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零陵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版)(2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53135
2023-09-18
29頁
6.04MB
1、公眾版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充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自然資源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國家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推進湖南省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按照永州市人民政府決策部署,切實履行零陵區人民政府生態文明建設職能,筑牢湘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提升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為我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生態保障,零陵區自然資源局組織編制了永州市零陵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范圍為零陵區全域,總面積約1962平方千米。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基準年為2020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期目標2、年為2035年。前 言PREFACE規劃概述規劃概述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規劃范圍與期限1.1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學篤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決策部署,立足零陵區實際,認真對標市委“三區兩城”定位,構建新時代國土空間生態保護體系,優化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全面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為目標,以系統解決核心生態問題為導向,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為主線,推動零陵區國土3、空間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切實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提升生態系統功能,維護區域生態安全,全面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助力國土空間格局優化,服務我區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宜居家園。1.2規劃原則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統籌兼顧,問題導向以民為本,多方參與因地制宜,分類施策1.3規劃范圍與期限規劃范圍:規劃范圍為零陵區全域,面積為1962平方千米。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基準年為2020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期目標年為2035年。面臨形勢面臨形勢主要成效機遇與挑戰主要問題2.1主要成效林地資源保護體制機制日趨完善水環境質量全面4、提升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有序開展礦區治理成效顯著污染防治成效顯著2.2機遇與挑戰高質量發展增強內生動力筑牢長江中上游重要綠色生態屏障實現“文化旅游名城”的戰略需要實現“生態宜居新城”的戰略需要生態系統壓力空前增大生態修復系統性不足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矛盾凸顯 森林資源質量不高,生態系統功能有待增強 局部地區水土流失治理任務仍然艱巨 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和礦業轉型綠色發展任務進展緩慢 生態廊道受阻,生物多樣性保護有待加強 耕地地力質量不高,農田生態系統功能不佳 局部地區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突出 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待改善 城鎮化步伐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亟待提高 城鎮綠地分布不均,藍綠網絡連通性較差生態空間農5、業空間城鎮空間2.3主要問題 生境破碎化局地嚴重 生態連通性不暢 邊緣地帶過渡帶缺失 三類空間相鄰或沖突區域問題凸顯規劃目標規劃目標總體目標階段目標3.1 總體目標11通過全面實施零陵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逐步優化,森林、農田、河湖、濕地、礦山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明顯提高。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優美,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高質量的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文化旅游名城和生態宜居新城基本建成。3.2 階段目標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自然資源生態狀況和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基本建立,城鄉人居品質顯著6、提升,生態文明制度基本健全,低碳、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蔚然成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零陵格局基本建成。主要生態問題得到基本解決,森林、農田、河湖、濕地、礦山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初步好轉,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自然保護地生態廊道得到有效建設,重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穩步提升,為建設生態零陵夯實基礎。生態脆弱地區監測能力不斷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協調機制不斷完善,國土空間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品質持續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較大進展,生態、優質、美麗的國土空間逐步呈現。