水秀的生態空10、間格局構建“一帶多園三板塊眾節點”農業發展格局提質增效的農業空間格局一帶:涇河沿川現代農業發展區(帶)多園:北部以草峰鎮、寨河鄉為核心的小雜糧種植加工、肉牛養殖農業園區;白廟鄉、四十里鋪鎮、白水鎮等鄉鎮為核心的現代農業集中園區。三板塊:北部傳統小雜糧種植品質提升,肉牛養殖品牌提升區;涇河沿川現代農業發展區(注重規模化、專業化,體現高技術含量、高水平管理)。眾節點:串聯式打造南部淺山區生態觀光農業;北部塬區以園區帶動輻射,其他鄉鎮分散發展的格局。構建“雙核、兩軸、三帶、一聚團”的城鎮開發格局01020304中心城區+四十里鋪雙核驅動發展平固-華亭城鎮發展軸;平慶城鎮發展軸北部塬區城鎮發展帶;川區11、城市城鎮發展帶;南部淺山區城鎮發展帶崆峒鎮+柳湖鎮+中心城區+白廟鄉+四十里鋪鎮簇團發展活力高效的城鎮空間格局04 自然資源利自然資源利用與綠色發展用與綠色發展4.1 4.1 統籌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統籌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4.2 4.2 明確產業發展體系明確產業發展體系4.3 4.3 產業布局產業布局4.4 4.4 產業結構目標產業結構目標4.5 4.5 產業發展結構與路徑產業發展結構與路徑優化調整國土空間用途結構,規劃至 2035 年,崆峒區農用地、建設用地、其他土地比例調整為 85.46:6.59:7.95。森林資源保護體系,落實規劃造林綠化空間,劃分森林資源重點保護區域,劃分重點開發利12、用區域,確定森林資源開發利用方向。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實施水資源利用“雙控”,嚴格落實地表水源保護區、地下水源涵養區等各類保護區的管控要求。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明確建設任務、重點區域和建設時序,促進耕地集中連片和質量提升。建設節約集約利用,開展城鎮低效用地開發,加強村莊建設用地整治,加強不同類型村莊發展引導,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濕地保護,嚴格制定濕地保護目標,劃定濕地保護范圍線,科學修復退化濕地,提出修復重點工程的規模、布局和時序,積極推進合理利用,全面加強能力建設,努力提升濕地保護的治理能力和水平。礦產能源保護與利用,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13、田保護任務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明確建設任務、重點區域和建設時序,促進耕地集中連片和質量提升。統籌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01020304050607立足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結合甘肅省十大生態產業體系以及平涼市九大產業鏈,優化提升“3類大傳統功能產業”、培育壯大“6大新興功能產業”,鼓勵發展“4大服務支撐體系”明確產業發展體系主要以中部涇河川區為腹地(以涇河川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核心),東西串聯各大產業片區。中部川區綜合產業帶主要包括北部臺塬農牧發展示范區,以肉牛養殖、林果產業(蘋果)、旱作農業以及農副產品加工為主;南部山區生態休閑康體區,以生態觀光、山區康養、特色林果(核桃、花椒)、農事體驗為14、主;崆峒山旅游發展,主要結合崆峒山景區發展生態游與歷史游。三大產業片區范圍主要為平涼中心城區范疇,主要發展綜合服務類產業。產業綜合服務核一核一帶三區產 業 布 局 優化產業結構 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規劃持續推動農業做優、工業做強、三產做旺,促進崆峒區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安國鎮產業發展核心,帶動周邊寨河鄉、大秦鄉,以本地中草藥為主,培育中藥材種植基地,依托平涼工業園區發展崆峒區中藥材精深加工工業。以北部塬上草峰鎮為龍頭,聯合香蓮鄉、寨河鄉,繼續發展優勢產業林果種植和養殖業,以標準化林果種植基地為基礎,規模化生產經營,發揚平涼紅牛品牌效應,拓展牛肉精深加工及交易貿易市場,使優勢產業帶動崆峒區整體經濟發15、展。以峽門鄉綠色建材產業為基礎,帶動周邊上楊鄉等鄉鎮,積極發展加工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式發展的城鎮協作功能圈。安國產業功能城鎮圈崆峒區城鎮圈規劃圖草峰產業功能城鎮圈峽門產業功能城鎮圈產業結構目標n產業發展路徑n 區域產業空間結構劃分p 一心:即平涼中心城區,打造區域中心城市,突出其綜合服務功能,形成綜合服務中心。p 兩片:即南部淺山區、北部臺塬區。構建“一心兩區、一帶兩片”的產業空間結構p 兩區:即生態文化旅游服務區和平涼工業園區(含峽門綠色建材工業集中區)。p 一帶:即涇河川綜合產業帶(以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核心)。