202520302035總體布局與修復分區總體布局與修復分區總體布局修復分區重點區域4.1 總體布局“一帶”:瀟水7、生態保護帶“一屏”:陽明山生態安全屏障“多廊道”:湘江各一級支流水系桴江、石期河、賢水、茆江(青石江)、愚溪河、大壩河,白水支流水系黃花河(黃溪河)及毛溪橋河等區域內主要支流筑牢“一帶一屏多廊道”生態安全格局瀟水流域人居環境提升修復分區黃花河-茆江流域森林質量提升與水土保持修復分區石期河-大壩河流域水源涵養與礦山生態修復分區陽明山森林質量提升修復分區4.2 修復分區4.3 生態修復重點區域重點區域涉及鄉鎮森林質量提升重點區石巖頭鎮、大慶坪鄉、水口山鎮、富家橋鎮、朝陽街道、南津渡街道、徐家井街道、七里店街道、郵亭圩鎮耕地質量提升重點區石巖頭鎮、珠山鎮、石山腳街道、接履橋街道、郵亭圩鎮人居環境整治8、提升重點區黃田鋪鎮、富家橋鎮、朝陽街道和接履橋街道水土保持重點區水口山鎮、富家橋鎮、凼底鄉、菱角塘鎮生物多樣性維護重點區朝陽街道、南津渡街道、菱角塘鎮、凼底鎮、富家橋鎮、珠山鎮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區珠山鎮、石巖頭鎮、石山腳街道、富家橋鎮、凼底鄉、菱角塘鎮、郵亭圩鎮、接履橋街道、朝陽街道生態修復主要任務生態修復主要任務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三類空間沖突區域5.1 生態空間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開展長江防護林、公益林保護、退耕還林、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項目建設 加強中幼林撫育、提質低質低效林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開展小型水保工程、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 建立有效的水土流失綜9、合防治體系,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狀況大力實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加強在建與生產礦山的綠色礦山生產 加強地形重塑、土壤重構和改良,推進土地復墾,恢復礦區植被,改善礦區生態環境 主要礦區實施區域綠化和修復治理項目構建生態網絡體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建設河湖自然岸線防護林體系,加強生態廊道建設,串聯重要生態源地 建設中小型水庫魚類產卵通道,構建河湖聯通、生態健康的水網體系5.2 農業空間提高耕地質量,增加生態效益治理陡坡耕地,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5.3 城鎮空間加強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藍綠生態網絡體系加強城市綠化美化,構建生態廊道網絡整治城鎮人居環境,全力提質10、改造5.4 三類空間沖突區域加快構建生態廊道體系,以水系、山體、重要動植物棲息和遷徙路線、重要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等為脈絡。統籌生態、農業、城鎮三類空間交界地帶的用途管控,逐步調整優化空間用途,修復受損生態環境。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的原則逐步進行調整和修復,并因地制宜建設邊緣地帶生態緩沖帶,促進形成點線面結合、生態系統服務完善的國土空間格局。重點任務與重點工程重點任務與重點工程瀟水流域黃花河-茆江流域石期河-大壩河流域陽明山6.1 瀟水流域人居環境提升工程 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重點工程實施區域:接履橋街道、朝陽街道 耕地質量提升重點工程實施區域:接履橋街道、石山腳街道 森林11、質量提升重點工程實施區域:七里店街道、徐家井街道、南津渡街道、朝陽街道、湘江、瀟水兩岸和主要交通干道沿線 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實施區域:石山腳街道和諧村、朝陽街道古木塘村、雙濟橋村、朝陽街道、接履橋街道接履橋社區6.2 黃花河-茆江流域森林質量提升與水源涵養工程 森林質量提升重點工程實施區域:陽明山區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工程實施區域:陽明山區、河圩江、黃溪河干流、狗屎嶺、小木園河 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實施區域:郵亭圩鎮馬鞍嶺礦區、凼底鄉九宏采石場、菱角塘鎮金牛社區 耕地質量提升重點工程實施區域:郵亭圩鎮6.3 石期河-大壩河流域水源涵養與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工程實施區域:大12、坪河、江基頭、大車頭流域 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實施區域:梳子鋪鄉二房社區、珠山鎮于家村、棗木鋪鎮、長吉頭村、樂塘村、上玉村、竹山腳村、水埠頭村 耕地質量提升重點工程實施區域:珠山鎮6.4 陽明山森林質量提升工程 森林質量提升重點工程實施區域:水口山國有林場、石巖頭國有林場及富家橋、水口山等重點林區鄉鎮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點工程實施區域:水口山鎮、富家橋鎮 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實施區域:水口山鎮樓子底村、石井崗采石場;石巖頭鎮財家村、西頭村、九江嶺村;大慶坪鄉中鋪里村(原苦珠坪村)、灣夫村南木山采石場 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重點工程實施區域:富家橋鎮 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工程實施區域:零陵瀟水國家(濕地13、)自然公園、何仙姑省級(森林)自然公園、石巖頭林場、水口山林場和大廟頭國有林場6.5 生態廊道建設工程 生態廊道建設重點工程實施區域:湘江、瀟水、石期河兩岸、G72高速公路、G55高速公路、G207國道、G322國道及洛湛鐵路和8條省級公路兩側第一層山脊可視范圍6.6 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建設工程 生態環境監測管理水平提升重點工程實施區域:朝陽街道、南津渡街道、水口山鎮、珠山鎮、黃田鋪鎮 信息化平臺建設重點工程實施區域:全區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制度加強技術支撐完善評估監管強化資金保障鼓勵公眾參與7.1 加強組織領導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牽頭,成立零陵區生態修復工作小組建立由區政府14、統一領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推進機制7.2 強化政策制度充分發揮立法在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中的保障和推動作用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修復投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資源融資擔保等機制7.3 加強技術支撐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信息監管平臺及數據庫建設構建省市縣三級互聯互通的生態保護修復綜合監管系統7.4 完善評估監管實施工程項目監測評估、年度更新制度、生態風險評估制度及跟蹤監測制度7.5 強化資金保障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組織申報生態保護修復國家重點項目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拓寬投資融資渠道探索利用生態地票交易增值收益、工礦廢棄地復墾指標流轉收益7.6 鼓勵公眾參與提高全民生態保護修復意識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推動生態工程全民共建、生態產品全民共享