第一產業:構建農業全產業鏈培育引進的天源新型農業等龍頭企業11家、華興種植等16、農民專業合作社16個、標準化肉牛養殖小區30個以及涇河川區國家級蔬菜產業園,構建農業全產業鏈。壯大電子信息、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新興產業”,構建結構合理、優勢明顯、高效低耗的現代制造業體系。第二產業:構建高效低耗的現代制造業體系第三產業:構建產品多元的旅游服務業體系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資源,精心培育“崆峒笑談”“崆峒武術”等“非遺”文化項目以及金潤國際等一批現代商貿物流中心等構建多元旅游服務業體系。產業發展結構與路徑05 魅力國土魅力國土塑塑造與鄉村造與鄉村振興振興5.1 5.1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塑造魅力國土塑造魅力國土5.2 5.2 發展新型城鎮化17、與構建城鄉體系發展新型城鎮化與構建城鄉體系5.3 5.3 優化城鎮規模結構與實施鄉村振興優化城鎮規模結構與實施鄉村振興構建“一 干多支兩片多點”的全域山水格局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塑造魅力國土涇河以北山塬生態風貌區,涇河以南山塬生態風貌區。涇河與頡河所組成的母親河生態河谷走廊。由涇河、頡河支流以及南北山塬而下的沖溝所組成的分支放射狀線型生態廊道。一 干多支兩片位于安國鎮、崆峒鎮、麻武鄉的多處生態保護紅線控制區,以及土谷堆林場為核心的重要生態培育保護區。多點p雙核:古城歷史文化展示核、崆峒山歷史文化保護核以崆峒山大景區歷史文化保護為重點,打造崆峒山歷史文化保護核;中心城市老城區集中分布古建筑、古遺跡18、古城區等文化資源,結合左宗棠、趙時春等名人符號、名人效應,以柳湖書院為載體,打造古城歷史文化展示核。p一帶:涇河歷史文化展示帶涇河東西串聯崆峒區整個區域,沿線集中分布崆峒區核心歷史文化資源以及非物質文化資源,打造涇河歷史文化展示帶。p 四片區崆峒山歷史遺址文化保護區、北部塬區鄉村民俗文化保護區、南部山區鄉村文化保護區、河谷川區古城文化展示區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塑造魅力國土構建“雙核一帶四片區”歷史文化保護格局發展新型城鎮化與構建城鄉體系構建“中心城區-重點鎮-一般鎮”城鄉體系寨河鄉、上楊鄉、花所鎮、索羅鄉、香蓮鄉、西陽鄉、大秦鄉、麻武鄉八個鄉鎮。優化提升中心城區,突出整體性和綜合性;包括崆峒區19、主城區和四十里鋪鎮,規劃納入崆峒鎮、柳湖鎮、白廟鄉、峽門鄉和白水鎮部分空間。白水鎮、草峰鎮、峽門鄉、大寨鄉、白廟鄉、安國鎮六個鄉鎮。中心城區(1)重點鎮(6)一般鄉鎮(8)規劃至2025年崆峒區域常住人口規模51.8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4%;中心城區常住人口規模約40萬人。規劃至2035年崆峒區常住人口規模54.71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0%;中心城區常住人口規模約60萬,按照 70 萬(含 10 萬旅游當量人口)左右管理服務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到2035年發展1-3萬人的四級城鎮2個草峰鎮、白水鎮。等級職能數量名稱中心城區 綜合型1 中心城區(柳湖鎮、崆峒鎮、四十里鋪鎮、白廟鄉、20、峽門鄉)重點鄉鎮綜合型1白水鎮商貿型2草峰鎮、花所鎮農旅型2大寨鄉、安國鎮一般鄉鎮商貿型1寨河鄉農旅型2麻武鄉、上楊鄉農貿型4索羅鄉、香蓮鄉、西陽鄉、大秦鄉優化城鎮規模結構與實施鄉村振興鄉村風貌劃分:隴東民俗文化風貌區、臺塬地貌體驗風貌區、河谷休閑觀光風貌區、生態山水旅游風貌區、城郊鄉土風情風貌區。優化城鎮規模結構與實施鄉村振興p村莊分類集聚提升類76個,占比30.16%城郊融合類25個,占比9.92%特色保護類10個,占比3.97%搬遷撤并類10個,占比3.97%其他類131個,占比51.98%p鄉村風貌分區06 06 完善空間發展支撐體系6.1 6.1 構建高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高效交通運輸21、體系6.26.2 提升基礎設施保障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能力132加強對外交通建設,重塑陜甘寧交匯處交通樞紐地位加快推進平涼機場建設;結合西平、慶平天隴、蘭定平慶三條高鐵線路建設,新建平涼高鐵站;提升改造現狀鐵路客運站和貨運站;加快平慶、彭大高速以及快速路建設;結合主要交通樞紐,布置長途客運站。控制交通廊道,構建“雙快雙慢”系統構建以高速公路、快速路為主的內外環線,形成“一橫四縱”的交通廊道。構建以自行車、步行為主的兩級城市慢行系統,形成45分鐘“同城化”通勤圈層。加強各鄉鎮村基礎配套建設,構建電力、水利、交通網絡。規劃建設崆峒景區-白廟鄉-城區的環城公路;建設南部山區、北部塬區與城區高速連接線22、;規劃配套各鄉鎮電力線路,規劃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設施站點。構建高效交通運輸體系到規劃期末,崆峒區城鄉集中供水普及率達到100%,城鄉飲水安全保障率達到100%。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8%以上,集中處理率達到100%,負責收集處理天雨污水處理廠上游污水。排水體系電力規劃優化升級內部電網,協調發展輸配電網,全力構建區域能源安全體系,打造西電東送樞紐。大力發展本地電話交換網、傳輸網、光纖接入網、寬帶數據通信網、智能網,加快電信支撐網和電信服務網的建設。推進“三網合一”進程,實現通信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電信工程供水保障環衛規劃實施新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新建成日處理100噸垃圾無害化處理場2處,危23、險廢物處理場1處。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07 07 國土空間整治修復7.1 7.1 推進全域推進全域國土整治國土整治修復修復7.2 7.2 大力加強生態修復大力加強生態修復7.3 7.3 積極推進土地綜合整治積極推進土地綜合整治 按照國土空間治理思想“加快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土地綜合整治要強化和提升生態功能保障,開展退化生態環境修復,合理利用和提升自然資源上線,構建全要素空間數據庫。推進全域國土整治修復生態修復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明確生態系統修復的目標、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維護生態系統,改善生態功能。到規劃期末,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624、%以上,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率進一步提升,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土地整治應以鄉村振興為目標,結合村莊布局優化要求,推進鄉村地區田水路林村全要素綜合整治,針對土壤退化等問題,提出農用地綜合整治、低效建設用地整治等綜合整治目標、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建設美麗鄉村。大力加強生態修復積極推進土地綜合整治 08 08 8.1 8.1 規劃規劃實施監督保障實施監督保障8.2 8.2 對對相關專項規劃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編制指引指引8.3 8.3 對對詳細規劃編制指引詳細規劃編制指引8.4 8.4 近期近期行動行動計劃計劃8.5 8.5 政策保障政策保障規劃實施監督保障對相關專項規劃編制指引對詳細規劃編制指引近期25、行動計劃政策保障建立完善人地掛鉤政策、增存掛鉤政策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提高土地資源供給效率。探索都市農業、設施農業使用耕地和基本農田的政策制度,鼓勵農業生產和村莊建設等用地復合利用,拓展土地使用功能。推進建立企業環境行為信用評價制度,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健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和建設項目影響評價聯動機制。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創新資金投入方式和運行機制,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政策,支持農產品主產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推動建立縣區之間、流域上中下游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生態受益區對生態保護區通過資金補助、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園區共建等方式實現生態保護補償。完善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產業發展政策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針對不同區域資源環境約束條件和承載狀況,深化細化產業政策體系,引導產業發展方向。加大對糧食生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貧困地區等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激勵機制,促進鄉村振興,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國土開發、保護、生態修復和綜合整治,完善投資收益分配機制,建立綠色金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